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都考哪些形式呢?

初中语文作文都考哪些形式呢?,第1张

问题一:初中作文类型有哪些?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者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般不要求写诗歌

问题二:初中的作文有哪些类型 说起我最得意的学习方法,那就是玩中学,学中玩,在考试之前,家长一定会叫同学们做一大堆的课外题目,让同学们心不甘情不愿的,我就不是这样的,在考试之前以自己感兴趣的作文书来代替参考书,把课内课外的知识复习一遍,便可以玩,在玩的时候,我经常能看到一些新的汉字,然后产生了求知欲,便去查字典,学会了很多生字,词语也是如此,便可以掌握许多知识,还有在玩的时候也会学到很多东西,有些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张口闭口就是什么光子、脉冲、超导,有了这些词语,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去查找这些词语的意思,只要不是太久,适量地玩一会也是有很好的效果。

问题三:中考作文类型有哪些 从文体来说,主要是记叙类的,当然现在的作文考试淡化了文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加以选择。淡化文体不等于不要文体,还是要符合不同表达方式的要求的,不能写成“四不像”。从命题方式上讲,主要有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四大类。近两年有回归传统的趋势,命题作文多了。

希望能够帮到你

问题四:中考语文作文类型有哪些 从文体来说,主要是记叙类的,当然现在的作文考试淡化了文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加以选择。淡化文体不等于不要文体,还是要符合不同表达方式的要求的,不能写成“四不像”。从命题方式上讲,主要有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四大类。近两年有回归传统的趋势,命题作文多了。

问题五:初中作文类型 属于半命题作文整片内容算记叙

问题六:初中一般写什么类型的作文 初中生因为思想较成熟了,而且年龄也大了,适合写的作文类型就更多了,例如,可以写深度一点的文章,也可以写延展性较强的文章,例如,假如我活在未来,若有穿越,我能安好?诸如此类的文章。当然,多的也是要与老师讲课的过程相配合,最好是能与自己的授课内容相符的作文是最好的。例如讲到了背景,就写父亲的文章,建议不要让孩子写父亲的辛苦辛酸一类后,而是写父亲忧患得失的情绪,以此引发多方位的思考。这样的文章适合中学生写。

问题七:中考作文八大类型 一、生命意义

〔预测1〕请以敬畏生命为题,写一篇文章。

〔预测2〕请以我改变了_______的色彩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作时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困难挫折性格友情……),再按要求作文。

〔预测3〕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李时珍学医,在质疑声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以上材料引起你哪些回忆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拟问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二、自然景物

〔预测4〕雨露滋润禾苗壮,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分滋养,你的生命之树也离不开雨露的滋养,你的雨露也会让其他花朵绽放。请你以雨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预测5〕走过了春和秋,走在阳光路上,花儿用笑脸告诉我,天空好晴朗;走过了风和雨,走在阳光路上,鸽子用哨音告诉我,幸福在前方。多少追梦的身影,奔跑着拥抱希望。阳光路上无限风光,阳光路上幸福成长,阳光路上前程宽广。请以阳光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预测6〕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请用你的慧眼去发现美,用你的心灵去感悟美,用你的妙笔去描绘美。请以最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三、情感体验

〔预测7〕成长中的你,见过了许多的人,经历了许多的事,有许多想说而未说出的话。请你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称谓(如: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朋友等),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预测8〕拥抱,对我们来说是那样熟悉,她曾经伴随着我们生命的成长,我们在一个个拥抱中渐渐长大;拥抱,有时又是那样陌生,离我们仿佛很遥远。拥抱,她无言,然而我们从中可以读到温暖,读到希望,读到歉疚,读到包容……太多太多的内涵,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请以拥抱为题写一篇文章。

〔预测9〕楼上楼下,对门隔壁,前村后院,这些相邻的人不可避免地分享着我们的生活,或多或少地构成我们的生活。能在回不了家时有个暂时歇脚的地方,能在困难时听到一句安慰的话,攀住一双温暖的手,这便是友邻相伴的幸运。

