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神话理论视角看媒介融合时代技术赋权的可能性

从数字神话理论视角看媒介融合时代技术赋权的可能性,第1张

    第四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兴起,网络赋予了国民看生活、看时事的能力,为每个人提供了发声的平台。在网络言论自由的环境下,迎来了新的思想碰撞风暴,以微博为代表的舆论重地逐渐成型。国民在网络上充分表达个人观点,对时政热点、社会新闻等社会公共议题了解并表达自己的观念,利用舆论监督捍卫权利、宣扬公平。这是人人均可发声卫权的时代,网络给予了人们机会。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相互融合,使得这种新兴媒介技术改变了过去那种社会精英垄断信息传播权的现象,赋予了普通网民们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能力,使得他们观点的自由表达成为了可能。

“政治的终结”与技术赋权

    文森特·莫斯柯在数字神话理论中对“数字神话”进行了批判,认为在电脑网络时代发生了人类经验划时代的转变,“这种转变将超越时间(历史的终结)、空间(地理的终结)和权力(政治的终结)”。其中,“政治的终结”是对技术与权力关系的探讨,认为数字网络技术使每个人都获得了丰富的权力,换句话说,也即技术的性能使得个体表达成为可能,技术也参与到了社会权力关系的建构当中。在数字神话理论提出的时代语境下,新信息传播技术促进了社会政治权力关系发生了改变,打破了过去相对固定的阶级地位层级,因此使公民具备了直接参与民主活动的身份,使权力关系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同时,它也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安全保障、个体之间相互依赖的新政治秩序。

    而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莫斯柯的这一预见仍然可以为我们参见新媒介技术赋权提供思路。新媒介技术开启了一种新的政治参与的可能性,突破了传统政治空间那种仅限于精英阶层的封闭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开放的流动空间、信息分配的正义、平等的身份及民主的参与”等方面的诉求。城市的兴起、大众传播技术的多样化与媒介的融合发展,导致公众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和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原来的单一线性传播到如今的“人人都有一把麦克风”,人们表达言论和观点的方式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更高,赋予了人们利用媒介与技术争取权利的可能性。虽然技术并未完全决定着社会走向的发展,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转变,技术赋予了人们获取信息、参与表达的权力和能力。

    从字面含义上理解,“赋权”即赋予特定对象一定的能力或权力,使对象具备争取权利的可能性。在广义上,权力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影响力,侧重于强调一些人对另一些人造成他所希望和预定影响的能力。而权利则通常包含权能和利益的两个方面,它是指个人具有获得权益的可能性并将其实现的结果,侧重于强调个人利益的获取。

    在网络媒介融合时代下,媒介技术赋权指的是社会民众通过技术赋予的权力参与表达、采取行动等实践来改变自身处境或社会整体环境的过程。公众作为社会的主体力量,被赋予了影响或改变社会事务的权力、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权力,以及为个体争取现实权益的权力。同时,如同莫斯柯所说,传统媒介与新型媒介的深度融合也改变了现有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过去那种专业机构垄断信息传播渠道的现象被打破,普通民众阶层也有了信息传播与发布的能力和权力,兼具传者与受者的双重身份。

媒介融合时代下技术赋权的“红”与“黑”

    作为数字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结合于一体的信息聚合与社交平台,微博已经日益成为网民以社会公民身份参与公共事件的平台,这反映了媒介融合环境下,新媒介技术赋予民众以舆论表达的空间与权力,这是技术赋权有利的一面。然而,我们也能看到,虽然技术使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得以实现,但微博舆论表达却也同时被公众情绪所裹挟,非理性表达与参与占据上风,这也是技术赋权具有潜在问题的一面。

    近年来,“996工作制”、“奔驰女车主维权”、“红黄蓝幼儿园猥亵”、“无锡高架侧翻”等微博舆情热点事件频出,可以看到网民对于此类社会公共性事件的讨论虽仍存在无序与失范问题,但较之前以整体更趋向于理性表达与情感诉说相制衡的状态,公民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公共议题,表达言论观点,并更加注重主张全体公民的参与权、知情权与监督权,从法制与法理层面对社会进行探讨。数字神话理论中也存在类似观点,莫斯柯认为传播技术应用的社会可能性不仅限于国家权力的政治需求,还包括着社会组合会把新传播技术作为权利主张的工具。他将这种不同形式的社会力量组合称之为“公民媒体”,用来指称在公共空间中表达社会议题的一类组合。媒介技术赋权使得平民阶层构成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并且网络舆论常常呈现出主流媒体所不接受和容纳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倒逼体制变革与“议程设置”的作用。

