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为什么割耳朵

梵高为什么割耳朵,第1张

大家都知道梵高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它曾把自己的一只耳朵割了下来,对于他割耳朵的传言有很多版本,下面这个说法势必较常见的,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学家一直认为大画家梵高为了一个女人而亲手割掉了自己的耳朵,不过德国汉堡大学的科学家却宣称,割掉梵高耳朵的是其好友、同样赫赫有名的画家高更,他因为一个妓女而与梵高起了争执,遂用剑砍掉了梵高的耳朵,但这也是一种猜测。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德国汉堡大学的历史学家花费10年时间研究了与高更有关的一切著作和民间故事,得出了上述结论,梵高本人在失去了一只耳朵后没有对此事做任何评论,因此历史学家们只得通过高更一方的故事还原当时的情景。

据说,1888年12月,高更和梵高同时来到了法国南部某地,并居住在一起,自从住到一起后,两个人经常因为小事发生口角和争吵。梵高的脾气比较固执、拗、性情也比较古怪。再加上他从1880年就开始画画了,但是直到1888年,他一幅画也没卖出去过,不得志、不被世人认可,使他得了疯病。他们两人常常因艺术观点不同而打架。梵高认为一名艺术家应该根据所看到的景物作画,而高更则认为艺术家应当根据自己的记忆作画。历史学家称,梵高就是在此期间失去了一只耳朵,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

汉堡大学的学者汉斯·考夫曼表示,虽然梵高和高更经常因对艺术的不同看法而打架,不过梵高的耳朵并不是因此而丢;为了争抢一位名叫拉谢尔的妓女,他们二人在妓院门外起了争执,高更手持利剑向梵高挥舞而去,在争斗中将他的耳朵砍掉。不过考夫曼表示他们不能确定高更到底是故意为之还是失手所致。

关于梵高失去耳朵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这与其家族遗传性精神病史有关,也有人认为这是他不能接受与高更友谊破裂的打击所致。总之,说法众多,对于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来说,我们静静的观赏他的作品则是对他最大的尊敬。

 因孤独而成功的事例篇1

  有人说,因为有了牛顿,全世界所有的独身者,都将不再孤单。信哉斯言!和克林顿一样,他们都是父亲的遗腹子(废话啊,有母亲的遗腹子一说吗,呵呵),他的出生,毫不夸张地说,改变了整个世界。 不要再说上帝砸他的苹果了,还有他煮熟的手表,以及给大小猫各开一洞的美谈,反正历史总是越传越悬乎,只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是:他是现代力学的奠基人,万有引力的发现者,分析过白色光的组成,与莱布尼兹同步发现了微积分 ,MS他曾喜欢他表妹,差点就求婚了,不过后来他还是放弃了。牛顿的一生,几乎没有亲近女色的纪录,他孤独的走完伟大的一生,晚年在宗教中寻找慰藉(有一点应该强调:科学与宗教是可以并存的),1727年3月,他被安葬在著名的西敏寺大教堂。

  因孤独而成功的事例篇2

  无论梵高的画作还能拍出什么样的天价,这一切都已经与他无关。他短短37年的人生,到处充满了屈辱与酸楚,无数次的解雇与不解,无数次的拒绝与争执,让他陷入执迷的疯狂,直到1890年7月的那个黄昏,他举起手枪,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还是肚子) 1888年,他屈指可数的朋友高更来访,不久两人起了争执,气愤之余,梵高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高更被吓跑了,或者是为了一个妓女他则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四周弥漫的都是 迷茫,和无人能解的愤怒半年后,一直照顾他的弟弟拉奥梵高因悲伤过度,精神亦失常(遗传),不久去世,他葬在了哥哥的墓旁。

《梵高传》自己读得很辛苦,从2018年10月开始,到2019年2月上旬才读完。除了很厚之外,还在于它的写作手法,并不是编年史,而是每章中会围绕着某几个主题来写,每个主题会尽可能详尽,所以会将事件前或事件后的事情都交待出来,有时不禁自嘲自己的记忆力不够强大。

这就得说这本书的特点了,它有着学术著作的旁征博引与严谨考证,也有小说般的流畅文笔与戏剧性的情节对比,以事实和论据,极尽还原真实活过的梵高。特别是对梵高之死的研究,可谓是合情合理,令人信服。《梵高传》可谓是近年来的最佳传记,估计短期内是很难被超越的。而译林的一贯的高品质,也为这本书保驾护航。虽然第二卷的里的引文成了行楷这点,很不喜欢。

