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第1张

  一种理论或价值体系要为人们所认同接受,除了理论本身的内在品质外,离不开对它的宣传教育引导。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必须做到:

  (一)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一要对国外主流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以批判的态度,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吸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来。比如通过借鉴美国、日本、韩国将这些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渗透融入到大片、动画片、电视剧中的做法,通过多样化的题材体裁、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戏剧、**、图书等文化产品中,讴歌劳动生活中的真、善、美,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群众,激发人们的共鸣,让人们在享受中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二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进行研究,努力挖掘和积极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要对当前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思潮进行研究,着力分析这些思潮的理论主张、政治观点、所反映的利益关系以及发展态势等,积极吸收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想内容。通过综合分析,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增强其引领社会思潮的力量。

  (二)建设和完善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一要建好、用好基地,以点带面,全面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拥有的深厚群众基础及意识形态调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中,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用先进榜样激励和引导人们向善、向真、向美,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舆论强势,帮助人们从较低层次的价值观念向高层次转化,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特别重视的是,高校和网络将是新时期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基地,也将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高校对社会具有强大理论辐射力。因此,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高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意义重大。而在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在多元文化冲击和渗透下,抢占网络的思想阵地也更具有紧迫性和战略性。要大力支持新兴的网络媒体,通过开通网上论坛、博客、播客等途径,积极主动地引导网上舆论,努力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二要创新传播方法。要采用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寓教于情、寓教于乐,把理论宣传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际相结合,要用普通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具体生动的事例进行宣教。不能只说与老百姓生活不直接相关的事情,要联系老百姓实际收入的增加和现实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行宣讲,用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影响人、教育人。拉近理论同群众的距离,使群众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教化。三要优化传播环境。应当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宽松氛围,使各种文化形式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减少思想冲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样中树主导、在竞争中显优势,增进社会认同。

  (三)突出重点群体,实施分层教育。应着力抓好党员领导干部、教师、青年学生、公众人物等社会群体。抓住这些重点群体,就抓住了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范围的关键。要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需求,区别教育引导方式,努力体现层次性:对党员干部要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和荣辱观,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有可靠的思想基础;对青少年,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主选择,根据青少年的接受特点和认识规律,引导青少年在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教育,使其对爱国主义和基本道德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同;对教师、公众人物应重点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党建工作中。充分发挥政策规章对党员、干部思想和行为的导向作用,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体现到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体现到各级党的组织生活中。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对党员干部考察使用的重要标准,让党员、干部在实践中感受责任、领悟崇高。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范围,党员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以身作则非常重要。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二是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行各业的行为准则之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于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具体化为家庭道德规范、社区道德规范、行业道德规范和公共生活道德规范等,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促进社会成员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修身立德、为人处事、建功立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论教育、道德教育、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学校教育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并且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反映社会主义和谐观、荣辱观,伸张社会正义,树立文明新风,折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使广大干部群众在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在自身体验中逐步接受核心价值观。四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建设中。要发挥大众文化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千方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活动等大众文化中,使其成为人们价值评价标准和原则,成为思想和行为评价的尺度和规范,使干部群众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什么是好与坏,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内化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价值判断,在各种场合中,做出相应的思想选择和行为选择。五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于礼仪活动之中。文明礼仪活动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继续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人团入队仪式等,昭示荣辱观,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充分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纪念日和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庆典活动,强化人们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认同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扎根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内心深处。

  (五)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必须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研究人民群众的心理需要、情感动机、思想意识等联系起来。摸准群众的思想脉搏,把握他们的思想、心理特点,回答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他们对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荣辱观的认知认同。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同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努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生产生活困难,多做团结鼓劲、增进和谐的工作,多做稳定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让群众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受益者。

  (六)以机制建设强力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一是确立政策法规保障机制。通过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对核心价值的基本精神加以规约和体现,以保持核心价值理念在社会运行中的至上性,并借助法律的强制力得以推广和普及。二是确立激励约束机制。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对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大力褒奖;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要给予谴责并对行为主体给予相应的惩罚,真正做到价值选择和利益回报的统一,从而激发人们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发挥其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主观能动性,在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建立社会联动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合力推进,才能达成广泛的社会认同。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工作联动制度,以发挥各方面力量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率作用,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作用,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作用,发挥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民众自治组织的辅助作用。汇聚社会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才能使广大干部群众的认知认同程度达到最大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客观事实与宏观环境。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明确立足点、突出着眼点、强化聚焦点、找准关键点、紧抓推进点和发挥优势点六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把握。

1、明确立足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这一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国家发展战略来讲,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相比较,多了“美丽”这一关键词,这一变化既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2、突出着眼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突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论述既呼应了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与“时代新人”。

