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相见欢表达了什么感情?

李煜的相见欢表达了什么感情?,第1张

1、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表达了作者亡国哀思的感情。

2、”剪不断,理还乱“把纷繁的离愁比作难理的麻丝,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愁肠百结的烦乱心绪,后人多用这两句来比喻事情难以处理。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仰视天空,残月如钩。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扩展资料

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虞美人》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原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作者:南唐·李煜

词作赏析

李煜以失国之君直抒亡国之痛,情感真挚,任情纵性。见眼前春景忆往事,物是人非,感怀故国,悲愤悔恨,涌出“故国不堪回首”的慨叹,使人回肠荡气。

首尾自问自答,犹如屈原问天,以宇宙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寓深刻哲理;以水喻愁,托出汪洋恣肆、东流不尽的愁思。结空盘旋,曲屈宕荡,洵属佳制。

他的词作主要有如下艺术特色:

(一)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在李煜之前,五代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而李煜的 词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如《望江南二首》:"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 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所以王国维:"词至 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 词"

(二)以小见大,心系江山 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对某个细小事物的描写来体现自己 当时的心情,从而表达对自己江山和亡国的深深怀念《相 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浪淘 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人通过对月亮, 梧桐,流水,落花等细小事物的描写来体现出自己内心世界 的巨大反响

(三)词风清新,言语自然 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人动人;不隐约其词,而情 味隽永,形成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风格多数词作不 加藻饰,纯用白描手法,感情真挚而哀伤,语言形象而极富 内涵,这些特点在《虞美人》中读者会有很深的体会"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子如寻常白话, 而又生动形象,寓意深广,感人至深但又不是日常口语, 而是词人认真锤炼出来的既明白易懂,又纯净雅致的文学语时,成为当时西方上流社会的人们向往东方文明的指路标牌

李煜词的艺术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鲜明的形象性

  众所周知,文学艺术是以鲜明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没有艺术形象,也就没有文学艺

  术。李煜词就是善于塑造形象的,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表现了一定的现实生活。如《菩萨

  蛮》(花明月暗笼轻雾),塑造了一个少女形象,她多情而大胆,为了爱,她做出了封建

  礼教所不容许的行为。“手提金缕鞋”的形象,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又如《虞美人》(春

  花秋月何时了),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过着不自由生活的人的形象。词中用“一江春水

  ”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形容愁的深长和无穷无尽,给人以很大的感染力。鲜明的形象性

  是李煜词突出的特点之一。

  (二)高度的概括性

  李煜的一些词,特别是后期的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一些看来似乎简单的句子里却含

  有丰富的内容。它概括了人生中一些典型的、共同的、容易打动人心的东西,如喜怒哀乐

  、离情别绪、人生愁恨等等。人们从这些共同事物中容易引起共鸣,或者也有类似遭遇的

  人,又凭借他的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了。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这是一首写离愁

  别恨的词,这种思想感情就带有很大的普遍性。一句“梦里不知身是客”概括了多少他乡

  做客人的共同感受。最后一句“天上人间”,高度概括了后主今昔生活的对比。又如《相

  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一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写尽了无边的悔恨与哀痛,以

  东流的江水来表现无边的悲痛,既形象又有概括力,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至于

  李煜词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句子,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

  平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乌夜啼》)等。也都具有

  较大的艺术概括力,因此,历来被人们传诵不衰。

  (三)率直纯真、白描的手法

  李煜的为人是不假雕饰的,他的词风也恰如其人,以纵情任性、自然率真见长。清周济《

  介存论词杂著》曾以“粗头乱服,不掩国色。”这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李煜词的风格。王

  国维《人间词话》更以“神秀”二字来概括李煜词的特色,都是很精辟的。李煜的这种词

  风一直贯穿在他整个创作历程中。他前期词的创作摈弃了“花间词”浓艳纤巧的作风,能

  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生动鲜明的形象,抒写真率真实的情感。如《菩萨蛮》(花明月

  暗笼轻雾),他和小周后幽会,真率的写出了“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的词句,表现

  得那样纯真和无所顾忌。后期的词往往以白描取胜,纯任性灵、直抒胸臆。那种追怀往事

  的身悲巨痛,那股怀念故国的长恨浓愁,那份体悟人生的大彻大悟,一切多仿佛是从心腑

  流淌而出,那样自然真率而有真挚感人。如他坦率的自问自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脱口而出“人生愁恨何能免?”(《子夜歌》)“自

