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戏剧的历史文化?

谁知道戏剧的历史文化?,第1张

在世界范围内,戏剧是一种古老的艺术门类,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部分,它的发展总是与其他文化成分的发展相伴随,并受到诸如政治、经济、哲学、心理学以及文学的影响。同时,不同的国家、民族又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戏剧作为这一传统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进程又往往呈现出特殊的轨迹。因此,所谓“戏剧的历史”也必然不是一统的。面对世界戏剧发展的错综纷杂的状态,我们至少必须对西方戏剧与东方戏剧分别进行考察。

古希腊戏剧在两千多年以前从祭祀性歌舞逐步发展形成以后,它的漫长的历史进程已经汇入人类文化历史的长河,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戏剧的历史可以分为:古希腊罗马戏剧、中世纪戏剧、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古典主义时期戏剧、启蒙运动时期戏剧、19世纪戏剧、现代戏剧和当代戏剧。

古希腊戏剧是人类戏剧的童年时期,也是它的第一个繁荣期,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悲剧和喜剧作品。著名悲剧作家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约前496~前406)、欧里庇得斯(约前485~前406)。著名喜剧作家有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前385)、米南德(约前342~前291)。在古代罗马,戏剧创作和演出很繁荣,主要剧作家有普劳图斯(约前254~前184)、泰伦提乌斯(约前190~前159)。

欧洲的中世纪大致指5~15世纪之间 1000年左右的漫长历程,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时期。在这期间,戏剧创作和演出以宣传宗教观念和道德说教为基本内容。其中,“宗教剧”是从教会仪式中的唱诗发展起来的,多以宣传宣讲教义为目的。宗教剧的一个变种是奇迹剧,在各种传奇性的情节中渗透着宗教和道德的宣传。主要取材于耶苏和圣徒传奇故事的神秘剧,也可以看作宗教剧的变种。道德剧的主旨是从抽象的道德说教转向对于社会道德的批判,它流行的国度甚广,时间也很长。在中世纪流行的笑剧则以表现世俗生活和辛辣的社会讽刺为特征。愚人剧也以讽刺著称,它是从民间戏剧发展而来的,后又流入城市。这一时期留下的传世之作极少。

欧洲14~16世纪,为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发源于意大利的强大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运动,很快席卷欧洲各国。作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从反对封建专制、教会权威和禁欲主义的历史要求出发,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的理性和智慧,提倡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和个性自由。人文主义运动推动了文学艺术的高度繁荣,也在戏剧史上形成了第二个繁荣期。这一时期的欧洲戏剧以英国和西班牙为主流,主要剧作家有英国的C马洛(1563~1593)、W莎士比亚 (1564~1616)、 B琼森(1572?~1637),西班牙的Lde鲁埃达(1505~1565)、LFde维加•伊•卡尔皮奥(1562~1635)等。其中莎士比亚的大量剧作成为世界戏剧宝库中的珍品,属于它们以后所有的世纪。

到17世纪,欧洲戏剧进入了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既是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又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标志。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戏剧并没有充分发展,但是,到了这一时期,它却成为古典主义的旗帜。当时,法国是统一的等级君主制的典型国家,高度的中央集权要求文学艺术服从它的权威,为它的利益服务。首相不仅直接干预文学艺术,而且通过御用工具法兰西学院制定各种方针政策和创作规则严格约束作家和艺术家。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就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同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对这一时期的法国剧作家也有深刻的影响。古典主义戏剧作为一个流派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理性,强调人物表现人类的本质;悲剧与喜剧界限分明,不能混杂;提出“三一律”作为戏剧创作的金科玉律;强调结构严谨与语言的质朴典雅。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剧作家有P高乃依(1606~1684)、J拉辛(1639~1699)、莫里哀(1622~1673)等。

