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镜头记录世界,去过三次印度,去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

她用镜头记录世界,去过三次印度,去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第1张

我喜欢慢下来的旅行体验,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把镜头对准当地居民,观察当地人的生活,多为他们拍一些照片。很多地方去过几次,前后几年变化都很大,有的地方变化的快慢程度也不一样,但很多建筑风格和人文艺术却依然保持了下来。

张艺 /

作者介绍:

01

爱上摄影的心路历程

2004年开始,我利用业余时间用数码相机拍摄家人和周围一切感兴趣的事物。后来参加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摄影函授学院,进行比较系统地学习,渐渐开始参加各种摄影比赛,通过各种摄影比赛获奖打下了比较扎实的摄影基本功。

2005年去西藏的游客还没有现在这么多,所以当时来西藏之前总是有所顾虑,有去过西藏的朋友介绍西藏的生活是多么地艰苦,虽然如此,想去西藏的想法还是很坚定的。在西藏14天的日夜里,的确是像朋友所描述的那样艰苦,但我认为还是非常值得的。

我们早上整理好行装,准备进军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山脚下的海拔就已超过5000米,这让我喜忧参半:喜,是从未敢想过我们也能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忧,是怕身体承受不了高原反应。在这种心情下我们行驶在世界第一高峰的山路上。

峰顶终年积雪,一派圣洁的景象。早晨6点开车出发,计划前往珠峰脚下拍日出。我们穿上厚厚的羽绒衣裤,戴上帽子、手套,在寒冷的清晨,全副武装耐心等待日出。半个小时后,太阳才不情愿地从东方冉冉升起,一下子把雪山映照得微红,瞬间即逝,我们选择拍摄的位置不佳,又怕体力不支,不敢走得太近,离雪山又太远了,感觉拍出来的珠峰照片效果不是非常理想。

自2005年开始,到现在的16年时间,我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脚步,在祖国各地留下了辛勤的汗水,拍摄了无数张照片并在国内外获得过摄影大奖。

02

印度,我去了三次

2010年、2013年、2015年三年三次前往印度旅行拍摄,在普什卡街头喝奶茶,焦特布尔按摩师家里按摩,新德里街头乘坐摩的,达尔湖菜市场买菜,探访孟买塔拉维贫民窟,连续三天拍摄孟买著名的千人洗衣场都比嘎特……虽然每一次拍摄都非常辛苦,但是我觉得,累并快乐着。

印度,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发源地,以它特有的多样面貌,吸引着众人的目光。炙热的天气、拥挤的街头、鲜艳缤纷的色彩、散发浓郁香气的炙热刺激的咖喱香,高饱和的浓烈色彩,恒河水与泰姬陵在这里宁静致远。

印度是一个有信仰的国家,物质虽然贫乏但是精神丰富,把所有的精神都寄托在自己的信仰中。这是个有着巨大反差的国家。五星级酒店望出去是几十个帐篷构成的难民营;泰姬陵的大理石地面洁白无瑕一尘不染,进城却是漫天灰尘、遍地垃圾;甚至城市的清晨和夜晚也完全是两个世界。

在斋普尔的大街上大象和骆驼,这些动物和行人、人力车、TUKTUK、出租车、公交车等一起前行。每个角落无处不是脏、乱、差,空气中嗅到尿骚味,但是他们的食物没有防腐剂、添加剂,不掺水的奶制品让我们终于喝到了童年时喝过纯正、香浓牛奶的味道。到处可见古老的建筑物,让人仿佛穿行在中世纪的某个街道上。

印度孟买的都比嘎特意为“洗衣人的码头”,又称“千人洗衣场”,有150余年的 历史 ,是世界最大的露天洗衣场。这里的洗衣工每天可以挣到7万美元,超过700户的家庭以“洗衣”为生。洗衣服的方法完全靠人力,如今依然如此,每天早晨和傍晚,成百上千的洗衣工人在此洗衣,构成了孟买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

以一种“旁观者”的方式了解他者 社会 文化,却依旧无法完整地还原对象最真实、客观的 社会 文化。所以我们试图进行一个项目来 探索 摄影媒介记录功能实现方式的多样性,不但用相机大量拍摄,还进行视频录像、人物采访等较为真实地还原洗衣场的真实性。通过采访我惊奇地发现,这里洗衣工其实都有一定教育背景。

印度,一个古老神奇的国度,让人感到一份别样的触动。印度是有色彩,有气味,有温度,又是神奇的一个国度。

03

非去不可的俄罗斯

对俄罗斯的情结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提起俄罗斯,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是马恩列斯的领袖挂像。文学巨匠屠格涅夫、契诃夫、普希金、大小托尔斯泰、果戈理等,名著《钦差大臣》《父与子》《静静的顿河》《日瓦戈医生》等,略带忧伤情调的民歌《山楂树》《喀秋莎》《贝加尔湖畔》《红莓花儿开》《小路》,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白桦林、手风琴、小木屋,保尔·柯察金、卓娅与舒拉、加加宁这些人物更是从小的偶像……这种俄罗斯情结,着实影响了我的一生。正是这种情结促成了我的俄罗斯之行。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的,只有花儿在轻轻唱……”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几经传唱,曾让多少国人对莫斯科心驰神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你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又曾点燃过多少中国人的文学梦?于是2016年12月我飞往俄罗斯莫斯科境内开启一个星期的旅程。莫斯科寒冷的冬季没有掩盖我拍摄的热情,巍峨、高大的俄罗斯建筑曾经在苏联小说里,**里出现过,没有想到现在就矗立在我的面前,让我激动不已。

由于俄罗斯位处在高纬度的大陆气候中,原以为冬季将是天寒地冻杳无生气,其实不然,俄罗斯人早已适应了寒冷的冬季,室外飘着鹅毛大雪,照样到广场上去玩耍。

每年的1月初,是俄罗斯人狂欢的日子,新年、圣诞汇聚于此,长达3个星期的狂欢日,除了在餐桌上度过,长久以来,俄罗斯人习惯于购买新年礼物,添置欢乐饰物,举办家庭派对,或者出国 旅游 。

04

镜头下的朝鲜

2016年7月我在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旅行,一个当地的小哥边走边指着对岸说:“这就是鸭绿江,对面就是朝鲜了。”站在这里就可以与它隔江相望的是朝鲜惠山市。

顺着小哥的指引,我望向对面的朝鲜惠山市,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有中国缩影的神秘国度。有很破的房子,也有不错的公房,但整体看来,房子很普通,也没有鲜亮的色彩。

透过我的70—200的长镜头可以看到对岸的朝鲜,路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和类似于解放牌大卡车一样的交通工具,鸭绿江边,还有不少的妇女在洗衣服,天真的孩子们在玩耍,还有很多军人在走动。

整体感觉他们就像我们国家70年代的精神面貌一样,虽然不富有,但看上去也挺快乐。后来我到朝鲜 旅游 ,在平壤和开城,我拍摄了很多步行的农民、骑自行车的市民、排队出行的学生。

朝鲜人普遍身材显瘦,皮肤偏黑,穿着简朴。他们对中国游客很友好,会露出淳朴的笑容。当你主动和他们搭讪时,他们会显得严肃拘谨。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朝鲜的民生物资不丰富,很多食物要凭票定量供给。朝鲜人的生活水平不高原因很多,但朝鲜人生活轻松,节奏有目共睹。

