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历程

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历程,第1张

  中国攀登珠穆朗玛峰历程 挑战极限勇攀高峰

  2003年05月26日

  《解放军报》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被誉为地球第三极,海拔8848米。珠峰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我国西藏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藏语

  “珠穆”是女神之意,“朗玛”是第三的意思,因珠峰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珠穆朗玛”意为第三女神。

  被誉为女神的珠穆朗玛峰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伟,昂首天外,纵览世界。从18世纪开始,便陆续有一些探险家和登山队前往珠峰探测奥秘,希望登上地球之巅。经过近30年的努力,1953年5月29日,由英国人组织的登山队,才从位于尼泊尔一侧的南坡登上峰顶。之后的几年内又有不少登山者登上了珠峰,一个攀登珠峰的“黄金时代”来临。

  1958年,苏联100名功勋运动员联名写信给中苏双方最高***,要求两国联合组队,向珠峰挑战。中苏两国很快就达成了协议,并定于1959年攀登珠峰。协议达成后,中国组成了登山集训队,两国运动员开始了联合训练,并对攀登珠峰的线路进行了前期的勘察。1959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由于两国关系的恶化,苏联撕毁合作登山的协议。1959年严冬,当时主管体育的贺龙副总理向登山队长史占春发出了号令:人家不来了,我们单独登!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拉开了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序幕。中国参加登山活动只有5年的时间,队员主要由工人、解放军战士、西藏牧民、科研工作者和大学生组成。他们选择从北坡登顶,是一条从未有人成功攀登过的路线。国外的登山家称珠峰北坡是“不可攀登的路线”、“死亡的路线”。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终于在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成功地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峰顶。他们在峰顶留下了一面五星红旗和一尊毛主席石膏像,也留下了中国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足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发过两次号外,一次是原子弹爆炸成功,另一次就是珠峰登顶。在极为困难的年代,中国运动员攀上珠穆朗玛峰,为人类登顶开辟了一条北坡路线,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

  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攀登珠峰。这次一共有9名运动员成功登顶,刷新了一项一次登顶人数最多的纪录,女队员潘多也成为第一位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中国地质测量队也是在这次经过与登顶运动员的协作,精确地测定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813米,并完成了一系列科考活动,震惊了世界。

  这之后,中国登山队于1988年与日本和尼泊尔组成了三国联合登山队,实现了在珠峰顶峰会师和南上北下、北上南下大跨越;1993年海峡两岸联合攀登珠峰成功;1998年中美联合登山队再次登上地球之巅;1990年中美苏三国联合登顶成功……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上,中国登山运动员创下了许多第一的纪录。迄今为止,我国登山健儿已经14次登临珠峰之巅,有61人次在珠穆朗玛峰顶留下了足迹。

  今年大约有1000名登山者向珠峰发起挑战,他们将用登顶来纪念人类首次登顶珠峰50周年。我国组成了由职业登山运动员和业余登山爱好者组成的联合登山队。他们发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于5月21日和22日两次成功地登上了珠峰,使鲜艳的五星红旗再一次飘扬在地球之巅,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为夺取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双胜利而奋斗的勇气和信心!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884813米。"这个连小学课本都记载的、人们熟知了30年的数字在昨天上午成为历史。

昨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当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宣布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为海拔高程884443米这一刻,在场所有的人情不自禁都屏住了呼吸。与此同时,1975年公布的原珠峰高程数据884813米正式停止使用。

884443米和884813米两个数字间相差37米,难道30年间珠峰这个地球海拔最高点并没如人们期望的那样一点点长高,反而在变矮吗?是全球变暖导致珠峰冰雪融化从而让它变矮了吗?这一次跟30年前相比究竟采用了哪些先进技术进而测量出了更为准确的数据?昨天晨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长高还是变矮?

