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堂读书会】卢梭·《爱弥儿》

【孟母堂读书会】卢梭·《爱弥儿》,第1张

2020414

李娜:我是一个付出、坚持、勇敢的人

导师:胡中海

    自从翻看了卢梭的《爱弥儿》后,便被深深吸引。卢梭的《爱弥儿》是他用心写的一本论教育的书,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一本最早的范本。开篇自序到他一开始本来是想写些短的论文,但不知不觉就写成了一本书。卢梭在这本书中回答了家庭教育的宗旨和方法等一些重要问题,展示了他对于教育的一些深刻见解。

    教育的宗旨也就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实际上,这就是要回答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也是我们《孟母堂家庭教育研究生院专业必修课》近日讲到的,所有再读胡中海先生推荐我们研究生读的书时,再次产生了很多共鸣!

  卢梭认为,教育的宗旨是要培养自然的人,社会人和国家公民。这一理念以前经常在胡中海先生的课程中听到,今日找到了出处。先生说他讲的理念理论都是有出处的,而且经过整理和思维的串联,先生讲的课程非常生动有条理有思维的逻辑在课程里面。

    什么是自然人?卢梭并没有详细说明。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论述中了解到,自然人就是剥离了社会属性的人,一个处于自然状态的人。自然人并非是脱离社会的人,只是说不会过早沾染社会的不良习气和传统,他只是按照人的自然禀赋进行发展。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也确实是今日家庭教育所缺失的部分。因为今天的人们,对孩子的教育太注重知识和传统观念的传授,但却忽视了, 如何教导孩子发展成一个真正的人 。而这正是《爱弥儿》这本书要讲述的。

  爱弥儿是卢梭在这本书中假托的一个名字,也是他的一个学生,或者说他的一个孩子。卢梭经常在书中以老师或者慈父的口吻对爱弥儿进行教导。

    这本书共有五卷,篇幅其实很长。基本是按照孩子的年龄顺序来写的,分为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几个时期,分别从体育,感官教育,智育,德育,情感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这对现代教育的形成也是影响很大的。虽然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年龄段进行阅读,但我建议还是进行全书阅读,因为他的教育思想是在全书中一以贯之的。

  卢梭虽然是西方民主社会的启蒙人和奠基者,但他自己却是崇尚自然的。他是个真正的自然主义者。这个思想甚至渗透到了整本爱弥儿书中。了解了这点,我们才能更好的读懂这本书。

  卢梭崇尚在大自然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从小要充分的亲近和接触大自然。大自然几乎是孩子幼年时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书籍。卢梭不主张直接教给孩子知识,而是让孩子从大自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知识。 他要孩子自己学会思考 。他不会让社会上的清规陈见影响到孩子的判断,不会把价值观强加给孩子,不会让他服从于权威。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从很小就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的能力。而这点,我自己也认为有重大的意义,是要在教育中认真贯彻的。

  卢梭很注重对孩子进行身体的锻炼。让孩子在和大自然亲近的过程中,从小有一个结实健壮和灵巧的身体。这也是如今城市中的父母们容易忽视的。卢梭也很注重对孩子进行劳动的教育和劳动实践,“ 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才不至于像蒙昧人那样过日子。” 他要求孩子从小掌握生存的技巧 。他要孩子学会游泳,以应对将来可能的意外。他让孩子学会一门手工艺,以应对将来可能的谋生之用。稍大之后,他让孩子读的第一本书就是《鲁滨逊漂流记》,这应该是经过他认真选择的,这本就是一本讲述和大自然相处之道和生存之道的书。实际上,《爱弥儿》也是这样一本书。

  如果我们用心看《爱弥儿》这本书,就会发现,卢梭所教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非常理性,实用,务实的,没有半点浪漫主义和浮夸之风。卢梭在书中甚至反对去引导孩子的想象力,他用的词是 好奇心,但这个好奇心是务必按照自然的原则和规律去进行 的。有人一厢情愿的认为,《爱弥儿》既然是崇尚自然主义的,那就是主张按照儿童的天性去自由自在发展的,但认真领会到这本书的务实精神的人。实际上,卢梭对待孩子态度是非常严格和严厉的,孩子从小就要接受非常严格和艰苦的训练,以掌握基本的生存技巧,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我想这和卢梭本人颠沛流离的一生是很有大关系的。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为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天雪地或者灼热难耐的环境下也能够生活。你劳心费力地想使他不致于死去,那是枉然的,他终归是要死的。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直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经典语段

  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同时,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我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

  今晚,当我读完《爱弥儿》著作时,就是在唤醒要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到底是什么,究竟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做到。卢梭在这本书中提供的指导,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孟母堂家庭教育研究生院专业必修课》推荐的书一定要读,下次再精读本书!

