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叙事学的定义

新闻叙事学的定义,第1张

何纯在《关于新闻叙事学研究的构想》中所下定义为:新闻叙事学是把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齐爱军在《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中给出的定义是: 新闻叙事学是以新闻文本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 对新闻的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进行的科学研究。

为新闻叙事学下定义,首先要明白新闻叙事学和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最主要的是和新闻学和叙事学的区别。因此在阐明新闻叙事本质的前提下,在明确新闻叙事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范畴基础上才能对新闻叙事学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新闻叙事不同于文学叙事, 它是人类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它的编码方式满足的是人类对新闻信息取舍和信息效益最大化的需要, 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话语类型———新闻话语。新闻叙事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是新闻话语, 并通过对新闻话语结构特征的认识, 来确认新闻叙事对于文学叙事的独立性。

新闻叙事的本质是新闻信息的传递,它研究的是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如何流动,以及这一信息所产生的认识和情感信息如何流动。新闻叙事的内涵在于它的三个组成部分:素材、故事和新闻叙事文本。素材是按逻辑和时间先后顺序串联起来的一系列由行为者所引起的或经历的事件,即原始的新闻事实;故事是记者头脑中的新闻事实,是新闻事实的物质状态在记者大脑中的能动反映;而新闻叙事文本就是最终受众看到的语言符号组成的结构整体。叙事文本经过记者编码后的以符号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再由受众将其还原成他们头脑中的新闻事实。

新闻叙事的素材层面:素材是固定的,包括客体和过程。客体即行为者、地点、时间;过程即在客体中与对象一起或通过对象而发生的变化。过程强调的是诸事件之间的发展、连续、变更与相互关系。新闻叙事的素材是我们必须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不可更改的。新闻叙事的故事层面:在这一层面探讨的是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事件如何加以艺术性的编排,包括诸如顺序的安排、叙述的节奏、频率与聚焦等。

新闻叙事的文本层面:这一层面是读者可以直接进入的部分,它探讨的是叙事文本的核心概念“叙事者”是谁的问题。叙事者的身份,这一身份在新闻文本中的表现程度和方式,以及隐含的选择,赋予了新闻文本以特征。 新闻叙事学不同于叙述学。这个区别不在于研究范围的宽狭,而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叙述学是在其前身“小说技巧”的基础上结合语言学、修辞学、逻辑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的研究成果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1969年,托多罗夫在《〈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述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⑤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对“叙事作品”进行了框定,主要是指小说、民间故事、神话、史诗、叙事诗、戏剧、**乃至连环画等,其中尤以小说为主。赵毅衡说得更清楚简明:“所谓叙述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文字叙述,而且集中研究艺术性文字叙述,即文学叙述,包括小说和叙事诗。”⑥这就是说,叙述学是把文学叙事作品和叙述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在新闻学系统内,它与新闻写作学具体研究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新闻叙事学将忽略体裁的差别而就共同的叙事元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新闻叙事学是把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抽象的,它从一般新闻报道文体即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深度报道和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片、纪录片等的文本中归纳出新闻叙事的一般原理;它又是具体的,它要通过对大量有形的新闻叙事材料的占有和分析,阐释新闻叙事的功能、特点及作用,并总结出新闻叙事的方法与技巧,以此来“领先”新闻实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明确之后,我们认为:新闻叙事学是研究新闻叙事原理和方法的学问。与叙述学把以虚构为主追求艺术真实的文学叙述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不同,新闻叙事学把以事实为本的新闻叙事作品与方法作为对象。叙述学研究的文学作品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即所述之事不是“本事”,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而新闻作品所叙之事,依据新闻的本质,则必然是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即事实。因此,新闻的叙事必然地有着客观真实的特点,其叙事的原理和方法就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新闻叙事学的研究就必须以事实为基点,从叙事方式和叙事原理入手,归纳总结出新闻叙事的理论体系。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要有属于自己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对新闻叙事学的研究与构建中,在考虑到首先应扣住新闻叙事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的社会功能,亦即在系统内部的结构中探讨新闻叙事的意义和学科建设的作用。加强学科建设,用以指导新闻实践,提高新闻工作的整体质量,肯定是一种必需,而对目前尚付阙如的新闻叙事学的研究与建构,又尤为重要。

