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有哪些,第1张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1939年),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以别于后来由此演变出的第二及第三学派。著作《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结”、原欲(Libido)等概念,认为人类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即伊底帕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参见伊底帕斯(Oedipus)),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娶父的欲望和恋父情结(又叫伊赖克缀情结(Electre complex)),以及儿童性行为等理论。对哲学、心理学、美学甚至社会学、文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

人格基本构结

弗洛依德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弗洛依德把人的动机归纳为饿、渴、睡、性等,其中性欲占主导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会法规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超我),受到压抑得不到纾解的冲动而透过梦、失语等形式来寻求满足。弗洛依德相信一个人如果以前曾经有一些创伤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问题,只要他能够知觉地再将那事重演一次,并将本我、自我和超自我作回平衡的处理,那麽问题就会解决。

弗洛依德认为“梦是一种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满足”。他更大胆地认为这些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多半是和“性”有关的。梦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由于人的自我防卫机制把人的本我愿望压抑下去,在潜意识的活动中的主要内容被压抑的愿望并非是直接表达于梦中,而是通过扭曲变作为象征的形式出现,故梦都是象征的。佛洛依德认为梦是由“显梦”(manifest dream-content)及“隐梦”(latent dream-thought)组成的。前者乃梦的表面形式,像经过扭曲与伪装的“密码”,以表现隐梦。佛洛依德认为梦可以使睡者的内心渴望满足;另一个是睡者的求生机制,借著在梦中重新经历生命的创痛来保护自己。

性心理发展

主条目:性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相信个体原欲的发展,如升华(sublimation)概念所示,为不断转换客体。人生来即属“多相变态”(polymorphously perverse),任何客体都可能成为快感之源。随不同发展阶段,人会固著于特定欲望客体——初为口欲期(oral stage)(如婴儿因哺乳产生的快感),继之以肛欲期(anal stage)(如小儿控制肠道产生之快感),随之为阳具期(phallic stage)。孩童接著经历固著性欲于母亲之时期,即所谓恋母情结,但因此欲望的禁忌本质,必须予以压抑——较不为人知的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则是性欲固著于父亲。

弗氏希冀此模型能放诸四海皆准,故转求古典神话和当代民族志以为比较素材。弗氏恋母情结一词,原名伊底帕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即取自著名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里斯之名作《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弗氏如是言道:“我从自己身上发现对我母亲的爱,对我父亲的妒。如今我认为此乃孩童遍存之现象。”弗氏尝试于心理动态层面落实此发展模式。每一阶段均为迈向成人的性成熟期之进程,该成熟期将产生坚实自我,并发展出延迟欲望满足之能力。(参见《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弗氏视伊底帕斯冲突为性心理发展与启蒙之型态,借此指出他所确信人性对**的渴求,与压抑此欲望之必要。他并转求文化人类学对图腾崇拜的研究,主张此崇拜以仪式性演绎,正反映出部落型态之伊底帕斯冲突。

任何对弗氏思想的讨论,若不触及其影响力深远又争议不断,关于女性角色与心理层面之议题,便无以称之完备。虽弗氏为早期提倡女性自由与教育之健将(参见其〈开化性道德与当代神经失衡〉(Civilized Sexual Morality and Modern Nervousness)),一些女性主义人士辩言,弗氏对女性性发展的看法,不过让西方文化中女性的进步倒退数十年,向男尊女卑的意识型态靠拢。弗氏相信女人为残缺之男,必须学习接受自身的毁伤(缺了阴茎),服膺想像的生理诫命。他据此提出如阴茎钦羡与进行阉割等术语,描述意欲于家庭以外场域,展其才学的女性心理,不仅“丰富”了歧视女性的辞藻,更造成1970年代以前,女性教育权的斲伤,并徒增女性进入传统以来由男性主导之社会场域的障碍。

虽弗氏论点受到关心女性平权人士质疑,然如朱立叶·米契尔(Juliet Mitchell)、南西·乍得罗(Nancy Chodorow)、洁西卡·班哲明(Jessica Benjamin)、珍·盖洛普(Jane Gallop)、珍·弗莱斯(Jane Flax)等女性主义理论家,认为精神分析理论与女性主义所谋者并不分驰,可如面对如其他理论传统,将其纳为己用,去除其中性别歧视成分。另一女性主义者舒拉米斯·费尔史东(Shulamith Firestone),也认同弗氏理论对女性主义运动仍有所用。在其〈弗洛伊德主义:误导之女性主义〉(Freudianism: The Misguided Feminism)一文,论及弗氏论点基本言之可谓正确,除一重要细节须作修正:即弗氏写道“阴茎”处,都可换为“权力”一词。