对于不熟悉西方哲学史的人而言,卢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名字,但他的学说影响了整个欧洲思想史的发展。他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还是杰出的民主争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更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

歌德在评价伏尔泰和卢梭时写道:“ 伏尔泰终结了一个时代,卢梭却开创了一个时代。 ”拿破仑甚至说:“ 没有卢梭,就不会有法国大革命。 ”

似乎历史上每一位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都注定会经历不平凡的一生。但是,和同时代的思想巨擘比如伏尔泰、狄德罗相比,卢梭的伟大实在来得太坎坷。

1712年,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去世,给他留下的是满柜书籍。卢梭的童年是在阅读古希腊、罗马的著作中度过的,先哲们的思想和历史人物的故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因为家庭的缘故,卢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院派教育,青年时期辗转于威尼斯、巴黎等地,一度要靠做家仆来糊口,历经艰辛。1750年,卢梭以论文《论科学与艺术》在文坛学界一举成名,开始获得赞誉和追捧。但是,生性腼腆真诚、不愿曲意逢迎的性格却让他始终游离于上流社会之外,最终遭到排挤,选择到乡村隐居。

1762年,因出版《爱弥儿》,法国法院对卢梭发出逮捕令,查禁他的书。之后长达八年的时间,卢梭直在逃难。

1778年,卢梭移居巴黎附近的埃尔默农维尔庄园,7月,病逝于此。当他在埃默农维尔湖中的白杨岛上入土时,为他送葬的,只二三友人和住在附近的一群农民,景况十分凄凉。

一年后,举世震惊的法国大革命爆发,君主专制的封建王朝被推翻,法兰西共和国成立。法国国民公会通过决议: 重置棺木,将卢梭的遗骸移葬首都巴黎 。

1794年10月11日,巴黎万人空巷,人们纷纷拥向街头,跟随全体政要和各界代表,将卢梭的灵柩护送到先贤祠,在他的灵柩前默哀致敬。

这位钟表匠的儿子,生前困顿,死后却备极哀荣。他的一生,既坎坷多情,又辉煌耀眼,既充满了令人悲伤的故事,也充满了令人赞美的传奇。

想要了解卢梭,阅读他的著作自然是最直接的方式。不过,毕竟卢梭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三百余年了,再加上语言文化的隔阂,难免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不少困难。所以,更便捷的方法就是阅读名家学者所撰写的相关书籍。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卢梭的小书——《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值得推荐。

这本书出自国家教学名师赵林教授之手,和常见的传记不同,它并不是以时间顺序来讲述卢梭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太多难以理解的哲学名词,书中以优美流畅的文笔介绍了卢梭充满坎坷的一生,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们解析了卢梭的伟大思想。

赵林教授是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哲学学院二级教授,也是国家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西方哲学、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思想史,已出版多本学术著作,包括《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西方宗教文化》《古希腊文明的光芒》等,他还长期在武汉大学开设“西方哲学史”“西方文化概论”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赵林教授还乐于向公众普及西方文化方面的知识,哪怕是艰深晦涩的古希腊文化,也能在他的笔下变得通俗易懂。

在《浪漫之魂》中,赵林教授从“同情的理解”角度来解读卢梭的心路历程思想发展脉络,以一种生命体验的方式重现了卢梭多情坎坷的一生,更用一种浪漫的情怀来再现了卢梭的激越思想。他将卢梭的人生和思想分为三个部分来讲述:

第一部分书写了卢梭的坎坷人生,通过阐述他的心路历程来为我们展现出一颗敏感而真诚的浪漫之魂;