3、强化聚焦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与话语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的综合体和精华体,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的价值反映,尤其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集中体现。

4、找准关键点:协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到了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归纳为三个层面、24字方针。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5、紧抓推进点: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经历了前期的内涵拓展与凝练,目前发展到了强调切实的推进与落实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许多实现的途径,提出要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来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进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明了中国要到哪里去,它揭示了民族复兴的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所在,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旗帜。富强指向经济目标,民主指向政治目标,文明指向文化目标,和谐指向社会目标,展示了人民幸福、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四大共同愿景:富强实现民富国强,民主追求政治昌明,文明彰显人类共识,和谐体现华夏精神。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它们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基。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要素和价值追求。自由彰显人的个性,平等呼唤公民尊严,公正提供社会良知,法治保障正当权益。全面发展以自由为基,市场经济以平等为先,政府治理以公正为要,社会秩序以法治为准。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行为准则,是公民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爱国体现社会公德、敬业突出职业道德、诚信彰显人伦美德、友善重在个人品德。对国家的忠诚使我们爱国,对职业的热爱使我们敬业,对家庭社会的关怀使我们诚信,善待他人使我们友善。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重要论述,所包含的都是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提出“三个倡导”,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这是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突出亮点和点睛之笔,集中表达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认识,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立了精神内核,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它既需要不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也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既需要为人们描绘未来社会物质生活方面的目标,也需要为人们指出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归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可以从价值层面为深入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社会长远、稳定发展提供根本价值遵循,为制度设计、决策部署、法律制定提供最终价值依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全面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苦曲折的探索,也不断深化着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认识。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鲜明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更好回应人们的思想疑虑和困惑,进一步坚定人们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争夺发展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而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升文化软实力确立为国家战略,核心价值观之争日趋激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和说明中国,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深刻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人们思想上精神上的灵魂旗帜。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甚至越是在危机困难的时候,越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我国有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要把人们思想意志凝聚起来,没有一个有效发挥统摄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所有这些表现出来的是具体利益、观念观点之争,但折射出来的是价值观的分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找到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当前,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通过深度的理论开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完备成熟地昭明于世;就是要通过丰富细致的教育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般地润人心田;就是要通过广泛深入的践履实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精神引擎的巨大作用。

1.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充分认识这一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它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举措,作为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千秋基业,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扎扎实实加以推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作用、科学内涵等的认识。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人们的价值期盼,深入研究当前社会存在的价值共识和主要分歧,进一步明确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要求。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规划,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要求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分步实施,脚踏实地加以推进。

2 要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内化于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提是认知认同。要通过生动鲜活通俗的语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先进性讲清楚、说明白,让人民群众深刻理解、高度认同、形成共识。充分发挥文化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作用,引导文学家、艺术家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体现到文艺作品中,让群众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的重点课程,作为党支部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中深刻领会。把“三个倡导”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覆盖到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增进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增强人民群众践行的自觉性、自信心、自豪感。

3 要切实以制度的刚性确保社会实效。制度承载着价值,传递着理念,是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重要保障。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贯穿于整个社会的制度体系中,才会避免流为无所依附的观念漂浮物;只有形成制度化的建设机制,才会获得扎根现实、持续推进的有力保障。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支撑,核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制度化,以制度的刚性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常态推进、稳定展开、落到实处。为此,需要认真探索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各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探索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纳入各层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要内容并付诸实施的制度设计,探索确立推动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认真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核心价值观培育职责的制度举措,使这项看似具有“软性”特点的建设任务有明确制度可遵循、依可靠制度而落实、为硬性制度所保障。

4 要切实以方式方法的创新取得大众共识。一是要突出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和青少年这个重点对象,发挥其引领性和可塑性作用。二是要大力挖掘先进典型和公众人物,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广泛地发动群众参与评选活动,大力挖掘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典型宣传,拉近先进典型与广大干部群众的距离,让干部群众从 身边的榜样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三是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发挥新闻媒体的鼓劲导向作用。将既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实载体复制到网络,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水”入网络虚拟空间之“渠”,抢占新兴媒介中的教育新阵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教育的主动权。四是以史为鉴。要充分运用党史、军史、建国史、改革开放史及国际共运史的丰富资料,生动具体地诠释和说明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和决定性作用,认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五是实践体验。价值观的确立必须学用一致,言行一改,贵在实践。要引导和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五大文明”的建设中去,广泛开展学雷锋、见行动、青年志愿者、老少共建文明等主题实践活动,在切身体验和联系群众中坚定信念,提高素养。六是案例警示。通过对各种违背和践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而走入歧途或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的剖析,告诫警示人们法不可违,规不可越,营造遵纪守法,讲文明的社会氛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745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