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十一篇文言文

求十一篇文言文,第1张

原文: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崔琰)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译文:魏武帝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扬威远方的国家,让崔季珪代替,魏武帝亲自举着刀站在床边。见面完毕以后,让间谍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臣回答说:“魏王风雅威望不同常人,但床边举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魏武帝听到之后,派人追杀这个使臣。

--------------------------------

2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译文

楚王问宋玉:“人们经常在后面议论你,对你不满意,是不是你的行为哪里不端正,要好好检讨一下!”宋玉非常聪明,而且能言善辨,回答说:“有一个人在市中心唱歌,他先是唱《下里巴人》一类的通俗民谣,人们很熟悉,有几千人都跟着唱起来。后来,他唱起《阳阿》、《薤露》等意境较深一些的曲子,只有几百人能跟着唱。后来,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的曲子时,只剩下几十人跟着唱。最后他唱起用商调、羽调和征调谱成的曲子时,人们都走开了,剩下两三个人能听懂,勉强跟着唱。可见,曲子越深,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

3

原文: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译文: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所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讨好他。于是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谁?"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郑武公大怒并且杀死了关其思,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就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就趁机袭击胡国,占领了它。

-----------------------------------------------

4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译文:

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即使他们的外形看来庞大,他们叫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

------------------------------------------------------

5

(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译文:

陈寔在家乡间,秉心公正为人表率,若有争论是非,就到他那里求个公正判断,他一定据理详细说明对错,当事双方事后都没有什么异议。有人甚至说:“情愿被官府惩罚,也不愿被陈先生说不是。” 当年收成不好老百姓贫困,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严肃地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干坏事的人不一定天生就坏,只是长期习惯了,才逐渐变得这样。屋梁上的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小偷非常惊恐,从房梁跳到地上,向陈寔叩头请罪。陈寔慢慢详细地告诉他说:“看你的样子,不像是个坏人,应该赶紧改掉自己的坏毛病重新做个好人。然而你干这行也是被穷困所迫。”吩咐送给他两匹绢。从此以后全县盗贼绝迹。

----------------------------------------

6

原文: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者甚众。恺惘然自失。

译文:

石崇和王恺比阔斗富,两人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他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当的。王恺把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拿铁如意敲它,马上就打碎了。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石崇说:“不值得发怒,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有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露出失意的样子。

-----------------------------------------------------------

7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立刻)半路折回,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去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驾着他的车往北面赶,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这几样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

8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致使反而既呼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译文:

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刘蓉)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人处于习惯之中不得了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

9

吴王欲伐楚,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阖闾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你这是为什么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侍卫道:“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停息在树上一边放声的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蝉的身后;螳螂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想捕捉知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就在螳螂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小孩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吴王想了想说:“你讲得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

10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⑴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⑵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12),远徙其薪;不者⑶,且有火患。’主人嘿然⑷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⑸。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⑹烂者在于上行,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⑾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主人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者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译文:

当初,霍光族人骄横奢侈,茂陵徐生说:“霍氏一定会灭亡。因为骄奢的人不懂得谦让,不谦让就会对皇上不尊敬,不尊敬皇上,这是大逆不道。位居众人之上,人们一定嫉恨他们。霍家人掌权时间如此长,嫉恨他们的人自然也多。天下人嫉恨他们,而他们的行为又违反礼仪,不灭亡,更待何时!”于是上书说:“霍家太兴盛了,陛下既然很宠爱霍家,就应该加以抑制,不使它灭亡。”上书三次,只回答说知道了。后来霍家诛灭,而告发霍家的人都受到封赏,有人为徐生上书说:“我听说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在上位,其他的各以功劳的大小依次坐,但是不请说改“曲突”的那个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

11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译文: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时候手捂胸口,双眉皱起,她同乡的一个丑女子(东施)看到了,认为很美。于是,回去的路上也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村了的富人看到了,关起门不出去;穷人看到了,带着妻子孩子远远离开。她(东施)只知道西施手捂胸口,双眉皱起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美。