    另一方面,媒介技术赋权也会引起一定的问题,例如网络空间中的无序表达、道德失范、非理性情感抗争等现象。网络的匿名性和低门槛的传播环境造就了传统社会中“公共人”的衰落,网民的言论表达中常常是情绪表达多于理性思考,微博的舆论环境也显示出了互联网的这一特点。诚如莫斯柯所预见的那样,数字技术神话能够将话语“去政治化“,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技术不仅赋予了人们政治表达和参与的权力,同时也将这一权力在无序与失范中一并消解掉了。因此,微博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大众娱乐消遣的工具,而非哈贝马斯所期盼的”公共领域“。此外,莫斯柯还提出技术在本质上是压迫性的,是“专制的技术”,难逃被意识形态扭曲的命运。技术的发展再进步,也脱离不了社会政治经济的整体环境。

结语

    随着新兴媒介技术的融合与发展,人们的传播权力不再同过去一样受到传统模式的束缚,而是借助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平台拥有了更加自主的表达权,并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从而实现公民的社会治理。然而,技术的进步只是为社会权力提供了前提,理性的“新政治秩序”的建立还与网络现实困境密切相关。微博信息传播的随意性、碎片化、情绪化、娱乐化等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一种“政治的幻象”。即使如此,在理性批判之下,我们依然可以对媒介融合时代下技术赋权报以一定的期盼,借用文森特·莫斯柯的一句话,那便是“数字技术神话能够将话语去政治化,但同时,也能够打开修复和深化政治的大门”。

2007年8月学习论坛

TRIBUNEOFSTUDY

Aug12007Vol123 No18

第23卷 第8期

论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结构

朱晓红,伊 强

1

2

(1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2206;2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5)

[摘 要]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我们确立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性目标,而这一目标又是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社会日益表露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的迅速增长,社会的高风险度增加。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以社会治理结构的变革为前提,只有建立一个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公共性、灵活性、负责任的多元主体治理结构,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关键词]和谐社会;多元主体;治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7)-  和谐社会不是一个单一治理主体统治下的社会,素:;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多元主体是一种差异并存的状态,而不是同质性的孤立存在。据此可以推想,合作治理的主体之间在结构上将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公共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一、全球化与社会治理主体的开放性结构

全球化是当代许多事件发生的重要背景,也是学术研究的中心话语

[1]

,,民族国家的特本主义的特征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现在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那种状况不仅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证实,而且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民族特征也在国界线上变得模糊起来。非政府组织的无国界行动,就是一个明显的不能简单概括为政治或文化的全球化例证。在一定程度上,它是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性表现,是属于管理范畴的全球性行动。国家间在“反恐”问题上的合作迹象也表明,民族国家的安全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全球化所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新的趋势,表明人类社会正在朝着一体化的方向迈进。

在这一新的历史趋势呈现给我们的时候,中国***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根据这一目标以及历史趋势去思考和安排我们的社会治理结构,不能再沿用旧的封闭性的社会治理结构,而是需要建立起一种能够积极应对全球化的、开放性的和适应合作治理的结构模式,通过这样一种治理结构去解决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各种各样的影响。

[2]

。全球化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和

普及而引发出的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在这一潮流下,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处理都不再孤立地进行,不再是由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中的某个部门所能独自解决的事情。这就要求社会治理体系必将从一个封闭式的治理结构转向开放式的治理结构。

全球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整个全球化进程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它是在近代社会的开端中就展现出来的一种历史趋势,特别是在20世纪民族国家兴盛的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反而加速了。在20世纪后期最有价值的新迹象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出现,使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进一步增

[收稿日期]2007-05-30

(ZZ0527)的阶段性成果[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博士生论文资助专项“公共管理主体结构研究”

[作者简介]1朱晓红(1972— ),女,吉林省通化市人,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2伊强(1970— ),男,辽宁省

