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家乡的风俗是什么?

梅州家乡的风俗是什么?,第1张

梅州家乡的风俗:

1、烧火龙:埔寨火龙是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日。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惯。

2、 在客家地区,正月初一凌晨打开大门,有的地方又称接财神。过去每年选择吉时,现多以零时为准。大门一开,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万爆齐鸣此起彼伏。人们竞相欢叫,热闹非常,在爆竹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3、客家文化特色 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的聚集地。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是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形式,其中以客家情歌最为精彩。

4、客家建筑风格 :围龙式围屋是典型的客家民居,整体呈圆形,犹如太极图,多依山而建。还有土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等多种建筑形式。

5、客家饮食文化 :以梅州菜为代表的客家菜,味鲜咸,特色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醋溜鱼,炒鱼肚等等。

6、初一,是新的一年开始,天还未亮,到处燃放鞭炮,人人说好话,互相道贺。一早,金狮队敲锣打鼓,串村过户,到每家“拜新年”。年初二,是客家人转妹(娘)家、探亲访友的一天。家家热情待客,处处谈笑风生,说不尽新年快乐。

  洛带镇位于成都市东部,属于成都市东郊。行政属于成都市龙泉驿区。距市中心约18公里。与龙泉驿区同安街办、西河镇、黄土镇、洪安镇、万兴乡接壤。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水质、空气均达国家标准,全年均适宜旅游。与成都市东城十陵街办的明蜀王陵同为龙泉驿区境内的文化古迹。地处成都市“二圈层”经济圈,是四川省打造“两湖一山”旅游区的重点之一。

  位于四川成都东山的洛带镇是一个客家古镇,于三国时期建镇,原名甄子场,传说是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小镇旁的一口八角井(该井现在位于镇内洛带中学高中部教学楼东后侧)而得“落带”之名,后演变为“洛带”。唐宋时,隶属成都府灵泉县,排名东山“三大场镇”之首。洛带镇位于成都平原与龙泉山脉的交接处,南距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民政府所在地龙泉街道8公里 ,西距成都市主城区15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43公里、距离成渝高速阳光城入口3公里、距洪安火车站6公里。现在是成都市向东发展的主体区域。成环路绕洛带而过,2009年经过龙泉驿区“‘四路’拓宽改造工程”的成洛大道龙泉驿段已变成双向八车道(不含非机动车道在内),是成都市的城市主干道,将洛带镇与成都市区连为了一体。

  四百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从沿海地区迁到了成都市东郊的洛带镇。在此之后,洛带镇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小镇,而被称为“西部客家第一镇”。

  幅员面积43平方公里,镇域人口30479人。90%以上为客家人,讲客家话,沿袭客家习俗。洛带镇内传说众多、古迹遍地,场镇老街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湖广、川北等四大客家会馆、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公园坐落其中,又被人们称为“客家名镇”、“会馆之乡”。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镇中发展迅速,现镇上有许多特色小吃与土特产,如:伤心凉粉、古镇老腊肉、天鹅蛋等,深受广大游客喜爱。  关于客家文化   一、客家人

   客家,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原有“客户”之意,系与当地土著居民的对称,后相沿成为自称。以洛带镇为中心,周围十几个乡、镇、街道还聚居着约50万客家人,约占当地人口总数的八成以上,他们以是否会说客家话、祖先神位写法和家族来源作为文化认同的标志。

  客家人的先民原居住我国中原一带,因社会变动及战争等原因,曾有五次大规模的南迁,逐渐形成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第四次迁徙在清康乾之际,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自赣南、粤东、粤北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被称之为客家移民史上的“西进运动”,四川客家即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

