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林微因一生爱过三个男人,其中最让她喜爱的是谁?

才女林微因一生爱过三个男人,其中最让她喜爱的是谁?,第1张

有的女人的一生注定是传奇的,比如林徽因,林徽因身上具有新时代女性的气质和特征,林徽因一生遇到三个男人,金岳霖,徐志摩,最后她嫁给了梁思成,看看林徽因的朋友圈,几乎遍布了大半个民国时期的名人,比如胡适,冰心。如果要问林徽因最爱谁,那应该是她的丈夫梁思成,也许在最初她不爱梁思成,但是相处过后,她最爱是梁思成。

林徽因与徐志摩相遇在她的少女时期,林徽因被徐志摩的才气和温文尔雅的气质吸引,徐志摩也在林徽因身上看到了自己一直在找的新时代女性的特征,他们被彼此吸引,后来两人曾一起陪泰戈尔先生游玩,泰戈尔先生都看出俩人的暧昧想撮合两人。但是当时徐志摩已经结婚,并且有了两个孩子,肯定不符合林徽因的要求,林徽因绝不会插手别人婚姻,二人最终没在一起,在与徐志摩的感情上,林徽因看的十分透彻,她明白徐志摩那样浪漫高雅的男人,喜欢的不是真实的林徽因,而是徐志摩想象中的那个浪漫的她。

林徽因和梁思成是父母介绍,门当户对,俩人在梁启超先生的推荐下去美国读建筑大学,在父母的安排下他们在四年之后结为连理,俩人的结合,先不说有没有爱情,但是二人都为中国古建筑保护发展做出贡献。梁思成被林徽因谈吐和气度吸引,林徽因也欣赏梁思成,他们二人,是彼此事业上的指路灯,生活中的最佳伴侣。

还有一个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的金岳霖。金岳霖喜欢林徽因,但从不是占有,只是单纯的爱着。也许这三个男人林徽因都爱过,但是是不同意义上的爱。徐志摩是少女时期的懵懂,金岳霖是知己好友,梁思成是相伴一生的爱人和工作中的伙伴。

仔细阅读了张清平的《林徽因传》之后,我不禁感叹林徽因可以足够幸运地拥有看似平凡却又充满诗意的生活,同时也更羡慕她既有柔情似水的爱情,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事业。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林徽因的诗意是伴随着她的出生而来的,寄托在她的名字中跟了她一生。出生名门世家的林徽因,自幼对诗意有不同常人的理解和体会,同时又能珍惜学习的机会,这为她之后在爱情和事业上的倍受“宠爱”奠定了基础。

爱情里的春雨秋实

最美的雨季里,异国的土地上,林徽因邂逅了浪漫又率真的才子徐志摩,两人从文学谈到了历史,从艺术谈到了生活。徐志摩的用他广博的见识,独立的见解为林徽因打开了心灵和生活的空间,他奔放的性情和坦荡率真的为人,也使得他们惺惺相惜,互相欣赏倾慕。然而,当徐志摩向林徽因倾吐自己的心声,对她展开热烈追求,甚至不顾一切地与张幼仪公示离婚之后,林徽因却拒绝破坏他的家庭。情窦初开的林徽因一开始分不清自己对他是友情还是异性的眷恋,但在最初的慌乱过后,林徽因冷静下来了。尽管读了很多西方文学作品,林徽因高傲的性情和理性却不容许自己去做与传统家庭名望相悖的事。但其实最重要的是,林徽因清楚地意识到,“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当时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正是这样的理性,让林徽因不被一时的感性情绪所困,而是做出了她经过很多年仍不后悔的选择。当爱情像炙热的太阳温暖全身时,林徽因并没有沉醉于其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感性中坚守理性,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是让我佩服和尊敬的一点。该放手就放手,才不会害人害己。自古以来,爱情总是一件使人变得盲目的事,她让很多人迷失了自我,最终伤害了自己,又伤害了别人。现在打开手机电脑,也常常会看情侣被所谓的爱冲昏了头脑,做出了殉情或是杀人之类的蠢事,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在爱情中坚守一定程度上的理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又是一件必要的事。倘若林徽因在一开始选择了徐志摩,她会和徐志摩一起幸福生活吗?我想很难,林徽因生性带着诗意,但她的诗意却不是仅限于艺术方面,她拥有的更多的是生活的诗意,我想太过浪漫率真的徐志摩并不会是她最好的伴侣。

春天的细雨是温柔美妙的,对于一个单纯的少女来说是难以忘怀的,但是秋天的果实同样会让人欣喜。梁思成的出现,在我看来是林徽因一生最大的幸运了。文质彬彬,待人谦和有礼的梁思成,在与林徽因的朝夕相处之间,慢慢捕获了她的芳心,同时他自己也深深爱上了林徽因。林徽因的气质,学识,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都深深吸引着梁思成。在家里人撮合下,梁林二人共赴美国留学。梁思成因为林徽因选择了建筑学,因此发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林徽因同样在梁思成的陪伴下,苦心学习,学有所成。看着他们在国外一同求学的经历,我想这是最美好的恋爱吧,与心爱的人相伴,一起学习。生活中有很多女人,当她们处于豆蔻年华时,有很多人爱她们的容颜,可等她们青春不再时,当初追求她们的人早已不知踪影。然而林徽因却是幸运的,梁思成自从与林徽因相恋,便一直守护在她身边,未曾离弃。直到林徽因生命的尾声,梁思成仍然无微不至关怀照顾她,未曾远离。或许不像徐志摩那样会直抒胸臆表达感情的梁思成未曾对林徽因说过肉麻的情话,但陪伴已经是最长情的告白了。但林徽因的这种幸运却是必然的,一个气质高贵,学识丰富,既懂艺术会写诗,又和梁思成同样热爱着建筑学的美丽女子,当然值得梁思成一生守护爱护。现代社会快餐式的生活盛行,甚至有些人把爱情都当成了是快餐,这是多么的令人惋惜。在梁林身上看到的爱情,是如水般细长温柔的。