第二部分系统地介绍了卢梭的政治学思想,重点论述其著作《社会契约论》、辨证历史观、主权与公意、自由与平等以及他的平民主义思想,并分析了卢梭的政治学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则详细介绍了卢梭的自然哲学思想,还有他的教育学和美学思想,以及他对于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的重要影响。

纵观卢梭的一生,无论是他的哲学思想还是政治学思想,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 崇尚自然 ”。少年时期的卢梭曾有过一段乡村生活,正是这段乡村生活,培育了卢梭对大自然的感情和对自由的珍视。此后,这种对自然风光的迷恋之情终生都伴随着卢梭,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卢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的美学思想,拒绝奢华的生活,而选择去乡下离群索居,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法国上流社会和知识精英。这样的勇气和叛逆,任谁也会心生敬佩。

据说,赵林教授是卢梭的忠实粉丝。他曾提到,自己在少年时就被卢梭的浪漫主义情怀所吸引,大学时曾彻夜不眠地阅读卢梭的《忏悔录》。他说自己崇拜的是黑格尔,但喜爱的是卢梭。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好几次都能感受到赵林教授对卢梭的热爱和崇拜,尤其是论述到高潮处,言辞激烈而浪漫,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真理的昭彰

  1756年4月9日,卢梭与黛莱丝搬进了好友埃皮奈夫人为他们所提供的一所小房子里。这个名为“隐居庐”的居所幽雅而僻静,紧邻蒙莫朗西森林,屋前有一片菜园,四周长满了鲜花和绿色植物。卢梭十分喜欢这里,他一心想远离那些世俗打扰,认为这里是一个真正合适的居所,便打算在这里与黛莱丝度过余生。在这里,他决定继续以抄乐谱为职业,其余时间则仍旧写作。以卢梭的才气完全可以靠写作来牟利,只要他写点小说或剧本,想要过上富裕的生活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卢梭却自有一番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当一个人只为维持生计而运思的时候他的思想就难以高尚”。(《忏悔录》)如果只是为面包而写作,将会使他的才华室息;而任何伟大的思想或作品都不会从一支唯利是图的笔下诞生出来。卢梭的观念无疑是正确的,他自做而超凡脱俗的精神成就了他的伟大。抄写乐谱能让他有稳定而可靠的收入,使他可以专心于自己想做的作品而完全不必考虑读者的赞许或是批评。他曾有一个壮观的写作计划,好几部作品只是刚刚开了头,现在终于可以放手一搏了。在这个浪漫的环境中,他开始了《新爱洛绮丝》的构思与写作。他常常在附近的蒙莫朗西森林里散步,清新的空气、林中的鸟鸣是他灵感的自然泉源,在那里他可以任思想不受打扰地无拘无束,无数灵感的火花就在这时自在地绽放。

 埃皮奈夫人是个对朋友很热心的人,由于倾慕卢梭,有时也接他到她的府第舍弗莱特小聚,卢梭常教她一些写作技巧。这期间,卢梭碰见了他心目中的“茱丽”,即乌德托夫人。乌德托夫人是埃皮奈先生的妹妹,她的情人圣朗拜尔正好是卢梭的朋友。这是一个多オ多艺的女子,卢梭第一次见她就被她迷人的风韵所倾倒。她的才艺和聪慧与目不识丁的黛莱丝有着天壤之别,而这,正是卢梭所渴望的性灵之爱。在一个花前月下的夜晚,卢梭向她吐露了衷肠,可她却委婉地拒绝了她,她对卢梭说:“从来没有像你这样可爱的人,从来没有一个情人像你这样爱过!可是,你的朋友圣朗拜尔在叫着我,我的心是不能爱两次的。”卢梭虽然十分失望,但仍从心底里尊重她,在随后的交往中,与她保持着纯洁的感情与距离,他们的交好引起了埃皮奈夫人的不满。

