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鱼和军鱼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青竹鱼和军鱼一样吗,有什么区别,第1张

分布水域区别:青竹鱼主要生活在越南水系以及我国非常偏南的水系中,军鱼则在长江以南的水系中生长。胡须区别:军鱼的突出特征之一是有胡须,青竹鱼的这个特征并不明显。生长速度区别:它们都能养殖,但相比之下青竹鱼的生长速度要慢很多。别称区别:青竹鱼的别名是倒刺鲃,军鱼的别名有光倒刺鲃、砖鱼等。 一、青竹鱼和军鱼一样吗

青竹鱼和军鱼是生活在我国的两种鱼。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是相同的,比如它们的外观非常像,而且从生活环境来看都生活在淡水之中。二者有很多地方相同,是因为二者的亲缘关系是比较近的,都属于鲤形目鲤科倒刺鲃属。不过,这也并不代表二者是完全一样的。事实上,青竹鱼和军鱼是不一样的,二者是倒刺鲃属下的两种不同的鱼。在具体比较二者的时候,也可以发现很多不同之处,在分布水域、外观以及其它一些方面都是不同的。

二、青竹鱼和军鱼有什么区别

1、分布水域区别:上文已经介绍过,青竹鱼和军鱼是两种不同的鱼,在分布上有差异。具体来看,青竹鱼主要生活在越南以及我国非常偏南的一些水系之中,主要分布在珠江。而军鱼则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一些水系之中都有。

2、胡须区别:从外观特征来看,军鱼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嘴巴旁边有非常明显的胡须,但青竹鱼的这个特征则并不明显。

3、生长速度区别:青竹鱼和军鱼都是可以人工饲养的鱼种,但二者的生长速度不太一样。相比之下,青竹鱼的生长速度慢一些,在淡水鱼种之中,它们的生长速度算是比较慢的。

4、名称区别:青竹鱼和军鱼各自有不同的别称。青竹鱼的别名是“倒刺鲃”,但军鱼的别称则是“光倒刺鲃”。虽然比较接近,但还是可以看出二者并不完全相同。除了这个别名外,军鱼还有“砖鱼”、“光眼鱼”等别名。

如图   ,  并非泰鲮     应为    竹百鲤    即   竹鲃鲤  学名

鲤科     Cyprinidae        倒刺鲃属       Spinibarbus    鱼类

下图为       倒刺鲃     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俗称 红脸青、青竹鱼、大肚鱼、竹鱼、草包鱼、青竹鲤、竹鲃鲤、青鲋鲤、黄冠鱼、绢鱼、火绢

体稍侧扁。头较小,略尖。口亚下位。须2对,颌须长大于眼径,吻须稍短。背鳍硬刺粗壮,具弱锯齿,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向前有一埋于皮内的平卧倒刺。常见个体1kg上下最大15kg个体大,为南方山区重要经济鱼类。

肉质爽、脆,口感特别鲜甜,无泥腥味。该鱼烹煮时不用去鳞,鳞片可食兼用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甘醇,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有个体大、生长快、肉质好、食性杂等许多优良特点。

中下层鱼类。栖于江河上游,尤喜居深水潭。食植物碎片和丝状藻类。4~6月产卵。在中国,分布于海南岛、北江、西江、云南的元江、珠江、西洋江等水系,常见于水体中下层乱石间隙。

青竹鱼,俗称倒刺鲅。体稍侧扁。头较小,略尖。口亚下位。须2对,颌须长大于眼径,吻须稍短。背鳍硬刺粗壮,具弱锯齿,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向前有一埋于皮内的平卧倒刺。 中下层鱼类。常栖于江河上游,尤喜居深水潭。食植物碎片和丝状藻类。4~6月产卵。常见个体1kg上下最大15kg个体大,生长快,肉味佳,为南方山区重要经济鱼类。分布于海南岛、珠江和红河等水系。

