恶魔守护的季节 对应的情侣名 我想暗示他

恶魔守护的季节 对应的情侣名 我想暗示他,第1张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第一节 动画的概念

动画一个基本的概念,动画为原本没有生命力的形象创造了生命和个性,动画的形象构成元素具

有无穷的表现和想象空间,动画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为人们创造出另一个虚拟世界而动画片则是

在基于人的视觉原理来创造运动的图像,在一定的时间内连续观看相关联的静止画面时,就会成

为一套连续的动作

动画作为一门动感艺术,

是通过连续活动的图画符号来传达精神理念的艺术,它应用于影视,平面设计,网络传媒,电子

娱乐,商业宣传等广泛的领域是具有艺术性,商业性,大众性的艺术形式,是综合了绘画,影视,

语言艺术及其表现优势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动画概念

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创造性

动画是赋予生命的艺术,它是通过在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整理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概括,

创造出一个新的虚拟世界动画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重新定义,将许许多多无生命的物

体赋予生命和个性,使之具有了具体的形态,语言,生活经历和外表特征动画艺术的

创造性是现实生活集中而又典型化的艺术反映,是现实形象的重新组合,是浪漫主义与

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动画概念

第二节 动画的特点

动画概念

2,夸张性

动画艺术为我们带来了一个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的一切元素都经过了

艺术家的夸张和变形处理,在具备现实世界构成元素的特点的同时进行了更

深层次的提炼和组合夸张是动画艺术中的精髓所在,这里包含了情节内容

的夸张和角色动作的夸张夸张使动画艺术在观众的思想上和视觉上产生了

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3,趣味性

趣味幽默是动画艺术一个主要的特点,相对于文学,**等艺术形式对于严肃体裁的表现优势而言,动画艺术更适合通过活泼有趣的形式来传达制作者的思维理念

趣味幽默是动画艺术所独有的优势所在,而其他艺术门类则难以做到动画艺术的趣味性使其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而成为一种长久不衰的艺术形式

动画概念

第三节 动画的风格

动画概念

随着动画艺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动画形式,

动画艺术形成了多种艺术风格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以美国,日本,中国为

代表的动画风格形式

1,实力雄厚,经久不衰的美式动画

2,内容深刻,注重细节的日本动画

动画概念

3,艺术至上,形式多样的中国动画

上世纪20年代初,美国动画片传入中国,中国动画先驱万氏三兄弟于1926年之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

中国动画的商业化起步较晚,在中国特定的计划经济的那个时期,动画业还远远谈不上产业化,所以

这一时期的动画艺术家更多的是在动画本身的艺术形态上进行追求,动画作品更多接近艺术片而非商

业片在摒除了商业因素的制约下,中国的动画艺术家制作出了许多风格多样的动画影片,极大地丰

富了动画艺术本身的形式内容中国动画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国画,年画,版画,壁画,京剧,

民间剪纸,皮影戏等多门类艺术形式融于一体,成为开创动画民族风格的典范中国动画的内容多为

传统文化中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造型简洁明快,色彩艳丽丰富

中国动画在追求艺术品质的同时还极大地丰富了动画的创作形式,木偶片,剪纸片,水墨动画等多

种影片的制作大大丰富了动画的语言形式,为世界动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动画形象的设计规律

第二章 动画形象的设计规律

第一节 动画形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动画形象的分类 1,写实类 2,夸张变形类 3,符号类

第三节 动画形象的创作定位 1,主题内容 2,受众对象 3,产品定位

动画形象的设计规律

第一节 动画形象的基本概念

动画形象是指在动画作品中单独设计出来的角色形象

这些动画形象就如同**中角色演员,无论是在动画片中还是其他动画形式中,角色的形象

设计往往是一部作品的关键所在,一部动画作品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作品中角色的设

