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与夫人蒋英什么时候结婚

钱学森与夫人蒋英什么时候结婚,第1张

在1947年的旧历七月初七这个中国情人节,钱学森向蒋英求婚,两人从此携手走过62年风雨。

钱学森夫人蒋英简介:

  蒋英,音乐教育家教授。

  生于1919年,浙江海宁人,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音域宽广优美。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和蒋左梅夫妇的三女,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表姐,“中国航天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夫人。儿子钱永刚、女儿钱永真。

  蒋英自幼喜好音乐,1936年随父游欧洲,旅行意奥诸国,1937年进入德国柏林音乐大学研习,1941年毕业,随后获柏林德国大戏院之聘,数度演唱,并与德国留音片公司“德律风根”商订出版唱片十年之合同,但这时候德欧战争已发生,蒋英乃赴瑞士继续研究“和音学”。

  1943年瑞士“鲁辰”万国音乐年会上,蒋英参加匈牙利高音名师依隆娜·德瑞高所主办的各国女高音比赛,名列第一,为东亚获胜之第一人。其后两年,蒋英均被邀请参加演唱,甚获欧洲名家之赞赏。1944年毕业于瑞士路山音乐学院。1947年5月31日,蒋英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归国后第一次演唱会,由钢琴名家马果斯基教授伴奏,成绩甚佳。1980年加入中国***。

  1947年起点美国。1955年回国。长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历任声乐系教研室主任、歌剧系副主任、教授。蓍有《西欧声乐艺术发展史》,合译有《肖邦传》,《舒曼传》等。

  蒋英对科技事业、科学工作者的艰辛十分关心和理解,她曾以巨大的热情,不顾连续几个月的劳累,参与组织、指导一台大型音乐会——《星光灿烂》,歌唱航天人,献给航天人。

  1999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隆重举办“艺术与科学——纪念蒋英教授执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以及由蒋英的学生参加演出的音乐会等。

  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45年之久的蒋英,一对一地亲手培养了26个学生,其中近一半都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取得过骄人的成绩,傅海静、祝爱兰、多吉次仁、杨光等都是国际乐坛上声名显赫的歌唱家。他们为祖国争光的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艺术教育的水平。蒋英说,中国的声乐教育虽然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距离,但是基础非常扎实,有了扎实的基础,再加上天赋和后天的努力,当然能够成就人才。作为歌唱家,蒋英创造过辉煌,作为教育家,蒋英又为世界输送了中国的骄傲。

  蒋英的个性突出地表现在她不喜欢别人称呼、更不自居“钱学森夫人”“我自己就是艺术家、声乐教授。”尽管有好几次迁居到“部长楼”、“将军楼”的机会,他们却主动放弃了,至今还住在已经住了40年的老楼里,是那种外部用水泥横几匝竖几匝“捆绑”着的红砖楼。

梵高20几岁(大概是27或28)开始学画画,一直到37岁自杀,这期间创作了很多作品,较为人熟知的有向日葵、星夜、咖啡馆、麦田和一些自画像。

他一生只买出一幅画,好象是关于葡萄园的,还是朋友买的,几千块钱。

他一生几乎什么都不得志。

初了事业以外爱情也不得志,先开始追求一家**,被拒绝;后来是一名寡妇;再后来是一名妓女,并且在这段期间疯癫,和高更吵架后,割下一耳送给妓女。但是在精神病院疗养期间,仍在不歇创作,画了病人、医师和精神疗养院后花园等。

除此之外他的信仰也不得志,他曾经在矿下一边挖矿一边为穷苦的人说道念经,他的还将自己的微薄收入帮助更困难的人。但是这些阻止不了他的悲剧,他最终在37岁那年,在他画麦田上的乌鸦的那块麦田开枪自杀,但是没死。。。。。唉,爬回家挺了一天才死的。

