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英国小说家Thomas Hardy 的情感婚恋史~

求英国小说家Thomas Hardy 的情感婚恋史~,第1张

穿越重生《贵妻临门:夫君求和离》连载中新书

都市情感《总裁媳妇爱上我》连载中独家

总裁豪门《相爱有多难》已完结

都市情感《自在神医逍遥客》已完结

都市情感《反转人生》已完结独家

总裁豪门《情暖似骄阳》已完结

总裁豪门《尹少的替身甜妻》已完结

总裁豪门《宠婚来袭:爹地找上门》连载中

总裁豪门《婚情不负:腹黑总裁恋逃妻》连载中

总裁豪门《冷情墨少求复婚》连载中独家

第二部

转眼间,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第一年的学习结束了,他不得不再次回到姨妈家里去过暑假。离开了魔法世界,离开了学校的好朋友,哈利必须面对刻薄的姨妈和蛮横的姨夫,还好,整个暑假他们并没有怎么刁难哈利,只是不允许他做那些魔法作业。但是哈利还是觉得很苦恼,因为他在霍格沃茨最好的两个朋友:赫敏和罗恩到现在还没有给自己写来一封信,要知道哈利已经给他俩寄过好多封信了。就在假期马上要结束的时候,一个名叫多比的小精灵突然出现在哈利的卧室中,它警告哈利,回到霍格沃茨将会有可怕的事情降临,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可是哈利坚持要回到霍格沃茨去,为了阻止哈利,多比截留了所有赫敏和罗恩给哈利的回信,并使用魔法使哈利耽误了返回霍格沃茨的专列,就在哈利心急如焚的时候,好朋友罗恩驾着一辆施了魔法的飞车来救他,费尽周折,他们终于在最后时刻赶回了学校新学期开始后,哈利果然遇到了麻烦,先是新来的新来的教授洛哈特百般刁难他,紧接着又有一股邪恶力量攻击他和他的朋友,难道小精灵多比的话是真的?哈利要如何面对呢?

第三部

在玛姬姨妈来做客的当下,德思礼家变得极为恐怖,尽管哈利知道未成年的巫师不能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以外使用魔法,然而在一次意外中,哈利不小心使用了魔法并逃出德思礼家(之后并未因此受到惩罚)哈利跑出了德思礼家后,搭乘骑士公共汽车前往伦敦。路上,他听说小矮星彼得逃出了阿兹卡班监狱十三个人,并将哈利父母的住魔法界正陷入恐慌之中,魔法部为此派摄魂怪保护霍格沃茨,这对哈利来说是一大威胁,更另他在魁地奇中损失其光轮2000。后来在新的黑魔法防御术老师—莱姆斯·卢平的指导下,哈利学会了守护神咒“呼神护卫”,使哈利可以召唤守护神击退摄魂怪。学期开始后,赫敏从麦格教授那里拿到一个“时间转换器”如此一来赫敏才能赶上所有选修的课弗雷德和乔治送给哈利“活点地图”,这张地图是由哈利的父亲詹姆·波特小天狼星·布莱克莱姆斯·卢平小矮星彼得所发明,他们四个人在霍格沃茨读书时期是死党,这张地图可以显现霍格沃茨的所有秘密通道后来哈利发现小天狼星是无辜的,而他正是哈利的教父,当时小天狼星在最后关头,把哈利父母的房子保密人改成了四位死党之一的小矮星彼得但他却出卖了他们,并将一切罪行嫁祸给小天狼星,事后化身成一只老鼠藏匿而魔法部依旧认定小天狼星有罪,最后在时间转换器的帮助下,哈利等人成功的帮小天狼星逃亡,遗憾的是彼得趁乱之中逃逸,回到伏地魔身边准备帮助他东山再起。而在最后从小天狼星的信中,说明火弩箭真是他送的 第四部: 哈利·波特在韦斯莱家度过了他暑假最后的一段日子,并去看魁地奇世界杯。一群食死徒在结束后突然出现,攻击一些“麻瓜”并放出了黑魔标记。这使巫师们非常惶恐回到学校之后,新的黑魔法防御术的教授是已经退休的傲罗疯眼汉阿拉斯托·穆迪,而很久未举办的三强争霸赛也会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重新举办。所有想参加的学生须将名字写在纸上投入火焰杯中,然后火焰杯将会遴选出三所学校的代表。哈利并没有报名,但是火焰杯浮出了哈利的名字,使他不得不参加。哈利怀疑自己被故意陷害,但罗恩·韦斯莱却认为哈利为了出风头,不相信哈利所说的,而与哈利冷战好几个礼拜。鲁伯·海格偷偷向哈利还有马克西姆夫人透露了三强争霸赛的第一个项目。参赛者将避开一头龙的攻击,从龙的巢中拿到一个金蛋。卡卡洛夫也看见了龙,只剩下塞德里克·迪戈里——毫不知情。哈利认为这不公平,就将它告诉了塞德里克·迪戈里。哈利在穆迪的提示下,利用飞天扫帚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个项目。这次比赛,让罗恩和赫敏·格兰杰意识到了比赛的危险,同时也让罗恩与哈利重修旧好。 圣诞舞会上,赫敏成为了威克多尔·克鲁姆的舞伴,而哈利一心想要邀请的秋·张却成了塞德里克的舞伴。之后在塞德里克的提示下,哈利从金蛋得知了第二个项目是在水中进行,并在家养小精灵多比的帮助下用鳃囊草通过了比赛在三强争霸赛中的最后一个项目是迷宫,在走迷宫的同时还要避开危险,而奖杯就在终点的地方。哈利和塞德里克同时到达了终点,由于他们互相帮助过,他们决定同时拿起奖杯,但意外的是,奖杯却是一个门钥匙,将哈利和塞德里克带到了伏地魔父亲的坟墓。他们在那里遇见了伏地魔和小矮星彼得彼得作为原料,使伏地魔复活。伏地魔召集了食死徒并与哈利决斗,要把哈利杀死,但徒劳无功哈利趁机逃走带着塞德里克的尸体回霍格沃茨。回到城堡之后,大家发现,穆迪教授原来是小巴蒂·克劳奇用复方汤剂变形的,而真正的穆迪教授被锁在了一个箱子里。是小巴蒂·克劳奇将哈利的名字放入了火焰杯,以便伏地魔能够顺利复活。但是在小巴蒂·克劳奇在将事实告诉魔法部长康奈利·福吉之前,他便被摄魂怪吸走了灵魂。因此,福吉不相信伏地魔复活这一事实,邓布利多也随即展开凤凰社对抗伏地魔之行动。

第五步

对哈利·波特来说,开始第5年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生活之前的暑假是极为漫长的,因为他要忍受和讨厌的姨夫姨妈及他们的儿子住在一起,更糟糕的是,他的好朋友罗恩和赫敏竟连一封信也没写给他。又因为他与邪恶的伏地魔之间的渊源,更不会有任何人给他写信了。而这天,当他因在小惠金区遭到摄魂怪的袭击的时候使用了守护神魔法来保护自己,一封信终于寄到了哈利·波特的手中,但却是一封来自魔法部的开除信,理由是他在学校以外当着非魔法人士的面使用魔法。哈利唯一的希望就是在魔法部部长康奈利·福吉主持的对他的审判会上为自己辩护,而康奈利则想让哈利永远离开。但哈利最后被宣告无罪,这多亏了霍格沃茨令人尊敬的校长邓布利多的干涉。而哈利回到霍格沃茨后,也第一次感到了不安。他听说大多数巫师都被误导认为他近来与伏地魔的交手是一个彻底的谎言,哈利的诚信受到了置疑。哈利遭到了排挤,他感觉非常孤独,还经常做似乎预示着某种险恶事件即将发生的噩梦。更糟的是,邓布利多,那个哈利最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忠告的校长,也突然奇怪地与哈利保持着一定距离,这让哈里觉得愈发困惑和受伤。同时,为了监视邓布利多校长,并让霍格沃茨的学生,尤其是哈利变得更有规矩,康奈利·福吉委派了一位新的教授黑魔法防御术的老师多洛雷斯·乌姆里奇。但乌姆里奇教的课程根本无法让小魔法师们抵抗黑魔法,甚至连保护自己的能力都没有。于是,在赫敏和罗恩的推动下,他们与哈利一起同一小群学生秘密组成了一个名为“邓布利多军的组织,由哈利教他们如何抵抗黑魔法,为那场即将到来的特别战斗做最后的准备。

第六部

这本书讲述的是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第六年学习时发生的故事。鲁弗斯·斯克林杰接替康奈利·福吉成为了魔法部的部长。原因是魔法世界中的人们认为康奈利·福吉对于早些时候伏地魔对魔法世界发动的袭击处理不当。西弗勒斯·斯内普施放了牢不可破的誓言,他向德拉科·马尔福的妈妈保证,他会在德拉科·马尔福的第一个食死徒任务中进行保护和帮助。哈利·波特和阿不思·邓布利多成功说服了霍拉斯·斯拉格霍恩重返学校,担任魔药课教师,而西弗勒斯·斯内普教授则如愿以偿,成为了黑魔法防御课老师。在第一节哈利·波特还没发到书的魔药课上,霍拉斯·斯拉格霍恩借给了哈利一本旧的魔药课课本。哈利发现,这本旧课本上面签着“混血王子”这个名字,此外这本书上还有很多笔记。而哈利靠着这些笔记取得了甚至比赫敏·格兰杰还要优秀得魔药课成绩。而另一方面,哈利的情感也日渐成熟,在心底对金妮的迷恋越发强烈;赫敏和罗恩的感情也出现了摩擦:罗恩挽着拉文德的手走来走去,赫敏独自吃醋邓布利多用他的冥想盆向哈利展示了一些伏地魔过去的情况,并且认定伏地魔在过去曾经把自己的灵魂分成八份,并且将其中的七份藏入了魂器中。其实,伏地魔的两个魂器已经被摧毁了,其中一个是被哈利·波特毁掉的汤姆·里德尔的日记[HP2],另一个是由邓布利多毁掉的马沃罗·冈特的戒指。邓布利多相信想要杀死伏地魔,他们两个返回后发现黑魔标记出现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这表示食死徒来到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并与教职员和学生发生了战斗。邓布利多用石化咒将哈利定在墙边,披着隐形衣动弹不得,而由于该咒语消耗了时间,使邓布利多失去了保护自己的机会,被德拉科·马尔福解除了武器。德拉科·马尔福到来并且表示是他用了一整年修好了消失柜并把食死徒带进了学校。后来更多的食死徒赶到现场,催促德拉科·马尔福完成任务。但是,德拉科·马尔福面对邓布利多显得十分犹豫。此时,西弗勒斯·斯内普来了。看到斯内普的到来,邓布利多发出了请求:“西弗勒斯请求你"随即,西弗勒斯 斯内普用“阿瓦达索命”这句咒语杀了邓布利多,履行了他和德拉科·马尔福的妈妈的誓言。后来,哈利一路追击西弗勒斯”,并早已发现哈利得到了自和德拉科·马尔福,但是他们仍然逃出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麦格教授成为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临时校长,但是学校很可能将会因为不安全而被关闭。哈利发现他和邓布利多辛苦得到的斯莱特林小金匣是假的,真的挂坠盒被一个署名为RAB的神秘人物取走。在邓布利多的葬礼结束之后,哈利决定无论怎样他都不回学校继续学习,而是去投身于毁掉伏地魔的所有魂器,并且立志最终战胜他,而罗恩和赫敏也表示他们会跟哈利一起执行这使命书中的混血王子其实是西弗勒斯·斯内普教授第七部