  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等。李煜词这种自然真率的词风是对浓艳香软的“

  花间词风”的有力冲击。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自成一种风格。

  四

  从以上对李煜词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李煜对于促进词的进步发展

  起了不下的作用。他的创作无论前期、后期始终着力表现人生,直抒性灵,富有真情实感

  ,因而使词摆脱了“花间词派”的束缚,真正成为词人用以言志抒情的新诗体。李煜词是

  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李煜的词是用血泪写成的不朽之作,反映出人类悲

  悯的普遍性,能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作为一位杰出的词人,李煜上集五代词之大成,下

  启两宋词坛之鼎盛,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蒋雅云)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田德义)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希望这些能够帮到你~

李煜的词,带有一种忧伤的美,而美的同时,又令读者读时懂忧伤,词句上头,描定含蓄细腻,感情真挚,近千年来,人们表达无奈的哀伤时,总喜欢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句没有一个字写伤,而伤已从读者心里走入脑子里了。

后世多喜欢李煜的词,纳兰词许多都借鉴了李煜的词,这里说李煜的词,更像是说南唐君臣的词,主要是李璟,李煜、冯延巳,李煜作品多而优良为代表人物。

喜欢诗词的人莫不羡慕,作为李煜的代表传承,后世纳兰性德,就得其真传,以此足以说明,写词是有技巧的。

首先,李煜的词,被流传的最有名的几首《虞美人》、《浣梦沙》《乌夜啼》等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要煜经历过磨难,生活落差较大,内心比较姣脆之些写的,每天的环境都有丧命的风险,神经每天都是紧绷的,这也是写词的第一要素,作者要把创造的情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结合在一起,用词表达内心的想法。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一句里,有现实存在的景物,后三个字就是自己的情态了,主要是觉得时间过的太快,而真实作者写造,每天受着屈辱、胁吓,警怕,每一个白天与黑夜的轮回,上述情态就要再重复一次,作者是想把某一刻时间停止,让自己少受些折磨。

那么这也就是李煜写词第一技巧,开篇一两句,以景喻情,物与情对偶,一景带一情,将自己带进情绪里。尤如的一唱一和。《乌夜啼》也是,“昨夜风兼雨,帘纬飒飒秋声,烛残学习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也是如此,写景喻情态,将自己的情态带到词里。不过大多数的词人也都用这个方法,而多在李煜之后,李煜之前的《花间词》往往是另一种格调,如:

更漏子·玉炉香晚

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先足了景,再抒情。仿佛在李煜之前的词,要令人带入情感,需要多几重铺垫,而到了李煜,以最简快的铺垫,直接的表达来完成,最快的进入感情。这也是李煜写词的第一个技巧,在后期作品中,大多是这种表现手法,如果感情太我,表达不尽,在用虚拟的手法,假设景物写景抒情。

所以在模仿或学习李煜写词的时候,其感情色彩是很难模仿的,那是真实心理写照,而技巧是可以试试的。

李煜与词的第二个技巧,在抒情上,文字上简练,但含意上要转折,不要坚持,以求旁证的方式,虽未吐尽情感,却也表现出最低层次的欲言又止。这是李煜写词的第二个技巧。如他的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上半阙大概是在写老宫殿一直是和平的存在,下半阙是写自己成了臣下,没有恨敌人,就是感慨人老了,感觉离开老家太匆匆了,祖先会不开心。并没有一句表达对时下的不满,可从这些词句里,我们清晰的看出李煜在怨恨,但怨情的很弱,只是在自我的伤感,没有反抗。

这是李煜写词的第二个技巧,我们试下,改为这个风格,如辛弃疾的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全词开篇也是写心态,写愁,从不知愁,到知愁,知愁后的态度,不是埋在心里不说,而是转化个方式,把愁演绎的慷慨激昂。而李煜,则是将愁与伤写的“此地无银三百两”,又故意不再叙述了,往往最后一句结语,一定是没有结论的,也不再谈愁与伤。