  二、洛带的客家主要习俗

   客家人喜唱山歌,内容丰富多彩,全面反应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和情感世界。唱腔婉转优美,唱词生活气息浓郁,且在每年端午节有斗山歌的传统,男女对歌尢为吸引人,其中不乏即兴之佳作,如《情妹放牛》、《情嫂收衣》、《昨天赶场酒吃醉》等,皆为难得之精品。  客家菜多成系列,最著名为九斗碗,酿豆腐,盐焗鸡等。现洛带境内的供销社饭店的油烫鹅、新民饭店的野山菌全席和客家酒楼的水酥、面片汤等特色菜已成为洛带客家餐饮的特色菜,远近闻名。尢其是夏季,人工无法栽培的野山菌(当地人称“鸡腿菇”)出山之际,慕名前往尝鲜的食客更是络驿不绝。

  四川省是全国五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客家人的数量在200万人以上,其中多数是清初广东、福建、江西一带移民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东山区域,学术界统称“东山客家”。至今仍有150余万人能讲客家语言,并保持客家的风俗习惯。洛带每年会举行水龙节,火龙节,由2008年开始起举行客家祭祖活动。 三、洛带古镇 一街七巷子 洛带古镇景区内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大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千年老街、客家民居、客家博物馆、客家公园、燃灯古寺均保存完好,总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是我国古代建筑“大观园”中的一支奇葩;景区核心部分呈“一街七巷子”(分别为北巷子、凤仪巷、槐树巷、江西会馆巷、柴市巷、马槽堰巷和糠市巷)格局,空间变化丰富,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属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整个“一街七巷子”是一个完整而封闭的防御体系,若将所有巷子和街道的大门全部关闭,里面的人是完全无法出来的。这是客家先民长达千年迁徙智慧的结晶,是客家围楼建筑特点的演变、发展和传承,这在全国所有客家古镇中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一街七巷子”、“五馆一园一寺”形成了整个洛带古镇的旅游观光画面,融合了移民、会馆等元素的客家文化是洛带文化的主流:客家人、客家话、客家建筑、客家风俗……一起构筑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洛带古镇正以“天下客家第一镇”的形象,受到海内外客家人和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目前洛带古镇景区正在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文/危健峰 丘锐妮 赖嘉华 郑 坤 陈泱仪

在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每逢元宵佳节,人们都要用竹篾、稻草扎成“金龙”形状,在“金龙”上安爆竹、插香火,配以锣鼓,燃放舞动“金龙”,俗称“烧龙”,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始于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埔寨世代沿袭相传的民间祭祀礼仪和驱邪祈福的习俗。

龙腾飞舞闹佳节

龙作为一种古老的图腾,在客家人的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不仅在客家传统建筑中经常出现龙的身影,祠堂里祖先神主牌下方供奉的也叫“五方龙神”。在喜庆日子里,客家人会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埔寨火龙”就是其中一种极具观赏性的客家舞龙。

“埔寨火龙”表演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当晚进行,特别之处在于龙头、龙身至龙尾都会巧妙地系上不同的烟花爆竹,包含“烧禹门”“烧烟架”“烧火龙”三大项目。同时有火缆队、喜炮队、龙灯队和鼓乐队共100多人配合表演。

“烧禹门”也叫“鲤鱼跳龙门”,“禹门”高六米,设正门和两个小门,宽有十余米,形似牌坊门。门联常用“龙腾凤舞歌盛世 鱼跃人欢乐升平”。“禹门”各处安装着各式烟花,“烧禹门”时还有“水族群鱼”配合表演。这个项目取材于大禹治水的 历史 故事,“禹门”之下成群的鲤、虾,在鳌鱼的带领下遨游、戏水、跳跃,好一番太平景象。

“烧烟架”也称“烧火树”。“烟架”高达十余米,有十一架不同层次的烟花景观,能自下而上有序地燃放表演。顷刻间,小龙落地生、花篮成双对、落地生银花、大船丰收归、鲤鱼带子游、喜联呈吉祥、花篮串串艳、万箭穿云霄、珠灯成双对、圆盘开好花、花好月又圆等奇景不断出现。