还有四天,哈利就要迎来自己十七岁的生日,成为一名真正的魔法师。不得不提前离开女贞路 4号,永远离开这个他曾经生活了将近十七年的地方凤凰社的成员精心谋划了秘密转移哈利的计划,以防哈利遭到伏地魔及其追随者食死徒的袭击。然而,可怕的意外还是发生了与此同时,卷土重来的伏地魔已经染指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占领了魔法部,控制了半个魔法界,形势急转直下哈利在罗恩、赫敏的陪伴下,不得不逃亡在外,隐形遁迹。为了完成校长邓布利多的遗命,一直在暗中寻机销毁伏地魔魂器的哈利,意外地获悉如果他们能够拥有传说中的三件死亡圣器,伏地魔将必死无疑。但是,伏地魔也早已开始了寻找老魔杖的行动,并派出众多食死徒,布下天罗地网追捕哈利哈利与伏地魔在魔法学校的禁林中相遇了,哈利倒在伏地魔抢先到手的一件致命的圣器之下然而,伏地魔未能如愿以偿,魂器不可能战胜纯正的灵魂。哈利赢得了这场殊死较量的最终胜利情节

开端故事开始时场景在马尔福家,斯内普和魔法部的一个官员亚克斯利同时伏地魔知道了哈利·波特打算离开德思礼家的日期。而伏地魔借用了卢修斯的魔杖,因为他自己的魔杖与哈利的魔杖是孪生魔杖在对付哈利时无法正常使用魔咒。伏地魔打算在哈利搬到安全地点的路上把哈利杀掉,而且当时哈利超过17岁。亚克斯利说哈利会在30号,17岁生日时离开,而斯内普作为邓布利多的双料间谍,让蒙顿格斯提出建议让哈利早一星期出发,并根据邓布利多指示给了伏地魔真实情报,以确保伏地魔对斯内普深信不疑。离开德思礼家的前一天晚上哈利读到了阿不思·邓布利多的朋友,绰号“狗狗”的多吉写的讣告,也在报纸上读到了介绍邓布利多家庭的谣言。里面介绍了邓布利多的弟弟阿不福思和妹妹阿利安娜让哈利十分伤心,他很遗憾没有机会更多地了解邓布利多。德斯礼一家被两个巫师安全送走,随后凤凰社的成员们把哈利也偷偷送走了。虽然弗雷德,乔治,罗恩,赫敏,芙蓉,蒙顿格斯分别服用了复方汤剂化成了哈利样子,但是在哈利和海格一同赶路的途中还是被认了出来,因为哈利看见斯坦·桑帕克,于是用解除武器咒语,避免伤害他。伏地魔和食死徒半途攻击哈利,然而哈利的魔杖自己射出了金色火花毁损了伏地魔向卢修斯借来的魔杖。可惜哈利的猫头鹰海德薇被杀了。哈利一路艰险终于在韦斯莱家跟凤凰社会合了。乔治路上被斯内普用神锋无影咒割掉了一只耳朵疯眼汉穆迪因为蒙顿格斯的逃离而被伏地魔杀死了。因为伏地魔认为真的哈利会和最强大的傲罗在一起。哈利心怀对伏地魔的愤怒梦到伏地魔折磨做魔杖的奥利凡德让他告诉他为什么借来的魔杖仍然打不过哈利的。几天之后魔法部长来到韦斯莱家给哈利、罗恩和赫敏带来了邓布利多的遗赠。给罗恩的是邓布利多的熄灯器能够把光线全都吸收掉。赫敏收到的是一本用古代如尼文写的童话书,名叫《诗翁彼豆故事集》。他们又转到了格里莫广场12号,这里是布莱克家的老房子。这时三人偶然意识到在湖中发现的伏地魔的盒子上写着RAB,可能就是小天狼星布莱克的弟弟雷古勒斯·阿克图勒斯·布莱克他曾试图到湖里取出伏地魔的魂器并让克利切毁掉它,然而却死在那里。哈利,罗恩和赫敏把雷古勒斯的房间全部搜索了一遍,也找不到真正的魂器。不过家中的家养小精灵克利切在哈利的命令下告诉他们蒙顿格斯·弗莱奇从这里偷走了盒子。弗莱奇被克利切抓住,不情愿地承认自己拿那个盒子贿赂多洛雷斯·乌姆里奇免得自己被逮捕寻魂器 在魔法部侦查了一个月之后,三人打算潜入魔法部。他们服下了复方汤剂,伏击了三个魔法部的工作人员并试图从乌姆里奇那里偷出魂器。三人进入魔法部之后发现了很多变化,麻瓜出身的巫师受到公开审问。原本的喷泉没有了,那个地方竖起了一座雕像,一男一女两个巫师坐在一堆麻瓜的尸骨上。三人在人群中走散,但是最终还是发现了乌姆里奇戴着的挂坠盒,当时她正在讯问。哈利把乌姆里奇打倒,赫敏取走了魂器。两人释放了二十多名受到审问巫师,劝说他们尽快离开这个国家,然后和罗恩在电梯会合了。可是亚克斯利随从显形被带到了格里莫广场12号,打破了赤胆忠心咒,于是三人只得暂时先逃到树林,一路颠沛流离。 如此几个月之后,三人偶然听到一段谈话说魔法部里的格兰芬多剑是赝品,真正的不知所踪。哈利请教了菲尼亚斯的画像,原来邓布利多曾经用那把剑摧毁了一个魂器(就是那枚戒指)。哈利打算去找真正的剑的下落,但是罗恩反对说找那把剑根本没有希望(因为罗恩佩戴那个魂器太久了PS 过分靠近一个魂器会受到影响,罗恩比哈利,赫敏更容易受魂器的影响)。罗恩与哈利大吵一架后离开了。哈利和赫敏消沉了很多,但是还是决定前往戈德里克山谷哈前6部著作中叫高锥克山谷),说不定邓布利多把真的剑留在那里了。 到了戈德里克山谷,二人先是去探望了哈利家的纪念地,随后去了墓地,哈利家和邓布利多家的许多人(不是许多人,邓布利多家只是在阿不思的爸爸被关进阿兹卡班后才迁过去的)都葬在这里。这时他们遇到了巴希达·巴沙特,是邓布利多家的老朋友,她还曾经写过教材《魔法史》。二人觉得这个老妇人可能知道剑的下落就跟她回家了。可是谁知道这是一个圈套,老妇人是毒蛇纳吉尼假扮的。幸好哈利和赫敏在这里逃开了伏地魔的追杀,不过哈利的魔杖断了,因为赫敏用了“霹雳爆炸”(爆炸咒)不小心把哈利的魔杖给毁了(外边的木质表层断裂,仅有里面的凤凰尾羽连接)。而赫敏试图用自己的魔杖修好,可是也失败了。 两人去迪安的森林 躲藏了两天,一天晚上,哈利在一只出现在他们帐篷外的牝鹿守护神的带领下找到了格兰芬多剑的下落。剑沉在树林里冰冻的水潭下,哈利脱了外衣潜到水里寻找宝剑,但是哈利身上的魂器却用链子勒住了哈利,差一点让哈利溺死在水中。幸好罗恩回来了,把哈利从水中救出,也把剑从湖里取了出来。两个人合力用剑把哈利手中的魂器毁掉了。 赫敏见到罗恩回来时有点冲动,歇斯底里地对罗恩大叫,罗恩讲了他的经过:他在芙蓉和比尔的贝壳小屋听广播时从熄灯器里听到了哈利和赫敏的声音,熄灯器里的蓝色光飘进他的体内,使他知道了该怎么做,所以他回到了哈利和赫敏所在的地方。他发现他们已经走了,所以用原办法追踪到这里。赫敏发现了下一步的任务:找到谢诺菲留斯·洛夫古德——卢娜·洛夫古德的父亲,并向他讨教故事集上和伊格诺图斯·佩弗利尔的墓碑上出现过的被克鲁姆认为是格林德沃标志的三角形记号是什么意思。 死亡圣器 他们到了陋居所在的村子:奥特里-圣卡奇波尔村庄,因为哈利在婚礼上听说过洛夫古德家在陋居附近。在洛夫古德家,哈利、罗恩、赫敏听到了一个以前的巫师的故事。故事是说三个兄弟用魔法造了一座桥,过了一段危险的河流,这让死神很不高兴,但狡猾的死神却说自己佩服他们的本事,答应给他们每人他们想要的东西,于是大哥要了一根战无不胜的魔杖,二哥要了一个能够召回死去的人的石头,三弟要了一个能够让任何人都找不到自己的东西——隐形衣。这三件器物被称作“死亡圣器“,一个是战无不胜的魔杖即接骨木魔杖或老魔杖、命运杖、死亡棒;一个是能让人起死回生的宝石,复活石还有一个是隐形衣。哈利相信自己身上的斗篷就是那一件,所以很兴奋。然而很快他们三人就发现谢诺菲留斯(Xenophilius)向魔法部告了密。他的女儿卢娜,被魔法部抓住了,所以他想要是他把哈利等人交给魔法部,自己的女儿或许就能放出来。三人逃脱诸多巫师的追捕时颇为惊险,但是哈利仍然很有勇气,他相信只要收集齐三件圣物就能打败伏地魔一连几星期这三人还是没有找到什么死亡圣器或魂器。罗恩在收音机上搜到一个电台(电台的名字是:波特了望站),在讲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此时哈利一不小心吐出 “伏地魔”三个字。伏地魔的名字根本没人敢提起,说出这三个字只会惹上祸端(因为这名字被施了恶咒)。伏地魔的手下人(不对,是搜捕队 PS“搜捕队”是指专门抓捕麻瓜出身和被列入不受欢迎的名单的人以换取加隆的人)马上就找到了哈利、罗恩和赫敏,带到了马尔福家。赫敏受到贝拉特里克斯残酷无情的审讯、折磨,追问格兰芬多剑是怎么到赫敏手中的,贝拉特里克斯以为是从她的仓库那里偷来的,幸亏妖精拉环欺骗贝拉特里克斯说那是假的。哈利和罗恩也被囚禁了,被关在一起的还有,妖精拉环,做魔杖的奥利凡德先生以及卢娜。 哈利拿出自己的魔镜的碎片求救(意外,镜子从他口袋里掉了出来),他看见上面有一缕蓝光,像是邓布利多的眼睛,就不顾一切地对镜子喊出自己的位置。多比赶来救了迪安和奥利凡德,可是楼上的人听到幻影移形的声音,于是叫虫尾巴回来查看,他被哈利和罗恩二人制服,起先虫尾巴死死扼住了哈利的喉咙,不过虫尾巴听到哈利问他“你要杀我吗?在我救过你之后?”之后放开了。虫尾巴按伏地魔早就计划好的,只要表现出软弱,那只银手就会替伏地魔杀了他。虫尾巴死后,罗恩、哈利冲上楼梯去救赫敏。多比在他们危险的时候出现,带他们幻影移形了,没有遇上正匆匆赶来的伏地魔。可惜的是多比却在移形的瞬间被贝拉特里克斯掷出的小银刀杀害。随后几人来到了贝壳小屋,比尔和芙蓉的家。(另:哈利在被抓住到安全逃脱期间一直断断续续(之所以断断续续,是因为哈利一直努力反抗)地进入伏地魔的思想,看到伏地魔找格林德沃,逼问接骨木魔杖的下落,但格林德沃假装没得到过它,后来故意激怒伏地魔,所以伏地魔把他杀了。)哈利和朋友们(没有用魔法)埋葬了多比,又重新计划一番。哈利向奥利凡德询问了接骨木魔杖的事情,决定不去阻止伏地魔从上一任主人邓布利多的墓中寻找魔杖。哈利转而询问拉环怎么才能闯进古灵阁,而且答应把本来是妖精做的格兰芬多宝剑送给他作酬劳。详细地计划好之后几人出发去了古灵阁,看是不是有机会在莱斯特兰奇的仓库里找到伏地魔另一个魂器(因为贝拉特里克斯看见那把剑非常惊恐,逼问赫敏他们还拿走了什么)。逃跑后不久哈利又进入了伏地魔的思想,能感觉到伏地魔在干什么想什么。伏地魔原原本本地回想所有的魂器都放在了哪里,伏地魔也知道哈利正在找自己的魂器。伏地魔想到自己最后一个魂器还在霍格沃茨学校,哈利怀疑那件魂器是学校创始人拉文留下的遗物。哈利觉得要是想拿到霍格沃茨的那个魂器,就应该马上行动,因为如果伏地魔发现其他的魂器不见了一定会加强戒备。霍格沃茨的第二战哈利、赫敏、罗恩在霍格莫德(Hogsmeade)的街上触响了宵禁咒,结果被食死徒碰上,是阿不福思的机智救了他们。DA成员纳威·隆巴顿因为饿了希望有东西吃,有求必应屋提供的通道——阿不思的妹妹阿利安娜的画像后边,有一条通往霍格沃茨的暗道。哈利、赫敏、罗恩来到有求必应屋寻找拉文克劳(Ravenclaw)的冠冕。马尔福和他的两个朋友高尔和克拉布先前而至。 克拉布想炫耀自己的能力及杀了赫敏、哈利以及罗恩而使用了黑魔法厉火,把几个世纪以来学生们攒下的乱七八糟的东西烧得一干二净,冠冕也被烧掉了。哈利、罗恩和赫敏用在那里找的扫帚飞走了,走时还从火里救了德拉科·马尔福和高尔,但是没能及时找到克拉布,所以他被烧死在火中。弗雷德在与食死徒的战斗中牺牲(由爆炸所致),海格也差点被八眼巨蛛抓到了(这一点我们后来才知道)。哈利又一次进入幻境之后,他和罗恩与赫敏知道了伏地魔的现在在哪里,于是三人来到了尖叫棚屋(Shrieking Shack)。他们看到伏地魔命令毒蛇纳吉尼除掉斯内普,伏地魔以为这样就能把老魔杖的魔力传到他身上。在被毒蛇咬伤的弥留之际,斯内普把自己的部分记忆送给了哈利。哈利在冥想盆里回顾了斯内普的记忆,原来斯内普一直都是邓布利多一边的,而且他一直都对哈利的母亲莉莉心存爱意。邓布利多命令斯内普情势危急时杀掉自己,况且放在藏有魂器的指环上的咒语已经造成邓布利多的性命只剩一年了。哈利也发现自己身上存有伏地魔的一片灵魂,只要哈利还活着,伏地魔就除不掉哈利以防万一叫纳威帮助罗恩和赫敏一起去杀掉毒蛇纳吉尼。这时伏地魔建议双方停火一个小时,以便双方都能料理死伤者,如果一小时之后哈利不自动出现,那伏地魔就会继续杀戮。哈利穿着隐身斗篷走向死亡森林去面对伏地魔,路上他看到了卢平和唐克斯的尸体(哈利是从尖叫棚屋回到城堡时在大礼堂见到卢平和唐克斯的尸体的,克里维的尸体是哈利从校长办公室出来后在城堡里见到的。当时双方已经停战,霍格沃茨一方正在清理战场)还有科林·克里维一个留下来战斗的学生,才上六年级。他走到死亡森林边缘突然想起金色飞贼上的铭文里的“结局”,于是哈利把金色飞贼放在嘴边,说道: “我要死了”。哈利发现那颗金色飞贼里藏着的果然就是自己曾经猜到的那颗复活石,三件死亡圣器中的一个。于是哈利召唤回了父母的、小天狼星布莱克和卢平的灵魂一类的东西,他们飘在哈利两旁,给他帮助和心理安慰。见到伏地魔之后,哈利发现海格被押。哈利一现出身来就被一记阿瓦达索命咒击倒。哈利醒来时仿佛置身在国王十字车站,碰到了已经去世的邓布利多。也说不清哈利是真的死去,还是邓布利多偶然到哈利梦中来访。邓布利多说哈利并未真正意义上的死亡,因为伏地魔复活时使用了哈利的血液,而哈利的血液恰好又含有他母亲的牺牲护符,即伏地魔未死哈利也不会死亡哈利发觉咒语击溃了藏在在自己体内的那一部分伏地魔的灵魂,梦中的火车站角落里有一个将死的生命,或许就是那一点灵魂。他也知道了邓布利多曾经奋力寻找三件死亡圣器,不过理由倒并不那么高尚。最后邓布利多兄弟二人和格林德曾有一场决斗,决斗中阿利安娜被误伤致死。而事到如今,只有哈利才有资格拥有三件死亡圣器(能够拥有死亡圣器的人是要敢于直面死亡,勇于接受死亡的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作死亡的主人)。哈利也知道了自己的魔杖之所以会击败伏地魔,喷出金色的火焰,是因为哈利在四年级和伏地魔决斗时,哈利的魔杖保存了一部分伏地魔的性格,伏地魔拿马尔福的魔杖时哈利的魔杖认出了他。下邓布利多问哈利是要“一起走”还是要继续活着除掉伏地魔,他选择了后者。在森林里,伏地魔命令海格把貌似死了的哈利带回霍格沃茨学校。然而纳威勇敢地站起来,拒绝加入伏地魔的食死徒队伍。作为惩罚,伏地魔给纳威施了咒语还给他头上戴上着火的分院帽。就在此时,禁林里的马人都冲上前来和霍格沃茨最后的守护者们一道与伏地魔决一死战。哈利趁乱给自己披上隐身斗篷,而纳威也咒语解除了,从分院帽中抽出格兰芬多剑并砍掉了纳吉尼的脑袋,藏在蛇体内的伏地魔最后一片灵魂就这样被毁掉了。同时厨房的门也猛地开了,一群家养小精灵在克利切的带领下也参与战斗。紧接着安东宁·多洛霍夫被弗立维教授杀死,贝拉特里克斯被莫丽杀死了。哈利为了保护莫丽不要被伏地魔报复,现出身来施了铁甲咒哈利在礼堂里直面伏地魔,表面看起来好像哈利根本没有优势,毕竟老魔杖在伏地魔手中。可是哈利知道老魔杖原来的主人不是斯内普而是马尔福。解除邓布利多武装、决斗时把他打倒的是马尔福,而斯内普只是依照邓布利多的愿望把他杀掉。然而又是解除掉马尔福武力的人却是哈利,所以老魔杖真正的力量应该在哈利这里。最后,伏地魔在施阿瓦达索命咒时被哈利的缴械咒击中,又因为伏地魔用老魔杖对哈利施死咒时因老魔杖不愿伤害自己的主人——哈利,于是让死咒又反弹到伏地魔身上。伏地魔就这样被结果了。哈利与罗恩、赫敏呆在邓布利多生前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的历任校长的画像对哈利无一不是热情赞扬。哈利用老魔杖的魔力修好了自己的魔杖, 他告诉邓布利多复活石掉在禁林里了,他不想去找。邓布利多同意了。邓布利多也同意哈里留着伊格诺图斯的礼物——隐身衣。哈利用老魔杖修好了自己的凤凰尾羽魔杖,但哈利并老魔杖没有留给自己而是放回了邓布利多的墓地里,因为他拿着自己的魔杖更开心。