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出生于荷兰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有个富有的画商伯伯。他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为了不断满足家人的期待,可是却屡屡令人失望。喜爱自然,生性孤僻,有社交障碍,难以处理好极端的情绪,常常陷入自己的幻想,这样的一个人的生活注定是凄惨的。

年少的他因不能与同学相处而逃学,父母送他到画商伯伯森特那当学徒。可惜,他也不是经商的材料。为了赢得家人的信赖,他做过短暂的家庭教师,很长一段时间内曾努力成为一名牧师,追随父亲和祖辈的脚步,做一个传道者、播种者。可惜,他既不能经受必要的系统学习,也不能与他的受众相处。他与朋友,与老师,与家人,与几乎个人都争执对抗不断。

他觉得宗教、文学、艺术的目的应该是安抚人心,但他狂热的心使得他的种种努力都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他总是不断地失败,总是需要家人(后期主要是弟弟提奥)的接济,长久不能自立。在经商、授业、传道都失败后,绘画——这一他自童年起就培养起来的爱好——成了他唯一的救命稻草。

愤然离家的他,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画家生涯。他请人指导,却不愿意接受他人意见,执拗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练习,每每与人闹翻,成了孤家寡人。他的经济支柱是自己的弟弟提奥。他挥霍无度,不作预算,不知节俭,一直离职气壮地向提奥索要生活与艺术的费用,信中还会时常发怒。这样的人,在今天看来是大家都唯恐避之不及的“啃人族”。

想想《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先生,他抛离了伦敦的妻儿,只身来到巴黎追求自己的绘画梦想,也未尝给那么多人造成那么大的困扰。不过,他也是专注于自己的风格,自然很穷,向他人借钱也成习惯。

这与文森特那时的世界观有关,他认为外表可以展现本质,本质所属的类型决定了人物的命运。他是艺术家,那就应该有艺术家的样子。自己落魄时受人接济也就是理所应当的。而他看到的世界,便是这充满类型意象的世界,而意象饱含情感的。所以他的艺术目标便是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用最简洁的体现本质的意象来表达深邃的意义和广泛的相关性。

他的燃烧的狂热的心,使得他在找到某种寄托自己情感、表达自己内心的艺术方式之后,便会进行异常艰苦的练习,同一幅画作,往往会重复画好多次。即使有着同行的建议、亲友的批评,但他依然我行我素,这也使得他拥有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但他对现实世界却越来越看不清了,他的人与画是合一的,仿佛正应了那句“不疯魔不成活”。

他没有朋友,即使有,也只是不能长久的友谊。因为他从未学会与人交往,不懂得妥协,不会处理现实的困难,却对他人要求甚高。作为逃避,他常常陷入自己的幻想之中。

在英剧《神秘博士》第五季第十集中,博士将梵高带回了展览自己作品的博物馆,博士问讲解员如何评价梵高,讲解员说:

To me, Van Gogh is the finest painter of them all, certainly, the mo st poplular, the greater painter of all time, the most beloved His command of colour the most magnificent He tranformed the pain of his tormented life into ecstatic beauty Pain is easy to portray, but to use your passion and pain to portray the ecstasy and joy and magnificence of our world, no one had ever done it before Perhaps no one ever will again To my mind, that strange wild man who roamed the fields of Provence was not only the world's greatest artist, but also one of the greatest men who ever lived

曾几次离家,又几次回家,从画商开始,中间做过书店店员,发疯般地传道,知道最后下定决心要用艺术来践行自己的信仰。一开始,他的画作很灰暗,他喜欢素描,不喜欢色彩。在弟弟不断的催促下,他开始尝试色彩。一开始,他依然不喜欢用靓丽浓艳的颜色,商业化尝试的画作也比较灰暗压抑,就像是在用少有的几种颜色在做素描。从早期素描到尝试色彩,他的画作中有一个很突出的主题,便是肖像画。而他的肖像画中的人物,多是社会底层人士,有农民、矿工、纺织工等,他在用画作来践行自己对耶稣苦难救赎的信仰。

