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去湿气灸哪个部位 艾灸去湿气灸的位置介绍

艾灸去湿气灸哪个部位 艾灸去湿气灸的位置介绍,第1张

1、灸除湿气部位比较好的是,下腹部位、足部和腰骶部。

2、穴位包括足三里穴位,中脘穴位,承山穴位,丰隆穴位还有天枢穴位。

3、通过艾灸能够非常好的祛除湿气,促进机体水液代谢,利于身体健康,不会出现困重的症状。

 艾灸安全可靠,是养生保健比较好的 方法 。 那么有哪些穴位适用于艾灸养生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10大保健养生必知穴位:

艾灸养生穴: 1足三里-延年益寿穴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外缘一横指。

 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预防衰老、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主治: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肝炎、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贫血、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膀胱炎、遗尿、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盆腔炎、头痛、失眠、神经衰弱、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癫痫、眼疾、口腔疾病、耳鸣、耳聋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每次10到15分钟,以局部温热红晕为度,前三天每日灸,后可隔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

 直接灸:在穴位涂抹凡士林,避免艾柱滚落,艾炷燃近皮肤或有灼痛感时移去,继续试第二壮,每次灸5-7壮,每日1-2次。

艾灸养生穴: 2神阙-补中益气穴

 定位:位于腹中部,脐中央。

 功能:固本培元、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昏厥、下痢、便秘、小便不利、失禁、淋证、不孕、身体虚弱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艾条点燃后对准神阙,以皮肤感到温热舒适能耐受为度,灸10到15分钟。

 隔盐灸:将食盐放入脐中,填平脐孔,把艾柱放置在盐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有灼痛感或艾炷燃尽时立即更换艾炷,避免烫伤。每次灸5-7壮,每日1-2次。

艾灸养生穴: 3关元-培肾固本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处。

 功能: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的功效。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能壮一身之气。

 主治: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外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艾灸疗法

 温和灸:距皮肤3-5cm处施灸,感到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宜。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潮红、身体舒适为宜。每两日施灸1次。

  艾灸养生穴: 4中脘-健脾益胃穴

 定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

 功能: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主治:食欲缺乏、腹胀、腹泻、腹痛、肠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目眩、耳鸣、座疮、精力不济、神经衰弱、恶心、烧心、嗳气、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痛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距皮肤3-5cm处施灸,感到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宜。对知觉迟钝患者或小儿应把食指和中指放在穴位皮肤两侧感受温度,以免灼伤皮肤。灸10-15分钟,以患者局部皮肤潮红、身体感觉舒适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艾灸养生穴: 5命门-补肾壮阳穴

 定位:位于腰部,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与神阙穴前后相对,取一绳子过脐水平绕腹一周,与后正中线交点即为命门穴。

 功能:对肾气不足、精力衰退者有固本培元的作用。

 主治: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汗不出、寒热疟、胃下垂、前列腺炎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灸10-15分钟,以患者局部皮肤潮红、身体感觉舒适为度。

 隔姜灸:生姜切片02-05cm厚,用针扎数孔,把姜片放在命门穴上。把艾炷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有痛疼可提起姜片,反复进行。每次灸3-5壮,每日或隔日一次。

艾灸养生穴: 6涌泉-清脑醒神穴

 定位: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足底第二趾、第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于后2/3交点上。

 功能:清脑醒神、安神定志、清热散风。

 主治:休克、昏迷、眩晕、中暑、健忘、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癔症、精神病、小儿惊风、脑出血、功能性瘫痪、功能性失语、面部痉挛、高血压病、心绞痛、心肌炎、扁桃体炎、咽炎、咳嗽、黄疸、胃痛、水肿、阳痿、腰痛、膝关节痛、胸痛、视力减退、麻疹、疝气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直接灸。直接灸每次3-7壮,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若起水泡不必处理,2-3天后会结痂脱落。

艾灸养生穴: 7大椎-清热解表穴

 定位: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

 功能:解表清热、疏风散寒、息风止痉、安神益髓。

 主治:扁桃体炎、咳嗽、气喘、热病、疟疾、咽炎、项强、肩背痛、腰脊强、小儿惊风、癫痫、精神病、血液病、中暑、霍乱、呕吐、黄疸、皮肤病及一切虚弱病症。

 艾灸疗法

 温和灸:用艾条距皮肤3-5cm处施灸,感到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宜。灸20分钟,局部皮肤潮红、身体感觉舒适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艾灸养生穴: 8曲池-清热解毒穴