18世纪是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全面批判的强大运动,在宗教、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进行思想启蒙,这就是欧洲历史上有名的启蒙时代。这一时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全面发展,成果辉煌的新纪元,戏剧艺术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法国,启蒙戏剧是在与古典主义的艰苦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启蒙运动的主将狄德罗(1713~1784)根据历史的要求提出建立市民戏剧、严肃喜剧的纲领,并亲自参加创作实践。著名剧作家Pde博马舍(1732~1799)则为这种新兴戏剧提供了实践的范例。在德国,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的哲学和美学,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戏剧创作方面,GE莱辛(1729~1781)成为德国民族戏剧的创始人。到70年代,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推出了伟大的剧作家JWvon歌德 (1749~1832)与JCF席勒(1749~1805)。英国启蒙戏剧的成就远不像文艺复兴时期那样辉煌,道德的批判和宣传,使大量剧作带有说教的色彩。喜剧作家H菲尔丁(1707~1754)、O哥尔德斯密斯(1730~1774)和RB谢里丹(1751~1816)可以作为代表。在意大利,长期流行的即兴喜剧的传统,造就出著名的启蒙剧作家C哥尔多尼(1707~1793),他的喜剧作品甚丰,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在19世纪,欧洲戏剧分为两大流派:浪漫主义戏剧与现实主义戏剧。

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戏剧流派,是与古典主义相对抗的。法国大革命的冲击、启蒙思想的影响、古典哲学的理论准备,是浪漫主义戏剧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基础。浪漫主义戏剧的主要特征是:①偏重主观的内心生活表现。正如黑格尔所说,它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它强调的是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偏重对理想的追求。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它往往赋予主人公以某种品格并把它理想化,通过曲折离奇的情节和对照的手法,造成强烈的效果。②反对创作上的种种规则,强调创作自由。欧洲浪漫主义戏剧的开创者是法国的V雨果(1802~1885),他的剧作《爱尔那尼》被称为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作。此外法国的维尼(1797~1863)、Ade缪塞(1810~1857)、大仲马(1802~1870),德国的Hvon克莱斯特(1777~1811),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1788~1824)和雪莱(1792~1822)也写过一些剧本。俄国АС普希金(1799~1837)的浪漫主义诗剧则是俄国戏剧史上的精品。浪漫主义戏剧作为一个流派,其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它的基本精神却影响到20世纪的某些流派。

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戏剧流派,有两种不同的界定。有人认为它源远流长,可以涵盖古希腊戏剧、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启蒙时代戏剧、19世纪现实主义戏剧;有人则把它界定为19世纪30年代以后取代浪漫主义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戏剧流派。尽管前一种说法所提到的不同时期的戏剧作品也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但作为一个流派,则应取第二种含义。这个流派在很多方面是与浪漫主义相对立的。比如,它更重视客观性,强调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实性和本来面貌再现现实;它更重视细节的真实,强调再现完整的人,重视人的个性特征,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为显著标志。从19世纪30~40年代起,资本主义已经在欧洲很多国家取代了封建主义,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戏剧,具有冷静的洞察社会生活和明显的社会批判性质,因而也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在欧洲,现实主义剧作家有挪威的H易卜生(1828~1906),法国的小仲马(1824~1895),英国的萧伯纳(1856~1950)、J高尔斯华绥(1867~1933)等。在俄国,现实主义戏剧从30年代以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著名剧作家有НВ果戈理(1809~1852)、АН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ЛН托尔斯泰(1828~1910)、АП契诃夫(1860~1904)、М高尔基(1868~1936)等,他们的作品在戏剧史上享有特殊的声誉。

19世纪后半叶,在欧洲实证主义哲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下,出现了另一个戏剧流派——自然主义戏剧。这个流派在强调客观地、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方面,与现实主义戏剧有共同性,但是,它却更强调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与表现人的精神生活,强调从生理与病理的角度去发掘人的本能。法国的┵左拉(1840~1902)是自然主义小说和戏剧的倡导者和代表性作家,德国的G豪普特曼(1862~1946)、瑞典的JA斯特林堡(1849~1912)等,也一度受其影响。