--------------------------------------

(最后一篇找不到对应的翻译,自己译的。也不知道准确否)

小题1:蓉  / 复 履 其 地

小题1:(1)连词,表修饰 (2)踩、踏 (3)转头看 (4)…的样子

小题1:(1)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

(2)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小题1: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

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中、贵、慎”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作者\研之有物

怎样才能让家庭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安娜.卡列尼娜》的一开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下这句韵味深长的断言,仿佛道尽家的一切悲欢离合。但回到每天与家人的日常相处,我们或许更想具体地知道:家的幸福如何相似?如何才可能幸褔?

「家庭效能信念」刻划家的模样:你能否胜任家庭角色?

中研院民族所兼任研究员朱瑞玲与博士后研究员刘蓉果,以「家庭效能信念」作为核心概念,透过心理学的经验研究,试图理解家人间各种互动关系对个人、家庭幸福感的影响。

简言之,为我们刻划出家的模样。

研究采用「社会认知理论」,从美国总统科学奖得主、人格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的核心观点出发,强调人不是被动受到家庭与外在环境影响,而是双向、多向地产生互动关系。家庭也是在不同家人间交互关系中,影响我们、也被我们影响。

由此,刘蓉果以效能信念作解释。效能信念是个体行动的基础,在特定的情境中,个人对自己成功完成任务的判断与信心。

换句话说,「家庭效能信念」就是我们对自己能否胜任家庭角色的信心判断。

研究区分三种家庭效能感,讨论家人间互动关系的品质:侍奉父母的待亲效能,对待子女的教养效能,与夫妻相处的婚姻效能。这也是典型「三明治族」家庭日常的三大关系──孝亲、育儿、婚姻。

不过,效能信念跟日常的自信心、自我评价有何不同?效能感高和自信爆棚,有差别吗?

朱瑞玲认为,自信是较抽象的概念,常常是外加的,当别人夸奖你,你才知道自己有这种能力。然而,效能信念有明确的任务范畴,是个人对特定任务、情境的自我判断,最重要的是必须亲身经历,从实际经验中得到回馈而产生自我效能感。

「自信容易夸大,效能信念则常常要遭遇挑战。」朱瑞玲生动描述:「每天都在里头挣扎怀疑:我到底会不会教孩子?爸妈是不是开心?这就是效能感之所以具体之处。」

女性对教养最自信 男性对婚姻有把握

研究采用中研院华人家庭动态资料库(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PSFD)的数据资料,透过面访,蒐集同一家庭、跨年度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三种家庭效能感彼此都是中度以上的正相关,刘蓉果指出,家人关系本来就是一体,互动关系会彼此影响。

华人家庭动态资料库(Pan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PSFD)是台湾本土最大的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固定的华人家庭为样本,长期追踪访问。2007、2018年两次调查中,加入「家庭效能信念」访题,作为这项研究的主要数据基础。

但有趣的是,男女的「自我评估」很不相同。

三种关系中,女性对教养子女最有把握;与父母的相处则始终都是男人的罩门。

如果比较三种效能感的性别差异,女性较擅长与子女、父母相处。但婚姻效能则男性高于女性,先生相对更有把握。刘蓉果补充,回溯过去和婚姻有关的研究,结果也和两人研究相符──男性的婚姻满意度多半高于女性。

是男人的婚姻自我感觉良好?或者因为不能说破的爷们自尊,男人对婚姻的标准答案只能是「尽在我掌握」?