 1757年,卢梭开始了《爱弥尔》的写作。当时狄德罗的正剧《私生子》出版发行,卢梭看过之后,认为其中攻击隐士的论断是隐射他而言的,于是,便向狄德罗寄去了一封质问的信,狄德罗在回信中竟然对他作出了无情的嘲讽,昔日的两个好友就这样闹翻了。其实卢梭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以及激烈的社会政治观点早就与崇尚无神论的其他启蒙家们格格不人。他认为,无神论打着科学的旗帜,蛊惑人们不信神明,实际上是散布败坏人心的学说,这导致了他与百科全书派的巨大分歧,卢梭因此失去了很多朋友,这一时期,他开始出现癔症,怀疑所有的朋友都在串通一气要坑害他。这年冬天,伏尔泰发表了他的有关自然法则的诗篇以及论里斯本大地震的信。其中对上帝的怀疑论点使卢梭感到震惊,写信予以反驳。这样,由于各自的思想观点不同,在二人之间鸿沟愈来愈大,伏尔泰对卢梭的怨恨日深。与此同时,卢梭与埃皮奈夫人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在一封绝交信之后,卢梭在冰天雪地之中离开了“隐居庐”,搬往蒙莫朗西的路易山花园里的一处居所里。

从这年春天起,卢梭的身体开始出现了不适。他的闭尿症复发,频繁的剧痛使他“怀着种急不可待的心情看着生命末日的来临”。整个1758年,卢梭都在有气无力的状态中度过。然而即使是这样,他还是在那所四面通风的碉楼里写出了一封《致达兰贝尔论演剧的信》,批评达兰贝尔在《百科全书》第七卷发表的《日内瓦》条目中关于日内瓦城市建设和戏剧文化生活的意见。这封信导致了卢梭与百科全书派的彻底决裂。当《爱弥儿》完成以后,卢梭开始继续撰写他的《社会契约论》。1761年,《新爱洛绮丝》在巴黎出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还在1760年时,这本书的手抄稿已经在上流社会中流传开了,甚至波兰国王都欣赏之至。整个巴黎都在期待着这本书,而它的出版也并未让人们失望,一时间,巴黎纸贵。《新爱洛绮丝》是一部带着卢梭浪漫主义倾向的书信体作品,描写贵族姑娘茱丽和她的家庭教师圣·普乐发生爱情,由于等级不同而不能如愿,最后抑郁而死的故事。小说情节简单,寓思想、哲理、情感和自然景色于一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致达兰贝尔论演剧的信》以及《新爱洛绮丝》的收入使卢梭暂时离开了经济窘追的状况。他十分感谢帮助他出版《新爱洛绮丝》的卢森堡夫妇。他们是他在蒙莫朗西期间新结识的贵族朋友。卢森堡元帅正直亲切,夫人聪明伶俐,待人热情。在他们的建议下,卢梭搬到了他们的府第里。很快,卢梭就成为卢森堡先生的亲密朋友。卢梭把《爱弥儿》交给卢森堡夫人,由她来负责出版。1762年4月,卢梭的政论作品《社会契约论》在阿姆斯特丹出版。这是他最为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提出了两句脍多人口的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作品中,卢梭集中表现了他的民主思想。他认为,国家是建立在人民之间的协议之上的,人民放弃“自然自由”,换得“公民自由”而结成国家。人民选出统治者,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自由。统治者如果变成了暴君,人民就有权推翻他。这部作品以极强的论理性成为世界大革命的第一个煽动者。由于《社会契约论》并未在巴黎出版,它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后来法国和美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同时也奠定了卢梭作为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駆的社会地位。所以卢梭此时并未受到大的冲击,但是一场厄运最终还是降临了,其导火索就在于他5月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相继出版的教育小说《爱弥儿》。

 卢梭怎么也料不到他的《爱弥儿》会遭到法国当局的如此对待。他想这只不过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写的教育学著作,怎么会遭受知识分子、教会和国家的反对以至于将他看成邪恶之土呢?实质上,书中流露出来的对天主教的抨击,对自然宗教的崇尚,对18世纪的欧洲来说,无疑是对统治阶级的一种挑战,而平等自由的思想,即是煽动革命的种子。6月,巴黎大主教伯蒙出面干涉《爱弥儿》的发行,并发表禁令不许阅读此书;法国议院裁决卢梭的《爱弥儿》为异教邪说,巴黎最高法院判决将《爱弥儿》焚毁,并立即发出速捕令,要将卢梭打人监牢。幸亏在卢森堡夫妇的帮助下,卢梭才得以提前逃离法国。临行之前,他向黛莱丝保证,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将立即来接她。自此,卢梭踏上了一条四面楚歌的流亡之路。

