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父子》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电影《父子》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第1张

《父子》剧情

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华人社区里,伴随着一串年轻稚嫩的歌声,小男孩阿宝梦见爸爸骑着自行车载着他穿过田野。但很快车翻了,两人摔入草丛,美梦也醒了。这个未完成的梦似乎预示了阿宝的生命中即将发生的不幸。

阿宝的母亲阿莲是个漂亮的女人,但在婚姻中却又是个不快乐的女人,她和阿胜是一对相爱却不懂得相处的夫妻,事实上,阿莲很早便想离开脾气暴躁、好赌成性的丈夫,只因儿子阿宝夹在中间,才勉为其难地同住一屋,如履薄冰地维系着一触即发的“家变”。

终于,在经历了痛苦的抉择之后,阿莲实施了自己的逃跑计划,然而却被及时向父亲通风报信的阿宝破坏了,盛怒的丈夫把她扣留了下来。

为了挽救感情,阿胜一厢情愿地安排全家去坐油轮度假,谁知,早已对丈夫心灰意冷的阿莲却因此逮到了第二次出走的好机会,从此消失在了父子的生活中。

母亲的出走令阿宝和父亲之间渐渐产生了一种封闭、残酷的共生情感,也让父亲更加暴躁不安。穷困潦倒之余,父亲又遭到了高利贷追债,父子俩只得逃至一所廉价的旅店。

夜深人静,连番失意的父亲竟然想抛下阿宝独自逃走,可是他还没离开,就已经被前来追债的高利贷打断了腿。

无助沮丧的阿宝几经周折,找到了阿莲,可看到妈妈如今的幸福生活,又得知妈妈怀孕的消息,弱小而懵懂的他隐隐地意识到,自己唯一的亲人是阿胜,所以他必须折回去找父亲。

回到旅店,暴戾的阿胜劈头盖脸就给了阿宝一巴掌,原始而纯朴的亲情再次被扭曲,渴望而陌生的亲情再次在阿宝心里支离破碎。

从此,阿宝在恐惧与失望中艰难度日。长时间的生活拮据,再加上年幼的他尚无是非观、荣辱观,阿宝在同学家玩时,顺手牵羊地拿走了一块珍贵的手表。

对之,阿胜并没有严厉地斥责他、教育他,反而在最艰苦的关头,将手表抵还了房租,一旁的阿宝将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手表的甜头竟恶化了阿胜的不劳而获之心,他开始一而再、再而三地鼓捣、强迫小小年纪的阿宝去借钱、偷钱。

不甚明白危险的阿宝却深深地感受到了害怕,但迫于父亲无知而蛮横的软硬兼施,阿宝一次又一次铤而走险;父亲的暴戾、亲情的模糊,再一次横在阿宝的心坎上。

东窗事发时,阿宝遭受失主的毒打,为人之父的阿胜不但逡巡不前、眼睁睁看着,当出现了警察,他更是仓皇而逃。最后,儿子被送入了看守所。

父子再次相见已是10年后,在看守所里,愧疚的阿胜不知所措地想向儿子道歉,阿宝流着泪歇斯底里地嚷着“为什么要让我去偷”,末了,阿宝一个扑身,咬上了父亲的耳朵,血流不止。

扩展资料

《父子》

是谭家明执导的一部**,由郭富城、杨采妮、吴景滔、林熙蕾主演。该片于2006年11月30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获奖记录

2007年,该片在第26届香港**金像奖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5项奖项。

创作背景

1996年,谭家明在为一个编剧班教书时,让学生们创作了多部作品,其中一个学生的作品就是《父子》这个故事的原型,而那位学生的灵感则来源于一则“父亲教唆儿子去偷东西,之后被抓住”的新闻。谭家明在1996年就已经完成了剧本,之后的十年间剧本反复修改了5次。

影片评价

《父子》并不打算通过父子之间的对峙,讲述一个可以在文化层面上解读的隐喻性故事。相反,《父子》尽可能排除意味深长的细节,只呈现粗鄙的草根阶层的生活状态。

父亲的确是粗野的,满嘴村话的,但他并没有就此被搁置在道义的砧板上反复拷打。

在细腻的镜头掌控中,父亲依然理直气壮地活动着;由于被镜头表现出的现实生存的窘迫和内心的软弱,他对女人和孩子的伤害,就有了一种让人恨铁不成钢的无奈感。

也正基于此,这样的父亲才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在这部**里,父亲的形象没有被简单化处理,没有被空洞的伦理亲情拔高,也没有被现实的暴力扭曲,而是表现出与现实生活贴心贴肺的对应。