朝鲜住房免费分配,那么他们房子的质量怎么样呢?在平壤,我见到过几个建筑工地,工人们盖房子的方法比较原始。朝鲜建成的一些居民楼,墙体外表基本上都涂上五颜六色的涂料,墙体表面也比较粗糙。在市中心,有很多非常陈旧的小区有待改造。朝鲜的住房虽然免费分配,但水电费需要自己负担。

朝鲜的小区一般没有大门,也没有绿化带。因为没有物业公司,所以不用交物业费。小区的卫生由小区的户主维护。每栋楼会有一个人民班长,班长主要协调邻里关系、消息传达,以及小区的各种量化评比。人民班长一般由退休的大妈大爷担任,他们在小区德高望重,大家都比较相信他们。朝鲜实行计划经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把免费提供住房视为重要任务。

在朝鲜旅行期间,朝鲜导游告诉我们,朝鲜实行三大免费政策:住房、医疗和教育。说到这三大免费政策,导游的骄傲溢于言表。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到平壤万景台少年宫参观。在朝鲜,孩子被称为“国家之王”,因为孩子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朝鲜目前实行12年义务教育,国家全额承担所有费用,而多姿多彩的课外兴趣课程正是义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万景台学生少年宫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技能,也培养了他们的艺术特长和 体育 素质,成为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第二课堂”。

对话作者

Q&A

Q

可否分享你在2019年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获奖的作品的背后故事?

A: 获奖作品《古巴现状》这组照片拍摄于2017年2月。古巴是 社会 主义国家,整个国家结构很像我国70年代,但是这几年正处在新旧交替、改革开放最原始状态,很多现象和国内改革开放初期很相似。正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我所熟悉和经历过的,比如凭票购物,上学、看病都是免费等,所有这些现状都非常吸引我。我拍摄的时候会联想到我们过去的生活,是带着感情和思考去拍摄的,所以拍的时候特别有激情。

Q

你曾连续十多年拍摄春运专题,通过这个专题你有哪些发现?

A: 2008年我连续三天在广州火车站拍摄春运过程,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后来有三幅摄影作品被广东档案馆收藏。2008年至今我仍然一到春节前都会去广州火车站拍摄“春运”,在这些年期间,在春运客运的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也在逐年改善条件,让农民工可以早一天和家人团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次,通过我的镜头可以看到农民工的经济、物质条件改善很多。

Q

这些年来,你拍下了很多组照,甚至用长达十年以上的时间记录某一个题材,为什么坚持这么做呢?

A: 我本人比较喜欢拍摄人文纪实类题材摄影作品,有的纪实摄影题材我拍了十余年时间,慢慢形成了一个个专题。每一个专题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才拍摄的。一开始只是简单记录,时间长了,我会对每一部作品产生感情,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它”在镜头下慢慢地形成自己的风格。

Q

你积极参加公益摄影,从中得到哪些收获?

A: 2016年底,我开始接触公益摄影。看到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一个个患有重症儿童痛苦的表情,心里非常难过,想为他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他们的孩子能重新获得 健康 的身体,为每一户贫困家庭患有重大疾病的患儿进行采访、拍摄、发表文章到网络上募捐。非常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已帮助这些贫困患儿募捐了不少善款。2018年,我帮助过在广东中山市外来工家庭被煤气燃爆烧伤的一家四口,我三次去拍摄采访,发文章帮助他们募捐到100万善款。

Q

旅行这么多地方,感受最深的是在哪里?

A: 感受最深的是古巴这个 社会 主义国家,他们生活方式特别像西方国家,但是他们的生活水平还是停留在我们国家的70年代,还是供给制阶段,但是古巴人民却是天生的乐天派,我很喜欢这个国家,以后有机会了还想再去一次。

Q

你说用镜头记录时代,时代的列车在飞速行驶,当下你的摄影生活是怎样的呢?

A: 现在的日常生活也是喜欢到处旅行、拍照、发文章,目前买了大疆无人机御2,边学习边拍摄边和影友交流心得,多创作好的航拍作品。随着5G时代的到来,观念也要更新换代,不但要拍好照片,写好文章,还要学习拍摄视频,剪辑视频,所以每天过得都很充实。

TIPS

关于俄罗斯 旅游

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路程700公里左右。从莫斯科去圣彼得堡,火车近8个小时路程,动车近4小时路程,坐飞机仅需要1个半小时。

关于朝鲜 旅游

因为朝鲜的特殊性,获得这个国家的个人 旅游 签证几乎是不可能的,若想去这个迷雾重重的国家一探究竟,只有参团前往。朝鲜的治安情况良好,朝方不允许游客脱团自由活动,所以全程的安全情况都是有保障的。

文&图 :张艺

编辑&排版 :洛洛夏

这是是一座不可侵犯的圣地,美得让人沉醉,安静又神秘。

西藏很适合自驾游,地广人稀,景点分布很广,自驾旅途中会遇到很多趣事。

注意:各种常用药(止疼片、胃肠、跌打损伤等等不同人的高原反应不一样。防晒用品(伞、墨镜、防晒霜、围巾等等,带一瓶芦荟胶非常有用,睡前舒缓一下衣服:一年四季的衣服都要带,最好带一件轻薄的羽绒服,个别地方很冷会下雪。一定要提前给预定的住所打电话确认。现金要带够,一些景区用不了支付宝之类的。有学生证,军人证之类的一定要带,可以省掉一半的门票钱。千万别带假的,查的挺严。

1拉萨—鲁朗林海—米林三日游

第一天可以去拉萨最著名的就是布达拉宫,坐落于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

第二天从拉萨前往鲁朗林海,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鲁朗镇内,距八一镇80公里左右的川藏路上,座落在深山老林之中,素有“西藏江南”的美称。一片生长在云山雾海里的森林,那里树木葱郁,草甸茂盛工整,周围溪流蜿蜒、雪山林立,还有成千上万种野花遍布林间,整个林海景区美得就像人间天堂。鲁朗林海未经太多人工开发,只是修建了一处观景台,如果运气好,在那里可以同时看到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垒两座山峰。门票免费,观景台20元。

2拉姆拉措—山南—江孜两日游

早上驱车到了拉姆拉措,早晨的拉姆拉措是最美的,每一个提到拉姆拉措的人,都对它神奇的传说所敬仰,一个面积仅为1平方公里的高山淡水湖,居然可以知晓一个人的前世今生。先不论这传说的真伪,就大而广的西藏绝美风光,也值得拉姆拉措神湖一行。这里的住宿条件不是很好,而且很少,所以建议不在此处留宿。

直接赶往山南,传说当中神猴同罗刹女结合而诞生结合而诞出藏民之地,聂赤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名字在时刻提醒你,这里,是藏文化的滥觞之地,是西藏的灵魂所在,山南是藏民族和藏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没有奇特的建筑,没有都市的繁华,但是这里有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第一位赞普,第一座三宝俱全的寺庙。在这里留宿一晚上。

第二天到达江孜,藏语意为“胜利顶峰,法王府顶”。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年楚河,在历史上,江孜是古代苏毗部落的都城,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松赞降服了苏毗,江孜便成为贵族的封地。

可以到卡若拉冰川看看,背靠西藏四大高峰之一的乃钦康桑峰(7191米南坡,冰川上部为一坡度较缓的冰帽,为两个呈悬冰川形式的冰舌。很多旅行者都会在这里观赏冰川的壮观,赞叹大自然的魅力。

3日喀则—珠峰—拉萨两日游(返程

前往日喀则,建议早上早一点起床,路程大概一个多小时左右,看你的车速吧,到了日喀则,第一站肯定是珠穆朗玛峰,当站在大本营的时候,不觉得珠穆朗玛峰特别高,但从绒布寺到大本营,3公里路走过去的时候,你可以感受到高原的气息,远观峰顶,莫名的自豪感,赶紧在大本营的纪念碑上报道,我到珠峰脚下了!如果有人喜欢探险可以到世界屋脊的边上!珠峰的朝霞,夕阳,旗云,让你霎时间忘记烦嚣。虽然一路艰辛,值得的!