比较的方法是区别一事物与其他事物本质特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新闻叙事学的研究中,将新闻叙事与历史叙事尤其是文学叙事相比较是一条寻找新闻叙事原理和方法的必由之路。自有人类以来,从先民们结绳记事到文字发明之后的竹简丝帛到今天信息时代多种媒介共存,“人—事”的构成一直是社会最基本的生存形态,信息传播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手段,叙事也便是人类基本的文化活动。罗兰·巴特说道:“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从来不曾存在过没有叙事的民族;所有阶级、所有人类集团,都有自己的叙事作品,而且这些叙事作品经常为具有不同的、乃至对立的文化素养的人所共同享受。所以,叙事作品不分高尚和低劣文学,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永存着。”⑦那么,新闻叙事与叙述学所研究的叙事的异同、叙述学所研究的文学叙事方法对新闻叙事的借鉴与指导作用等,就能在比较中予以鉴别与认识;新闻叙事的特点也能在这一比较中突显出来。赵毅衡说:“明白了小说的叙述学,就有了一套最基本的工具,并不复杂却十分犀利的工具,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进入**学、传媒研究、传播学乃至文化学。反过来说,没有叙述学的基本知识,做这些研究就有可能犯一些沙上建塔的常识错误。”这起码是先行者对于研究路径的探索和指导。 研究新闻叙事学,主要的范围是从文本出发,揭示新闻叙事的原理与方法,即新闻是如何通过文本的形式也就是叙述方式来表现新闻本质的。新闻叙事的框架、视角和新闻叙事人是新闻叙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叙述者:新闻叙述者应包含记者、采访对象和编辑。根据记者在新闻文本的介入程度,记者是叙述者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缺席叙述者,指记者像摄像机一样客观记录“观察”到的一切,语言色彩呈中性,让受众意识不到叙述者发出的声音。二是隐蔽叙述者,即新闻事实完全由记者来讲述,但记者并不出现在新闻中,而是隐于“幕后”。三是公开叙述者,它又分为旁观的叙述者和参与的叙述者。

叙事角度:新闻叙事角度,是叙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观察和叙述故事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它体现了叙述者和所叙述事件的一种表述关系,是叙述者把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叙述角度能创造新闻报道的“文本价值”,使新闻文本更加完美和艺术,更具可读性。关于叙事角度的分类,我们沿用著名的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的三分法,来进行新闻叙事角度的研究建构。 零度焦点叙事;内焦点叙事;外焦点叙事。