定优劣有着极大的关系

成功的形象设计就如同影视作品中的男女主角,必须具有独特的审美性和持久的亲和力

在当今商业大潮中,动画形象设计的领域日渐广泛,具有广阔的商业意义,成功的动画形象

可以轻松的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其本身的产业化延伸也使其具有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动画形象的设计规律

第二节 动画形象的分类

1,写实类

这类动画形象在设计中以尊重客观对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创作,比较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

忠实于原型,造型严谨,客观地反映出角色的结构,比例,形体特征和动态特征

这类形象的创作要求创作者有过硬的绘画基本功,素描和速写的基本功扎实,并具备一定的色彩表现力

2,夸张变形类

这类创作方法在动画形象创作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它与传统绘画中的装饰变有相似的原理,但动画夸张变形更注重趣味性和幽默感根据不同的创作主题来设计创作对象的整体结构,同时为突出创作对象的某些特征或某些个性元素而进行局部的变形和夸张,夸张变形并不是茫无目的随意的扩大缩小,拉长或压扁,而是根据角色在情节中的个性要求来进行处理变形动画角色的变形夸张还应注重幻想性和趣味性,变性角色无论是可爱还是令人憎恶,都应尽量在有趣味的范围内,具备幽默感夸张变形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论述

动画形象的设计规律

动画形象的设计规律

3,符号类

这类动画形象的特点是简洁明快,造型抽象化,随意性强这类形象往往出现在动画短片,

吉祥物设计,网络动画,玩具饰品设计等媒介中,角色往往没有什么故事背景或较为简单,所

以可以摆脱情节的束缚而专致于形象本身的醒目效果,对于动态和表情的处理放在次要位置,

注重角色的外在整体效果,追求让人过目不忘,形象本身也是千姿百态,怪诞而有趣

动画形象的设计规律

第三节 动画形象的创作定位

1,主题内容

2,受众对象

3,产品要求

动画形象的造型方法

第三章 动画形象的造型方法

第一节 几何形的组合

第二节夸张变形

第三节拟人化的处理

动画形象的造型方法

第三章 动画形象的造型方法

在明确了动画形象的设计定位后,我们将进入具体的造型绘制中,如何使自己脑中构思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往往是初学者较为头疼的事情他们往往只是跟着感觉而去随意地勾画,缺少一个明确的目的和遵循

的顺序步骤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将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形象创作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几何型的组合