不得不承认,文森特早期的画作以灰褐色的暗色调为主,压抑,笔法拙劣,他活在农民之中,想画出他们的生后,但他的幻想与偏执总是创作出一幅幅丑怪的作品。父亲逝世后,他的情感有了最佳的宣泄出口,反倒令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艺术之路。父亲留下的《圣经》本该是遗赠给弟弟提奥的,可是文森特看到后却画了一幅画。1885年10月,《圣经:静物》完成,父亲厚重、规整而完美的《圣经》是压抑的淡紫灰色,似乎在诉说说父亲福音的狭隘,而突出的蓝色与橘色又是那些悲伤的回忆:同父亲的不断冲突、同农家女孩的巫山云雨、在家族反对下的对玛格特·贝格曼穆雷式的追求、神父的迫害、农民的背叛等。《圣经》的右下角是鲜亮的小说,满是折角,磨损严重,《生活的快乐》是他未能获得的生活。《圣经》的右上角则是一支在烛台上熄灭的蜡烛,就像他自己是的,一事无成,只能是这个样子。

但是,通过将个人情感与艺术创造性的结合,他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风格。来源于现实世界的事物,经他的情感淬炼成简洁的意向,乍看上去好像是那么回事,细看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转眼一想,似乎就是这么回事。他苦求而不遇的艺术被他找到了,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进行个性化的创作,那短暂的瞬间印象,被他用画笔一气呵成为永恒,这是以个人的精力与生命全部付出为代价的。

兄弟二人的亲密合作

1887年法国巴黎,弟弟提奥求婚失败,反倒使得他和哥哥文森特能够亲密合作。提奥看到了以“印象派”为代表的新艺术的市场,借用自己在古庇尔的店长特权,开始买卖印象派画家的画作,而文森特对艺术的广博知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同样落魄的艺术家身份,使他能够鉴别和吸引优秀的画作和经常陷入贫困的艺术家。两人的合作,赶上了新艺术的潮流,提奥能够开拓自己的艺术市场,文森特与更多的艺术家交流并尝试不同风格的画作,可谓是兄弟二人的幸福时光。

日本版画

没想到1878年日本在世博会上的展览,将“日本风”带到了欧洲。日本的木刻版画以其原始的敷色法、夸张的透视、风格化的图像,被视为一种“原始”的文化的基本表现力,在象征主义者看来,它与本质世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受到追捧和模仿。

文森特的离开

提奥在求婚失败后,便和文森特开始了前卫派的生活方式,纵酒与嫖娼,这种极端的生活方式使得提到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文森特觉得这是“天谴”,自己正在杀死弟弟,便从弟弟身边“撤退”。这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会给弟弟带来毁灭吧,好不容易得来的亲密,也只好放弃,转为长久的书信往来。

向日葵与夹竹桃

文森特的创作遵从内心的感受,画中的人与物也都是他个人情感的投射,他的画便是他的心迹,是生命的色彩。他会画向日葵与夹竹桃,会被花园里那些遍地盛开的花朵所吸引,从他们慷慨大度的怒放中,从他们疯狂的多产及可怜的衰败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多产而衰败,这是他当时的写照。或者说他的人生,便已经只能这样。

与高更之间的拉锯战

兄弟二人邀请高更到“黄屋子”完成文森特的梦想,但高更的精明拖延使得文森特经常陷入反复和自相矛盾的要求中。当文森特的印象派画家团结的梦想渺茫之后,罪孽感和自责将他推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又开始为保留自己的画室辩护:未来成功的夸张承诺、重新生活的保证、对兄弟团结的追求。在得知提奥病倒后,他开始了自虐。他又回到了那种自我毁灭的状态。他寻求能够令他感到平静和安慰的东西,这样就不会感到罪过和被诅咒,生活得以继续,而不必迷失于在孤独与虚无中,不必在恐惧中停下每一个脚步,或是紧张地计算着或许无意中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星夜》的创作动机

那家通宵营业的咖啡馆,也为像他那样“没有家乡和家庭”的人提供了某种安慰。但对于文森特来说,苦艾酒和煤气灯转瞬即逝的镇静作用,是永远不够。他也无法接受自己鬼祟的论断:“艺术与其他任何东西一样,都只是梦。一个人的自我什么都不是。”他的目光不可避免的转向星光灿烂的新一空,在那里,他看到了另一种尽管遥远,却更加真实和深刻的圆满。随着他的黄屋子计划滑向失败,他对未来的渴望,倾注到了油画布上,因而能以前所未有的温柔态度,通过色彩和笔触来表达一种超验的真理:捕捉加雷咖啡馆之外的孤身一人的情感世界,特别是对救赎的希望——不管是希望是多么微弱,多么遥远。