“表面上看,两个数字之间相差37米,给人的感觉是珠峰在30年间变矮了,但是从科学角度看,这个表述并不正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同时也是此次珠峰大型考察活动之一的科考队队长康世昌对晨报记者说。

据康世昌回忆,1999年5月,美国“千禧年珠峰测量”计划实施,部分中国学者作为合作方在北坡脚下给予协助,并提供部分参考数据。当年11月11日,这个计划的总策划人和组织实施者———美国波士顿自然博物馆名誉馆长、89岁的布兰德福特-沃斯本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年会上宣布测量结果是“8850米”。这个结果当时就被国家地理学会接受,理由是:“它来自最具可信力的、完完全全地在世界之巅进行的测量。”

“不管是1975年的884813米还是1999年的8850米,他们对关系到珠峰精确高度的一个重要谜团都没有揭开,那就是岩石面上方的冰雪层厚度。”

“现在看来1975年的测量方法是有些幼稚的,”康世昌说,1975年,中国登山队在珠峰顶竖立了测量觇标,采用三角测量方法测定了珠峰高程,当时得到的“雪面高度”(即包括峰顶冰雪层的厚度)是884905米。登顶队员潘多用直径4至5厘米的木头杆子插入雪层,直到插不动为止,测得雪层深度为92厘米,于是算出“珠峰高度884813米”,并一直沿用到昨天。

“这其中有多少不科学性啊,因为疏松的积雪下面就是坚硬的冰冻层,潘多可能根本就没有插到岩石层!”“所以说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没能测得较为精确的数据,拿这个数据来和现在的数据相比较本身就没有可比性!所以不能以此来说珠峰是变高还是变矮。”

与康世昌的观点相同,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1975年珠峰高程测定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陈俊勇院士也表示,他个人不太同意高程数据下降的提法。陈俊勇说:“关于高程的变化,很难说珠峰这次公布的高程数据是下降的,我不太同意这样的提法。”

他说,1975年雪深的测量是092米,这次测量是350米,也就说明1975年的时候,在测雪深的时候没有达到真正的岩面,只是达到了上面雪层的覆盖。由于技术的原因,现在我们达到了岩面,高度的变化是由于测深技术的改进,使高度降低了一部分。

是否证明全球变暖?

“认为全球变暖导致珠峰冰雪融化从而让它变矮这一说法,就目前来看很难找到科学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全球变暖正日益对珠峰造成着影响。”康世昌对晨报记者说。

他说,根据他多年的研究发现,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珠峰地区冰川退缩强烈。珠峰海拔6520米的东绒布地区冰川消融区面积从去年的海拔6300米区域扩大到今年的海拔6400米区域。珠峰东绒布地区冰川消融区面积的扩大,不仅是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同时也是因为2004年珠峰地区冰川消融强烈而导致。

康世昌说,2004年科考小组在珠峰东绒布冰川垭口架设的观测物质平衡的花杆大部分已经丢失,这说明珠峰地区冰川强烈退缩而导致这些花杆倒塌。“同时,位于珠峰中绒布冰川带的冰积湖(冰面湖)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这也是由珠峰地区中绒布冰川消融面积扩大而导致的。”

是否为当今最精确数据?

30年前测珠峰高度靠的是潘多手里的木头杆子,时过境迁,这次测量技术手段都有了哪些提高?陈邦柱介绍说,这次珠峰测量的技术方案,既有和1975年相同的技术方案,也有当代测绘发展的高新技术的方案。

与1975年相同的就是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这是从技术路线上相同的。但是也有新的进展,一是光电测距,大家在直播的时候看到觇标上挂有棱镜,这就是和1975年不同的技术;二是采用了当代最先进的GPS技术;三是采用了冰雪探测雷达,对峰顶的冰雪进行了严密的测定。

“我们把传统的测量技术和当代先进的GPS技术结合起来,把测量的数据进行了加权处理,最后互为参考,互相通过权重的分配得出精确的数据,应该说比1975年在技术上是上了一个很高的档次,精度比1975年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我们刚才公布的精度是正负021米的岩石面高。”

“应当说这次冰雪的数据是当今我们技术所能达到的最精确的数据,冰雪雷达测定的冰雪精度是01米。”“珠峰岩石面的高度比较准确的数字这次是第一次公布,对中国来说也是第一次测到。”

