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历史

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历史,第1张

文成公主进藏:

唐贞观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出使吐蕃。松赞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绝。

由于当时吐谷浑王诺曷钵入唐朝见,吐蕃特使回来后便告诉松赞干布,声称唐朝拒绝这个婚约是由于吐谷浑王从中作梗。

唐贞观12年,松赞干布遂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扬言若不和亲,便率兵大举入侵唐朝。

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在唐将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前,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羌。

遣使谢罪,再次请婚,派大论薛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来正式下聘礼。唐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扩展资料:

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

使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在永徽元年的时候,松赞干布逝世。

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达30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

—文成公主

在中国历史上,“和亲”一直是稳定边疆的一种重要手段,汉有“昭君出塞”,唐有“文成公主进藏”。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两个人都是非常伟大的女性,他们以自己柔弱的身躯,担负起和平的重任,远嫁异域,成为稳定边疆的的定海神针。而文成公主在嫁入吐蕃9年后,她的丈夫松赞干布就去世了,她一个人在吐蕃孀居生活了31年。

一、无依无靠

文成公主之所以在西藏寡居,并不是因为其不想回到中原,而是因为她不能回到中原。对于此,现在有人猜测,文成公主其实不是宗室之人,只不过是当时为了和亲而挑选出来的宫女。所以在松赞干布去世以后,知道自己即使回中原也没有靠山的文成公主选择留在了西藏。

一直以来文成公主的真实身份,历史上的记载却是相当之少。史书中并没有出现过这位公主的姓名、祖籍、父母,只是将其称为宗室之女。按道理来说,如果真的是江夏郡主李道宗的女儿的话,那么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定记载,但是对于此却是毫无线索。由此看来,关于文成公主只是一个精挑细选的宫女的传闻也不是没有道理。

二、情感寄托

自古讲究“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家,嫁到了婆家就是婆家的人,在吐蕃生活了9年,文成公主已经习惯了这里。其实哪有不想回娘家的姑娘,在文成公主心里,她肯定是想回去的,但是此时的她已经不是大唐的人,而是一个连接大唐和吐蕃的纽带,是吐蕃人人敬重的“绿度母菩萨”。

尽管远嫁吐蕃的确是非常想念家乡,但是文成公主的身份决定了她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她并不能草率的选择回到中原,只能在西藏继续生活。

文成公主的故事》

正当唐朝繁荣发展的时候,在西部边境,一个少数民族的王朝——吐蕃(bō)日益壮大起来。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上,过着农耕和游牧的生活。吐蕃人勇敢善战,他们认为战死是光荣的,谁要是临阵逃跑,大家就拿一个狐狸尾巴挂在他的帽子上,嘲笑他像狐狸一样胆小。吐蕃人的首领称为“赞普”,意思是雄壮强悍的男子。

大约在公元620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父亲论赞弄囊统一了西藏的各个部落。但不到10年,论赞弄囊被有野心的大贵族毒死了,吐蕃发生了内乱。松赞干布当时年龄还小,他依靠中小贵族,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吐蕃王朝的统一。他做了赞普后,把都城迁到了逻些(今西藏拉萨),制定了官制和法律,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

这时候,正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松赞干布非常羡慕唐朝的文化,希望能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他第一次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访问。唐太宗很快就派使臣回访。从此,汉藏两族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公元640年,他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带着黄金5000两,珍宝数百件,再一次去长安求婚。

据说当时到长安求婚的有5个国家的使臣,他们都带着贵重的礼物,想要娶唐朝的公主。究竟把公主嫁给谁呢?唐太宗决定出几道难题,考一考这些使臣,看谁聪明能干,再作决定。

唐太宗把各位使臣请到宫里,拿出一颗九曲明珠和一束丝线,对他们说:“你们当中谁能把丝线穿过明珠中间的孔,就将公主嫁给谁的国王。”原来,这颗明珠有两个相通的珠孔,一个在旁边,一个在正中。

中间的孔道弯弯曲曲,所以叫九曲明珠。要想用一根软软的丝线穿过去,非常困难。几位使臣拿着丝线直发愁。而禄东赞很快就想出一个办法,他找到一只蚂蚁,用一条马尾鬃拴在蚂蚁的腰上,然后把蚂蚁放到九曲明珠的孔内,然后不断向里吹气。一会儿,这只蚂蚁便拖着马尾鬃从另一端的孔中钻了出来。禄东赞再把丝线接在马尾鬃上,轻轻一拉,丝线就穿过了九曲明珠。唐太宗见禄东赞这样聪明,很是高兴。

唐太宗又出了第二道难题。他让人把使臣们带到御马场。御马场左右各有一个大圈,一边是100匹母马,一边是100匹马驹。唐太宗要求使臣把它们的母子关系辨认出来。其他几个使臣束手无策,只有禄东赞想出了办法。他运用吐蕃人民在游牧方面的丰富经验,让人暂时不给马驹吃草和饮水。过了一天,他把母马和马驹同时放了出来。只见母马嘶叫,马驹哀鸣,小马驹一个个跑向自己的母亲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就这样被禄东赞辨认出来了。禄东赞说:“马的母子关系已经辨清,请陛下将公主嫁给我的赞普。”