此外值得注意处,为弗氏早先认为歇斯底里症(hysteria),源自孩童时期之性逾矩(sexual abuse),但晚后舍弃此称为诱奸理论(seduction theory)的说法(参见其〈性逾矩索引〉(The Index of Sexual Abuse)),直言许多案例中均发现,孩童时期性逾矩之记忆,并非出自事实,多源出想像。弗氏转而重视伊底帕斯理论,断言人潜意识均希冀与双亲发生性关系。

本我、自我与超我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为三部分:自我、超我、与本我(ego, superego, and id)。

潜意识的本我(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我们最为原始,属满足需求的思绪;此字为弗氏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同属潜意识的超我(德文字为“überich”)代表社会引发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伦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属于意识层次的自我(ich)则存于原始需求与道德/伦理信念之间,以为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适应现实的能力,以涵纳本我与超我的方式,与外在世界互动。认为心智并非具单一与同质性之物此一立论,仍持续深远的影响著心理学领域以外的人们。弗氏极为关注心智这三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特别是三者间如何互相产生冲突的方式。

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为解决超我与本我之间产生的冲突,会使用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使用这个机制需要爱欲(Eros)——此为希腊爱神之名;罗马神话则名为丘比特(Cupid)。若适当使用,防御机制可减缓超我与本我间之冲突,但过度或过当使用,而不正视面对冲突,则会造成焦虑或产生罪疚(guilt),最终将导致如抑郁沮丧的精神失衡。弗氏之女安娜·弗洛伊德,在防御机制此一领域的研究相当杰出,但她将首开防御机制先河的荣耀归于其父。防御机制有以下数种:否认(denial),反应结构(reaction formation),转移(displacement),压抑/抑制(repression/suppression),投射(projection),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补偿(compensation),升华,及退化情感(regressive emotionality)。

“否认”为避免去意识到对自我产生威胁的不快之事实或现实。例如学生接到表现不佳的成绩单,而对自己说成绩并不重要——有早期研究者辩称,弗氏的“否认”,与尼采归为奴隶或畜群道德的“愤懑”(ressentiment )和“价值的再价值化”(revaluation of values)等概念,相似性极高。

“反应结构”为意识性的采取某种与潜意识所欲之完全相反的进向。例如某人强烈仇视某一种族,宣称其理由为该种族低下卑微,但潜意识而言,是其人感觉自身低下卑微才有此说。

“转移”为情绪从危险物转向安全物。例如击打枕头,以避免攻击某人。

“压抑”为下意识的将极度痛苦的经验(如战争创伤),强制驱离意识层次;“抑制”则为有意识的进行同样工作。

“投射”是将基本上本属自身一部份某种不快的思绪、动机、欲望、或情感,投射到他人或他物身上。例如A不喜欢B,但不想如此承认的A,便将自身情感投射到B身上,而说是B不喜欢他(她)。

“理智化”为在情感上让自我脱离压力事件。理智化通常不透过接受现实,而经由合理化解释来进行自我脱离。

“合理化”为透过建构逻辑的正当性来作出某个决定,而此决定最初之所以成形,是来自完全不同于合理化的其他精神状态。例如甲为了听自我成长课程而购买MP3播放机,但却怕真正的理由无法被人苟同,而告诉友人是为了听古典摇滚才购买播放机。

“补偿”乃因无法达成某种行为,而代之以另一种行为。例如第一个小孩很会读书,第二个小孩便可能常逗父母开心来博取注意。

“升华”是将冲动导引至社会认同的行为上。如以黑暗阴沈之诗描写人生的女诗人爱蜜莉·狄金森,其创作活动本身即为一例。

生死驱力

弗洛伊德相信人类由相冲突的两种中心欲望所驱动:原欲能量爱欲与死亡驱力死欲。弗氏所谓的爱/原欲,包含所有创造性、及产生生命的驱力。死亡驱力(Death Drive)(或死亡本能)代表一切有生之物内在的冲动,欲回归至平静状态,甚至最终回到不再存在。弗氏直到晚年才认知到死亡驱力,而这两种驱力的对照,代表了弗氏思想风格的一大革命。

宗教心理学

弗洛伊德于不同作品中解释宗教起源。《图腾与禁忌》(Totem and Taboo)一书,提出人类起始以“原初部落”方式群聚,此多配偶制(polygamy)组合,包含了一男、多女、及其子嗣。依弗氏精神分析里论,男孩生命早期对母亲抱有性欲,此恋母情结为普遍存在的现象。父亲有保护部落的能力,因此男性爱慕他,但也同时因父亲与众母亲的关系而嫉妒他。儿子们了解独力无法击败领导者父亲,故合力予以杀害,之后以祭仪宴飨形式啖之,借此将父亲可怖力量纳入己身。然而众子之后背负的罪恶感,也使其强化对父亲的回忆,并予以祭拜。超我便如此取代父亲,形成内化的威权之源。部落内也由此产生**与婚姻的禁忌,并以象征性的动物牺牲(献祭)(sacrifice)取代仪式性的活人宰杀。