这是李煜写词的第二个特点。

李煜写词,就像美女的衣服一样,看见别人穿了,自己也想来一件,只是忽略的身材与气质,所以李煜的词的第三个技巧,是李煜是个真实的与世无争的人,所表达出全词的风貌与他平时的为人,应该是一样的。所以,李煜词的第三个技巧,表达要真实,不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是为了什么目的而作的,而是自己真情实感而作的。

弄懂这三个技巧,仿李煜写词,虽达不到李煜的艺术高度,也可近一步的了解到词艺术美的所在了。

当然,李煜也是经过一个长时间的表达与总结过程,才将这三个技巧运营自如,即便是这样,李煜内心仍不快乐,仍在用词来诉说心事,又不能尽说的心事。

今天我们了解李煜写词的三个技巧,并不是要能仿写出李煜的词,因为李煜的人是绝唱,那么李煜的词也是绝唱,后世好多人仿李煜,最神似的是纳兰性德,但比起李煜来,纳兰只有算是印刷品,而李煜一直是真迹。

想要掌握李煜的技巧并不难,想要写出能同李煜一样感人心肺的词却有难度,技巧可以运用,经历却仿照不了。也有有益的一面,李煜的写词技巧是很高明的,后世的“婉约派”大概就是李煜词的延展,但比李煜在表达结尾的地方要更直白得出结论了,或爱或恨,或情或仇,可以用心去呐喊,放到李煜的处境,他不敢。后世再想用李煜这个技巧,描写自己,往往都“东施效颦”了,如果真都仿的来,可能就不有后世的婉约派,而是叫李煜派,或另一个词派,也就失去了文学发展意义。李煜是一个高度,而其他人或词,在别一个场景内,又是一种高度。只是在运用情与景,来藏而若露,也是表现李煜这个人很天真的孩子性格,认为自己藏好了,又想表达清楚,却不敢,但别人早就看出来的艺术手法,实在高明的同时,天真可爱又可怜。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原文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如下: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词句注释

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了:了结,完结。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扩展资料: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南唐后主李煜虽是一个亡国之君,但他给后人留下了三十多首绝妙好词。他的词感情真挚,意境深邃。尤其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塑造更加传神,达到了一种“月-人”合一的境界,本文主要分析李煜词作中"春月"意象。

月亮与中国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这样说,月亮是古代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自然物,也是包含作者浓烈感 彩的一种意象。

在李煜传世的三十首词作中,我们发现居然有十七首写了月亮,投下了斑斑月迹,使他的词作如深夜天空中一轮新月一样,流淌着汩汩月韵,诸如“晓月坠,宿星微”(《喜迁莺》)“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乌夜啼》)“待踏马蹄清夜月”(《虞美人》)等都是。“春月”意象欢快、闲适。在李煜词作中“春月”这一意象有的象征着一种豪奢、安逸、舒适的生活。在词中往往以春入景,借春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烘托渲染出一种温馨清幽雅致的气氛,如《玉楼春》词:

晓妆初过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徧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其词“春殿”、“临春”从虚处写春,李煜并没有直接写春天的美景,全词只是将这虚写的“春”作为他在深宫中纵情声色的背景,渲染一种春天欢快的气氛。透过欢快场面的表现,读者能从这春意融融的意境中,领略得到词人“待踏马蹄清夜月”的闲适雅致。皎洁的月光渗透在温馨的春的气息之中,让人心旷神怡,此人尽情享受了音乐的快乐之后,踏着明月,骑着高头大马,漫步在林间小道,那真是洒脱。这一时期的李煜不理朝政,不治军武,整天与歌女、 为伴,纵情声色。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1]。她整日过着非常豪奢的生活,“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徧彻”(《玉楼春》),“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臭,别殿遥闻箫鼓奏。”(《浣溪沙》)。

它所追求的是“红锦地衣”、“佳人舞点”通宵达旦尽情享受的醉生梦死的生活,追求“寻春须是先春早,莫待画之劳”(《菩萨蛮》)中饮酒品乐、玩赏春色的闲情雅致。因此这一时期的月亮也显得清新悠闲,“待踏马蹄清夜月”也真好反映了词人安逸、舒适的生活。

