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情感体验

林徽因的情感体验,第1张

林徽因拥有温馨的家庭、浪漫的爱情和许多真挚的朋友,她对爱有自己独到的体验。爱是自由的,是自己的权力。林徽因后来对于与徐志摩那场康河之恋并不感到“羞惭”,对于金岳霖的感情敢于向夫婿坦承,对于北京文化圈内的那一群朋友怀有深厚的友谊。所有这些都给予了她丰富的情感体验。

林徽因在《致沈从文三》中说:“生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成丰富、宽大、能优容、能了解、能同情种种‘人性’,能懂得自己,不苛责自己,也不苛责别人。不难自己所不能,也不难别人所不能”。“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在能体验情感,能体验还得有智慧有思想来分别了解那情感……自己的或别人的!如果再能表现你自己所体验所了解的那种在文字上……使得别人也更得点人生意义,那应该是所有的意义了”。

林徽因这一段话比较完整地自我表述了她对情感的体验,我们可从中看出她为人的坦荡,宽容,大度,她对所有的艰难都直面而过,把曾经经历过的是是非非转化成对自己人格上知识上磨练修养的帮助,进而领会到人性的美好。只有在思想的认知上达到某种境界之后,方可见一个人的真正的性情与大度。

我们都曾经经历过一些情感波折,可是要么深陷其中痛苦不能自拔,要么变爱成仇,或将曾经的爱人视为陌路。其实曾经相爱的人离散时总是有其原因的,别人是这样,自己也是这样,只是有时不便明言罢了。不苛责自己,也不苛责别人。不难自己所不能,也不难别人所不能。如果是真爱一个人,不仅要爱他(她)对你的好,也要尊重他(她)的重新选择。象梁思成和金岳霖那样,一切为对方的幸福着想,才不为枉爱过一场。

什么是真正的相爱?林徽因说:“两个人透彻地了解:一句话打到你心里,使得你理智和情感全觉到一万万分满足;如同相爱:在一个时候里,你同你自身以外另一个人互相以彼此存在为极端的幸福;如同恋爱:在那时那刻,眼所见,耳所听,心所触,无所不是美丽,情感如诗歌自然地流动如花香那样不知其所以。”世界上的事可有多种形式存在,相爱的人也不一定必须成婚,也不一定要成为情人。象金岳霖那样终生不娶而“逐林而居”,为林徽因解忧不也是一种真爱的体现吗?!现代人对于爱情也有许多体验,但与林徽因和她们那一代人相比,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宽大、优容和同情种种“人性”才好。

林徽因(黄+蓝)在婚姻中最终选择了梁思成(蓝色)的建筑,而没有选择徐志摩的(红色)的诗。她在选择时也许不一定认清了情感的正真价值,也不一定了解红蓝黄绿。但我相信那时她定是感受到蓝色的梁思成,相比红色的徐志摩更值得被信托。而付出的相应代价是,他在梁思成那里永远感受不到那种缥缈轻松的感觉了。当然我没有为谁感到遗憾,因为我正好是红加蓝的结合,选择谁都是对我的肯定。

另外林徽因自己说过:对于徐的浪漫主义她是欣赏的,但是有太多现实。林是个现实主义,而梁的木讷与实在正好吸引她。在美国学习的时候,林有很多思想用笔表达不出来,而一旦梁在身边,梁总能以其深厚的建筑画功将林的思想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在思想上,林和徐是很接近的,可在事业上,林和梁是完美的一对。按照林徽因的评价,她说志摩有“孩子似的痴和纯净的天真”说“他愉快起来的时候,快乐的翅膀可以碰到天”,忧伤起来的时候,悲伤是桃花潭水深千尺。

我相信林徽因如果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大约也不可能选择徐志摩,美丽的诗毕竟不能成为她所痴迷的安定生活,她真正需要的是一所能避风雨的房子!另外林徽因骨子里的蓝色性格成分并没有完全的拒绝徐志摩,因为她如此喜欢红色性格的浪漫,只是她也担心红色性格的不安分,所以当她无法掌握时,她选择的是离开!

说了这么多,我也仅仅是以自己的一己之见在奋力论述,究竟是房子打败了诗,还是梁思成比徐志摩帅,还是林徽因脑袋一热,我也不从得知,我非林徽因,焉知林徽因之志。也许原因却是因为:林不喜欢徐有狐臭,或者徐志摩挤牙膏的方式不对,或者只是梁思成比徐志摩长了两三个厘米。还有另外一点,性格会在不同环境让人感受到假象,比如红色性格的人在艰难困苦时期也会多愁善感,这会让人失望!

由于不想长篇大论,而又要在大概五分钟的时间让人了解性格色彩,我实在是在搬起石头砸你们的脚。性格色彩色彩斑斓,命题宽广,远三言两语所不能及,吾等在门口彷徨的色人希望能为窗外探望之人抹一缕缝。

何为性格色彩?众多心理书中将不同表现的人归为不同性格,如胆汁质,多血质,粘稠质此类等等。但论其形象和可记忆性,这种的分类远不如红,蓝,黄,绿这四种分类清新,而且前者还有点恶心。究竟这四种不同颜色的人有何种特质呢?由于人们最先认识自己的优点,我就简单的以每种色彩的优势来加以区分。

红色:高度乐观的心态,喜欢新鲜,变化,刺激。情感丰富而外露。喜欢玩笑和调侃。人越来越亢奋。

蓝色:严肃的生活哲学。思想深邃独立,不盲从。注重承诺,可靠安全。谨慎而深藏不露,敏感细腻。高标准,追求完美。喜欢小群体的思想碰撞。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行动迅速,活力充沛。有强烈的求胜欲。说话干练,不喜欢拐弯抹角,竞争感强,精力旺盛,越挫越勇。

绿色:中庸之道,稳定低调。乐天知命,与世无争。此生无火,巧卸冲突。天性宽容,耐心柔和。

**人发明了飞机,红色人发明了跳伞,蓝色人发明了弹射椅,绿色人安心的坐飞机!

对于林徽因的故事,实在有太多牵扯,有兴趣的人还可以去了解金岳霖,林徽因死后,梁思成都续弦了,而他终生未娶。金岳霖这人更复杂。。。。。

另看其他武侠小说的的人物,比如红色性格的黄蓉痴恋绿色的郭靖。这个很好理解,但《天龙八部》里容易被人忽视的游坦之和阿紫的故事更令人寻思,游坦之为没钱都任性的阿紫疯狂追求,为阿紫舍弃光明,实在是令金庸都快不编不下去了。我相信众多的观众也感觉很烧脑,难以理解。

不考虑其他的因素,用控制变量法单纯来分析是这样的:阿紫是快乐张扬的红色,那时的游坦之从聚贤庄大少爷变为阶下囚,整天生活在黑暗中,没有了快乐。第一次见到阿紫首先被她的美貌与精灵所震撼,于是眷眷之思死而不悔,其实正是源于一个缺乏快乐的压抑红色对另一个张扬奔放红色的无限向往。如《麦田守望者》中,主人公想象一片金色的麦田,他愿意做一个永恒的守卫者,守卫着内心的梦想和希望,阿紫对游坦之来说,就是那片麦田,为了守护这黑暗中的一线光明,他愿意挖出双眼,当阿紫死了,他的希望也死了,跳崖以殉情。

这仅是以性格来分析爱情,当然充满了太多的不合理,比如杨过与小龙女就不好单一性格分析,红色的杨过与蓝加绿的小龙女为何直教人生死相许?其实性格色彩里红和蓝是对立的性格,所以原本他们是有不协调的,真正让他们至死不渝的原因是他们总在风霜中分分合合,这种环境让爱情成了正果?