重头戏是“烧火龙”,分为“出龙”“烧龙”和“回龙”三个步骤。“金龙”一般由60多位赤膊壮汉手擎出洞,在“金龙”不停上下舞动的同时,火也会跟着引线蔓延,逐节点燃龙身上的烟花,“金龙”瞬间变为银花飞溅、火花四射的“火龙”。舞龙人在七彩光焰中娴熟地“驭龙”,火龙仿佛活了过来,在火海中翻腾飞舞,做出张嘴、吐珠、躬身、摇尾、喷火等动作,气势磅礴,场面蔚为壮观。此时周边的群众不仅不会躲避四溅的火星,还要争先上前沾沾“龙气”,礼炮声、喝彩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匠心不变传技艺

丰顺县埔寨镇被誉为“中国火龙之乡”,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与“广东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张自进与很多埔寨人一样,自小就目睹祖辈们制作火龙,但他小小年纪就开始帮忙制作火龙,并展现出了惊人的天分,还常琢磨:“怎样的龙头更神气、怎样画龙鳞更顺畅……我经常会想这些问题。”原来制作火龙看似千篇一律,实际上由于工序繁杂且没有图纸,每个人做出来的火龙都不一样。“要想把龙做好,就要专心,做一下又想其他的事情,就做不好。”张自进爱钻研又耐得住性子,制作出来的火龙总是活灵活现。2008年,张自进接过“传递棒”,成为了第三代火龙传承人。

2018年,张自进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了让“埔寨火龙”走出去,他经常带上自己制作的火龙去潮汕地区、珠三角、福建等地巡演,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项民间艺术。

文脉链接

传统与现代融合

大型火龙实景演艺展魅力

“从民俗里穿街过巷,火龙的盛大,带着祥云、虹霓、雷电。鼓乐声中,簇拥的人们看见它昂首阔步,看不见的龙尾搅动乡村的欢乐。”如丰顺诗人陈其旭的诗歌所言,每年元宵节埔寨的火龙表演都热闹非凡,吸引周边数万名群众前去观赏,却仍有不少看不到盛况的观众扼腕叹息,与此同时非遗文化也面临“推广”困境。

茶山上演绎火龙盛景

为了进一步活化利用好这一国家级非遗,在梅州市和丰顺县相关部门的协助下,丰顺乡贤罗斌结合埔寨火龙的特点,打造以大型火龙实景演艺为主题的大宝山 旅游 度假区。

大宝山景区距离丰顺县城约68公里,实际上是一座种植丰顺高山绿茶的茶山。开发为景区后,保留茶山的同时,在山谷造有人工湖,周边安排有座椅,并以山景为背景,加入了现代灯光、音响、激光、水幕等元素,形成实景演出剧场。

“梅州地区不缺山水美景,尤其是在素有梅州‘南大门’之称的丰顺县,所以景区在成立之初就打算打造成既能游览山水风光,还能欣赏民俗表演的地方。”大宝山 旅游 度假区相关负责人黄渊介绍,经过挑选,他们景区的民俗表演题材最终选定为“埔寨火龙”,创作了《千年火龙》实景剧,还邀请国家级非遗丰顺埔寨火龙制作技艺传承人张自进及其团队加入其中。

据了解,《千年火龙》实景剧以大宝山生态茶园广阔而多层次的自然山水为舞台,为现场观众呈现出一场“光”与“火”的盛宴。实景剧以“埔寨火龙”及其民间传说为文化内核,采用水幕全息投影、威亚系统、裸眼6D等最新技术,将真人表演与视频特效进行整体策划创意及对位编排,形成“虚实结合”的舞台表现效果,生动展现了丰顺的火龙文化、客潮文化。

打造研学营地传承非遗

如何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激发对非遗的兴趣、感受非遗魅力,传承和发展非遗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020年10月,大宝山景区向相关部门申请设立了梅州市大宝山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营地自行开发《龙的传人》《探寻非遗火龙》等10多门研学教育课程,通过课程教育,让学生们对非遗火龙产生好奇,并产生研学兴趣。”黄渊介绍,截至目前,营地已接待来自梅州、揭阳、汕头、潮州等学校约6万余人次的学生参加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学生们通过了解“埔寨火龙”的起源、 历史 ,丰富自身人文情怀;通过团队手绘给“火龙”的龙身上色,感受着国家级非遗文化的魅力。