请以友邻相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四、享受幸福

〔预测10〕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些人,或亲人,或同学,或对手……有一些物,或书籍,或用具,或爱物……常与我们一路同行,相伴相随。不经意间,给我们以鼓舞,以智慧,以力量……请以同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预测11〕生活中,有温度的话语可以暖人心扉,让我们如沐春风;有温度的话语可以鼓舞斗志,让我们扬帆启航;有温度的话语可以启迪心灵,让我们豁然开朗;有温度的话语可以陶冶性情,让我们受益终生……成长中,无数有温度的话语,伴随我们一路走来。请以有温度的话语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预测12〕生活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鲜花、笑脸、汗水、眼泪……即使>>

问题八:初中作文类型有哪些?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者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般不要求写诗歌

问题九:初中的作文有哪些类型 说起我最得意的学习方法,那就是玩中学,学中玩,在考试之前,家长一定会叫同学们做一大堆的课外题目,让同学们心不甘情不愿的,我就不是这样的,在考试之前以自己感兴趣的作文书来代替参考书,把课内课外的知识复习一遍,便可以玩,在玩的时候,我经常能看到一些新的汉字,然后产生了求知欲,便去查字典,学会了很多生字,词语也是如此,便可以掌握许多知识,还有在玩的时候也会学到很多东西,有些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张口闭口就是什么光子、脉冲、超导,有了这些词语,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去查找这些词语的意思,只要不是太久,适量地玩一会也是有很好的效果。

问题十:中考作文八大类型 一、生命意义

〔预测1〕请以敬畏生命为题,写一篇文章。

〔预测2〕请以我改变了_______的色彩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作时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困难挫折性格友情……),再按要求作文。

〔预测3〕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李时珍学医,在质疑声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以上材料引起你哪些回忆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拟问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二、自然景物

〔预测4〕雨露滋润禾苗壮,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分滋养,你的生命之树也离不开雨露的滋养,你的雨露也会让其他花朵绽放。请你以雨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预测5〕走过了春和秋,走在阳光路上,花儿用笑脸告诉我,天空好晴朗;走过了风和雨,走在阳光路上,鸽子用哨音告诉我,幸福在前方。多少追梦的身影,奔跑着拥抱希望。阳光路上无限风光,阳光路上幸福成长,阳光路上前程宽广。请以阳光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预测6〕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请用你的慧眼去发现美,用你的心灵去感悟美,用你的妙笔去描绘美。请以最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三、情感体验

〔预测7〕成长中的你,见过了许多的人,经历了许多的事,有许多想说而未说出的话。请你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称谓(如: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朋友等),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预测8〕拥抱,对我们来说是那样熟悉,她曾经伴随着我们生命的成长,我们在一个个拥抱中渐渐长大;拥抱,有时又是那样陌生,离我们仿佛很遥远。拥抱,她无言,然而我们从中可以读到温暖,读到希望,读到歉疚,读到包容……太多太多的内涵,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请以拥抱为题写一篇文章。

〔预测9〕楼上楼下,对门隔壁,前村后院,这些相邻的人不可避免地分享着我们的生活,或多或少地构成我们的生活。能在回不了家时有个暂时歇脚的地方,能在困难时听到一句安慰的话,攀住一双温暖的手,这便是友邻相伴的幸运。

请以友邻相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四、享受幸福

〔预测10〕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些人,或亲人,或同学,或对手……有一些物,或书籍,或用具,或爱物……常与我们一路同行,相伴相随。不经意间,给我们以鼓舞,以智慧,以力量……请以同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预测11〕生活中,有温度的话语可以暖人心扉,让我们如沐春风;有温度的话语可以鼓舞斗志,让我们扬帆启航;有温度的话语可以启迪心灵,让我们豁然开朗;有温度的话语可以陶冶性情,让我们受益终生……成长中,无数有温度的话语,伴随我们一路走来。请以有温度的话语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预测12〕生活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鲜花、笑脸、汗水、眼泪……即使>>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及诗歌赏析答题公式

以下三十种答题公式几乎涵盖初中语文考试当中所有主观题题型,同学们一定要在切实掌握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

1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词语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2)公式:修辞本身得作用+ 联系上下文的情景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6某段起什么作用:

(1)此段在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此段在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7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描写方法分为: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描写的作用:

(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种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8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

公式: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9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10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

分析步骤: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1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12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13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14 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15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16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17仿写句子。

公式: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18对对联。

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

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19读图题。

公式: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

2、3)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20探究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21概括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22名著阅读。

公式:①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23编短信

公式:①用“沪”“川”一类的字简写地名。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24诗文佳句赏析

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欣赏,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欣赏,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25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26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27前后照应。

公式: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28巧设悬念。

公式: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29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30称谓变化

公式: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初中的语文成绩对于中考来说是很重要的哦,你的语文学得怎样呢

 初中语文答题模式一、说明文

 (一)说明对象:事物、事理。

 事物惯用词语表示,事理惯用句子表示。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答题思路

 先审题,判断提问所针对的内容是整篇文章还是段落。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概括

 答题思路

 说明对象,看标题及开头段,弄清说明的是一个事物还是一个事理。

 说明对象的特征:在中心句和下定义的句子中寻找。

 (二)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划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段落所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格式

 举例子:举了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

 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

 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地说明了

 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划线句说明的内容:⑴前后就近原则,⑵段落中心句,⑶句子本身(常见于列数字和列图表,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段落说明的内容:一般为该段的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上下段中)

 (三)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生物生长、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制作、历史沿革等。

 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的结构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建筑物、风景名胜等。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间或同一事物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多用于说明事物的因果、性质等。

 逻辑顺序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初中语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说明顺序的判断及其作用

 答题思路

 文章的说明顺序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则为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的作用:⑴概括说明内容,⑵指出具体的说明顺序,⑶条理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段落能否颠倒

 答题思路

 ⑴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⑵与总领句或者总结句中词语的呼应关系

 (四) 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性,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平实和生动。

 初中语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加点词的作用﹨能否删去、替换

 答题模式

 ⑴不可以删/不可以换

 ⑵解释词语的意思

 ⑶说明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⑷删去后句子的意思,不符合原意或者与事实不符

 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要求从文中选出词语说明语言特征

 答题思路

 ⑴找出修饰性、限定性的词语。比如左右,有可能,大多数。

 ⑵分析该词语的意思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的准确性。

 初中语文答题模式二、议论文

 (一)论点的把握

 答题思路

 论点位置一般在:(1)标题;(2)开头;(3)篇末;(4)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5)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论点概括要注意:(1)要抓住中心词; (2)要使用陈述句式; (3)要有明显的倾向性,要旗帜鲜明; (4)语言要简洁,文意要通顺;要立足得分。

 (二)论据

 常考题型及方法

 1、概括论据 (找出和论点要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概括)

 格式 :何人做何事(事件的表述要符合论点)

 注:假如题目给定概括的例子,那么要注意仿写

 2、文章运用了某某的事例(引用了名言)有什么作用

 格式:

 运用了事例(简单概括),证明了(论点或分论点)。(或与所论证内容一致)

 3、补充事实论据

 注意:

 1)论据要能证明论点;2)要有典型性、权威性;3)积极思考课本上学习过的名人。

 4、论据能否被替换

 思路:

 如果不能。1)不能;2)论据内容是;3)本段观点是;4)两者相符合,所以不能。

 如果能。1)原论据;2)新论据;3)本段论点;4)换掉更典型,更有代表性,更能证明观点

 注意: 可能原文中的论据与上下文有照应。

 5、关于论据的位置

 1)论据能否互换位置(删)

 2)给定论据,放回原文中的什么位置,为什么

 思路:

 能否互换位置:首先概括论据,然后看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比如论据有可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

 能否删除某一论据:首先概括论据,然后分析是否证明论点,最后看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比如论据有可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

 给定论据放回原文:首先概括论据,然后分析证明哪个分论点,最后看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比如论据有可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并关注过渡句。

 (三)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格式: 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引用论证

 格式: (如果是讲道理)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如果是引用)使用了引证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3、对比论证