那什么样的性格适合在一起呢,能不能做一个连线题呢?我不敢定论,但以我个人(红加蓝,其实没有这种组合,我有点性格分裂)来分析:假如我娶一个老婆,一天早上为了谁来折被子进行讨论。

如果是红色老婆

我:美女,昨晚你表现极佳,大爷奖你把战场收拾一通

老婆:大爷,小女子不会哦,大爷帮帮小女子好么?

如果是**老婆

我:老婆,今天你折被子!

老婆:划拳!

如果是蓝色老婆

我:今日阳光明媚,老婆折被

老婆:你折被子,天气会变吗?为什么要我折啊?

如果是绿色老婆

我:我要赶去上班,老婆你收拾一下床好吗?

老婆:好,注意安全

伴侣没哪种颜色更好,只有合不合适。有的人为了去追对方而扮演对方合适的性格颜色,这有点耍流氓,做真实的自己才能守的云开见日出。

她,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林徽因;她的一生,在最后由金岳霖金老写下的挽联精确概括: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她是民国时期四大才女之一,也是充满了争议的神秘人物。以下介绍,来自。

童年经历:林徽因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她的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据《林徽因传》记载,    林徽因是父亲林长民和母亲何雪媛结婚8年后的第一个孩子。 林徽因的母亲出身于浙江嘉兴一个商人家庭,14岁嫁给林长民做了二夫人。林长民儒雅风流,才华超群;而她却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旧式妇女。从小生长在商人家庭的她既不懂琴棋书画,又不善操持家务,所以,她既得不到丈夫的疼爱,也得不到婆婆的欢心。   

何雪媛为林长民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徽因和小女儿麟趾。林长民对两个女儿疼爱有加,对她却始终十分冷淡。小女儿麟趾因病夭折后,林长民又在上海迎娶了年轻美貌的三夫人程桂林。从此,徽因的母亲就过着被丈夫冷落遗忘的生活。当时徽因母亲才31岁。

林徽因两岁那年,父亲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法律。徽因与母亲跟着祖父母生活。 她很小就知道,父亲不喜欢母亲。母亲的心里很苦,常常背着人哭。 林徽因上学后,既盼着回家又害怕回家,因为回家就会听到母亲的数落。她数落程桂林,抱怨父亲。边数落边哭,哭自己命苦,哭死去的温顺的小女儿。每当这时,林徽因心里就交织着对父母又爱又怨的复杂感情。她爱父亲,却怨他对母亲冷漠无情;她爱母亲,却恨她在抱怨和嗟叹中使父亲离开得越来越远;她爱那些同父异母的弟妹,却又小心翼翼地怕伤了母亲的心;为了照顾到所有人的情绪,她只好压抑自己的情绪,在别人面前表现出顺应情境的状态,久而久之,丢失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一切在林徽因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她的九号性格的形成有久远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她以后的人生选择。

九型人格中的九号性格:在意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希望大家和谐相处;委屈自己,去顺应环境,迎合他人。照顾到每一个人需要的同时,自我麻醉,自我迷失。

情感经历:林徽因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好,父亲很疼爱她,也很重视对她的教育,四岁起,就接受了国学的启蒙教育,十二岁,家里把她和表姐们一起送进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十六岁,随父亲游历欧洲,为时一年半。虽然看起来,父亲很看重林徽因,也给了她很多的关照,可是父亲真正能够陪伴她成长的时间却十分有限,因此,就算在欧洲的日子里,林徽因也是一个人呆着的时间比较多。这让她的内心常常感受到孤独,孤零零的她时常想,父亲出去给别人演讲些什么呢?他讲的那些问题有那么重要吗?他怎么根本就不在意近在身旁的女儿呢?徽因感受到她与父亲之间情感的连接是缺失的。

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她读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读丁尼生、霍普金斯、勃郎宁的诗,读萧伯纳的剧本。刚开始,她的阅读还带有学习英语的目的,可读着读着,这些书就引领着她进入了一个令她心醉神迷的世界。徽因天性敏感细腻,文学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种种体验,激起了她强烈的共鸣。她开始在文学中寻找情感的寄托。

这些生活经历为她一对一副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她的情感世界。

九型人格之9w8一对一副型:他们在意的是情感的高度契合。通常在童年时期有情感上的匮乏,尤其是与母亲情感的纠缠和对父亲情感的缺失,使得他们觉得必须在情感上找到一个完全与自己契合的人才可以更有价值。随顺的九号就算在一对一的副型影响下也很难主动去接近一个人,他们在情感中趋于被动,倾向于付出。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十几岁的林徽因在浪漫诗人徐志摩的热烈追求下的瞬间心动。可是,九号毕竟是认同组的号码,他们感同身受的能力超强,所以当她知道徐志摩有妻子以后就能够做到慧剑斩断情丝,回归到正常的交往方式中去。

林徽因与梁思成开始的时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九号的林徽因适应能力很强,一对一的特点更是让她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与丈夫的融合方面,因此他们伉俪情深,被传为千古佳话。偏八的性格特质让她能够在以家庭为本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事业,成就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在林徽因走过的日子里,经历了鲜花着锦般的美好,也经历了战乱、困厄与病痛。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她都能保持诗意葱茏的情怀和境界,保持宠辱不惊的风范与胸襟,这不能不追溯到她早年的经历以及九号性格中的随遇而安。一个健康层级高的九号人物,既能够降低自己的地位,放下世俗的喧嚣,同时又能坚守自己的内心,感受到整个世界的美好。这也就不难理解林徽因晚年,为了保护古旧建筑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因为她与她的事业,她的家人已经完全的融合,成为一体了。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戒在纪念文章中写道,“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参与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这里,她和父亲一道,也曾为坚持民族形式问题做过一番艰苦的斗争,当时他们最担心的,是天安门前建筑群的和谐,会被某种从苏联“老大哥”那里抄得来的青铜骑士之类的雕像破坏掉。母亲在“碑建会”里,不是动口不动手的顾问,而是实干者。”

腹区的9w8的确是实干者,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解决方式,着眼点是做什么而不是为什么。

“除了组织工作,母亲自己又亲自为碑座和碑身设计了全套饰纹,特别是底座上的一系列花圈。为了这个设计,她曾对世界各地区、各时代的花草图案进行过反复对照、研究,对笔下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描画过几十次、上百次。我还记得那两年里,我每次回家都可以看到她床边的几乎每一个纸片上,都有她灵感突来时所匆匆勾下的某个图形,就像音乐家们匆匆记下的几个音符、一句旋律。然而,对于母亲来说,这竟是一支未能完成的乐曲。从五四年入秋以后,她的病情开始急剧恶化,完全不能工作了。每天都在床上艰难地咳着、喘着,常常整夜地不能入睡。 她的眼睛虽仍然那样深邃,但眼窝却深深地陷了下去,全身瘦得叫人害怕,脸上见不到一点血色。 大约在五五年初,父亲得了重病入院,紧接着母亲也住进了他隔壁的病房。父亲病势稍有好转后,每天都到母亲房中陪伴她,但母亲衰弱得已难于讲话。”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林徽因也没有放弃做具体而微的事情。除了画图,她还在病榻上辅导学生学习英语,这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梁思成后妻的林洙。