参考资料:

-父子

剧情简介:

俄国名导苏古诺夫(Aleksandr Sokurov)执导。这部**是描述一对父子之间,既浓烈特殊又扑朔迷离的情感,极具争议性和震撼力。

父亲与儿子长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仿佛与世隔绝般沉浸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中,被回忆和日常仪式所填满。有时他们看起来就像兄弟,有时甚至像一对恋人。

儿子亚力克斯走上了一条和父亲一样的道路,进入了军校。他喜欢体育运动,还有了女朋友。但是情人之间却总有点隔阂,女友似乎在暗暗嫉妒亚力克斯与父亲的亲密关系。

尽管亚力克斯心里明白所有的儿子总有一天终将离开父亲,开始自己的生活,他的内心仍然充满矛盾。

亚力克斯的父亲也清楚他或许应该去另一座城市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或者娶一位新太太。但是,谁又能减轻亚力克斯梦魇中的痛苦呢?

从来没有哪对父与子之间的爱如他们这般深厚。

苏古诺夫亲情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备受好评的《母与子》之姊妹篇。

本片的拍摄地点,是2003年正好建城三百周年的俄罗斯名城,如诗如画的圣彼得堡所拍摄,极具诗意且唯美。

  向日葵

  导演: 张扬

  主演: 孙海英 / 陈冲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年度: 2005

  语言: 中文

  剧情简介 ······

  本片延续了张扬在《洗澡》、《昨天》等影片中所呈现的中国式父子冲突与和解,以1976、1987和1999三年作横截面,勾勒出了北京一对普通父(孙海英)子(张凡、高歌、王海地)一路紧张但偶有温情的关系,母亲(陈冲)一直扮演中间调停人的角色。

  爱好画画的父亲因历史原因没能成为艺术家,便强硬地给9岁的儿子定下“帮他成为画家”的人生目标,父子从此开始对抗;儿子长到叛逆的19岁时,一心想逃脱父亲的掌控,做过许多任性而为的事,但终败下阵来;30而立的儿子成为比父亲想象中还要优秀的艺术家,具备了与父亲对抗的资本,但他却心生对父亲的感激和愧疚,另一面,父亲也逐渐意识到,他多年来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影评:

  摄影顾问:杜可风;录音:武拉拉;音乐:林海。

  漆黑卷起的演员表前,张扬说:献给我们的父亲。

  翻开《向日葵》长达两个小时的画卷,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我的爸爸,看到了我的妈妈,看到了我的童年、我的恋爱和我的反叛,看到了我和爸爸曾经激烈如火的冲突,看到了日渐老去的他殷切却生硬的爱,看到了我和爸爸在我上大学后这么些年相互的体谅和和解。

  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力量,小时候我们玩铁圈儿,扇纸片,收集香烟纸,冬天的时候我们堆蜂窝煤,储存大白菜(虽然南方人不这么做),当我们犯了错,爸爸怒喝着拍过来巴掌,妈妈语重心长地在一边唠叨那些唠叨了成百上千次的话,当同伴们在外头快乐的玩耍时,爸爸强迫我必须在桌前完成任务,我一边匆匆的赶工,一边偷眼瞧着外头听着他们的欢笑

  天哪,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

  孙海英,像我的爸爸,常常板着脸一副凶相,却有着正直柔软的心。孩子不听话,心急上火,一不小心就扬起了巴掌;自己遭受不公对待,只能用强制的方式期待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老婆让去给领导送礼,死都拉不下那幅面子,走到门口又折回来;儿子一天天的长大,在家里只能忍受孤独和寂寞,却时刻为儿子的一举一动牵肠挂肚陈冲,像我的妈妈,每天在饭桌上扮演红脸,教育起孩子来虽然一套一套却总就是那一套一套,勤快的做着家务活,却时不时嘀咕怎么嫁了个不谙人际关系的丈夫

