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是个怎样的人

顾炎武是个怎样的人,第1张

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都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 )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打招呼(默颂经典太投入,没有注意到其他事),有的时候因此(太专心的辄据鞍默)从马上跌落,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顾炎武

秋山复秋山, 秋雨连山殷。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已闻右甄溃, 复见左拒残。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岗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吴口拥橐驼, 鸣笳入燕关。昔时鄢郢人, 犹在城南间。

秋山复秋水, 秋花红未已。秋风吹山冈, 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 白虹属军垒。可怜壮哉县, 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 断脰良家子。楚人固焚麇, 庶几歆旧祀。勾践栖山中, 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顾炎武(1613—1681),字宁人,昆山县亭林镇人,世尊称为亭林先生。幼孤,于书无所不读,明末参加南京乡试时,加入复社。清兵南侵,屡起抗清。最后定居于陕西华阴,垦田度地,读书如常。他学问渊博,著作极多,负盛名的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唐韵正》等十多种。写诗追求质实深厚,朴素沉郁,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沈雄悲壮之作。论诗以言志为本、观民风为用,提倡“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对当时的诗坛产生积极影响。

这两首诗写于顺治二年(1645),反映了江南大屠杀的情况。这年五月清兵陷南京,七月占领苏州、昆山。江阴、嘉定、松江等地人民奋起反抗,遭到满清贵族的屠杀与镇压,极其惨烈。诗篇描述当时清军进军之快,歌颂人民的壮烈斗争事迹,表达自己义不臣虏的心愿。

第一首写江南人民的反抗及清军烧杀抢掠。“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秋山连着秋山,绵绵秋雨把江南的山石淋得鲜红,这比喻江南抗清斗争一浪连着一浪,人民前仆后继,鲜血淋漓,高度概括了彼时的史实。嘉定人民曾三次举义旗抗清, 皆不幸失败,遭屠戮。史称“嘉定三屠”。嘉定人民参加斗争的前后共十八万人,牺牲了两万多人。后来江阴人民又进行不屈的斗争,但终因援尽粮绝,城破。城内男女老幼无一投降。清军大屠三天,杀十七万二千多人,未死老小只五十三人,城内血没足胫。清军死伤也很惨重,被击毙三王十八将及士卒七万五千多人。(韩菼(江阴城守记》)当时抗清起义风起云涌,仅在江南就还有金声、吴应箕、江天一为首的徽州起义,沈犹龙、陈子龙、夏允彝为首的松江起义,吴易、孙兆奎为首的太湖起义,朱集璜、王佐才、陈大任为首的昆山起义,屠象美领导的嘉兴反剃发起义以及顾炎武本人、归庄为首的苏州起义……古人常把“秋雨”叫做苦雨。所以说此诗头两句内容含量极大,歌颂了江南人民在凄风苦雨中的英勇斗争,揭露满清贵族屠刀过处血流成河的罪行,战斗力很强。“昨日”以下六句为具体描写,闰六月初一江阴起事,典史陈明遇主兵,徽人邵康公为将,两人守本城,以明朝都司周瑞龙率部泊江口,成犄角之势。“昨日战江口”,指周部跟清军在江边激战失利,清军逼城下。“今日战山边”,江阴城在君山山边。“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右甄,右翼的长阵;左拒, 左翼的方阵。《明史·阎应元传》:“康公战不胜,瑞龙水军亦败去。明遇乃请应元入城,属以兵事。……刘良佐用牛皮帐攻城东北。……八月廿一日大清兵从祥符寺后门入。”“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据徐嘉说,此补嘉定之战的情况。作者自注:“《汉书·李陵传》: ‘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七月初四日五更,大雨如注, 嘉定城上兵民露天战斗三昼夜,两眼肿烂,遍身淋湿,饮食断绝。领队的侯峒曾、黄淳耀等也仗剑挺立雨中。坚守两月余的军民已疲惫不堪,难以支撑。清军用大炮轰城,墙垣坍塌,接着用云梯登城, 以冲车上缺口,拥进城内。“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岗峦。”嘉定城中无一投降,上自荐绅, 下至百姓, 几乎全部殉难。长平败,以战国故事暗喻清军屠城之残酷。长平,赵国邑名,故城在今山西高平县西北。秦昭襄王十七年,秦将白起大败赵兵于长平,活埋赵卒四十万人。以上写清军进军迅速和义军不幸失败。“北去”以下四句写清军奸*烧杀的暴行。“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嘉定屠城纪略》:“妇女寝陋者, 一见辄杀;大家闺秀及民间妇女有美色者皆生掳。白昼宣*。不从者钉其两手于板,乃逼*之。嘉定风俗雅重妇节,惨死无数。”仅汉奸李成栋(原为明朝徐州总兵)一人就用了三百只大船才运走了他所掳掠的子女玉帛、牛羊马豕。“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吴口,作者自注:“《晋书·慕容超载记》: ‘使送吴口千人。’”即吴地子女。橐驼,骆驼。鸣笳,吹胡笳。燕关,燕地的关塞,满族基地在白山黑水间,清国盛京在沈阳。四句说,向北驶去的无数大船,船上都是美女,连岸上行走的骆驼背上、车上也装满了。满清贵族得意洋洋地吹着胡笳,将抢到的吴地人财运往北方老窝。真是欲哭无泪的一幅亡国后的悲惨图景!“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鄢郢,作者自注:“《战国策》:雍门司马谓齐王曰,鄢陵之大夫不欲为秦(降服于秦),而在城南下者以百数。”意思是,国土虽被清兵占领,但是不愿投降的人还很多。这是赞扬在 下不屈的志士,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第二首写战争给城乡带来萧索荒凉,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仍用写景来象征血迹未干,余恸弥深,反抗愈烈。“秋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 白虹属军垒。”徐嘉解说,写苏州失陷事。秋风萧杀,鬼火入城,给人带来灾祸。天狗星落在苏州城的巫门上,凶险的兵象——白色的虹连缀着一座又一座军营。敌人杀气腾腾,苏州横遭蹂躏。诗人将清军比着“磷火”、“天狗”、“白虹”,表现鲜明的憎恨。“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江阴、嘉定、昆山、苏州等府县原都是全国首富之区,经劫掠后,荆棘遍地,成了废墟。壮哉县,出《史记·陈平世家》,指富庶大县,沃野无际。这两句深深叹息,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怨。“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在入侵的魔爪下,万众一心,合力作战。贤大夫即清官士子, 良家子即好百姓,他们都英勇捐躯,血洒战场,抛头颅,献生命。归元,断头;断脰,断颈。这两句概括汉族儿女所作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抗争。“楚人”四句以历史故事委婉地赞扬江南人民抗清的决心。“楚人固焚麇,庶几歆旧祀。”作者自注:“《左传》定(公)五年:吴师居麇(今湖南省岳阳市东南),(楚)子期将焚之(以火还击吴军)。子西曰: ‘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 ‘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焚之又战。”楚国终于打败了吴军。歆旧祀,享用累年来的祭品。“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据《国语》,越王勾践栖会稽山中,卧薪尝胆,最后使越国人上下齐心,敢出死力,终于灭吴报仇。这四句说,当年楚人坚决火攻入侵麇地的吴军,父兄的遗体横陈沙场也顾不得了,为了祖国火烧吴军,父兄遗体也被烧掉,就让忠魂安享以往的祭品。越王勾践不忘亡国耻辱,终于依靠人民力量灭吴复国。以此劝勉江南人民不要因暂时的曲折而气馁,应该继承父兄遗志,学习勾践精神,作长期奋斗的准备。再用“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结束全诗,再次强调存亡继绝,自今开始,大有希望,应当踏踏实实地干下去。