这与绘画基础的素描造型课的基本原理相同我们所观察到的任何一个自然形态都是由多几何形所构成的,

这些大的几何形组成了自然形态的基本骨架,在观察和绘画形象时应从大处着眼,将自然形态的物体加以

划分,以几何形化的思维方法来观察分析它,从而便于我们画出它的基本形态

动画形象的造型方法

第二节 夸张变形

前面我们谈到夸张变形式动画形象设计中最常用的方法,夸张变形是在了解自然形态的

结构基础上来进行变形的夸张变形不是随意的扩大或缩小,而是根据自然形态的内在骨骼

结构,肌肉和皮毛的走向变化来进行的

1,整体夸张

2,局部夸张

3,错位移形

4,服饰道具的夸张

动画形象的造型方法

第三节 拟人化的处理

拟人化的处理式动画形象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创作方法在动画形象设计中,

对于动物,植物,道具等形象的设计往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处理人

可以直立行走,而在形象设计中对动物类角色就是让其直立,象人类一样

奔跑跳跃,完全模拟人的动作,再将人类的语言,性格,服饰等赋予这些

角色,使它们好像完全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朋友迪斯尼的米老鼠,唐老

鸭,中国动画里的孙悟空,猪八戒,黑猫警长等都是采用了拟人化的设计

手法在这里有必要提醒初学者的是,动物的拟人化并非只是让动物直立

行走或画一个动物的头部再加上人的身体那么简单,在处理身体部位时,

还应对照动物原来身体的体貌特征,尽量再现动物体型的原本特点,这样

设计出的拟人化形象才会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对于植物,道具物品等形

象的处理上,我们会采取"添加"的手法,这是因为它们不像动物那样本身

就有五官和四肢,所以这些东西需要设计者来酌情添加一棵参天大树通

过添加五官,眉毛和胡子,再把树干变形成手臂就会成为一个智慧慈祥的

老树精;一个路边的消防栓通过添五官和四肢可以变成一个生龙活虎的救

火战士总之,设计者应将变形角色的原本形态与人类的外部特征有机结

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完成角色的拟人化处理

动画形象的造型方法

第四章 动画形象的造型设计

第一节 动画形象的造型

第二节 动画形象的表情

第三节 动画形象的动态

第四节 动画形象的服饰

动画形象的造型方法

动画形象的造型设计

本章重点讲述动画形象的形态塑造,在这里我们将动画形象大体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人类形象,动植物形象和假想生物形象通过对形象的基本形态的分析和描绘,从而掌握

动画形象的构成规律和表现方法

动画形象的造型

人类形象设计

头部

脸型

五官

发型

躯干

四肢

手和脚

动物

动画形象作品欣赏

第六章 动画形象作品欣赏

动画形象作品欣赏

动画形象设计

动画形象设计作业

1,以人物或动物为原型,设计一个动画形象,

并画出该形象的正面,侧面和背面图,八个表

情图,六个动态图

1、你更喜欢吃那种水果?

A、草莓2分 B、苹果3分 C、西瓜 5分 D、菠萝10分 E、橘子 15分

2、你平时休闲经常去的地方

A、郊外2分 B、**院 3分 C、公园5分 D、商场10分 E、酒吧15分 F、练歌房20分

3、你认为容易吸引你的人是?

A、有才气的人2分 B、依赖你的人3分 C、优雅的人5分 D、善良的人10分 E、性情豪放的人15分

4、如果你可以成为一种动物,你希望自己是哪种?

A、猫2分 B、马 3分 C、大象 5分 D、猴子 10分 E、狗15分 F、狮子 20分

5、天气很热,你更愿意选择什么方式解暑?

A、游泳 5分 B、喝冷饮 10分 C、开空调 15分

6、如果必须与一个你讨厌的动物或昆虫在一起生活,你能容忍哪一个?

A、蛇2分 B、猪 5分 C、老鼠 10分 D、苍蝇15分

7、你喜欢看哪类**、电视剧?

A、悬疑推理类2分 B、童话神话类 3分C、自然科学类 5分 D、伦理道德类10分 E、 战争枪战类 15分

8、以下哪个是你身边必带的物品?

A、打火机 2分 B、口红 2分 C、记事本 3分 D、纸巾 5分 E、手机 10分

9、你出行时喜欢坐什么交通工具?

A、火车 2分 B、自行车 3分 C、汽车 5分 D、飞机 10分 E、步行 15分

10、以下颜色你更喜欢哪种?

A、紫2分 B、黑 3分 C、蓝 5分 D、白 8分 E、黄 12分 F、红 15分

11、下列运动中挑选一个你最喜欢的(不一定擅长)?

A、瑜珈2分 B、自行车 3分 C、乒乓球 5分 D、拳击 8分 E、足球 10 F、蹦极 15分

12、如果你拥有一座别墅,你认为它应当建立在哪里?

A、湖边 2分 B、草原3分 C、海边 5分 D、森林 10分 E、城中区15分

13、你更喜欢以下哪种天气现象?

A、雪 2分 B、风 3分 C、雨 5分 D、雾 10分 E、雷电 15分

14、你希望自己的窗口在一座30层大楼的第几层?

A、七层2分 B、一层 3分 C、二十三层5分 D、十八层 10分 E、三十层 15分

15、你认为自己更喜欢在以下哪一个城市中生活?