朱瑞玲提出自己的解读:要让丈夫回答关于孩子教得好不好、能不能跟父母沟通,他或许有点心虚。因此和其他两项家庭互动比起来,先生自认为有把握跟太太打交道。

这项调查结果反映出部分家庭现实:女人花更多心力与孩子、长辈周旋互动,经验丰富、心得饱满,男性有可能因为较缺少这些「实操」,守备范围便只能是夫妻相处。

三种家庭效能信念中,只有婚姻效能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或许可透露出婚姻关系里男性比女性更乐观。

影响家庭满意感的关键:婚姻效能

家庭效能信念有何重要?研究显示,三种效能信念都能预测两年后的家庭情感,意即待亲、教养、婚姻的互动关系,会影响家庭生活的满意度。

其中,婚姻效能最具直接影响力。

传统华人家庭看待父子关系超过夫妻关系,但从这项研究看来,婚姻互动可能是左右当代家庭幸福的关键原因。

你幸福吗?几年后,你对家庭生活还会满意吗?先问问你的婚姻!

刘蓉果分析,华人文化特别强调亲子关系,过去的家庭研究也多半着墨在上下的互动。但如果回到个体主动性与能动性,婚姻是更对等的关系。在这项关系中,个人对自己能掌握、控制的程度更有把握和自信,因此也较容易从婚姻关系影响家庭的维系。

推荐阅读:《夫妻不是同林鸟》跟拍离婚18年的父母,导演说:人还是要结婚的

2007年首次调查家庭效能信念,11年后,在2018年又再进行一次调查。因此她们也做了跟进研究。在控制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等结构因素的影响之外,2007年的效能信念全都可以预测2018年的效能,也能预测2018年的家庭生活满意度。

三项效能之中,婚姻效能对于家庭生活满意度最具影响力,显示婚姻关系对家庭的重要性。

不论男性与女性,婚姻效能信念都和家庭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显示对婚姻的信心、互动品质可说是影响家庭幸福的关键原因。

维系婚姻家庭:女性情感优先男性重视义务

家庭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婚姻效能感,影响了家庭幸褔。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影响这些效能感?

研究回溯 支持家庭效能信念的价值来源,区分出四项伦理价值观:义务性孝道、情感性孝道、婚姻价值与情感价值。 朱瑞玲表示,这些都是华人文化里重要的家庭价值,有上下,有平行;有情感,有制度性的,影响了我们如何看待家人间的互动关系。

研究发现,男性对义务性孝道的重视度高于女性,情感性孝道两性差不多。男性比女性更倾向肯定婚姻价值,但对于情感价值两性也约略相等。换句话说,

对父母、婚姻的互动关系,妻子大都出自情感价值,但丈夫则还会受到家庭义务、婚姻制度影响。

刘蓉果解释,调查显示,对于家庭情感价值,男性跟女性没有太大差异,但男性背负更多责任跟义务,包括对婚姻制度的重视,「他必须得结婚。」

就婚姻效能感而言,两性都明显受到「与配偶感情」的影响,感情越好,对婚姻互动就有比较强的信心。但除此之外,男性婚姻效能还受婚姻价值的影响;而女性婚姻效能的支持来源则出于情感价值。

「又再度呼应差异,」朱瑞玲说:

维系家庭婚姻的信念,男女并不一样。

从这项调查,台湾家庭价值的轮廓依稀可见性别差异:女性对婚姻的投入、互动、经营,主要因为重视情感性价值;相较之下,男性背负了更多「婚姻」的价值意义。

11年之后,你还幸福吗?台湾人说YES

这项研究的追踪调查横跨11年,因此数据也呈现出跨时的世代变化。想像一下,现在的你对婚姻、育儿或许自信满满,11年后你会给自己打几分?