综上所述,新闻叙事学是以新闻叙事文本为对象,以新闻学、叙述学、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等为学科基础的研究新闻叙事方法和原理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一、媒介即艺术 “媒介”一词在很多场合下被频繁使用,当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媒介”会被赋予各种不同的含义。对“媒介”在各种情况下的含义做出统一的定义是十分不明智的。著名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他是站在媒介内容的使用者的角度说出这样的定义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不是从受众的角度,而是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媒介:“媒介即艺术。”艺术的定义和媒介的定义一样,是含义丰富而又充满争论的焦点,笔者曾经在论文中发表过如下观点:“艺术是一个符化的信息传递过程。”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它使用了一套独特的符系统,美术有美术的符系统,音乐有音乐的符系统,影视有影视的符系统。同时艺术又是一个信息的传播的过程,是艺术家对信息编码,欣赏者对信息解码的过程。从艺术的角度说“传播是一种艺术”,从传播的角度说“艺术是一种传播”。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也曾提出过“艺术传播”的概念。 媒介在艺术上不仅包括诸多门类的艺术样式,比如报纸包括了文学的样式,广播包括了音乐的样式,电视又包括了美术和音乐的样式等。媒介而且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样式,是一种具有独特符系统的艺术。媒介的符系统包括了意识形态,媒介经济,社会效应,传媒伦理等。意识形态在媒介的符系统中不可避免,媒介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必然要受到经济体制和体制的约束。媒介正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走向产业化,文化被用来经营,文化也开始直接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媒体要生存就会考虑经济的问题。社会效应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媒介经济起作用,比如收视率的高低,然而社会效应不仅仅指人们接受信息的行为,同时还包含了使用媒介后的心理效果和行动效果,媒介所十分关注的自身“美誉度”常常和此直接相关。传媒伦理在一定程度上被称为“道德审判”,当新闻事件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媒体常常善于给出自己的判断。上述的四种符被艺术化地隐含在媒介传播的信息之中,当受众接受信息本身的同时,它们也在对受众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媒介的符系统是媒介成为艺术的本质所在,它们被新闻素材所承载,同时它们传达着新闻文本之外的信息,这种信息通常是深层的,是具有“能指”的符所蕴含的“所指”。 受众的媒介素养决定着受众对信息的解码过程,媒介素养越高,解出的媒介艺术符也越多。就好比普通观众和美术评论家同时欣赏一幅画,美术评论家往往能解读出更多的隐含信息。笔者认为媒介素养的提高首先要理解媒介的艺术符系统,要对意识形态,媒介经济,社会效应,传媒伦理等如何在传播过程中发挥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作积极的受众,主动地使用媒介,有效地利用媒介延展我们的感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媒介信息的轰炸。在后现代的语境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在新媒体技术花样百出时,人们更难于找到自我的方向,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干扰,提高媒介素养变得很有必要,对媒介的艺术化解读能有效地提高对媒介的洞察力,成为积极的受众能把我们的信息通过媒介反馈给传播者,完成传播学意义上的“双向流动”。当然,媒介素养的提高还有赖于受众个体的文化素质和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研究在媒介理论中也具有独特的地位。 二、 媒介与文化 媒介在以往的社会分类中可以被划入文化的范畴中,文化与、经济常常被人们并列使用。究竟什么是文化,对文化的定义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我们对媒介的讨论中,文化可以被定义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传播特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说中国有茶文化,在客人进门之后给客人上茶,主人表示礼貌,客人也这样认为,那么上茶这种方式就传播了特定的信息。文化具有了传播特性,不仅仅使文化本身可以在有相同文化的社会中传递,同时也促使符合此文化的信息的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要想使传播更有效,就要了解受众体的文化,因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精神层面上的,它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信息人们的感官,引发人们的知觉,参与人们的意识,这一系列的心理学过程都投射出文化的影子。传播者和受众的交流如果建立在相同的文化基础上,那么交流就变得容易,认同感加强,话语方式高度一致,情绪情感易于共鸣。从艺术符学的角度说,文化是编码和解码的催化剂。 文化对媒介来说是“水”,媒介对文化来说是“鱼”。