性与画作

文森特执着于画作的原因是,他的心理和生理问题,特别是梅毒。因为绘画与纵欲不能两全,而纵欲又会使得他大脑瘫痪。为了保健,他只有将所有的元气都注入与艺术作品创作中。他将艺术当作情人,将画画当作性交,在“急促的喷发”中创作“充满生殖力的”作品,而他放弃的不仅仅是性爱,还有妻子和家庭。他用绘画“取代了孩子的位置”。

高更与文森特的争执

高更坚持只有将形象从真实中分离出来,通过想象、思索和回忆加工转化,才能捕捉难以捉摸的经验本质。艺术家应该追求纯意识的绘画,通过一系列的抽象从现实的干扰中解放出来,将凌乱的经验整合成纯粹的理念。高更喜欢在室内作画,他在安静和冥想中就能将现实中的素材处理成画面,作画更为系统和精细。高更抛家弃子,为人算计冷酷。

文森特从小就喜爱自然,作画依赖模特和透视框,他的画作都基于现实。由于画技拙劣,所以需要用对抗性的色彩和深度个人化的象征来完成作品。文森特更喜欢在野外作画,即兴、粗犷、浓墨重彩。文森特看重家庭和兄弟情义。

在无法掌握高更的绘画方法后,文森特变开始了反击,又回归到了自己特别的作画方式。他画了两把不同的椅子以示自己与高更的区别。他自己的椅子明亮、质朴、简洁、耐用,高更的椅子花哨、俏丽、阴暗、冗余。

高更画了正在作画向日葵的文森特,讽刺他只看得到现实中的花而忽略了外面广阔的想象世界。

文森特发疯

高更要离开时,文森特觉得自己彻底失败了,他将自己左耳割下送给高更,自己被关在了医院。之后的精神癫狂的反复,使得邻居以公众安全为由上交请愿书,让警察把他绑到了医院。

星夜与命运

繁星汇聚成漩涡,云朵也能光芒四射,月亮如太阳般明亮——文森特在星光背后所追寻的最终极的宁静,其实是“潜伏性”癫痫突发之后的消极情绪,宏大的宇宙观与宗教热情都是神经疾病的产物。他本以为画出了“抚慰人心”的作品,实则是他的大脑早已受到损伤,自我毁灭之路已不可逆转。艺术家是天生的吗?这就是“美”的代价。爱伦·坡,三岛由纪夫,伍尔夫等,都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都写出了异于常人的作品,有些事情,先天就注定了。

时运

1881年,法国巴黎的沙龙失去政府赞助之后,各个领域的艺术家,都必须面对有私人画商、画廊和拍卖行组成的拥挤嘈杂、竞争激烈的世界。评论家和评论都蜂拥至鉴定这一空白区域,以吸引烟花缭乱的资产阶级买家的注意力。

高更和贝尔纳为了获得前卫艺术的一席之地,向评论界推广包含文森特和自己在内的新流派。而评论界看中了文森特饱受癫痫折磨的天才形象,认为他的作品打破了现实的错觉并直指人类经历核心,而这位艺术家正好被社会和前卫艺术所遗弃,加上出于对生活和艺术的激情而割耳,更是有足够的宣传点。就此,文森特成了《法兰西信使》创刊号的报导题材。

墓地

文森特死后,他也没能在奥威尔的教堂举行葬礼,因为他是一个外国的新教徒,而且他有可能是自杀,最后呢他只能在郊外的公墓安息。

纪实版的《月亮与六便士》

这本书就好像是在编纂文森特·梵高的人生辞典,信息庞杂,梳理破费工夫。相比于《渴望生活》的浪漫,《月亮与六便士》的想象与纯粹,《梵高传》有着冷酷般的真实,现实世界的残酷远非只要有一颗狂热的心便能应付。想成为艺术家的人,不妨好好读一读。