丹东市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51・

自从人类有了社会治理的问题以来,政府都是社会治理的终极性的主体,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的和基本的社会治理主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围绕着政府而出现了两个矛盾但又是统一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需要打破政府在社会治理问题上的垄断性,需要建立起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体系。这个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治理体系的建构,又是在政府的领导下而展开的自觉的社会建构过程。恰恰是在处理既矛盾又统一的历史性课题之时,将对政府的能力作出检验和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政府首先以开放性作为其突破口,不仅对国内开放,也要对国际社会开放,根据全球化浪潮下的社会治理特征和内容,去自觉地建构起国家内部的不同社会治理主体以及国际性的合作治理主体间无缝隙结构。

二、多元化与社会治理主体结构的包容性

“和而不同”是中国哲人所追求的境界,但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境界。今天,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和而不同”就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境界了,而是要扩大到组织与组织、国家与国家之间,即扩大到社会构成的各要素之间。普遍的和全面的“和而不同”,就是和谐社会的标志和基本内容。着眼点就应当放在对“,因素增加的进程

[3]

结构性的形式合理性而把行政人员的人格因素排斥掉了,使行政人员转变成能够适应其行为模式统一性的要求。所以,从本质上看,工业社会是一个更加排斥多元性、异质性的社会,它的治理体系无论在表面上是以民主还是专制的形式出现,但在实质上,都是容不得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治理体系。例如,在所有声称民主社会的地方,它的政府都容不下对民主的批评,必须维护民主意识形态的绝对统治地位。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中,我们发现一些声称是民主国家的政治实体,有的时候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发动战争,其目的就是要消灭与民主声音不一致的因素。在这样做的时候,它们不仅要确立民主意识形态的绝对统治地位,甚至要割断人类的文明传承。

就工业社会而言,法律和政策就是最基本的治理工具,至于行政的、政治的以及其他的管理行为,也都是在法律和政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或以法律、政策为其基准的,至少在逻辑上是这样的。在广义的法律概念下,,,以求减少,也必须在,这是一种试图把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社会因素加以简单化处理的做法。比如,在20世纪,当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政府就开始重视干预。政府干预显然是有效的,但是,它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对“经济危机”加以简单化处理的思路上的,结果出现了行政国家的局面,而社会的自主力量受到了扼杀,特别是大量的社会原发性要求受到了扼杀,整个社会不得不按照政府的意志运行和发展。这就是单一主体为我们描绘出来的一幅图景,如果发展下去,将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可能会让人不寒而栗。

当然,这种假设的结果不会出现,因为在后工业化的过程中,单一主体的社会治理结构正在被打破,一种由多元治理主体构成的社会治理体系正在出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个性化生产正在取代社会化大生产;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构成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多元化的利益要求和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已经冲破了政治参与的框架,从而以合作治理和普遍的社会自治形式出现;从文化的角度看,不仅全球化导致了多元文化的并存,而且在一个国家和地区中,也出现了多样性的文化族群。所有这些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以至于情感,让人们包容个性、追求个性,进而出现一个多元共存的社会共同体。对这样一个社会的治理,是单一主体所无法运筹的。也就是说,社会治理主体也必须适应这样一个社会,以多元治理主体来应对多元化的需求和治理多元化的社会。

综上所述,今天的社会治理需要尊重并适应多元化

会的进程的话,那么,我们所要构建起来的和谐社会就应当是充分尊重异质因素的社会,应当表现为多元社会构成因素和谐共存的形态。因此,和谐社会以及它的治理体系,都应当是有着充分包容性的。

在农业社会中,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治理结构总会表现出对多元化的压制,总是努力强制性地把各种社会构成因素纳入到同一性的框架中去。工业社会在同一性的追求中虽然不再表现出农业社会的那种强制性,但是工业社会以其技术化的体系而把多样性的社会构成因素纳入到同一性体系中去。为了维护同一性体系的稳定性,它不惜剔除多样性社会构成因素质上的差异性,努力在不同事物之间寻找普遍性的因素,然后根据对普遍性的把握而在不同事物之间确立起形式上具有同一性的框架,并根据所确立起来的形式统一性框架去削足适履。这一点在社会治理体系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与农业社会的治理体系比较起来,工业社会的治理体系总能借助于技术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手段把一切形式统一性框架所不能包容的因素剔除出去。也就是说,它总能对那些形式统一性框架可以包容的因素加以强化,使其不受实质性差异的冲击和破坏。比如,在行政过程中,行政程序就是这样一个形式统一性的框架,而行政人员的人格因素则是一种时时可能与行政程序相冲突的因素,理想官僚制的行政组织模式,就是通过