文脉观察

火龙民俗寄寓美好生活向往

文/周云水(博士,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埔寨火龙历经270多年,属于当地世代沿袭相传的民间祭祀礼仪和驱邪祈福的习俗。民间传说丰顺县埔寨镇村民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青风公主,每逢元宵佳节,便用竹篾、稻草扎成“金龙”形状,安上爆竹,插上香火,进行燃放舞动,俗称“烧龙”,意在祈金龙年年降临人间,人间年年风调雨顺。

每逢新岁元宵到来,埔寨人民男女老幼,都渴望能看到火龙表演,为人们带来吉祥。擎“火龙”的村民光着肩膀,任由火花洒在他们的身上。火花溅到皮肤上起疱,寓意着钱财和好运。参观的人们也不太害怕被爆竹所伤,原来如果给龙身火花烫伤出了水泡,这个“泡”字,发音和钞票的“票”字差不多,那你来年一定会发大财。特别是擎龙头的就更了不起,人们都争着出钱,出钱最多的才能擎龙头,擎了龙头,在新的一年,一定会行好运,人们叫“大发龙运”(发大财)。

“埔寨火龙”多次应邀到各地表演,如1987年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1989年梅州市首届客家联谊会、1990年福建省“国际水仙花节”、2005年广东“国际 旅游 文化节”、2009年梅州市第六届运动会开幕式、2010年第八届世界丰顺同乡联谊会、2011年在台湾举行的2011客庄十二节庆“苗栗火龙”交流演出活动等大型活动,“埔寨火龙”的精彩表演荣获了“客家瑰宝”“技术超群”“前程似锦”“共创辉煌”等奖旗、奖牌100多面,赢得了观众的惊叹和赞扬,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国内外几十家媒体均做过专题报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2月13日至22日,应台湾苗栗县乡土文化交流协会邀请,丰顺县“埔寨火龙表演交流团”一行29人赴台参加苗栗县2011客庄十二节庆“苗栗火龙”交流演出活动,旨在“弘扬客家文化,促进两地客家文化交流,提升两地客家民俗节庆技艺表演水平”,增强全球客家族群的 情感 联系。

元宵之夜准时上演的埔寨烧火龙民俗活动,不仅展示了民众生活水准日益提升的一面,而且已经成为丰顺 旅游 乃至梅州对外交往的重要渠道,凝聚着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的埔寨火龙,展示着客家族群生活日益富足的愉悦和幸福!

在乡村振兴产业政策指引下,丰顺县汤坑镇大宝山生态 旅游 养生 度假区将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了展演。《千年火龙》融合粤东丰顺的火龙文化、客潮文化、农耕文化和梅州现代典型文化元素、民俗事物及生活细节,结合光、电、影勾画出一幅活色生香的千年客潮原生态生活图。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引导、民企主导、文化植入的多方合作模式,丰顺县 探索 出了民俗文化和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文脉一周

日前,第四届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名单揭晓,共10人入选。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林文祥榜上有名,其创作作品先后获第八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编剧一等奖。山歌剧《等郎妹》获第八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和优秀编剧奖、第三届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

近日,2021年度“广东少儿阅读之星”“最美少儿阅读推广馆员”评选活动圆满结束。梅州市剑英图书馆余梓洋读者被评为2021年度“广东少儿阅读之星(幼儿组)”,梅州市梅江区图书馆吴佩玲、梅州市梅县区图书馆程艳梅被评为2021年度“最美少儿阅读推广馆员”。

近日,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迎检验收工作部署会议在梅城召开。会议要求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全力做好实验区迎检验收工作,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强化检查督导,吃透标准,加大整改力度,狠抓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日前,梅州市委宣传部在全市开展了梅州市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申报评选工作,最后评定蔡蒙吉故居等22家单位为梅州市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仓海诗廊榜上有名。(丘锐妮)

主办单位 / 广东省文化和 旅游 厅 羊城晚报社

总策划 / 李斌 杜传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 / 曾颖如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本期统筹 / 马汉青 姚志德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9558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