据了解,从2004年下半年起,国家测绘局开始开展“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的策划及技术方案的设计。“方案的基本设计思想是以现代大地测量技术为主,结合传统大地测量方法综合确定珠峰高程,同时利用长期积累的丰富的大地测量数据资料开展珠峰及其邻近区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透露。

承担单位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和受国务院表彰的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组成了登山测量、GPS观测、水准、重力、三角交会以及后勤等六个小队。

2005年5月22日上午11时08分,珠峰登顶测量队登顶测量成功,标志着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参与这次珠峰高程测量的一线作业人员50多人,参与登顶并且进行测量工作的,共培训了7人,其中4人是登山人员,他们也接受了测量技能的专业培训。而共有6名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专业测绘人员接受了登山技能的培训,最后从中选择了3人参加登顶测量。

5月22日,登顶的测量队员有4人。当天,登上峰顶的登山队员、测量队员和登山协从人员一共有20多人。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说:“在山上,因为峰顶的气候和各种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所以登山队员在峰顶停留的时间不能超过2个小时。他们在峰顶完成测量数据的采集、觇标的竖立、冰雪雷达对雪深的扫描工作,一共停留了将近2个小时。真正进行测量数据采集、进行测量工作的时间是40分钟。当然,由于他们树立了觇标,所以我们山下的6个观测点对峰顶的觇标进行了连续2天时间的观测。6个点上,每一个点都获得了20组以上的高精度的有效数据。”

6月12日全部野外测量数据送抵西安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随即开始了相关数据处理和计算工作。同时国家测绘局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总参测绘局、 武汉大学等专家对计算数据进行了全面的检测确保成果的准确性。

2005年7月18日,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项目验收评审会议。来自科技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中国 地震局、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等单位的20名院士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综合利用现代技术,精确确定珠峰顶的高程和平面位置,实现了迄今为止对珠峰高程最为精确的测量。

“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珠峰峰顶岩石面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这一系列数据得到了各方专家的认同。 (于任飞)

百灵编辑:朝群

  2003年5月21日,一个在中国登山史上意义非凡的日子:中国人再次登上了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而这次正好距离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整整50年。

当天,有10名中国队员登上了珠峰,除了3名来自中韩联合登山队以外,其余7名来自2003中国珠峰登山队。

尽管当天珠峰天气不好,飘着飞雪,云雾笼罩,但中国队员还是成功地让五星红旗飞场在世界之巅。

回首1953年,当新西兰人希拉里和尼泊尔人丹增第一次把人类的脚印印在世界之巅时,他们绝对想不到,50年后,全世界的登山爱好者会不约而同地以再攀珠峰的方式纪念这一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连同中国在内,这次攀登珠峰的国家有28个,从不列颠到亚马逊,从阿尔卑斯到比利牛斯,英国、美国、新西兰、意大利、日本、瑞士、西班牙、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都派出了登山队。更令希拉里和丹增想不到的也许是中国人的热情,当中国登山队5月11日从海拔5150米的大本营出发时,中国中央电视台就把镜头对准了他们。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直播珠峰登顶活动。当中国人把光缆从8848米的山巅架设到大本营,并把电视信号传回北京时,人类第一次有了坐在家里看世界“第三极”的渴望。

5月11日晴 中国登山队从海拔5150米的大本营出发,沿着传统攀登线路,正式向世界之巅进发。毫无疑问,他们将面临重重挑战,尽管6天前他们曾在高山营地进行反复适应性行军,但始终未能完成从7790米的五号营地向8300米的六号营地的推进。

这就是说,由业余队员组成的珠峰登山队没有获得8000米以上适应性行军经验。

但时间不等人,别国队员有的已经提前出发了。而且天气很好,晴空万里,阳光和煦,如果不是还有些许高空风的话,和江南没多少区别。

这多少有些让人想不通,毕竟前几天连绵的坏天气让人认为这几乎没有可能:从5月初开始,风暴天气肆虐了一周多的时间。

入夜,大风把帐篷吹得嘭嘭作响,在里面入睡犹如处在惊涛骇浪之中,悬挂在帐篷外的广告横幅,在狂风的拍打下,发出的居然是一种类似于鞭炮的洪亮脆响。

这里,昼夜温差有20多摄氏度,晚上室外的温度一般都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尽管大本营东边有四个环保厕所,可是到了晚上,几乎没人能够有勇气冲出帐篷到厕所里去。