上文论述了文化的重要性,而媒介对文化的反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没有鱼的水缺少活力,媒介给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暂且不讨论是先有文化还是先有媒介的问题,但就电子媒介对文化的作用谈几点看法。首先,电子媒介加快了文化的传播和更替。比如通过各种影视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这在传统媒体的时代是很难做到的。文化的传承也因为媒介的存在而更加容易,但媒介的兼容性和多变性也加快了文化的更迭。第二,电子媒介在文化的塑造上毁誉参半,比如一些影视剧作品用脱离生活的幻想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在潜意识中改变了观众的价值观。第三,电子媒介在新媒体技术中变得更加深入文化。生活中的角落都开始被各种新媒体占据,、电视、楼宇电视、网络电视、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等深入我们的文化,文化被媒介占据,好比水中的“鱼”越来越多,看上去鲜活,却没有足够的“水”来滋养,导致文化草根化,文化同质化,文化快餐化。第四,跨文化传播在媒体的帮助下大行其道。各个不同的文化落分享着对方的文化产品,好莱坞大片像一把利剑横扫全球,而中国**在美国却影响不大,这和媒体的实力是分不开的。第五,受众在使用媒介的方式上影响文化的发展。受众被动地使用媒介,则低俗内容对受众的影响加大,受众如主动地使用媒介则会强化原来具有的文化,受众在指导下使用媒介则能发展文化。 媒介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对社会的影响正逐渐加大。随着媒介产业化的进程,和媒介的广泛使用,对内容的监管变得越来越困难。在媒介自律发挥重要作用的时代,对媒介工作者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精神家园,作为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媒介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将直接渗透到媒介的文化产品中,受众对文化产品的理解很难达到传播者的批判高度,在一方面加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对文化在传播者中的依存也要进行考察。传播者不仅要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要与时俱进地对文明进行传承和发扬,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媒介工作者在媒介泛化的时代要注意发掘新的好的文化来充实媒体的内容,用新媒体的发展带动文化的繁荣。传播者对受众的媒介使用尽量给予指导,可以做好内容的分类、分级和专业分发,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进而对媒介的文化需求进行反哺,促进文化高雅化,文化多样化,文化深度化。在内容的上谨慎运用意识形态,媒介经济,社会效应,传媒伦理等媒介艺术符,用合适国情的意识形态指导,保证良好的社会声誉,坚持正确的伦理,引导大众,合理发展媒介经济。媒介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文化素养的内容之一,媒介是大众文化传播的主力,文化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终究是要被社会被大众所抛弃的。文化不仅对大众传播影响深刻,同时也影响着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媒介工作者的重视,因为新媒体提供了传播转型的可能。 三、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 传播学经常被人们分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类。大众传播被人们用来指对大范围人的传播,人际传播用来指小范围的人们互相之间的传播。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正逐渐走向传播,“”传播正向人际传播过渡。新媒体的出现促使了媒体内容的级数式增长,人们可以从互联网等媒介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在受众中可以是不相同的,获得个性化信息的受众可以使用新媒体发布他们自己的信息,最终这些信息可能被若干个人获得,受众同时也变成了传播者,而信息的传播呈现出人际传播的小范围和个性化的特点。大众传播很好地发展了宣传理论,因为传播者是信源中心,向外辐射信息,而人际传播在宣传实践中常常会对信息造成误传,影响宣传效果。但人们对重要信息,比如国家大事,还是有了解的愿望,所以在人际传播模式日益兴盛的时候,更多的人选择权威的媒体来获得重要的信息。对媒体而言,保持信息的权威是主要的新媒体战略,同时注意信息的个性化和及时性。对权威信息发布的媒体来说,发布此信息的高峰时刻是大众传播,其余时刻可能的是人际传播的模式,媒体正处在一个状态多变的时代,在大众传播的模式和人际传播的模式生。 大众传播对媒体来说也许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究竟有多少人在收看电视节目,不是电视台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固定标准。大众传播相对于人际传播而言,受众人数较多,但这时的大众传播和过去的大众传播时代是截然不同的,比如某一财经新闻播放的时候,受众人数较多,但大部分都是对这期财经新闻感兴趣的观众,而不是像过去在很少的选择余地中的被动收看。这时的大众传播可以称为“”传播,它更多的带有人际传播的影子,人际传播的理论也方便地进入了这种传播模式的研究中。传播的对话性质在新媒体中大大加强,这就让媒体具有了更大的人际传播的色彩。人们在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用任何方式和任何人进行交流。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快地成为了主动的信息接受者,对信息进行能动的控制,同时反馈信息。人们在人际状态下会更关心信息的来源,对媒介的真实性要求同时加强。 人际传播对媒介来说曾经是以的应用作为典型例证的。人们通过这种技术可以进行远距离的人际传播。

