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如何在书法中表露内心情感?

苏轼是如何在书法中表露内心情感?,第1张

苏轼由于文人气质浓郁,情趣高雅,所以在书画鉴赏品评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注入了文学的元素、诗人的情性、文士的精神,而他的书画题材诗文正充分地体现着这些灵慧的艺术审美思想。不仅如此,还由书法作品影射到人生,从艺术层面上升到哲理高度,展示了极其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他就是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表露内心的情感。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

书法怡情是说,写字时把整个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字的书写上,努力的去感受一笔一划,这样可以让人的心静下来,学会感受平时因为太匆忙而忽略的感受,这也就达到了古人说的“宁静致远”。人在安静的时候,思路会很清晰,这个时候,回想一下自己的以前行为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啊,做错的地方啊,然后就改正过来了。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中会把自己的行为啊,思想啊,都进行了提高,也就达到了“怡情”。个人之见,希望对你有帮助。

书法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通过笔墨线条表现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书法的灵魂或人格的无声反应是指书法作品能够反映作者内在的灵魂和个性特点,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技巧的表现,更是作者灵魂的流露。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能够体现出作者的修养、气质和情感,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书法家将自己的修养、气质和情感等人格特点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因此,书法是灵魂或人格的无声反应,是表现艺术中最为真实和深刻的形式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和文化传承。

--学习书法的体会

对书法的热爱,我练习了大约十几年的书法;正因为喜欢书法艺术,并且希望进一步感受美,感受水墨线条以及字型结构的艺术魅力,我来到了考场;提升自我的素质,把书法的美传播给更多的朋友们,我选择书法学习。

我知道,如果写书法的学习体会,从很多方面可以写。譬如:字之结构,行文布局,碑帖历史渊源,古今书论……但是,此刻我感觉到,书法不仅仅是一门技法,它是体现和体会着的美的艺术形式。通过书法这一载体,创作者和欣赏者互相获得了美。而这不同层次的美,又反映了彼此之间的修养和心境。对书法学习的体会我想从两个层次来描述。即书法的艺术美和书法的境界修养。以下就是我的一些肤浅的书法学习体会。

书法的艺术性

艺术是人类的创造物。书法作品有着实用性和表现力。从象形文字到草书,我们的汉字经过了一系列的抽象。古人变革书体最首要的目的就是实用和方便。书体的演变存在着继承与创新。创新性是艺术得以发展的动力之一。从纵向来说,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即联系又有着巨大的差异。每种书体存在着不同的章法。从横向来讲,每一种书体又存在着不同的风格。就楷书而言,最著名的几种风格要数颜欧柳赵。行书又有行楷和行草。书体和字体的横纵向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书法艺术。书体和字体从实用角度来说体现了一种规范性。比如说学习写字当然是选择好的范本进行临摹。好的范本作为规范被继承下来。这样淘汰了一些相对差的字体。所以中国书法从实用美学角度创造出了一些用笔技法和间架结构。虽然这些给人感觉相对教条,但是它为我们写好书法,欣赏书法提供了一些依据。

书法是一门艺术。艺术除了表达内容也表达内容之外的一些信息。我喜欢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颜字的风格是大气磅礴。体现着盛唐的气魄。我们知道这篇祭文稿祭奠的是书家的侄子,而作者当时正作为集结各路英雄的盟主与叛军安禄山作战。他的侄子正是在与叛军作战中战死沙场。此时作者有着三种情感。对失去侄儿的悲痛,对叛军的痛恨,对战胜叛军的足够信心。这些情感全都寄托于这篇著名的文稿,同时也反映在文稿的书法艺术性中。我们可以从他的这篇名作内容和书法中感受到了他感情的汪洋恣肆。成为“天下第二行书”一点也不夸张。正是通过书法的实用性和表现性推动了书法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情感。通过创作书法和欣赏优秀的书法作品达到互相沟通的艺术效果。

书法美的认识

美是一种感受。在书法中,不同书体和字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不同类别的美。《颜勤礼碑》,我感觉到雄健之美。字不大,但是饱满,充实,仿佛雄健的盛唐武士,威严敦厚。唐人书《灵飞经》给人以娟美秀丽的感觉,仿佛出水芙蓉。而张旭的狂草又有舞蹈的动感。有些书法作品运用了枯笔,给人以沧桑之美。仿佛一棵老树,历经了风霜,虽然树枝有着种种班驳,但是还是在枯笔中体现着顽强……人们欣赏着不同的美,带来了不同的美的感受。

书法与心境的关系

书法的确是靠练出来的。元朝赵子昂日书万字。而练字过程中就会有感受。不管性格外向还是内向,只要拿起笔,就要把心与书融合一起。现代社会十分浮躁,诱惑也多。从事的事情很多。书法创作如果存在一点杂念,可能就会影响到书法作品的气韵。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行书作品中的至尊。我认为魏晋时期的文人有着一种逍遥,一种天性的解放。竹林七贤在会稽山吟诗对联,游玩山水,喝酒畅谈。没有这样的心情解放,没有宽松的心境,也就没有这千古名篇《兰亭序》,也就没有“天下第一行书”。虽然看不到王羲之的真迹,但可以从双钩的《神龙兰亭序》中依稀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一种畅快淋漓的感受。这种感受通过文字书法传递了一千多年。而且永远传递下去。有着怎样的心境就会有怎样的艺术表现。但前提是本身有着扎实的艺术基础。

书法与人品修养的关系

艺术的一种境界就是欣赏美,创造美。而欣赏和创造美的同时也达到了人品修养的提升。书法也一样。艺术是相通的。而欣赏美的眼睛是靠在艺术环境中熏陶出来。虽然字写的好坏与人品修养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书法艺术,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品位。一个有品位的人必定会在各个方面表现良好,包括写字方面。根据马斯洛(MaslowAH)需求层次理论,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倾向。书法技能在达到一定的层次,技法和技术相对不再重要了,而书法与其他艺术的融合,与自己内心的融合更显重要。所以从古至今书品与人品存在一定的联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价值取向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法艺术的提高,越到后来越与一个人的修养有关。人品修养包括了为人处事,生活的态度,对美的理解,对艺术的鉴赏等等。知识的融会贯通,心境宽广,爱,一向为书者的高境界。而相对存在一些杂念或者有私心,可能会阻碍好的作品创作,体现不出独有的风格。而广博的知识以及良好的治学态度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为事物是发展着的。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我们可以从广博的知识中获取创作书法的灵感。也通过知识的积累以及其他艺术的学习和鉴赏,获取其中的营养。通过强化练习毛笔字是可以把字写好。而专一地强化,可能就成为技术,而不是艺术。每种艺术越是到后来越是体现一种修养,心境。而哗众取宠,过分的展示技术,我认为与艺术无关。

书法学习当然存在着一些艰辛。可能学习书法要花费许多玩的时间。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人来说是兴趣还是一种追求的问题。是兴趣就作为修身养性。而追求却是另一种态度了。今后的路是会怎样的发展,我不知道。但是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我想艰辛和付出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一种快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6125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