 格式: 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四)论证结构

 常见题型及应对方法

 1、 直接通过选择和填空的方式判断论证结构

 2、提问A段到B段之间能否互换

 思路: 首先判断两个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然后找一句总起句或总结句,在顺序上与两个段落的排列一致。

 3、下面文字是从文中挖出来的,你认为放到哪个位置最合适。

 思路: 从文章中抽出的段落含有分论点,判断这个分论点与其他分论点之间的结构关系,并根据总起或总结句与分论点的照应顺序来找准位置。

 初中语文答题模式三、记叙文

 (一)体味修辞类语句的作用

 1 明确所用修辞手法。

 考纲中明确考查六种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可以利用口诀进行记忆

 二比二问一拟夸。

 2 归纳答题模式。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结合句子)

 拟人:生动地写现了(结合句子)

 排比:增强了的语气语势,表现了(结合句子)

 夸张: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结合句子)

 反问:增强了的语气,强调了(结合句子)

 设问:强调了,引起思考。(结合句子)

 注:以上列举的这些,只是我们常规的一些帽子,任何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不论是前

 面的帽子,还是后面所要表达的内容,都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切不可死板硬套。

 3 解题步骤

 修辞手法+ 帽子 + 对象特征 + 作者的情感(情感是关键)

 (二)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 、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理解词语的本义;

 (2)看该词在句子中的表达对象;

 (3)对表达对象做必要的提炼(联系语言环境提炼意义指向概括词);

 (4)再看该词表达得怎么样(起什么作用);

 (5)整合梳理答案语言,使表达简洁准确;

 (6)把答案代入原文,看语句是否通顺。

 2 、词语在语境中的作用

 看该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是否生动或准确表现了句子内容(对该词语表现的内容要提炼意义指向概括词,否则,答题语言不简洁)。

 (三)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 、主要题型

 1)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要求学生能仔细辨析句子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

 2)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句子的含义。

 3)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对其表达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2 、解题思路

 理解句子含义,要联系上下文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作品的背景。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

 评析句子内容,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四)句段作用

 1 句子或段落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有:

 (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此类句子在文章(段落)的第一句话或前面。

 (2)为下文作铺垫。此类句子在文章的前面或中间。

 (3)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类句子在文章的中间。

 (4)总结上文。此类句子在文章或段落的后面。

 (5)照应。此类句子允许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2 句子或段落在内容方面作用有:

 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深化主题等。

 (五)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 、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2)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 、标题的作用

 (1)作为全文的线索;(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

 (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6)一语双关。

 3 、标题的好处(为什么以此为题)

 标题的深层含义 + 标题的作用

 (六)人物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1 、人物描写的作用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1)揭示人物内心情感;

 2)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注意:补写人物心理活动,要求符合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结合相关环境、扣住文章主题。

 2 、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背景等。(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位置)

 2)渲染气氛(氛围)。(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

 3)烘托人物心情(像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等)。(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

 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一般放在中间的位置)

 5)形成对比,突出主旨。(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

 6)引出下文。(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位置)

 (七)概括与归纳

 1 、段落的划分

 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

 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所叙事情的性质划分;

 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段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

 2 、概括、归纳的方法

 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

 2)缩句法: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

 3)联合(结合)法:把重要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

 (八)把握文章主旨

 方法解析:

 1 、分析文章标题来判断主旨

 通过对标题的分析能初步确定文章主题。

 2 、分析文中关键句来判断主旨

 1)文章的开头/结尾句或者段。

 2)文章中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

 抒情句标志参考:强烈的感叹或反问等语气/直接抒发某种情感(悲伤,喜悦,流泪等)

 3)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

 4)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

 3 、通过分层归纳大意归纳文章主旨

 对于一些不容易看出主旨的文章,可根据文章结构将文章分层,然后将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

 (九)记叙文思路结构

 1 、记叙的顺序

 (1)顺叙

 作用:采用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2)倒叙

 特点: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内容上,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结构上,使叙述有波澜;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

 特点: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的情节的叙述,插入相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作用:补充交代,使叙述更加完整,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能够更好地突出中心。