我最喜欢一幅画是:《虾》是人民艺术家:白石老人画的。

里面画了五只大虾,上面一只,中间一只,下面三只。五只活灵活现的大虾。跟真的一样。最下面的一只虾颜色最重。第二只只稍微淡一点,第三只一下子淡了好多。三只虾挤在一块,就像活了一样。第四只第五只颜色都非常浅,淡淡的。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 齐白石老人在画虾上确实有重要的三段变法:第一阶段是如实画来,写实,宗法自然,更像写生;第二阶段最重要,不算“零碎”,虾身主体简化为九笔。所谓“零碎”一共是八样:双眼、短须、长须、大钳、前足、腹足、尾,还有一笔深墨勾出的内腔,这种结构便是齐白石的虾所独有的重要风格;第三阶段是画上的墨色不均一,笔先蘸墨,然后用另一支笔在笔肚上注水,把虾的“透明”画了出来,虾一下子就活了。 一天傍晚,干了一天活的齐白石坐在星斗塘边洗脚,突然觉得一阵钻心的疼痛。他急忙从水里拔出脚一看,原来是只草虾把他的脚趾钳出了血。这引起了齐白石对草虾的极大兴趣,通过对草虾的认真观察后,他画出了平生第一只虾,画得栩栩如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齐白石画的虾,闻名于世,始于此时。

齐白石画虾也不是一两天就能画的这么好的了:齐白石经过数十年的艺术探索,深知画家必须能够把握对象活的形貌、质量感、运动方式、环境关系及个性特征,否则画得再似,也形同死物。他画虾就是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约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他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亦因之而变,他的虾也成为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本幅是白石89岁时的作品。此时白石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此图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就以画面上的虾为例:虾头上的三笔,有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

左右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我喜爱这幅画,是因为画虾看似容易,实则极难:画得活,则虾之生命自出;画僵了,也就失去了生命。虾须的线条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我喜爱《虾》,是因为虾们被画得真是活了一样,我也要尽自己所能,干好每一件事。我喜爱《虾》是因为我觉得我要向齐白石那样:小时候的梦想到了老年也不要放弃,只有一心想干好一件事,才可以把事干到完美。

我喜爱这幅画,是因为画虾看似容易,实则极难:画得活,则虾之生命自出;画僵了,也就失去了生命。虾须的线条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我喜爱《虾》,是因为虾们被画得真是活了一样,我也要尽自己所能,干好每一件事。我喜爱《虾》是因为我觉得我要向齐白石那样:小时候的梦想到了老年也不要放弃,只有一心想干好一件事,才可以把事干到完美。

百科名片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

相关资料

1梵高的爱情 2梵高生前卖出的唯一幅油画“红色葡萄园” 3现在的梵高作品梵高作品的相关研究为你写歌

VINCENT 在梵高的星空下 梵高先生贴吧相册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文森特·梵高(8张) 荷兰人,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曾在巴黎结识E贝尔纳、P西涅克和P高更等画家。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台湾译名梵谷。

编辑本段代表作

《向日葵》、《邮递员鲁兰》、《 咖啡馆夜市 》、《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 欧韦的教堂

《星光灿烂》、《梵高在阿尔勒卧室》等,都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1853 3月30日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格鲁特·曾 鸢尾花(点击看大图)