《摩西与一神论》(Moses and Monotheism)一书,则根据弗氏里论重建圣经历史,然而圣经学者与历史学史家,因其说法与现存可信史料不符,不予接受。弗氏思想在《幻象之未来》(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一书另有发扬。论及宗教为一种幻象(illusion),弗氏强调其为一幻奇结构,人若要成长入成熟期,必须脱离此结构。弗氏对潜意识的处理,则偏向无神论。

心理疗法

弗洛伊德身受医师训练,因此深信其研究与成果为科学产物。然而他的同僚及晚后的心理学者与学院人士,对他的研究与实践多所批判。某些如朱立叶特‧米契尔(Juliet Mitchell)等人,提出其中缘由在于弗氏基本立论——即潜意识的惧怕与欲望,启动我们意识层次的思想及行为——挑战了关于世界本身,属于普遍性与客观性的看法。某些拥护科学人士,认为此说让弗氏理论失效,使其成为诠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方式。另拥护弗氏人士,则认为此说同让科学失效,也使其成为诠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方式。今日的精神分析,仍与弗氏生前所经历的医学与学院二者,维持相同的暧昧关系。

当今尝试治疗心理疾病的精神治疗师,以不同方式与弗式精神分析产生关连。某些治疗师修改弗式取向,发展各种精神动态(psychodynamic)的模式与疗程。有些则拒斥弗氏的心理模型,但将其疗法的某些部分,特别其中仰赖患者言谈以为治疗形式者,加以改编再使用。精神医师(psychiatrists)身受医学训练,但如同弗氏时代的医师,多排斥弗氏的心理理论,疗程中并不重视言谈,而多仰赖激活心理药物(psychoactive drugs)。

弗氏的心理理论今日争议仍大,许多重要的学院与研究领域之精神医师,认为他不过是个郎中;但也有其他这方面的重量级人士,认同弗氏的理论核心。精神失序常视为纯然的脑疾,基本上属遗传性病源。此观点强调心理疾病的生理构成。弗洛伊德则相信大部分的精神失序,源自生理构成与环境因素之共成,何者较为重要,则因人而异。

哲学

不论精神分析作为哲学的形式其价值为何,弗洛伊德引介下列三个概念,与前此西方哲学产生断裂。

他创建心理程序的模型,破除了笛卡儿的我思(cogito)。对弗洛伊德而言,思绪产生的程序,非主体直接反思所能探知。自历史角度观之,马克思意识型态的分析早于弗洛伊德,但后者更将主体性之暗眛不明视为根本。二者之后,人实践的目标,及用来合理化其目标的想法,其构成核心不外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史,和马克思的社会阶级角色。

在梦、口误、神经病征、和精神病患的文字构建等,这些看起来全然难解、无理、和无意义的素材中,弗洛伊德检视了其中找到的“合理性”。相对言之,在工作活动、政治哲学、制式社会行为这些清楚明白具“合理性”的素材中,他发现了其中的“不合理性”(如纯然专断和怪异的元素)。

弗洛伊德从言谈治疗引进创新的言说技术,借此让人透过间接泄漏潜意识内容的方式以消减沮丧。精神分析疗程的逆向程序,显示了个人如何依据符号压缩与情绪转嫁的逻辑,以潜意识方式形成其所遭遇的诸种问题。

批判回应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模型遭受诸多批判。有些人攻击弗氏认为儿童为性生物的立论(连带波及弗氏发扬的性概念)。另些人虽接受弗氏的性概念,但认为此种发展模式并不具普同性,对于健康成人的发展而言也非必须,另强调社会及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认为需重视弗氏较为忽略的社会动能因素(例如阶级关系)。这一支批判弗氏的思想,深受赫伯特·马库色作品影响。

也有人批评弗氏拒斥实证论的态度。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形构出一套分辨科学与非科学的方法。他认为一切合理的科学理论,均具备能够证明其存伪(falsifiable)的可能。若一理论无法存伪,便不能称之为具备科学性。波普指出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永远可被“证实”,因无任何行为得以证明其存伪。虽然科学家普遍接受波普辨明科学与非科学的方法,然而在科学哲学与一般哲学领域内,仍有争议。学院派心理学通常仅区分出“理论”与“假设”,前者过于抽象无法证明其存伪,后者虽源自理论,却可能经研究予以验证。