-----------------------------------------------------

目录页: 卢梭传略(一)介绍语

1、卢梭(法):浪漫主义开拓者,主张回归自然,代表作《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爱弥儿》。

2、雨果(法):浪漫主义作家,不过很快就转换成为现实主义作家了,但是作品中仍然部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3、华兹华斯(英):消极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湖畔派诗人”代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代表作《孤独的收割者》。

4、普希金(俄):俄国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和雨果一样前期是浪漫主义,后期转向现实主义创作。

5、莱蒙托夫(俄):浪漫主义杰出诗人代表,代表作《帆》。

6、霍夫曼(德):德国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金罐》。

扩展资料:

现实主义在19世纪30~40年代形成并取代浪漫主义,具有社会历史发展和文艺本身发展的深刻原因。面对现实,进步作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反映社会的某些真实状况。

此外,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传播,都促使进步作家用客观的、批判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他们不再满足于浪漫主义文艺的主观理想和个人的叛逆精神、非凡事件和非凡人物的理想世界,而把目光投向文艺复兴、启蒙主义时代面向现实的传统和古典主义文学的讽刺倾向。法国的梅里美、巴尔扎克,德国的霍夫曼、俄国的普希金等一批原来用浪漫主义方法创作的作家都转向现实主义,并成了各国现实主义道路的开拓者。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卢梭与法律浪漫主义谈起卢梭,人们不免想起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但实际上,卢梭是个启蒙运动中的异类。启蒙高扬理性与科学的大旗,奠定了现代性的思想基础。而卢梭却象个闯入“启蒙”阵地的莽汉,要将启蒙大师们心爱的珍宝夺取打碎。卢梭痛斥“理性”,鼓吹感性与激情;否定文明与进步,高扬人的自然性。清明理性如伏尔泰,狄德罗的这些同时代启蒙大师,纷纷与卢梭划清界限,表明自己与卢梭是“天堂与地狱的分裂”。仔细考察卢梭的思想,其论述不及洛克,霍布斯精细;在现实制度中的可操作性较后者也大有逊色。卢梭真正影响人类历史是他的灵魂与气质。卢梭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哲人,一生也未摆脱“恋母情节”的纠缠,他也从不掩饰对女性的依恋与依赖。从某种意义上说,卢梭具有一颗“女人心”,细腻而又善感,喜爱审美与自然:厌弃理性与功利,强权与压制。因此,一直不见容于以男性气质为主流的思想界,只有在温情脉脉的,充满女性气质的“沙龙文化”中,卢梭才找到共鸣与寄托。虽然卢梭也有批判与控述,激扬的一面,但他反对的从来都是那些充满男性气质的社会特征。“理性,强权,功利”,这都是卢梭挥舞利刃与之搏斗的东西。具有这种浪漫主义气质的人物与思想自古有之,但最早只是在文学运动中出现。通过卢梭,这种思想便与政治,社会哲学与法律思想联系在了一起。浪漫主义并没有一个非常确定的标准,他更象是一种气质,一些具有类似这一气质的人被归为一类。浪漫主义气质的特点主要有○1善感性;○2激进的道德;○3“取消时间”;○4审美特征;○5追求变化;○6强烈破坏性;○7打动人心的特征;○8孤独的情感。从本质上讲,浪漫主义具有阴性特质,与女性主义的许多特征十分相似。同理,法律浪漫主义也并非一个十分确定的流派,而只是具有这种气质的法学家与法律思想的统称。他们强调用法律这种制度来改变现实,竟可能地缩短时间;相对忽视法律的统一,确定,理性与逻辑一致,而强调法律的多样性,灵活性,道德性;具有批判性与破坏性的特质。具有浪漫主义特质的法学家与法律流派在西方并非很多,流派如批判主义法学运动,后现代主义法学,女权主义法学运动;著名人物如萨维尼,昂格尔,弗兰克等。法律浪漫主义长期处于主流法学话语之边缘,这主要是因为现代性法律与法学思想肇始于主流启蒙主义运动,追求形式理性,统一性与确定性,逻辑上的严密自恰,并且相对独立于道德伦理等因素。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男性主义的法律,与女性主义的法律浪漫主义思想格格不入。因而,与卢梭的命运一样,法律浪漫主义在西方也是长期放逐于主流法学思想之外的边缘思想。但是,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下,卢梭与法律浪漫主义的命运有了另一种景况。在中国思想界,卢梭获得了远高于其他启蒙导师的地位,其思想被广泛宣传,作品几乎被全部翻译过来,尊荣备至,一时无出其右。这里面当然有用卢梭为无产阶级革命作辩护的考虑,但卢梭如此受欢迎,并非完全是政治需要可以解释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阴性文化。追求自然和谐,重感情,伦理道德,审美多于理性。这与卢梭的气质不谋而合,因此中国思想界在接受卢梭时毫无排异感,倍感亲切。同样,中国法学界在接受与卢梭气质一脉相传的法律浪漫主义时,也是顺手拈来,毫不排异。有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传统上并非是没有法律,而是“中国传统法律是女性法律传统”。因此,中国法律传统与卢梭,而不是洛克或边沁具有结构同源性。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我们在接受洛克,边沁时倍感艰难,与实证主义法学始终格格不入;但在接受后现代主义法学,批判主义法学时却毫无障碍。因为它们暗合于我们的“本土资源”。但是,就象西方早已开始反思法国大革命一样,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各种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狂飙突进”式运动之后,我们亦应当反思卢梭之类的浪漫主义情怀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具体在法学界,虽然我们对卢梭以及我们那温情脉脉的传统始终难以忘怀,但我们更应当清醒认识到,我们已经义无返顾地走上了法律现代化之路。现代化的法律,从其核心本质上讲,是一种确定,刚性,理性与严密逻辑性的法律类型。现代性的法律,之所以呈现出这种样式,与现代工商社会日益理性化的发展分不开。现代性的法律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相对最有效的功能,它的本质特征与表现形式,正是对于现代工商社会,而不是其他社会类型,具有最大合理性。既然我们走上了现代化之路,那么现代性法律的进路我们就无法退出。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当下正处于法治秩序建构的时期,最迫切的需要是建立,而不是批判。而法律浪漫主义从本性上讲,在对现行法律秩序进行批判,甚至摧毁时作用不小;但在承载建构功能时却略显不足。当然,法律浪漫主义在批判与反思主流法学话语时自有其功能,但它不应当成为当下中国法学话语的主流。考察历史趋势与社会需要,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并非是卢梭,而是洛克与边沁。