  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推荐这部片子,因为它的所有细节,就是我成长的细节,它对于父母的所有描绘,就是我对父母的所有印象。当父亲老去儿子成长,自然的规律不可阻挡,这种带着温情的悲喜交替,这种相互宽容的亲情之爱,与我和我的父母之间的情感是如此惊人的契合。

  我相信这也是我对这部**所能给予的最高评价了吧。它就像我这一个家庭的自传,我从没看过这样真实的关于一个家庭的**。

  只是,结尾父亲的离家出走,显得格外突兀,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在这样一部纯现实主义风格的**里安上这么一个超现实主义的结尾。虽然引发了父亲发自内心的独白,但这种过于直白的主题铺陈,反而不如先前琐碎的日常细节来的更有力量。

  在这样一部描写父子情的**面前,我不能不说,《千里走单骑》很煽情也很精巧,但在格调上相差得很远很远。

  下载地址:http://wwwverycdcom/topics/62677/

《美丽人生》

意大利**《美丽人生》,由罗伯托·贝尼尼自编自演,讲述了意大利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纳粹集中营,父亲不忍年仅五岁的儿子饱受惊恐,利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必须接受集中营中种种规矩以换得分数赢取最后大奖。影片笑中有泪,将一个大时代小人物的故事,转化为一个扣人心弦的悲喜剧。影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头衔及多个国际大奖。

这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文艺片。

喜欢看滕汝俊,消瘦的脸庞上皱纹写满了故事;喜欢看刘烨,灿烂的笑容了填满了纯真与无暇;

喜欢看霍建起,用镜头书写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和情怀;

喜欢看《那山那人那狗》,如一篇格式清新的散文,简单里又漾着浓郁的芬芳。

也忘不了背光中的陈好,金黄的发线朦胧着青春的面庞

忘不了葱茏的大山,微风中禁不住无尽的眺望; 忘不了狼狗老二,体贴的就像多年的老友 ;忘不了白石山的那一段旋律,颤战着我们每一寸多情的神经。

不经意间,却找回了失落多年的亲情,理解和回忆。

倔强的老爸 ,当儿子转过身是却又是如此多情,期望,责备,关怀,种种感情交集在那双湿润的眼;

轻狂的儿子 ,抚摸着旧背包带时松开原本上扬的嘴角,理解,埋怨心疼,都掩盖在背起背包的那一刹那。

父亲对儿子说:“你过得了江,不一定能过得了溪,不一定能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站稳。”

老爸是二十年前的儿子,儿子是二十年后的老爸,每个人都保留着一半的故事,合起来就是一个传奇。

村里的老人都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

儿子问老爸,为什么人们不愿意走出大山呢?老爸说,因为他们是神仙的后代。

虽然我不是山里长大的,不过也是实实在在的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

不管在城市里呆多久,身上总还是带着一些难以抹去的怀旧气息。

我对大山,也向来有种说不出的感受。

似乎它过于闭塞,过于淤滞。也许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呆久了。

当我看到屏幕上铺满了被绿树遮蔽的大山,山间被氤氲的水汽所包裹时,

我的内心升腾起一种清凉的触感,仿佛大山就在我眼前,触手可及,徐徐展开。

在记忆里,那些泥巴路、石子路和那些风景于我来讲还是熟悉的,一切就好像这部**里所展现的那样,清新、质朴,同时又充满了时代感。

让人在感到舒服、亲切的同时,

又难免会在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心头浮上一丝伤感、无奈,而后又归于坦然、平静。

简单来说,《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散文诗式的文艺**,其风格神韵上与《城南旧事》《边城》《黄土地》等某些相似。

影片有着简单的人物,父亲与儿子之间朴素的 情感 ;

父子的隔阂与交融,以及相对封闭的叙事空间

**其实很多年前就看过一次,那时候多少想的还有些浅显。

只是单纯地被里面的景色所吸引,被父子二人的亲情所打动。

如今再看,可能是因为心态不同,其中感受自然有了些许不同。

除了那些至今未变的感受之外,更多是觉得霍建起导演要表达的实际上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缅怀。

就像影片中儿子对固执的近乎死板的父亲说的那样,“ 等到直升机停在山顶的那一天,乡邮路再这么走还有什么用啊!