・52・

的现实,以多元治理主体合作的形式而实现社会共治。这样一来,社会治理结构就必须具有包容性,既能够把多样性的社会治理对象纳入到社会治理内容中来,也能够根据社会治理内容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而实现充分的治理,让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之间通过功能性的合作和互补而把整个社会治理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具体地说,就是政府与政府外的非政府组织和各种各样的社会自治力量一道去合作治理我们的社会。在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之间又建立起一个共洽的治理结构,这个结构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络式的;不仅这个网络是互动的,而且会把一切需要社会治理体系解决的问题都一网打尽。这就是社会治理体系在结构上的包容性。

三、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中的公共性问题

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迅速增长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反过来,它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本来,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无法纳入到合理性的范畴中来的,或者说,根据工业社会的思维以及形式合理性的概念,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恰恰是有悖于合理性的。因为,一个新课题,围。但是,这并不是不可理解的,相反,就社会治理而言,只要我们能够把公共性作为契入点的话,就能够建立起关于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合理性范畴。

如上所述,工业社会崇尚简单性,工业社会的思维模式是把复杂化的东西简单化,从而去谋求工业社会的运行效率。为了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并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就是把复杂的事务进行专业化的分工。这种专业化分工不仅不会减少社会的复杂性程度,反而加大了不确定性。“技术社会中的一切事物,甚至人类,都成了不断变得庞大的社会机器的组成部分。当社会的总体功能变得日益复杂集中时,每一个个别的功能就变得更加精细、更加有限”。因此,每一个个体对其他部分的依赖性就加大了。如同一部机器,“越是简单,部件越少,会出毛病的地方也就越少。简单的机器更加灵活,更能适应变化着的要求。相反,我们技术社会的职能分工是如此之细,以至任何部分一出毛病,整个系统就会陷入瘫痪”。生物学家告诉我们:“过分的专门化是导致一个种类灭绝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专门化将会降低一个系统的灵活性,在其所面对的环境发生改变时,它无法对变化作出即时性的反应,缺乏渡过危机的多样性,从而增加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而导致了风险性的增加以及危机事件的频频发生。再者,专业化的分工是有极限的,在工业社会已

[6]

[5]

[4]

经达到日益细密的分工基础上再前行的话,已经没有出路可走了。然而,社会复杂性的程度却与日俱增,并不断冲破工业社会分工体系的边界。

在社会治理的问题上,通过分工而构建起来的治理体系一旦与政府干预模式相结合,就有着无限的让公共领域吞并私人领域的冲动。因为,“利益冲突无法继续在私人领域内部得以解决,于是,冲突向政治层面转移,干预主义便由此产生。长此以往,国家干预社会领域,与此相应,公共权限也向私人组织转移。公共权威覆盖到私人领域之上”。由于政府干预的模式无法适应复杂的风险社会,政府的决策结构要改变,决策的过程要向社会公开。“风险社会的组织结构再次把本来有严格界限的领域联系起来。风险社会不仅要求国家,而且要求私有公司和各门科学开放其决策过程。它呼吁对风险冲突隐含的权力结构进行制度上的改革”。但是,当公共领域基本侵吞了私人领域的时候,公共性也许就失去了。。,,公共领域还会存在如果社会治理体系不再,那么,它的合理性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社会治理体系的合理性和公共性是不可怀疑的,是必须加以维护的,所存在的问题只是我们如何去维护和建构合理性与公共性。