他和他弟弟的友情是传奇的亲情,他的弟弟一生都在经济上援助梵高,并且始终支持自己的哥哥。梵高死的第二年他也抑郁而亡。

关于他的作品评价,你要那幅啊。他前期在荷兰时的画非常黯淡,都是褐色调,这是那时侯典型的荷兰画,大概是因为那儿只有褐色颜料,但是到了法国后 ,色彩就一下活跃明亮了,再后来是大胆的笔触的变化。到了他死前,他的画已经接近疯癫了。。。。

他是一个悲剧性的现代大画家,死后才为世人所器重。他把全生命像押宝一样就押在艺术上,并且这个宝押输了,为艺术牺牲了一切。

梵高在自画像里把自己的头像后面画上一圈一圈的光轮,他在潜意识里是一个受难的耶稣。因为他的父亲和很多家人是牧师,另外一些家人是开画店的。因此,这二个因素促成他追求艺术和保有基督的仁爱,造成了梵高,所以他在生命的抉择上豁出去。

都是随性写的,语句不通让你见笑。你可以把邮箱发给我,我几乎有他的所有作品,有年代顺序的。

  梵高(1853—1890),又译凡高,19世纪荷兰著名画家,后期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与高更和塞尚齐名。出生于荷兰的津德尔特。16岁就开始自谋生路,先是在一家法国著名的跨国艺术公司当职员。后来,因为失恋和热衷于宗教,不再经商,到矿区传教。可是他的口才又不好,不适合传教。转而学画画。他的画主要以下层人民的生活为内容,如1885年他以贫苦农民的生活为题材,创作了《食土豆者》。1886年,他来到当时的西方艺术之都巴黎,认识了高更等画家,开始受到印象主义画派的影响。这期间,他的画没有什么影响,曾经在巴黎下层阶级的咖啡馆和饭馆展出过自己的作品。不久,他来到法国的南部,这里濒临大海,阳光灿烂,他的心情变得好起来。在1888年春天到1889年夏天这段时间里,他一直住在阿尔勒。在这里,他决定自由地运用色彩,用夸张的手法,更有力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后来的传世名作,如《向日葵》、《椅子和烟斗》、《咖啡馆夜市》等。教材中选用的《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高91厘米,宽72厘米,作于1888年的夏天。从这幅画中,我们不难发现画家用笔的粗厚有力,色彩对比单纯强烈,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观者无不心灵震颤,激情喷薄。在梵高的笔下,向日葵不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但是,梵高的精神在这期间一度失常,他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不得不进入精神病院休养。后来一直时好时坏。1890年7月27日,他的精神病发作,在法国瓦兹河畔的欧韦自杀。两天后,不治而亡。梵高的作品包含了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梵高的作品在他在世时,不为社会承认,他在世时只卖出过一幅作品,这就是1890年在布鲁塞尔一个展览会上出售的《红色的葡萄园》。20世纪以后,梵高作品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认识。1987年,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2250英镑的价格买下了《向日葵》,创下了当时世界油画价格之最

  文森特·凡高 (1853~1890年)生于南布拉邦特的格鲁宗戴尔,逝于瓦兹河畔安威尔。说起来,他成为画家的日子是1885年12月。那时,他开始了既多产又短促的艺术生涯,因为他只需五年便完成了伟大的事业。在那时,如果他不是有个突如其来的显露,我们今天无疑会把他作为表现劳动与贫困,工农辛苦的伟大画家,作为荷兰表现主义的第一人来纪念了。

  他之成为画家乃是为了解决撕裂他灵魂的内心冲突,是为了对生活中遭受的挫折进行报复。他出身于一个新教牧师之家,不过,有两个作绘画批发商的叔叔,这使他得以在海牙由他叔叔转让给巴黎古比尔的画廊,作了店员。不久,画店把他派往伦敦的英国分店工作。在伦敦,他爱上了房主的女儿,并向她求婚。不幸,他遭到拒绝。他那不稳定的,过份神经质和过份认真的性格使这一挫折分外沉重。他离开伦敦,于1875年回到巴黎总店。很快,他便对以巴黎为中心的思潮和运动着了迷。他阅读一切能找到的书籍,参观博物馆受到同情卑贱者苦难的那些人道主义作家、画家的影响。