德特,是荷兰新教牧师泰奥多勒斯·梵·高(1822-1885)和安娜·科妮莉娅·卡本特期(1819-1907)的长子。 1855 2月17日,文森特的妹妹安娜·科莉妮娅·梵·高诞生。 1857 5月1日,梵·高一生的知己、他的弟弟提奥诞生。 1859 3月16日,妹妹伊丽莎白·梵·高诞生。 1862 3月16日,妹妹威廉敏娜·梵·高诞生。 1866 于泽芬伯根寄宿学校作最早的图画。 1866 从曾德特的乡村泽文伯根的寄宿,梵·高进入蒂尔勃格的文法学校。 1867 5月17日,弟弟科尼利斯·梵·高诞生。 1868 3月离开蒂尔勃格文法学校。 1869 3月进古皮尔艺术公司海牙分店当店员,后又去布鲁塞尔分店工作。梵高作品(20张) 1871 举家迁往赫尔瓦尔特。 1872 开始与提奥通信,后者在上学。 1873 5月,文森特迁往伦敦分店,爱上了房东女儿厄休拉·洛耶,6月,提奥进入古皮尔公司布鲁赛尔分店工作。 1874 向厄休拉求婚失败,回荷兰;10月至12月在巴黎古皮尔总公司,后返伦敦。 1875 5月,被调往巴黎古皮尔公司,热衷于神秘主义和宗教。10月,其父母迁往埃顿。 1876 3月被古皮尔公司解雇;得到根据米勒《晚祷》刻制的版画。4月在英国拉姆斯盖特当教师,后又在艾尔沃思当助理牧师。12月返埃顿。 1877 1月至四月在多德雷赫特书店任职,5月赴阿姆斯特丹,和叔叔扬同住,为投考神学院积极攻读。 1878 7月,放弃在阿姆斯特丹的学习,在埃顿作短期逗留后,于8月入布鲁赛尔为期三个月的福音传道学校,但未能取得牧师的任命。赴蒙斯附近博里纳日矿区,作非正式传教。 1879 由于工作过于热情,被教会解雇,这段悲惨的经历给他打下了印记;后开始的流浪生活;阅读狄更斯、斯托、雨果、莎士比亚和米什莱的著作;推崇夏尔·德·格鲁、伦勃朗、吕斯代尔、巴比松画派和海牙画派的艺术;由于贫困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开始画素描。 1880 与家庭日益疏远的时期。春游奎姆,住在矿工家,开始的的道路;临摹米勒作品。10月,赴布鲁赛尔,学习透视学和解剖学。与布鲁赛尔之荷兰籍画家凡·拉帕德来往;提奥给予经济支持。 1881 埃顿时期(1881年4月12日-1881年12月30日),4月,离布鲁赛尔,去埃顿与父母同住;向新寡表姊凯·沃斯求婚不成。12月与家庭发生龃龉,离家赴海牙。 1882 海牙时期(1881年12月31日-1883年9月12日),跟表姊夫安东·莫夫学画;开始与怀孕的、被遗弃的克拉西娜(“西恩”)·玛丽亚·霍尔尼克同居中,并因此与莫夫决裂。8月,凡·高一家迁至埃因霍温附近纽南;搜集英国报刊插图,画了许多素描和水彩。梵高风景画(17张) 1883 德伦特及纽南时期(1883年9月-1885年11月27日),9月,与西恩,赴荷兰北部之德伦特作画。开始画油画。12月回到荷兰南部之纽南,起初与父母同住,后来离家独住。 1884 画水彩和“织工”习作;与父亲关系紧张;与凡·拉凰德甚为相得;6月研读欧仁·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论;与本村姑娘玛戈特恋爱,以不幸结局告终。 1885 安特卫普时期(1885年11月28日-1886年2月28日),为《吃土豆的人》绘制了约五十幅农民头像;3月26日父亲骤然去世,为埃米尔·左拉之《萌芽》及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之作品深深打动;10月赴安特卫普,参观博物馆;鲁本斯的光与色彩,日本浮世绘的大胆构图,使他陶醉;得到一些日本版画,心胸开阔了,画板色调明亮起来。 1886 巴黎时期(1886年3月-1888年2月20日),从1月起在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学画;2月底去巴黎,与提奥同住;在乎尔芒工作室习画数月;在德拉克洛瓦和蒙蒂塞利的影响下描绘花卉;特雷克、埃米尔·贝尔纳、西涅克和高更及其他印象派画家;发现了“光明的绘画”;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印象派美展举行,会上展出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日》;凡·高采用了新的点彩技法。 1887 由于与不断发展的当代法国艺术运动接近,调色板变得愈来愈明亮;惧和展览日本版画;两次在劳工阶级的咖啡馆和饱的墙上展出自己的作品;同毕沙罗、德加、修拉、塞尚相识并交往;成与埃米尔·贝尔纳过从甚密;深受印象派技法和后期印象派理论的影响;厌倦巴黎的生活,向往阳光更为明亮灼热、色彩更加强烈瑰丽的法兰西南部。创作《唐吉老爹》,开始绘制向日葵连作。 1888 阿尔时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2月赴普罗旺斯阿尔,住在阿尔加萨咖啡馆,5月迁入拉马丁广场上的“黄房子”;10月20日高更来与他同住;12月23日因精神失常,割下一只耳朵;高更返巴黎。由于提奥的帮助,凡·高的三幅油画和几幅素描得以在独立沙龙展出。 1889 圣雷米时期(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4月17日,泰奥和若阿娜·邦格(1862-1925)结婚;5月,凡·高自愿进圣雷米之精神病院;西涅克来访;画了许多画,主要是风景;开始绘制丝柏树连作。高更在马称举办印象派和综合派的画展。凡·高在巴黎见到蒙克。 1890 奥弗时期(1890年5月21日-1890年7月29日),临摹德拉克洛瓦、米勒、伦勃朗和居斯塔夫·多雷的作品;1月31日,提奥得子;阿尔贝·奥里埃发表评文森特绘画的文章;在布鲁赛尔的“二十人展览会”上, 凡·高的《红色的葡萄园》得以出售,这是他在世时得以出售的唯一的一幅作品,5月出院,途经巴黎,稍事休息,适居奥弗,接受保罗·加歇监护;6月创作《加歇医生》;7月,去巴黎探望提奥一家,会见洛特雷克及阿尔贝·奥里埃;回奥弗后,创作《麦田群鸦》、《奥维尔市政厅》,这些作品更加奔放不拘。7月27日旧病复发,开枪自杀,于29日清晨一时许,在提奥和加歇医生的守护下停止呼吸。