考察工业社会的治理体系,如果说它在合理性的问题上还具有它所宣示出来的客观性特征的话,那么,在公共性的问题上,则表现出极大的主观随意性。因为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单一的,它有着完全的对公共性的定义权,它说什么是公共性,社会就必须接受这种公共性;它用行动去维护和建构什么样的公共性,社会就必须照单全收。试想这种由某个单一实体定义的公共性怎么可能是客观的公共性呢进一步地说,它定义公共性的方式方法以及内容又怎么会具有客观上的合理性呢这样的追问就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工业社会的治理体系所追求的公共性和合理性都是虚假的。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客观的和真实的公共性与合理性只有在后工业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只有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公共性的定义权才不会受到垄断,才会出现客观的和合理的公共性。可见,基于社会治理公共性的追求,也需要把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作为一个自觉的过程来加以建构。

四、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中的灵活性

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迅速增长还对社会治理体系提出了灵活性的要求,而工业社会的治理体系,恰恰是从属于结构上的稳定性需要的。它在结构上的稳定性经常性地使其陷入僵化的状态,特别是以官僚主义

[8]

[7]

・53・

的形式来表现它的僵化的。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如果社会治理体系是僵化的,就根本不可能满足社会治理的需要。当它不能满足社会治理的需要时,那些滞留在社会治理之外的不确定性因素就会转化成危机事件,从而增加了社会的风险度。

工业社会的治理在进行简单化的还原之后,就会得出一些可计算的量值和标准,在治理过程中实施决策的时候,这些量值和标准就显得非常有用。可是,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处处表现出风险特征,没有一个可还原的落脚点,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一个有益于决策的简单标准和量值。这也同样逻辑性地把我们引向一个令人不安的结局,那就是决策失去了其基础和前提。是这样吗既是又不是。说是,是对于单一的、垄断性的治理主体而言的,因为它会发现自己在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迅速增长的情况下越来越丧失决策能力;说不是,是对于多元化的治理主体而言的,每一个相对独立的治理主体都具有应对专业化问题的高超能力,它能够根据其任务的需要而及时作出决策。由此可见,后者展示给我们的就是整个社会治理体系在结构上的灵活性。

在我们上面所给定的两个前提(和不确定性),,几乎整个美国东北部都停电。……夜幕降临后,那些地区……赖以生存的技术社会的其他许多设施全都没有用了”。可见,在依赖性如此强的社会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对全局都可能是致命性的。然而,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设想一个工业社会惯常的解决问题方式:美国通过外交途径向加拿大的领使馆通报情况,它们再依据程序,逐级汇报,然后形成任务并下达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再成立一个专门性的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小组,这个小组迅速地派遣两支精干的队伍,一支队伍迅速地到美国大使馆签证,准备到美国东北部地区调查停电的问题,另一支队伍迅速地被派遣到安大略的这家发电厂……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依照工业社会治理模式而建立起来的治理方式要在几个月以后才能解决停电事故并恢复供电。这个例子包含着一个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我们的治理体系必须拥有极大的灵活性,它在处理一些不确定性的问题时,必须打破程序的限制。

正如经济上的垄断会窒息市场一样,社会治理中的垄断则会使治理主体变成蠢笨的庞然大物。所以,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对任务形式的治理垄断的否定,都是积极的,也是社会治理灵活性的源头。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社会治理必须建立在其主体的多元化的基础上。

有着充分灵活性的治理结构也保证了治理主体成

[9]

为负责任的治理者。我们知道,官僚制下的治理主体在过程责任上有着完美的设计,但是,一旦出现了后果责任的时候,却会发现没有人会或能承担责任。无论官僚制在责任建设方面作出什么样的努力,它永远都会在后果责任方面留下空白点,它是一个出了事谁都可以不承担责任的体系。这就是贝克所说的,我们生活在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背景下

[10]

。在由多元治理主体构成的社

会治理体系中,情况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于决策权分散到每一个相对独立的治理主体手中,每一个相对独立的治理主体在获得决策权的同时,也相应地承担起决策风险,而风险又是与责任有内在关联的,更何况多元治理主体并存的条件下,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监督和竞争的关系,无论在过程责任和后果责任方面,都是明确的和清晰的。

总之,由一个包含着多元治理主体的治理体系在结构上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的,这种灵活性同时也意味着,从而使整个社会治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在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迅,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无法阻挠的历史选择。随着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也就在结构上获得了公共性、灵活性,并最终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治理体系。这个治理体系“不是以政治的观念来对待公共利益,而是以道德原则来诠释公共利益,把公共利益的内容及其实现途径作为行为的道德标准”。所以,也是最有资格承担起领导社会走向和谐境界的引路者。