作为一个九号,融汇贯通的能力是超一流的。梁从戒说“ 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 一些“文艺复兴色彩 ”的人 ,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和西方的、古代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时,所有这些在她那里都已自然地融会贯通,被她娴熟自如地运用于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得心应手而绝无矫揉的痕迹。不少了解她的同行们,不论是建筑界、美术界还是文学界的,包括一些外国朋友,在这一点上对她都是钦佩不已的。”

林徽因是没有争议的才女,她是中国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实干型的女建筑师;林徽因更是有情人“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也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

所谓成也性格,败也性格,这般才情兼备的美好女子,却因为对家人和所看重价值的过度融合与守护而忽略自己的需求,过度自我消耗导致英年早逝。去世后,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著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来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徽因。

仔细阅读了张清平的《林徽因传》之后,我不禁感叹林徽因可以足够幸运地拥有看似平凡却又充满诗意的生活,同时也更羡慕她既有柔情似水的爱情,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事业。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林徽因的诗意是伴随着她的出生而来的,寄托在她的名字中跟了她一生。出生名门世家的林徽因,自幼对诗意有不同常人的理解和体会,同时又能珍惜学习的机会,这为她之后在爱情和事业上的倍受“宠爱”奠定了基础。

爱情里的春雨秋实

最美的雨季里,异国的土地上,林徽因邂逅了浪漫又率真的才子徐志摩,两人从文学谈到了历史,从艺术谈到了生活。徐志摩的用他广博的见识,独立的见解为林徽因打开了心灵和生活的空间,他奔放的性情和坦荡率真的为人,也使得他们惺惺相惜,互相欣赏倾慕。然而,当徐志摩向林徽因倾吐自己的心声,对她展开热烈追求,甚至不顾一切地与张幼仪公示离婚之后,林徽因却拒绝破坏他的家庭。情窦初开的林徽因一开始分不清自己对他是友情还是异性的眷恋,但在最初的慌乱过后,林徽因冷静下来了。尽管读了很多西方文学作品,林徽因高傲的性情和理性却不容许自己去做与传统家庭名望相悖的事。但其实最重要的是,林徽因清楚地意识到,“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当时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正是这样的理性,让林徽因不被一时的感性情绪所困,而是做出了她经过很多年仍不后悔的选择。当爱情像炙热的太阳温暖全身时,林徽因并没有沉醉于其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感性中坚守理性,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是让我佩服和尊敬的一点。该放手就放手,才不会害人害己。自古以来,爱情总是一件使人变得盲目的事,她让很多人迷失了自我,最终伤害了自己,又伤害了别人。现在打开手机电脑,也常常会看情侣被所谓的爱冲昏了头脑,做出了殉情或是杀人之类的蠢事,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在爱情中坚守一定程度上的理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又是一件必要的事。倘若林徽因在一开始选择了徐志摩,她会和徐志摩一起幸福生活吗?我想很难,林徽因生性带着诗意,但她的诗意却不是仅限于艺术方面,她拥有的更多的是生活的诗意,我想太过浪漫率真的徐志摩并不会是她最好的伴侣。

春天的细雨是温柔美妙的,对于一个单纯的少女来说是难以忘怀的,但是秋天的果实同样会让人欣喜。梁思成的出现,在我看来是林徽因一生最大的幸运了。文质彬彬,待人谦和有礼的梁思成,在与林徽因的朝夕相处之间,慢慢捕获了她的芳心,同时他自己也深深爱上了林徽因。林徽因的气质,学识,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都深深吸引着梁思成。在家里人撮合下,梁林二人共赴美国留学。梁思成因为林徽因选择了建筑学,因此发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林徽因同样在梁思成的陪伴下,苦心学习,学有所成。看着他们在国外一同求学的经历,我想这是最美好的恋爱吧,与心爱的人相伴,一起学习。生活中有很多女人,当她们处于豆蔻年华时,有很多人爱她们的容颜,可等她们青春不再时,当初追求她们的人早已不知踪影。然而林徽因却是幸运的,梁思成自从与林徽因相恋,便一直守护在她身边,未曾离弃。直到林徽因生命的尾声,梁思成仍然无微不至关怀照顾她,未曾远离。或许不像徐志摩那样会直抒胸臆表达感情的梁思成未曾对林徽因说过肉麻的情话,但陪伴已经是最长情的告白了。但林徽因的这种幸运却是必然的,一个气质高贵,学识丰富,既懂艺术会写诗,又和梁思成同样热爱着建筑学的美丽女子,当然值得梁思成一生守护爱护。现代社会快餐式的生活盛行,甚至有些人把爱情都当成了是快餐,这是多么的令人惋惜。在梁林身上看到的爱情,是如水般细长温柔的。

给予林徽因最长情的告白的,还有金岳霖。金岳霖终身未娶,一直陪在林徽因身边。旁人或许只是觉得林徽因是太幸运了,有那么才子为她倾心。但这些爱情,既是偶然,更是必然。因为林徽因的的确确是个才情兼备的女子,诗意满身,又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爱,这样的女子得到青睐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了。

事业的坚持与收获

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女的林徽因,绝不仅是只会“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一介女子。她对建筑学的热爱和在建筑领域的成就,同样值得人称赞。在赴美留学期间,林徽因认真学习美术和建筑知识,这让她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与梁思成结婚后,蜜月旅行两人就在各地考察建筑了。林徽因爱梁思成,她也爱建筑学。蜜月的建筑学考察之旅,不仅仅是为事业的付出,同时也是爱情的表现。想象着两人一边旅行一边考察建筑,累了会对方捏捏肩,这大概是爱情与理想事业的最好的表现吧。

除了蜜月期间,林徽因婚后也花了很多时间考察建筑。在1930年到1945年的15年间,梁林二人走遍中国15个省,考察了2000多处建筑遗址。这种对事业的热爱和付出,在芸芸众生中又有几个愿意去坚持呢?林徽因做到了,她不顾风吹热晒,积极从事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即使在抗日逃亡期间也未间断。她甚至在经济拮据之时,花很多钱买了一把皮尺做测绘工作用,心里想的是思成也会很高兴的。这种对事业的坚守,促使林徽因在建筑艺术上有很大成就。国徽、八宝山革命公墓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就是由她主持或参与设计完成的。

林徽因即使在病重时,也不辞辛劳地为工作鞠躬尽瘁,努力设计出好的作品。只是可惜这样的才女,却最终因病重早早离去了。

现在的社会环境比起林徽因的年代,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可又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因为对自己事业的热爱,而不懈努力付出呢?林徽因本可以写写小诗,过惬意悠闲的生活,但她不仅没有辜负了自己的诗意,更把这些融进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里,让自己事业蓬勃发展,让生活即使在苦难中也可以苦中作乐。

多少人曾不止一遍地羡慕林徽因民国第一才女的光环,羡慕她有众多的追求者,有守护自己的丈夫和很好的事业,可欣赏了她的一生,会发现这些都是她应得的。她的诗意才情,高雅的气质,她对事业的热爱都使得她值得被爱,值得收获事业的成就。或许我们没法完全像林徽因一样万众瞩目,受万千宠爱或拥有很大的成就,但我们还是可以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诗意一些的,我们也应该拥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去追求,去奋斗,去收获事业带给自己的快乐。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