第二天很推荐去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寺”,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位于西藏日喀则的尼色日山下。是该地区最大的寺庙。

最后要是有时间可以去羊湖,很美,人间仙境。

末日大觉醒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末日大觉醒

作者:点叶画枫

第一章 怒火觉醒

更新时间2012-7-30 10:49:08 字数:17995

 西藏,喜马拉雅山脉附近。

  作为全世界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的雄伟与磅礴,吸引了无数游客旅人前来观景,特别是那座耸立在天地之间,终年被寒雪覆盖,彷如远古时候身披雪衣的泰坦巨人般的珠穆朗玛峰,更是凸显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海拔将近八千米的高地上,光是望着那宏伟的山脉与终年不化的冰雪,就足以让人产生一种面对大自然的无力感和晕眩感,更别说在高海拔地区的强烈高原反应了。除了那些疯狂的探险家,就没有人敢深入山脉之中。

  而在这雪山之上,有十几名身穿特种登山装备,背着95式特种作战步枪的军人,正站在半山腰的悬崖上,脸色铁青的看着前方的山体。

  望着前方号称世界第一高峰的珠穆朗玛峰,身披雪地迷彩服,把登山钩牢牢插在山壁上固定身体的江凌,不由皱了起了眉头。年仅二十多岁江凌已经肩挂中校军衔,并且作为这十几名军人的队长,他的心性可以说是十分坚毅。但此时,江凌的脸色却十分难看,他紧紧的盯着前方珠峰脚下的一个足足有十几米高的巨大山洞,犹豫了许久,才对身后的军人们一挥手,示意集合。

  江凌以及十几名军人就这么坐在山崖之上,待到所有人都集合完毕,江凌这才对其中一个看起来不过十八九岁,脸上还带着些稚嫩的士兵道:

  “李华,把作战资料拿出来,现在前方情况不明,鹰巢根本没有提及这里会出现这么一个山洞。……

珠穆朗玛峰(Qomolangma),简称珠峰,又意译作圣母峰,尼泊尔称为萨加马塔峰,也叫“埃非勒斯峰”(Everest),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上,终年积雪。高度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珠穆朗玛峰较近的一次测量在1999年,是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定的,他们 珠峰峰顶附近地形图

认为珠峰的海拔高度应该为8850米。而世界各国曾经公认的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于1975年测定,是884813米。但外界也有8848米、8840米、8850米、8882米等多种说法。最近,2005年5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测珠峰高度测量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 珠峰卫星图

顶,再次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珠峰新高度为884443米(从左图看出峰顶位于中国境内)。同时停用1975年884813米的数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还会因为地理板块的运动,而不断变化。有趣的是,珠穆朗玛峰虽然是世界第一高峰,但是它的峰顶却不是距离地心最远的一点。这个特殊的点属于南美洲的钦博拉索山。(已知太阳系最高峰是海拔27000米的火星奥林匹斯山)。珠穆朗玛峰高大巍峨的形象,一直在当地以及全世界的范围内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经纬度:27°59′17〃 N ;86°55′31〃 E 首次登顶时间:1953年5月29日 艾德蒙·希拉里与丹增·诺盖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非常复杂。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米,南坡为5500—6100米。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达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障。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处的“洛子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穷峰,东南面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在这些巨峰的外围,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尔和印度锡金邦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 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形成了群峰来朝,峰头汹涌的波澜壮阔的场面。 珠峰峰顶附近地形图

珠穆朗玛峰较近的一次测量在1999年,是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使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定的,他们认为珠峰的海拔高度应该为8850米。而世界各国曾经公认的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于1975年测定,是海拔884813米。但外界也有8848米、8840米、8850米、8882米等多种说法。2005年5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测珠峰高度测量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再次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珠峰新高度为884443米,而峰顶位于中国。同时停用1975年884813米的数据。 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从陆地上冲刷来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形成了这里厚达3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以后,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地区受挤压而猛烈抬升,据测算,平均每一万年大约升高20~30米,直至如今,喜马拉雅山区仍处在不断上升之中,每100年上升7厘米。 随着时间的推移,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还会因为地理板块的运动,而不断变化。有趣的是,珠穆朗玛峰虽然是世界第一高峰,但是它的峰顶却不是距离地心最远的一点。这个特殊的点属于南美洲的钦博拉索山。(已知太阳系最高峰是海拔27000米的火星奥林匹斯山)。珠穆朗玛峰高大巍峨的形象,一直在当地以及全世界的范围内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1921年,第一支英国登山队在查尔斯·霍华德·伯里中校的率领下开始攀登珠穆朗玛峰,到达海拔7000米处。 1922年,第二支英国登山队是用供氧装置到达海拔8320米处。

1924年,第三支英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乔治·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在使用供氧装置登顶过程中失踪。马洛里的遗体于1999年在海拔8150米处被发现,而他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失踪,故无法确定他和欧文是否是登顶成功的世界第一人。 1953年5月29日,34岁来自新西兰的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作为英国登山队队员与39岁的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 en:Tenzing Norgay 一起沿东南山脊路线登上珠穆朗玛峰,是纪录上第一个登顶成功的登山队伍。 登上珠峰的 丹增诺尔盖

  1956年,以阿伯特·艾格勒为首的瑞士登山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有准确记录以来) 1960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他们是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此次攀登,也是首次从北坡攀登成功。 1963年,以诺曼·迪伦弗斯为首的美国探险队首次从西坡登顶成功。 1975年,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为世界上首位从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次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9名队员登顶。其中藏族队员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 1978年,奥地利人彼得·哈贝尔和意大利人赖因霍尔德·梅斯纳首次未带氧气瓶登顶成功。 1980年,波兰登山家克日什托夫·维里克斯基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首次从南北两侧双跨珠穆朗玛峰成功。 1996年,包括著名登山家罗布·哈尔在内的15名登山者在登顶过程中牺牲,是历史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牺牲人数最多的一年。 1998年,美国人汤姆·惠特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的残疾人。 2000年,尼泊尔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从大本营出发由北坡攀登,耗时16小时56分登顶成功,创造了登顶的最快纪录。 2001年,美国人维亨迈尔成为世界上首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次珠峰地区综合科考高度测量登山队成功攀登珠峰并测量珠峰高度数据。

编辑本段奥运圣火传递

  北京时间2008年5月8日上午9时17分,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中国登山队顺利登顶珠峰,藏族女队员次仁旺姆在峰顶高擎熊熊燃烧的奥运火炬,“祥云”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熊熊燃烧。 这是奥运圣火第一次登顶珠穆朗玛峰,奥运永恒不熄的火焰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无疑是奥运历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圆满成功。 珠峰火炬冲顶,火炬手、突击队员和支援组的名单: 火炬手:吉吉(第一棒)、王勇峰(第二棒)、尼玛次仁(第三棒)、黄春贵(第四棒)、次仁旺姆(第五棒) 突击组由十二人组成,组长:尼玛次仁 副组长:罗申 组员:达琼、吉吉、次仁旺姆、李福庆、黄春贵、袁复栋、罗布占堆、阿旺扎西、小扎西次仁、普布顿珠。 支援组由七人组成,组长:次洛 组员:王勇峰、次旦久美、边巴顿珠、洛则、严冬冬、德庆欧珠。 奥运会火炬登顶