内涵

  目前,业界和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内涵,众说纷纭,且尚无定论。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

2.

  民生新闻:“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

3.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

4.

  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

5.

  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

  我们认为,严格说来,“民生新闻”算不上是一个有关新闻体裁样式的科学概念。传统新闻学领域对于新闻体裁样式的划分都是遵循着单一的标准,而民生新闻是一个由多种标准共同作用的划分结果。比较之下,本研究小组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

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记叙,以记录事实为主。但按题材的不同和新闻媒介的不同,新闻的表达方式会显得各式各样。

传统的报刊杂志是通过文字来传输信息的。那么其中能穿插的东西就很少,无非是情感和当事人的言论等等。

电视广播由于其传播手段和技术比报刊杂志的先进,在表达方式上除了记录事实、其中可穿插的东西很多。可以是影像再现,请当事人访谈、请观众参与,请新闻发言人发言等等。许多的情感、音乐、场外景会被用进来。

到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时,受众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更强了,新闻的表达方式也更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什么在线问答、在线投票以及由网友自己上传的视频和新闻。

扩展资料:

要素

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以记叙为主,十分讲究真实性。

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即五个“W”和一个“H” 即Who(何人) 、What(何事) 、When(何时)、Where(何地) 、Why(何因)、How(如何)。

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6个因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如下面这条新闻,六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经过多年艰苦训练,中国运动员刘翔终于在2004年8月27日,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冠军,被媒体称为‘亚洲飞人’。”

特点

公开性、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显著性、接近性、开放性、广泛性、变动性。

结构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分类

1按事实发生状态分:突发性新闻、持续性新闻、周期性新闻;

2按事实发生与报道的时间差距分: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3按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分:国际性新闻、国内性新闻、地方性新闻;

4按新闻事实的材料组合分:典型新闻、综合新闻、系列新闻;

5按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分:文字新闻、新闻、电声新闻、音像新闻;

6按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分: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

新闻传播按介质可分为: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广告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等几大类。

1、电视传播机构: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娱乐、广告媒体,如湖南卫视等;

2、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地方电台,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3、报纸:中国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

4、杂志:人物类《环球人物》、学术类《新闻传播》  、时事类《新周刊》等;

5、互联网广告媒体:腾讯新闻、导向新闻、新华网、人民网、百度新闻、新浪新闻、挪意时报、凤凰资讯、中国新闻网 、网易新闻、红网  、新广网 等;

6、移动互联网媒体:微博、微信属新媒体,是智能移动终端发展的产物。

参考资料:

-新闻

新闻就是新的东西,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字典对新闻的定义是"对于最近事件或先前未知资讯的报道"。 但是,世界上每天发生的大多数事情并不见报,也不上广播电视。 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一件事有足够的新闻价值而得到刊登或播放呢? 真实的答案是:这要取决很多因素。 一般而言,新闻内容要与接收新闻的物件普遍有关;在布宜诺赛勒斯的一个重大新闻可能在巴库毫无新闻价值。 新闻记者一般根据以下各类"新闻价值"来决定取舍: 时效性 事情是最近发生的吗?是我们刚刚得知的吗? 如果是,它就可能有新闻价值。 当然,"最近"的意思因媒体而异。 对于周刊而言,从上期出刊以来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能具有时效性。 对于24小时播放的有线新闻频道而言,最有时效性的新闻也许是"突发新闻"或此刻正在发生的、可以由记者现场报道的事件。 影响力 事件影响很多人还是有限的人? 如果你所在城镇中有两万人的供水系统受到污染,这具有影响力,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你的读者或听众。 一则报道说,在一个边远地方的夏令营里有10个孩子因为饮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这也具有影响力,因为它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 一位工人剪断了电缆不是重要新闻,除非它导致整个城市数小时断电。 近距离 事件是否在我们身边发生,有没有我们这里的人卷入? 一架飞机在乍得失事坠毁,在恩贾梅纳是头条新闻,但在智利可能就不是,除非飞机上有智利乘客。 争议性 人们是否对此事有不同意见? 人的本性决定了我们对冲突、紧张状况或公开辩论感兴趣。 人们喜欢选择立场,看谁会获胜。 冲突并不总是意味着表达针锋相对的观点。 医生与疾病斗争或公民反对法律不公,也是一种冲突。 显要性 事件是否涉及著名人物? 一件普通的事情或事故如果涉及名人,如政府总理或**明星,则会成为新闻。 如果那架在乍得坠毁的飞机上有一名著名摇滚乐手,这个事件就可能成为全球头条新闻。 现实性 人们是否在谈论这件事? 一个关于公车安全的政府会议不会受到多少关注,但如果会议是在一次严重公车事故之后召开,情况就会不一样。 某次足球赛中发生的事故可能有好几天都出现在新闻上,因为这是时下街谈巷议的主要话题。 奇特性 事件是否非比寻常? 这正像常说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但人咬狗就是新闻!" 我们对非同寻常和意想不到的事件有着天然的好奇心。 此外,何谓新闻还取决于新闻消费对象,不仅要看他们住在哪里,而且要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关心的问题,导致对不同类型的新闻感兴趣。 一个针对年轻听众的广播节目可能把音乐及体育明星的消息包括在新闻中,然而这些消息不会出现在针对更年长、经济收入更高的读者的商业报纸上。 一个报道医疗新闻的周刊会报道药品试验,因为阅读刊物的医生们会对此感兴趣。 但是,除非这个药品可以治愈某种众所周知的疾病,否则一般地方性的报纸大多会忽视这条消息;唯一例外也许是这个研究项目所在地的报纸。 新闻机构视自己的工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因此,构成新闻的是人们所需要的资讯,这些资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并且能够使他们成为民主社会中有所作为的公民。 但与此同时,大多数新闻机构也是商业企业,必须盈利才能生存。因此,新闻也有旨在吸引人的内容:人们想知道它仅仅是因为它有趣。 这两个特点不必相互冲突。 事实上,一天当中最叫好的新闻,往往既重要也有趣。 但新闻机构通常把新闻划分为两个基本范畴:硬新闻与软新闻,后者也叫专题新闻或者新闻特写。 新闻种类 硬新闻基本上是当天的时事,是人们在报纸头版或网页头条看到、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一开始听到的;战争、政治、商务、犯罪等经常是硬新闻的内容。 城市公车司机今天宣布罢工,成千上万人不能上班,这是硬新闻。 它具有时效性,争议性,影响广泛,近在咫尺。 社区需要立即得到这个消息,因为它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比较而言,一个世界著名运动员曾在孤儿院长大的消息属于软新闻。 这是一则有人情味的消息,涉及一位元显赫人物,经历独特,人们很可能想与朋友谈论这条消息。 它不一定非要在某一天刊登或播出,因此属于专题新闻。 许多报纸和线上新闻网站另外开辟专题栏目,登载生活时尚、居家生活、艺术娱乐等消息。 大报甚至分专题开辟每周栏目,如食品、健康、教育等。 区别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并不仅仅是新闻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采用不同的文体。一般而言,硬新闻单刀直入,为的是让读者尽可能快地掌握重要资讯。专题特写新闻则往往从一则轶闻或实例引出故事,为的是引起读者兴趣,因此,这类报道要花费更多笔墨之后才点到要害。 有些新闻稿将这两种写法混合运用。那些没有时间敏感度、但具有重要主题的报道常被称作"新闻特写"。比如,报道一个社区针对爱滋病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是一篇新闻特写,而关于治疗爱滋病的新方法则是一篇硬新闻。新闻特写是探讨社会趋势或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它讲述具体的人和事,反映人们的亲身经历。(我们将在第三章"报道新闻"中详细讨论不同的写作风格。)

新闻故事化是新闻媒体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所谓新闻故事化,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这种报道方式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理交融,揭示人性的闪光点,激活人类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