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

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 ——林徽因

人间四月,那个莲开的夏季,杭州古城,一如寻常,古朴宁静,然而随着一位女婴的啼哭,微雨西湖,莲花徐徐绽放,从此,那个叫做林徽因的女子,便降落在人间。

原本以为,这座繁华骄傲的古城,不会轻易为某个人低眉含笑,可偏偏她却做了那倾城绝代的女子。也唯有她给得起杭州诗意闲淡的美丽,给得起西湖温润洁净的情怀。

林徽因,一出生就有着粉雕玉琢的容颜,灵气与聪慧,引透逼人。出生于官宦世家的她,沿袭了她家庭儒雅优秀的血统,所以此生注定拥有斐然才情与绝代容颜。

相比于张爱玲的冷傲疏离,三毛的野性孤僻,陆小曼的风情妩媚,她的人生显得太过诗意与理性。

除去与生俱来的因素,而更多的是家庭与成长环境所致。她的童年简洁而又美好,清澈的像一张白纸,不需要太多的粉饰,一笔一画都是单纯的快乐。

五岁的她,在霞光掩映的晨曦,暮色低垂的黄昏,明月皎洁的夜晚。执一卷书本,读几页词句。

也许她什么也读不懂,却因此深深爱上了书,爱上了淡淡的墨香,爱上了锦词丽句,还有书卷里那一枝莲荷的淡雅清愁。

然而,她的童年也并不是一切如意。上苍给了她一个儒雅优秀的父亲,却给了她一个平凡的母亲。

她的母亲,受的是旧式教育,且不善操持家务,这样的女子实在不能令她的父亲心动。所以,她母亲因为不受宠爱的抱怨与责怪,全部撒在小小的林徽因身上。

她开始变得多愁善感,知道看似完美和谐的生活,也暗藏许多的无奈。她既要在父亲和祖母面前做一个小才女,又要在母亲面前做一个乖女儿。这样的两面,对于她小小的内心,太过沉重。

这个看似一生平淡无忧的女子,尽管她多么渴望一份安稳,可战争年代,太多无奈。

搬家对于她来说似乎习以为常,从杭州到上海,上海到北京,后来,全家迁居天津,唯独留她在北京。

十三岁的她,看似柔弱,却从来是坚强的女子,她可以将家事打理的井井有条,可以开始给自己的父亲写信告知自己一切都好,可以照顾好自己的青春韶华。

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

大多数人认为,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相识晚于徐志摩,其实不然,由于林、梁两家属于世交,往来频繁。

梁思成十七岁那年,初次在林徽因家中相识十四岁的她,便一见钟情,她的清新动人,落落韵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信每个少年心中都幻想过这样一个清纯女孩,渴望肩并肩行走的喜悦,渴望十指相扣的温暖。而林徽因便满足了他甚至每一个男子的幻想。

也许,林徽因初见梁思成并没有怦然心动,有的只是淡淡的喜悦与腼腆。但,梁思成这一见,却成了他一生的追求。林徽因也没有预见,十四岁遇见的梁思成会是她携手一生的伴侣。

我们似乎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像林徽因这样的女子,就应该一生一世都留在江南水乡,择一处安稳的居所,筑一帘幽梦。

可是我想每一个女子也许都要经过一些热烈的历练,使自己的美丽显露的更加成熟而惊心。

所以,她终究要与江南告别,从此开始迁徙,这种迁徙不是颠沛流离,而是顺应时代,是自我放逐。

一九二零年春天,林长民赴英国考察,林徽因跟随其父亲去伦敦读书。

伦敦,伦敦,多情的伦敦,林徽因便在那里遇见了多情的徐志摩。其实,很多人都觉得他不仅多情,还无情,更绝情。

相识林徽因时,他二十四岁,她十六岁,已婚,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他对于包办婚姻的结发妻子张幼仪,冷漠无情,淡如清水。他时时刻刻都想要爬出婚姻的那座坟墓,去追求自己心中所爱。

而林徽因就是他心目中认定的红颜,是他终其一生寻找的真爱。他迷恋上她含情明澈的双眸,风姿绰约的气质。

张幼仪为他低眉垂首,无悔生养。可他却为林徽因写下无数情真意切的诗句,甘愿做她裙裾边的一株草木,深情相随。

因为徐志摩对于张幼仪的薄情寡义,林徽因背负起了“绿茶婊”的骂名。

也许吧,她真的有错,她错在对于徐志摩俊俏的面容,儒雅的风度,诗人的气质没有做到心静如水,而是一见倾心。

不是谁太薄情,而是因为人本多情,多情之人才会种下更多的前因,可所有后果也只能自己承担。

自从那一次邂逅,他们在烟雨朦胧的伦敦,开始相恋。坐在温暖的壁炉前,谈天论地,文字,音乐,现实,梦境,昨天,明日。太多的志同道合,太多的惺惺相惜。

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有很多人知道林徽因和徐志摩的康桥之恋,知道他们在康桥的的柔波里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如果没有这段相恋,也许就没有《再别康桥》,这首描写康河柔波的诗,不仅表达了徐志摩对康桥的依依不舍,更多的是无法忘却那段柔情似水的情。

林徽因和徐志摩在康桥深刻浪漫地爱了一场,爱到几乎没有办法忘记他们的相逢其实是一场美丽的错误。

可林徽因终究是一位清醒的女子。她没有办法去嫁给一个有妇之夫,更不想去伤害善良的张幼仪。对于那个从未谋面的女人,她没有丝毫敌意,更多的是怜惜。

一些人,明知不该爱,还是要去爱;一些错,明知犯下会不可饶恕,却还要继续错下去。

可是,沉静如林徽因,她终究不愿自己再错下去。所以,她选择残忍的舍弃这段信誓旦旦的爱情。

她就这样不辞而别的离开了伦敦,奈何徐志摩如何痛心疾首,如何撕心裂肺,她还是扔下他走了。世人都觉得她的转身太过决绝,太过仓促。

她原本以为抽身如此之快,就可以让自己不受伤害。可是,她还是受伤了,从一段刻苦铭心的初恋仓皇出逃,甚至来不及道别,如此坚定,怎么可能做到毫发无伤呢?

可是清绝如她,即使她受伤了,她也不会歇斯底里的把伤疤揭露于众,她把自己掩饰的很好。

因为,她终究明白,快乐是所有人的快乐,悲伤是一个人的悲伤。明明深爱,却要假装轻描淡写;明明疼痛难忍,她也要深深掩藏。

有人说她是个懦弱女子,没有勇气为爱情付出更多,可是如若她不选择忍痛割爱,世人又会骂她是个横刀夺爱之人。

她深刻地知道,她和徐志摩注定没有什么好结果。所以她要在这场爱情没有山崩地裂之时,华丽的转身,让彼此都记住这短暂却甜蜜的美好。

徐志摩其实知道她离去的缘由,他知道自己的婚姻是阻碍他追求幸福的屏障。他以为只要和张幼仪离婚,让自己做一个清白的人,就可以挽回她的心。

可是他错了,林徽因就是林徽因,一旦转身,回不去了,一切都回不去了。

最终他还是如愿以偿的和张幼仪离婚了,在他看来,就算林徽因不再回头,这婚也是非离不可,他认为没有感情的结合是人间最大的悲剧,甚至是残酷的炼狱。只有放手,才是对彼此的仁慈,是对灵魂宽厚的解脱。

