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号”延续人类的“飞天”梦想|天宫一号意义

“天宫——号”延续人类的“飞天”梦想|天宫一号意义,第1张

  “天宫”与“神舟”“嫦娥”一样,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国人无限憧憬的名字。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天宫”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凡夫俗子梦寐以求的归宿。  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充满了对浩瀚星空和无垠宇宙的好奇与憧憬。甚至可以说,是对宇宙的好奇与憧憬,让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我们可以想象,很早很早以前,在北京的山顶洞,云南的元谋,或者非洲的某个丛林,一只类人猿躺在无垠的星空下。它混沌的大脑突然被星光照亮,思考着以前从未思考过的一些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现在身处何处我与其他物种有何区别这个世界有多大……在那一刻,它变成了他或者她,人类诞生了。

从那时起,“飞天”就成为人类的永恒梦想。夸父追日、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一个民族用数千年的时光来揣度宇宙的瑰丽景象,并用持续不断的梦想锻炼着飞升的翅膀。人类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尝试着飞天的人,是中国明代一位名叫万户的官员,他把自己绑在一把装有47支火箭(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只能称之为烟花爆竹)的坐椅上。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想借助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和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天空。当然,他失败了。今天。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万户”命名。

所有这些有关“飞天”的梦想与实践,绝不是人类妄图摆脱地心引力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哲学层面而言。人类对于外部世界包括对未知宇宙的探索,说到底是为了更进一步地认识自身,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苏轼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类若想对自身有更加透彻的认识,进入一方更加自由的发展天地,就必须站在一个更高、更远的立足点上。“飞天”的梦想与实践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寻求自我认识和自我解放的过程。

在这个辉煌而又艰难的探索历程中,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得以传承,得以发展,得以繁荣。人类无止境的“飞天梦”,持之以恒、前仆后继地开启着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是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领域,还是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都从“飞天梦”中汲取了丰富的灵感和力量。

这种梦想最直接、最充分和最彰显的结果,无疑是当代航天技术本身。客观地说,在这一尖端科技领域,中国离世界领先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与美苏曾经发射的空间站相比,作为小型空间实验室的“天宫一号”,只是个仅重85吨的“小个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已经加入了这个行列,这是对自身使命的践行——在浩瀚太空中。人类乃至于地球只是一粒微尘,任何有限的个体相对于无垠的宇宙,永远是卑微和渺小的。因此中国需要和世界一道勉力前行,在人类探索太空的事业中,中国理当有自己的贡献。

点评

文章洋洋洒洒,语言瑰丽而大器,从传说、历史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了人类对于“飞天”的无限憧憬,无论是“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还是“飞天壁画”“明代官员”,他们对于天空那种朴素的向往,都是人类渴望认识自我、解放自我的体现。而“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也正是中国人对“飞天”使命的一次勇敢的尝试。作者目光敏锐,思维开阔,思路清晰,行文流畅,展现出很强的文字功底。

天宫课堂第三课正式开课之后,神舟14号的飞行组飞行员刘洋也面向广大青少年,正式在天宫课堂中开始了授课。航天员刘洋这一次在给青少年授课的课程中主要是带领学生们去发现水在太空的环境之下可发生哪些特殊的变化。刘洋在太空中有两米长的吸管喝到了芒果汁,这背后的科学原理实际上是与重力有关,在太空中,仅仅依靠吸吮的力量就可以轻松的喝到水。

刘洋首次带来的实验室水球变懒的实验,只见他在实验舱中竖着拿起了一个紫色的水球,然后她又拿起了一个注射器,向着水球喷射空气,随着空气被传输进来之后,水球的振动速度加快了起来。随后,刘洋再次在水球里面加入了一个空心的钢球,随着钢球穿过水球的瞬间,水球犹如有粘性一般,将钢球紧紧地裹在其中。熟悉的注射器再次上场之后,重复刚刚的动作,水球中再一次被注入了空气,但显然这第二次的水求振动并不如第一次如此剧烈,水球居然变“懒”了,这里的奥秘也让不少好奇的同学们纷纷发问。

与水有关的第二个实验,只见刘洋老师拿出了一根两米长的管子,在管子另一头放置着一杯芒果汁,刘洋与学生在互动的时候问学生是否能够喝到饮料,学生们有的表示管子太长了,应该喝不到,只见刘洋老师轻轻的吸了一口芒果汁,就顺着管子流入到刘洋的嘴中。到最后揭秘的环节,刘洋表示这是由于地面上的重力原因所导致,的确,两米长的管子想要吸水是不太容易的,但是在微重力的环境之下,只需轻轻地用吸允力,就可以轻松地喝到水。