爱情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唐宋词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描写男女间纯真爱情生活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词人往往借助“春花”和“月”来烘托渲染幽会时那种恬静、温馨、柔情蜜意的氛围之中。此时他借月亮的皎洁无暇来象征青年男女间爱情的纯真。这时往往是月光美丽而朦胧,花香扑鼻“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菩萨蛮》)极其生动地写出了男女欢会时在花光月影环境中卿卿我我,情意绵绵的意境,给人以温馨、旖旎的印象。如张先的《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全词用“花”、“月”两个意象象征昔日相恋,借“花谢月朦胧”象征对爱情受阻,借“花不尽,月无穷”象征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与执着追求。由此可见,“月亮”意象是男女爱情的象征。

“春月”意象是纯洁爱情的象征。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原始文学中就有许多作品与月亮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如神话传说中“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2]的故事,民间传说中月宫娘娘与月下老人的故事,再如《西厢记》中所展示的花前月下男女幽会的场面。人们常常把美好的东西寄托于“月”让青年男女的关系在鲜艳的花朵和温柔的月光中得到深华。南唐后主李煜,他虽贵为一国之君,后宫嫔妃多已不可胜数,在常人眼中,君主是没有爱情可言的。原因是嫔妃太多,“后宫佳丽三千人”,皇帝无法做到专一,往往朝三暮四。这种说法虽说不可深信,但能够反映人们对皇帝爱情的一种看法。其实,君王跟我们平常人一样有属于自己的爱情,下面我们就说说李煜与小周后之间纯洁的爱情。

《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首词是李煜写与昭惠皇后的妹妹小周后之间幽会情事的。这首词描写了小周后与李煜偷偷幽会的情况。一开始“花明月暗笼轻雾”,便营造出了一股浓浓的春意,娇艳的花正开在朦胧淡月迷蒙轻雾之中,似近似远,若隐若显。接着词人就极其生动细致的塑造了一个双袜着地,一手提鞋神情紧张而羞涩的少女形象。及见到她心爱的人以后,他既喜又羞,最后表白了自己火热的爱情。全词浓浓的春意,皎洁的月光围着浪漫的爱情增加了力量。《喜迁莺》抒写怀念心爱的女子,首句突起:“晓月坠,宿云微”,引出因相思而夜间难眠之人的“无语枕频 。”《谢新恩》描写一个女子思念情郎,亦是首句即出月:“樱花落尽阶前月”。樱花落地,春光即逝,月照阶前,独守空房,何其冷清,更添一段“相思苦”。另一手《谢新恩》,写了“庭空客散”、“半卷珠帘”、“临风渐渐”之后,着笔与“小楼新月,回首自纤钎”。新月纤钎,淑女因怀人而憔悴,引出了“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的感叹。

李煜词中“春月”的意象,不都是如前所述反映了他豪奢闲适的生活情状,欢快温馨的爱情密事,同时“春月“意想”还表现了思妇伤春的离愁别绪 。

如《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喜迁莺》)

以上两首词都是思妇伤春之作,作者描绘了一派雕残衰败、寂寥凄迷的暮春景象。前一首描写傍晚的思妇,后一首描写的是黎明的思妇。仅管两词的女主人公我们无法确定她们是同一个人,但丛李煜的词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留守深闺的妇女们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寂寥,他们经常彻夜难眠。她们独守空房,内心的寂寞无处宣泄,“只有月亮才是闺中女凄凉的伴侣,不胜幽怨的精魂。”[3]她们只有对月思人,将满腔的愁思都寄托于月亮,让月亮把她们的苦闷孤独告诉给她们所日夜思念的人。透过这些暮春残景,思妇们表现出一种孤独、无奈、惆怅、茫然的情绪。其实这也真是南唐衰亡之际李煜内心世界的曲折反映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4]这些情感的倾向往往是含糊朦胧的,颇有雾里看花的味道。由此可见,李煜词中“春月”的意象的确是有着深层蕴意的。

总之,他笔下的“春月”的皎洁无暇还是凄楚、孤独之美,是他独特内心情感体验的积淀。他前期生活豪奢,无拘无束,而后期确成了一囚徒。所以只能将满腔情感迸发与明月,这也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奢望。所以说李煜写月高人一筹,他笔下的月亮达到了一种“月——人”合一的境界。换句话说,他写“月”也即写人,写他自己。

李煜《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蒋雅云) 赏析三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田德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598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