19世纪末以后,世界戏剧进入了现代和当代阶段,这两个时期的分界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标志,但是,也可以把这个将近一个世纪的戏剧,统称为现代戏剧。概括地说,这一时期呈现多种流派交错纷呈、相互竞争又相互吸收的复杂局面。一方面,19世纪的现实主义戏剧在新的历史时期被广泛继承和发展着,它本身并存着多种风格;另一方面,诸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等流派先后出现,这些新流派的诞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又受到现代哲学、现代心理学的深重影响。它们作为一种美学思潮的产物,既有某种共同的特征,又各有其特殊性。这些新的流派,大都是以现实主义的对立形象出现的,但却又给予现实主义很大影响,而属于这些流派的某些戏剧家又自称为“真正的现实主义”。这一时期,还有一个值得提到的现象,美国戏剧在19世纪以前一直是比较落后的,但是,在这一时期却有后来居上之势,出现了一些举世闻名的剧作家。属于现实主义的剧作家有美国的C奥德兹(1906~1963)、L海尔曼(1905~ )、A米勒(1915~ )、T威廉斯(1914~ )、W英奇,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的E奥尼尔也写过大量现实主义的剧作;爱尔兰的格雷戈里夫人(1852~1932),德国的F沃尔夫(1888~1953)、B布莱希特(1898~1956),意大利的L皮兰德娄(1867~1936),瑞士的F迪伦马特(1921~ )等,也可以列入现实主义剧作家的行列。象征主义是从诗歌扩展到戏剧的,它强调凭借艺术家的直觉创造的象征形象表现世界和人自身,因而,内容本身的神秘性和象征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象征手法就成为这种戏剧作品的基本特征。这种戏剧流派以比利时的M梅特林克(1862~1949)为代表,爱尔兰的J辛格也属于这一流派。表现主义作为文学艺术的流派,于20年代初至30年代之间盛行于欧美诸国,它源于绘画,是对印象主义的反拨。表现主义戏剧强调“剥掉人的外皮,以便看到他们深藏内部的灵魂”。在人的潜意识的心灵中发掘原始性的本质。这派戏剧的显著特点是:对人的潜意识的发掘并通过多种方式把它戏剧化。表现主义戏剧有影响的剧作家是德国的G凯泽(1878~1945)、E托勒尔(1893~1939),捷克斯洛伐克的K恰佩克(1890~1938)。像奥尼尔、布莱希特等,也曾倾心这个流派或受到它的影响。未来主义戏剧以意大利为发源地,FT马里内蒂(1876~1944)是其倡导者和主将,这个流派彻底否定传统,强调表现现代社会中“一种钢铁的、狂热的、骄傲的、疾驰的生活”,主张在舞台上表现速度、力量、竞争和战争,面向未来,探索未知,在大部分作品中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情调。这派剧作数量不少,但价值不大。超现实主义戏剧的诞生地是法国,其名称起于1917年阿波利奈尔的剧本《蒂雷西亚的乳房》。这个流派把创作看成是一个“纯精神的自动反应”,作品的内容主要是表现超自然现象、幻觉以及它引起的混乱,诸如诗、血、恐惧、各种形式的逃避现实、鬼怪、梦的解说、荒谬悖理的事情等等。主要剧作家有阿波利奈尔(1880~1918) 、J科克托(1889~1963)。存在主义戏剧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的法国,它同存在主义哲学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个流派的剧作家J-P萨特(1905~1980)、A加缪(1913~1960)都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这个流派根据存在先于本质、人在情境中自由选择等等哲学观念,特别强调“情境”的价值,甚至把自己的戏剧称为“情境剧”,作品的主要内容也是人在情境中的选择,借以传达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把它戏剧化。荒诞派戏剧在50和60年代盛行于欧美各国,对东方戏剧也有深重影响。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写出《荒诞派戏剧》一书,为这一流派定名。这个戏剧流派是对存在主义哲学的艺术吸收,它意味着“不合道理和常规,不调和的,不可理喻的,不合逻辑的”,“荒谬可笑”的,因而,这派戏剧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内容的荒诞性,它们常常把人在荒谬世界中的尴尬处境作为主题,把人与人之间不能沟通作为人类的普遍处境予以表现。“人的非人化”则是这派剧作家共有的人的本体观。与内容相适应的是荒诞的形式:语无伦次的台词,零散、破碎的舞台形象,用道具构成的“场面的直喻”等等。这派剧作家主要有出生于爱尔兰的S贝克特(1906~ ),法国的E尤内斯库(1912~ ),美国的E阿尔比(1928~ ),英国的H品特(1930~ )等。

东方各国的民族戏剧很难纳入以上的历史分期,而对西方戏剧形式的引入,则是近代的事情,这样,就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发展过程。

在民族戏剧方面,诸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能乐、歌舞伎、狂言,朝鲜的唱剧, 越南的嘲剧 �剧、改良戏,印度的梵剧等,都对世界戏剧宝库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压迫,各民族戏剧多呈现出衰败景象。就历史与影响而言,以中国、印度、日本的民族戏剧历史最为悠久,影响也最为广泛。在现代话剧方面则以日本、中国更为成熟。