持续强烈的高空风甚至把中国队此前建在5500米的一号营地完全摧毁,这逼迫中国队不得不在6000米建立起二号营地。这意味着中国登山队的8名队员将不可能按1个月前的计划进行中途休息,他们不得不从5150米直接上升到6000米。

体力是一个考验,在五六千米的高海拔,氧气含量只有平地的一半,高原反应会让人走上几步便气喘吁吁,晚上睡觉也没有往日香,每个人都能感到轻微的头疼,帐篷里,原本应该12点熄的灯通常会长明到天亮。

天气也是一个考验,在珠峰地区,天气瞬息万变:一刻钟前,可能阳光高照;一刻钟后,风力可达10级。这甚至让各国登山队掌握的天气预报出现冲突,同一天的天气,瑞士气象台预报是大风,而中国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是好天。

10时35分,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在神圣的宣誓之后,队员们怀揣着一面崭新的国旗,沿着中绒布冰川石碛堆的小路向珠峰进发。与他们同行的还有3名高山摄像师和4名央视记者。

由于途中要经过冰川、冰矶石、河流、冰裂逢、冰塔林等险恶的地形地貌,7个多小时后,队员们才陆续抵达6000米的二号营地。

此时,从前进营地传下消息说,该营地的帐篷全部被几天前的大风暴撕烂,所幸的是帐篷内的高山物资丝毫无损。

同时,4名实力超凡的夏尔巴人今天在前进营地与海拔8300米突击营地之间顺利跑了一个往返,成功铺设了两个营地之间的电视光缆。

5月12日风和日丽

清晨8点30分,昨天已抵达6000米二号营地的队员开始向6500米的前进营地进发,午间时分,队员们陆续到达,然后在这里吃了一顿丰富的午餐,包括鸡汤、馄饨、鱼等。

从行军状态来看,全体队员状况良好,按照原定计划,他们将在前进营地休整两天,然后继续上行,目前队内初步确定首批队员的冲顶时间为5月18日,而其他国家则表示要在这个时间之后冲顶,因此,中国队将成为首支向顶峰发起冲击的队伍。

显然,这个决定需要一定勇气,因为来自气象方面的消息显示:18日后,产生于印度洋上空的热带风暴将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登陆,这会对珠峰地区的天气产生较大的影响。

但中国队之所以不改变冲顶时间是因为中国队要比其他国家队庞大,一旦随便改变冲顶计划,将对后勤工作带来难以预计的影响。

然而,中国队作为首支向顶峰发起冲击的队伍,必须提前修好从海拔8300米突击营地到顶峰的突击道路。而最初关于突击营地以上路线的修路计划,拟定的是由罗塞尔队、埃里克队和瑞士队联合中国队共同来实施的。如今,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国队成了首支冲顶的队伍,其他队伍会不会因此坐而待机明天,各国登山队将在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召开“国际高山协作协调会”,届时中国登山队副总指挥尼玛次仁将与其他登山队的负责人专门商讨此事。

5月13日下午出现大风降雪天气 晚7时左右,珠峰被浓密的云雾笼罩,但在前进营地举行的“国际高山协作协调会”的会议气氛却十分热烈。

因为此时,各国登山队又获得了可喜的天气预报:5月17日和18日是一次绝好的登顶时间,因此顺利达成共识,各国登山队联合力量,共同出资3000美元请夏尔巴人打通从海拔8300米至顶峰的登顶路线。

此前,中国登山队的具体分组情况已经确定:A组为刘福勇、陈骏池,3名夏尔巴高山向导及高山摄像人员,共12人,明天在中国登山队副总指挥尼玛次仁的率领下出发,登顶时间为17~18日。B组队员是王石、梁群、李伟文、刘健、张梁和6名夏尔巴人,在队长罗申的带领下,将于5月19日离开6500米的前进营地,5月22日登顶。