编辑本段气候

  珠峰地区及其附近高峰的气候复杂多变,即使在一天之内,也往往变化莫测, 更不用说在一年四季之内的翻云覆雨。大体来说,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为雨季, 强烈的东南季风造成暴雨频繁,云雾弥漫,冰雪肆虐无常的恶劣气候。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中旬,因受强劲的西北寒流控制,最低气温可达-60℃,平均气温在-40℃至-50℃之间。最大风速可达90m/秒。每年3月初至5月末,这里是风季过度至雨季的春季,而9月初至10月末是雨季过度至风季的秋季。在此期间,有可能出现较好的天气,是登山的最佳季节。由于气候极度寒冷,又被称为世界第三极,据珠峰脚下的定日气象站的无线电探空资料表明,在海拔7500 米的高度上最冷在2月,其平均气温为-271℃,最热是8月,平均气温-104℃,年平均气温为-196 ℃;而在海拔9400米高度上最冷也在2月(-405℃),最热也在8月(-237 ℃),年平均气温为-330℃,因而珠峰高度上的年平均气温约为-290℃左右,一月平均气温-37℃,七月平均气温-20℃左右。

编辑本段旅游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山的路线是:从拉萨乘车沿中尼公路经羊湖、江孜、日喀则、协格尔、绒布寺、珠峰、日喀则、尼木县、曲水县、拉萨, 总计670公里,行程两天,然后再经帕卓区沿简易公路南下,行车110公里后就到珠峰北麓,海拔5145米的绒布冰川末端——绒布寺。 珠峰远在中尼公路南大约100公里,的过境线上。从日喀则、拉孜找便车到新定日不是很困难,但是余下到大本营的100公里,能搭上便车的机会相当低,所以建议从拉萨包车前往。 收费 需要在新定日路口的旅馆办理进山手续,租车前往珠峰或自驾车前往,到了定日珠峰路口,买门票时每人180元,另外小车的门费就按轮子算,100元一个轮子,大车150元一个轮子,还另收手续费5元,离珠峰40公里处只能下车坐环保车前往,每人80元,其实还不止这样,还得坐环保车行走8公里才到,花费每人25元。 食宿 珠峰大本营附近唯一能住宿的地方就是绒布寺。每30~45元∕床。在此住宿便于观看早晚景色。绒布寺门口有一藏族小伙子开的小餐馆。老板不会讲汉语,但是可以用英语点菜和讨价还价。进珠峰之前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就是珠峰宾馆、上海珠峰花园酒店、白坝宾馆,位于新定日,能洗澡、带卫生间的标准间费用330~340元/间。 班车旅游路线 从拉萨出发到日喀则,在拉萨西郊客运站乘坐日喀则班车,每小时一班,票价85元-125元,根据车型决定价格。 从日喀则乘坐车辆前往定日,在日喀则长途客运站乘坐,每天两班,票价85元。 从定日拼车到珠峰绒布寺,500元一人。抵达绒布寺后换成环保车到珠峰大本营,票价25元。 珠峰旅游 从拉萨出发有很多正规旅行社都在收客,切忌不要在火车站,街头,旅馆找那些业务员报名,注意不要乘坐到黑车了,去珠峰纯玩专线拼客或者拼车,签订国家旅游局颁发的正规旅游合同,出行安全才有保障。 景点门票 景点票价: 180元 珠峰进山环保费:405元/605元 珠峰环保车费:25元 票价说明: 一、珠穆朗玛峰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实行“一票制”,门票价格为每人每张180元人民币。 二、对进入珠峰景区的机动车辆收取进山环保费,即:大车每次进入605元,小车每次进入405元。 三、从绒布寺到大本营马车已经取消了,现在采用的是环保车,票价25元,从绒布寺到珠峰大本营8公里距离。 四、目前根据西藏自治区旅游局,日喀则旅游局,珠峰管理委员会通知,淡季珠峰价格调整到90元。

编辑本段攀登路线

  早在19世纪初叶,珠峰就成为世界登山家和科学家所向往的地方。然而直到 1953年,才由英国人埃德蒙·希拉里、丹增创下首登成功的纪录。到1998年底,全世界有1054人享有登临世界巅峰的殊誉。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和开创了11条登山路线,这些路线是: 东南山脊路线: 1952年由瑞士登山队发现,可惜功亏一篑,第2年才由英国队沿此线登顶成功。 东北山脊路线: 196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队开创并成功地登顶。 西北脊转北壁路线: 1963年由美国队开创并取得了成功。 西南壁路线: 1960年,我国首次登上地球之颠的3名英雄。

1975年由英国博宁队首创并登上顶峰。 西北脊路线: 1979年由前南斯拉夫队发现并由此登上顶极。 北壁直上路线: 1980年由日本队首创并登上顶峰。 南面柱状山脊路线: 1980年波兰队开辟并登上顶峰。 东北山脊转北壁路线: 1980年意大利人梅斯纳尔独身一人首创并取得成功。 西南壁转西北脊路线: 1982年由前苏联队开创,并沿此线登上顶峰。 东壁转东南山脊路线: 1983年由美国旧金山湾区队首创并取得成功。 东壁路线: 1988年由美国一新西兰国际探险开创并由此登顶。 同年,中、日、尼三国联合登山队还创下从南、北两坡双跨并会师顶峰的壮举。人类攀登珠峰的英雄奇迹正不断涌现。

编辑本段攀登历史

  对珠穆朗玛峰的攀登活动,开始于上世纪之初,第一次正式攀登珠峰的是1921年的英国队。但直到1938年为止,英国登山队先后八次试图从珠峰北坡中国西藏境内进行攀登,都告失败。 1939年到1946年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喜马拉雅山高山登山活动,处于停顿状态。 1947年以后,亚洲高山区登山活动又恢复起来。从1947年到1975年的二十八年间,各国运动员对珠穆朗玛峰的多次攀登中,有十一次取得了成功。在珠峰顶上,总共留下了八个国家五十一名男女运动员的足迹。其中,中国占十二名并包括一名女运动员,是到目前为止登上珠峰人数最多的国家。 现将半个世纪以来,各国历次攀登珠峰的情况简述如下: 1、1921年,英国登山队(队长克·哈瓦德巴里)首次从中国西藏境内攀登珠峰,他们没有越过北坳顶部,自己宣称到达的高度是6,985米,由于没有成功,他们宣布这是一次侦察登山活动。 2、1922年,英国第二支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吉·布鲁斯),仍取中国西藏境内的北坡路线,他们越过了北坳,但在到达8,225米的高度时,因死亡七人而告失败。 珠穆朗玛峰

  3、1924年,英国第三支珠峰登山队(队长弗·诺顿),仍从珠峰北坡中国境内登山,当诺顿等人到达北坡“第二台阶”下边的8,572米附近时,因氧气不足而被迫下山,队员玛洛里和阿宾坚持继续前进,一去未返。 4、1933年,英国登山队,由十六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仍使用中国西藏境内北坡路线,但也失败了,该队队员温·哈利斯和威格尔两人到达海拔8,570米的高度时,发现了1924年英国珠峰登山队队员玛洛里的冰镐,证实了玛洛里等二人死在这个高度附近。 5、1934年,英国人米·威尔逊使用轻型飞机进行单独登山,结果