通过这次天宫课程中关于水的有趣实验,也让学生们认识到在微重力的情况下,万事万物都有可能发生新的变化,就如同两米长的管子,轻松地依靠吸吮的力量能够轻松的喝到水,可见航天科学是多么地神奇!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300字/400字/500字/600字/700字

天宫课堂三观后感300字篇

今天,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通过这次观看,让我了解了宇航员们在太空生活的乐趣。

当神舟十三号成功到达太空时,与其一起上去的还有两位宇航员叔叔和一位宇航员阿姨。还记得之前在电视上看见的宇航员叔叔们的脸总感觉胖胖的,还以为是太空上的饭菜太好吃了。阿姨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的脸胖胖的,哦!原来是因为在太空中人体里的血液是往上流的。叔叔阿姨还给我们表演了一些节目,比如太空喝水和水里开花。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水中乒乓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的乒乓球都是浮在水面上的,而在太空中,阿姨把乒乓球放在装满水的杯子里,乒乓球没有像在地球一样上浮,而是像石头一样下沉,这就是浮力消失的实验。

这次的《天宫课堂》让我知晓了不一样的生活乐趣,也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我也要向太空舱的叔叔阿姨们表达崇高的敬意:“感觉良好”队,您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在我长大之后,一定也要向您们一样效忠祖国,为祖国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宫课堂三观后感400字篇

太空授课更在于营造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采访时所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科学永无止境,探索不断前行,在一个未知的广袤领域,只有以谦卑的姿态、勇往直前的力量才能探索出那神奇的奥妙。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当代中国人的重大历史责任。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要坚持推进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坚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包容创新育人才,方能广纳贤才,为创新提供坚实支撑。科学永远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热爱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历史的潮流在呼唤年轻一代为科学而努力探索,但鼓励他们奋发前行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太空授课的深层次意义便在于此。

探索任重道远,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激发学子对于未知世界的求知欲与渴望,树立全社会为创新而奋斗不息的信念,让梦想张力无限。寻梦过程,无疑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默默奉献、坚定顽强的民族精神。

天宫课堂三观后感500字篇

你们了解宇航员吗可能你们不知道,但我今天看了一个神奇的视频,这个视频里就展现着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视频吧!

在这个视频中,三位宇航员老师给我们展现了太空神奇。他们已经做了一个实验,

这个实验非常神奇,惊得我下巴都快合不拢了,这个实验名字叫做乒乓球沉在水底。在

我们地球中,乒乓球放在水里,它会浮到水面,相反,太空就不一样了,他们先有一个管子将乒乓球压在水底,然后松开管子那一刻,乒乓球就沉在了水底。而一位宇航员老师将装有乒乓球的水桶抛起来,结果里面的水竟然一滴都没有掉下来。

宇航员老师们又做了一次实验,而这一次实验更加柏奇。他们首先拿出一个用来做水膜的一个模具,然后他们又往水膜里灌满了水,一个宇航员老师又往外面加了更多的水,结果水模就成了一个大圆球。但这并不很神奇,最神奇的是当另一个宇航员老师拿着一个注射器往里面注小水滴的时候,小水滴进入大水滴之后,还是完完整整的一点破损都没有,而且他那个大水泡的水一滴都没有漏下来,于是宇航员老师又在里面那个小水滴又抽了出去,可大水泡还是没有裂开。

太空真神奇呀,我也想上去做那些惊人的实验。唉,对了,他们还做了1个实验那就是将他们的水袋里的水挤出来,然后还可以吃,咱们地球上的水只能喝,而且要是将杯子倒过来它就全倒了,而太空可不一样,太空倒过来一杯子,水竟然一滴也不漏,太空真的好神奇。

天宫课堂三观后感600字篇

神舟十三号此次的“亮点”颇多:相比神舟十二号在太空驻留3个月,这次是半年,三位航天员将在太空过春节,地球上的我们将历第一次收到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是中国女航天员第一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此次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此次载人飞行任务将进行2~3次出舱活动等等。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从2003年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到如今我国已经有12人去过太空,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阔步前进。空间站建造的宏大项目将分步骤有序完成,我们坚信它将在夫来圆满顺利进行;关平人类和平与进步的航天梦,会在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成为一个个现实,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对中国人来说,在这份激动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从容。几十年的航天事业,其背后是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我们亲历了自己国家的奋斗历程,我们也在日常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这个国家日新月异的进步。

今后,我们还会见证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等的发射。每一次见证,都更加坚定了人民对国家、对未来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实力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人民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而非只是一种幻想。所以,这不只是一个中国航天人代代接力、传承梦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国家更有实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们总是忍不住回顾过去,而越是回望历史,越能理解当下。越回顾,就越珍视。我们会不断回顾中国科技事业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寻找民族前行的动力。那些时刻,因为铭记成为永恒。