了解卢梭,是从考研之前学习《外国教育史》开始的。至今依然记得一位外国教育史教授讲授卢梭的生平讲得声情并茂,也记得他说过,一生没有任何瑕疵的康德也能为卢梭的《爱弥儿》而倾倒。

卢梭的著作中,《爱弥儿》是很有代表性的,只可惜读了几页,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便搁置了。学生们都说:教育学专业的人没有几个人是没有听说过《爱弥儿》的,因为在考研面试时,考官常问的几个问题中一定会有一个:“你最喜欢的一本教育著作是什么?”时,大家都会回答《爱弥儿》,也因此,很多有过教育学考研经历的人都会读一遍《爱弥儿》,或者,没有时间读书,就干脆百度上找几篇关于《爱弥儿》的书评。

所以没有读过他的任何著作,仅凭借几篇书评,我对于卢梭的了解,也只是那么一点点而已。今天听了《浪漫之魂》,进一步了解了卢梭的生平,了解了他和伏尔泰多年的敌对关系,以及瓦朗夫人以情人和母性保护者身份,促进了卢梭的教育和社会地位,影响了卢梭的一生……

卢梭生前声名狼藉,死后却声名远扬,影响了至今两百多年的世界;他把五个孩子送进育婴堂,却写出了里程碑式的教育学作品;他一夜成名,却主动远离上流社会,与众多启蒙思想家反目成仇。他是启蒙运动的巨擘,浪漫主义的先驱。 卢梭饱受苦难、瑕疵颇多但又激昂奋进的人生,以及超越时代的思想,为西方思想史带来了一次重大变革。