给予林徽因最长情的告白的,还有金岳霖。金岳霖终身未娶,一直陪在林徽因身边。旁人或许只是觉得林徽因是太幸运了,有那么才子为她倾心。但这些爱情,既是偶然,更是必然。因为林徽因的的确确是个才情兼备的女子,诗意满身,又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爱,这样的女子得到青睐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了。

事业的坚持与收获

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女的林徽因,绝不仅是只会“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一介女子。她对建筑学的热爱和在建筑领域的成就,同样值得人称赞。在赴美留学期间,林徽因认真学习美术和建筑知识,这让她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与梁思成结婚后,蜜月旅行两人就在各地考察建筑了。林徽因爱梁思成,她也爱建筑学。蜜月的建筑学考察之旅,不仅仅是为事业的付出,同时也是爱情的表现。想象着两人一边旅行一边考察建筑,累了会对方捏捏肩,这大概是爱情与理想事业的最好的表现吧。

除了蜜月期间,林徽因婚后也花了很多时间考察建筑。在1930年到1945年的15年间,梁林二人走遍中国15个省,考察了2000多处建筑遗址。这种对事业的热爱和付出,在芸芸众生中又有几个愿意去坚持呢?林徽因做到了,她不顾风吹热晒,积极从事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即使在抗日逃亡期间也未间断。她甚至在经济拮据之时,花很多钱买了一把皮尺做测绘工作用,心里想的是思成也会很高兴的。这种对事业的坚守,促使林徽因在建筑艺术上有很大成就。国徽、八宝山革命公墓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就是由她主持或参与设计完成的。

林徽因即使在病重时,也不辞辛劳地为工作鞠躬尽瘁,努力设计出好的作品。只是可惜这样的才女,却最终因病重早早离去了。

现在的社会环境比起林徽因的年代,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可又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因为对自己事业的热爱,而不懈努力付出呢?林徽因本可以写写小诗,过惬意悠闲的生活,但她不仅没有辜负了自己的诗意,更把这些融进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里,让自己事业蓬勃发展,让生活即使在苦难中也可以苦中作乐。

多少人曾不止一遍地羡慕林徽因民国第一才女的光环,羡慕她有众多的追求者,有守护自己的丈夫和很好的事业,可欣赏了她的一生,会发现这些都是她应得的。她的诗意才情,高雅的气质,她对事业的热爱都使得她值得被爱,值得收获事业的成就。或许我们没法完全像林徽因一样万众瞩目,受万千宠爱或拥有很大的成就,但我们还是可以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诗意一些的,我们也应该拥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去追求,去奋斗,去收获事业带给自己的快乐。

她,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林徽因;她的一生,在最后由金岳霖金老写下的挽联精确概括: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她是民国时期四大才女之一,也是充满了争议的神秘人物。以下介绍,来自。

童年经历:林徽因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她的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据《林徽因传》记载,    林徽因是父亲林长民和母亲何雪媛结婚8年后的第一个孩子。 林徽因的母亲出身于浙江嘉兴一个商人家庭,14岁嫁给林长民做了二夫人。林长民儒雅风流,才华超群;而她却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旧式妇女。从小生长在商人家庭的她既不懂琴棋书画,又不善操持家务,所以,她既得不到丈夫的疼爱,也得不到婆婆的欢心。   

何雪媛为林长民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徽因和小女儿麟趾。林长民对两个女儿疼爱有加,对她却始终十分冷淡。小女儿麟趾因病夭折后,林长民又在上海迎娶了年轻美貌的三夫人程桂林。从此,徽因的母亲就过着被丈夫冷落遗忘的生活。当时徽因母亲才31岁。

林徽因两岁那年,父亲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法律。徽因与母亲跟着祖父母生活。 她很小就知道,父亲不喜欢母亲。母亲的心里很苦,常常背着人哭。 林徽因上学后,既盼着回家又害怕回家,因为回家就会听到母亲的数落。她数落程桂林,抱怨父亲。边数落边哭,哭自己命苦,哭死去的温顺的小女儿。每当这时,林徽因心里就交织着对父母又爱又怨的复杂感情。她爱父亲,却怨他对母亲冷漠无情;她爱母亲,却恨她在抱怨和嗟叹中使父亲离开得越来越远;她爱那些同父异母的弟妹,却又小心翼翼地怕伤了母亲的心;为了照顾到所有人的情绪,她只好压抑自己的情绪,在别人面前表现出顺应情境的状态,久而久之,丢失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一切在林徽因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她的九号性格的形成有久远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她以后的人生选择。

九型人格中的九号性格:在意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希望大家和谐相处;委屈自己,去顺应环境,迎合他人。照顾到每一个人需要的同时,自我麻醉,自我迷失。