在日本,起源于6世纪左右的猿乐,乃是包括歌舞、伎能和滑稽表演的舞台艺术。14世纪发展形成的能乐,实际上是歌舞剧,剧本称为“谣曲”。大致同时形成的狂言,则是以动作和对话为主的喜剧小品。到17世纪发展成熟的“歌舞伎”,乃是日本民族戏剧最完整的形式,它在长期发展中造就出众多著名的剧作家和演员。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作为一次重大的社会改革,把日本引入了近代文化的新时期,日本戏剧也进入了近代时期。明治初期的戏剧改革是从改良歌舞伎开始的,与古典歌舞伎相对应,把改革后的戏剧样式叫做“新派”,它的内容多是表现现实社会的问题。到20世纪初,随着大量翻译出版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等人的剧作,坪内逍遥于1906年组成文艺协会,把欧洲戏剧的演出形式引进日本,从而诞生了一个新的剧种——新剧(即话剧)。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为日本现代戏剧的繁荣期,西方现代戏剧的一些流派曾影响到日本剧坛,但主潮仍然是对现实主义的追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存在主义、荒诞派等流派对日本戏剧的影响更为深重,但现实主义戏剧仍为其主要流派。到80年代,日本剧坛仍然是“新剧”与民族戏剧(歌舞伎等)并存共荣。

印度戏剧以公元前后到12世纪为古典梵剧时期,主要剧作家有迦梨陀娑、首陀罗迦、毗舍佉达多等。之后,在几个世纪内,戏剧没有得到发展。从17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印度戏剧进入近代时期,D米特拉(1829~1873)成为近代孟加拉语戏剧的创始人,民族戏剧作家还有R泰戈尔(1861~1941)等。1919年以后,印度戏剧进入现代时期,曾出现V沃尔马(1889~1969)的历史剧,有些作家的剧本曾在街头、农村演出,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印度戏剧的当代时期,像著名作家辛格尔•维纳吉也写过剧本。

除了日本、印度之外,还有一些东方民族也都有着自己的民族戏剧和从西方引进的话剧。话剧的形式是相近的,而民族戏剧则各有特色。在朝鲜,有唱剧,在印度尼西亚,有鲁特鹿戏、格多拍拉戏;在泰国,有“孔”剧;在越南,有嘲剧、�剧、改良戏;等等。这些民族戏剧,历史上都有过兴旺发达的时期,对世界戏剧宝库作出过重大贡献。但到近代,随着东方民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各种民族戏剧也大都呈现衰败的景象。东方民族戏剧和东方各国的话剧艺术如何进一步发展提高,是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戏曲艺术有着800年以上的历史,由南宋戏文、金元杂剧、明清传奇、近代地方小戏直到现代新戏曲,不断地曼延发展,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高则诚、汤显祖、孔尚任、洪升、李玉等伟大剧作家,并且创造了丰富的、在世界戏剧中自成体系的舞台艺术,对世界戏剧宝库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在话剧发展的进程中,戏曲艺术也在发展。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浪潮推动了文化变革的步子。一批有进步思想的戏曲艺术家,对京剧的内容和演出形式进行改革,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曾经流行一时的时装新戏,乃是对中国戏曲进行改革的尝试。在旧剧改革和西方戏剧的双重影响下,20世纪初出现了学校演剧活动。1907年在东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同年在上海成立的春阳社、1909年天津南开学校剧团等所演的“新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发端的标志。春阳社于1908年上演的《迦茵小传》,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次成型的话剧演出。1910年以后新剧被称为“文明戏”,多是用幕表的形式,只有剧情大纲,由演员即兴编演。在这前后,这种戏剧形式还有“爱美剧”、“白话剧”等名称。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把它定名为“话剧”,意在使之与中国戏曲、歌剧、舞剧、哑剧等相区别。

中国话剧只有约八、九十年的历史,它形成于20世纪初,在“五四”运动前后已臻成熟。此后,一般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分为现代当代两个时期。

中国现代戏剧以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戏剧的众多流派为起点,在社会运动和革命斗争的浪潮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五四”作为中华民族一次强大的思想文化运动,使广泛介绍西方文化(包括文学、戏剧)成为历史的要求。由于社会改革的需要,中国文化界首先推崇、介绍的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以翻译出版易卜生的剧作为前导,在20年代曾创作一批社会问题剧,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揭示现实的社会问题。在20年代,西方现代派戏剧也被介绍到中国,并对不少作家产生深重的影响,出现多种流派广泛探索的局面。宋春舫曾介绍过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剧作和理论。田汉曾倾心于西方的新浪漫主义,他的早期作品有浓重的象征主义色彩。郭沫若曾特别推崇德国的表现主义剧作,他早期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剧作,也具有表现主义的特点。