  《圣经》成为这位自学的画家,牧师之子的主要动力。他的身上已经生出宗教的召唤,以致他于1876年离开古比尔画店,重返伦敦。他进了由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主持的教堂,并被卫理公会教徒接受为师。他申请到矿工中去作传教士:"我感到自己被宗教所吸引,我想要安慰卑贱者。"但他的要求遭到拒绝,于是,他在这年的圣诞节,回到埃顿的父母身边。可是不久,他就和他们发生了冲突。

  从1877年的1月21日到4月30日,他到多德雷赫特去作书店店员。然而,他又不能强制自己过有规律的现实生活。越来越陶醉于宗教的天职之中,他进了布鲁塞尔的一个宗教训练班,并在三个月后抛弃学业,奔赴比利时最贫困的地区:博里纳日去传教了。他要把这个苦难地方的矿工重新带向耶稣。他自己也过着同样贫穷的生活,住在一间小木房里,睡在地板上,同他们一道吃苦,照料病人,表现出卫道者的狂热,然而却没有什么成功。他长着红棕色的头发,笨手笨脚,衣衫褴褛,动作莫名其妙,眼睛过分明亮。他的牺牲精神使人吃惊,苦行主义令人不安。人们不断地挖苦他,孩子们都惧怕他,至于女人!……谁会爱这么个怪人1879年7月,他的上级也不愿要他了。

  于是, 文森特生活中最阴沉的时期开始了,他在几个月里贫穷潦倒,精神崩溃。由于极度失望,他沿着大路流浪。他给即将进古比尔画店工作的弟弟德欧写了封感人肺腑的信,宣布自己决定从此献身绘画。他在布鲁塞尔时,的确曾经学过素描和临过一些米勒的画。他于1881年4月 12日回到埃顿的父母家短住,又受到一次失恋的打击,遭到表妹"卡娅"的拒绝。他离开家,前往海牙,他的堂弟,画家莫沃友好地接待了他,并给他出了很好的主意。

  1882年1月,他在街上遇到又丑、又醉、怀着孩子的妓女克利斯蒂娜。他让她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把自己所能有的全部爱情都奉献给了这个最不值得爱的女人。他们在一起过了二十个月,最后,他终于明白,对于他来说,人的爱情和人类之爱,上帝之爱同样是不成功的。

  从此,他那屈辱的自尊便到绘画中去避难了。可是不幸却始终对这位艺术的卫道者紧追不舍。他与不同意他以绘画为业的父亲吵翻了,同海牙美术学校教师莫沃及伊斯海尔的关系也不和睦,因为他从来就认为那种教学不可忍受。于是,1883年他又回到慈祥的本堂神甫住宅之中。这次是在纽伦,并且勇敢地委身绘画了。他就是以这种生硬,阴暗和悲伤的方式画了丛生的欧石南,茅草屋,织布工人,农夫。他的初期作品《鞋》、《吃土豆的人》(拉朗藏)都是该时期的代表作。种族的命令,环境的影响,榜样的感染,都使他坚持着这一阴沉和积极的现实主义。那末,我们应该怎样解释随之而来的辉煌杰作呢天才的力量不管如何伟大,也不能用来解释整个改变了西方绘画的这一深刻变化。文森特到底得到了什么启示受到了什么冲击呢

  1885年11月,梵高正在安威尔,他的父亲刚刚去世。在五年之中与他一直保持通信联系的弟弟德欧给他寄来了一些补贴。他在弗拉芒港口发现了鲁木斯的画和生活的欢悦,日本版画的色彩也使他赏心悦目。他买了一些这样的版画,贴在卧室里,几小时几小时地凝视着它们。他似乎朦胧地看到自己还不清楚的欲望出路,看到一个鲜明的,鼓舞人向上和寻得平衡的新世界。 他突然决定前往巴黎,德欧接待了他,并充满感情地留他住下。