情感经历:林徽因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好,父亲很疼爱她,也很重视对她的教育,四岁起,就接受了国学的启蒙教育,十二岁,家里把她和表姐们一起送进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十六岁,随父亲游历欧洲,为时一年半。虽然看起来,父亲很看重林徽因,也给了她很多的关照,可是父亲真正能够陪伴她成长的时间却十分有限,因此,就算在欧洲的日子里,林徽因也是一个人呆着的时间比较多。这让她的内心常常感受到孤独,孤零零的她时常想,父亲出去给别人演讲些什么呢?他讲的那些问题有那么重要吗?他怎么根本就不在意近在身旁的女儿呢?徽因感受到她与父亲之间情感的连接是缺失的。

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她读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读丁尼生、霍普金斯、勃郎宁的诗,读萧伯纳的剧本。刚开始,她的阅读还带有学习英语的目的,可读着读着,这些书就引领着她进入了一个令她心醉神迷的世界。徽因天性敏感细腻,文学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种种体验,激起了她强烈的共鸣。她开始在文学中寻找情感的寄托。

这些生活经历为她一对一副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她的情感世界。

九型人格之9w8一对一副型:他们在意的是情感的高度契合。通常在童年时期有情感上的匮乏,尤其是与母亲情感的纠缠和对父亲情感的缺失,使得他们觉得必须在情感上找到一个完全与自己契合的人才可以更有价值。随顺的九号就算在一对一的副型影响下也很难主动去接近一个人,他们在情感中趋于被动,倾向于付出。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十几岁的林徽因在浪漫诗人徐志摩的热烈追求下的瞬间心动。可是,九号毕竟是认同组的号码,他们感同身受的能力超强,所以当她知道徐志摩有妻子以后就能够做到慧剑斩断情丝,回归到正常的交往方式中去。

林徽因与梁思成开始的时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九号的林徽因适应能力很强,一对一的特点更是让她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与丈夫的融合方面,因此他们伉俪情深,被传为千古佳话。偏八的性格特质让她能够在以家庭为本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事业,成就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在林徽因走过的日子里,经历了鲜花着锦般的美好,也经历了战乱、困厄与病痛。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她都能保持诗意葱茏的情怀和境界,保持宠辱不惊的风范与胸襟,这不能不追溯到她早年的经历以及九号性格中的随遇而安。一个健康层级高的九号人物,既能够降低自己的地位,放下世俗的喧嚣,同时又能坚守自己的内心,感受到整个世界的美好。这也就不难理解林徽因晚年,为了保护古旧建筑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因为她与她的事业,她的家人已经完全的融合,成为一体了。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戒在纪念文章中写道,“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参与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这里,她和父亲一道,也曾为坚持民族形式问题做过一番艰苦的斗争,当时他们最担心的,是天安门前建筑群的和谐,会被某种从苏联“老大哥”那里抄得来的青铜骑士之类的雕像破坏掉。母亲在“碑建会”里,不是动口不动手的顾问,而是实干者。”

腹区的9w8的确是实干者,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解决方式,着眼点是做什么而不是为什么。

“除了组织工作,母亲自己又亲自为碑座和碑身设计了全套饰纹,特别是底座上的一系列花圈。为了这个设计,她曾对世界各地区、各时代的花草图案进行过反复对照、研究,对笔下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描画过几十次、上百次。我还记得那两年里,我每次回家都可以看到她床边的几乎每一个纸片上,都有她灵感突来时所匆匆勾下的某个图形,就像音乐家们匆匆记下的几个音符、一句旋律。然而,对于母亲来说,这竟是一支未能完成的乐曲。从五四年入秋以后,她的病情开始急剧恶化,完全不能工作了。每天都在床上艰难地咳着、喘着,常常整夜地不能入睡。 她的眼睛虽仍然那样深邃,但眼窝却深深地陷了下去,全身瘦得叫人害怕,脸上见不到一点血色。 大约在五五年初,父亲得了重病入院,紧接着母亲也住进了他隔壁的病房。父亲病势稍有好转后,每天都到母亲房中陪伴她,但母亲衰弱得已难于讲话。”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林徽因也没有放弃做具体而微的事情。除了画图,她还在病榻上辅导学生学习英语,这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梁思成后妻的林洙。

作为一个九号,融汇贯通的能力是超一流的。梁从戒说“ 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 一些“文艺复兴色彩 ”的人 ,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和西方的、古代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时,所有这些在她那里都已自然地融会贯通,被她娴熟自如地运用于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得心应手而绝无矫揉的痕迹。不少了解她的同行们,不论是建筑界、美术界还是文学界的,包括一些外国朋友,在这一点上对她都是钦佩不已的。”

林徽因是没有争议的才女,她是中国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实干型的女建筑师;林徽因更是有情人“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也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

所谓成也性格,败也性格,这般才情兼备的美好女子,却因为对家人和所看重价值的过度融合与守护而忽略自己的需求,过度自我消耗导致英年早逝。去世后,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著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来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徽因。

徐志摩是林徽因的初恋,他们相遇在英国的剑桥之下,那一定是一个充满浪漫的相遇,诗人和美人,一个才华横溢,一个情窦初开,初恋是最真诚的。我相信那时的林徽因全心全意的爱着徐志摩。如果没有意外,他们会结合到一起。但是徐志摩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这一点不符合她的观念。林徽因跟徐志摩的相遇符合小说的设定,才子和才女相遇在英国。林徽因少女心荡漾,对会写诗、会撩妹、爱浪漫的大诗人徐志摩倾心不已。林徽因跟徐志摩之间是刻骨铭心的爱,这样的爱是浪漫的、纯粹的、不掺杂任何条件的。林徽因跟徐志摩终究有缘无分,因为徐志摩早就有了家世。林徽因虽然年轻,但有理智,她知道跟徐志摩是没有结果的,于是不告而别,提前回国了。