从20年代末起,中国现代话剧的主潮是左翼戏剧运动。中国***提出了发展“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中国话剧同中国现实革命斗争的联系更为自觉,更为紧密。由这时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话剧经历了左翼戏剧、国防戏剧、抗战戏剧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戏剧等阶段;其中包括国民党统治区和“孤岛”、沦陷区的戏剧活动,30年代苏区和工农红军的戏剧活动,以及由此发展为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戏剧活动。在此20年上下,中国话剧运动波澜壮阔、斗争尖锐。继20年代崛起的田汉、郭沫若、洪深、阳翰笙、欧阳予倩、熊佛西、丁西林等第一代剧作家之后,又先后出现曹禺、夏衍、阿英、于伶、陈白尘、宋之的、石凌鹤、吴祖光、杨村彬、沈浮、王震之、胡可、李伯钊、杜烽、傅铎等优秀剧作家。他们的代表性作品构成了中国戏剧画廊的长卷,显示了现实主义主流的确立和成熟。他们的作品,以及外国优秀剧作的上演,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导演、演员和舞台美术家,促进了中国话剧舞台艺术的繁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当代话剧的开始,此后,中国话剧又经历了约40年的极为曲折的历程。

1949~1966年这17年间,社会的解放以及随之而来的安定的局面,为中国话剧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使其取得了历史上空前的普及和巨大发展。在此期间,曾涌现出一大批新的剧作家、导演、演员和舞台美术家,全国新创作和演出的剧目总数有数千之多,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风貌。1966~1976年的“十年浩劫”,使中国话剧走入了从未有过的衰败期。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话剧很快复兴,并出现了以“社会问题剧”为主潮的繁荣局面。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文学艺术领域,中国话剧创作演出中开始了多方位的探索。有些剧作家更着力于对戏剧内在意义的深化。有些剧作家则更着力于对戏剧外在形式的更新。1986年以后,多方位探索已出现分股合流的趋势。与艺术实践中的探索相并行,戏剧理论研究与戏剧批评也出现空前活跃的局面,这是中国话剧在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向,也是中国话剧将会出现新繁荣和发展的预示。

 一、古希腊罗马戏剧

 欧洲戏剧发端于古代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到公元前6世纪末,阿里翁在春季大典上表演酒神颂时,即兴编唱诗句以回答歌队长提出的问题,泰斯庇斯则在酒神颂的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由他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并与歌队长对话,被认为是最初的戏剧因素。古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埃斯库罗斯把演员增至2人,逐渐减少了歌舞叙事的因素,增加了戏剧因素,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至此成型。

 古代希腊冬季举行祭典时,人们化装成鸟兽,狂欢游行,称之为“狂欢队伍之歌”,到公元前6世纪,它在希腊本部发展成滑稽戏,被看作是原始的喜剧。公元前487年,雅典在祭祀大典上正式上演喜剧,当时只有3个演员,歌队的作用并不像在悲剧中那么重要。在古希腊喜剧的发展进程中,歌队的作用亦愈来愈小。

 这一时期是人类戏剧的童年时期,也是它的第一个繁荣期,有许多悲剧和喜剧作品留传下来。著名悲剧作家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著名喜剧作家有阿里斯托芬、米南德。在古代罗马,戏剧创作和演出也很繁荣,主要剧作家有普劳图斯、泰伦提乌斯。

 二、中世纪戏剧

 欧洲的中世纪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时期,戏剧创作和演出也以宣传宗教观念和道德说教为基本内容。其中,从教会仪式中的唱诗发展起来的宗教剧,多以宣传教义为目的。宗教剧的一个变种是奇迹剧,在各种传奇性的情节中渗透着宗教和道德的宣传;它的另一个变种是取材于耶稣和圣徒传奇故事的神秘剧。道德剧的主旨是从抽象的道德说教转向对社会道德的批判,它流行的国度甚广,时间也很长。笑剧则以表现世俗生活和辛辣的社会讽刺为特征。愚人剧也以讽刺著称,它从民间戏剧发展而来,后又流入城市。这一历史时期虽然很长,但留下的传世之作极少。