  普鲁士是欧洲历史地名,一般指17世纪至19世纪间的普鲁士王国。由于普鲁士在短短二百年内崛起并统一德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普鲁士是德意志诸国中领土最广、力量最强、地位最为重要的国家之一,从17世纪起,它一直影响着整个德意志的历史。

  纠错 编辑摘要

  目录

  1 概述

  2 历史发展

  3 军事专制

  4 关税同盟

  5 统一大业

  1 概述

  2 历史发展

  3 军事专制

  4 关税同盟

  5 统一大业

  6 地方自治

  7 区域领土

  8 文化精神

  9 宗教改革

  10 经济崛起

  11 军国政策

  12 国王列表

  13 参考资料

  普鲁士普鲁士是欧洲历史地名,一般指17世纪至19世纪间的普鲁士王国。由于普鲁士在短短二百年内崛起并统一德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普鲁士是德意志诸国中领土最广、力量最强、地位最为重要的国家之一,从17世纪起,它一直影响着整个德意志的历史。

  普鲁士 - 概述

  普鲁士枪骑兵普鲁士地区古代的居民为古普鲁士人,属波罗的海种族,与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属于同一种族。12世纪时,德国人的殖民运动进入波罗的海东岸地区。1170年,波美拉尼亚的索比斯劳公爵在普鲁士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即但泽附近的奥利瓦修道院。1224年该修道院被普鲁士人焚毁。1226年,波兰国王之子、马佐维亚公国首领康拉德公爵(条顿骑士团成员)的领地也遭到普鲁士人袭击,以此为契机,条顿骑士团在普鲁士地区发动了为时近200年的东征运动,先后建立托伦、马林堡、库尔姆、埃尔平等要塞,征服了普鲁士人居住的地区,并迫使其信奉基督教、使用德语。16世纪后,普鲁士人消亡。条顿骑士团统治下的普鲁士地区在名义上属于教皇领地,但教皇只享有名义上的宗主权。为了吸引定居者,条顿骑士团依据汉萨同盟法律,在其领土上兴建了一系列自由市。1379年条顿骑士团加入汉萨同盟。

  普鲁士 - 历史发展

  1370年波兰王室绝嗣,1386年波兰国王的女儿海德维希嫁给立陶宛大公,波兰与立陶宛联合,此后对扼守其出海口的条顿骑士团发动了一连串的进攻。在1410年7月15日的坦能堡会战中,条顿骑士团败于波兰和立陶宛联军,被迫签订第一次托伦和约,除赔款600万格罗申外,还将但泽城置于波兰主权之下。1466年条顿骑士团再度战败,在

  普鲁士第二次托伦和约中被迫割让包括但泽和马林堡在内的西普鲁士。这些地区被称为“王室普鲁士” (Royal Prussia) 。条顿骑士团保留普鲁士的残馀领土,但被迫效忠波兰国王,成为波兰的附庸国。