清华大学,她遇到了自己的丈夫梁思成,此时的林徽因仍然没有忘记徐志摩,但是她知道一切已经过去了,她终究需要一个归宿。无论是出身,才华还是其他,梁思成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她也许在刚开始是不怎么爱梁思成的,但是结婚多年之后,我相信,她真的爱这个男人,爱自己的老公。

 还有一个为了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我相信林徽因一定动过心,甚至梁思成给过她选择的权利,并且说道:你要选择老金的话,我祝你幸福。这是一个男人的坦荡,而林徽因最终选择了自己的家庭,这是一个女人的爱和执着。

  若说这三个男人她爱谁,我想说,她应该都爱,只是,她最终只属于一个人。人活在世界上,那能事事都顺心如意,但是只要生命里面曾经拥有过,那不是就足够了吗?

 随着时间的流转,属于哪个年代的风风雨雨已经被现代的汽油味给隔断了,但是我还是无限的怀念,无限的憧憬,林徽因的时代,终究是回不来了。

文/老x  沈从文说她是"绝顶聪明的**";胡适称她是中国一代才女;儿子梁从诫说她是慈爱的母亲。她是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你是人间四月天》,今天就请大家随老王,近距离一窥才女的风范。

16岁的林徽因与父在欧洲16一,才女往事  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后任北洋政府内阁司法总长。才女从小随祖父母居住,8岁移居上海,12岁迁居北京。1920年,林长民赴英讲学,林随父游历欧洲各国,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圣玛莉学院学习,这年,她刚16岁。聚散皆因缘,林徽因在伦敦初次遇见了徐志摩。

  “我做着许多女子做的梦,而实际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从来不认识一个男朋友,没有一个聪明的人来陪我玩——实际生活中认识的人物没有一个如我想象一般浪漫的人,却还加上一大堆人事上的纠纷。”从林徽因日后写给好友沈从文的信札里我们不难发现,徐志摩对于林徽因这个花季少女来说,就像黑夜里在草原上划过的闪电,想忽视都难。

  一来二去,徐志摩就成为林家的座上客。林徽因与徐志摩情投意合,甚至有了谈婚论嫁的打算,前提是徐志摩与结发妻子张幼仪离婚。爱女心切的林长民自然不能容忍这样的感情野蛮生长,1921年10月14日,在林长民安排下,用船将刚读完中学的林徽因送回北京培华女中念书。

  林徽因的不辞而别,将徐志摩带入思念、失望与希望的空间,在情感的最低谷,将最美的诗行铺满冬日里的康桥。1922年9月,徐志摩乘船回国,带着一纸离婚书前去赴约。可现实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人当头一棒。新娘还在,可新郎已换人。早在1922年春,林徽因就被许配给了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民国司法总长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徐志摩刚踏进北京,就收到恩师梁启超的一封书信: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然如捕风,然先已予多人以无量之痛苦。梁启超掷地有声宣告主权,徐志摩认为林徽因并未正式过门,所以未曾买账: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结果不言而喻,徐志摩又一次惨败收场。

  一来,梁家书香门第,梁父梁启超和林父林长民是志同道合的老同事;二来,梁家九个孩子,出过三个院士,家风很好;最重要,梁启超收入丰厚,在别人几元钱一个月可以养活一家人的年代,梁启超可以说是财源广进,收入颇丰:  任职,1925年任清华国学院教授时月薪400元,任政府官员收入会更高一点;稿酬,他的书多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稿费和版税都是最高级别;  各种演讲和讲课费;  股票和投资,他是天津中原公司的股东,也曾往其他企业投资。

  尽管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梁启超并不想按照传统婚俗行事,他明确告诉当时才18岁的梁思成和15岁的林徽因:尽管两位父亲都赞同这门亲事,但最后还是得由他们自己作决定。对尚未形成独立判断的子女,父亲有观点的建议,有原则的放手,以退为进也给自己留足了面子。

  梁启超1923年曾给长女梁思顺写信,曾颇为得意地谈到此种“设计”:“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得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极了,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徽音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我希望往后你弟弟妹妹们个个都如此。”《梁启超年谱长编》

林徽因与梁思成

  关键人物林徽因,此时像一个退了烧的病人,她认同门当户对,尊重双方父亲的意见,觉得家庭背景一致、志趣一致会让彼此更加理解,感情更加坚实。而梁思成优秀的学业、敏锐的思维、多才多艺的幽默感,和心胸坦荡的趣味,也给了她更多动力。

  林徽因曾冷静的对自己的儿子梁从诫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泰戈尔(中)访华,徐志摩(右)和林徽因(左)共同担任翻译

二,执拗且矛盾的才女  1924年4月,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访问,林徽因和徐志摩担任翻译,这段时间,两人在众人面前频繁成双出入。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先生六十四诞辰,林徽因、徐志摩等人在东单三条协和小礼堂演出泰翁诗剧《齐德拉》,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玛达那,两人好生默契,关键舞台布景还是梁思成设计的,这让梁思成情何以堪,林徽因自己倒没怎么样,而让徐志摩产生了错觉,他托泰戈尔代传爱意,好在林徽因一口拒绝了。一个月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同往美国留学。