A、丽江 1分 B、拉萨 3分 C、昆明 5分 D、西安 8分 E、杭州 10分 F、北京 15分

下面是答案:

180分以上:意志力强,头脑冷静,有较强的领导欲,事业心强,不达目的不罢休。

外表和善,内心自傲,对有利于自己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有时显得性格急噪,咄咄逼人,得理不饶人,不利于自己时顽强抗争,不轻易认输。思维理性,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很现实,对金钱的欲望一般。

140分至179分:聪明,性格活泼,人缘好,善于交朋友,心机较深。事业心强,渴望成功。思维较理性,崇尚爱情,但当爱情与婚姻发生冲突时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婚姻。金钱欲望强烈。

100分至139分:爱幻想,思维较感性,以是否与自己投缘为标准来选择朋友。性格显得较孤傲,有时较急噪,有时优柔寡断。事业心较强,喜欢有创造性的工作,不喜欢按常规办事。性格倔强,言语犀利,不善于妥协。崇尚浪漫的爱情,但想法往往不切合实际。金钱欲望一般。

70分至99分:好奇心强,喜欢冒险,人缘较好。事业心一般,对待工作,随遇而安,善于妥协。善于发现有趣的事情,但耐心较差,敢于冒险,但有时较胆小。渴望浪漫的爱情,但对婚姻的要求比较现实。不善理财。

40分至69分:性情温良,重友谊,性格塌实稳重,但有时也比较狡黠。事业心一般,对本职工作能认真对待,但对自己专业以外事物没有太大兴趣,喜欢有规律的工作和生活,不喜欢冒险,家庭观念强,比较善于理财。

40分以下:散漫,爱玩,富于幻想。聪明机灵,待人热情,爱交朋友,但对朋友没有严格的选择标准。事业心较差,更善于享受生活,意志力和耐心都较差,我行我素。有较好的异性缘,但对爱情不够坚持认真,容易妥协。没有财产观念。

新媒介对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意义 新媒介的潮流在今天已经显得蔚为壮观。在儿童文化领域,人们也不再经常谈论如何限制儿童与新媒介的接触频度,而是更多地探讨新媒介在儿童生存和发展中正在、应当以及可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包括“媒介教育”、“媒介素养”在内的一系列新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探讨。人们对于新媒介与儿童文学的关系有了更成熟的认识,开始放弃最初的成见,转而思考新媒介为儿童文学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新的契机。 新媒介对于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新媒介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 随着儿童与新媒介关系的日益密切,儿童文学作家在描写儿童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看重对与之相连的新媒介环境的表现。从近十年的儿童文学创作来看,电视、电脑、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的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儿童文学的文字世界里。新媒介的出现给作品增添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增加了特定的美学内涵,有时甚至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20世纪后期至今的不少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新媒介的呈现也成为作家借以批判和反思现代文明的一种途径。比如英国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代表作之一《玛蒂尔达》,就多次以“看电视”的场景来表现玛蒂尔达的父母和哥哥的贪婪、自私,并以此隐喻物欲社会里人性的扭曲。由于儿童文学是从童年的角度来呈现对于现代文明的批判,这种批判就显得尤其有力和发人深省。它让我们看到童年在畸形的文明重负下所受的戕害,看到童年的无奈,也看到深藏在童年身上的希望和力量。所有这些都给当代的儿童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纵深度。 此外,新媒介的某些特殊形式也给了传统儿童文学创作以启示。对于纸质的儿童文学创作来说,它始终要受限于文字和叙事在纸页上和纸页间的排列秩序。例如,传统的叙事文学作品总是只有一个确定的情节过程,包括结局。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部分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开始尝试创作情节和结局具有多种可能的不确定性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有作家尝试创作的“少年自我历险小说”和“魔方童话”,就是一种具有类似电脑和网络的“超链接”功能特征的文体。它打破了叙事作品传统的情节链,让一个文本承载起多重情节可能,拥有了多样的结局,不同的结局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能够引发读者的比较和思考。 二、新媒介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 北京时间2007年7月21日零时,世界各地的无数“哈迷”守候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门口,等待着“哈利•波特”系列第七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市销售的开始。21日当天,仅美国在24小时里就售出了830万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平均每小时售出30万册、每秒钟售出5000余册。这一巨额的快速销售在整个美国出版史上都是空前的。这时候谁还想得到,1997年,当罗琳写出“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起印数只有5000册,并且连续两年都只是“卖得一般的儿童读物”。 尽管“哈利•波特”系列**不是导致该系列童书畅销的最初和最重要的原因,但不能否认,在“哈利•波特”系列图书走向畅销神话的过程中,五部“哈利•波特”系列**以及相关的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哈利•波特”系列的传播史,让人们看到了儿童文学能够带给视像媒介的巨大利益,也看到了儿童文学作品借助**所能够获得的巨大的影响力。且不论这种影响中包含了多少商业性的成分,至少它把儿童文学阅读的日渐消散的魅力,重新汇聚入了当下的童年生活中。其后的“魔戒”、“纳尼亚”等系列**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这则有关儿童文学与新媒介的当代神话。与此同时,其它许多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在借新媒介的力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比如迪斯尼动画《宝葫芦的秘密》。 对此,儿童文学界普遍关心的一个话题是,媒介转换后的儿童文学还能保留它原来的文学性吗? 对于以不同媒介呈现的同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媒介方式的变化所导致的并不只是作品信息传送途径的改变,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信息内容本身的改变。**、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代表着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印刷媒介的传播方式,通过这些新媒介所呈现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往往更强调视觉上的效果,而且视像媒介和电子媒介本身的叙事方式,也有别于纸质媒介。这使得关于儿童文学由纸质媒介向新媒介转换的讨论常常陷入两难:

一方面,新媒介的确有助于加强儿童文学的生命力,扩大文字作品的影响面,使之得以在视像世界里重新找回在阅读世界中丢失的那部分儿童受众;但另一方面,媒介转换所带来的信息损耗和扭曲,又使这种转换的可信度遭到了怀疑。或许,这就是当代儿童文学在新媒介环境下的某种宿命。 不过从电子和网络媒介的角度看,儿童文学作品同样可以不改变文字形态而进入新媒介。它既可以被制作成光碟或电子书,也可以直接输入电脑或传上网页。这样,儿童文学作品所失去的仅仅是纸质的媒介形态,其文字构成并未发生变化。有调查显示,与持续走低的纸质媒介阅读率相比,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既然儿童对于纸质阅读的兴趣在普遍下降,对于电子环境的适应力和喜好则在不断加强,那么把儿童文学作品转换成电子形态(比如电子书)再提供给儿童,是否会重新唤回他们对文学的兴趣,进而成为一种迂回地挽救日渐式微的儿童阅读的方式呢?目前,已有不少儿童文学研究者关注到了电子童书的功能。另外,通过利用电子媒介的“超链接”功能,儿童文学作品也能够突破纸质媒介的束缚,获得故事叙述上的解放。 三、新媒介加强了儿童参与儿童文学创作与接受的主动性 波兹曼写作《童年的消逝》一书时,儿童和青少年所接触的新媒介的主要构成还是电视。从许多方面看,电视都倾向于使其接受者养成被动、孤立、缺乏思考能力的习惯。但随着电视时代向网络时代的迈进,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以其强大的互动功能,既激发着使用者积极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也在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手机和网络使个体的生活世界具有了无限的扩散可能,也促使使用者投身到这种关系的拓展中。对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和接受来说,这类具有强烈交互特征的新媒介能够使原本处于被动位置的儿童积极参与到作品的阅读乃至亲身创作行为中。 我们知道,传统的文学创作、发表受到写作要求、报刊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具有小众和精英的性质。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写作空间的出现,改写了这种传统的写作观念。孩子们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各种见解与感想,也可以上传各类文学练笔,其中包括一部分儿童文学作品。这种现象对儿童文学的创作生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传统儿童文学创作中,写作者(成人)与接受者(儿童)之间存在着身份上的隔离,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儿童文学有别于其它文学门类的许多基本特征。儿童作者参与儿童文学创作的现象是对于上述儿童文学创作格局的一个有意义的补充。实事求是地讲,这种参与很难改变儿童文学作家群的总体面貌,但这一现象本身却能够为儿童文学界提供启示。通过考察成人作者与儿童作者的儿童文学创作差别,我们对于儿童文学的文体和审美特征,或许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近十年来较受关注的少年和青少年写作现象,也与新媒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网络既是未成年写作者得以自由地展示其创作尝试的重要园地,也以其开放、互动、尊重个性的特点,进一步激发了儿童、少年和青少年写作者的积极性。尽管他们的作品并非完全是儿童文学的意义上的,但这一群体的参与,仍然给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的话题。 与此同时,发表在博客、网页上的那部分代表儿童意愿、情感和想法的文字,尽管不属于儿童文学创作,却能够为儿童文学作家提供真实、鲜活、当下的儿童生活与儿童思想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它们会间接地影响成人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尤其重要的是,博客如同一个虚拟的卧室,它为儿童和童年文化提供了一个与成人文化的监督和压制力量相“协商”和“抵抗”的空间。(参见安吉拉•麦克罗宾、珍妮•盖博《女童与亚文化》)“童年”和“童年文化”的概念是在与相应的“成年”和“成年文化”的分离、对立中逐渐产生的,在现实生活中,儿童个体和群体也受到来自成人社会的种种压抑,这使得“儿童”和“童年”意象本身具有了某种反抗的哲学意涵。浪漫主义传统以降,童年所具有的这种哲学意味就常常被用来揭示、批判成人和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对于儿童文学创作来说,理解这种与童年文化有关的压抑和反抗,并在作品中努力表现童年哲学和童年命运的这一况味,能够增加儿童文学作品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厚度。 此外,数字新媒介也加强了儿童读者在儿童文学作品接受中的主动性。这一主动性同时表现为对于儿童文学文本的主动选择和主动评论。儿童读者可以通过从互联网上获取相关的作品讯息甚至作品文本,继而选择是否进行阅读;读完一部作品后,也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评论,或者和作者进行对话交流。近年来,很多儿童文学作家都在个人的网站