 三、文艺复兴时期戏剧

 欧洲的14~16世纪,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发源于意大利的强大的人文主义运动,很快席卷欧洲各国。它从反对封建专制、教会权威和禁欲主义的历史要求出发,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的理性和智慧,提倡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和个性自由。人文主义运动推动了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在戏剧史上也形成了第二个繁荣期。这一时期的欧洲戏剧以英国和西班牙为主流,主要剧作家有马洛、莎士比亚、琼森、鲁埃达、维加·伊·卡尔皮奥等。其中,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乃是世界戏剧宝库中的珍品。

 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创作非常丰富,保存下来的有38个剧本和一些诗作。其戏剧创作题材大都是从古代或外国的历史、神话、故事、传说中借用过来的。他为大众剧院写戏,在当时有很高的上座率。他的创作风格之多、题材之广令人惊叹:悲剧、喜剧、历史剧、悲喜剧,还有田园剧、传奇剧。因为他有多方面的天才,其剧本有时难以归类。他的所有剧本都一再被各个时代的戏剧家搬上舞台。其中最具影响的剧本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正如所有人的生活中喜剧和悲尉总是紧密交织在一起一样,莎士比亚的作品也是喜剧和悲剧交织在—起的,他的天才无法用任何条条框框加以限制。他的戏剧情节十分复杂、生动,人物性格丰富、细腻、活泼。他的戏剧语言让有些人深恶痛绝,同时让另一些人叹为观止。在那些剧作中,优美的诗句与粗野的语言浑然一体,再加上各种双关语、幽默语、比喻、讽语、谐语、俚语以及职业语言等等,应有尽有。莎上比亚终其一生都在戏剧中宣扬人文主义思想,特别是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自由”、“仁慈”、“善良”、“善良”、“爱情”、“友谊”等观念,形成了他的戏剧主题。

 四、古典主义时期戏剧

 到17世纪,欧洲戏剧进入古典主义时期。当时,法国是统一的等级君主制国家,高度的中央集权要求文学艺术为它服务。在这种政治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法国戏剧,成为古典主义的旗帜。同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对古典主义剧作家也有深刻的影响。古典主义戏剧强调理性,强调表现人类的本质,悲剧与喜剧界限严格,不能混杂,提出“三一律”作为结构的模式。

 ”三一律”是戏剧的专有名词,也可称为“三整一律”。它是欧洲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恪守的规则。它规定每个剧只能是单一的故事情节,事情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之内完成。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卡斯特维特罗在详细地阐述了古代戏剧理论的同时,提出了“一个事件、一个整天、一个地点”的主张。因而确定了“三一律”的法则,并影响至17世纪的古典主义戏剧。这一时期的主要剧作家有高乃依、莫里哀、拉辛等。

 五、启蒙运动时期戏剧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戏剧艺术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都有发展。在法国,启蒙运动的主将狄德罗根据历史的要求提出建立市民戏剧、严肃喜剧的纲领,剧作家博马舍则为这种新兴戏剧提供了实践的范例。

 在德国,莱辛成为民族戏剧的创始人,到70年代,狂飙突进运动推出了伟大的剧作家歌德和席勒。英国启蒙戏剧的成就远不像文艺复兴时期那样辉煌,道德的批判和宣传,使大量剧作带有说教味道。喜剧作家菲尔丁、哥尔德斯密斯和谢里丹堪称代表。在意大利,长期流行的即兴喜剧的传统,造就出启蒙剧作家哥尔多尼,他的喜剧作品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六、19世纪戏剧

 在19世纪,欧洲戏剧分为两大流派:浪漫主义戏剧与现实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以强调表现主观的内心生活、强调创作自由为原则,代表性作家有法国的雨果、维尼、缪塞、大仲马,德国的克莱斯特,俄国的普希金等。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戏剧,则更重视客观性及细节真实,它强调再现完整的人,重视人的个性特征。在欧洲,现实主义剧作家有挪威的易卜生,法国的小仲马,英国的萧伯纳、高尔斯华绥,俄国的果戈理、奥斯特洛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

 易卜生(1828-1906)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又一代戏剧大师,被人称为“现代戏剧之父”。为他赢得这一殊荣的主要是他的社会问题剧,如《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他的戏剧显示了个人与环境的抗争,描写了个人的性格与社会境遇间的抵触和争战。他的人物都被刻画成牺牲品,不同于某些先辈或同辈剧作家那样把讽刺挖苦停留在人物身上,易卜生的愤怒越过了具体的人而指向了社会,因此他被称为“社会作家”。