林徽因的“公主”装扮

  林徽因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本想学建筑,但建筑系不收女生(因为建筑系要学习很晚,晚上回宿舍对女生不利),她只好曲线救国到美术系深造,选修了几乎所有建筑系学生的专业课,后来竟当起了建筑系的助理教员。1925年12月24日,林长民被流弹击中去世。林徽因几乎断了经济来源,一度打算回国谋生或在美国打工挣学费,梁启超坚决不允许,他在信中说:“学费不成问题,就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梁启超用股票利息支持林徽因继续求学,并且鼓励她“度过苦境,鼓起勇气,替中国艺术界做点贡献”。林徽因个人学业生活,及其生母之赡养,均全赖梁家照料,此种恩情,已将“林梁热恋”逼入必须修成正果的境地。1927年9月,宾大毕业,林徽因又跑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G·P·贝克教授工作室进修了半年舞台设计。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姐姐家完婚,同年8月两人回国。1929年东北大学校徽招标,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被张学良认可中标,拿了400块银元奖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婚照

  林徽因爱打扮,不守时,她对发型、衣袜、化妆过度在意,丝毫不肯马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时,梁思成常常在女生宿舍楼下等半个小时,她一定是细节百分百满意了才肯下楼,梁思成的弟弟梁思永调侃这对小情侣“林**千装万扮始出来,梁公子一等再等终成配”,横批“诚心诚意”。

  林徽因对婚姻不是没犹豫过。梁思成兄弟姐妹众多,家庭琐事让林徽因烦不胜烦,她曾给闺蜜费慰梅写信吐槽:“我真羡慕你嫁给一个独子,我的一个小姑(燕京学生示威领袖)面临被捕,我只好用各种巧妙办法把她藏起来和送她去南方。另一个姑姑带着孩子和一个广东老妈子来了,要长期住下去,(家里)到处是喧闹声和乱七八糟。”

  林徽因刀子嘴豆腐心,经常会喜怒形于色,毕生感情却周旋于三个男人之间——诗人徐志摩、建筑学家梁思成、哲学家金岳霖。徐毕生为其神魂颠倒,金为其终生不娶,唯梁思成修成正果,才子佳人珠联璧合。

  1931年11月19日,林徽因在协和小礼堂为驻华使节讲中国古代建筑。同日,徐志摩为听林徽因的学术报告,乘中国航空“济南号”邮政飞机遇雨触济南党家庄开山身亡。林徽因长年挂在卧室墙上的那块徐志摩失事飞机的残骸,正是林徽因托梁思成在飞机失事现场给找回来的。

林徽因产子图

  林徽因长子梁曾这样评价过:“我一直替徐想,他在1931年飞机坠毁中失事身亡,对他来说是件好事,若多活几年对他来说更是个悲剧,和陆小曼肯定过不下去。若同陆离婚,徐从感情上肯定要回到林这里,将来就搅不清楚,大家都将会很难办的。”《梁从诫与文艺报记者的对话》

  徐志摩在1931年底去世。1932年,哲学家金岳霖闯进了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感情生活。关于金岳霖的闯入,梁思成若干年后是这样反思的:“可能是在1932年,我从宝坻调查回来,徽因见到我时哭丧着脸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我想了一夜,我问自己,林徽因到底和我生活幸福,还是和老金一起幸福?我把自己、老金、徽因三个人反复方在天平上衡量……过几天徽因告诉我说:她把我的话告诉了老金。老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当退出。’从那次谈话以后,我再没有和徽因谈过这件事。”(林洙:《梁思成》)

  除了肉体上的夫妻生活,金岳霖已渗透到了林徽因生活的各个角落。除了卧室,梁家的客厅、餐厅乃至婴儿间,金岳霖的影子无处不在。在林徽因生前,梁思成夫妇一直和金岳霖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就连居住,两家也一直都是毗邻而居。金岳霖不仅是梁思成家的座上常客,甚至就连梁思成和林徽因吵架,也要他来裁决是非对错。不止如此,梁思成夫妇的孩子叫金岳霖为“金爸爸”,很多时候接送孩子上学的事情,就是由这位“金爸爸”来完成的。

直到临终前,金岳霖才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大概是不想有什么流言蜚语伤了林徽因,哪怕她已远去多年。相传,金岳霖曾经问林徽因下辈子是否可以在一起。林徽因回答说:“如果下辈子相遇,我做金岳霖,你做林徽因。”

三,梁思成的后林徽因时代  梁思成因车祸左腿微跛脊柱重伤,东北的严寒让林徽因染上肺结核。这对看上去华丽的夫妻,也是一对身残志坚的搭档,他们在东北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建筑系,把我国古代靠工匠师徒相传留下的建筑知识系统化。两人原本可以出国,过更好的生活,有优质学术研究条件,解放后却选择留在北京,创立清华建筑系,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生病,她每一项成就的取得都要比常人付出更大的代价。1955年51岁4月1日,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  梁思成的晚年并不寂寞,1962年61岁的梁思成不顾子女们的激烈反对,决然选择了续弦。梁思成对小自己27岁的林洙说:“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并在给林洙的求爱“申请书”中,鼓足勇气,半是忐忑,半是自嘲:

  “真是做梦没有想到,你在这时候会突然光临,打破了这多年的孤寂,给了我莫大的幸福。你可千万千万不要突然又把它“收”回去呀!假使我正式向你送上一纸“申请书”,不知你怎么“批”法?……我已经完全被你“俘虏”了……署名是“心神不定的成”。”(林洙:《梁思成》)

  别以为林洙是贪图梁思成的名声和地位,而文革动乱开始梁思成反而成了林洙的“包袱”。梁思成停发工资,身无存款,患心力衰竭,病入膏肓却无法住院,林洙与北医三院几位大夫暗中保持着联系,从此担任着妻子、保姆、理发师和护士的角色,一直陪伴着梁思成走过了最后的那些岁月。林徽因太多耀眼,梁思成要保持仰望的姿态,时刻敬重与崇拜。只有当女神远去,林洙缓步走来,梁思成才有机会体会寻常夫妻的酸甜苦辣吧,这可能也是生活的一种补偿吧。

