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都有什么?

修辞手法都有什么?,第1张

常见得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倒装、反问、排比、对偶、借代、设问、夸张、双关、重叠、引用、对比、象征等,以下介绍最常用的五种:

1、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例句:我的生活无依无靠,连乞丐都不如!此句将乞丐的境况作为喻体,与作者的遭遇比较,相比之下,本体“我的生活”还不如乞丐的境遇,带有贬义色彩。

2、拟人: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人格化。海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星空。将海浪的浪花拟人化,可以唱歌,可以迎接星空。

3、倒装:将语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颠倒顺序的一种语法现象,常常具有强调语气。

4、排比:排比的修辞功能可以概括为“增文势”。排比项诽迭而出,语气一贯,节律强劲,各排比项意义范畴相同,带有列举和强化性质,可拓展和深化文意。

5、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

拟人、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古诗词常见,现在不多要求用了)

反问、引用、对比、联想/反复、

顶针

比拟、回环、

通感

、双关、

借代

、反复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

喻体

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

相似点

。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

拟物

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

当物

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

泛称

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

得老

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

对对子

”,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

宽对

严对

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

设问

:无疑而问,在

自问自答

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该句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

拟物,是指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通常有三种表现手法:

一,把人当作物。

即把人作为动物或事物来描写,赋予他们物的表现和状态。

二,把A物当作B物。

本身二者为不同事物,但是又有其共性。

三,将抽象概念当作物。

即没有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却当用事物来写。

在本题中,属于第一种情况,把“我”当用了动物“牛”,为什么会把 “我”当用了动物“牛”,因为二者具有共性即“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

扩展资料:

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一,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三,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四,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五,设问,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六,反问,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

七,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八,借代,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拟物

修辞手法详解:比喻,借代,夸,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用典,点化,双关,互文,同感,反复。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打比方的双方要有共同特征。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2、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作用是揭示文章中心,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文学的(句子)感染力。进一步增强联想;创造文章的氛围。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7、对偶:对偶,指的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最经典的就是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于对偶的判断,一个在于句式一个在于情感。句式要相似,情感要相同。

8、借代:指的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一般分为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可能有同学认为,比喻和借代有些相似,的确,没有经过系统分析的话,比喻和借代是有些相似,但是经过分析的话,比喻和借代却是很好分辨的。比喻中出现的两种事物或景物是没有关系的,而借代里出现的两种事物或景物,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拟人。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把小树苗当做人来写就是把小树苗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描写,比如描述其成长过程中的心情变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比如描写小树苗的生长状态、小树苗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风雪,小树苗是如何像人类一样渡过的,使之具有人的行为。

扩展资料:

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1、把非生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2、把有生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3、把抽象概念拟人化,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拟人

简 介修辞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互文、比拟、通感等

比 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拟 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 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排 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但要三个以上。 排比可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对 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反 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设 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设问可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反 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引 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借 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反 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对 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顶真

用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前后顶接,蝉联而下,促使语气衔接。又称联珠、蝉联、连环。

例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

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也不太常见的顶针格式,叫连环格(全联相邻的分句全都顶针,且联首与联脚也顶针)。如: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示 例: 例子(1):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范仲淹( 意思是“朝晖夕阴”和“朝阴夕”」。“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

例子(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范仲淹( 意思是不因“物”[所处环境]或“己”[个人遭遇]而喜,也不因“物”或“己”而悲。)

例子(3)《木兰诗》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特 征: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形 式: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主人忘归客不发”“东犬西吠”亦属此类,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 这样写表现了木兰从军前准备细心

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就是比拟。

写作时善用比拟,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比拟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比拟是根据本体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的可拟性,借助联想和想象而形成的辞格,因此联想是通向比拟的桥梁,想象是比拟的翅膀

比拟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作者用自己自然流露的强烈感情去感染读者的一种辞格

可以简单的将比拟看作是比喻和拟人的结合。

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

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

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

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回文

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叫做回文,也叫回环。

回环运用得当,可以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关系。

简 介修辞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互文、比拟等 [编辑本段]比 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仿佛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编辑本段]拟 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编辑本段]夸 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夸张类别有: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编辑本段]排 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但要三个以上 排比可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编辑本段]对 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编辑本段]反 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编辑本段]设 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设问可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编辑本段]反 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编辑本段]引 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编辑本段]借 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编辑本段]反 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编辑本段]对 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编辑本段]顶针  用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前后顶接,蝉联而下,促使语气衔接又称联珠、蝉联、连环

例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

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也不太常见的顶针格式,叫连环格(全联相邻的分句全都顶针,且联首与联脚也顶针)如: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编辑本段]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示 例: 例子(1):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范仲淹( 意思是“朝晖夕阴”和“朝阴夕”」“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

例子(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范仲淹( 意思是不因“物”﹝所处环境﹞或“己”﹝个人遭遇﹞而喜,也不因“物”或“己”而悲)

例子(3)《木兰诗》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特 征: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形 式: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主人忘归客不发”“东犬西吠”亦属此类,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 这样写表现了木兰从军前准备细心

[编辑本段]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就是比拟

写作时善用比拟,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比拟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比拟是根据本体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的可拟性,借助联想和想象而形成的辞格,因此联想是通向比拟的桥梁,想象是比拟的翅膀

比拟具有很强的感 彩,是作者用自己自然流露的强烈感情去感染读者的一种辞格

可以简单的将比拟看作是比喻和拟人的结合 [编辑本段]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

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

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

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编辑本段]回文  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叫做回文,也叫回环

回环运用得当,可以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关系

例子(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德经八十一》

例子(2):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 《易经.系辞》

例子(3):非人磨墨墨磨人

例子(4):自我突破,突破自我

例子(5):你需要警队,警队需要你

回文诗词有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844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