 他感兴趣的是个人与社会的问题,但他只对那些同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个人问题感兴趣,只有这些个人问题他才会描写。他描写个人的命运,但这种命运既不高悬在古代希腊人的头顶上,也不深藏在伊利莎白时代人们的灵魂深处。他认为命运是人物身上的生命力跟伪善人物、统治势力和他们承受的不健康的社会影响之间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与现实主义戏剧密切相关的是自然主义戏剧。这一流派的创作原则与现实主义相通,但却更强调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与表现人的精神生活,强调从生理与病理的角度去发掘人的本能。法国的左拉是自然主义小说和戏剧的倡导者,德国的豪普特曼、瑞典的斯特林堡等,也曾受其影响。

 七、现代戏剧和当代戏剧

 19世纪末以后,世界戏剧呈现出多种流派相互竞争、又相互吸收的局面,这段历史时期的西方戏剧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划分为现代和当代,也可以统称为现代戏剧。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戏剧在新的历史时期被继承和发展,风格也日趋多样。归属于这一流派的剧作家主要有爱尔兰的格雷戈里夫人,德国的沃尔夫、布莱希特,意大利皮兰德娄,瑞士的迪伦马特等。在这一阶段,美国戏剧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的奥尼尔有大量现实主义剧作问世,也写过属于其他流派的作品。属于现实主义的剧作家还有奥德兹、海尔曼、米勒、威廉斯、英奇等。与现实主义戏剧并存的是此起彼伏的诸多新流派,诸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等,也可统称为现代派戏剧。

 这些新流派的诞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又受到现代哲学、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作为一种美学思潮的产物,它们既有同质性,又各自有特殊的主张。它们大都以现实主义戏剧的对立形象出现,都又给现实主义戏剧很大影响。象征主义戏剧以比利时的梅特林克为代表,爱尔兰的辛格也属于这一流派。表现主义剧作家主要有德国的凯泽、托勒尔,捷克的`恰佩克等,像奥尼尔、布莱希特等,也曾倾心这个流派。未来主义戏剧的倡导者是意大利的马里内蒂,这派作品的数量不少,但价值不大。超现实主义戏剧的诞生地是法国,主要剧作家有阿波利奈尔、科克托。存在主义戏剧的主要作家萨特、加缪都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他们的创作也受这种哲学观念的影响。在20世纪50~60年代盛行于欧美各国的荒诞派戏剧,主要剧作家有爱尔兰的贝克特,法国的尤内斯库,英国的品特,美国的阿尔比等。

 拓展阅读:中西方的戏剧文化阅读理解答案

 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而中国戏剧却求与真实隔开一层,达到教人放松、教人解脱的效果。中西方戏剧在世界整个文化体系中,各有各的特点与意义。

 在五四运动时,一般人提倡西方剧,尤其如易卜生,说他能在每一本戏剧中提出一人生问题来。其实中国京剧正是人生问题剧,在每一剧中,总有一问题或不止一问题包涵着,如死生、忠奸、义利、恩怨等。这些都是极激动人的人生大问题,中国京剧正能着眼于此。即使是西方戏剧也未必能如此深刻生动而刺激人。在《大劈棺》中,庄子死了,他的妻另有所爱,而其人有病,非得人的心脏不能治,因此庄子妻遂演出了劈棺一幕,要挖取她前夫的心来医救她爱的人。但庄子却并未死,他变为蝴蝶飞出棺来了。这一故事中,即包涵有死生忠奸恩怨义利种种问题在内,刺激够深刻。但蝴蝶飞出,全部问题全变为戏剧化,使看的人于重大刺激之后获得了轻松与解放。因此看完戏,好像从那戏中情节中解脱了,使人仍可以安然入睡。一切严重的剧情,则如飞鸟掠空,不留痕迹,实则其感人深处,仍会常留在心坎,这真可谓是存神过化,正是中国文学艺术之最高境界所企。若看西方戏,正因其太逼真,有时会使人失眠,看了不能化,而因此其所存也不能神。在他们是戏剧而人生化。在中国则盼能人生而戏剧化。其戏剧中之忠孝节义感人至深。这正是中国艺术之精妙处。

 京剧《天雷报》叙述一青年,蒙义父母养大,科举应试得中,成了大官还乡,却忘恩负义,连义父母要求以仆人身份留下来也遭拒绝了。结果一阵天雷把他击毙。这出戏谁看了都会流泪。若说中国戏剧情节不科学,有些是迷信成分,这是不明白中国戏剧之妙义。其实亦只是要把太刺激人的真实人生来加以戏剧化,要其冲淡了一些真实性。而暂时冲淡反而会保持了更深的感染,这是中国文学艺术中之所谓含蓄,需更有其甚深妙义,与科学不相关。试问世界又哪里去找科学的文学呢?