或博客上开辟了与儿童读者进行即时或留言交流的空间,许多小读者在这里表达他们真实的阅读感受,并就作品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等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些直接来自儿童的阅读反应,为作家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有时还会影响到一部连载作品的情节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新媒介使作为接受者的儿童得以更直接、更迅速、更有效地介入到儿童文学的创作过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儿童阅读兴趣的发展和阅读能动性的提高。 四、客观对待新媒介与童年的关系 美国科普作家斯蒂文•约翰逊在出版于2005年的《坏事变好事——大众文化让我们变得更聪明》一书中,以若干**和电视文本为例,指出今天的视像媒介正在发展出日益精细复杂的叙事能力,也不排斥艺术上的先锋试验。论述中,他举到一个有趣的设想:假设电子游戏先于印刷媒介诞生和流行,那么今天的人们或许同样会挑出纸质文本的诸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约翰逊并不排斥传统的印刷媒介;他只是希望人们明白,“与高雅艺术相比,大众文化在审美和智慧的丰富方面并不显得有多逊色”。 或许,我们也可以尝试用约翰逊的推论来看待新媒介与儿童文学的关系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所听到的来自教育界和儿童文学研究界的声音,大多对新媒介采取否定或者至少不予肯定的姿态。尽管在今天,整个社会都已经处于新媒介的渗透之下,但是,一涉及到儿童和童年的问题,我们的观念就会变得特别保守。而事实是,新媒介在当代儿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儿童媒介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从积极而非消极方面从事儿童与媒介的关系研究。对于儿童文学界来说,也有必要首先公允地认识、理解新媒介带来的弊与利,继而探讨新媒介与儿童文学的关系、新媒介与纸质阅读的关系,尽可能导向一个互惠的良性格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5183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