  1512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阿尔伯特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从而切断了与骑士团名义宗主罗马梵蒂冈的联系,随后宣布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为普鲁士公国 (Ducal Prussia) ,阿尔伯特自任普鲁士公爵,成为臣服于波兰最高权力之下的世俗君主。

  阿尔伯特之子阿尔伯特·腓特烈死后无子,普鲁士公国遂由其长女之夫、勃兰登堡选侯国的约翰·西吉斯蒙德(属霍亨索伦家族)继承,建立了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此举为霍亨索伦王朝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660年的瑞典-波兰战争中,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取消了波兰对普鲁士的宗主权,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普鲁士 - 军事专制

  1701年至1918年的普鲁士国旗。1701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国王称号。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并从此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年的显赫历史。

  由于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教育素质高着称,尤其是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以骄勇善战着称。他在1740年继承王位,即位7个月之后即进攻西里西亚,从而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通过战争,腓特烈二世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并将普鲁士变为一个军事国家。腓特烈二世同时还从伏尔泰那里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

  腓特烈二世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

  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继承王位后,先后购买了安斯巴赫侯国和拜罗伊特侯国,并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普鲁士领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于1806年10月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耶拿败于拿破仑,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在涅曼河的提尔西特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

  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此后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于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10月24日,普、奥、俄三国联军在布吕歇尔和格奈森瑙指挥下在莱比锡大败法军。1815年普军在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根据维也纳会议的领土调整,普鲁士疆域自默麦尔河延至莱茵河,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唯一强国,以及欧洲列强之一。

  普鲁士 - 关税同盟

  铁血宰相俾斯麦1834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除奥地利和汉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 (Friedrich Wilhelm IV) 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开制宪会议,并拒绝接受德意志邦联议会奉上的“德意志皇帝”称号。但1848年欧洲革命结束后,腓特烈·威廉四世即回归专制统治。

  1857年 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担任摄政王。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摄政王即位,称威廉一世。

  1862年他因军事改革所需预算及税收问题与国会发生冲突,本拟退位,但在前驻法大使俾斯麦的建议下收回成命。俾斯麦表示支持军事改革,并称若任命他担任首相,他将不惜一切强行推行陆军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

  普鲁士 - 统一大业

  德意志第二帝国俾斯麦上台后,即着手策划德意志统一大业。俾斯麦主张建立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普鲁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后击败丹麦和奥地利,并在1870年领导北德意志邦联及南方的德意志诸邦,在打败了法国。威廉一世于1871年1月18日,即普鲁士王国成立170周年纪念日,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廊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Reich),即所谓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Das Zweite Reich) 。

  由于普鲁士拥有德意志帝国2/3的人口和3/5的领土,并且在军事、经济、工业等方面远远超过帝国内其他王国、公国,因此德意志帝国成为普鲁士王国的扩大版。各邦国享有内政和财政的自治,但将外交、军事 (巴伐利亚除外) 、海关等权力交给德意志帝国中央政府。普鲁士历史从此并入德意志帝国历史。

  1888年,威廉一世之子腓特烈四世在位99天后去世—其孙威廉二世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其统治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而告终。1918年11月7日,巴伐利亚发生革命,其国王退位。柏林旋即爆发革命,要求德皇退位。其时威廉二世在比利时斯巴的德军大本营亲自指挥作战,得知发生革命后,试图仅放弃德意志皇帝头衔,而保留普鲁士国王称号,但陆军统帅兴登堡劝其彻底退位。为避免发生更大变乱,德国总理马克斯·冯·巴登亲王于11月9日午前宣布德皇已经退位,并于同日将首相职务移交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威廉二世流亡荷兰,德意志帝国及普鲁士王国灭亡。11月11日,德国向盟军投降。

  普鲁士 - 地方自治

  由于柏林发生斯巴达克团与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之间的内战,1919年,艾伯特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于2月10日通过《德意志共和国临时约法》,即魏玛宪法。根据魏玛宪法,普鲁士成为德国的一个邦,即“普鲁士自由邦”(Freistaat Preu),实行地方自治,其领土即原普鲁士王国的疆域。

  赫尔曼·戈林1920年代,普鲁士自由邦政府多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天主教中央党领导。1932年,纳粹党在德国国会和普鲁士邦选举中取得优势,赫尔曼·戈林成为德国国会议长以及普鲁士邦议长,并掌握了普鲁士内政部和警察。1933年1月30日纳粹党上台执政,随后废除德国的地方自治制度,普鲁士宪法被废除,邦议会和立法机构被解散,仅保留行政单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和苏联的***经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即普鲁士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发源地、德国军官团和容克贵族的大本营,是德国专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须予以消灭。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曾表示“普鲁士要让其尽可能地缩小和削弱”,丘吉尔则认为“普鲁士——这个德国军国主义的罪恶核心必须同德国的其馀部分分离开来”。 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确立了将东普鲁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在战后的德国废除普鲁士建制的原则性意见。

  1947年3月1日,同盟国对德军事管制最高委员会正式下令废除普鲁士建制。原普鲁士邦领土分别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英、法、美、苏四国占领区。原普鲁士邦政府的财产由盟国和苏联共同瓜分。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在其境内的原普鲁士领土上建立了勃兰登堡、萨克森-安哈特两个州,以及梅克伦堡-西波美拉尼亚州的东半部(1952年民主德国废除州级建制,改设专区)。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原普鲁士领土上成立的州包括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此外,下萨克森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黑森州、巴登-符滕堡州和萨尔州内都有原普鲁士王国和普鲁士邦领土。在被并入波兰和苏联的普鲁士领土上,德意志族居民已经基本被全部迁出。

  普鲁士 - 区域领土

  普鲁士疆域古代普鲁士地区仅包括今日立陶宛以南、波兰东北部维斯瓦河河口以西、以但泽为中心的西普鲁士地区,以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原东普鲁士地区的领土。1295年占据普鲁士的条顿骑士团购买了波美拉尼亚和但泽地区。1308年自勃兰登堡选帝侯手中购买了纽马克地区,普鲁士同神圣罗马帝国本土接壤。15世纪时将但泽和西普鲁士割让给波兰。

  1618年普鲁士公国并入勃兰登堡选侯国,至1701年普鲁士王国成立的时候,其领土以普鲁士王国的首都柏林为中心,包括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纽马克和阿尔特马克,以及德意志南部的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地区。18世纪时,普鲁士先后从瑞典、波兰和奥地利获得前波美拉尼亚、波森、西里西亚等地区。三次瓜分波兰后,普鲁士获得了新东普鲁士、南普鲁士、但泽、托伦、以及波兰王国的西部和中部,包括华沙地区。1806年普鲁士败于拿破仑后,被迫割让波兰地区,法国在此成立华沙大公国。拿破仑战败后,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失去了拜罗伊特、安斯巴赫、纳沙泰尔(加入瑞士)、东弗里斯兰、希尔德斯海姆等领地,华沙大公国除西部以波森为中心的一小块领土外都被俄国吞并。作为补偿,普鲁士获得了萨克森王国五分之二的领土,以及德意志西部的汉诺威、明斯特主教区、莱茵河东西两岸的威斯特伐利亚和莱茵兰、以及萨尔路易、萨尔布吕肯等领土。

  19世纪,普鲁士经过战争,又先后兼并了黑森-莱茵、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法兰克福等王国、公国和自由市。到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国时,普鲁士王国已经拥有22个省,包含了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以外的大部分现今德国领土与西波兰及北波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属普鲁士王国的波森省、西普鲁士和但泽割让给波兰,默麦尔地区割让给立陶宛,石勒苏益格的北部归还丹麦,莱茵兰地区南端被并入萨尔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盟军定下的奥德河-尼斯河线,界线以东的东普鲁士、西里西亚及波美拉尼亚被并入苏联及波兰;普鲁士的西部地区并入西德,中部并入东德,地理意义上成建制的普鲁士已不复存在。

  普鲁士 - 文化精神

  霍亨索伦城堡在德意志诸邦中,惟一能与奥地利相抗衡的力量是普鲁士。普鲁士是德意志诸国中领土最广、力量最强、地位最为重要的国家之一,从17世纪起,它一直影响着整个德意志的历史。

  普鲁士国家是靠不断扩张领土而发展起来的。普鲁士的统治者是霍亨索伦家族。 早在10世纪,霍亨索伦家族就统治了瑞士北方的索伦山上一个城堡。到12世纪,这个家族的代表又成为纽伦堡城的城主。1415年这个家族的代表腓特烈一世从神圣罗马皇帝那里取得了勃兰登堡领地和选侯的称号。勃兰登堡位于德意志东北边境,经常与邻近的斯拉夫人发生战争,因而它的军队取得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普鲁士 - 宗教改革

  在16世纪宗教改革中,勃兰登堡选侯接受了路德教,并且攫取了天主教教会的土地财产,由是勃兰登堡遂成为一个重要的新教国家。到16世纪初,选侯约翰·西吉斯蒙德以他妻子的名义取得了莱茵河下游的克列夫兹公爵领地和马尔克、拉文斯堡两个侯爵领地。1618年选侯又取得了波兰的附庸国——东普鲁士,因而他就从勃兰登堡选候一跃而成为勃兰登堡一普鲁土选候。为了取得东普鲁士,他不惜向波兰国王称臣纳贡。三十年战争结束时(1648年),选候腓特烈·威廉兼并了东部波美拉尼亚及威悉河流域和易北河流域的几个小领地。同一年,他又趁波兰新王即位的机会,摆脱了对波兰的臣属关系。到1701年,选侯腓特烈一世又以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为条件,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那里取得了普鲁士国王的称号。由是,勃兰登堡一普鲁士选侯就变成普鲁士国王。在七年战争中,普鲁士又从奥地利夺取了西里西亚。1772年瓜分波兰时,又分到西普鲁士(格但斯克和托伦除外),这样就把勃兰登堡和东普鲁士连接起来。勃兰登堡原来领地的面积仅有23751平方公里,到1772年,普鲁士王国的领土就增加到194891平方公里了。

  普鲁士 - 经济崛起

  普鲁上之崛起,是有其经济前提的。正是在171纪以后经济繁荣的基础上,这个国家才能强盛起来。普鲁土经济繁荣的原因,勃兰登堡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有利。贸易航路之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虽然引起整个德意

  德国文化普鲁士志经济衰落及停滞,但是却促进了勃兰登堡的经济繁荣。贸易航路的转移,使南德和中德的个别地区不得不向北海海岸寻找贸易出口,而勃兰登堡就成为必经之路。 霍亨索伦王朝实行的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普鲁土经济的发展。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早在选侯腓特烈·威廉在位时期(1640-1688)就开始奖励工商业发展。1685年法国政府取消南特敕令后,胡格诺教徒纷纷逃往国外。腓特烈·威廉下令收容法国流亡者。

  并给予优待。至1703年大约有2万名法国胡格诺教徒和13000名其他国家的新教徒定居到兰登堡。他们主要是手艺高强的手工业者和能干的商人,因而把资本和技术带到这里。这些新来的移民建立了毛织和棉织手工工场,对丝进行加工,并生产天鹅绒、蜡烛、绢带等物品。但是在农奴制存在的条件下,自由劳动力来源非常有限。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腓特烈·威廉利用刑事犯及狱囚、流浪汉以及乞丐充当新工业的劳动力。其孙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继续实行这个政策,他特别奖励军事工业,如毛呢工业。