飞机损坏在孔布冰川附近,他受了轻伤,后来他又雇用当地一些舍尔巴族人协助登山,但在一场风暴之后,他被冻死在东俄布冰川上。 6、1935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七人组成(队长伊·希普顿),只侦察到中国西藏境内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即北坳附近而返。 7、1936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十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到达海拔7,007米的北坳顶部后而返[注:北坳顶部过去用7,007米,1975年中国登山队经过实地测量计算出确切高度是7,050米。 8、1938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七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仍从中国境内的北坡登山,在到达海拔8,29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9、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动,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雇用当地一些山地居民当搬运工,仍走北坡中国境内,未超过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后也失败而返。 上述九次攀登珠峰的活动都是从中国境内的西藏地区进行的,均未成功。 1950年以后,我西藏地区获得解放,地处西南边防要地的西藏,再也不允许外国登山队任意进行登山活动。从此,外国登山队便改由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 10、1950年,由美国人克·修斯顿等人组成的登山队,从尼泊尔境内南坡首次对珠峰进行试登,只到达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爆区附近,便返回来了。 11、1950年,英国登山队,由五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事先声称是一支从南坡攀登珠峰的侦查队,在到达海拔5,480米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后返回。 12、1951年,英国登山队,由伊·希普顿任队长,全队共七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达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3、1951年,一个叫克·贝加·拉尔逊的丹麦人,非法偷偷越境进入我西藏地区。拟从北坡攀登珠峰,但他连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没有越过就失败了。 14、1952年5月,由队长勒·狄特玛尔率领的十人瑞士登山队,从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和他们雇用的搬运工尼泊尔人藤辛,到达海拔8,540米的高度后,因天气变坏而告失败,但他们却开创了一条从珠峰南坡通向顶峰的路线。 15、1952年10月,由葛·舍瓦列率领的瑞士登山队,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马拉雅山的雨季之后,从南坡攀登 落日照珠峰

珠峰,队员勒·兰比尔是同年春季瑞士队的参加者。队员恩·吉连富尔特和春季受雇的尼泊尔人藤辛两人到达海拔8,100米的高度,再次由于天气变坏而失败。 16、1953年,英国登山队在队长约·汉特领导下(由十人组成),有两名队员登上了珠峰顶峰。登上顶峰的队员是依·希拉里(新西兰人)和藤辛·诺尔盖(即1952年春、秋两季随瑞士登山队两度登上八千米的那个尼泊尔人)。队员埃文斯和布尔吉朗到达了8,720米的高度。英国人这次使用的珠峰高度是8,840米。 17、1956年,瑞士登山队(队长阿尔贝尔·埃格尔)由五人组成,队员埃·施米特,尤·玛尔米特,阿·列伊斯,格·贡钦,在大批尼泊尔搬运工人和向导人员的支援下,于5月23日,先后分两个结组登上了珠峰。他们使用的路线,是1952年由瑞士运动员所打通后来为英国队首先通过并取得成功的路线。即从珠峰南坡孔布冰川,抵达珠峰与其姊妹峰洛泽峰(海拔8,501米)之间的山坳(通称南坳),然后沿东南山脊登顶。所用珠峰标高是8,848米。 18、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总指挥韩复东,队长史占春),在突击组长王富洲的率领下,首次从北坡中国境内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登上顶峰的三名队员是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 珠穆朗玛峰

在这次登山中,中国登山队共有二十九人登上了珠峰8,100米以上的高度,除登顶队员外尚有十三名队员登上海拔8,500米的高度,其中刘连满同志因病无法登顶,在营地留下氧气瓶给三位登顶的英雄使用。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 19、1960年5月,当中国登山队正在从北坡向珠穆朗玛峰突击时,一支由印军少校吉·辛格率领的印度登山队也在从珠峰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当他们到达南坡海拔8,625米的高度时,宣布由于风大无法前进,而放弃了这次登顶活动。 20、1962年印度第二支珠峰登山队,在队长——印军陆军中校捷·狄阿斯率领下,再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又是因为怕大风而宣告失败,队员中有两人登到海拔8,717米的高度。 21、1963年,美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恩·狄林法斯),采取从尼泊尔境内珠峰南坡沿西南山脊登顶的路线取得成功。美国队先后相隔二十一天进行了两次突击,第一次5月1日有两人登上顶峰,第二次5月22日登上四人,两次共上去六人,这是登上珠峰的第四个登山队。 22、1965年,印度登山队(队长是印海军少校穆·郭利)于5月20日、22日、24日、29日四天,先后共四个梯组从南坡尼泊尔境内登上珠峰顶峰,四次共上去九人,登山队的正副队长和队员,全部是从印度现役军人中选拔的,所用路线是过去英、瑞等队使用过的老路线。 23、1969年春,日本登山队从珠峰南坡首次进行试探性登山,在登达海拔6,450米的孔布冰川地区之后,留下了部分冰川和气象观测人员,他们整整在珠峰山中呆了一年,对气象、冰川等作了较长时间观测,为1970年日本队正式攀登珠峰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24、1969年秋,日本珠峰登山队(队长藤田佳宏),企图在当年春天登山侦察的基础上,争取从南坡拿下珠峰,但他们在到达了海拔八千米的高度后,宣布“完成了秋季登山侦察任务”而返。 25、1970年春,日本珠峰登山队,在七十岁的老队长松方三郎率领下(此人是日本登山界元老,他虽然参加了这次登山,但在登山活动中的全部时间是在大本营渡过的,既未参加适应性行军,也未参加登顶活动。他的参加说明日本登山界对这次活动很重视),分两组对珠峰进行突击: 一组从珠峰正南面沿一条长达八百米的很陡峭的岩壁(也称岩石墙)直插珠峰顶峰,这是日本人自己选择的一条比较难攀的路线,因为在海拔八千米以上敢于进行“技术登山”,即攀登陡峭程度很大的岩壁,这是过去别国登山队没有搞过的。 另一组仍然是选择的传统老路线,也就是从南坡经南坳沿东南山脊登顶的路线。 日本队之所以兵分两路,而且敢于向珠峰南坡正面的岩壁挑战,这是与当时的世界登山趋势分不开的。因为从南坡沿传统路线登顶,走别人走过的道路,对正在快速发展中的高山登山运动已无太大意义。日本队的南山坡正面登顶路线,按预计方案上升了大约150米(按坡面的垂直高度算)而失败,最后只得全力依靠第二组的传统路线。1970年5月11日、12日,该队先后分两个梯组共四人从传统路线登顶成功,登顶队员是松浦辉夫、植村直已、平林克敏和尼泊尔籍的搬运工人乔塔里。 26、1971年春,由欧洲英、法、意、奥、瑞士和印度等十一个国家的登山运动员联合组成的“国际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在队长、瑞士登山运动员恩·基连富尔特的率领下,沿珠峰南坡西南山脊路线登顶(按:基本上是1963年美国登山队的路线)。由于一开始步调就不一致,内部分歧很大,在印度队员胡古纳遇雪崩死亡后,宣告失败。

这是一个尘封了60年、关于捍卫尊严与家国的故事。在冷战最为紧张的年代,刚刚经历了中苏问题的中国又面对经济寒冬,同时,不断有反动势力试图干扰我国内政,宣示独立主权、表明自力更生的能力刻不容缓。1960年5月25日,由王富洲、屈银华、贡布组成的中国登山队首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实现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遗憾的是,这次登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时隔15年,中国登上队再次登顶珠峰,索南罗布、贡嘎巴桑、桑珠、潘多、罗则、侯生福、阿布钦、大平措、次仁多吉九人终于在珠峰上插上了中国国旗,留下了中国人征服珠峰“铁证”。