实调结果很有趣。除了年龄最长(72岁〜83岁/2018年)的这一组,其他各年龄段的效能信念,不约而同都在11年后呈现下滑趋势。

研究提出一个可能的解释。11年跨越了多重生命周期,每个人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家庭任务与挑战,对个人来说这意味更多责任及压力。

最年轻的一组,已从当年的27〜38岁晋升为38〜49岁,不论是家庭、职涯、人生责任与压力,想必更沉重复杂。两人推断,新的任务、困难与挑战,很可能让自我效能信念产生下滑。相较之下,对最年长的这一群人来说,家庭主要责任已尽,在家中可能早已经无所挂虑,效能感就不再变化。

虽然普遍上对家庭的掌握度,多了不确定或忐忑,但大部分的人11年后都认为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了。

2018年的调查显示,台湾女性对家庭满意度多半没有太大变动,60〜70岁比先前更快乐。男性对家庭满意度也没有太大差异,而且除了50几岁男性外,其他年龄的男性快乐感都上升。

推荐阅读:口罩男:夫妻最怕什么?不是吵架也不是冷战,最怕的是「习惯」

如何让家庭幸福?一个人也不能少!

家是影响一个人至深的地方。我们一般直觉想到的往往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家庭价值观如何加诸在个人身上,这也是过去家庭社会化历程的研究焦点。

但这项研究描绘出家庭是一种整体性关系,家人间的多重互动会彼此相互关联,影响家庭的幸福满意度。这也是目前心理学研究的转向,逐渐采用多面向、互为因果的辩证性观点,更加看重个体的能动性。

从一个人受到家庭哪些影响,转向思考:个体拥有什么能力回应这些影响?甚至他在其中产生了哪些作用?

「我们行为出自于个体天生的因素,还是来自后天环境的影响?」这是过去行为学派的疑问。但人格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社会认知理论」,他认为行为本身便可能影响外在环境,也可能反过来影响自身,人的行动本身即是关键因素,包括认知能力、预想未来,以及自我调节、反思的能力。

家庭为何幸福?什么影响了我们对家庭的满意度?

综观这项研究,从「家庭效能」解释家庭满意度,显示了每个人在家庭互动中都扮演重要角色。「我们每一个人不是完全空白,像是一个玩偶被摆弄。我们有感受,我们也会行动,一个家庭要走下去,我们会持续扮演不同的角色。」

几乎半生心力都投注于家庭研究的朱瑞玲总结,自己非常关心家的意义。

「我希望人有家人,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她认为,自己会对家如此在意,正是因为「从人格心理学来看,一个人的效能感,可以决定整个生命历程,家庭就是我认为人在心理上不能离开的地方。」

研之有物授权转载 原文出处你幸福吗?台湾家庭满意度研究:婚姻效能最关键

1 文言文什么意思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中学生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六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仅译大意,不及直译平密,对正在培养古文逐步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提倡。

你好!望我的答案能够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2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 文言文 方是什么意思

详细释义

1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正~形长~形

2数学上指某数自乘的积:~根。平~。开~。

3人的品行端正:~正。~直。

4一边或一面:~向。~面。

5地区,地域:地~。~志。~言。~物。~圆。~隅(边疆)。~舆(指领域,亦指大地)。

6办法,做法,技巧:~式。~法。教导有~。贻笑大~。

7种,类:变幻无~。仪态万~。

8为治疗某种疾病而组合起来的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和用法:药~。

9违背:~命。

10正在,正当:~今盛世。~兴未艾。

11才,刚刚:~才。如梦~醒。

12量词,多指一立方米:土石~。

13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几~石章。

14姓。

4 文言文洼者若平中履是什么意思

履:走。

注释

[1]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 [2]浸(qīn侵)*:逐渐。 [3]中(zhòng众)人:击中、深入于人。 (4)踬(zhi)被东西绊倒 ⑸弗(fú):不 ⑹洼:凹陷的地方 ⑺径尺:直径一尺 ⑻浸*日广:逐渐的越来越大浸*:逐渐;渐进 ⑼踬:(zhì):被东西绊倒 ⑽蹶然:被绊倒的样子 ⑾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 ⑿洼者若平:走凹地像走平地一样 ⒀窒:阻碍 ⒁慎始:一开始就慎重 ⒂日:一天天 ⒃履:走。 (17)俯:低头