徐志摩就这样,将一纸无情的离婚书甩在了张幼仪面前,尽管那时候她怀有身孕,他也就一走了之,把举目无亲的她撇在波士顿。

多么的无情,多么的决绝,令后来的世人觉得,不管他如何的才华横溢,也让人不免心生怨恨与责怪。

而这一切,又是因为林徽因。因此,林徽因,一直都觉得自己愧疚于张幼仪。其实谁都没有错吧,都是命定的缘分,来的时候无法躲避,走的时候亦无法挽留。

后来,徐志摩回国到京,再次与林徽因相逢,已是自由之身的他,依旧对她念念不忘,他也自信的以为,林徽因也许会回到他的身边。

但是,他好像并不是特别了解林徽因有着一个怎样淡然隐忍的心,她再次与他四目相对时,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他也终究明白,往事如烟被吹散在风中,成了无可奈何的追忆。

也许很多男子,都不能明白,安稳比爱情,对于许多凡尘女子来说更重要 。 而也许只有梁思成,才可以给的起林徽因那份幸福的安稳。

梁思成心知肚明,她和徐志摩的微妙感情,可是他也清楚他和徐志摩都只是林徽因美丽裙边的一株草木,可是他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和林徽因有更多的相处时间,而林徽因也喜爱跟他在一起的踏实自在,尽管没有多少风花雪月,有的只是平常的快乐。

促成林徽因和梁思成感情的增进,是一场车祸。得知他出车祸的消息,她变得心慌意乱。急忙敢去医院照顾他,她开始不加避讳的帮他擦拭汗水,他们从恋爱以来,从未有过的亲密,和这场车祸,让林徽因深刻的懂得,她和梁思成不能轻易别离。

其实我们都明白,选择就有得有失,选择梁思成就意味着细水长流,选择徐志摩就意味着诗情画意。可林徽因终究想要的是一份烟火幸福,所以此生注定与徐志摩擦肩。

后来林徽因与梁思成双双出国,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过着咸淡恰好、冷暖适宜的生活。而这时徐志摩开始和陆小曼有了美丽的邂逅与深刻的重逢。

婚后生活不幸的陆小曼遇上感情失意的徐志摩,同是天涯沦落人,两艘孤苦无依的舟找到了共同停靠的岸。

陆小曼与林徽因不同,虽然和她一样是京城名媛,但她风华、招摇、妩媚、叛逆。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的离婚,流掉腹中婴儿,誓死和徐志摩在一起。

一九二六年十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冲破重重阻碍,才终于修成正果。

我们都会猜想,林徽因会难过吗?会流泪吗?也许会吧,但是她知道她不能那么自私,她不能给不了徐志摩承诺,又希望他永远默默守护和挚爱自己一生。所以,她唯有祝福。纵然万般失落难过,也要藏在心里,把那杯苦酒独自下咽,不与任何人说起。

或许对于林徽因来说,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结合,可以让她更加心安理得的嫁给梁思成。从此她不用觉得愧对于徐志摩,亦可以成为他一生的知己。

也许一切都该尘埃落定,你有你的港湾,我有我的归宿。

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四岁的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他们终于如愿以偿结为夫妻,共度漫漫人生。

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回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谜一样的女子,给了谜一样的承诺,那么,梁思成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守候呵护她一生呢?

婚后的生活,平淡而幸福。虽没有无限景秀,却也山水相宜。美满的家庭,事业的成就,我想这已足够支付她想要的生活。

在林徽因爱过的三个男子中,最爱她的不是徐志摩,也不是梁思成,而是金岳霖。那个用深情守护她一生的男子。他总是不求回报的陪伴她左右,他爱她爱的理智,爱的沉稳,也爱的深刻。

林徽因终究还是被那份执着的爱感动,她很沮丧的跟梁思成说:“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根本没有办法想象,梁思成爱她爱的那么大度,他对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

听到这样的话,林徽因才顿悟过来,她怎么可以贪恋一时的新鲜而抛弃这个给了她安稳幸福的男人呢?

而当金岳霖知道梁思成说的那些话时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从此他们三个人终身为友。

其实他们三个人哪个又不是真的爱她呢,徐志摩爱的缠绵热烈,梁思成爱的平和温暖,金岳霖爱的深情动人。

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真的做到了一生不变。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另取了他的学生林洙。而金岳霖却因为她终身未娶。

人生何处不相逢,但有些转身,真的是一生,从此后会无期,永不相见。

一九三一年,林徽因又因肺病在山上静养,可是那一年,也是她生命里最悲痛的一年。

徐志摩为了参加她的演讲会,乘坐飞机,可是却不幸失事。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机场再也没有等到他的到来。

就这样她青春年少的轰轰烈烈爱过的那个男子,就这样永远的离她而去了。

有人觉得徐志摩的死,是林徽因的错,如果不去参加她的学术讲座,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意外;也有人说,是因为陆小曼,因为陆小曼婚后骄奢的生活,让他不得不到处奔波去赚钱,也不会去乘坐便宜而又不安全的飞机。

可是,徐志摩的死,又何尝不是他命定的劫数呢。上苍给了他不可一世的才情,必定要用他最珍贵的生命来交换。都说红颜薄命,天妒英才。所以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平凡。

徐志摩的死对于林徽因来说无疑是莫大的痛楚,她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无数次的泪流满面。

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初恋都是最宽厚的,同时也是最难以忘怀的。所以也许林徽因就这样怀揣着对于徐志摩的愧疚度过了余生。

林徽因在事业上的成就或许很多人都不知晓。她为了建筑事业,和梁思成踏尽万水千山,日以继夜地钻研古建筑学术。

战争年代,她携一身病骨跟随梁思成到处奔波,尝尽风霜,从无怨言。

尽管她渴望安稳,她也照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在疾病面前,她还是被打败了,她坚强的身躯再也支撑不起自己对于建筑事业的热爱。

一直纠缠于身的肺病在茫茫旅途中发作,然而这一病,就是四年,四年来她都卧床不起。她再也不是人间的四月天了,她的容颜日益憔悴。

可是,她却依旧放不下自己的事业,她卧床编写《中国建筑史》,她被聘为清华大学一级教授,并且参与国徽的设计。

为了设计国徽,她每日废寝忘食,极度消耗体力。以她的个性,即使是预支自己的将来,减去寿命,也在所不惜。

至于她生命最后的那几年,在建筑的成就不计其数。那几年,她仿佛停止了对往事的怀想,将所有的精力都付诸给事业,不再沉浸虚无的 情感 ,不再计较成败得失。

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其实有着比任何人都要好强的心。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而这个在四月里开放的璀璨星子最终还是敌不过病痛的折磨,陨落在了她挚爱一生的人间四月天。

她的一生爱过三个男子,爱得清醒,也爱得平静

徐志摩为她徜徉康桥,深情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是梦中期待的白莲,是爱,是暖……写下这首诗歌的女子,是林徽因。

至于后人对于她的评价,是褒是贬,说她是“绿茶婊”也好,“白莲花”也罢,也许我们都应该抱着一颗宽厚的心去看待,毕竟她已化作了花丛中的蝶,带着两千多年前庄周的梦,盛开在四月的晴天里。