倒计时4天海报

作为国庆档重磅献礼之作,将于9月28日开启点映、9月30日正式公映的**《攀登者》正是根据这段历史改编,讲述了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从珠峰北坡登顶的故事。**的阵容强大,吴京、张译、章子怡、胡歌、井柏然等演员组成的超强“攀登者联盟”把这段历史重新拉回人们的视线。

方五洲(吴京饰演)重归登山队

为国登山:就是去打仗

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9座在中国境内或边境上,但直到1956年,中国的登山运动仍是一片空白,从境内的北坡攀登珠峰更是犹如天方夜谭。北坳顶部海拔高达7007米,坡度平均在五六十度,最大坡度达70度,个别地段近乎垂直,像一座高耸的城墙屹立在珠穆朗玛峰腰部,积雪深不可测,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巨大的冰崩和雪崩。

那个时候,尼泊尔还是印度的附属地,1953年,在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和新西兰登山家艾德蒙·希拉里从尼泊尔境内南坡登顶后,印方一再叫嚣珠穆朗玛峰根本不属于中国,中国人没有权利攀登,也攀登不上去。和今天的人攀登珠峰的自我挑战、实现梦想的意义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登峰行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政治内涵。

事关国家尊严,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立马提出体育工作的三项具体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在1960年登上珠穆朗玛峰,并成立了中国登山协会。中国第一批职业登山运动员从零开始,组建登山队出国训练,并于1957年独立组队。

最初登珠峰是中苏两国联合执行的任务,相比中方的一片空白,苏联方面像其他方面一样,担任着“老大哥”的角色。而到了1959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不仅逐批撤走了在中国的援助力量,包括进行中的登峰计划在中方的一再协商催促下也没了回音,许诺的装备和食品供应统统不再兑现。

李国梁(井柏然饰演)雪中远望

但中国登山队的训练没有停下。这支当时平均年龄仅24岁的214人登山队每天在拉萨进行越野长跑等体能训练,还到附近山区训练运动员对高山恶劣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和冰雪作业技能。贺龙给大家鼓劲儿:“他们不干,我们自己干!任何人也休想卡我们的脖子。中国人民就是要争这口气,你们一定要登上去,为国争光。”

当时的登山,要克服的远不止是登山本身的困难。为了登山,提前两年开始修路,为的是保证物资的供给。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期间,也处于西方经济封锁、中国国力孱弱、民生多艰的时代。“举国之力”登山,是一场真正的“硬仗”。和今天有明确的攀登路线不同,修路队队员还要负责侦查勘查环境,一边修路,一边寻找适合的攀登路线。一切都在毫无把握的摸索中进行。

杨光(胡歌饰演)练习打登山结

1960年3月开始,登山队先后三次向珠峰发起挑战都失败了,登山队的年轻人“损兵折将”,但贺龙向大本营传达了新的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重新组织攀登。剩下几个人算几个人,哪怕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登上去!”

时值我国正与尼泊尔谈判中尼边境划界问题,登山队员们大多由部队选拔而来,军人出身,不过是换了另一个战场为国征战,一次次失败后又一次次组织力量向珠穆朗玛发起冲锋。

曲松林(张译饰演)等待突击队归来

中国梯:跨越15年的精神接力

1975年,中国登山队员就在这海拔8600米的“第二台阶”处,仅凭人力架设起一架金属梯。这架金属梯不仅帮助这批中国登山队员成功登顶,它还担负了33年神圣的使命,截止到2008年,它总共帮助了1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实现了自己的珠峰梦。这架金属梯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梯”。

而“中国梯”的“前身”,是一枚15年前打在这绝壁上的钢锥。

在那个物资匮乏、装备落后的年代,伤亡来得太过于轻易。仅仅是“冻伤”这件事,但凡保暖装备专业一点就可以轻松避免,但在当时却成了“在所难免”。1960年5月,原本具备登顶实力和技术的主力队员、骨干运输队员不少都冻伤了,登顶的任务迫在眉睫,只能重新选拔突击队员和运输队员。**中吴京饰演人物的原型王富洲,连同经验丰富的刘连满和“轻伤不下火线”的藏族队员贡布,伐木工人出身的屈银华等10人又一次出发了。这次他们的任务是将物资运到海拔8500米高度。

而到达“鸟都飞不过”的“第二台阶”,王富洲一行人已经只剩4个。“第二台阶”总高20多米,相当于一栋七八层高的楼房,其下部较陡,但还能找到攀附点或支撑点,最困难的要数最上部的4米多,几乎是一道垂直的光滑岩壁。

攀爬到 “第二台阶”的中上部。面对4米多高的岩壁,刘连满用尽全身的力量尝试攀登了4次都没能成功。贡布和屈银华也分别试了2次,结果同样是跌回原地。海拔8500米以上,氧气稀薄到让人无法呼吸。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眼看着珠峰近在眼前却登不上去,四人急得不行。消防员出身的刘连满想到了搭人梯的办法,主动蹲下当“人梯”,让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攀登。先上的屈银华因为不忍心穿着满是钉子的高山靴踩在战友肩上,只穿一双薄毛袜打钢锥、攀爬……这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导致之后屈银华的两足脚趾和双足跟就被彻底冻坏只能切除。而蹲下当“人梯”的刘连满要在极限海拔地带用消耗殆尽的体力托着100多斤的队友慢慢站直,同样需要难以想象的坚强的意志力。

今年已经86岁的贡布在央视《开学第一课》上讲述了那段登山往事。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登上珠峰峰顶。中国人第一次完成了人类北坡登顶这项“不可能的任务。”在今年《开学第一课》现场,已经86岁的贡布老人向孩子们回忆,登顶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我拿出背的国旗升起来,在那飘,那个时候天气是最好的。”

“托举”完队友的刘连满最终没有和另外三个人一起成为第一批登顶珠峰的人。他写好遗书,抱着队友为他留下的氧气他选择保存下来给队友归来下山使用,愣是没吸。

那一次的登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也使得国际社会对当时的登顶一直存在质疑的声音。但15年后的1975年,中国登山队女队员潘多和8名男队员再次从北坡登上珠峰,创下男女混合集体登上世界最高峰人数最多的世界新纪录。这次登山时,队员们借助屈银华当年打下的钢锥,在“第二台阶”最难攀登的岩壁上架起了一座近6米的金属梯。

而这一次的登顶,队员们在几乎“无氧”的情况下作业七十多分钟,采集了冰雪和岩石样本,并把用于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的金属觇标架设好,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的红色觇标屹立在雪山之巅,为珠峰确立了标准身高:1975年7月23日,中国政府授权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我国测绘工作精确测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程为884813米,这个数字作为国际标准沿用多年。

杰布(拉旺罗布饰演)擦拭冰镐

《攀登者》:“一次不可能的任务”

去年7月,上海**(集团)有限公司决定投拍《攀登者》。这当然是一个太值得拍的题材,但把这样的一段历史搬上银幕,难关也是重重。这首当其冲的就是时间。

完成剧本后,下一个任务就是组建团队。任仲伦找了不少导演,几乎找过的每位导演都会问,“什么时候进入筹备期?”任仲伦说,“我直接告诉你上映日期吧,明年9月30日。”光是这个日期就足矣“吓退”许多人,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接下来的天气根本不可能在真正的雪山上拍摄,大量绿幕合成的场景意味着巨大的特效制作量,而要体现这段历史的艰辛与伟大,视觉上这些最直观传达都不容有失。连“监制”徐克一开始都打过“退堂鼓”,他告诉任仲伦,他可以拍这部**,但需要至少三年。