  在巴黎,文森特被印象派的画弄得眼花缭乱。他见到了毕沙罗、德加、高更、修拉。1886年6月,他进了高尔蒙画室,在那里结识了图卢兹·劳特累克。他充满激情地画着,画巴黎的街道、肖像、花朵。他在唐吉老爹画廊和莫奈、基约曼、西涅克一道,展出了自己的几幅作品。当时,他的弟弟已是古比尔画廊的负责人了,他鼓励和支持了他。对日本版画着了魔的梵高临摹了伊罗西治的《雨中的桥和树》。他的色彩明亮起来,甚至从印象派画家那里借鉴来了点彩法,用到现存罗丹博物馆的《唐吉老爹像》上。他在毕沙罗、莫奈、基约曼的画中,也看到了日本式的轻松和色彩的新鲜感。

  不管怎么说,法国印象派在这位荷兰画家的良知上,给予了决定性的一击。他是如此争强好胜,以致在逗留巴黎的二十个月中,竟作了两百多幅画。不过,1887年的秋冬使他感到难过。天空灰蒙蒙的,街道暗淡无光,都市的悲凉使他无法忍受。另外,他从巴黎画家们那里也得不到更多的东西了。可以说,他通过与他们结触而获得的青春之火已经熄灭了。他需要光和热来温暖冷却了的心灵,唤起奋发工作的热情。

  于是,他听从了图卢兹·劳特累克的建议,在1888年2月20日来到阿尔勒。外省的一切都使他着迷,花朵盛开的果园,漂亮的阿尔勒姑娘,朱阿夫团队的驻军,喝苦艾酒的人。他狂喜地喊道:"这真是东方啊!"这时,他三十五岁,并且感到自己是幸福的人,他用芦苇笔作素描,画得熟练奔放。他也作了多幅沉着的,可以说是以强劲笔调"写"就的近乎宁静的油画。他终于找到了明确的轮廓,不带阴影的光线,明亮得铿锵作响的纯色:朱红、普兰、翠绿,以及作为太阳光环的神圣**。抛弃了印象派的华美,拒绝了分色主义的点彩,不再作分裂的素描和追求色调的微妙变化。他以刚劲、准确、肯定的手法抓住对象的内部结构。在十五个月中,他作画二百余幅,有的画他画了三遍、四遍甚至五遍。它们是《罗纳河上的两只哈巴狗》、《日诺夫人》(阿尔勒妇女)、《向日葵》、《昂格鲁阿桥》、《邮差鲁兰,其夫人及子女》、《夜间的咖啡馆》。

  在圣玛丽·德拉的短暂逗留时期,他也画了一些素描和油画,特别是《沙滩上的小艇》(拉朗藏)和《海景》(藏莫斯科)。最后,我们还要回顾一下他留下的著名作品《在阿尔勒的卧室》 (1888年10月),因为后来,他在圣荷美作了善于这幅画的两幅记忆画。

  不过,他此时的物质生活极其艰苦,吃不饱肚子,也卖不出去画。他为幻觉症的发作所苦,变得痴呆。死的念头也纠缠着他。他好象予感到末日将临,所以疯狂地工作,处于从失望中求解脱的激昂之中。他的神经在燃烧,金色的光从画中涌汇出来,而他正在"宇宙熔化的中心"。物质在熔化中蜕变,同时也消耗着他的大脑,精神病的发作变得越来越经常了。他酝酿了一个被他称为"南方画"的艺术家夏令营计划,想让各派艺术家来共同创作一幅画。

  1888年10月,高更响应了他的号召,梵高为此高兴得要命。然而,急风暴雨般的急诊很快便损害了两位性格对立者的关系。圣诞节的晚上,在一场毫无意义的争吵之中,梵高把玻璃杯摔到了高更的脸上。翌日,高更在路上行走时,听到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他转过身来,看到梵高拿着刀跟在后边,在高更严厉的目光下,梵高停住了脚,然后逃到自己的卧室里,一刀割下了右边的耳朵,把它包在手帕里,去送给妓院中的一个女人。在住院两周之后,又到家里,画起他的名作《割掉了耳朵的人》(1889年1月)。