 定位: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在尺泽穴与肱骨外上踝连线中点上。

 功能:凉血润燥、清热解毒。

 主治:流行性感冒、发热、肺炎、扁桃体炎、痢疾、肩周炎、肘关节骨关节炎、咽喉炎、牙痛、睑腺炎、高血压病、乳腺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用艾条距皮肤3-5cm处施灸,10到20分钟,患者感到舒适、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艾灸养生穴: 9气海-升发阳气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功能:升发阳气。

 主治:下腹疼痛、大便不通、泻痢不止、遗尿、阳痿、遗精、滑精、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子宫脱垂、脘腹胀满、疝气、肠炎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用艾条距皮肤3-5cm处施灸,10到20分钟,患者感到舒适、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施灸者应把食指和中指放在穴位皮肤两侧感受温度,以免灼伤皮肤。

艾灸养生穴: 10三阴交-养血补气穴

 定位:位于小腿内侧,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能:健脾和胃、调肝补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主治: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遗精、阳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艾灸疗法

 温和灸:用艾条距皮肤3-5cm处施灸,以皮肤有温热感但无灼痛感为度。灸10-20分钟,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临床较常见的有: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2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

3艾卷灸。包括艾条灸和温和灸。

4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地施转施灸。

5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6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1、艾灸条是用干燥的艾叶、陈年的艾叶,把它给揉碎去除粗大的梗子,用里边细小的绒,然后用桑皮纸给捻紧了之后才有艾条。艾条直接点燃就可以,把最外边写着红色或者蓝字的纸去掉,但是里边那张桑皮纸,就是透明的纸不要去掉,像点烟卷一样点燃就可以。一般来说,可以把它插到温灸器里面,或者是用手持的方法,手持的竖式去做艾灸就行。

2、在艾条熄灭的时候要小心,因为艾比较容易燃烧,在熄灭的时候最好按在一个有水的容器中,尽量要全部熄灭,一定要保证全部熄灭之后才能离开。因为在不注意的时候还会引火,容易引发火灾,这是用艾条的时候需要小心的地方。

艾灸是中医中常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式,艾灸的方法其实不难,许多人在家里也会艾灸,来治疗一些疾病,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艾灸的时候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那么艾灸的养生作用有哪些?做艾灸要注意些什么?下面为大家介绍。

1、艾灸的常见养生作用

1、调节阴阳: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就会发病,艾灸能使失衡的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2、调和气血:气是生命之源,血为物质基础,气血充足、气机条达则人的生命活动正常;反之则发病。艾灸可补气养血、疏理气机,且可提升中气以达养生保健的目的。

3、温通经络: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及营养物质的输布,若病邪侵及经络导致其闭阻不通则会引发疾病。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达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之效。

4、扶正祛邪: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灸可以培扶人体正气,增强机体防病抗病能力。

2、在家艾灸的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3、哪些人群不宜艾灸

1、过度劳累、饥饿或精神紧张患者不宜艾灸治疗。体质虚弱者不宜艾灸过强。

2、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或皮肤感染、溃疡、瘢痕等部位不宜灸;眼区、项区、胸背部等慎灸。

3、孕妇及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艾灸。

4、精神病患者及其他不适于灸疗的重症患者也需慎用艾灸。

4、女性艾灸的好处

1、灸后会有经络窜感又叫得气,有酥酥的感觉,这是好的现象。

2、灸完后感觉热能到会阴,这是好的现象,说明打通任脉。

3、做完艾灸后,面色变得红润有光泽,皮肤饱满滋润。色斑快速变淡、痘痘消失。

4、做完艾灸后,人的心情变得舒畅很多,心情很放松。非常好的感觉。

5、寒感,灸后会觉得冒凉风,寒性体质的人多会出现这种现象,要多灸。

6、肚子咕咕叫,或者排气,这是促进肠蠕动,帮助排除身体的浊气,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

7、做艾灸时上半身热或只是下半身热,表明不怎么热的那半身的经络不是很通。

8、做完后口干燥,咽喉难受,说明上焦有虚火,要做到要配合做肩颈灸,疗效就会很好了。

9、夏天要出大汗为佳。但冬天灸以全身微微出汗为佳,特别是额头、手心、足心要出热汗,出大汗者一定是身体比较虚的人。

10、做艾灸过程中,下腹中感觉有一股热气在形成,并能随着人的意识而形成气流,在人的经络内来回的流动,上到头顶,下到足底,经过的地方有酸、麻、胀、痛的不同感觉,就像是练气功一样,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导读『二十四节气灸』是在特定时令节气进行温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它典型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致宜”的防治思想。同样的穴位不同的灸疗带给您丰富的养生保健方法,不要错过哦!