编辑本段译文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低头苦读,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直径是一尺,逐渐的越来越大。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噫!习惯对人的影响很大!原本踩在坑洼处很不习惯,时间久了就习惯了,以致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反而有障碍,不习惯了。刘蓉不禁感慨道:“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包含的道理: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5 古文什么意思

在《三国志》中,陈寿对赵云的总体评价是:“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而蜀书《杨戏传》中记载了杨戏对赵云的评价,其中又有“猛将之烈”四个字。很多人据此认为赵云是类似许楮、典韦之流的猛士,智力较低,只能充任护卫之职,还有的网友说“实在难以想象灌、滕之流文武双全的样子”。那么所谓“灌、滕之徒”,到底如何呢?

先说灌婴,据《史记》记载,他是刘邦手下的大将,后被封颍阴侯。他在刘邦入关以前,曾经攻阳武,破秦军于尸北,北绝河津,定南阳,入武关,战蓝田,屡立战功。而楚汉争霸之时,他更是分别在荧阳、鲁下、燕西、白马大破楚军;分别击破齐军于历下、临菑、千乘、嬴、博等地,而定齐地;后来更是在鲁北 击楚将公杲,在鲁南击薛郡长,在淮北击项声、郯公,在陈下击项籍,均大破之。而项羽垓下之败,也是灌婴的部队最终包围并斩之。刘邦称帝后,灌婴先是击破燕王臧荼,又在代击破韩王信,受命指挥燕、赵、齐、梁、楚的所有车骑。刘邦死后,灌婴又和周勃一起诛灭吕氏,保住了刘氏的江山。最后取代周勃而被任命为丞相,并最终死于此任上。

再说滕公,即夏侯婴。夏侯婴为汝阴侯,在《史记》中和灌婴同传,而位列灌婴之前。他在刘邦刚起兵时,就是重要将领,先是降胡陵,后攻济阳,下户牖,破李由,击章邯,攻南阳,战蓝田,夏侯婴都是统领刘邦的兵车部队猛烈进攻,并取得了胜利。后来又率领部队进攻项籍,一直追击到陈,终于彻底击败了项楚,被委以太仆的重要职务。然后以太仆的身份跟从刘邦在句注北和胡人的骑兵交战,取得了显赫的胜利。又以太仆的身份跟从刘邦在平城南和胡人的骑兵交战,屡次冲锋打破敌兵的列阵,功劳最多。后来又进攻反叛的陈豨、黥布部队,陷陈却敌,战果卓著封侯汝阴,食六千九百户。后来又废少帝,迎立代王为孝文皇帝。后来一直任太仆,直到病逝。

有趣的是,这两个人除了战功卓著、功高位显之外,在一些小的方面其实是很有区别的。灌婴奋勇无敌,曾经数次生擒敌将,更有很多上将被其斩首,这一点是赵云比不上他的,只有黄忠可以匹敌。而若论文的方面,则黄忠却远远不及夏侯婴,只有赵云与其相类。

6 类什么意思文言文

很多相似事物的综合:种~。~群。~别。~书。分~。人~。

相似,好像:~似。~同。

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说文》

皆守株之类。――《韩非子·五蠹》

无法者以类举。――《荀子·王制》

壹统类。―《荀子·非十二子》

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列子·仲尼》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庄子·渔父》

纸灰之类冒之。――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亦类此耳。

梨栗枣柿之类。――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类考(学院的科考);类族(事

今黄生贫类予 ——袁枚《黄生借书说》 类似,像

类类)lèi

⒈种,具有共同特征事物的综合:同~。种~。分门别~。物伤其~。

⒉似,像:画虎~狗。刻鹄~鹜。

⒊大抵,大致:~多如斯

摘自《百度汉语》《》

7 则文言文什么意思

一、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表示顺承关系 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

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 按:“则有功”句: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家,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表示转折关系 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按:B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

