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心理结构的三要素

品德心理结构的三要素,第1张

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和品德观念。品德心理结构的三要素是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和品德观念。品德情感,指个体对道德行为的情感反应,包括对善恶、美丑、正义、公正等道德价值的情感体验。品德意志,指个体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包括自我意识、自我决定、自我激励等。品德观念,指个体对道德规范和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遵守、对道德价值的认同和追求等。需要注意的是,品德心理结构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三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品德心理结构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培养和引导。

简述道德的三要素。

  答:(1)道德意识:是对一定社会道德的主观认识和抽象理解,是在道德活动中具有善恶价值取向的各种心理过程和观念。它由道德规范意识和道德思想意识两个因素构成。前者是一定民族、阶级、社会团体乃至整个人类的某种群体的道德意识,是指导和评价个体行为的善恶标准,包括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它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为政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生活准则等。后者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道德的认识水平,以及通过道德实践后所达到的道德境界,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感情、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理想和一定的道德理论体系等,是个体进行行为选择的内在机制。

  (2)道德关系:是指在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意识、道德原则和规范支配下形成的,以某种特有的活动方式而存在的特殊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体系。它的形成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社会中的稳定联系的关系中的一个侧面。道德关系可分为个人与社会整体、个人与个人、社会整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三类关系。

  (3)道德活动: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各种具有善恶意义的个体行动和群体实践。主要包括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等形式。

各种职业道德价值的认识。包括对各行各业在国家社会中的地位、性质、作用、服务对象、服务手段等方面的认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应当首先从明确认识开始,这是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问题的基础。 职业道德情感。“情感”亦称“感情”,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所谓职业道德情感,就是指人们在处理自己和职业的关系及评价职业行为过程中形成的荣辱好恶等情绪和态度。主要包括对所从事职业荣誉情感、责任感,对服务对象的“亲如一家”情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乐业等,职业道德情感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力量,积极影响人们职业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所谓“意志”是指人确定目的并用选择手段以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其外部表现是语言和行动。职业道德意志就是指人们在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有没有这种坚毅果敢的职业道德意志,是衡量每个从业人员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所谓“信念”是指人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于自己生活所应遵循的原则和理想的信仰。信念通常跟情感和意志融合在一起,表现为人的生活立场,支配着人的行动。 所谓职业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所从事职业应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和道德理想发自内心的真诚信仰和强烈责任感。它是深刻的职业道德认识、炽烈的职业道德情感和顽强的职业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从业人员一旦牢固地确定了职业道德信念,就能自觉地坚定不移地履行自己的职业义务,并能据此来鉴别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培养和确立终身不渝的职业道德信念,是每个从业者职业道德修养的中心环节。

”德情“一词出自《至理贤文》一书。意思是源自内心的一种情感,良心。

什么是幸福,就是内心的一种情感。

如我们常说的,”感恩是福“,”吃亏是福“等。

其实一个人懂得感恩,愿意自己吃亏为别人更好,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德。所以是。

道德情感的特点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随人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

丰富起来。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道德情感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两极性

道德情感的两极性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情境中,由于道德认识的前后变化,常常会出现两种相对立的情感。如喜与怒、哀与乐、好与恶、爱与憎,尊重与轻视等。在两极之间,还有一系列不同色彩的情感或情绪,有时也有双重情感出现,而居于两极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换。教育工作者如果善于抓住学生道德感两极性的表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就能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向着有益的方向发展。

2.情境性

人们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制约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把学校集体生活中积极健康的情绪组织起来,创设良好的道德情景,对于健全学生的情感生活,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3.感染性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他们产生同样或类似的情感,这种以情动情的方式就叫做感染性。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感情感染学生,使之成为推动学生上进的精神力量,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所以我们习惯把情绪情感分为两类:情绪由于自身的一些基本需要而产生的,而情感则是由于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情绪一般出生就有,但是情感则是由于自己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才会出现。总之情感出现比较晚,情绪比较早!在我们出现情感之后,情绪和情感慢慢的就会成为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比如看到有人随地吐痰,就会不开心(情绪),这则是由于情感在起作用。接下来就详细分析情感的分类,在考试中如何出题,如应对。

情感从反映的社会内容不同分为三大类,分别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其次,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自尊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最美。。。

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学生常见的(考试、做题),此外发明创造等等

美感

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自然美,艺术美,人格美

情感的分类也分为三类,分别是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①道德感:是借用一定的道德品标准去评价自己或者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最美女教师”,这都是一种道德感。包括我们的一些爱国主义情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责任感、正义感,这都是属于道德感。

②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索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学生在他做完一道难解的数学题后,所产生的一种成就感,这就是属于一种理智感。理智感是与学习活动有关与探索活动有关的一种情感。

③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去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它包括了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三类。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女孩子,说这个女孩子长的非常漂亮,这就属于你所产生的一种美感;以及我们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艺术品非常的精致,这也是属于你的一个美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311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