最终,《攀登者》的导演任务交给李仁港。这位导演和上影也是老搭档,作为香港**工业培养的极为职业化的导演,李仁港在业界以“手快”著称,且**美术出身的他对于场景的把控自有其优势。徐克作为监制,分享了他对于技术多年钻研的成果和对于用东方美学和情感讲述主旋律故事等更高层立意美学的心得经验。当然,李仁港也是顶着巨大压力接受这次挑战,“我接受这个任务之后,所有的周期我是倒数过来的,它在国庆节要上,我就倒数我几时要剪好这个片子,再倒数我需要多长时间去拍完这个戏,再根据这个时间倒推出开机时间和筹备时间。”

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上影被要求“用最好的团队”。于是有了眼下令人赞叹的“国民免检神仙阵容”。章子怡刚进组的时候对任仲伦表达了她的感慨,居然可以再这么短的时间里把这些“大忙人”集合起来。事实上,每个演员起初都是有犹豫的。武术冠军出身的吴京“扛造”,但对于感情戏有抵触,何况大量的对手戏是章子怡、张译这些文戏备受认可的实力演员,他和任仲伦表达过自己的顾虑。之后又和导演组说了好多次,爬山不要紧,能不能改一改?让章子怡不要和他谈爱情,哪怕变成前妻也好,和谁演感情戏都行,就是不要是自己。

徐缨(章子怡饰演)深情凝望方五洲

吴京在进组之前就面临严重的腿伤问题,大量的动作戏份也意味着对于腿伤的二次加重,但他仍然坚持亲自完成所有动作。影片中有部分镜头,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他的腿是一条粗一条细的,那是因为一条腿绑了夹板。

而章子怡在接到邀请的时候坦言自己准备生个“猪宝宝”,已经没有再接新工作的打算。但很快她就下定了决心,“我还是要来,这个作品是我一辈子也没有爬到过的珠峰,你心中要有一座山,这座山不一定那么高,但是你要有一个奋斗的目标。”

带着一份份敬意,张译、胡歌、井柏然、王景春等主创演员一个个加入了,甚至为了表现凶险的“中国梯”,成龙大哥带着他的成家班也加入了演出。拍摄中困难重重,高难度的动作伴着一次次危险和受伤,“台前幕后,所有人都在拼。”李仁港说。

成龙饰演攀登者

就像登山,“山就在那里”,这部**也就在那里,一切都在紧张的进程中紧锣密鼓的开始。演绎那段关于攀登的历史,本身也成了一场攀登。“我喜欢强度大的剧组。强度大代表着一种紧张感、协作感,代表着一份昂扬的斗志。”演员张译说。胡歌在2005年曾经独自登上启孜峰,“那次登顶以后下撤回到大本营,我还问过自己,我以后还会登山吗?那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才给了自己一个答案。”

截至2004年12月为止,全世界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从南坡或者从北边一共有800多人。中国人有64人,其中8位女性,8个人里面包括一位台湾同胞和一位香港同胞。

截至2007年5月,自1953年人类首次成功登顶珠峰以来,已经有大约1800人从尼泊尔一侧登上珠峰,超过200人在登山时遇难。

2002年:65岁零5个月的日本男子登山者石川富康成为世界上登上珠峰的年纪最长者。同年,63岁的渡边玉枝成为登顶成功的年纪最长的女性。2002年5月16日:当天共有62人登顶成功,创造单日登顶人数最多的纪录。 1921年,英国登山队在查尔斯·霍华德·伯里中校的率领下首次从我国西藏境内攀登珠峰,他们没有越过北坳顶部,自己宣称到达的高度是6985米,由于没有成功,他们宣布这是一次侦察登山活动。

1922年,英国第二支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吉·布鲁斯)仍取我国西藏境内的北坡路线,他们越过了北坳,但在到达8225米的高度时,因死亡七人而告失败。

1924年,英国第三支珠峰登山队(队长弗·诺顿)仍从珠峰北坡我国境内登山,当诺顿等人到达北坡“第二台阶”下边的8572米附近时,因氧气不足而被迫下山,队员玛洛里和阿宾坚持继续前进,一去未返。

1933年,由十六人组成的英国登山队(队长赫·卢托列吉)仍使用我国西藏境内北坡路线,但也失败了,该队队员温·哈利斯和威格尔两人到达海拔8570米的高度时,发现了1924年英国珠峰登山队队员玛洛里的冰镐,证实了玛洛里等二人死在这个高度附近。

1934年,英国人米·威尔逊使用轻型飞机进行单独登山,结果飞机损坏在孔布冰川附近,他受了轻伤,后来他又雇用当地一些舍尔巴族人协助登山,但在一场风暴之后,他被冻死在东俄布冰川上。

1935年,由七人组成的英国珠峰登山队(队长伊·希普顿)只侦察到我国西藏境内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即北坳附近而返。

1936年,由十人组成的英国珠峰登山队(队长赫·卢托列吉)到达海拔7007米的北坳顶部后返回(注:北坳顶部过去用7007米,1975年中国登山队经过实地测量计算出确切高度是7050米)。

1938年,由七人组成的英国珠峰登山队(队长葛·狄尔曼)仍从我国境内的北坡登山,在到达海拔829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动,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雇用当地一些山地居民当搬运工,仍走北坡我国境内,未超过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后也失败而返。

上述几次攀登珠峰的活动都是从我国境内的西藏地区进行的,均未成功。

1950年以后,我西藏地区获得解放,地处西南边防要地的西藏,再也不允许外国登山队任意进行登山活动。从此,外国登山队便改由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

1950年,由美国人克·修斯顿等人组成的登山队,从尼泊尔境内南坡首次对珠峰进行试登,只到达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爆区附近,便返回来了。

1950年,英国登山队,由五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事先声称是一支从南坡攀登珠峰的侦查队,在到达海拔5480米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后返回。

1951年,英国登山队,由伊·希普顿任队长,全队共七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达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951年,一个叫克·贝加·拉尔逊的丹麦人,非法偷偷越境进入我西藏地区。拟从北坡攀登珠峰,但他连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没有越过就失败了。

1952年5月,由队长勒·狄特玛尔率领的十人瑞士登山队,从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和他们雇用的搬运工尼泊尔人藤辛,到达海拔8540米的高度后,因天气变坏而告失败,但他们却开创了一条从珠峰南坡通向顶峰的路线。

1952年10月,由葛·舍瓦列率领的瑞士登山队,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马拉雅山的雨季之后,从南坡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是同年春季瑞士队的参加者。队员恩·吉连富尔特和春季受雇的尼泊尔人藤辛两人到达海拔8100米的高度,再次由于天气变坏而失败。

1953年5月29日:英国登山队在队长约·汉特领导下(由十人组成),有两名队员沿东南山脊路线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登上顶峰的队员是埃德蒙·希拉里(新西兰人)和丹增·诺尔盖(即1952年春、秋两季随瑞士登山队两度登上8000米的那个尼泊尔向导)。队员埃文斯和布尔吉朗到达了8720米的高度。英国人这次使用的珠峰高度是8840米。

1956年,以阿伯特·艾格勒为首的瑞士登山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他们使用的路线,是1952年由瑞士运动员所打通后来为英国队首先通过并取得成功的路线。即从珠峰南坡孔布冰川,抵达珠峰与其姊妹峰洛泽峰(海拔8501米)之间的山坳(通称南坳),然后沿东南山脊登顶。所用珠峰标高是8848米。