几次比试,禄东赞都取得了胜利。唐太宗非常高兴,心里想:松赞干布的臣子这样聪明,机智,松赞干布自己更不用说了,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这就是传说中的“五难婚使”的故事,虽然不一定是历史事实,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藏族人民的智慧。

文成公主是唐朝皇族的女儿,她聪明,美丽,读书很多,很有才华。唐太宗为她准备了丰盛的嫁妆,其中有各种各样的日用器具,珠宝,绫罗,衣服,还有历史、文学书籍以及谷物种子等。公元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藏。

文成公主带着宫女,乐队,工匠,官吏和江夏王的卫队,浩浩荡荡地向吐蕃行进。松赞干布亲自带领大队人马到柏海(在今青海省境内)迎接。在逻些,吐蕃人民穿着节日的服装,热烈欢迎远道而来的赞蒙(藏语,王后的意思)。

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带去了许多经书、诗书、佛经、佛像和有关医药、生产、工艺等方面的书籍,还带去了大量的粮食、蔬菜种子和生产工具。那时候,吐蕃没有历法,以麦熟为一年,文成公主到后就帮助吐蕃人民推行历法。她还教吐蕃妇女纺织,刺绣。她带去的水磨深受吐蕃人民的欢迎,使他们学会了利用水力资源。

文成公主信奉佛教,松赞干布在她的影响下,提倡佛教,修建了大昭寺,并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供奉在寺里。文成公主带去的乐队,大大丰富了藏族的音乐。当时,松赞干布不断派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唐朝许多有学问的人也被聘请到吐蕃掌管文书。唐朝还给吐蕃送去蚕种,派去养蚕、酿酒、制碾磨和造纸墨的工匠。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了,她在吐蕃总共生活了40年。吐蕃人民为了纪念她,特地规定了两个纪念日:一个是10月15日,据说是文成公主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吐蕃男女老少都到寺庙里祈福。另一个是5月7日,女孩子们化妆跳舞,歌唱文成公主的事迹。

直到现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里,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公主的塑像;在布达拉宫里还保存着他们结婚洞房的遗迹。

文成公主(625-680),名李雁儿,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7世纪,西藏王松赞干布震撼唐朝。当时,唐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经济文化。唐太宗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10万雄兵。”知书达理的文成公主,朴素大方,主动应征作25岁的松赞干布夫人。16岁的文成公主迅速做进藏的高原气候调适;同时向松赞干布发起智慧挑战。五次比试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臣禄东赞:用丝绸带穿过一块有弯弯曲曲小孔的绿松石(九曲明珠);指出一根两端一样粗的木棍的根部与梢部;分清关在一起的100匹马驹各自是100母马的哪一匹所生;晚上召唤入似迷宫一样的大宫看戏,戏后突发安排使臣独自回归自己的住处;最后,文成公主站到300名姑娘中,让从来没有见过文成公主的使臣挑选。——这是藏族文化与汉文化大交流的经典瞬间。

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即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与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并在拉萨为文成公主修建宫室。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籽、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扩展资料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房间的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

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文成公主来的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她协助松赞干布设计建造了大昭寺。

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现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尊释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当年带来的。

大殿两侧的配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动。只是他们脸上因布施献金的人太多,而绽开了金皮疙瘩。文成公主还修建了小昭寺。

从此,佛教慢慢开始在西藏流传。文成公主还对拉萨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松赞干布专门为文成公主修筑了宫室。汉文献中所述“为公主别筑城敦宫室”,系指松赞干布特为文成公主修筑于西藏拉萨红山之巅的三座堡式宫楼“布达拉宫”,以及后来由文成公主亲自主持所修筑的吐蕃式殿宇“大昭寺”与汉式庙宇“小昭寺”。

百年后布达拉宫毁于雷电、战火。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礴。

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

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菩萨)的化身。

-文成公主进藏

读《新唐书》探求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之谜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是汉藏两族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但又有谁知晓松赞干布当时为何非要迎娶一汉族女子?期间又有哪些波折?松赞干布迎娶公主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两人婚后的情感和生活如何?对唐朝和吐蕃的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让我们品读《新唐书》的一段相关记载,解答上面千古谜团。