      古人云:“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在养生方面,人体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注意人体阴阳平衡。此时维持自身的阴阳平衡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般而言,“节气灸”只要使用得当,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防治效果。在这风和日丽、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阳春三月,顺应节气施行助阳祛寒的“节气灸”,有的放矢,是一个简便又高效的方法。

      那么春分节气该如何养生,该艾灸哪些穴位呢?

春分节气养生保健要点:

      中医养生与大自然的季节变换密切相关,所以养生也要顺应此时的节气特点,要讲求平衡,以"和"为本,为一年健康打好基础。春分养生,重在养肝,因为春季与五脏的肝相应。除了应遵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大原则外,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因而春分养生,一要平抑肝阳;二要健脾益气;三要宣肺补肾。

一、平抑肝阳,协调平衡

    春分时节,艾灸养生需要注意阴阳平衡,艾灸风池穴可以配合惊蜇艾灸我们介绍的疏肝理气、滋阴柔肝的肝经原穴——太冲,一起按揉艾灸,一阴一阳,协调平衡。

风池穴。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因此,艾灸风池穴能够调动阳热之气,从而起到壮阳益气的效果。

定位: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简便取穴方法:采用俯卧或坐位,枕骨之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艾灸:在春分节气前后3天,采用温灸法施灸。

1艾灸前按压太冲穴、风池穴一分钟;

2点燃艾条,距穴位 2~3 cm处进行悬灸,使局部感觉温热;

3每次 10~20分钟,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天 1 次,共7次。

二、健脾益气,补肾强筋

      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寒暑平分,此时身体更加敏感易激,所以我们尤其要注意脾胃方面的疾病。

肾俞,顾名思义是掌管着肾脏的穴位,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在体内对应着肾脏,是肾气转输、输注到背部表面的穴位,可益肾填精,强壮元阳。艾灸肾俞,还可加以搭配关元、中脘等穴调理脾胃。

定位: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脊柱旁开15寸。

简便取穴方法:俯卧,神阙(肚脐)正对背部处旁开15寸。

艾灸:在春分节气前后3天,采用温灸法施灸。

1点燃艾条,距穴位 2~3 cm处进行悬灸,使局部感觉温热;

2每次 10~20分钟,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天 1 次,共 7 次。

三、止咳定喘,宣肺补肾

      春分节气忽冷忽热,容易引发感冒,造成过敏性哮喘的反复发作。所以在春分之时,不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要注意肺气的调护。定喘穴在此时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定喘穴属于经外奇穴。「定」,指安定或平定。「喘」指咳喘、哮喘。在春分之时,以定喘穴为主,配合巩固肺气的风门、肺俞,以及提升阳气的大椎、百会等穴位,能够起到预防哮喘发作、止咳平喘的效果。

定位: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

简便取穴方法:坐位低头时,在脊柱区,当颈部最高的突起处下,旁开05寸。

艾灸:在春分节气前后3天,采用温灸法施灸。

1点燃艾条,距穴位 2~3 cm处进行悬灸,使局部感觉温热;

2每次 10~20分钟,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天 1 次,共 7 次。

      春分时节,杨柳青青、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此时阴消阳长是春分节气的特征,我们更需要顺应天时,调节自身的能量,以预防疾病的发生。结合养生的食疗,以及穴位的艾灸、按揉、拔罐手法,更好地调节自身的阴阳。

艾灸是用艾叶制作成艾条、艾绒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艾叶味辛、性温,作用为温经散寒、调理气血、暖宫止痛,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胃怕冷、大便稀溏,女性宫寒不孕、痛经、手足凉、关节冷痛等。

艾灸的方法有很多,一种是直接使用艾绒,一种是艾绒卷成艾条。常用的方法有直接灸、隔物灸、温针灸等。如果使用艾绒建议进行隔物灸,即艾绒下面隔着其他介质,如姜片、蒜片、盐、附子饼等进行施灸。如果使用艾柱,可以手持艾炷或使用艾灸器具,与需要施灸的部位保持适当距离,进行较为温和的灸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32276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