  然而,他的幻觉症又再次发作。邻居们写了份请愿书,要求把他送入精神病院。他那外表,忧郁的性格及意气冲动使得居民们讨厌。人们害怕他,把他当作疯子。而他却从未以更深的洞察力去分析自己的疾病,竟然以如此的忍耐对待人们的敌视,更清醒、正确地谈论着自己的艺术!人们终于还是把他送进了医院。在巴黎行将结婚的德欧为此很感不安,并派来画家西涅克。3月20日,西涅克与继续作画、读书和写作的梵高在一起待了一整天。觉得自己实在病得厉害,凡高 自己提出要求,于1889年5月9日,住进了圣荷美的精神病院。

  在一定程度上,他战胜了疾病,应该说他是以自杀来予防精神错乱。不过,他所预感到的,在信中以如此激动的信念宣布的新艺术,他并没有创造它,可能是因为还不到时候。他狂热的要求愈多,目标也就离他愈远。这是失败的悲剧,英雄败在黄金之乡门前的悲剧,在成就自己命运之前,被雷霆击倒的天神的悲剧。总之,梵高是一个具有不容辩驳的伟大的人和艺术家。

  他的手和他的灵感同样准确无误,既不犹豫,也不重复。在风暴和肖像中,看不到丝毫悔意,几乎都是象日本人那样,直接向布上画去,而制作的迅速则在于思想的冲动,他写道:"使人们达到伟大的途径并不仅只限于服从自己的冲动,也能通过挫掉那座在人所感受到的和人所能作到的之间横亘的钢墙,来达到这一点。"梵高就是这样形容那耗尽了他精力的内部决斗。不过,他也并未完全被压倒,因为他人虽被夺走,艺术仍存。它永远存在着,因为现代绘画的大部分都是出自于它。

  梵高是在自然主义的想象和印象主义一起洒下最后一抹余辉时,在学院派的公式土崩瓦解时,在传统老化僵死之际,应时而生的。他和塞尚、高更一起,使绘画方法重新成为研究的问题,并且在这之后,他还为二十世纪的艺术作好了准备。他的画不是为了摹仿表象或讨好上流社会的趣味,而是为了按照自己的智慧和特有感觉,去重新创造世界。

  在塞尚致力于空间观念,高更致力于构图新观念之时,梵高则在解放色彩,使其达到强度和表现力的顶点。在他的画中,颜色巩固着素描,强调着形,给予着节奏,规定着比例和空间。它甚至获得一种价值,成为送往心灵和眼睛的记号:"从逼真的现实主义观点来看,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他用生涩、干燥、挑衅的颜色,在对立中求得和谐。它们时而是尖利的,时而是严峻的,没有微妙区别,也没有中间过渡,采用的是凶狠的率直。"我寻求用红色和绿色表现人类最可怕的狂热",他还这样说过。

  不过,他一直警惕着,不让颜色为形而作为牺牲。今天,我们还完全有理由象欣赏其油画那样地去欣赏其素描。他留下的大量素描作品都惊人地言简意赅,线条流利结实,将其所见的动人材料以多变的手法移写纸上。他的观察也与他人迥异其深刻与奇特都是不可否认的。

  尽管他影响了整个现代绘画,影响到诸如弗拉芒克、德兰、杜飞、弗里叶茨等野兽派画家,特别是苏丁、于特里约等表现派画家,但他却没有一位直接的后继者。他是诗人、神秘主义者、思想家。

  今天,还没有任何人比他更狂热地通过油画、素描和书信向自己提出问题。实际上,又哪里能够找到一个比他更加真实的生活范例呢这位如此高贵、善良、真诚、游移于精神瓦解与永恒统一之间的人曾因最多种多样的思想而困惑,他已经预先体验了我们这一时的解放,时而屈从的时代悲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767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