时政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这里所说的“单纯事实消息”,是全部由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客观现象或事实组成。这样的消息中没有作者的议论,也没有对新闻事实细节的描述。也就是说,除了“单纯的事实消息”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外,其他作品都不属于时政新闻之列,时政评论等包含了作者自己观点的非单纯时事消息,都被列入了著作权法的保护之列。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970980htmlsi=3

概念:

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报道范围:

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

重要性:

是由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的。

特征:

1、政治性

2、政策性

3、广泛性

4、信息性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1198198htmlsi=4

所谓“硬新闻”(Hard News or Straight News),是指那些题材比较严肃的,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受众在接受这些新闻时,只能产生“延缓报酬”效应(Delayed Reward)。

“硬新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们在社会上的生存,是人们赖以采取行动的依据。2、人们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千方百计的要去了解他。3、具有强烈的时间性,晚了就毫无价值。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5674434htmlsi=9

新闻是一种信息,这一点在学界已是共识。信息概念的引入,无疑给新闻学本体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借鉴现代信息科学对信息概念的理解及其理解方法,尝试对新闻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作一新的解说,以求教于方家。  一  现代信息科学把信息概念分为两个层次来理解: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说,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它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这里所说的“事物”,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实在客体,也可以是主观世界的精神印象;而“运动”既可以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也可以是一切意义上的变化;“运动的方式”是指事物运动状态随时空的变化而改变的式样的规律。①信息科学关于信息定义的描述,对我们全面理解新闻的本质有很大启示。

  在新闻学中,我们把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叫作事实,把具有大众传播价值(即新闻价值)的事实叫新闻事实,新闻事实一旦进入大众传播媒介被传播,就转变成为新闻。因此新闻事实又可叫作潜在的新闻,新闻就是新闻事实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体现。很明显,新闻传播活动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存在的,因此它所传播的新闻事实主要就是指人或社会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

  正如信息科学对信息概念是从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来确定的一样,我们对新闻传播最基本的概念——事实的理解也可分为这样两个层次。从本体论层次看,事实是事物运动(主要是人的社会运动,下同)的状态和方式。这个意义上的事实概念排除了新闻传者(记者、编辑,下同)主体因素的介入,是先于传播者的存在而存在,是不依传播者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第一性的。从认识论层次看,事实是指新闻传者主体所感知的或所表述的相应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这一层次的事实概念由于引入了传者主体这一因素,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所谓传者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相应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即传者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实,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事实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信息的语法、语义和语用。这是因为传者主体作为人不但具有感觉的能力,而且具有理解的能力和判断的能力;因此他不但能够理解它的内在含义,而且能够判断这一事实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可见,认识论层次上的事实概念,由于加入了传者主体的因素,它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1)事实所呈现的外在形式,如who(何人)、when(何时)、what(何事)等;(2)事实所包含的含义,如事实的why(何故)、how(如何)、meaning(意义)等;(3)事实所体现出的效用。需要说明的是,事实相对于传者主体,与事实作为新闻相对于新闻受者主体所体现出的效用价值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传者主要关心的是什么样的事实和怎样传播事实才能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新闻受者则主要关心某则新闻是否是自己的需要,两个主体对于同一事实的目的不同,事实所体现出的效用价值也就会不一样。因此,在这里事实对传者主体所体现出的效用价值,准确地说就是事实所体现出的新闻价值。

  上文已经谈到,认识论层次的新闻事实信息概念中加入的认识主体其实就是新闻传者。因此这一层次事实的内涵除了本体论层次事实的内涵以外,还包括了新闻传者对这一事实的感知、理解和判断。这种感知、理解和判断,是在传者确定和传播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内化到新闻事实中,并通过新闻而表现出来的。在事实与传者这一矛盾范畴中,传者是作为主体而出现的,主体对事实这一客体的感知、理解和判断,在开始表现出主观的一面,但是传者一旦将某一事实确定为新闻事实,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通过大众传媒以新闻的表现形态传播出去,传者对这一事实的感知、理解和判断,就已经通过不同方式内化到新闻中而成为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说这一层次的新闻并不仅仅只是事实的一般描述(物理描述),它还体现出(或负载着)传播者对这一事实的认知态度(新闻接受者能有意或无意地从新闻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上感受到传者的主体烙印)。在事实以新闻形态呈现出来时,传者主体主观的感知、理解和判断已变为客观的了,并随着新闻的传播而传播。