“你是风,你是暖,你是窗边燕子的呢喃,你是人间四月天。”最初记住林徽因,是因为她的这首《你是人间四月天》。

暖暖的一首好诗,想必出自真情,她心中含有真切的感情,才会将心绪化作优美的诗篇。

在“民国四大美女”中,林徽因不仅时尚清丽,还是最有才情的一位。萧乾的夫人文洁若曾丝毫不掩饰对她的欣赏和赞美,称她配得上“才貌双全”。

“才情”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更重要的是一个“情”字,“情”到了,“才”才能自然流露,不刻意、不做作。

诚如林徽因自己说:

“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得丰富、宽大,能包容、能了解、能同情各种人性。能懂得自己,能懂得他人,不苛责自己,不苛责他人……”

从她的文字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用情至真,用情至深的人。生活中,她也的确如此,不管对感情,还是事业,都付以赤诚的热忱,坦荡通透。

最近,有幸读到90后才女羽川的《林徽因: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作者用散文的笔法,对她的才与情做了细致地叙述和分析,使我对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伉俪情深,琴瑟和鸣,奏响人间最美的爱情乐章

世间最难得的,是有人懂你。

林徽因才华横溢,思维活跃,活泼善交际。梁思成踏实勤劳,沉着笃定,也显得有点沉闷,少了些浪漫。可是,梁思成却是最懂她心思的人。

他们共同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期间,每当教授布置了别出心裁的设计任务时,林徽因思维奇巧,总能很快形成构思,将一张张草图绘成,却没有逐个完善的耐心。

而梁思成便发挥他充分的耐力,以精准、细致的绘画,将林徽因脑海中的构思变成一张张精细的图纸。

他们二人配合起来,相得益彰。因为他懂她,所以他能准确描绘出存在于她脑海中的建筑形象。

1940年,他们一家逃亡到四川宜宾的小镇李庄,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们都把战前搜集到的珍贵建筑材料完好地保存下来,而他们的私人物品丢的丢,当的当。

在李庄这段日子,贫困、病痛、战乱、前途未卜……他们却相扶相持,以坚强的毅力着手撰写《中国建筑史》。

他们在房间点着油灯,用长板当桌子,用最原始的石印当印刷工具。林徽因卧病不起时,就在床上校阅书稿,整理上千张照片,测绘草图。

梁思成疼爱地称她为“迷人的病妻”:

“我的薪水只够我家吃的,但我们为能过这样的日子而很满意。我迷人的病妻因为我们仍能不动摇地干我们的工作而感到高兴。”

两年后,他们终于完成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向世人展示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史》虽然署名为“梁思成”,但他说:“我擅画图,徽因擅为文。我的文章都是林先生润笔过的。”

梁思成稳重成熟,更是最懂她的人。林徽因与梁思成鹣鲽情深,一直携手走到最后,足见他们性格互补,内心也是始终相通的。

梁思成曾经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

言语中充满欣赏和赞誉,这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最诚挚的评价,也是一个女人能得到的最高褒奖。

就像金岳霖说的那样,他们是“梁上君子,林下美人”,是一对绝配。

2 一片飞机残骸,不仅仅是纪念徐志摩因飞机失事

徐志摩在去看林徽因演讲的旅程中,不幸遇难。徐志摩的意外去世,对于林徽因来说打击巨大。她让梁思成捡回一块飞机失事的残骸,挂在家里的床头,每天相伴。世人都说,这是林徽因为了纪念徐志摩。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还有另外一个他。

他就是林徽因的三弟林恒。林恒是飞行员,死于空难,这块飞机残骸同样也是为了纪念飞机失事的弟弟。后来,林徽因专门为弟弟写了一首祭诗《哭三弟恒》,这首诗情真意切,悲痛之情感人至深。

徐志摩的飞机失事,对林徽因打击很大。她将飞机残骸挂在床头纪念徐志摩,也纪念弟弟林恒。

其实,林徽因对这块飞机残骸所包含的感情,不仅仅是这两个人,还寄托着她对曾经结交的一批年轻飞行员的怀念,而这些飞行员全部在执行任务时为国捐躯。

说起,林徽因跟这些飞行员的认识有些戏剧性。

1937年初冬,他们一家赶往昆明逃难时,风雨交加,林徽因病倒在湘黔交界的晃县,急性肺炎使她高烧达40度。小县城到处是难民,他们无处容身。

就在他们走投无路时,听到一阵阵优美的小提琴曲。梁思成想,能奏出这样乐曲的人,一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说不定能够为一家人提供一个暂时休息的地方。

于是,他们循着乐曲,敲开了一扇客栈的门。原来是一群去昆明练习飞行的飞行学员,年轻人热情接待了他们,立刻给林徽因腾出一间房间。

后来,林徽因一家在昆明安居下来。他们与这群年轻人也一直保持着友谊。

一年后,这片年轻人从空军正式毕业。

由于他们没有亲属在昆明,林徽因和梁思成便被邀请以他们的“名誉家长”的身份出席毕业典礼。

他们一毕业,就要飞向蓝天参加战争。出征前,按照惯例,他们要留下亲人的地址,以备身后之用。而所有飞行员,都留下了梁家的地址。

战争打响后,他们很快在惨烈的空战中一个一个为国家捐躯。

从那时起,梁思成和林徽因一次又一次收到他们的阵亡通知书和各种各样的遗物。本就病重的林徽因,几乎是恐惧地颤抖着接下这些遗物,哭得撕心裂肺。

一个又一个年轻的飞行员为国捐躯,身为飞行员的弟弟林恒也在参加空战时阵亡,后来,徐志摩也因飞机失事遇难。

这么多的亲人朋友遇难,林徽因再也抑制不住心头的悲痛,执意将飞机残骸挂在床头,纪念他们。

3 支撑她不畏不惧坚定信念的,是一颗滚烫的赤子心

林徽因曾掷地有声地说:

“我跟随父亲走遍了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筑理论。”

林徽因这样说,并用一生践行诺言。

她在决定学习建筑时,对这个学科几乎一无所知,国内也没有任何专家、前辈的事迹可供参考。

支撑她不畏不惧坚定信念的,只有一颗滚烫的赤子心,这也是她克服重重困难的重要源泉。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建筑事业是她永恒不变的人生主题。她的事业轨迹也是新中国建筑行业的诞生与发展史、中国古建筑的发掘与保护史。

她选择了建筑,并倾其一生奉献给她所爱的事业。

她的儿子梁从戒谈起母亲的真实形象时,这样说:

“对于古建筑,她和父亲一样,一开始就是当做一种近乎神圣的事业来献身。”

因为热爱,所以喜欢,因为执著,所以璀璨。

至今,我们还能从老照片中看到,林徽因穿着旗袍,站在佛光寺高高的房梁上,自信而满足地微笑着。她的嘴角丝毫不见苦难的印记,反而让人觉得她很轻松愉悦。

在别人眼中灰尘满布的古建筑,破旧不堪,而在林徽因眼中却是最美的景致,是最珍贵的。

她是个真性情的女子,岁月的苦难磨出了她一颗钻石般的心,璀璨而透明。

她的心傲骄如莲,不畏艰难,一身正气。

正像她在《莲灯》写的那样: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林徽因又是一位富有艺术气息的女子,因为她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将自己的生活变成一幅图画,活出一首诗,人在画中,心在诗里,日子怎能不美?

她的人生有许多面,不管哪一面,都留下了耀眼的光辉。她最终活成了人们眼中最美的女神。

提及民国才女,林徽因必是少不了的传奇佳话。

在上世纪的风云变迁中,出身书香世家的她,以举手投足的优雅和睿智,诠释了何为“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为民国杰出的才女,林徽因不仅在建筑学方面建树颇深,她的优雅和才情,更让无数才子学者倾倒。

其中:胡适与她师生相称,沈从文视她为优雅女神,丈夫梁思成许她宽厚包容,徐志摩为她抛弃发妻,而痴情的哲学家金岳霖更是不离不弃,一生“逐林而居”。

民国佳人无数,但很少能有人如林徽因般,活得如此优雅通透、睿智传奇;当然也得承认,这番众星捧月的瞩目,也让林徽因成为话题最多、争议最多、绯闻最多的女子。

与梁思成结婚后,这对年轻的眷侣,幸福定居在北京总布胡同3号。

1930年前后,这个新家的客厅,正式成为国内文化名流的聚会场所;凡在北平城的文化学者,无人不知“太太的客厅”。

因为钱钟书也在清华大学任教,两人自然成为邻居。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本来有很多共同话题、共同兴趣爱好的两个人,相处起来却万分不融洽;就连钱钟书的夫人杨绛,都无法阻止两个人的纠纷。

作为民国著名作家,钱钟书笔下的《围城》,可谓字字诛心;字里行间充满的讽刺意味,将人生百态展现地淋漓尽致。

认识林徽因时,钱钟书与杨绛已在北平定居;如同林徽因与梁思成天作之合的姻缘般,钱钟书与杨绛的结合,也有着“金童玉女”的盛赞。

后来,因为同在清华大学任教,钱钟书与林徽因也自然成为邻居。

按理说:一个是文坛举足轻重的杰出作家和翻译家,一个是饱读诗书、才情斐然的女建筑家,两人就算不是惺惺相惜的文学知己,也应该会成为很好的朋友。

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钱钟书与林徽因的相处,却总是充满针锋相对的矛盾。

其中,令人啼笑皆非的,便是钱钟书帮猫打架。

当时,他与杨绛养了一只叫做“花花”的猫,因为活泼好动,经常飞檐走壁、到处串门。

而邻居林徽因也养了一只猫,取名为“爱的焦点”;但这只猫体型较大,战斗力极强,经常将钱钟书家的“花花”打得慌忙逃窜。

动物之间的纠纷,本来没啥;但有一日,钱钟书家的花花,跑到林徽因院子里玩,不小心打翻了晾晒在外边的豆子,林徽因看到后,拿起扫帚将它打跑。

巧的是:这幕场景恰好被翻修墙头的钱钟书看到。

他本就是爱猫之人,自然无法接受自家“花花”被打的局面。

从此以后,每天晚上,钱钟书一听到房顶上有猫打架的声音,便立刻穿好衣服,爬到房顶上,帮自己家的猫。

仔细想想:一个声名赫赫的大文豪,竟然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跟猫打架。

这样的行为,多少让人啼笑皆非,但不管妻子杨绛怎么劝阻,钱钟书都不肯妥协。

在他看来:林徽因家的猫,欺负自己的猫就是不行;自己帮猫打架,就是为了给林徽因看。

当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往往是多方面的。

两只猫打架的事情,看似是矛盾的导火线,但实则是矛盾激化的显现方式。

可以说:钱钟书与林徽因的矛盾,从两人成为邻居那天,就已经注定了。

两人虽然都是接受过西式教育的人,但思想和价值观,却存在极大的差异。

与梁思成结婚后,林徽因在自家举办的沙龙文化,受到了北平城无数才子学者的支持和前往。

本就聪慧的林徽因,在无数高级知识分子面前,也畅谈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见多识广、妙语连珠,每到辩论时,连胡适、金岳霖、徐志摩等人都败下阵来;而本就性格温和的梁思成,更是直言“说不过林徽因”。