  普鲁士 - 军国政策

  普鲁士由小而大,由弱而强,还因为它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大选侯腓特烈·威廉即位时正值三十年战争,勃兰登堡被瑞典军占领。他亲身体会到军队为立国之本,因此他决定向瑞典学习,建立一支常备军。1653年,他与容克贵族达成协议:允许容克对农民行使警察权和裁判权;容克则同意选侯征收“军事税”,以便创立常备军。在这个协议中,选侯也同意让容克担任常备军的军官。从此以后,容克就与普鲁士军队结成不解之缘。从腓特烈·威廉以来,普鲁士国家就变成一架强大的军事机器。到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位时期,普鲁士军队的数目几乎增加了一倍,达85460人,相当于全国居民的 4%。在全欧,普鲁士在人口方面占第13位,但是其军队的数目却占第4位国家财政收入的3/4都用在军事上。在军队中实行盲目服从,容克出身的军官可以任意鞭挞士卒,有些士卒往往因不堪军官的虐待而自杀。平时军纪甚严,但是一到战时,军官却纵容士兵烧杀掠夺。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是与容克阶级紧密相联的。容克阶级积极支持军国主义政策,这是因为这个政策给他们带来许多利益:第一,实行军国主义及侵略扩张,他们就可以获得新的地产。第二,随着国家领士的扩张,行政管理机构也就扩充起来,这就为容克的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当官机会。第三,加强军事力量,也相应地增加了军官的数目从而为容克的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军官职位。

  腓特烈·威廉三世普鲁士的官僚系统也是靠军队的力量建立起来的。本来普鲁土一些地区的征税权掌握在各领地的等级会议手中,但是腓特烈,威廉却靠武力征税。他曾派军队以武力相威胁,迫使克列夫兹和马尔克接受了新税。接着,他把这种新税变成事实上的永久性税收,从而剥夺等级会议最主要的职权——收税权。最后,由于各地税款主要用于军队开支,他就把税收事务交给军方去办,为此组建军事总部,下面设军事财务处,向各地派遣军官,负责征税。这些军官用军事命令的方式进行工作,很快把工作范围扩展到整个经济领域,并把各地原有的行政机构排挤到一边,其中包括各领地等级会议和市镇自治当局。通过军事总部,腓特烈·威廉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官僚行政系统,而这个系统的灵魂是军队。1723年他设立直属国王的“财政、军事与王室领地最高总管理处”,作为管理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这位“军曹国王”用管理军队的方法管理国家,认为专制君主最懂得他的人民需要什么。他曾说:“朕乃君主,故可为所欲为。”在他的统治下普鲁士发展成高度集权的专制国家,军营式的纪律与等级制度支配整个社会生活。所谓的“普鲁士精神”到这时已完全成形了,它的公式是专制主义加上军国主义。

  普鲁士 - 国王列表

  以下为普鲁士王国的历代国王。普鲁士升格为王国是在腓特烈一世统治时期,由于他承诺要帮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皇帝遂把他的封号由选侯提为国王。在此之前,普鲁士曾建立过臣属于波兰的普鲁士公国,该公国后来与勃兰登堡选侯国合并。

  普鲁士的m16钢盔

  所有普鲁士君主均属霍亨索伦王朝。

  腓特烈一世 1701年-1713年在位

  腓特烈·威廉一世 1713年-1740年在位

  腓特烈二世(大帝)1740年-1786年在位

  腓特烈·威廉二世 1786年-1797年在位

  腓特烈·威廉三世 1797年-1840年在位

  腓特烈·威廉四世 1840年-1861年在位

  威廉一世 1861年-1888年在位

  腓特烈三世(百日皇帝) 1888年在位

  威廉二世 1888年-1918年在位

  普鲁士王位继承人

  威廉二世 1918年-1940年

  威廉皇储 1940年-1951年

  路易·斐迪南王子 1951年-1994年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王子 1994年至今

是《夺宝奇兵3-圣战骑兵》 英文说法是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主演:肖恩·康纳利 Sean Connery Professor Henry Jones

哈里森·福特 Harrison Ford Indiana Jones

里弗·菲尼克斯 River Phoenix Young Indy

德诺姆·埃利奥特 Denholm Elliott Dr Marcus Brody

朱利安·格洛弗 Julian Glover Walter Donovan

耐克·吉兰德 Nick Gillard Tank Crewman Hit by Periscope (uncredited)

Nina Almond Flower Girl

Isla Blair Mrs Donovan

Tom Branch Hatay Soldier in Temple

米切尔·布内 Michael Byrne Vogel

Graeme Crowther Zeppelin Crewman

Vince Deadrick Sr Rough Rider

Vernon Dobtcheff Butler

艾利森·杜迪 Alison Doody Dr Elsa Schneider

Julie Eccles Irene

约翰·里斯-戴维斯

时长:127分钟

类型:冒险片 动作片

剧情简介:纳粹与土耳其联手制造秘密武器,企图破坏国际间武力平衡,鲸吞全球,美国政府特派印第安琼斯寻找传说中的“圣杯”,以抵抗邪恶势力。本片是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及名制片乔治卡斯继1982年的”法柜奇兵”及1984年的”魔宫传奇”后,再度联手精心策划推出印第安琼斯冒险传奇故事第三集--”圣战奇兵”。承袭了前两集的基本风格,营造出紧张、刺激、令人屏气凝神目瞪口呆的场面,全片融合了冒险、动作及喜剧,惊险万分又不失浪漫幽默。

1938年,印第安纳琼斯与父亲依据笔记上的记载,寻找传说耶稣于最后晚餐所用的圣杯。由于传说中的圣杯有治愈任何伤口的神奇功效,引起了德国纳粹的觊觎,特别派出了美艳女间谍艾莎薛尼德博士,利用美色与苦肉计迫使琼斯交出笔记。琼斯父子发现艾莎的企图后,费尽心思将笔记夺回,前往圣殿取圣杯,不料纳粹尾随在后,并枪伤琼斯的父亲,一番苦战之后才逃离纳粹的纠缠。原以为无事的琼斯急忙以圣杯舀水治愈父亲,却没想到艾莎出现面前要抢夺圣杯

在《魔宫传奇》遭到部分观众与家长的批评之后,第三集《圣战奇兵》似乎制作人乔治卢卡斯放手完全由斯皮尔伯格发挥,剧情架构回到当初《法柜奇兵》的基调,同时主题为斯皮尔伯格所擅长的亲情风格,在全球观众看过两部琼斯系列**之后,《圣战奇兵》为琼斯迷介绍关于更多琼斯博士的个人成长背景,以及在他成长的过程背后,是哪些事物造就出他的性格,剧情叙述比起《魔宫传奇》要来的丰富不少,动作特效段落也和主轴剧情融合相当流畅。

《圣战奇兵》如斯皮尔伯格所愿的,找来大多数观众以及他心目中所认为的最佳邦德演员——肖恩·康纳利,来饰演印第安纳的父亲,在斯皮尔伯格的编排之下,本片的幽默桥段相当的多,动作场面也是一样,和前两集相比更像是一部另一种风格的007剧集,在两小时的片长之中,故事以琼斯父子之间的情感作为主轴,宗教宝物探险为辅,加上如《法柜奇兵》一般的纳粹坏蛋,整体的**节奏相当的流畅,幽默笑料与动作场面数量虽多,但每一个段落都处理的毫不拖泥带水,特效呈现的也够简洁同时抓的住重点,《圣战奇兵》融合了《法柜奇兵》的成功元素,同时记取《魔宫传奇》的瑕疵,为琼斯三部曲划下完美的句点。

目前为止一共是四部

1夺宝奇兵/夺宝奇兵之法柜奇兵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 哈里森福特,卡伦艾伦,保罗弗里曼(I),罗纳德兰西(I),约翰里斯-戴维斯,德诺姆埃利奥特,艾尔弗雷德莫利纳,Kahler,Wolf,安东尼希金斯,Tablian,Vic,Fellows,Don,Hootkins,William,Reimbold,Bill,Sorenson,Fred,Durkin,Patrick,Scurfield,Matthew, 状态

类型动作,冒险,爱情,惊悚

年代1981

地区美国

片长115分钟

剧情介绍

印地安纳.琼斯是一所大学的考古学教授,一天,美国军方找到他,他们破译了一份关于“法柜”的德国电报,“法柜”是用来装上帝赐给犹太人“十戒”原文石板的。美国军方派琼斯去开罗先下手为强,他用唯一的测量工具----一个装有红水晶的铜帽和玛润一起找到了“法柜”。

一天晚上,琼斯在当地埃及朋友的帮助下,把“法柜”挖掘出来,不幸的是他们被法国考古学家贝勒克发现,德国人抢走了“法柜”,在一座小岛上,“法柜”终于被打开了,这些德国人看到了他们自己不应该看的东西,于是上帝震怒了。“死亡之神”从“法柜” 出来,把所有在场的德国人及贝勒克都击杀了!幸好琼斯和玛润紧闭双眼逃过一劫。后来,琼斯把“法柜”交给了美国军方,“法柜”得到了妥善的保存。

下载地质(用讯雷直接添加地址可下在):ftp://1921592:2121/%B6%E1%B1%A6%C6%E6%B1%F8%C8%AB%C8%FD%B2%BF/%B6%E1%B1%A6%C6%E6%B1%F8%D6%AE%B7%A8%B9%F1%C6%E6%B1%F8rmvb

2夺宝奇兵2之魔宫传奇/魔域奇兵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 哈里森福特,凯特卡普肖,Quan,Jonathan Ke,阿里什普里,罗夏塞思,菲力普斯通(I),乔宏,大卫耶普,里克扬,Joo,Chua Kah,Ngui,Rex,Tan,Philip,丹艾克鲁伊德,Mitamura,Dr Akio,Yama,Michael,Nanayakkara,DR,Kuruppu,Dharmadasa,De Silva,Stany 状态

类型动作,冒险,恐怖

年代1984

地区美国

片长118分钟

剧情:

“法柜奇兵”中天不怕地不怕的考古学家印第安琼斯再度出马,这一次他的任务是寻找一颗魔石,并援救数百名被邪教奴役的儿童。精心设计的动作场面,配合叹为观止的特效,使”魔宫传奇”跃升当年全球票房冠军;哈里逊福特为本片再度出马担纲,在第三集”圣战奇兵”中将有更精彩逗趣的演出。

下载地质(用讯雷直接添加地址可下在):http://2221791155:6060/vod15/欧美/夺宝奇兵2魔宫传奇/DPIN/241933700000000002/1170267165/94D463780FE9078AE5D6682C247C7BD8/夺宝奇兵2魔宫传奇RMVB

3夺宝奇兵3/夺宝奇兵之圣战奇兵/夺宝奇兵3圣战奇兵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 哈里森福特,肖恩康纳利,德诺姆埃利奥特,艾利森杜迪,约翰里斯-戴维斯,朱利安格洛弗,里弗菲尼克斯,迈克尔伯恩,Malikyan,Kevork,Eddison,Robert,Young,Richard (I),Sayle,Alexei,Hyde-White,Alex,Maxwell,Paul (I),Blair,Isla,Dobtcheff,Vernon, 状态DVD版