 西方戏剧又注重特定背景,有时空限制。中国戏剧则只求描出一共相,并无时空条件之束缚,而且在很多处,必须超越时空限制,始能把剧情充分表达出。《三娘教子》一类的唱工戏不重在情节的复杂与变化,而重在情味之真挚与深厚。如《三娘教子》,方其在唱训子的一段,似乎像把时间冻结了,一唱三叹,使人回肠荡气,情味无穷。把当时一番情感曲折唱出,便情味深厚了。那一番心情之表达,则正能超越时空,直扣听众与观者之心弦。

 西方戏剧都重刺激,中国戏剧则重欣赏。中国的戏剧,既雅俗共赏又极富教育意味。

 (节选自《中西方戏剧》)

 1.下列关于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京剧的每一剧中,总有一问题或不止一问题包涵着,如死生、忠奸、义利、恩怨等。中国戏剧中忠孝节义感人至深。

 B.《大劈棺》极富教育意味,包涵死生忠奸恩怨义利种种问题,并能使全部问题全变为戏剧化,看的人于重大刺激之后获得轻松与解脱。

 C.中国京剧能着眼于死生、忠奸、义利、恩怨等极激动人的人生大问题,可称得上是人生问题剧,西方戏剧也不能如此深刻生动而刺激人。

 D.中国戏剧求与真实隔开一层,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看西方戏,因其太逼真,有时会使人失眠。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京剧有教人放松、教人解脱的作用,一切严重的剧情剧情常如飞鸟掠空,不留痕迹,实则其感人深处,仍会常留在人的心坎。

 B.在五四运动时提倡西方剧,是因为当时的进步青年认为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剧能在每一本戏剧中提出一人生问题来。

 C.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又注重特定背景,有时空限制,戏剧情节上具有重刺激的特点。

 D.中国戏剧只求描出一共相,并无时空条件之束缚,为把剧情充分表达出来,在很多处,必须超越时空限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娘教子》中直扣听众与观者心弦的唱训子的一段,似乎像把时间冻结了,一唱三叹,此艺术处理方式正体现了中国戏剧无时空条件限制的特点。

 B.在比较中西方戏剧时,作者没有厚此薄彼,他认为在世界整个文化体系中中西方戏剧各有各的特点与意义。

 C.作者认为,西方戏剧讲究逼真,重情节的刺激,注重特定背景,有时空限制,而中国戏剧情节不科学,有些是迷信成分。

 D.《三娘教子》一类的唱工戏情节虽不复杂,但照样能打动听众与观者的心弦。是因为此类的戏不重在情节的复杂与变化,而重在情味之真挚与深厚。

 参考答案:

 1.C.“西方戏剧也不能如此深刻生动而刺激人”错,太绝对。原文为“未必”。

 2.B.偷换主语,原文为 “一般人提倡西方剧,尤其如易卜生,说他能在每一本戏剧中提出一人生问题来”题干中“当时的进步青年”错。

 3.C.“中国戏剧情节不科学,有些是迷信成分”错,不是作者观点。原文是说“若说中国戏剧情节不科学,有些是迷信成分,这是不明白中国戏剧之妙义”。

作为一种思想文化运动,浪漫主义反映了自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社会大变动之后人们不满于社会现实而沉浸于个人理想的心理。由于剧作家的社会地位以至对待社会变革的态度不同,其作品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浪漫主义戏剧有积极与消极两大类。面对历史的进程,前者表现出战斗的热情,后者则充满了病态的恐惧,前者向往着带有空想色彩的前进,后者则幻想着倒退。

三一律是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

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扩展资料

历史演变:三一律的历史来源和发展

三一律是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引申出来的。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戏剧行动的一致性,认为戏剧“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但并不排斥使用次要的情节。他也提到“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但这只是指演出时间的长度。

―三一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836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