天宫课堂三观后感700字篇

这次“天宫课堂”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大家进行直播授课。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首先是对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影响。航天科技能够强国,能够振国威,能够带来民族凝聚力,这话过去也许有些抽象,但是,面对天宫课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学演示,会由衷地感叹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进,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天宫课堂不仅给青少年演示了科学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契机。

其次是对全休国民的科学素养的影响,有趣的“大空授课”,让平时有些枯爆的物理公式变得生动起来,看得见摸得着,一滴水珠中蕴含着几多科学的原理,一次航天员称重,蕴含了简便的科技应用,不仅让青少年兴趣盎然,也让成人观众更加喜欢科学,而航天科技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难解,航天科技最终是为生活科技化服务的,这对干培养国民的科学素养很有裨益。

第三是对航天科技改变生活的影响。航天科技中蕴含了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发展,都会极大推动民用科技的发展,数字温度表、干吃面、尿不湿、心脏泵和补充液体等等无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结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经广泛栽培,服务于人类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没。

第四是对趣味教育的影响。相信看了这一堂“太空授课”,即使很不愿意学习科学知识的学生也会感觉到,原来科学可以这样有趣,这样生动,这样实际,从水滴到失重的单摆运动,从陀螺的轴心运动规律到液体的张力和毛细现象等,如果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能够多些像“太空授课”这样的趣味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将学习科学知识从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够激发更多的孩子投身于科技事业,更会在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这是“天空课堂”第三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资源,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范文600字(通用6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范文600字(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1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浩瀚的科学,令人感到神秘,因为它仿佛翱翔在宇宙之中;可又令人感到亲切,因为它无时无刻不陪伴在我们身边。

 3月23日下午3点40分,令人激动的“天宫课堂”开讲了,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给我们带来了一节有趣的物理课。太空“冰雪”、液桥演示、水油分离、太空抛物,这些奇幻神秘的实验,之前我们都没有接触过,觉得那是一种很玄幻的东西,可在他们手下,显得那么奇妙有趣,深深吸引住了我们,激发了我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的欲望。他们有力的语言,听众认真的学习,不就是在彰显国家蒸蒸日上的新面貌吗?科学,并非是一类很抽象刻板的事物,可能也会是一种有趣形象、富有魅力的活动。也正是因为人们对科学的着迷以及不断探索、追求,才有了中国伟大的航天事业辉煌的成就。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宫”揽胜,中国人的飞船一次次刺破苍穹,飞向浩瀚的宇宙。这就是人类对宇宙科学的成功探索吧!我想,作为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把古人想象的那些浪漫美好的神话通过科技变成现实,把“不敢的”化为“突破的”。我们不得不感慨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与骄傲。无限的宇宙划过一抹红色的火光,便是全中国人最激动骄傲的吧。

 这次的“天宫课堂”,不仅让我对科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感受到科学的“魔力”。科学的领域里充满了奇幻和神秘,犹如太空,让我们充满了向往和好奇;在日常生活里,科学往往给我们带来种种便利和享受;在一次次的实验和探索中,一切新的发现,都是如此地令人欣喜、着迷。

 我们登上月球,侦测火星,太空中渐渐多了中国人的影子。截至2022年2月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飞行里程已超过45亿公里,距地球约17亿公里。中国的科技还会越来越好,同时,我们要继续发愤图强,勇往直前,勇于攀登,争取在太空中留下更多辉煌的印记!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2

 《天宫课堂第二课》的现场直播与前一次天宫课堂相比,我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这是第二次的“天上”与“地上”的科学互动直播。天宫课堂以这种灵活而紧密的互动形式,有趣而生动的内容,让每一个同学都沉浸在这场视觉盛宴中,而且更加有效地教会了同学们更多的科学道理,点燃了广大青少年探索宇宙、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我们能看到这样生动有趣的天宫课堂,欣赏到宇宙空间里一个不一样的神秘世界,全然是中国科技的力量在支撑着。从古人的飞天梦,到神舟飞船翱翔宇宙;从嫦娥探月,到空间站的建成。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观看了天宫课堂,我这种文化底气和文化自信便更加坚定了。

 大国泱泱,伟大富强。科技腾飞,光芒万丈。太空舱里的五星红旗让中国人感到无比亲切,插在外太空的红旗猎猎作响,让骄傲和自豪盈满我们的胸膛。然而在无边无际,深邃浩瀚的宇宙中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还有更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解答。太空中遨游的每一颗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水,都承载着中国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更应努力提升科学素养,争做国家栋梁,为祖国科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以青春斗志探索出更加神奇、更加瑰丽的世界!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3

 今天,《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遥远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我对神秘太空的兴趣。

 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翟志刚、王亚平等人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这次太空授课,我学到很多,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也少一些马虎,多一些用心,用真才实学,来接好中国太空时代的接力棒。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4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现在正大力推行航天事业的发展,这不,我们国家的空间站已经建成,天宫课堂也开始了。就在今天,天和核心舱又进行了一次天宫课堂,我看了之后感触颇深。

 今天的天宫课堂大约从三点四十开始,快五点结束。主要有以下内容:首先是实验:有液桥实验、“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以及对两种科学设施的介绍、学生提问这几个过程,其中“人气王”冰墩墩也参加了太空抛物实验呢!