就在中国队决定具体分组的时候,他们收到了当天发生的两个“第一”的消息:

凌晨,印度队11名队员从南坡成功登顶珠峰,成为今年第一支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队。

晚7时,意大利队一行3人撤离珠峰大本营,成为今年攀登珠峰的团队中第一支撤营的队伍。

5月14日大风 中国队A组队员离开前进营地向7028米的北坳营地进发。中韩联合登山队3名韩国队员和3名中国队员也离开营地向北坳营地进发。如果天气允许,他们将在15日继续向上攀登,进驻海拔7790米的四号营地。

在中国这两支队伍向上进发时,其余大部分团队都在前进营地待机。

5月15日大风 中国队前方指挥部临时作出决定:队员下撤至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等待天气好转,再行上攻。

于是,中国登山队的A组队员紧急从7028米的北坳营地撤回了前进营地,同时,中韩联合登山队也返回了。

据了解,昨日夜间,北坳营地刮起了10级以上的阵风,队员梁群的帐篷甚至被大风撕了,以至于她不得不提着睡袋合并到了别的帐篷中。一些队员还数次起来,在风中加固帐篷。

天亮后,风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到12点左右,大风甚至袭入大本营,风力在七级以上。此时,中央气象台传来的预报显示,珠峰地区海拔7000米以上的大风天气至少要持续到5月19日。

5月16日天气仍未好转,只是风要小一些 攀登珠峰的大部分团队继续在前进营地待机。但中韩联合登山队的3名韩国队员已离开前进营地向北坳营地进发。此外还有日本队的几名夏尔巴高山协作队员向8300米的突击营地运输物资。

与此同时,中国登山队召开全体队员会议,重新调整分组阵容:原来在B组的梁群和李伟文夫妇被调回了刘福勇、陈骏池所在的A组,这样A组就由原来的2名队员变成了4名。具体情况是:攀登队长尼玛次仁,队员为刘福勇、陈骏池、梁群、李伟文、夏尔巴人3名、高山摄像3人、西藏登山学校学员2人。

当天的会议决定,A组将于5月19日重新向上进发,赶在5月22日左右向顶峰发起冲击。

5月17日 中国登协常务副主席李致新赶到前进营地,召开了全体会议。

经过商议,冲顶队员的分组形式又一次进行了调整,原先在A组的刘福勇被调整到B组。这样,冲顶第一突击队的队员又回到了三人组合,即陈骏池及李伟文、梁群夫妇,队长为尼玛次仁;第二突击队则由其余4人组成,队长为罗申。

同时,新的登顶计划确定,5月21日和22日分别为两组突击队的冲顶日。

会上,队长王勇峰还宣读了关于执行新的登顶计划的五条纪律: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队长和指挥员有权根据行进中的新情况随时命令队员下撤:三、第一突击队负责建营修路、第二突击队负责第一队的接应工作;四、第一队在冲顶过程中的下撤时间由队长尼玛次仁决定,第二队实施冲顶时无论已经走到了哪里都必须赶在中午1点之前回撤;五、行进路途中必须以“安全第一”为原则,如果在路途中有同行的外国登山队需要支援,执行以支援为主,登顶从后的原则。

5月18日 中午2点,冲顶第一突击队从前进营地向7028米的北坳营地攀登,并在4个多小时后进驻营地。

北坳是珠峰和其北部章子峰之间的一道马鞍形的坳谷,路线虽不长,但攀登难度较大。这里堆积着深不可测的万年冰雪,潜伏着无数冰崩和雪崩结构,成为珠穆朗玛山中最危险的冰崩和雪崩地区。

这里的最大坡度有70°,个别地段甚至垂直,像一座高耸的城墙屹立在珠穆朗玛峰的腰部,成为沿东绒布冰川地带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必经之地,被誉为珠穆朗玛的大门。

