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第1张

文人画讲求“笔墨情趣”。何谓“情趣”?即文人的主观情感与内在修养。笔墨情趣,即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内在修养通过笔墨在画纸上的体现。中国人的心灵高远,视野恢弘,节奏舒缓,满足自我精神的调节,力图把握冥冥之中的超妙神韵。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影响下,中国画就形成以“通天人之际”为最高主旨,以人、自然、神灵三者的相融相合为其表现特征。因此,绘画最高价值不在于对对象的描摹,也不在主观精神的抒发,而在于通过绘画体合宇宙精神,把握天地境界,从而成就理想人生。

“笔墨情趣”也是通过绘画体合宇宙精神的体现。

国画的技法主要包括笔法、墨色、线条、构图等方面。笔法是国画的基础,它包括点、线、面、笔锋等多种形式,通过不同的笔法,表现出形态和神态。墨色是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淡墨、浓墨、干笔、湿笔等多种形式,通过墨色的运用,表现出不同的气韵和情感。线条是国画的重要表现手法,它通过不同的线型和线条的粗细、轻重,表现出形态和神态。构图是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整体构图和局部构图,通过构图的运用,使作品具有独特的美感和空间感。

三、文化传承

国画强调意境表现,画家通过墨色、线条和构图等手法,表现出自然和人物的精神内涵,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国画的意境表现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方面。

一、笔墨艺术

国画强调意境表现,画家通过墨色、线条和构图等手法,表现出自然和人物的精神内涵,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国画的意境表现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方面。

从那潇洒墨色中,仿佛看到了那水天一色的壮观,那云海涛涛的奇景,那恍若从天而降的飞瀑,那狂吼的阴风,那滔天的大河。画中山山水水,花草树木,虽不繁杂,却充满了灵性,这山水与点缀其中的景物,在画家立体的构图与大笔墨下展现出来,呈现出别样的魅力。这幅以灵动笔墨展现山中美景的作品,正是国画追求写意的体现。

中国画写意画的特点如下:

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写意画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西方现代绘画注重主观、表现,情感,在强调绘画抒发创作主体的内心情感上两者颇有相似之处;

2、用中锋侧锋逆锋表达;

中国写意画中所谓的“画由心生”是指写意画的笔墨用色,出神入化,状物抒情,变化万千的笔墨倾诉了创作主体-画家的思想,情怀和感受;

3、运用色彩表情达意,不同的色彩感觉饱含画家不同的情感;

不同情感、情绪下画家用色的每一格细节变迭都紧扣着画家的心理活动。这种笔墨用色的情感表达是在两个层面上得以实现的。

扩展资料:

中国画写意画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写意画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参与绘画,对写意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传唐代王维因其诗、画俱佳,故后人称他的画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他"一变勾斫之法",创造了"水墨淡,笔意清润"的破墨山水,五代徐熙先用墨色写花的枝叶蕊萼,然后略施淡彩,开创了徐体"落墨法"。

宋代文同兴"四君子"画风,明代林良开“院体”写意之新格,明代沈周善用浓墨浅色,陈白阳重写实的水墨淡彩,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生韵;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写意画代已进入全盛时期,经八大山人,石涛,李鱓,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汪亚尘的弟子汪德祖,安平义君等并,李苦禅,朱宣咸,李可染,范曾等发扬光大,如今写意画已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画法。

-写意画

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依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评论:

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

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

国画是要表现“气韵”、“境界”。

中国画用纸

中国画用纸种类广泛,如宣州所产宣纸,四川的皮纸,河南禹县布纸、湖南来阳棉纸等等,推而广之,不但是纸,绫,绢等织物都是绘画的材料。但宣纸种类多,产量高,品质好,其特性将国画要求的笔墨神韵能最好的发挥出来,且较绢等价格便宜,故宣纸几乎已成为国画用纸的代名词。

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种。熟宣是用矾水加工过的,水墨不容易渗透,在上面可以工整细致地描绘,反复地上色,因此像绢织物一样,适合于画工笔画;生宣是没有经过矾水加工的,水墨容易渗透,落笔为定,无从更改,而且渗透开来,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所以写意画多用生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39179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