在民国时期曾涌现出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成为这段历史一个特殊现象,相比于同时代的吕碧城、张爱玲、石评梅·、萧红等人,林徽因无疑是璀璨夺目的一个。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1920年4月,十六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正巧徐志摩也游学来到伦敦。此时的林徽因天生丽质,如同含苞待放花蕾,她触动了诗人徐志摩多情的心。

诗人奋笔疾书,写下了热情洋溢的情诗,“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林徽因怦然心动,她回了一封信给徐志摩: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做出选择。

徐志摩那年二十四岁,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妻子张幼仪正在怀孕。虽然张幼仪也是名门闺秀,可是徐志摩一直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接到林徽因的信后,诗人迫不及待,找张幼仪要求离婚,张幼仪被逼无奈,生下第二个儿子后结束了与徐志摩的婚姻,徐志摩张幼仪也成为当时中国离婚第一人。

林徽因和父亲早徐志摩一年回国,回到传统的中国现实社会,林徽因在欧洲的浪漫爱情故事从理想回到了现实,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家族的反对和林徽因的理性最终让这段感情画上句号。

在回国后不久,林徽因很快选择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这可能和她的家庭状况有关。她的母亲何雪媛,是林长民的第二个妻子。林长民的原配病逝,没有留下子嗣。何雪媛嫁到林家八年后,才生了林徽因,后来又生了一儿一女,都不幸夭折。之后,林长民又娶了个名叫程桂林的小妾,生下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完全夺去林长民的欢心。林徽因的母亲被彻底冷落一旁。

林徽因虽然被父亲宠爱,可是母亲的不幸福她是看在眼里的,对世态炎凉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刻的认识。她1955年病危时,曾特地央人请来张幼仪母子,那时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眼中充满泪水,她的意思至今让人猜测不透,应该是向这对母子表达心中的愧疚吧。当然这是后话。

有人曾经指责林徽因那封要求离婚的信,也许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那句话能解释,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可是关键时刻,她清楚谁才是真正适合陪伴她一生的人。

徐志摩很快也找到了他的红尘伴侣—京城名媛陆小曼,并冲破重重困难,结为百年之好。林徽因成了他心里永久的痛,正如他所说的“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林徽因自己从不否认与徐志摩有一种心灵上的默契,也不掩饰自己对他的真情实感。徐志摩飞机失事以后,她发表悼文寄托哀思,还让梁思成拣来一块飞机残骸,留作纪念。

但是林徽因是一个理性女子,她曾跟朋友说:徐志摩是把我设想成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人,其实,我不是。可见,林徽因把她和徐志摩的关系看得很清楚,很透彻。

大诗人泰戈尔曾有心成人之美,最后无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 “哎”!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赴美留学,梁思成学的是建筑专业,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招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在美国结婚。

婚后梁思成林徽因琴瑟调和,他们把时间和精力奉献在所热爱的建筑事业上。林徽因早年患有肺病,抗战期间颠沛流离,她带着病体,陪着梁思成跋山涉水,艰难探索。记录了大量古桥、古堡、古寺、古楼、古塔古建筑资料,透过岁月的积尘,勘定其年月,揣摩其结构,计算其尺寸,然后绘图、照相、归档,20世纪30年代,他们的足迹遍布中国15个省,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梁思成林徽因先后避难长沙,辗转昆明、重庆。因为物价昂贵,物资匮乏,有时他们要靠朋友们的资助,才能维持正常生计。林徽因“在菜籽油灯的微光下,缝着孩子的布鞋,买便宜的粗食回家煮,过着我们父辈少年时期的粗简生活”。最难得的是,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里相濡以沫,患难与共,保持着乐观风趣的生活态度。

林徽因在1941年写给闺蜜费慰梅的一封信中,这么写道:“思成是个慢性子,一次只愿意做一件事,最不善处理杂七杂八的家务。但杂七杂八的事却像纽约中央车站任何时候都会抵达的各线火车一样冲他驶来。我也许仍是站长,但他却是车站!我也许会被碾死,他却永远不会。”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受聘于清华大学,林徽因先后为共和国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林徽因除了建筑学方面的成就外,在文学方面也著述丰富,她是30年代文学流派“新月派”的重要作家,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你是人间四月天。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著有《论道》、《逻辑》和《知识论》。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每个星期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十分赞赏林徽因人品才华,林徽因对他也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可以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甚至梁思成林徽因闹矛盾,也是找金岳霖评理。金岳霖自始至终都最理智地驾驭着自己的情感,默默地爱了林徽因一生。

1931年,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很痛苦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彻夜难眠,第二天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后来又将这些话转述给了金岳霖,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此三人终身为友,传为佳话。

抗日战争期间,他们曾一度离散,金岳霖说:“我离开梁家就像丢了魂一样。”以后他们几乎没再分开过,而后来的林徽因在肺病折磨下,不得不卧病在床,已经不再风华月貌。金岳霖依然每天下午三点半,雷打不动,出现在林徽因的病榻前,端上一杯热茶,或者送去一块点心,或者念上一段文字,然后带两个孩子去玩耍。

梁思成和林徽因结婚时,金岳霖曾写了“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对联给新婚夫妇,堪称妙对。林徽因于1955年4月1日,晨光熹微,51岁的林徽因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金岳霖当着学生们的面嚎啕大哭,为了哀悼这位自己一生情感牵挂、结下深厚友谊的一代才女,金岳霖挥毫又写下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挽联,高度概括了林徽因短暂精彩而富有诗意的一生。

五十年代后期,在林徽因去世几年后,梁思成已经娶了他的学生林洙。有一天,金岳霖心血来潮,在北京饭店约了几个老朋友,没讲任何理由,朋友们很纳闷。席间,金岳霖缓缓站起来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听到此言,老朋友们望着这位终身不娶的老教授,忍不住簌簌地掉了眼泪。

金岳霖和梁思成一家相处融洽,直到去世前,他还和林徽因、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生活在一起,他们称他“金爸”,对他行尊父之礼。他于1984年10月19日去世后,和林徽因一样,葬在八宝山公墓,相距不远,像生前一样做近邻。

文/老x  沈从文说她是"绝顶聪明的**";胡适称她是中国一代才女;儿子梁从诫说她是慈爱的母亲。她是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你是人间四月天》,今天就请大家随老王,近距离一窥才女的风范。

16岁的林徽因与父在欧洲16一,才女往事  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后任北洋政府内阁司法总长。才女从小随祖父母居住,8岁移居上海,12岁迁居北京。1920年,林长民赴英讲学,林随父游历欧洲各国,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圣玛莉学院学习,这年,她刚16岁。聚散皆因缘,林徽因在伦敦初次遇见了徐志摩。

  “我做着许多女子做的梦,而实际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从来不认识一个男朋友,没有一个聪明的人来陪我玩——实际生活中认识的人物没有一个如我想象一般浪漫的人,却还加上一大堆人事上的纠纷。”从林徽因日后写给好友沈从文的信札里我们不难发现,徐志摩对于林徽因这个花季少女来说,就像黑夜里在草原上划过的闪电,想忽视都难。

  一来二去,徐志摩就成为林家的座上客。林徽因与徐志摩情投意合,甚至有了谈婚论嫁的打算,前提是徐志摩与结发妻子张幼仪离婚。爱女心切的林长民自然不能容忍这样的感情野蛮生长,1921年10月14日,在林长民安排下,用船将刚读完中学的林徽因送回北京培华女中念书。