编辑本段人物家族

文森特·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以下简称梵高),19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出生在荷兰南部布拉班特省(Brabant),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尊得特(Zundert)一座教堂旁的小屋中,那天是1853年3月30日。 梵高的祖父是一位牧师。也叫文森特(Vincent van Gogh 1789211-187457) 梵高的祖母叫伊丽莎白(Elisabeth Huberta Vrijdag 1790-1875)来自一个瑞士家庭。他们生育了12个孩子,其中一个在幼年时就死了,剩下了5个女儿和6个儿子。 梵高的父亲西奥多卢·梵·高(Theodorus van Gogh 182222-1885326)1849年就在尊得特布道,他是一位基督教牧师。两年后他与梵高的母亲安娜·科尼莉亚( Anna Cornelia Carbentus 18191110 -1907)结婚,安娜生于海牙,她的父亲在海牙被誉为“国王的装帧师”,因为他被选中装订第一部荷兰宪法。他的几个女儿中,有一个嫁给文森特·梵·高叔叔。 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刚生下不久就夭折了,而当梵高降生后,他被取了那个死去的兄长的名字:Vincent willem。 梵高在家中是老大,他还有三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他们是: 妹妹:安娜 Anna Cornelia van Gogh (1855217-19301120) 弟弟:提奥 Theodorus van Gogh (Theo,185751-1891125) 妹妹:伊丽莎白 Elisabetha Huberta van Gogh (1859316-19361129) 妹妹:威廉明娜 Willemina Jacoba van Gogh (1862-1941) 弟弟:科尼利斯 Cornelis Vincent van Gogh (1867517-1900424) 在凡高一生中,他只与弟弟提奥和妹妹威廉明娜保持了亲密的关系,而提奥也是凡高这一生中最大的支持者和崇拜者。在梵高1890年去世六个月后,提奥也追随它的兄长去了虽然梵高的父亲只是一位牧师,但凡高家族在当时是很有社会地位的,因为梵高的几个叔叔伯伯在当时都是“很有影响”的人物: “Uncle Hein” 海因伯伯 (Hendrick Vincent van Gogh 1814 - 1877)在鹿特丹开画廊,后来迁到布鲁塞尔。 “Uncle Jan” 约翰伯伯 ( Johannes van Gogh 约翰尼斯·梵·高 1817819-1885)一位海军司令,生活在阿姆斯特丹。1877年,梵高曾在这位叔叔家里生活过一段。 “Uncle Cor” 科尔叔叔 ( Cornelis Marinns van Gogh 1824 - 1908 ) 也是一位画商。梵高和提奥经常称他为CM。 “Uncle Cent” 梵森特伯伯 ( Vincent van Gogh 1820 - 1888 ,与梵高同名)他是位大画商。小时候因为身体不好,没能上大学。他最初在海牙(The Hague)卖绘画材料,他是一个很有才华和很精明的人。在几年间他的画廊就成为全欧洲著名的画廊。而后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画廊 - 古比尔公司(Goupil&Cie,总部在巴黎)订立了合股合同。梵高与提奥最初都在这位叔叔的店里 - 海牙古比尔公司工作过。 还有一些需要说明的人: 安东·莫夫 (Anton Mauve 1838918-188825)他是海牙画派的代表画家,梵高在海牙时曾受他的指导。他的妻子叫 Jet Mauve (原名 Jet Carbentus 1856 -94)是梵高的表妹。她(Jet)的母亲叫 Fie Carbentus,与梵高的母亲是亲姐妹。Fie有三个女儿,Jet就是其中一个。 主要参考文献:Jo van Gogh-Bonger's Memoir of Vincent van Gogh

编辑本段创作理念

1印象主义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凡的个性。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一般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2表现主义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 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在不同则是很难的。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

