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第1张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可表明文章的感情基调。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民国时期诗人林徽因于1934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首先是写出“四月天”这一意象,以春风轻灵、春光明媚、春色多变等四月天的季候特征;第二节至第四节则分别以四月天中各种不同的具象来比喻生活中的各种画面;最后诗人直抒情意,概言“你”就是“爱”,就是“暖”,就是“希望”。

全诗以诸多意象为喻,书写细腻柔丽的情愫,表现出轻盈优雅之美,同时其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商籁体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结合,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

林徽因的诗如其人,宛如一阵清新的风,既不甜腻,也不灼热,温暖而纯净,绵软而轻柔,极富女性的细腻与深情,让人从心底感受到一种愉快和舒适。这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更是新月派诗歌诗美原则的完美体现,整首诗音律和谐,具有丰富的想象感和意境美,语言讲究节与节的匀称、句与句的齐整,无论是表达意蕴还是文章结构都别具一格。

冰心《忆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忆读书》阅读原文: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

  内容及注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①,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③,往来无白丁④。可以调素琴⑤,阅金经⑥。无丝竹之乱耳⑦,无案牍⑨之劳形。南阳⑩诸葛庐,西蜀子云〔11〕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2〕

  注释

  (1)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2)惟: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德馨,意指品行高洁。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3)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4)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没有什么学问之人。

  (5)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6)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

  (7)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8)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9)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0)子云:汉代的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1)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12)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出处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零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作品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和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作品赏析

  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

  一、(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功颂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二、(4—7句):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味。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三、(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思想内容

  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也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我们说这不但不过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不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写作背景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文体介绍

  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刘禹锡的“陋室”

  《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如今,刘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庄重,上悬“政擢贤良”匾额。陋室占地不广,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

  陋室铭

  〔唐〕刘禹锡

  作者小传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号宾客,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同年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后历任监察御史、屯田员外郎。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失败,刘受牵连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赴任途中再贬为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应召回长安,旋又贬出,历任连州,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文宗大和元年(827)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彩沛然。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1〕,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3〕,往来无白丁〔4〕。可以调素琴〔5〕,阅金经〔6〕。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劳形〔8〕。南阳诸葛庐〔9〕,西蜀子云亭〔10〕,孔子云:“何陋之有〔11〕?”

  ——选自《全唐文》卷六0八

  注释

  〔1〕斯、是:均为指示代词。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2〕惟:同介词“以”,2起强调原因的作用。德馨(xīn新):意指品行高洁。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3〕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4〕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不学无术之人。〔5〕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6〕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7〕丝竹:弦乐、管乐。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8〕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9〕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10〕子云:汉代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11〕何陋之2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 2014年高考考试说明山东卷语文诗文推荐背诵篇目

2014年高考考试说明山东卷语文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义务教育阶段推荐背诵的篇目50篇1《孔子语录》《论语》2《鱼我所欲也》《孟子》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4《曹刿论战》《左传》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6《出师表》诸葛亮7《桃花源记》陶潜8《三峡》郦道元9《杂说》(四)--《马说》韩愈10《陋室铭》刘禹锡11《小石潭记》柳宗元12《岳阳楼记》范仲淹13《醉翁亭记》欧阳修14《爱莲说》周敦颐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6《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书……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宋濂17《关雎》(关关雎鸠)《诗经》18《蒹葭》(蒹葭苍苍)《诗经》19《观沧海》(东临碣石)曹操20《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潜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王勃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26《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27《春望》(国破山河在)杜甫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29《白雪歌从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31《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白居易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白居易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42《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王安石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文天祥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张养浩50《已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高中阶段推荐背诵的篇目40篇1《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荀子2《逍遥游》(北冥有鱼……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3《师说》韩愈4《阿房宫赋》杜牧5《前赤壁赋》苏轼6《寡人之于国也》孟子7《陈情表》李密8《兰亭集序》王羲之9《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此予之所得也)王安石10《六国论》苏洵11《氓》《诗经》12《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13《短歌行》(对酒当歌)曹操14《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15《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王勃16《山居秋暝》王维17《将进酒》李白18《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9《蜀道难》李白20《旅夜书怀》杜甫21《蜀相》杜甫22《登岳阳楼》杜甫23《登高》杜甫24《琵琶行》白居易25《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26《锦瑟》李商隐27《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28《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29《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30《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3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32《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33《清平乐》(春归何处)黄庭坚34《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35《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36《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37《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38《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39《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40《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2 2014全国标准卷一语文答案

2014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全国1卷答案语文答案 1B2C3D4C5D6A7答: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答: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8答: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9答: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10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威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1(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2)答: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3)答: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4)一答: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12(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2)答:①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②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③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3)答:①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物;②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③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4)答:①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③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④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13C14D15B16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17示例: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阅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3 寒假生活指导答案人教版七年级(全部)2014

2014年山东省七年级上册寒假生活指导答案

我帮你一些吧,OK

语文:从P8。5开始

5应当用“而”的地方却不用“而”,不应该用“而”的地方而(却)而(用)“而”,而(像)现在这样用法,日后也而(这样),你的水平也就不果而已(如此)已而(而已)了。

6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关猎》)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7(1)秦 此 石榴

石榴

(2)许

古 谢 岳 帅 鲁

(3)一天,苏东坡访友回来,行……带回。

你能猜出……东西吗?

茶。

语文无能为力了。

数学:P14一开始:

判断:错错对错错对

选择:DCAABDBCCDA

填空:a的2次方-b的2次方,经过两点又且只有一条直线,65度,-3,4厘米,36元,6个三角形。

四(只答案):-2,-2,19a-17b,-2m+13、19

27(只答案):负三分之五,四分之三。

4 2014山东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有没有什么关于它的书

如果是关于古诗词古文之类的必备篇目的话,那么请不要去找这类的书,我是13级文科考生,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告诉楼主凡是这类书一般都有含糊不清释义不明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容易出题的地方更是一笔带过,最是误人子弟。

从初中到高中每个老师都是告诉过我别看那些书,凭自己去理解,不懂的地方问老师,老师非常愿意给你解答,包括必备篇目老师也会给你划出重点字词句子和篇章。最重要的是高考试卷里面课文原文占的分值很少,而且很容易,真正考验是一篇课外古文给你阅读理解并翻译,这全是靠之前培养出来的阅读能力来得分的。

古文的阅读能力提升,看那些翻译书是没有效果的,还是我说的先自己理解阅读,划出不懂得问老师,提升很快。而且高三的复习不论每科主要都是多做题不懂的问老师,问老师比自己看书提高快得多。

做题的话那个《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就挺好。多做题,问老师 才是正道,楼主如果因为害羞什么的不好意思问那可不行,我告诉你的都是非常痛的领悟,时间可以让你明白我说的对不对。

至于我大晚上的打了这么多的字, - -。 是吧……。

意思是 作者在文章开头通过环境描写或其他描写,写出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基调是贯穿全文的,做阅读理解常用到为下文定调等等,意思就是营造一种氛围,意境。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扩展资料

文体知识备忘录:

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

a看文章题目;

b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有:

a从概括到具体;

b从整体到局部;

c从主要到次要;

d从现象到本质;

e从原因到结果;

f从特点到用途。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923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