对于这里的险要,曾经登顶珠峰的一名登山家这样描述:“由于受到海拔高、空气稀薄的严重影响,过去的三天,我们没怎么好好睡过;吃的只是少量的薄脆饼干。这造成身体严重脱水,皮肤青紫,氧气倒流到大脑、心脏和别的重要器官。攀登到7000米以上,即使带着瓶装氧气,仍然经受着繁重不堪的呼吸酷刑。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警告你后退。”

5月19日 天气不错,队员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没有戴手套,这和前几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午10点30分,中国登山队A组队员整理好行装,出发前往海拔7790米营地。队员们在绳索的保护下缓缓向上攀登,半个小时后,到达海拔7300米的高度。

在暖和而无风的天气中,队员向上行进的情绪十分高涨,陈骏池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列,个别队员甚至还脱掉了鸭绒衣向上行进。

跟在陈骏池后面的是女队员梁群,接着是李伟文,身穿**登山服的尼玛次仁队长和西藏登山队的几名协作队员在后面保护。

下午4点,A组队员到达了7790米营地。在这里他们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中央气象台发来的最新天气预报显示,5月21日在珠峰海拔8000米附近的地区,气温为-26℃~-30℃,风速为26米/秒~28米/秒,是一个绝佳的低风、和暖的登顶日。 5月20日 7790米的营地天气寒冷,风也比较大,为了队员的安全,原定今天上午10点30分向8300米的突击营地行进的出发时间被推迟。

由于海拔7790米是三名登山队员此前到达的最高高度,所以陈骏池、梁群和李伟文三人都是向自己的一个更高的高度挑战,队员们在大风中每做一个动作都非常困难。

11点,戴着防护镜和氧气面罩的队员出发了。下午5点25分左右,A组成员中三名高山摄像和三名高山协作以及队员陈骏池,率先到达了8300米的突击营地。大约半小时后A组成员全部到达。

在这里他们获得了一个信息,日本队两名队员和三名夏尔巴人当天已经登顶成功。

按照传统的登山方法,突击营地不应该设在8300米,而应该在8600米左右,因为从8600米到8848米的路程对登山者而言,难度较小一些,平均用时仅在4个小时左右,但近年来,随着现代登山装备的完善及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把突击营地设在了8300米。

但这样的设营方式,对于本次这样一支业余级别,而且完全没有海拔8000米以上行走经验的队伍,带来的最大难题是:从海拔8300米向顶峰运动,至少需要10多个小时,而且在近期大风天气的作用下,这一段山脊附近的积雪均被吹光,大多形成了冰岩结合的路面,带着冰爪行走更增加了难度。

这一段漫长的路程,对登顶队员体能和意志都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5月21日 冲顶开始。凌晨0点30分,5150米大本营、6500米前进营地、7028米北坳营地三方同时用对讲机呼叫8300米的A组队员启程,3点03分队伍准备完毕立即出发。

6点50分队员到达第一台阶。两小时后尼玛次仁队长与本次行动总指挥王勇峰联络,他表示第二台阶有大风,能见度非常低,队员在艰难前进。队员们正在向第二台阶处的金属梯进发,这个被称为“中国梯子”的金属梯是中国登山队员在1975年时搭建的,同时也是各国探险家从北坳登顶的必经之路。虽然只有11级台阶,但在如此高海拔的地方攀登,队员们每抬一脚都要付出艰辛的代价。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位藏族高山摄像师扎西次仁和阿旺普布,之后是陈骏池、梁群以及尼玛次仁队长等人,队员们顺利通过“中国梯”,向顶峰迈出坚实一步。

中午12点40分,中国登山队A组部分队员通过珠峰第二台阶,行动总指挥王勇峰预测A组将于50分钟后登顶。但此后由于气候原因影响了登顶的顺利进行,队员李伟文也因为身体异常,下撤到7028米的高度。

胜利从13点40分开始,藏族高山摄像师扎西次仁、阿旺普布率先登上珠峰峰顶,尼玛次仁继两名协作人员后第三个成功登顶,此后不久旺堆、小普布和普布顿珠相继登顶成功,当30余分钟后陈骏池和梁群最终登顶成功,中国登山队A组7名队员成功完成了对世界之巅的“零距离接触”,队员们手中的五星红旗在珠峰迎风招展。