可是无论如何,那个已经远去只能缅怀的时代,还是值得我为它写上一些什么。

看完全片之后,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连绵起伏的群山,缭绕的雾霭,空旷的田野,一幅幅田园美画

人说,朴实之美方为真谛,我想真正的美丽不需要华丽的外表,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美才是真美。

翠绿的画面里没有一张不散发着这样的朴实的美感,多远景的镜头描摹这青翠的山,孤独的邮路上演绎着一个平凡的故事。

若平静安静,若铺张游离,像水墨画,像动态的诗,渲染着叙事的深刻与衬托主题的鲜明。

也是从这部**我知道了有个导演叫霍建起,他的作品虽没有张艺谋的浓烈、陈凯歌的反思。

但始终缠绕着一股质朴与真情,一股豁达与平和,一种城市人所难得的对乡土的认识与情怀。

这种情怀,是中国第五代导演身上独有的气质。

高考失利的儿子接替年老病衰的父亲出任山间邮递员,父亲带着儿子走这一条艰辛的邮路

整部**像是追求纪实, 大量的远景来表现山,大山仿佛也是有生命的 ,它是生命意义的载体,承载了一个普通山间邮递员的生活理念和职业理想。

父亲作为一个普通邮递员的一生在一趟护送儿子上岗的邮路过程中得以体现。

山仍是那座山,狗仍是那条狗,只是人由父亲转变为了儿子,但邮路的生命意义却没有消失。

他们有着山一般的沉默、淳朴、不张扬,也有着山一样的高尚、深沉与厚重。

一次父子共赴的邮路就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旅程,收获丰盛而且干净简单,也许生命就如那父子行业间的遗传和圈状的工作路线般,充满循环。

在崎岖路途间互相了解,悄然注目彼此的态度细节,儿子的独白与父亲记忆里的闪回,父亲的反复叮咛与儿子的漫不经心。

如果父子在行程起点选择了继续到底,那 影片中的配角就像驿站般戏剧性地逐个登场,铺垫任何能激聚感人后果的前提,及时触发

村委会接待人的诉苦规劝,盲人五婆的守门期盼,侗族姑娘的婚礼邀约,转娃求学的初衷目的

父子之间的隔阂,也在这一次父子同行的邮路中逐渐消除。

犹记得儿子背起父亲淌水过河的一幕。因为常年淌这冰冷的河水,而落下腿病的父亲,终于在这最后一次的邮路中,享受了一回。

儿子的一声“爸”,消融了父子之间的冰墙 ,惹得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儿子心中对父亲的生疏与畏惧也不复存在。

这邮路不仅仅是一条邮路,更是父子之间一次坦诚的心灵交流。

在这一旅途中,父亲将自己先前的邮路经验传授给了儿子,儿子也同父亲交流着自己对于邮路的各种感受。

在这些交流感受中, 更是父亲和儿子这种特殊关系的阐述 ,父亲会老去,儿子延续了父亲多年的坚持。

两代人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相互体谅、相互理解。

当然,影片中也有交代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儿子与父亲在如何选择运邮方式的问题上起了争执。儿子不解父亲为何坚持步行运邮,而不愿塔乘别人的顺风车;

父亲认为儿子投机取巧,邮路就应当踏实走完。

父亲是勤劳守旧的老一辈的代表,而儿子则拥有敢于敢于革故鼎新的勇气。

这样有缓有急的情节设计,使影片显得跌宕起伏,富有故事性,也使父子之间的感情更加真实可信。

**上映于1999年,正是千禧年之前,故事背景的年份可能是八几年,也可能是九几年,**中刘烨随身携带的袖珍收音机,证明年代也不会更加久远。

记得以前看的《感动中国》,看到某位送信邮递员的故事,现在也极少有这样的存在了。

在真正一些偏远的地区,可能还需要邮递员步行去送信。

故事里,高考失利的儿子愿意开始这样一份工作,按照儿子的话说:我们家必须要有个国家干部。

而在与父亲走完了这一趟旅途,才知道几十年父亲的坚持。

邮包被儿子中途搁下的时候,父亲生气呵斥;

冒充孙子给五婆送信只为带给她一丝慰藉; 信被风刮跑时不顾一切地去追 ,人和狗不顾一切地奔跑,这个时候儿子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背影。