正如书中所说:“他的所有弱点、忧郁、疯狂和夸张,恰恰 表现了他对自己灵魂的真诚。

你要宣扬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语,要用你的本来面目。

无论就男性或女性来说,我认为实际上只能划分为两类人:有思想的人和没有思想的人,其所以有这种区别,差不多完全要归因于教育。

我们栽培草木,使它长成一定的样子,我们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

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互相调剂。

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    

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做老师的只要有—次向学生撒谎撤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做老师的人经常在那里假装一付师长的尊严样子,企图让学生把他看作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这个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他们怎么不明白,正是因为他们想树立他们的威信,他们才反而摧毁了他们的威信。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经过细心培养的青年人易于感受的第一个情感,不是爱情而是友谊。    

虚弱的身体使精神也跟着衰弱。    

为了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我们的感觉和各种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智慧的工具;为了尽量地利用这些工具,就必须使提供这些工具的身体十分强健。所以人类真正的理解力不仅不是脱离身体而独立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体格才能使人的思想敏锐和正确。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    

真诚的爱情的结合是一切结合中最纯洁的。    

我一向认为,只有把善付诸行动才称得上是美的。    

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普通而抽象的思想是人类铸成大错的根源。    

青年期是增长才智的时期,老年期则是运用才智的时期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我们提到艺术,文学,和哲学……这一切都是从希腊开始。但是,到18世纪后期,情况就截然相反了,这些被统称为艺术的东西都出现了向浪漫主义发展的苗头。说句实话,哲学在初期和浪漫主义,那是个井水不犯河水,只是后来被一个伟大的哲学上的搬运工给搅和在一块儿了,那么,是哪位充当了这个搬运工呢?标题就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卢梭!说到浪漫主义,我们必然会想起一个国家:法国。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国家。我们来放眼看看当时的法国:十八世纪的法国,穷人是受着难以言喻的不公平的待遇,而这种待遇与卢梭提倡的善感性恰恰相反!什么是善感性?(指:容易受感情上的刺激)。卢梭在小的时候也是个穷汉子,也曾接收过家庭稍亚于他的人家的施舍,而每次卢梭对待这种施舍,都是以一种残忍的忘恩负义去回报。再者,卢梭厌倦了巴黎社交界里的贵族,加上他生来又具有流浪者的风尚,于是,卢梭就这样走上了浪漫主义道路,那些跟随他的知识分子也被这浪漫主义感染,他们开始变得轻蔑传统习俗的束缚,然后便是艺术和恋爱上对他们思想的束缚,最后扩展到了传统道德的所有方面。有些人可能会说,浪漫主义难道是这样一个没有道德的主义吗?那倒不是!如果说浪漫主义是这样一个没有道德的主义,那法国就可以说是一个没有道德的国家?下面,我来说说浪漫主义的标准:它的标准就是用审美代替功利,比如:蚯蚓,它在自然界中并不美丽,可是它有益环境;又像老虎这种动物,它确实又帅又美,可是它并不有益。这就是浪漫主义的本真。浪漫主义者也不是我们所想的没有道德的人,他们看任何事情都会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欣赏,而不会用功利的眼光去批判。浪漫主义,它就是要信奉它的人脱去功利,换上审美,净化自己的灵魂!卢梭当初以忘恩负义的方式回报给予他施舍的人家,并不是没有道德,而是他换了一种眼光去看待这件事,如果他以功利的眼光来评判,可能也不会有当年的卢梭。说来说去,似乎浪漫主义都出自于卢梭,那真的是大错特错!卢梭只是哲学和浪漫主义之间的一个衔接的人物,就这个主义的本身并不是他创造的。浪漫主义大约起源于德国的运动,在18世纪时,德国的浪漫主义还很脆弱,浪漫主义者还很年轻,也正是他们年轻的时候,将浪漫主义推向了顶峰!

那么,这一期的《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就到此结束吧!希望各位小伙伴们继续关注《西方哲学史》专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254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8
下一篇2023-06-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