 2 、抓文章的线索

 (1)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

 (2)作用: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十)感受、评价、鉴赏类题目

 1 、阅读感受

 1)联系文本,感点明确。首先必须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最简洁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提炼出感受体验,在简短的文句中表达自己的看法。

 2)感受真切,表述精当。要围绕感点,精当地表述自己的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感想是真切的,是言而由衷、言之有理的。由于文字的限制,表述的语言必须是精炼的。

 3)联系实际,联系自身。阅读感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感受作品思想内容,结合体验和自身思想,领会作品的启示。这种片断写作必须在短小的篇幅中做到联系实际,联系自身。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说出自己今后将怎么行动。

 4)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阅读感受和评价要做到条理清晰,即文章内部思路清楚。感点的提出和论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逻辑的推理和演绎,都应当条分缕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5)语言通顺,表达流畅。语句通顺,文脉连贯,有一定的论辩力量和论述的气势。

 2 、阅读评价

 1)观点要正确。对文中人物思想性格、社会现象的褒贬、文本观点的评价要正确,要有真知灼见;不能把对的说成错的,或把错的说成对的。这就要求我们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2)观点要鲜明。赞成还是反对,同情还是反感,提倡还是抨击,都必须态度明朗,而且要在显要位置揭示出来。切不可模模糊糊,模棱两可。

 3)分析要充分。要作比较充分的分析阐述,既要表明态度,更要依据文本的具体内容说出理由,做到分析有据,鞭辟人里,有较强的逻辑性。

 4)层次要清晰,语言要通顺。

 3 、阅读鉴赏

 1)要准确鉴别出文本的艺术特色,如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结构上有什么特色运用

 了哪种修辞手法是比喻还是拟人是排比还是对比

 2)要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把握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

 3)要着重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对表现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或文中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概括段落大意是中考经典阅读考题之一,不过我们只要掌握以下五个方法,遇到这类型题型就能举一反三。初中语文阅读概括段落大意常考题型:概括某一自然段的段意。昂立新课程小编为大家介绍概括段落大意主要方法,帮助大家快速掌握此类题型。

概括段落大意方法之摘句法

此方法比较简单,就是直接从文章中摘出现成的句子作为段意。

摘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这种句子往往是这一段记叙、描写或议论的中心,因此,可以摘取它们作为段意。例如《松鼠》的首句“松鼠是种美丽的小动物”就可作为第一段的段意;《猫》的首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也可作第一段的段意。

摘过渡句。课文中的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起下句为下一段的段意。例如《赵州桥》中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话承上启下,概括了上下两段的大意。

概括段落大意方法之串连法

如果一个段落只有一个自然段组成,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如《古井》的第一段的四个句子:①古井的位置;②井水的特点;③乡亲们到古井取水;④井水的作用。综合四句意思,归纳段意为: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若一个段落有几个自然段组成,首先概括出各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这些自然段意思综合起来,最后用一句简洁的话归纳出段落大意。

概括段落大意方法之取“主”法

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段话,都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在一个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段落里,与段的中心联系密切的详写的自然段,就是重点自然段。归纳段意,就以重点自然段的意思为段意。如《小英雄雨来》第一大段有两层意思:雨来生活的环境和雨来的游泳本领高。第二层是主要的,可以用作全段大意。

概括段落大意方法之缩句法

有些段落句子不多,但较长,可用缩句的方法来概括。

概括段落大意方法之抓体裁法

写人、写事的文章可以采用同一种概括段意的方法——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干什么?结果怎样?而状物、写景的文章往往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如外形、性能、用途等。这类体裁的文章概括段意时不可用标题或问题式来概括。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概括段落大意题型,小编就介绍到这里。各位考生若想要了解更多与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相关文章,敬请关注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专题。昂立新课程致力于沪上培优10余年,已经成功辅导5万余名初中生进入“四大名校”,“八大金刚”和上海其他重点高校。想要快速提升语文学习成绩的同学,昂立新课程推荐以下学习课程:

课程分网络和面授,有小班制,大班制,1对1,1对3形式,授课校区分布在上海各个地域,面授班课时以昂立新课程官网颁布课时为主,具体费用可咨询在线客服或拨打热线4008-770-97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6672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