  新闻作为一种体现在大众传媒中的最新事实信息,经过以上分析,其内涵已被层层剥开。在此基础上,我们来讨论一些新闻学的相关问题。

  二  首先是新闻的客观性问题。问题出在如何看待新闻中的主观添加物。首先应看到,由于这种主观添加物是传者主体的大脑对本体论层次的事实概念的感知和反应,而这种感知和反应应被理解为是思维物质(大脑)的属性,因为传者主体所感知和反应出的事实仍然具有物质的属性;其次,所谓的主观添加物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因为在一则具体的新闻中,你根本无法把新闻中本体论层次事实的内涵,同所谓的主观添加物分离开来。事实上,所谓的主观添加物,总是内化到新闻事实中,通过语言、声音等物质的形式存在和传播。它虽然来源于精神,却又脱离了精神而相对独立存在,不但可以以不同形式传播,而且可以以不同形式储存。可见,这种主观添加物在新闻的形态上也是物质的。总之,新闻在总体上是客观的,只不过这种客观不是那种许多人所理解的完全排除掉精神的客观。

  其次是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是针对新闻传者而言的,它要求新闻传者对事实的反映必须全面、准确、真实。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因为新闻传播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告知,传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实现这种功能。绝大多数传者不是也不应该是传播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实。既然是传播传者身外的事实,这就必然要求新闻与原本事实要相符合。此外,之所以对传者有真实地反映事实的要求,还因为这是可能的。上文已谈到新闻是客观的,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派的。只不过这种反映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具体来说,相对于认识论层次事实概念三个方面的内涵,传者主体对事实的反映也包括在这三个层面上都要真实,即形式层面上的真实,如事实的who、when、where和what要真实;含义层面上的真实,即是指对事实的原因、结果、逻辑关系等等的分析、解释都必须准确、客观、全面;价值层面上的真实,即是指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要真实。显然,对于第一层面的真实来说是易达到也是易证明的;对于第二层面上的真实也是较易达到和较易证明的,因为这两个层面都是对事实本身的了解;第三个层面上的新闻真实由于直接与新闻受众的需要、态度、情感、信念等有关,因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复杂性。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新闻价值能否认知的问题。新闻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素质,包括它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含义;另一方面就是新闻受众的需要情况。这两方面结合体现出新闻价值。也就是说,新闻价值是指事实对受众的满足程度。表面上看,不同人的需要、不同时间的需要是千差万别的,表现出对同一新闻有不同的接受情况;但是在一个相对确定的条件下,完全能设想出,某一特定事实对某一特定群体有某一特定大小的关系,由于事实的属性与受者的需要是客观的,因而这种关系也是客观的,理论上甚至是可以量化的。这就是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内在根据。有了这种根据,要求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要符合这种根据,是完全应该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说传者主体对事实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含义的反映的真实性,主要是通过事实本身来证明的话,那么传者主体对新闻价值的反映是否真实,则是通过受众对新闻的反应来直接体现的。

  为了达到新闻的真实性要求,传者主体在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刻苦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要尽最大可能克服自己的成见和偏见,尊重事实,尊重真理,在此基础上,训练和培养高水平的新闻敏感。

  可见,在借用信息科学的方法对事实概念作了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划分,并对认识论层次的事实概念作了三个方面的理解后,围绕这一概念产生的一些混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在此基础上,再来讨论一些新闻学众说纷纭的问题,才会有一些较为明确的结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472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