  林徽因的不辞而别,将徐志摩带入思念、失望与希望的空间,在情感的最低谷,将最美的诗行铺满冬日里的康桥。1922年9月,徐志摩乘船回国,带着一纸离婚书前去赴约。可现实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人当头一棒。新娘还在,可新郎已换人。早在1922年春,林徽因就被许配给了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民国司法总长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徐志摩刚踏进北京,就收到恩师梁启超的一封书信: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然如捕风,然先已予多人以无量之痛苦。梁启超掷地有声宣告主权,徐志摩认为林徽因并未正式过门,所以未曾买账: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结果不言而喻,徐志摩又一次惨败收场。

  一来,梁家书香门第,梁父梁启超和林父林长民是志同道合的老同事;二来,梁家九个孩子,出过三个院士,家风很好;最重要,梁启超收入丰厚,在别人几元钱一个月可以养活一家人的年代,梁启超可以说是财源广进,收入颇丰:  任职,1925年任清华国学院教授时月薪400元,任政府官员收入会更高一点;稿酬,他的书多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稿费和版税都是最高级别;  各种演讲和讲课费;  股票和投资,他是天津中原公司的股东,也曾往其他企业投资。

  尽管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梁启超并不想按照传统婚俗行事,他明确告诉当时才18岁的梁思成和15岁的林徽因:尽管两位父亲都赞同这门亲事,但最后还是得由他们自己作决定。对尚未形成独立判断的子女,父亲有观点的建议,有原则的放手,以退为进也给自己留足了面子。

  梁启超1923年曾给长女梁思顺写信,曾颇为得意地谈到此种“设计”:“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得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极了,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徽音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我希望往后你弟弟妹妹们个个都如此。”《梁启超年谱长编》

林徽因与梁思成

  关键人物林徽因,此时像一个退了烧的病人,她认同门当户对,尊重双方父亲的意见,觉得家庭背景一致、志趣一致会让彼此更加理解,感情更加坚实。而梁思成优秀的学业、敏锐的思维、多才多艺的幽默感,和心胸坦荡的趣味,也给了她更多动力。

  林徽因曾冷静的对自己的儿子梁从诫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泰戈尔(中)访华,徐志摩(右)和林徽因(左)共同担任翻译

二,执拗且矛盾的才女  1924年4月,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访问,林徽因和徐志摩担任翻译,这段时间,两人在众人面前频繁成双出入。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先生六十四诞辰,林徽因、徐志摩等人在东单三条协和小礼堂演出泰翁诗剧《齐德拉》,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玛达那,两人好生默契,关键舞台布景还是梁思成设计的,这让梁思成情何以堪,林徽因自己倒没怎么样,而让徐志摩产生了错觉,他托泰戈尔代传爱意,好在林徽因一口拒绝了。一个月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同往美国留学。

林徽因的“公主”装扮

  林徽因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本想学建筑,但建筑系不收女生(因为建筑系要学习很晚,晚上回宿舍对女生不利),她只好曲线救国到美术系深造,选修了几乎所有建筑系学生的专业课,后来竟当起了建筑系的助理教员。1925年12月24日,林长民被流弹击中去世。林徽因几乎断了经济来源,一度打算回国谋生或在美国打工挣学费,梁启超坚决不允许,他在信中说:“学费不成问题,就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梁启超用股票利息支持林徽因继续求学,并且鼓励她“度过苦境,鼓起勇气,替中国艺术界做点贡献”。林徽因个人学业生活,及其生母之赡养,均全赖梁家照料,此种恩情,已将“林梁热恋”逼入必须修成正果的境地。1927年9月,宾大毕业,林徽因又跑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G·P·贝克教授工作室进修了半年舞台设计。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姐姐家完婚,同年8月两人回国。1929年东北大学校徽招标,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被张学良认可中标,拿了400块银元奖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婚照

  林徽因爱打扮,不守时,她对发型、衣袜、化妆过度在意,丝毫不肯马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时,梁思成常常在女生宿舍楼下等半个小时,她一定是细节百分百满意了才肯下楼,梁思成的弟弟梁思永调侃这对小情侣“林**千装万扮始出来,梁公子一等再等终成配”,横批“诚心诚意”。

  林徽因对婚姻不是没犹豫过。梁思成兄弟姐妹众多,家庭琐事让林徽因烦不胜烦,她曾给闺蜜费慰梅写信吐槽:“我真羡慕你嫁给一个独子,我的一个小姑(燕京学生示威领袖)面临被捕,我只好用各种巧妙办法把她藏起来和送她去南方。另一个姑姑带着孩子和一个广东老妈子来了,要长期住下去,(家里)到处是喧闹声和乱七八糟。”

  林徽因刀子嘴豆腐心,经常会喜怒形于色,毕生感情却周旋于三个男人之间——诗人徐志摩、建筑学家梁思成、哲学家金岳霖。徐毕生为其神魂颠倒,金为其终生不娶,唯梁思成修成正果,才子佳人珠联璧合。

  1931年11月19日,林徽因在协和小礼堂为驻华使节讲中国古代建筑。同日,徐志摩为听林徽因的学术报告,乘中国航空“济南号”邮政飞机遇雨触济南党家庄开山身亡。林徽因长年挂在卧室墙上的那块徐志摩失事飞机的残骸,正是林徽因托梁思成在飞机失事现场给找回来的。

林徽因产子图

  林徽因长子梁曾这样评价过:“我一直替徐想,他在1931年飞机坠毁中失事身亡,对他来说是件好事,若多活几年对他来说更是个悲剧,和陆小曼肯定过不下去。若同陆离婚,徐从感情上肯定要回到林这里,将来就搅不清楚,大家都将会很难办的。”《梁从诫与文艺报记者的对话》

  徐志摩在1931年底去世。1932年,哲学家金岳霖闯进了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感情生活。关于金岳霖的闯入,梁思成若干年后是这样反思的:“可能是在1932年,我从宝坻调查回来,徽因见到我时哭丧着脸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我想了一夜,我问自己,林徽因到底和我生活幸福,还是和老金一起幸福?我把自己、老金、徽因三个人反复方在天平上衡量……过几天徽因告诉我说:她把我的话告诉了老金。老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当退出。’从那次谈话以后,我再没有和徽因谈过这件事。”(林洙:《梁思成》)

  除了肉体上的夫妻生活,金岳霖已渗透到了林徽因生活的各个角落。除了卧室,梁家的客厅、餐厅乃至婴儿间,金岳霖的影子无处不在。在林徽因生前,梁思成夫妇一直和金岳霖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就连居住,两家也一直都是毗邻而居。金岳霖不仅是梁思成家的座上常客,甚至就连梁思成和林徽因吵架,也要他来裁决是非对错。不止如此,梁思成夫妇的孩子叫金岳霖为“金爸爸”,很多时候接送孩子上学的事情,就是由这位“金爸爸”来完成的。

直到临终前,金岳霖才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大概是不想有什么流言蜚语伤了林徽因,哪怕她已远去多年。相传,金岳霖曾经问林徽因下辈子是否可以在一起。林徽因回答说:“如果下辈子相遇,我做金岳霖,你做林徽因。”