行为主义、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及认知心理学均视精神分析为伪科学,而予以拒斥。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坚持精神分析看待人的观点,既苛刻也不正确。心理学其他学派则建构心理治疗的替代方法,其中包含了行为治疗(behavior therapy)、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及咨情治疗(person-centered psychotherapy)。

写作,是情感与思想的升华

有一位文友(陌上花燕子归)说:“听过一句话,任何情绪都是我们的工具,我们要让它为我们所用,像写作一样,作为表达自己的方式。让它在我们的身上来去自如,让自己更舒服。”

这位文友说的,就是,自己的任何一种情绪,任何时候所产生的任何一种情绪,都可以为自己所用,可以用来励志,可以用来写作。这确确实实是一种情感上的升华。

我也认为,写作,可以是情感与思想的升华。我们写人与事与物,书写生活,书写人生,书写时代,都要尽量的让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有利于自己的日常,有利于学习与做事,这些,也是写作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之一。

比如说,有些事情,让人很生气,然后直想骂人。但是,幼稚的发泄,无理性的谩骂,对于事情好像没有什么用,就算是写成文章,也没有说服力,也就是没有效果。所以,要升华。或许,只有升华了的情感,才最是真切。

有人说,知识,写不写出来,都已经拥有。古人说的,文以载道。知识,是道,思想,也是道,态度也是道的一种。态度,蕴藏于人的情感之中。所以,感觉,写出来,也是再学习、再总结的一个过程。

比喻某些事物的精炼和提高,思想境界的提高、艺术的提高。

弗洛伊德心理学概念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中的一种。升华是指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通过升华作用可是个体改变冲动的目的和对象而并不抑制它们的表现。一般总是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的方向,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意义和价值,这样就可让人尽力施展而大显身手了。弗洛伊德认为达芬奇的艺术巨作《圣母像》是画家对其母亲的情感升华的创造。弗洛伊德认为这是防御机制的最高水平,一个人只有在自我是健康和成熟时,在性本能部分得到满足时,才可能实施这种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把科学的、艺术的、文化工作的热情都归为本能冲动和欲望的升华作用。

爱情说穿了,是心灵的结合,感情上的一致,精神上的升华。

一、人类的永恒话题,就是爱情,经久不衰,乐此不疲。爱情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她也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永恒话题。生活是永恒的,爱情也是永恒的。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爱,就会产生情。有爱有情,自然也就不会缺少了爱情。爱情在我们的思想中是神圣的,在我们的一生中,自然离不开情感世界,而情感世界里的爱情婚姻生活,则是,我们人类与动物的本能区别。

二、同时,爱情也更是我们人类发展,以及繁衍后代,而努力维系的婚姻家庭生活的关键。所以,爱情不仅仅是神圣的,而且还是我们人类的本能的一种肌体生理所需。

三、爱情很简单,重要的是双方都要有责任感,要懂得付出。世上本不存在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爱情,所有的爱情都是短暂的。一旦踏入了婚姻的殿堂,就是柴米油盐过日子,所有的爱情都会转化为亲情,那是日积月累的积淀和浓缩,不再是轰轰烈烈、你侬我侬,而是平平淡淡的暖暖关怀。

爱情最终是感情升华的产物。

我说的直接一点:因为热恋期的相处没有任何含金量可言。是的没错,很多人会觉得热恋期才是一段关系当中最宝贵的时光,但实际上怨我直言这个阶段相处真的没什么技术含量:你们现在正处在关系的蜜月期,就算能感觉到一些不合适或者相处之间的问题,这个时候在热恋滤镜的加持下,也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可能你们每天聊聊天,周末去看个**吃个饭,打打剧本杀玩个密室逃脱就能感觉生活特别充实,感情特别紧密 说难听一点,你们不过就是在这个时候给自己找了一个高级玩伴罢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你们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特别特别浅的,就算你们想要深入了解彼此,也没有什么特别合适的契机更重要的是,有相当多的人在这个时候因为恋爱才刚刚开始,所以总是会习惯性的想要表现得好一点,隐藏起来自己真实的一面,这就导致你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更是没有什么深度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热恋期的相处没有任何含金量可言:说实在话,换一个人,只要这个人的条件和颇值不会太差,你们照样也能玩的挺开心的。但是等到热恋期过去,感情进入倦怠期的时候,就到了你们真正开始深入了解彼此的时候了。原来仅仅靠着吸引力和荷尔蒙支撑的感情,在这个时候马上就会面临考验:你们和彼此在一起,到底是因为真的欣堂对方这个品质,还是仅仅是因为觉得寂寞了想找一个对象,在这个时候很快就能看出来了。