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总指挥韩复东,队长史占春)在突击组长王富洲的率领下,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登上顶峰的三名队员是王富洲、贡布(藏族)和屈银华。在这次登山中,中国登山队共有29人登上了珠峰8100米以上的高度,除登顶队员外尚有13名队员登上海拔8500米的高度。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

1960年5月,当中国登山队正在从北坡向珠穆朗玛峰突击时,一支由印军少校吉·辛格率领的印度登山队也在从珠峰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当他们到达南坡海拔8625米的高度时,宣布由于风大无法前进,而放弃了这次登顶活动。

1962年,印度第二支珠峰登山队在队长——印军陆军中校捷·狄阿斯率领下,再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又是因为怕大风而宣告失败,队员中有两人登到海拔8717米的高度。

1963年,美国珠峰登山队(队长诺曼·迪伦弗斯)采取从尼泊尔境内珠峰南坡沿西南山脊登顶的路线取得成功。美国队先后相隔二十一天进行了两次突击,第一次5月1日有两人登上顶峰,第二次5月22日登上四人,两次共上去六人,这是登上珠峰的第四个登山队。

1975年5月27日,我国九名登山运动员从北坡登上珠峰

1965年,印度登山队(队长是印海军少校穆·郭利)于5月20日、22日、24日、29日四天,先后共四个梯组从南坡尼泊尔境内登上珠峰顶峰,四次共上去9人,登山队的正副队长和队员,全部是从印度现役军人中选拔的,所用路线是过去英、瑞等队使用过的老路线。

1969年春,日本登山队从珠峰南坡首次进行试探性登山,在登达海拔6450米的孔布冰川地区之后,留下了部分冰川和气象观测人员,他们整整在珠峰山中呆了一年,对气象、冰川等作了较长时间观测,为1970年日本队正式攀登珠峰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1969年秋,日本珠峰登山队(队长藤田佳宏)企图在当年春天登山侦察的基础上,争取从南坡拿下珠峰,但他们在到达了海拔八千米的高度后,宣布“完成了秋季登山侦察任务”而返。

1970年春,日本珠峰登山队,在七十岁的老队长松方三郎率领下(此人是日本登山界元老,他虽然参加了这次登山,但在登山活动中的全部时间是在大本营渡过的,既未参加适应性行军,也未参加登顶活动。他的参加说明日本登山界对这次活动很重视),分两组对珠峰进行突击:一组从珠峰正南面沿一条长达800米的很陡峭的岩壁(也称岩石墙)直插珠峰顶峰,这是日本人自己选择的一条比较难攀的路线,因为在海拔8000米以上敢于进行“技术登山”,即攀登陡峭程度很大的岩壁,这是过去别国登山队没有搞过的。另一组仍然是选择的传统老路线,也就是从南坡经南坳沿东南山脊登顶的路线。日本队之所以兵分两路,而且敢于向珠峰南坡正面的岩壁挑战,这是与当时的世界登山趋势分不开的。因为从南坡沿传统路线登顶,走别人走过的道路,对正在快速发展中的高山登山运动已无太大意义。日本队的南山坡正面登顶路线,按预计方案上升了大约150米(按坡面的垂直高度算)而失败,最后只得全力依靠第二组的传统路线。1970年5月11日、12日,该队先后分两个梯组共四人从传统路线登顶成功,登顶队员是松浦辉夫、植村直已、平林克敏和尼泊尔籍的搬运工人乔塔里。

1971年春,由欧洲英、法、意、奥、瑞士和印度等11个国家的登山运动员联合组成的“国际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在队长、瑞士登山运动员恩·基连富尔特的率领下,沿珠峰南坡西南山脊路线登顶(按:基本上是1963年美国登山队的路线)。由于一开始步调就不一致,内部分歧很大,在印度队员胡古纳遇雪崩死亡后,宣告失败。

1972年春,一支由西德克·海利考费尔率领的欧洲8个国家(英、法、意、奥、西德、瑞士等国)登山运动员组成的“欧洲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沿传统路线从南坡登顶,在到达海拔820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1972年秋(9至11月),英国军事登山队(队长博宁顿),沿南坡传统路线攀登珠峰,在建立了海拔8230米的突击营地之后,由于气候变坏被迫宣告失败。

1、1921年,英国登山队(队长克·哈瓦德巴里)首次从我国西藏境内攀登珠峰,他们没有越过北坳顶部,自己宣称到达的高度是6,985米,由于没有成功,他们宣布这是一次侦察登山活动。

2、1922年,英国第二支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吉·布鲁斯),仍取我国西藏境内的北坡路线,他们越过了北坳,但在到达8,225米的高度时,因死亡七人而告失败。

3、1924年,英国第三支珠峰登山队(队长弗·诺顿),仍从珠峰北坡我国境内登山,当诺顿等人到达北坡“第二台阶”下边的8,572米附近时,因氧气不足而被迫下山,队员玛洛里和阿宾坚持继续前进,一去未返。

4、1933年,英国登山队,由十六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仍使用我国西藏境内北坡路线,但也失败了,该队队员温·哈利斯和威格尔两人到达海拔8,570米的高度时,发现了1924年英国珠峰登山队队员玛洛里的冰镐,证实了玛洛里等二人死在这个高度附近。

5、1934年,英国人米·威尔逊使用轻型飞机进行单独登山,结果飞机损坏在孔布冰川附近,他受了轻伤,后来他又雇用当地一些舍尔巴族人协助登山,但在一场风暴之后,他被冻死在东俄布冰川上。

6、1935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七人组成(队长伊·希普顿),只侦察到我国西藏境内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即北坳附近而返。

7、1936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十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到达海拔7,007米的北坳顶部后而返[注:北坳顶部过去用7,007米,1975年中国登山队经过实地测量计算出确切高度是7,050米]。

8、1938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七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仍从我国境内的北坡登山,在到达海拔8,29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9、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动,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雇用当地一些山地居民当搬运工,仍走北坡我国境内,未超过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后也失败而返。

上述九次攀登珠峰的活动都是从我国境内的西藏地区进行的,均未成功。

1950年以后,我西藏地区获得解放,地处西南边防要地的西藏,再也不允许外国登山队任意进行登山活动。从此,外国登山队便改由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

10、1950年,由美国人克·修斯顿等人组成的登山队,从尼泊尔境内南坡首次对珠峰进行试登,只到达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爆区附近,便返回来了。

11、1950年,英国登山队,由五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事先声称是一支从南坡攀登珠峰的侦查队,在到达海拔5,480米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后返回。

12、1951年,英国登山队,由伊·希普顿任队长,全队共七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达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3、1951年,一个叫克·贝加·拉尔逊的丹麦人,非法偷偷越境进入我西藏地区。拟从北坡攀登珠峰,但他连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没有越过就失败了。

14、1952年5月,由队长勒·狄特玛尔率领的十人瑞士登山队,从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和他们雇用的搬运工尼泊尔人藤辛,到达海拔8,540米的高度后,因天气变坏而告失败,但他们却开创了一条从珠峰南坡通向顶峰的路线。

15、1952年10月,由葛·舍瓦列率领的瑞士登山队,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马拉雅山的雨季之后,从南坡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是同年春季瑞士队的参加者。队员恩·吉连富尔特和春季受雇的尼泊尔人藤辛两人到达海拔8,100米的高度,再次由于天气变坏而失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570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