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按:⑴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国家常会因此灭亡。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

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⑴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⑵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

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三、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为“呢”。 例: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

何则?以其诸逆存顺(《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二章》) 四、名词: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

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则,等画物也。

——《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

——《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

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

——《诗·大雅·庶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

效法)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

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标准权衡器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榜样,如:以身作则 五、动词: 划分等级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书·禹贡》 仿效,效法。如:则先烈之言行 做,作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

——《红楼梦》。

1 常的文言文解释

直接把例子带出来问嘛。费好多事T T

而且这一问我也很为难由于这是魏征小朋友亡故了,所以常有可能是曾经的意思。但一般翻译都说是经常的意思再想想表示一直也可以。矛盾了。我建议你要是学生就找个语文老师来问问如果跟我一样老那反正也不考试了。你就睁一眼闭一眼自己看哪个顺眼就哪个吧

在古文中有很多意思

cháng (1) ㄔㄤˊ (2) 长久,经久不变:~数。~量(亦称“恒量”)。~项。~任。~年。~驻。~住。~备不懈。 (3) 时时,不只一次:~~。~客。时~。经~。 (4) 普通的,一般的:~识。~务。~规。~情。~人。平~。反~。 (5) 姓。 (6) 郑码:KOJL,U:5E38,GBK:B3A3 (7) 笔画数:11,部首:巾,笔顺编号:24345251252

cháng 〔名〕 (1)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2) 同本义 纪于太常。——《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 载是常服。——《诗·小雅·六月》 (3) 裙子 叔旦泣涕于常,悲不能对。——《逸周书》 常,下裙也。——《说文》。朱骏声曰:“常裳二字,经传截然分开,并不通借。” (4) 规则,规律 陈常于时夏。——《诗·周颂·思文》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5) 又如:常古(旧法,常法);常故(旧例;常例);常式(法式) (6) 封建社会宣扬的所谓恒久不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即伦常;纲常 。如:常伦(伦常);三纲五常

cháng 〔量〕 古代长度单位。一丈六尺为常 寻舒两肱也,倍寻谓之常。——《小尔雅·广度》 蒲筵常。——《仪礼·公食礼》。注:“丈六尺曰常,半常曰寻。” 酋予常有四尺。——《考工记》 争寻常以尽其民。——《左传·成公十二年》 不过墨丈寻常之间。——《国语·周语》 寻常之沟。——《庄子·庚桑楚》

cháng 〔形〕 (1) 恒久;长久不变 常,质也。——《广雅》 未变常也。——《易象下传》。虞注:“恒也。” 鲁邦是常。——《诗·鲁颂·閟宫》 天命靡常。——《诗·大雅·文王》 日月以为常。——《国语·越语》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 圣人无常师。——唐·韩愈《师说》 (2) 又如:常德(始终不变的品德);常心(固执不变的心);常安(永久的平安) (3) 一般;普通;正常 其有常。——《诗·唐风·鸨羽》 则维其常。——《诗·小雅·十月之交》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唐·韩愈《杂说》 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4) 又如:常时(平时;平日);常言(平常的话;普通的话) (5) 一定 。如:常刑(一定的刑罚);常序(一定的次序)

cháng 〔副〕 (1) 经常,常常 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列子》 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良因异之,常习诵之。——《史记·留侯世家》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唐·韩愈《杂说》 (2) 又如:常见面;常则是(经常是,总是);常时(时常,常常);常参官(日常参朝的官吏);常惺惺(佛教语。指头脑经常或长久保持清醒);常经(经常);常赁(经常受雇于人) (3) 通“尝”。曾经 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权成。——《庄子·人间世》 主父常游于此。——《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荀子·天论》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史记·高祖本纪》 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史记·留侯世家》

2 把文言文翻译成常语

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翻译)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

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

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 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

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

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

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这些词都是出自出师表吧?。

3 文言文习以为常的翻译(要有原文)