类型动作,冒险

年代1989

地区美国

片长127分钟

剧情介绍

卢卡斯**公司、派拉蒙影片公司合拍,是印第安那·琼斯探险三部曲系列的最后一集。这是哈里森福特主演的最后一部印第安那·琼斯片。在这一集中,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琼斯博士和由辛·康纳利饰演的老琼斯联手出击,一起追寻传说中极具神力的基督圣杯的下落。纳粹再次加入了抢夺宝藏的行列,企图阻挠琼斯父子的计划。为找回圣杯以及被纳粹掳走的父亲,琼斯不惜一切,千方百计与纳粹党对抗到底,处处险象环生。

下载地质(用讯雷直接添加地址可下在):http://2221791155:9090/vod15/欧美/夺宝奇兵3圣战奇兵/DPIN/241933700000000002/1170267216/C1C62B4285F0C67E9B4FD74C0EFFD9A8/夺宝奇兵3圣战奇兵rmvb

4夺宝奇兵4:水晶头骨

更多中文名

骷髅神庙的宝藏

印地安纳琼斯4

夺宝奇兵之水晶骷髅国

印第安纳·琼斯和水晶头骨王国

剧情介绍: 距离上次印地安那·琼斯博士的历险故事,已经过去整整19年了,斗转星移,大银幕里的虚构故事与现实的时间同步--印地安那在他教书的马歇尔大学也度过了19个年头,却被迫面临政府的施压,被大学解雇的危险……1957年,正是冷战的高峰期,而印地安那所面对的敌人,也从德国纳粹变成了苏联特工。

在经历了一番莫名其妙的枪林弹雨加追杀之后,印地安那偶遇一个名叫马特·威廉斯的年轻人,一个喜欢穿皮夹克、标准的小阿飞造型的摩托党。当他知道了印地安那的身份之后,就拜托他和自己一起去秘鲁森林的古代墓地,寻找一个名叫“水晶头骨”的神器,据说那是外星人遗留下来的,拥有着能够控制人的心智的强大功能。

还有另一拨人也在费尽心思想要得到“水晶头骨”,他们就是以苏联女特工艾瑞娜·斯帕科为首的一支精锐部队,别看艾瑞娜一介女流,却是一个极度冷血之人,光看头发就知道她是多么一丝不苟、多么严谨了,要不怎么能够当上KGB的头目呢?加入到这场混乱的争夺战当中的,还有邪恶的考古学家麦克,以及印地安那的旧爱玛丽昂·瑞文伍德……“水晶头骨”最终落入谁人之手,很有可能影响到的是冷战的整体局面,同时也包括了两个国家的命运。 琼斯博士与马特开始寻找水晶头骨。于此同时苏联头号女特工艾瑞娜•斯帕克(凯特•布兰切特)率领手下千万秘鲁森林寻找水晶头骨。心狠手辣的艾瑞娜一路上对琼斯博士一伙围追堵截,打了好几场硬仗。对水晶头骨有兴趣的还远不止艾瑞娜,心术不正的考古学家马克(雷•温斯顿),甚至琼斯博士的老相好(曾经出现在第一集中,给《夺宝奇兵》迷留下深刻印象)玛丽昂•拉文伍德(凯兰•阿伦)也加入战局。

  西方音乐分为以下8个阶段: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

  时间约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这部分的音乐资料只能从考古而来,从发掘出的绘画、雕塑及少量流传下来的诗歌文学与哲学著作可以进行了解,但几乎是不可能聆听与欣赏。有资料统计这一阶段残存下来的乐谱还不到10件,但是从残存下来的雕塑等诸多文化遗产可以看出曾经存在 西方音乐美学史

  过的辉煌与成就,古希腊的大哲学家都曾对音乐进行过讨论与研究,这被后人视为西方音乐之源。

  在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荷马时期的两部史诗反映了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史诗本身既是文学作品又是音乐作品,它由职业弹唱艺人“阿埃德”用一种叫基萨拉的乐器伴奏吟唱。 公元前776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举行,在比赛时常伴有音乐,后来产生了音乐比赛。 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斯巴达把音乐作为国事活动与教育的重要手段,使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前146年后,古罗马征服希腊后,它的文化主要受益于希腊,同时又吸收了叙利亚、巴比伦、埃及等国的文明成果。

  中世纪时期的音乐

  西元476年罗马帝国瓦解后,希腊、罗马文明变趋衰微。 日耳曼人统治欧洲西半部,历史上称为“黑暗时期”,也就是“中世纪时期”。 教会是当时人们的生活重心,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地位,艺术家在宗教中生存,因此当时艺术与宗教息息相关。这时期的音乐活动受到基督教影响很大,音乐多以宗教仪式或歌唱颂歌为主,以功能为重,例如格雷果圣歌。 歌词多是采自圣经。特色是旋律高低起伏变化小,缺乏和声基础,表现朴实。对中世纪音乐贡献最大的是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和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公元390年左右,安布罗斯推行对圣歌的双声合唱,引入和声,并准许非僧侣、教士的俗人参与演唱。是教会音乐得以发展和普及。公元590年-604年在位的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编出一套用于庄严礼拜的曲目,并用法律形式规定在祈祷仪式中必须有音乐,形成一整套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宗教创作的典范,后来又发展出记谱法,虽然尚没有小节线和五线谱,但使用高低位置记谱的方法为五线谱的发明提供了基础,这种记谱法只有四行线,每行前面有三个菱形谱号,结尾有一个菱形谱号提示下一行音高,基本是五线谱的雏形,但不能表示节奏。还成立了培养歌手的学校,在教会势力范围内大力推行音乐,使教会音乐在10世纪以前成为欧洲的主要音乐形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约为公元1450-1600年,在中世纪“新艺术”的基础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与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这时的音乐家在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对复调音乐进行了发展和变革,声乐与器乐逐渐分离而独立发展。这一时期五线谱已得到完善,印刷术也运用到曲谱上,这都使音乐的传播更加便利和广泛。这一时期有以下几个较有影响力的乐派:

  尼德兰乐派 主要音乐活动在尼德兰的一批音乐家。创作内容多为弥散曲与经文歌等宗教音乐,也有世俗音乐。代表人物有迪费、若斯坎、汴舒阿、奥凯格姆等。

  威尼斯乐派 在1530-1620年间的一个器乐乐派,其特点是音响气势宽广宏大、对比效果鲜明。创作内容有铜管乐与弦乐的重奏曲、管风琴的前奏曲、幻想曲与托卡塔等。代表人物有维拉特、A加布里埃利等。

  罗马乐派 此时期的一个专门创作服务于宗教作品的乐派,以无伴奏合唱的形式为主。代表人物有帕莱斯特里纳、GM纳尼诺、F索里亚诺等。

  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音乐指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兴起,且在古典主义音乐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乐类型,延续期间大约从1600到1750年之间的150年。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occo”,意指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在艺术领域方面,巴洛克风格的特征是精致细腻的装饰以及华丽的风格,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是因为巴洛克时期是贵族掌权的时代,富丽堂皇的宫廷里奢华的排场正是新的文化以及艺术的发展中心,而这个大环境的改变也直接的影响到了音乐家的创作。十七、八世纪宫廷乐师所写的音乐作品,绝大部分是为上流社会的社交所需而做,为了炫耀贵族的权势以及财富,当时的宫廷音乐必定得呈现出炫耀的音乐以及不凡的气度,以营造愉悦气气氛。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是极尽奢华,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复调音乐(复音音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小调取代了教会调式,同时主调音乐也在蓬勃发展。于是复调的和声性越来越明显。复调在 JS巴赫时代发展到极致。 数字低音及即兴创作是巴洛克重要的部分,并且管弦乐团编制尚未标准化。

  古典主义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指的是173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古典主义音乐承继著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多乐章的交响曲、独奏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多乐章奏鸣曲等等体裁。而奏鸣曲式和轮旋曲式成为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最常见的曲式,影响之深远直至二十世纪。乐团编制比巴洛克时期增大,乐团由指挥带领逐渐变成一种常规。现代钢琴在古典时期出现,逐渐取代了大键琴的地位。 随着法国大革命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作曲家的生计也受到影响,由最初依赖宫廷、教会供养转变为独立的经营者。

  浪漫音乐

  浪漫主义主要用于描述1830—1850年间的文学创作,以及1830—1900年间的音乐创作。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浪漫主义音乐比起之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方面的考虑。浪漫主义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主义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浪漫主义的因素,则包含在从古至今的音乐创作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代,因为音乐创作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而浪漫主义恰恰是想象力的最佳体现。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人,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是韦伯,音乐的代表是舒伯特。 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和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浪漫主义音乐在瓦格纳和布拉姆斯时代逐渐走入历史。

  现代音乐

  现代音乐,也称现代古典主义音乐(20th century classical music),是指自1900年起至今,继承欧洲古典音乐而来的一个音乐纪元,音乐门派繁多,风格多样。在此之前,现代音乐有两大 西方音乐赏析

  源流:古斯塔夫·马勒与理察·施特劳斯的后浪漫乐派、和德布西的印象乐派。其分派下音乐种类更是繁多,包括了如布列兹的序列音乐、极简音乐,Steve Reich和Philip Glass使用简单三音和弦,Pierre Schaeffer的具体音乐,Harry Partch、Alois Hába和其他人的微分音音乐,还有约翰·凯吉的机率音乐。 在现代音乐之前,作为前继者的欧洲古典音乐家如巴托克·贝拉、马勒、理察·斯特劳斯、浦契尼、德布西、艾伍士、艾尔加、荀白克、拉赫玛尼诺夫、普罗高菲夫、史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布瑞顿、柯普兰、尼尔森等人。当时古典音乐也和爵士乐相互影响,有音乐家能同时在两个领域作曲者如盖希文及伯恩斯坦。 现代音乐一个极重要的特点是开始有所谓传统及前卫之分别,它们的音乐原则在一方占极其重要性者,在另一方往往不是那么重要或不被接受。例如魏本、卡特、瓦瑞斯、米尔顿·巴比特等人对前卫领域有重要贡献,但是,在此领域外就常常被攻击。随着时间,前卫的概念已经逐渐的被接受,两个领域彼此之间的分野不再那么壁垒分明,并且出人意表的,这些开拓性的技巧常常被流行音乐所引用:Beatles、平克·佛洛伊德、迈克欧·菲尔德、超脱乐团、电台司令等等耳熟能详的歌星,还有许多**使用的配乐。 必须注意的是,这篇文章仅仅提领出二十世纪音乐的大纲,所提到的音乐家在一个方面做出贡献,并不代表他只在该领域发挥。例如史特拉汶斯基在他作曲家生涯的不同时期,他同时被认为是浪漫乐派、现代乐派、新古典主义、以及序列音乐的成员。 二十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型态对音乐也有重大的影响力,世界在工业化时代有了逐渐进步的录音和回放设备,从录音带到CD到DVD,有了广播和电视,以及整个资本主义脉络的内嵌。十九世纪的人大多自己创作音乐,或者在音乐会上听到音乐。