[ 参 考 文 献 ]

[1]文军西方多学科视野中的全球化概念考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

[11]

版社,1995276

[3]张康之全球化中的合作与和谐[J]中央民族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4][5][6][9][美]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

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82、82、84、83

[7][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

海:学林出版社,1999171

[8][10][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6、7

[11]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3196

[责任编辑:薛瑞汉]

・54・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实现总目标的基础上,标准提出了应着力追求的五个目标: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 具体目标是对总目标的解释和细化。即从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陈述的方式呈现通用技术的具体目标。在课程实施中,三个维度的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融合与协调,努力实现三者的统一。 1.必修模块

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是“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2个必修模块之间呈递进关系,即“技术与设计1”是“技术与设计2”的基础。

“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的基本内容是技术设计。技术设计是技术的基础内容,是技术发展的关键,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对学生理解技术、使用技术、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技术素养的提高具有奠基作用。技术设计中的一些基础内容及专题,如“设计的优化”“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等体现了科技发展的先进成果和先进文化,是当代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的、基础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方法论意义,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教育价值。此外,技术设计还具有通用性强、适用面广、可迁移性大、实施条件灵活等特点。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内容集中反映了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学生未来生活必备、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内容,也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选修模块的基础。

技术与设计1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旨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建议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技术与设计2 技术与设计1基础上的必修模块。具体内容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专题性技术设计,它们是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这些技术设计专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应用性,实施条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选修模块

通用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着眼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其内容是必修模块在不同具体技术领域的延伸和深化,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技术实践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技术经历,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设置选修模块7个,模块之间为并列关系,供学生在修学必修模块之后根据兴趣和条件自由选择。

选修1(电子控制技术) 以电子技术为基础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和制作电子控制产品进行一些简易的技术试验,接触一些更具挑战意义、更富有趣味的技术问题。

选修2(建筑及其设计) 立足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建筑技术而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建筑与文化、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建筑材料及其加工、建筑构造及其设计。该模块人文内涵丰富,实用性强,设计和制作内容简便易行。

选修3(简易机器人制作)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平台、将机械传动与单片机的应用有机组合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单片机与控制电路、单片机与传动机械。该模块给学生提供了运用当代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方法进行设计、制作,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选修4(现代农业技术) 以较为先进的、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现代农业技术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农业技术试验为主要内容的选修模块。该模块设置了可供选择的6个研修专题,它们是:绿色食品、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引进、无土栽培、营养与饲料、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农副产品的营销。每个专题18课时,选修2个专题即可获得该模块的学分。该模块的专题选择及内容确定考虑了城乡学校的不同情况及其实施的可行性,因此,不仅农村中学可以开设,而且城市中学也可以选择专题开设。

选修5(家政与生活技术) 以家政与技术的联系为基点、旨在提高学生未来生活质量而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家政概述、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家庭保健。该模块紧贴学生生活,内容丰富有趣,设施要求低。

选修6(服装及其设计) 旨在通过学生对服装的认识、欣赏、设计及简单制作增添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位、增强审美和造美能力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服装与材料、服装与文化、着装设计、服装设计。该模块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选修7(汽车驾驶与保养) 侧重于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汽车驾驶有关法规、汽车驾驶技术、汽车例行保养。该模块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当代技术产品、学习和使用具体技术的机会,具有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操作性强等特点。

考虑到经费、场所、设备等因素,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上述选修模块中,建议将电子控制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模块列为学校优先开设的选修模块,农村学校要同时考虑开设现代农业技术模块。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开齐选修模块,以为学生创设更大的选择空间。

3.关于修学课程模块的建议

修完必修的2个模块并获得4个学分,作为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就业或升学的需要修学选修模块。建议具有工科、农科取向的学生在获得必修的4个学分之后至少再选修4个学分,即共获得8个学分。

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在修学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城市普通中学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和学校的具体条件开设职业技术类地方或校本课程,学生通过选学职业技术课程获得相应的学习证书。这些学习经历及所获得的相应证书,作为高中毕业生就业或升学所需要的参考材料。