3艺术使命感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编辑本段创作时期

早期作品 18814 - 188312

这里展示的是梵高最早的油画。包括埃顿时期,海牙时期和德伦特时期。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1883年间。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可以说,凡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纽南 Nuenen 188312 - 188511

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 吃土豆的人

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后,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所谓的著名都是后人评价的结果,当时的凡高只是个待业青年)-《吃土豆的人》。这幅作品和他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这也表现出梵高很强的农民情结,他似乎很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一方面,他受到“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更重要的可能是内心深处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对淳朴农民的尊敬和对诚实劳动的赞美。 [注]:米勒,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喜欢描绘农民生活。梵高的精神导师,梵高许多作品受其影响并临摹过其许多作品。

安特卫普 Antwerp 188511 - 18862

1885年11月底,梵高决定去安特卫普,在那里的3个月里,他努力的学习绘画并沉醉于其中。在此期间,他了解鲁本斯的绘画,接触到了日本浮世绘,这些都对他此后的绘画历程有很大影响。梵高此时期的作品延续了纽南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沉的笔触,但他也渐渐使画布变得明亮了些,色彩也丰富了些。

巴黎 Paris 18863 - 18882

1886年2月底,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黎。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凡高兴奋,尤其是印象派绘画使他震惊不小。在弟弟提奥(当时在巴黎,提奥是颇有名气的画商,和印象派画家关系很好)的介绍下,梵高认识了很多印象派画家,比如劳特累克、高更、修拉、毕沙罗在受到印象派影响后,梵高的画风发生了变化,画面变得明亮起来。他还在创作中吸收了印象派的一些技法,如点彩法等。这一时期梵高开始了大量的自画像的创作。2年后,梵高渐渐厌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他并不满足于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和思想理念,而他独特的个性告诉我们,梵高的绘画不属于任何流派。于是梵高带着希望来到法国南部,充满阳光的小城阿尔,迎来了他最辉煌的创作时期。

阿尔 Arles 18882 - 18895

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推荐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 -阿尔,并很快爱上了这儿。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鲁林一家(19张)田使他 “疯狂”。 创作进入了高峰。虽受法国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影响。但他的作品已极具个性,这源自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性格。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 他不满足于只是理性的 “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 “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引号中的是凡高的原话)。 所以, 梵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梵高在小城广场边租下“黄房子”, 想建立“画家之家”。 后来高更前来同住。不幸的是,梵高梅毒进入三期,引发精神时常, 他与高更日夜争吵,后发生著名的 “割耳事件”。在阿尔居民的抗议下,梵高迫离开,并自愿前往距阿尔不远的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梵高在阿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仍无法卖出以养活自己。《向日葵》《收获景象》 《夜间咖啡馆 - 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 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圣雷米 Saint-Rémy 18895 - 18905

1889年5月8日,梵高自愿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在圣-保罗精神病院治疗。这时的梵高已陷入对油画_圣_雷米(20张)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他每隔几个月发一次病,但事后却非常清醒,并且经常到户外作画。令人惊叹的是,梵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并没有颓废,而是画出了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大胆,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许多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代表作品有:《星月夜》《柏树》等。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时,评论家开始评论梵高,而且卖出了他生前唯一一张油画。

奥维尔 Auvers-sur-Oise 18905 - 18907

1890年5月17日,梵高来到巴黎与提奥和他妻子及刚出生的侄子文森特(与梵高同名)见面。后经提奥推荐,来到距巴黎不远的小镇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治疗,并继续创作。梵高与当地人相处愉快,病情也似有好转,但就在7月27日下午,他外出作画时开枪自杀。29日黎明,凡高在提奥身边死去。当时他只有37岁。关于梵高自杀的原因始终存在争论。个人认为,梵高的自杀并不只是由于精神问题,《麦田上的乌鸦》等作品绝对是画家极其清醒的状态下画的,但这些画暗示了梵高的死亡却是很明显的。梵高在成名前夕突然自杀,也许终是一个谜。但请记住他的遗言:“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 1891年1月25日,提奥在梵高死后6个月也病逝了。 1914年,提奥的遗体被葬在奥维尔梵高墓之旁。两个好兄弟永远在一起了

梵高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受新印象主义的影响,比早期印象派更感性,更为主观。

梵高不属于野兽派,野兽派的代表人物有马蒂斯,德兰等。

后印象派属于后印象主义,而野兽派更偏向于表现主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125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