随着你们相处的增多,彼此之间的缺点和短板就会暴露的越来越多。而且可能有很多事情你们之间都没往心里面去,都不是特别在意,或者虽然其实很在意但是为了维系关系忍了--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你们谁都不愿意再忍下去了,所以你们之间“不合适”“有矛盾”的方面就会暴露的越来越多。

也是最重要的:当吸引力逐渐褪去,当新鲜感已经不能作为你们感情的支撑,当问题已经摆在明面上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你们能够彼此商量着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清楚对方的底线是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和对方相处,怎么样找到一个让大家都舒服的相处模式一一那么很好,经历了这些之后,你们大概率感情会更加稳固。

但是如果你们在这个时候回避了问题,或者因为感觉到感情变化而产生了恐慌,那么很不幸:你们之间的关系可能就会因为倦怠期变得难以维持下去,到了最后两个人之间不得不走向分崩离析的结而且我一直以来都在强调一件事:你看一个人和你合适不合适,不是看这个人热恋期和你相处的怎么样,而是看这个人倦怠期和磨合期和你相处的怎么样。

因为恋爱相处当中的真相是:这个人对你的吸引力,这个人对你的新鲜感会不可避免的衰减;但是这个人身上的一些缺点和瑕疵,这个人和你不适应的那部分,反而会随着时间的增长给你带来的负面体验增多。所以要是想要和一个人长期相处下去,大概率只有这种可能:你自己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和宽容对方身上的一些问题,你们彼此彻底敞开了聊,划清楚界限,大家彼此之后明确对方的点在哪里,不要去触碰对方的雷,你根本不在意这些事情,虽然他的确有缺点和短板。

但是你压根觉得无所谓如果这三种选择你一个都没选上,那么你们的感情就会很危险:没有解决,被迫搁置争议的问题,并不会就这么过去了,反而会不断地游生你们之间的怨气和矛盾,到了最后彻底导致你们之间的关系破裂。所以在倦怠期,也能够很快的判断出来:你们的关系到底会怎么发展,你们彼此关系之间的走向会是什么样子。

这就是为什么恋爱进入倦怠期,才是情感升华的时刻:原来热恋期的相处模式,其实没有什么门槛,没有什么含金量,你们需要再倦怠期才能更真实的了解彼此。而只有等到进入倦怠期的时候,你才能更清楚的看到你们彼此之间感情发展的走向,明白对方到底适不适合和你相处。

你会尝试找回以前的爱称,突然向对方撒娇,重新回到两个人刚在一起的状态;对方会重视起大大小小的节日,为你准备浪漫惊喜,一次又一次告诉你,他/她对你的爱意还在?你们会在睁开眼睛的时候,第一个给对方发消息,说想他、爱她;或许当对方陷入苦恼中的时候,你会给对方一些空间和时间,不去抱怨不去责怪,只是在见面的时候给对方一个温暖有力的抱抱,并说出自己很久没说的话:我爱你。

你不再赌气,会直接向对方撒娇,说出自己想要什么;或许你不再把对方当成幼稚的小孩,会耐心地听,这个家伙最近遇到了什么闹心的事,遇到了什么蠢人,不说教,不反思,陪对方一起骂人,一起大笑。如果你有尝试做这些努力,那这些就是你们感情升华的原因。你也会在所谓的倦怠期,看到一个更真实、更饱满、更普通却依旧爱你的她/他。只要爱,就要努力抓住;只要爱,就会一直爱。

然而对于做好长久打算的两个人来说,这个时期就是属于调整时刻,蜜月期都想着腻歪去了,怎么开心怎么来,怎么浪漫怎么来,当然相应的花钱也花的多。但是进入这个时期之后,会开始逐步规划彼此之间的未来,生活不止有偶像剧式的浪漫,更多还是生活的琐碎,那些日常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比如交电费,比如拿快递,比如打扫卫生,比如上厕所不关门,比如挤牙膏这些问题在这个时刻凸显出来显然是好的,至少说在此刻可以更认真的去思考眼前的这个人。是否真正能让感情升华,具体还是得看两个人到底是如何相处,如何沟通的,一段没有未来的感情谈不上升华,一段只存在于新鲜感和激情中的感情,也注定如同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最后分道扬镳。

倦怠期的所谓升华,并不是想象中那般两个人感情更好了,准确的说应该是关系模式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也就是从两个人往一家人在逐渐靠拢,算是个分水岭。但是未来的路还有很长,遇到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打好感情基础,会携手更长时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6961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