 工作总结是对某一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从而分析不足,得出可供参考及改进的经验。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工程师职称申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1999年12月认定为助理工程师,先后工作于河北省第二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唐山现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XX年9月在唐山现代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技术质量科任科长。在此期间,我努力钻研专业技术知识,在技术治理过程中努力推行“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对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倾注了满腔热情。任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以后,先后在丰南市国税局群体住宅小区工程和唐山一中第二教学楼工程中担任技术负责人,这两个工程竣工以后均被评为唐山市优质工程,而且唐山一中第二教学楼工程在评为市优工程的基础上又被评为XX年度河北省优质工程。在施工一线锻炼的几年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了业务能力。作为公司的技术和质量治理部门,在公司经理和公司总工程师的直接领导下,对技术治理一丝不苟,对工程质量从严控制。经过数年的努力,公司已建立了严格的治理体系,并且获得了国际承认的建筑施工企业的三大认证:质量治理体系(iso9001)认证、职业安全健康治理体系(oshms)认证、环境治理体系(iso14001)认证,是河北省第一家获得三个认证证书的建筑施工企业。五年来,在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过程中,也使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了充实和提高。总之,五年来自己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也存在着很多有待提高的问题。

 现对几年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一、积极推广使用“四新”技术,营造建筑精品

 1999年12月,我在唐山一中第二教学楼工程项目部任技术负责人。工程质量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而要想获得好的工程质量,就要求技术治理人员要具有创优良工程的先进意识,作为该工程的技术负责人,由我牵头,首先着手建立、健全项目部的有关技术、质量治理制度。按照项目工程施工方法,以我为首,将工程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专业技术岗位,在按照技术岗位的要求组织施工。先后建立了技术复核制度、工程质量检查制度、隐蔽验收制度以及质量通病控制措施和半成品保护措施等一系列有益于保证工程质量的治理制度。根据本工程大开间及混凝土浇筑量大的特点,模板支撑选用工具式快拆体系,配合使用覆塑竹胶合大模板,保证竹模板间隙不大于1mm;接缝高低差不大于1mm,表面平整度不大于2mm,顶棚可取消抹灰工序,既可以节省水泥用量,又可以彻底根除顶棚抹灰空裂的质量隐患,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内外墙瓷砖表面平整、洁净、色泽协调一致,接缝填嵌密实、平直、宽窄一致,颜色一致;屋面防水层细部均经过精心处理,做法一致、美观;门窗表面洁净,无划痕、碰伤,涂胶表面光滑、平整、厚度均匀,无气孔;楼梯踏步相邻两步宽度和高度差不超过10mm,齿角整洁,防滑条顺直。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图和国家规范、规程和通用图集的要求施工,并按照创精品工程细部做法要求精心完成每一个分项工程,实现了“创高标准优质工程”的质量目标。通过对该工程技术工作的直接参与和控制,使该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唐山一中第二教学楼工程荣获XX年度最佳优质工程(金牌奖)及XX年度河北省优质工程奖。

  二、努力钻研专业技术业务,做好本职工作

 自从到唐山现代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以来,各项工作干得更是出色。调任技术质量科科长之后,恰逢公司建立iso9001质量治理体系,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该同志自愿放弃个人休息时间,一心铺于质量治理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和修改工作中,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充分体现了一个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总结我公司建立质量治理体系的相关经验,我形成了《浅析建筑质量治理体系》一文,并获得河北省建设系统科技技术论文一等奖。

 在日常工作中,该同志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工作中如鱼得水,从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验收到施工技术资料的核查和治理,各项工作样样精通。在工作中形成的技术性文件和各种申报资料做得结构严谨、术语规范、见解独特、论断精僻,送到市里交流的技术性文件多次受到唐山市建设局、唐山市质量监督检测站有关领导的表扬,为企业赢得了荣誉。

 随着公司治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领导决定启动oshms职业安全健康治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治理体系认证。在上述两个治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该同志又一如既往地投入到体系文件编写、初始状态评价、重大危险和环境因素辨识、治理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当中,为企业顺利通过注册认证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参与建立企业质量治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治理体系和环境治理体系的过程中,我个人也学到了国际通用的许多治理方面的知识,同时作为三个体系的内审员也时刻为三个治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做出艰苦的努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5217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