中文学名

倒刺鲃

拉丁学名

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denticulatus

别称

青竹鲤、竹鲃鲤、青鲋鲤、黄冠鱼、绢鱼、火绢

倒刺鲃属

特征

体稍侧扁。头较小,略尖等

基本信息

鲤科

拉丁名(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denticulatus)

学名: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Oshima)

俗名:青竹鲤、竹鲃鲤、青鲋鲤、黄冠鱼、绢鱼、火绢

生于深海

·中 文 名:倒刺鲃

·属中文名:倒刺鲃属

·拉 丁 名: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物种分类:鱼类→鲤形目→鲤科→倒刺鲃属

·国内分布:我国有3个亚种,分布于云南、广西、海南。

·是否药用动物:是

·是否经济动物:是

·经济用途: 鲃鱼可入药,有壮阳补中的功效,主治腰膝酸软。是产地重要的经济鱼类。

·生 境:生活于江河上游水域的中下层。

·体 型:体长76-415mm。

·食 性:食物主要为水生高等植物及附着藻类,其中以丝状藻为最多。仔鱼和稚鱼阶段为杂食性偏动物食性;早期幼鱼为明显的杂食性;青年鱼则趋向于杂食偏植物食性;成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草食性鱼类。倒刺鲃幼龄及青年个体在周年中保持2·0~5·0的食物充塞度,而成鱼的摄食强度则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1月的平均充塞度只有0·3,在10月则为5·0。倒刺鲃幼龄个体周年中肥满度变化不明显,条件系数全年维持在2·201~2·406;青年个体周年中的肥满度5~8月间维持相对稳定,平均条件系数的变幅为2·337~2·365,但从9~12月,条件系数逐渐从2·451逐渐增大到2·852,在1~4月,条件系数逐渐从2·693减小到2·306;成鱼的肥满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7月的条件系数为1·775,12月的则高达2·894。在倒刺鲃的整个生活史中,藻类在消化道中的出现率均达100%,平均湿重百分比在25·0%以上,可能是其重要的食物类群。

·习 性:喜栖居乱石间隙,到浅弯地带觅食。

·繁 殖:生殖期在春末夏初,在流水环境中繁殖,卵**,随水流漂浮而孵化。

简介

倒刺鲃Barbodes(Spinibarbus)sinensis。别名绢鱼、火绢,生长在从化流溪河水库中。肉质爽、脆,口感特别鲜甜,没有泥腥味。该鱼烹煮时不用去鳞,鳞片可食兼用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甘醇,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有个体大、生长快、肉质好、食性杂等许多优良特点。经济营养价值: 肉质细嫩、味美,可口,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73克,脂肪51克,钙、磷、铁的含量也较高。

特征特性

体长而侧扁,头锥形,吻钝,口亚下位,呈马蹄形。须2对,颌须末端可达眼径后缘。背鳍起点前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隐埋于皮肤下,背鳍具一后缘有锯齿的硬刺。背鳍后缘微凹,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体背青黑,腹部灰白,各鳍青灰色,后缘为黑色;幼鱼尾鳍基有一黑斑,成鱼不明显。

倒刺鲃为一种底栖性鱼类,性活泼,喜欢成群栖息于底层多为乱石的流水中,是底层鱼类。冬季,倒刺鲃在干流和支流的深坑岩穴中越冬,春季水位上涨后,则到支流中繁殖、生长;渔民称这种现象为“七上八下”,即农历七月以前是由干流进人支流的时期,八月以后是由支流退到干流的时期。3龄性成熟,亲鱼于4~6月间水位上涨时,即到水大而湍急的江河段产卵,卵随水漂浮孵化。它是以水生高等植物为主要食物的杂食性鱼类;丝状藻类、昆虫幼虫、淡水壳菜等均为其摄食对象,幼鱼则以甲壳动物为食。一年之中以3、4月份和9月份摄食强度最大,一般肠管充塞度均为4~5级,生殖季节也继续摄食,但摄食强度减弱,肠管充塞度都在4级以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583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