《秋山二首》是顾炎武诗歌的代表作,历来备受赞誉。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压迫的痛苦,诗中洋溢着亡国之痛, 显示出不屈不挠永远进击的意志,燃烧着爱国热情,充满抗清必胜的信念。由于作者是当时学术界执牛耳者,所以《秋山》、《千里》等诗写成后,即不胫而走,在复社成员中产生巨大影响,鼓励遗民诗人坚持操守,写出大量充溢正气的战斗乐章。艺术上,《秋山》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当前战斗的生活,抒发深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激楚苍凉、深沉蕴含的风格。沈德潜说:“宁人肆力于学……穷极根柢,韵语其余事也。然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明诗别裁集》)彭绍升说:“至于国家存亡之际,慷慨伤怀,或扬声哀号,或幽忧饮泣,以视屈原、贾生诸公时遇不同,同一天性激发而已矣。”(《亭林先生余集序》)

顾炎武的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精神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传递的家国大我精神至今仍生生不息,成为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顾炎武:昆山千灯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顾炎武先生是与黄宗羲、王夫之齐名的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人民日报将其评为中华72伟人之一。

扩展资料: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直隶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

知识渊博,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文章讲求经世致用,讲究实用,不事藻饰,朴素自然,论理清楚。诗作如杜甫,用典精切,多关心时事。晚年诗风一变,充满想象,甚至将神仙、道法等融入诗歌。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

顾炎武,学识渊博,与王夫之、黄宗羲齐名,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

在明朝曾经当过国子监祭酒,明亡之后,养母遗嘱让他不事二姓,于是他终生都没有在清朝做官。他生性刚烈,康熙年间,有人推荐他修明史,他断然拒绝,而且还说:果真让我修明史,我要不然就学习介子推逃走,要不就是学习屈原去死。

顾炎武晚年潜心致力于学术,每天除了读书,都是写书,并且将自己平生所学集结成日知录,留给后人参考。

顾炎武的学术主张有两点,一是行己有耻,二是博学于文。他虽然学习理学,但是不为理学所束缚,在理学之外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哲学思想。顾炎武形式上言行合一,严于律己,不符合他行为规范的事情,他都会言辞拒绝。

顾炎武的政治思想都集中在日知录里面,他最重视的观点是风俗。上面已经说了,虽然顾炎武学习理学,但是没有被束缚,所以他不会崇尚空谈,而是能够真正看出政治的弊端,在现实的生活之中发挥政治观点,他提出的郡县分权和地方自治都极具先见之明。他提出的名教讲廉之谈,又考虑到了世俗的关系。“无养廉之具而责人之廉”,没有让人廉洁的手段,却指责官员不够廉洁,这是非常不对的。

顾炎武还是清代学术的开山祖师,他为清代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梁启超、章太炎等人。顾炎武追求的是外向客观的学问,而不是主观的学问。

他还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音韵学的研究,这些都有传人,但是他最为自负的经世致用的学问因为当时的环境所迫,只能中断,一直到晚晴末年才被人重新发现并且应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9315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