文学沙龙本没有什么,但引起非议的一点在于:前来参加文化沙龙的学者和教授们,几乎都是男性。

民国虽是开放的时代,但林徽因举办的沙龙活动,却终归是超越了常人的接受范围;毫不夸张的说,甚至在如今时代,林徽因不拘一格的行为,也多少饱受指点和非议。

也是因为沙龙文化,冰心曾专门写《我们太太的客厅》以讽刺林徽因;在小说中,林徽因被描写成一个尖酸刻薄、爱慕虚荣的肤浅女子。

作为邻居的钱钟书,对林徽因的行为也愈加反感,最终也写下了短篇小说《猫》来讽刺林徽因。

“在一切有名的太太里,她长相最好看,她为人最风流豪爽,她客厅的陈设最讲究,她请客的次数最多,请客的菜和茶点最精致丰富,她的交友最广。并且,她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

这番犀利的评价,也将林徽因的“卖弄与花心”写到了极致。

即便不是文化圈的人,也不难发现;钱钟书笔下故事的真实来源。

眼看丈夫惹祸,素来和善的杨绛再也坐不住了。

文章发表没多久,杨绛亲自来到林徽因的家中道歉。

可是没有想到,林徽因的反应,却让人万分尴尬:“钱先生讲的是猫,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一句看似毫不在意的回应,却让两家的关系更加别扭。

钱钟书与林徽因的矛盾,实则也是钱钟书的偏见。

都曾接受过西式教育的两个人,对待感情却是完全不同的。

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关系,更是让钱钟书无法接受。

众所周知,徐志摩一直深爱着、欣赏着林徽因;身为当事人的林徽因,即便在结婚后,也没有避嫌,而是把徐志摩当作亲密朋友来看待,徐志摩逝世后,林徽因更是悲痛到情难自禁;除此之外,面对哲学家金岳霖的爱慕和追求,林徽因也始终没有保持安全距离,而是接受了对方“逐林而居”的深情陪伴。

这样的感情态度,也成为林徽因饱受争议的存在。

不管是民国还是当代 社会 ,已婚人士对待异性友谊,多少应该保持理性距离。

但素来有主见的林徽因,却始终周旋在感情困境中,难以做出清晰抉择。

也是因此,鲁迅曾写文《我的失恋》,以戏谑调侃的语气,讽刺林徽因的感情生活混乱。

同样的,林徽因的“多情”,与钱钟书的爱情观,有着巨大的分歧。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至今都让人无比羡慕:携手风雨半生的两人,以真诚的陪伴和忠贞,书写了白头到老的浪漫。

而林徽因与梁思成虽然也是令人艳羡的眷侣,但每每提到两人的感情往事,总有着多人同台的拥挤感。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态度。

对于林徽因来说:感性的爱情,应当与理性的婚姻区分开;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她需要以怀念和牵扯,来用心浇灌心中的玫瑰。

而对于钱钟书来说:携手以终老的长情陪伴,才是人世间最为珍贵的浪漫。

他们有着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和判断,也塑造了彼此不同的原则和底线。

无法感同身受的差异化,也注定了彼此看不过眼,总要以大大小小的矛盾和摩擦,试图给对方些“提醒和教训”。

人与人之间,总是难以理解。

但必须要说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些看似惊世骇俗的决定也好,叛经离道的抉择也罢,都是个人凭心而动的表现。

不同的选择,铸造了不同的人生;无论结果如何,都该由自己负责。

提及钱钟书与林徽因的这些纠纷,也多少有些怅然。

除了生活态度、感情选择的不同,两人其实都是才华横溢的学者。

钱钟书将一生的时间用到了编著学术著作方面,而林徽因也将毕生心血放在了中国的建筑事业上。

当虎视眈眈的西方羞辱中国“没有建筑史”时,是林徽因和梁思成,以最强硬的姿态,拾起了民族的尊严。

在动荡乱世,她与丈夫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地跑遍了中国大小角落,发掘并保护了无数珍贵的古建筑。

当年在四川李庄时,林徽因已是在死亡线上挣扎,可听见了抗战胜利的消息,她还是穿上了一件印花的旗袍,梳理好自己的头发,才和大家一起庆祝。

她那时只能卧床,但仍不忘收拾自己,以新的面貌、新的心情去迎接新的时代来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也许她的感情是困顿的,但她为建筑事业所付出的种种,却值得钦佩和铭记。

不得不承认:自古以来,女子遭受的争议和误解,总是数不尽数。

如果世界充满荆棘,那么如林徽因吧,不断为自己赋能,保持内心强大,才能活出自己的优雅吧!

————END————

其他推荐——

为夺21亿遗产,子女将95岁老母告上法庭,称:不图钱财,只留念想

费孝通回忆初恋杨绛: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全因她当初看不起我

作者:初拾

从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中,淬取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

美得一塌糊涂,颇值得回味的是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评价,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美丽与美貌并存,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413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