 一、松赞干布求婚的曲折经历

 贞观初年,年轻力壮的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统一 地区,国势鼎盛。而同时期唐朝在太宗君臣励精图治之下,社会稳定、生产发展、国力增强,特别是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后,边疆各族望风归附。此后,唐蕃两大政权的碰撞交流已经势不可免。《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贞观八年,始遣使者来朝,帝遣行人冯德遐下书临抚。弄赞(即松赞干布,下同)闻突厥、吐谷浑并得尚公主,乃遣使赍币求昏(即婚),帝不许。”由此得知,松赞干布请求迎娶唐朝公主主要是政治目的,是提升本民族政权政治地位的需要。因为他得知突厥、吐谷浑都能娶到唐朝公主,自认为吐蕃政权的国力和地位不次于二者,也要求唐朝给予吐蕃以与突厥、吐谷浑平等的政治地位。但可能是由于吐蕃王国初兴,与唐朝的接触才刚刚开始,唐太宗及臣下对其情况不甚了解,可能错当成默默无闻的边陲小国看待,断然拒绝了使者要求。那么吐蕃使者回去如何交差呢?松赞干布还坚持求婚吗?如果坚持,他又会采取什么办法呢?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使者还,妄语曰:‘天子遇我厚,几得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遂不许,殆有以间我乎?’弄赞怒,率羊同共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亢,走青海之阴,尽取其赀畜。又攻党项、白兰羌,破之。勒兵二十万入寇松州,命使者贡金甲,且言迎公主,谓左右曰:‘公主不至,我且深入。’”由此我们得知,吐蕃使者谎言吐谷浑王的挑拨导致求婚失败,以此推卸自己的责任,却使松赞干布移怒于吐谷浑(时居现青海等地),击破吐谷浑等部族,使吐蕃势力迅速扩张至今青海甘肃西南等地区,并仍坚持求娶唐朝公主,直接发兵攻唐,恩威并用(恩指进贡金甲),试图以武力逼迫手段迫使唐朝屈服。而唐朝此前对边疆突厥等强大民族用兵连连得手,当时也是国势正盛,不仅不可能把吐蕃的威胁放在眼里,还会立即被激怒,要发兵教训一些初出茅庐的吐蕃。唐蕃大战不可避免,此次流血胜负如何?对松赞干布的求婚之路又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再看《新唐书》随后的记载:“都督韩威轻出觇贼,反为所败,属羌大扰,皆叛以应贼。乃诏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出当弥道,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出白兰道,右武卫大将军牛进达出阔水道,右领军将军刘兰出洮河道,并为行军总管,(初中历史 )率步骑五万进讨。进达自松州夜鏖其营,斩首千级。”唐军起初轻敌讨战失利,吐蕃势力进一步发展,使唐西疆岌岌可危。唐朝这才认识到吐蕃不可小觑,其势力可能不在此前的突厥、吐谷浑等强邦之下,于是集中大军倾巢出动,终于反击得手。但吐蕃损失不是很大,双方并还未分出决定性胜负。(此后约200年吐蕃就成为唐朝边疆军事威胁最大的敌手。)年轻勇猛刚毅的松赞干布把唐蕃战争继续下去了吗?如此下去惹恼唐朝统治者他的求婚还有指望吗?

 《新唐书》记载:“初东寇也,连岁不解,其大臣请返国,不听,自杀者八人。至是弄赞始惧,引而去,以使者来谢罪,固请昏,许之。遣大论薛禄东赞献黄金五千两,它宝称是,以为聘。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由此看来,松赞干布从贞观八年攻打吐谷浑以来,一直领兵在外,亲临前线,战争持续近7年,以当时的吐蕃弱小的人口和经济实力而论,势必难以承担长期的战争消耗,故最后引起国内群臣的反对(甚至以自杀威胁),要求他罢兵回国,稳定统治。松赞干布最后被迫撤兵并派使者“谢罪”,唐蕃由战争又转向和平。但松赞干布求婚的努力却没有因此放弃:“固请昏(同婚)”。而且经过此次交兵,终于也使唐朝真正认识了吐蕃的势力和地位,大大提升了吐蕃的影响了,为了边疆的安定,唐太宗最终同意了松赞干布的和亲请求。至此,从松赞干布最早提出求婚到如愿以偿,时间以经过了七八年之久,可见松赞干布的顽强信心和毅力。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松赞干布求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其一、松赞干布诚心求婚,不怕挫折,坚持不懈;

 其二、与唐朝的战争显示出吐蕃的国力和地位;

 其三、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和亲为手段维护边疆的稳定和民族间友好交往

 二、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婚后生活与唐蕃关系

 文成公主入藏时年仅16岁,松赞干布25岁。《新唐书》记载:松赞干布“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同婚)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从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建城和顺文成公主好恶而禁止国人赭面(即用颜料把脸部涂成红色)来看,松赞干布应是十分怜爱关心文成公主。夫妻生活应该是甜美和睦的。

 自文成公主入藏后,《新唐书》记载吐蕃“自褫毡罽,袭纨绡,为华风。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又请儒者典书疏。……高宗即位,擢(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弄赞以书诒长孙无忌曰:‘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国共讨之。’……又请蚕种、酒人与碾硙等诸工(《旧唐书》则谓:“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纸、墨之匠,并许匠。”),诏许。永徽初,死,遣使者吊祠。”吐蕃借以学习汉族儒家文化、引进内地作物和先进技术、改革风俗,大大促进了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政治上受唐朝封号,在松赞干布生前一直保持与唐朝的友好往来。

 

 作者简介:王东升,男,1997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秦皇岛市实验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秦皇岛市骨干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625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