 本次天宫课堂里的实验非常多,但要说我最喜欢、最感兴趣的,还是水油分离实验和液桥实验。

 首先先说水油分离实验。众所周知,在地球上,由于水的密度比油的大,所以油会漂在水面上。但是太空是微重力环境,所以如果在静止状态下,水和油却会很均匀的混合在一起,这看真神奇!

 那么,在太空里有没有办法将水和油分离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一个在北京主会场的学生提出了一个方法:将瓶子快速旋转不就OK了吗?原来,在天宫课堂开始时,两位主持人做了一个实验:一个将瓶子放在架子上,然后,他将架子快速旋转,瓶子里的水竟然一滴也没掉!王亚平老师照他的方法作了,竟然果真如此,水和油被分离了!看来一个在普通的科学定论,也能制造出奇迹!

 再说液桥实验。王亚平老师拿出两个玻璃板,然后把淡水“倒”在上面,然后一对接,一分开,一个液桥产生了!原来,这是微重力环境与水的表面张力的双重效果。这太神奇了!

 是的,天宫课堂确实很精彩,但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努力、去付出,再好的蓝图又有什么用呢?估计也就是当做纸飞机来玩儿吧。正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人努力了、付出了,才会有这场视觉盛宴。看哪,正因为他们的付出,飞天梦如约而至:“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天宫”实验室……当年国际空间站不让我们加入,我们不也建立了自己的空间站?外国人能干的事,我们可以做到:他们做不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

 最后,用《领航》的一句话结尾:伟大的中国***,风华正茂,山高水长,昂首挺立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昂首挺立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5

 忆去年,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他们将进行6个月的工作生活;而现在,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时隔八年后,中国宇航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今天的太空授课讲授者依然是有王亚平老师,但不同的是,这堂课的讲台更大了,在中国自主的中国空间站内,我为此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感到由衷的自豪与欣喜

 人们常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国人的航天梦做了几千年,从神话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到实际行动的飞天的壮举,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飞向太空、遨游宇宙的向往,它标着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它体现了空间站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国力,激发了同学们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伟大的航天精神、科学精神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本次太空授课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过程有趣,再一次激发了我的航天梦,永远会记得叶老师说过:“建设空间站的目的,就是要为了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实验,将会有更多的科研人员空间站上来开展可以实验,所以也非常欢迎同学们未来空间站上来做实验”,期待有一天,我也能站到他们的队伍中。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600字6

 点点星光闪烁,汇聚成深邃广阔的天空。在宇宙至上,有一个空间站,那里充满着璀璨的光芒。一场宇宙课堂将在那小小的空间站里展开……

 “请大家看现在我手里的水球……”伴随着王亚平老师的讲解,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球里瞬间就充满了雪花,变成了泛着白光的小“冰球”。这就是课程表里的第一项活动——太空“冰雪”实验。

 接下来就是水油分离的实验,在一个透明的小瓶子里,装上了水和油,在陆地上的中国科技馆也同时的进行,我们发现水和油慢慢的分开了,但在空间站里,水和油却还是混合的状态,只有在离心作用下才会分离。我不禁感叹:实在是太神奇了!宇宙有如此多的奥秘,都将让我们一一的探索。

 最后展示的是现在家喻户晓的冰墩墩,它在被抛出的路程下没有像陆地上那样,垂直的掉下来,而是在原有的方向下匀速前进,慢慢悠悠的到叶老师身边。

 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空间站,航天员们把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奇特的事情分享给我们,太空的探索,这证明一个国家的强大,而我已经看到了我们祖国科学的强大,我将来也要为我们的祖国作出一份贡献,因为这是我的中国梦,这也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太空科学梦。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抬头望向夜空,满天星斗闪烁着光芒,镶嵌在深蓝色的夜幕中。银河像一条淡淡发光的白带,横跨繁星密布的天空,其中有那么一颗星星格外闪耀,我知道,我距离我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

天宫课堂第三课实验如下:

10月12日下午,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在毛细效应实验中,航天员展示了失重环境下液体显著的毛细现象,讲解了毛细现象的重要性及其工程应用。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在轨介绍展示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天宫课堂

天宫课堂是为发挥我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

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授课由我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同时,通过媒体、“学习强国”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网征集授课内容、互动提问和创意建议,择优纳入“天宫课堂”筹划实施。

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941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