三,梁思成的后林徽因时代  梁思成因车祸左腿微跛脊柱重伤,东北的严寒让林徽因染上肺结核。这对看上去华丽的夫妻,也是一对身残志坚的搭档,他们在东北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建筑系,把我国古代靠工匠师徒相传留下的建筑知识系统化。两人原本可以出国,过更好的生活,有优质学术研究条件,解放后却选择留在北京,创立清华建筑系,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生病,她每一项成就的取得都要比常人付出更大的代价。1955年51岁4月1日,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  梁思成的晚年并不寂寞,1962年61岁的梁思成不顾子女们的激烈反对,决然选择了续弦。梁思成对小自己27岁的林洙说:“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并在给林洙的求爱“申请书”中,鼓足勇气,半是忐忑,半是自嘲:

  “真是做梦没有想到,你在这时候会突然光临,打破了这多年的孤寂,给了我莫大的幸福。你可千万千万不要突然又把它“收”回去呀!假使我正式向你送上一纸“申请书”,不知你怎么“批”法?……我已经完全被你“俘虏”了……署名是“心神不定的成”。”(林洙:《梁思成》)

  别以为林洙是贪图梁思成的名声和地位,而文革动乱开始梁思成反而成了林洙的“包袱”。梁思成停发工资,身无存款,患心力衰竭,病入膏肓却无法住院,林洙与北医三院几位大夫暗中保持着联系,从此担任着妻子、保姆、理发师和护士的角色,一直陪伴着梁思成走过了最后的那些岁月。林徽因太多耀眼,梁思成要保持仰望的姿态,时刻敬重与崇拜。只有当女神远去,林洙缓步走来,梁思成才有机会体会寻常夫妻的酸甜苦辣吧,这可能也是生活的一种补偿吧。

1 林徽因写过哪些爱情诗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选自《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

情愿

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

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

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

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

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惘;

在黄昏,夜班,蹑着脚走,

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

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

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

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

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

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

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

选自《新月诗选》(1931年9月)

2 徐志摩给林徽因的情诗是那首

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情诗——《你去》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你上哪一条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

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

我要认清你的远去的身影,

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

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

目送你归去……

不,我自有主张,

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走大路,

我进这条小巷,你看那棵树,

高抵着天,我走到那边转弯,

再过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乱:

有深潭,有浅洼,半亮着止水,

在夜芒中像是纷披的眼泪;

有石块,有钩刺胫踝的蔓草,

在期待过路人疏神时绊倒!

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胆,

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

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向前,

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

也不愁愁云深裹,但须风动,

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林徽因回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3 有没有什么书收录徐志摩,林徽因互传的情书 情诗 要全的

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诗《偶然》是这样写的: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月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月月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其实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

4 林徽因的现代诗中哪些表现出了她的爱情

推荐林徽因的《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选自《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

5 林徽因好的诗句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作者: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著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 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6 关于林微因的爱情故事

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艺。

她曾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真谛,英文水平极佳。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具备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

在北京的文化圈里,她一直以才貌双全而闻名。由于徐志摩的文学引领,她写得一手音韵极美的新诗,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

以她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当时中国的第一流文化学者,而她就是一个高级文化沙龙的女主人。 她是建筑史研究中卓有建树的学者,卷起袖子就可以赶图设计新房舍。

她骡子骑得,鸡毛小店住得,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她不顾重病在身,经常颠簸在穷乡僻壤、荒山野岭,在荒寺古庙、危梁陡拱中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 她还是三个著名的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一个是与徐志摩共同出演的青春感伤片,浪漫诗人对她痴狂,并开中国现代离婚之先河;一个是和梁思成这个名字并置在一起的婚恋正剧,建筑学家丈夫视她为不可或缺的事业伴侣和灵感的源泉;另外,还是一个悲情故事的女主角,她中途退场,逻辑学家金岳霖因她不婚,用大半生的时间“逐林而居”,将单恋与怀念持续终生。

可想而知,她确实是一位倾倒众生的佳人。在她身后,似乎还真难找到一个能及得上她的成就和魅力的女性。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梁思成的姐姐家中举行了婚礼。婚纱是徽因自己设计的。

1931年夏天,徐志摩在《猛虎集序》中坦言,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在“整十年前”由于“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照着了“奇异的月色”,他这才“倾向于分行的抒写”,而且“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他,渐渐潜化了他的气质,而终于成就了他这位诗人。

徐志摩这里所说的“整十年前”,当指1921年,正是在这一年,他在伦敦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林徽因,他的新诗创作,也从这一年起步。 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了。

而林徽因却只是个穿着白衣、容貌纤细的十六岁少女。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开始,她就成为诗人心里永恒的素材,寄托的梦想,一个被诗人无数次理想诗化的女子,一个脱离了现实只存在梦幻之中的女子。

徐志摩单恋上她,为她写作无数动人心弦的情诗,甘做她裙边的一株杂草。1922年,“林徽因在英,与志摩有论婚嫁之意,林谓必先与夫人张幼仪离婚后始可……”(陈从周《徐志摩年谱》)。

同年3月,徐志摩在柏林提出与原配张幼仪离婚。张幼仪虽然感到太突然,但仍理智地对待这件事,随即带着孩子远走他乡,到德国留学去了。

事实上,徐志摩也做了第三者,因为林徽因当时也已经许配了梁思成。很有意思的是,作为父亲的林长民竟然也犹犹豫豫地默许了女儿与徐志摩之间的爱情,浑然忘记了自己已经把掌上明珠许配了梁家大公子。

应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林徽因曾对她的子女们亲口讲过,徐写过很多诗送给林,最有名的是《偶然》。

林徽因与女儿梁再冰合影。为了纪念饮冰室主人梁启超,取名再冰。

然而,她对于诗人的热情,有着不可信任的直觉,徐志摩的浪漫与飘逸是她所欣赏的,但也是她无法把握的,以至于自己无法焕发出同样的激情去应和。最终,她没有像同时代的丁玲、石评梅、庐隐那样,从追求自由的爱开始,然后又为爱所困,她成为一个出身名门游学欧美视野开阔见识广博的知识分子。

正如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评价,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林徽因对于徐志摩的“你是我波心一点光”的爱最终遗弃,究竟是因为她的明智。

选择一个一生的爱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林徽因遇到徐志摩的时候,她只有十六岁,可能会被徐的性格、热忱和他对自己的狂恋所迷惑;他的出现是她生活里的一个奇遇,然而,却不至于让她背弃家里为她安排的主流的人生道路。

林徽因,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终究没有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她的家庭背景、教养,以及她天生的理智,都促使她做出最明智的选择,在浪漫洒脱的诗人与稳重儒雅的建筑学家之间,她一定要选择脚踏实地的那个。

林徽因的朋友费慰梅女士曾说过:“徽音对徐志摩的回忆,总是离不开那些文学大家的名字,如雪莱、曼殊斐儿、吴尔芙。我猜想,徐在对她的一片深情中,可能已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领她进入英国诗歌和英国戏剧的世界……同时也迷惑了他自己。

我觉得徽音和志摩的关系,非情爱而是浪漫,更多的还是文学关系。在我的印象里,徽音是被徐志摩的性格、热忱和他对自己的狂恋所迷惑,然而她只有十六岁,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世故。

他不过是父亲身边的一个女学生而已。徐志摩的热烈追求并没有引起这个未经世事女孩子的对等反应。

他的出现只是她生活里的一个奇遇,不至于让她背弃家里为她已经选好的婚姻。” 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同时,她的理性也能使她能够游刃有余地把握着距离的分寸,让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365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