  新世纪音乐

  (英语:New Age music)又译作新纪元音乐,是一种在1970年代出现的一种音乐形式,最早用於帮助冥思及洁浄心灵,但许多后期的创作者已不再抱有这种出发点。另一种说法是:由于其丰富多彩、富于变换,不同于以前任何一种音乐;它并非单指一个类别,而是一个范畴,一切不同以往,象征时代更替诠释精神内涵的改良音乐都可归于此内,所以被命名为New Age,即新世纪音乐。

  歌剧 gējù

  [opera] 以歌唱为主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戏剧。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十六世纪末的 意大利 ,后逐渐流行于 欧洲 各地。 中国 宋 元 以来的戏曲,也属于歌剧性质。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1 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

  2 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首先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后来宗教剧被神秘剧(Mystery)和奇迹剧(Miracles)取代,盛行于14—16世纪;其次是田园剧,这种体裁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纪,成为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

  3 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作曲家用牧歌这一体裁形式来谱写诗歌中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一种形式被成为牧歌剧。

  4 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Intermedio)。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到16世纪,各幕之间的幕间剧在情节上组成了一个相关联的故事,并且加入了装饰性的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

  5 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一群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Bardi)和柯尔西(Corsi)家聚会,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采用单声部旋律,并且在实践中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调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诗歌中,还可以用于整部戏剧中。随后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剧,当时成为田园剧。

  意大利早期歌剧的发展及特征

  佛罗伦萨歌剧:

  1 第一部歌剧:是1597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妮》(Dafne),由于该作品的乐谱只剩下残片,所以人们通常又把1600年上演,保留完整的,由利努契尼写脚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优丽狄茜》(Euridice)作为最早的一部歌剧。

  2 早期歌剧的特征:脚本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后来又加入历史题材。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为吟唱的宣叙调形式,音域不宽,节奏自由,有少量的乐器伴奏,也使用合唱。

  罗马歌剧:

  1 代表人物及作品:罗马作曲家卡瓦莱里(ECavalieri,约1550—1602)创作的《灵与肉的体现》(La rappresentazione di Anima,edi Corpo)于1600年2月上演,该剧为罗马歌剧奠定了基础。《灵与肉的体现》实际上被史学界视为清唱剧,具有歌剧的雏形,内容涉及宗教道德方面。

  2 特征:注重歌剧场面的壮观给人带来的愉悦,加入了华丽的舞台设计、机关布景和芭蕾场面,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结束。

  威尼斯歌剧:

  1 第一个歌剧院的建立:1637年在威尼斯建立的第一个歌剧院——圣卡西亚诺,是歌剧从贵族沙龙和宫廷走向市民阶层。

  2 代表人物及作品:1607年,威尼斯歌剧作家蒙特威尔第完成了歌剧《奥菲欧》的创作,歌剧题材与利努契尼的《优丽狄茜》相似。在剧中,蒙特威尔第凭借他在牧歌和宗教音乐创作方面的丰富经验,结合运用16世纪的音乐宝库中的各种手段,使《奥菲欧》成为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3 特点:在歌剧中大量运用咏叹调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发,对美声唱法加以重视,很少用合唱形式,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那不勒斯歌剧:

  1 朝正歌剧方向发展: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始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定型为正歌剧(Opera seria),这种歌剧的影响力一直延伸到了19世纪。它常以虚构的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而且由于对美声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的强有力肺活量又带有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阉人”歌手盛行起来。

  2 代表人物及作品:那不勒斯乐派代表人物A斯卡拉蒂(Alemandro Scarlati,1660—1725)在声乐抒情调的基础上创作自由发展的咏叹调(aria),给予美声演唱以广阔施展的天地。代表作为《泰奥多拉》。

  3 特点(也是正歌剧的特点):

  1) 在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

  2) 在结构形式上:由原先的五幕歌剧变为紧凑的三幕结构,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喜剧性的幕间剧(Intremezzo,在舞台口表演)。由极具个性的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开场,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进行,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

  3) 两种不同的宣叙调:一种是干念式的宣叙调,用于较长的对白或独白,独唱声部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另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它善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同时也在戏剧性的紧张场景中使用,独唱由乐队伴奏。

  4) 返始咏叹调:这种咏叹调是ABA三段体形式,作曲家通常不再把再现的A段写出,而只在B段的结尾处标记da capo,意为从头反复,故作“返始”之意,并在结尾处标记Fine(意为结束)。

  [编辑本段]歌剧的发展

  17世纪末,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是以亚•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该乐派在剧中不用合唱及芭蕾场面,而高度发展了被后世称为“美声”的独唱技术。当这种“唯唱工为重”的作风走向极端时,歌剧原有的戏剧性表现力和思想内涵几乎丧失殆尽。于是到18世纪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的兴起。意大利喜歌剧的第一部典范之作是帕戈莱西的《女佣作主妇》(1733年首演),该剧原是一部正歌剧的幕间剧,1752年在巴黎上演时,曾遭到保守派的诋毁,因而掀起了歌剧史上著名的“喜歌剧论战”。出于卢梭手笔的法国第一部喜歌剧《乡村占卜师》就是在这场论战和这部歌剧的启示下诞生的。

  意大利歌剧在法国最先得到改造,而与法兰西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吕利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奠基人,他除了创造出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外,还率先将芭蕾场面运用在歌剧中。在英国,普赛尔在本国假面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英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阿斯》。在德、奥,则由海顿、狄特尔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将民间歌唱剧发展成德奥民族歌剧,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至18世纪,格鲁克针对当时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纯朴、自然。他的主张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作品对后世歌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9世纪以后,意大利的g罗西尼、g威尔迪、g普契尼,德国的r瓦格纳、法国的g比才、俄罗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尔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歌剧大师为歌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型于18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ta,意为:小歌剧)已演进、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说白。奥国作曲家索贝、原籍德国的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是这一体裁的确立者。

  20世纪的歌剧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纳影响的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玫瑰骑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将无调性原则运用于歌剧创作中的贝尔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则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约、曼诺蒂、巴比尔、奥尔夫、贾纳斯岱拉、亨策、莫尔以及英国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顿等。

  [编辑本段]歌剧唱腔

  声音分类

  歌手所扮演的角色依照他们各自不同的音域(tessitura)、敏捷度、力量和音色(timbre)来分类。男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为:男低音、男中低音、男中音、男高音、假声男高音(sopranist/countertenor)。女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为:女低音、次女高音以及女高音。女高音也可细分为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等不同种类。基本上男声的音域皆低于所有女声,但某些假声男高音能唱到女低音的音域。而假声男高音唱多见于古代谱写的由阉伶所唱的角色。

  在以音域分类后,往往还会加上一些关于唱腔的形容词,如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庄严女高音(soprano spinto)、花腔女高音(soprano coloratura)、轻俏女高音(Soprano soubrette)。这类术语,虽然不能全面形容一把声音,但往往能把不同的声音归类,放入不同的角色当中去。某些歌手的声音会突然发生剧烈的变化,或者在而立之年甚至人到中年,声音才达致成熟的辉煌状态。

  声音分类的利用

  女高音向来是大部分歌剧的女主角的不二人选。然而在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以前,往往对女高音的首要要求的声音控制的技术,而非今日要求的广阔的音域;而当时要求女高音的最高音往往不超过高音A[21]。而女中音一词,则是一个比较新近的概念,但也不少角色可以担纲,如珀赛尔笔下的蒂朵和华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布兰甘特(Brangäne)[22]。女低音可唱的角色,往往比较少,行家往往开玩笑说,女低音只可唱“巫婆、泼妇、(穿)长裤(的角色)”(witches, bitches, and britches)。而近年,不少原来由女低音或阉伶所唱的角色,皆成假音男高音的囊中物。

  而男高音,则自古典音乐时期至今,都是歌剧中的男主角。很多最具挑战性的男高音角色,都是出自美声歌剧时期,如多尼采蒂在《联队之花 (La fille du régiment)》中写给男主角的9个连续的高音C。而华格纳则要求他的男高音主角比一般男高音的分量更重,甚至要人们发明新字“英雄男高音(Heldentenor)”来形容这类角色;和华格纳要求的分量相当的义式歌剧角色也有如,普契尼《图兰多》中的卡拉富。男低音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在正歌剧时代便作为配角,往往是娱乐观众滑稽角色。男低音可演的角色也不少,如莫札特《唐·乔望尼》中的利波雷洛和华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沃坦王。界乎男高音和男低音中间,便是男中音,一个直至19世纪中叶才出现的概念,著名角色如莫札特《女人皆如此》的古烈摩和《唐·卡洛》中的罗迪戈。

  [编辑本段]声乐

  歌剧中的声乐部分包括独唱、重唱与合唱,歌词就是剧中人物的台词(根据样式不同,也可有说白);器乐部分通常在全剧开幕时有序曲或前奏曲,早期歌剧还间有献词性质的序幕(包括声乐在内)。在每一幕中,器乐除作为歌唱的伴奏外,还起联接的作用。幕与幕之间常用间奏曲连接,或每幕有自己的前奏曲。在戏剧进展中,还可以插入舞蹈。歌剧的音乐结构可以由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断连接而成,也可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统一结构。

  歌剧中重要的声乐样式有朗诵调、咏叹调、小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其体裁样式有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小歌剧、轻歌剧、音乐喜剧、室内歌剧、配乐剧等。

  咏叹调

  咏叹调是歌剧中主角们抒发感情的主要唱段,它们的音乐很好听,结构较完整,能表现歌唱家的声乐技巧,因而我们经常也会在音乐会上听到它们,如《蝴蝶夫人》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茶花女》的咏叹调“为什么我的心这么激动”、和罗西娜的咏叹调“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等等。

  宣叙调

  宣叙调是开展剧情的段落,故事往往就在宣叙调里进行,这时角色有较多对话,这种段落不适宜歌唱性太强,就用了半说半唱的方式,叫做宣叙调,它很像京剧里的韵白。京剧中,青衣、小生或老生都有一种带有夸张语音音调的念白,它虽不是很旋律化,但可使道白便于与前后的歌唱衔接,其功能与西方歌剧里的宣叙调很近似。欧洲歌剧早期的宣叙调非常不歌唱化,叫做“干宣叙调”,往往是用古钢琴弹奏一个和弦给一个调,歌者就在这个调里用许多同音反复的道白来叙述,这种同音反复译成中文非常难听,因为中国语言是有四声的抑扬顿挫的,我们中国人不能用平平的音调唱:你今天吃饭了没有?听起来肯定好笑。所以我们在遇到这种“干宣叙调”时,干脆就拿掉了说唱,改成对白了。但到19世纪,随着歌剧宣叙调的逐渐旋律化,如我们在演唱《茶花女》和《卡门》等歌剧时,就把宣叙调也译配成中文了,有一点旋律性,就可以随着旋律的高低,找到四声合适的中文。

  重唱

  重唱就是几个不同的角色按照角色各自特定的情绪和戏剧情节同时歌唱,两个人同时唱的,叫二重唱,有时会把持赞成和反对意见的角色,组织在一个作品里;就可能是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在罗西尼的《塞维尼亚理发师》里有六重唱,在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里甚至有七重唱,十几个人一起唱,有时还分组,一组三、五个人,各有自己的主张,有同情费加罗的,有同情伯爵的,还有看笑话的,作曲家卓越的功力就表现在能把那么多不同的戏剧音乐形象同时组织在一个音响协调、富有表情的音乐段落里面,这就与我们的戏曲很不相同了。