整理:zhl201702

1、欢迎先生您走上爱我这条不归路

2、我喜欢在夜色中拥抱你 因为夜色温柔 而你更甚。

3、温和久了 稍有脾气就成了恶人

4、该长大啦,小鬼。

5、你携缓缓月色而来 雪也好似温柔弥漫

6、当云坠入雾里 枯叶坠入秋色里 当星子坠入银河里 梦坠入夜里 那时候 我坠入你

7、你眼中倒立的星河烂漫,笑着带着皎洁的月光。

8、世人皆如满天星,而你却如皎皎洁月,众星捧月,唯你耀眼。

9、我这辈子也就只能当个吃货了!

10、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则只是被淋湿。罗杰米勒

11、你要不要接受我这个甜蜜的麻烦。

12、宇宙中有数不清的繁星 你不是繁星 你是我的近在咫尺。

13、星河滚烫你是人间理想,夜风寒凉你是人间火光,万世沉浮你是人间归途。

14、夜晚有星 云朵有雨 这善变的世界难得有你

15、我们还年轻,长长的人生可以受一点风浪。

16、向阳而开的花开起来就像阳光般灿烂颜色,向日葵失去了太阳就是失去了旋转地目的和方向。

17、多庆幸,你是我领略万物后,仅存的心动。

18、别让快乐走丢了它会害怕的

19、你满船的烟波 也是夜里的星河

20、曾几何时,我们做了世上那最柔情的人,为一朵花低眉,为一朵云驻足,为一滴雨感动。

21、每朵云的下落不明 每盏月亮都不知所踪

22、明媚皓月 初见便是钟情

23、小熊给你 糖糖给你 草莓给你 你跟我回家好不好。

24、我想带你去西藏,在珠穆朗玛峰上向你单膝下跪求婚,因为那时我高于一切,但是只低于你。

25、我希望路过的风,也能转个圈的去拥抱你。

26、你不像任何人,因为我爱你。

27、菩提树下说执迷,云海涛生皆是你。

28、可见那惊鸿一瞥,误入眉眼,喜欢多年。

29、没有月亮,我们可以看星光,失去星光,还有温暖的阳光。翁倩玉《永远相信》

30、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31、没能遇见你,小裙子都觉得怀才不遇

32、温暖,存于人们的心中;温暖,来自圣洁的心灵;温暖,可满足人的需要;温暖,可抚平人的创伤。

33、不要怕,你终会遇见这么一个人,他会用整个人生将你精心收藏,用漫长岁月把你妥善安放。

34、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余秋雨

35、等春风拂尽人间长留,你要记得和心上人去白头。

36、只要和你在一起腮红都用不着了呢

37、宇宙与你相撞,满天星月抖落三分,你怀里的温柔抖落三分,银河由此诞生。

38、所有晦暗都留给过往 从遇见你开始 凛冬散尽 星河长明

39、我会攒一些关于浪漫的碎片,然后拼起来送给你

40、晚风轻踩着云朵,晚霞在贩售快乐,银河在背后靠近我,我与星辉一同陷入沉沦。

41、我对你是招摇过市 明目张胆 溢于言表的喜欢。

42、静守时光,以待流年。

43、我想和你永远在,一起让孩子叫妈,让这个世界认可我们

44、逃不掉的,还是逃进我心里吧。

45、如果我穷得只剩下生命,就让我用生命去爱你。

46、新的一年不打算做宇宙的爱人,我只想做你一个人的小甜饼。

47、只要还有一点记忆,一点机缘,一个故事就会永远永远。

48、想你一次,星星就多了一颗的样子。

49、每个女孩子都是 银河遗落在世间的星星

50、在花事荼蘼的人生市街,敢于独自走入无人甬径的人,最能品味独处之美。

51、听风与凤窃语 看漫天熠熠星辰

52、你真可爱,我说时来不及思索,而思索之后,还是这样说。

53、公主殿下的任务呢就是天天开心

54、星星醉酒到处跑 月亮跌进深海里 我以为从未觉得人间美好的 直到你来了

55、你也是我疲惫生活中的希望与糖。

56、月亮嚼碎了变成星星 你就藏在那漫天的星光里。

57、给生命一个微笑,放手过去,享受现在,拥抱未来。

58、爱的时候不辜负别人,玩的时候不辜负风景,睡的时候不辜负床,一个人的时候不辜负自己。