《习惯说》原文: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释:

[1]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

[2]浸(qīn侵)*:渐渐扩展。

[3]中(zhòng众)人:击中、深入于人。

翻译: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刘蓉不禁感慨道:“习之中心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意思是说: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4 张衡传文言文常考翻译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于是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奇特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 。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后来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责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5 文言文翻译常最常用的几点技巧

文言文翻译常最常用的几点技巧是:(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

①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则属错误。

③“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① “调”就是调整句式。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②“补”,就是增补。①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古汉语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并能判断一个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补出;②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③“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为相关文字。

6 文言文中藉字常翻译为什么

①踩;;践踏。《赤壁之战》:“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②欺负;欺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jiè

①草垫子。《楚辞·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

②垫。《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③凭借;依靠。《过秦论》:“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

④借;借给。《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赍盗粮者也。”

⑤如果;假使。《陈涉世家》:“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辨藉,籍。二字在古多通用。但“户籍”、“典籍”、“书籍”、“籍没”的“籍”不写作“藉”;而“草垫”的意义一般也不写作“籍”。

藉藉⒈交错杂乱的样子。⒉显赫、喧盛的样子。

藉荫指祖先的基业门第。

7 中考文言文各种字的翻译,要常考的

之(一)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这(件)事”等,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二)作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睢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也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字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其(一)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二)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测、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相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三)作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以(一)作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如: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饥畅观堆攥瞪硅缺亥画》)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二)作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前。(《出师表》)(三)作动词可译为“认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3、代词,相当于“之。

8 文言文在线翻译陆绩怀橘

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 "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官职最大时曾居太守之职,精通天文、历法,陆绩六岁那年,在九江见到袁术,袁术叫人拿了橘子给他吃,陆绩偷偷藏了三只,临走时告辞袁术时,橘子掉在地上袁术笑着说“陆郎在这里做客却怀揣着橘子回去,是什么原因呢?”陆绩跪着回答说:“是因为橘子很甜,想拿回去给我母亲吃!”袁术说:“陆郎这么小就知道孝顺,长大后必然成大才!”袁术感到很惊奇,往后常常称道此事。

原文

习惯说(1)

蓉少时(2),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3)。俯而读(4),仰而思;思有弗得(5),辄起绕室以旋(6)。室有洼,径尺(7),浸*日广(8),每履之(9),足若踬焉(10)。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11):“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12)?”命童子取土平之(13)。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14),如土忽隆起;俯视,地坦然(15),则既平矣(16)。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17),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18),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19),则反窒焉而不宁(20)。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1]

注释

(1)说:文体的一种,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2)蓉:作者自称。少:年少,年龄小。 (3)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县。 (4)俯:低头。 (5)弗得:没有心得。 (6)旋:徘徊。

(7)径尺:直径一尺。 (8)浸(qīn)*日广:日渐向外扩展。

(9)履:踩,走。 (10)若:总是。踬(zhì):绊倒。 (11)顾:看。 (12)何……为:哪里还谈得上……。

(13)童子:未成年的仆人。 (14)蹶(jué)然:猛然。

(15)坦然:地面平坦的样子。 (16)既:已。

(17)中人:适合于人,这里是影响人的意思。中,深入影响。 (18)适:适应。 (19)故:缘故。 (20)窒焉:受阻碍的样子。窒,阻塞。宁:安宁。[1]

译文

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我的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人处于习惯之中不得了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1]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养晦堂诗文集》。文中揭示的道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是培养好习惯,还是克服坏习惯,都应该从少年时期开始;因为这个时期,是形成各种习惯的最初阶段,培养好习惯容易,克服坏习惯也容易。正如文中所说的:“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而一个人在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也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1]

作者简介

刘蓉(1816—1873),字孟容,号霞轩,清代湖南省湘乡县人,是桐城派古文家,他做过曾国藩的幕客,与郭嵩焘、罗泽南有往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248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