  还有一个形式就是群众场面的合唱,前面已经说过了,它可以根据剧情要求是男声的、女声的、男女混声的,或者童声的。

  歌剧有故事情节,歌唱有歌词,它的歌词与音乐和戏剧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在中国介绍西方歌剧,是用翻译的方式好呢,还是唱原文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呢?历来就有各有千秋的两种主张。建国后,中国的歌剧工作者在介绍西洋歌剧时,在翻译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学语言不仅要翻译得好,在配到音乐里时,还要符合音乐的规律,听众才会觉得舒服,才能让人接受,这是一门学问,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必须要有音乐修养很高的翻译家,或者翻译家和音乐家的合作才能做好。我个人的观点是:既然观众是来剧院看戏,人们就要求能看得懂。在中国介绍西方歌剧,就最好翻译成中文,才能让人们较为便捷地随时懂得剧情和歌剧音乐的戏剧性,欣赏到亦歌亦演的表演,它至少可以让我们中国听众觉得我们的音乐工作者是很希望他们懂得西方歌剧的魅力的。而这几年的社会时尚是用原文加中文字幕的演唱,它虽然可以表现我们的演员演唱原文的水平,而且有了可能被外国的经纪人看中,被邀请到国外去演出的机会,但据我了解,对听众来讲,对西洋歌剧的接受程度就更远了,观众面更狭窄了,大家会觉得算了,反正你们也不希望我们听懂,何况一些演员的原文水平也不高,其实谁也听不懂,这样对推动西洋歌剧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有利。

  一种戏剧形式。由配有音乐的戏剧文本(歌词)组成,演唱时通常用音乐伴奏。除了独唱演员、重唱演员、合唱和乐团团员外,从其一开始,歌剧演出还常常包括舞蹈演员。这种复杂的、开支庞大的音乐戏剧娱乐形式,5个世纪以来一直受到听众喜爱。它与其他戏剧形式的明显区分在于其台词用歌唱而不用语言表达;与音乐戏剧式的戏剧,如轻歌剧和音乐喜剧等的区分,则在于其作品的庄重、结构的严密和伴随音响的严肃。

  古代已有诗剧和音乐相结合的作品。古希腊剧作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和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在其剧作中就已采用合唱歌队。中世纪以《圣经》为题材的宗教剧,如神迹剧和奇迹剧,一般也有某种音乐伴奏。这些以及其他音乐戏剧形式可视为歌剧的先声。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斯。第一部歌剧是文艺复兴时期田园诗人利努奇尼(Ottavio Rinuccini)和作曲家佩里(Jacopo Peri)合写的《达夫尼》(Dafne),现已失传;现存最早的歌剧剧本《尤丽狄西》(Euridice)也是他们的作品。然而,这两位歌剧之父的作品在体裁和结构上均属探索性质。此后约10年,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的歌剧杰作《奥菲欧》(La favola d'Orfeo)问世。其中,器乐伴奏成为一种戏剧因素;其时歌剧题材多为希腊与罗马神话、传说和虚构的历史故事。

  歌剧院

  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Teatro di San Cassiano)于1637年在威尼斯揭幕,向一般观众开放,从而结束了歌剧由皇室和贵族垄断的时代,大大推动了歌剧的发展。蒙特威尔第的学生卡发利(Francesco Cavalli)是这一时代最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他从1639~1669年为威尼斯这座歌剧院创作了共约40部歌剧,其中最有名的为《伊阿宋》(Giasone)。与卡发利同时的意大利歌剧作家蔡斯悌(Pietro Antonio Cesti),也写有歌剧多部,其最著名之作为《金苹果》(Il pomo d'oro)。17世纪中期后,威尼斯歌剧体裁开始衰退,虽然这时仍出现了几个有才华的作曲家,如常被人称为“喜歌剧之父”的加卢皮(Baldassare Galuppi)。

  意大利的其他城市,如罗马,很快发展起其本地风格的歌剧。罗马的歌剧与威尼斯不同,它不太强调舞台的富丽堂皇,而喜用风趣的插曲来减轻全剧的悲剧气氛,注重乐器的序曲和序曲式幕间乐章。罗马也有不少有名的歌剧作家,如创作了第一部完整喜歌剧《受难者即希望所在者》(Chi soffe speri)的马佐契(Virgilio Mazzocchi)和马拉佐利(Marco Marrazzoli)。

  18世纪,意大利歌剧中心移至那不勒斯,各种歌剧体裁相继出现,从而影响了意大利以及许多外国歌剧活动中心。其重点是使音乐服从歌词,使人听懂。歌词作者泽诺(Apostolo Zeno)和梅塔斯塔齐奥(Pietro Metastasio)为此作出了贡献。歌剧的咏叹调,特别是三段体咏叹调,占主导地位。那不勒斯歌剧和声纯朴,更为旋律化和轻快,并带有洛可可风格壮丽的音调。代表作家有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波尔波拉(Nicola Antonio Porpora)、文奇(Leonardo Vinci)和莱奥(Leonardo Leo)。

  1720年威尼斯人马尔切罗(Benedetto Marcello)写了《时兴的戏剧,又名创作和演出意大利歌剧万无一失的方法》(Il teatro alla moda,o sia metodo sicuro e facile per ben comporre ed eseguire opere italiane in musica),讽刺正歌剧中日益增长的、使戏剧性淡薄的陈规陋习,从而引起了歌剧改革的试验,但收效甚微。

  17世纪发展出了形式独立的讽刺性喜歌剧。开始时,它往往穿插在正歌剧的幕间。在成熟过程中,它又恢复了一些正歌剧感情严肃的特色,进而使许多喜歌剧带有混合性质。《塞尔维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秘密结婚》(Il matrimonio segreto)等是此时期的代表作。

  1650年前歌剧传入法国,第一部法国歌剧《波蒙纳》(Pomone)于1671年在皇家音乐学院(即今巴黎歌剧院)揭幕式上首演。但歌剧到卢利(Jean-Baptiste Lully)生活的时代才成为真正的法国艺术。意大利人卢利前往巴黎,借用法国话剧与芭蕾舞的特色,创作法国式歌剧。他不喜欢意大利式的咏叹调,主张改用短而活泼的歌曲。他按照法兰西喜剧团的朗诵方式改革了宣叙调,并发展起了法国式的序曲。卢利的风格在拉摩(Jean-phlippe Rameau)的歌剧里达到顶峰,其主要作品有《希波利德和阿利茜》(Hippolyte et Aricie)等。

  1627年歌剧传入德国和奥地利后,产生了“民谣歌剧”,涌现了一批歌剧作家,如莫扎特、韩德尔、贝多芬等,主要作品有《魔笛》、《奥兰多》、《费加罗的婚礼》、《唐·璜》、《费德里奥》(Fidelio)、《月球上的世界》(Il mondo della luna)等。1769年,卡尔札比吉(Ranieri de'Calzabigi)和葛路克发表关于歌剧革新的重要文献∶歌剧《阿尔西斯特》(Alceste)的前言献词。他认为多余而花俏的三段体咏叹调应予废除,代之以朴素的表达和真实的感情。音乐的职责是“为诗服务”。葛路克的代表作有《伊菲姬尼在奥利德》(Iphigenie en Aulide)和《伊菲姬尼在图利德》(Iphigenie en Tauride)等。他的改革主张曾产生重大影响。

  歌剧传入英国后,经过很长时间才在英国扎根。英国的第一部歌剧是普赛尔(Henry Purcell)的《狄多和伊尼阿斯》(Dido and Aeneas);它打破了宣叙调和歌曲之间的界限。《乞丐歌剧》的上演,使英国观众终于习惯于听一种用本国语演唱的舞台剧。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的喜歌剧得到了很大发展。1752年卢骚的独幕喜歌剧《乡村卜者》(Guerre des Bouffons)上演,他用混合曲的方式写成总谱,把反映十分通俗的浪漫爱情和歌舞杂耍表演的曲调组合在一起,很有法国风格。尔后这种新的杂烩式喜歌剧便统治了巴黎和其他地区的歌剧舞台。著名剧作家有蒙西尼(Pierre-Alexandre Monsigny)、格雷特里(Andre Gretry)、梅于尔(Etienne-Nicolas Mehul)和布瓦埃尔迪厄(Francois-Adrien Boieldieu)。法国喜歌剧自布瓦埃尔迪厄后,变得更意大利化,反映出罗西尼的影响。在此时期,意大利歌剧一度衰落,后因迈尔(Johann Simon Mayr)、罗西尼、董尼才第(Gaetano Donizetti)和贝利尼(Vincenzo Bellini)等有才华的歌剧作曲家创作了一批有世界声誉的歌剧作品,如《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安娜·波莲》(Anna Bolena)、《海盗》(Il pirata)、《清教徒》(I puritani)等而重新受人喜爱。

  “大歌剧”产生于19世纪的巴黎,这是一种具有国际风格的大型歌剧,采用历史的或虚构的历史故事为题材,舞台上充满了奇景艳服、芭蕾舞和各种跑龙套的方阵队列。它几乎摒弃了美声唱法的精巧细微,极大地扩充了乐团本身和它在戏剧中的作用。第一出公认的大歌剧是梅耶贝尔(Giacomo Meyerbeer)的《魔鬼罗伯特》(Robert le Diable)。梅耶贝尔和阿勒威(Fromental Halevy)之后,大歌剧开始反映出新的音乐趋向,发展成多种多样的混合形式。这时期的法国歌剧作家还有白辽士和奥芬·巴赫,二人主要作品有《天堂与地狱》(Orphee aux enfers)、《特洛伊人》、《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等。

  德国浪漫主义的歌剧是《自由射手》(Der Freischutz)等作品,它们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先导,这时期兴起的还有轻歌剧,约翰.史特劳斯的名作《蝙蝠》使之发展到颠峰。

  19世纪后著名歌剧作曲家有∶意大利的威尔第、普契尼、布索尼等;德国和奥地利的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费慈纳(Hans Pfitzner)、荀白克、贝尔格等;法国的古诺、比才、托马、马斯奈(Jules Massenet)、德布西、拉威尔。

  歌剧传入俄国后,最初多搬演外国作品,尔后才产生了俄国歌剧之父格林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等一批优秀歌剧作曲家,如李姆斯基·柯萨阔夫、鲍罗丁、穆梭斯基(Modest Mussorgsky)、柴可夫斯基、史特拉文斯基和普罗高菲夫等。

  至20世纪中叶,歌剧几乎变成一种博物馆艺术,多是重演旧作而极少新作。歌剧的未来出路有些作家认为在于类似歌剧的、使观众感到惊奇和意外的舞台剧和其他混合的歌剧形式之中,其他人则认为在于为工厂和学校上演而创作的种种小型歌剧之中。

《我是你的眼》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nfVBqM0JQBJSIrxodv4A

提取码:soet    

《我是你的眼》是由殷飞执导,郝蕾、黄觉、罗昱焜、林好等主演的年代励志情感剧  。该剧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乡下知青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村女人与下乡知青的情感经历和其励志奋斗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630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