59、山水落你眉间痴长缠绵 望尽了也是一眼

60、出来看星星吗?不看星星出来也行。

61、少女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而并非烟尘人间

62、环游整个星系找不到比你更亮的星星

63、想要拼命抓住那些短暂的发光的温柔瞬间,关于爱,关于美好,关于夏天

64、今天是召唤师峡谷容不下我的一天!

65、被世间宠溺 被妥藏 被抱紧

66、紧要关头不放弃,绝望就会变成希望。

67、感谢在那个最干净的年纪里,我的每一帧回忆都镌刻了你的名字。

一、攀登者》中首次登顶没留下影像证据,其实是没能留下有力的影像证据。因为登顶之时是夜里,当时中国技术下的摄像机并不能保证夜晚拍摄的清晰度。

下峰顶时,在海拔8700米处也拍过两个镜头,受限于摄像机,同时也是登山队员们在恶劣环境下大量消耗体力之后的缘故,镜头拍摄地晃动而模糊。而这些模糊、黑暗的镜头,并不能成为登顶成功的有力证据。

二、《攀登者》中包含的历史细节

1、登山靴

受技术条件限制,当时的登山靴用鲸鱼皮制成,特别沉重,这就可以理解片中登山者为何行进速度缓慢。此外,行进中,脚趾要经常挠一下鞋底,保持血液循环,否则很可能被冻伤,这也影响了行进速度。

2、编组

在《攀登者》中,登山者采取了编组行进的方式,彼此用绳子连接在一起,一般是4人一组。编组登山是当时苏联的标准操作,以对抗滑坠,但从结果看,编组反而加大了伤亡,如今这种方式已不常用。

3、化石

在《攀登者》中,方五洲送给徐樱一块从珠峰上获得的海洋化石。珠峰所在地区原来是海洋,即喜玛亚拉古海。1924年,首次发现了海洋化石。不过,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带回的9块岩石标本是奥陶纪灰岩。

4、第二台阶

在《攀登者》中,对第二台阶有较多刻画,从北坡登顶珠峰,最困难处在第二台阶,海拔在8600米左右。英国人曾7次尝试从北坡登顶,始终未能突破它,1975年,中国登山队在这里架设了金属梯子后,北坡登顶难度大大下降,超过1500名登山者使用过“中国梯”。

5、珠峰高度

在《攀登者》中,多次提到重测珠峰高度,并展现了觇标的影像。1975年,中国登山队将5公斤重的觇标背上峰顶,正是为了重测珠峰高度。此前英国人曾以印度为海拔基准,为珠峰测量过身高。1975年,中国科技工作者以渤海为海拔零度,测出权威数据得到国际公认。

扩展资料

《攀登者》的历史背景:

《攀登者》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60年代为彰显中国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中国政府以国家命令组织人员登珠穆朗玛峰。估计谁都知道,海拔8800多米的高峰,这是挑战人类极限。

当时新中国刚建立不久,百废待兴,和尼泊尔的领土划分也被提上日程,此次边界谈判最大的问题就是珠峰的归属权。中国主张边界线设置在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归属权将由中国和尼泊尔各一半,尼泊尔政府不同意,称中国人从未登上过珠穆朗玛峰。

为了捍卫领土主权,登顶珠峰刻不容缓,然而新中国经济紧张、科技落后,原苏联提出的联合登山队由于1959年藏区的突发情况计划推迟,之后中苏决裂,对登山计划苏联一直以技术准备不足为由推脱。此时登顶珠峰的意义已经不止于运动,更涉及到祖国的领土主权和国际地位。

-攀登者 (2019年李仁港执导**)

                        -珠穆朗玛峰 (世界最高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5289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