更是由父亲身上体现出的那老一辈人的坚持和信念。

父亲在山里送邮一辈子,从山上滚下来过,也因为水凉冻伤了腿,为此,当然没少花钱看病了。

那时候都是公费医疗的,也因此,他享受到了公费医疗。

可是,父亲在进山的路上,却给儿子说 他为此感到很过意不去 “我这病让国家花了多少钱呀。”

可见老一代人身上的淳朴和精神可贵。

路途很孤独,几百里的路,都是需要独自一人走完。

这一次儿子有父亲和老狗“老二”陪伴,也带了自己的收音机,播放着父亲不懂的歌。

最开始他不知道如何打发这段寂然的时光,想与父亲说说话,却不知道从何开口。

一路不紧不慢地行走,思绪回转,过去的记忆闪现,儿子渐渐明白了这么多年父亲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父亲通过儿子,也回想起自己年少时的记忆,此刻父亲儿子心意相通,几十年了,终于在心里有了 情感 的交流。

在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也有了各种挂念。

侗族姑娘,美丽大方,也许会成为儿子第一个记挂的对象。当年父亲把母亲从山里接了出来,儿子可能也会沿着这样的路一直走下去,两代人书写同一个故事。

儿子问父亲为什么山里人愿意生活在山里,父亲反问他妈怎么说。

儿子说:“妈说, 山里人住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里,舒服。

父亲当时没有回答。

后来的父亲说了一些话,说出了他的观点:“这日子很苦,但是过得越苦的人越有念头,叫理想。”

山里条件的确很苦,但是身在其中的人反而习惯了而觉得自在。

但也有一些想走出去的人,比如放牛孩子转娃,通过函授大学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父亲和儿子听到转娃大声喊出的话时笑了,我也很欣慰一个孩子不必陷入“放羊的孩子的孩子还接着放羊”的无知循环。

在这里两代人走到了一起。

故事很纯粹,99年的刘烨和陈好都还很年轻很青春,却也把角色诠释得很自然。

《那山那人那狗》在国内只卖出一个拷贝价,几乎没有票房收入,国内的很多观众都是通过电视才接触到它的,才真正认识到这一部难得的作品。

相较,只花了8万元购进本影片的日本,却成了《那山那人那狗》的知音,共收获超过800万美元的票房,不能不说实在是遗憾。

这部故事按日媒评论说,质朴真实。

或许在如今日渐浮躁的院线上映,恐怕也依旧不能吸引太多人气。

原始自然的叙事,也让我想起了一部日本**,根据川端康成原著改编的《伊豆的舞女》。

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里面的男主人公川岛一路的行程,以及所发生的故事,也和《那山那人那狗》一样质朴实在。

也像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

镜头缓慢的移动平时的像是拍纪录片,故事娓娓道来,心慢慢被影片占据。

最后,影片仰视镜头拍摄, 父亲每次回家,母亲每次都站在桥头等待 ,父亲抱起母亲的画面被定格。

儿子背起邮包,还有那个 侗族姑娘回眸的一笑 ,这些镜头都运用了**调,很好的衬托出了人物的高贵品质,人物的精神被定格。

这部戏如果换一个导演拍,可能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完全可以拍成人性的悲苦大戏。

导演霍建起, 没有带任何感情色彩在里面 ,整部**就像散文一样叙述着,淡淡的悲情在心头蔓延。

他只是想讲好老邮差和小邮差的故事,却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温暖和深刻。

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刻意煽情的 情感 流露,一切都好像是融入了真实唯美的大自然田园风光之中。

观众的直观感受也许就是美丽的风景与质朴的人物。

然而这种简单的风景与人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感染力。

故事中的父亲似乎在走过二十多年的那条邮路、那段风景之后,给人的感觉也是简单而丰富。

他在世俗看来艰辛而枯燥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因为在他看来,这份工作有干头,他认为: “人呐!最重要是要有想头,有了想头,就什么都有了”

影片的背景放在了湖南西部的大山之中 ,细看影片之中的风景,没有纯正江南部分的水光涟涟,也没有北方山区的干燥。

石板处有着青苔,有着绵延的山林,大山之中也藏有平原部分的一块块稻田。

想想这又是另一番景象, 介于水色的江南和广袤干燥的北方,又正是这样一种特质造就了影片整体的唯美和舒缓的情调

如果说景语皆情语,那么影片对准大山美景的每一个镜头都会让观众神游其中。

正如《东邪西毒》欧阳锋的一段剖白:

“年轻的时候总想知道沙漠那边有什么,走过去发现其实什么也没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

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父亲很想告诉儿子,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

山始终伫立在那,历经风雨,始终在那等待,等待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们。

那山从未改变。

父亲执意陪儿子走一趟邮路,在这趟邮路旅行中,两人互相回忆过往,互相交流这此时的想法,最终两位主人公在完成一趟旅行中认识得到了升华。

如果说二战后美国**类型出现的以公路旅行为叙事元素的公路片,那么我想其实这部影片就是我国最早的“公路片”。

类型相似,只是这是在一段山路上完成的心灵成长,也可以叫做中国的“山路片”。

影片的 情感 高潮出现在了儿子背父亲过河的段落,儿子说该是父亲享受一回了。

顶着邮包过去后,镜头对准了河对岸的大水车,接下来的镜头已经是 儿子背起了父亲

当儿子说父亲还没有一个邮包重时,此时的父亲已是泪眼婆娑,立马转过头去不让儿子瞧见自己已经年老了。

影片中的狗被家里人叫做“老二” ,足以见得那狗在家中的重要地位,而那狗的表现足以称得起这一称呼。

走廊中, 儿子手中的信件被大风吹起,勇猛的老二一跳跃起便衔住了飞散的信封 ,就像儿子所说,“老二,棒极了”。

有那山,有那人,恰好也有那狗。它陪伴了父亲走过了父亲的邮路,也会陪伴着父亲的儿子走过他的邮路。

两代人的邮路,有了那狗,便连接起来,充满温情。

《那山、那人、那狗》给人的感动并不仅限于父子之情,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本片的深层次含义。

那茫茫的大山,那山中平实善良的人们,那忠诚聪慧的狗,在今天看来无疑都是我们疏离已久的东西。

送信的路本是艰难的,但生命和博爱赋予了新老两代邮递员源源不断的力量。

因为在他们看来,山路再曲折,也比山下蜿蜒的公路来得平稳、坚实得多。

实实在在的故事,透露出一种真实,这种真实放映的一个时代。

大量 科技 怪物们正在改造着我们的生活,以乡村邮递员为代表的旧的事物即将消逝不见,正如儿子所说,也许有一天直升飞机就会停在山顶上。

儿子接过了父亲的邮包,带着忠实的狗“老二”一路前行,他将会是最后一代乡村邮递员。

也许再过几年,他就会下岗,把职业交给 汽车 和公路。

**歌唱的是一种旧的生活、旧的年代的缅怀,一次尚可来得及的好好的告别。

正如影片最后,儿子起身,背上行囊,开始送信。路途行起时,一个时代已经远去

如果说20多年前的中国**观众尚且缺乏观影经验,无法从**的宣传造势中甄别出**优劣的话。

当在一部又一部商业气息浓郁的大片疯狂圈钱行为接踵而来的时候,我们多么希望甚至渴望能有这样一部纯朴自然的**出现。

提供给我们哪怕一丁点儿的人文关怀,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和浮躁的 社会 中获得一丝的安宁。

可是当真的有这样的**到来的时候, 我们又在**院的排片表上遍寻不到它的踪影

最后我想说非常喜爱这部**,自己看时更哭得一塌糊涂。

我在这里也借比喻寄托些对《那人那山那狗》的敬慕:像泪腺旁一颗死穴,温柔中招,无力抵抗,任涕飘零。

本片改编自自传文学《歧路父子情》(And 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在名称上,**《歧路父子情》(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比书少了一个开头的“and”,相比之下也就少了一些绵延传承的感觉。而事实上,这也正是影片的特点。本片在叙事上散漫无中心,而这样的信马由缰式的漫步却也紧紧围绕着父子情深而展开,所有的回忆穿插都从不同的方面构架了一个完整的父子之间的情感脉络。而老戏骨吉姆·布罗德本特的完美演绎和其他角色上佳的表现又将这样的叙述展现的真实而又生动。**保留了书中那种感人至深的力量。对于所有人来说都不可能不从本片中获取一些感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615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