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社会心理,“内卷”的出路通往哪里?

深度解析社会心理,“内卷”的出路通往哪里?,第1张

为什么我们总在“内卷”?

这是一个“万物皆可内卷”的时代。

上中学时,你在认真干饭,而同学左手拿着大饼啃,右手还在刷题;上大学时,老师要求论文八千字,你写了八千出头,一看室友写了两万;工作之后,你到点下班,同事天天在公司奋斗到深夜……

自从“内卷”一词火了之后,有关它的探讨铺天盖地,可是内卷的脚步从未停止。

人类到底为什么这么喜欢“卷”?其实,早在“内卷”一词还未流行开来的时候,戴维·迈尔斯就在《社会心理学》中对这一现象做出了解释:

这些所谓的“内卷”,本质上其实都是囚徒困境

那么囚徒困境又是什么?这个词其实是来自于一种假想的情况:

张三和李四这两个同谋犯罪的嫌疑犯被警察抓了起来,他们被隔离开,分别审问,彼此之间不能互相沟通;

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那么由于证据不足,他们每个人都只需要坐牢一年;

如果张三揭发李四,而李四很仗义,啥也不说,那么出卖朋友的张三因为揭发有功,所以立即获释,而更讲义气的李四却因为张三把他给供了出来,而且他自己态度差不配合调查,于是被判重罪,入狱十年。“叛徒”占了大便宜,而“老实人”吃了大亏。

那如果两人都当叛徒,互相揭发呢,那么因为证据确凿,张三和李四这两个人都要坐牢,不过由于两个人都配合调查,所以他们都被判了比最重的刑罚轻一点的坐牢五年。

站在上帝视角来看,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的话,最后的结果对他俩都最有利,都只需要坐牢一年。但由于两个人没法保证对方不揭发自己,一旦自己当了“老实人”而对方出卖自己,那自己就吃了大亏,反过来,如果自己出卖对方,而对方当了“老实人”,那自己就不用做牢,占了大便宜。

于是,对于张三李四二人来说,最理性的决策就变成了——无论如何都应该出卖对方。

这就是一种“困境”:明明每个人基于他自己的立场都做出了最理性的选择,可是最理性的选择却没法换来对每个人来说最有利的结果。两个囚徒非常理性地为自己争取到了五年牢饭。

现在一想,这几年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内卷”本质上是不是都是一种囚徒困境?

你刷五套题的时候,也许别人会刷十套题;你做了五件工作,同事可能加班做了十件。内卷之下,“普通”与“正常”的门槛被不断拉高,后来我们发现,仅仅做到那些“基本”的事,我们都会筋疲力尽……

于是对于“内卷”,有人积极参与,有人痛斥,有人躺平,但似乎没有人可以置身其外。

化解囚徒困境:人类能够停止“内卷”吗?

那么,这类囚徒困境有办法解决吗?事实上,要完全解决这样的囚徒困境是很困难的,但确实有一些缓解困境的思路。

第一个思路是:提供适当的管制,管制那些“不老实”的人的行为。

比如说,假如在嫌疑犯受审那个场景里,两个嫌疑犯是黑帮成员,而他们那个黑帮有个帮规,出卖同伴者死,谁敢出卖同伴,就要被执行家法。如果有这么一条帮规,那局面会变成什么样呢?我想八成就是两个嫌疑犯都会选择沉默,不出卖对方。于是囚徒困境就被化解了。

这就是用法规和政策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除此之外,适当的道德规范也可以起到缓解囚徒困境的作用。

比如说,这几年职场上的996越来越受到舆论的批评,实行996的企业会承受越来越大的道义上的负担。最近有一些备受批评的企业迫于压力,开始改善工作环境。所以,道德层面的压力一定程度上也会起到打破囚徒困境的作用。

如果说法规政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手段,是顶层出手来施加干预,那么我们这些个体至少应该在道德规范的层面上发声,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

总之,法规、政策、道德规范的介入,是缓解囚徒困境的一种重要的思路。

缓解囚徒困境的第二个思路,是加强沟通。

书里提到这样一个研究:

在一个实验里,你会跟6个陌生人组成一个小组,你们每个人先得到6块钱。你可以选择把这6块钱塞进自己腰包,也可以选择把它捐出去。

如果你捐出去,那么实验者会把它翻倍然后平分给其他六个人。也就是说,你把6块钱捐出去,就变成12块平分给其他六个人,每人分到两块钱。这样一来,如果参加实验的所有7个人都把钱捐出去,那么最后每个人都可以得到12块,也就是每个人最后拿到的钱都翻倍。

可是,如果你一个人选择不老实,只有你不捐钱,那么你反而可以占便宜,你最后能得到18块。而如果只有你一个人老实捐款,其他人都一毛不拔,那么你就吃了大亏,你一分钱也得不到。这又是一种典型的囚徒困境。

这个实验的结果是,果然,大部分人都选择一毛不拔,大约只有30%参加实验的人会选择捐钱,剩下的70%都选择不捐钱。

但是,在一次新的实验里,只要在开始分钱之前,参加实验的7个人组织一次沟通,对捐不捐钱的利弊做一番讨论,那么参加实验的人里就会有80%选择捐钱。

这个结果说明,如果事先有过沟通和交流,人们之间的信任感就会增强,这样一来,在囚徒困境中选择当“老实人”的比例也就大大提高了。

内卷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流行语,指的是人类社会在某一阶段发展到某种确定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换成其他高级模式的现象。在高校里,内卷指的是大学生之间为了面子,毫无意义的攀比。

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环境变迁

生活环境的变迁对新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种变化的主要方面就是要自己独立生活,应付一切生活琐事。例如,几个同学共住一个寝室,彼此生活习惯、作息安排包括语言隔阂,都需要去面对和适应。

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特点是学习自主性,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因而大学生面临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习惯的巨大转变,这也包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重新评估。

-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学术语)

1第一首先,我认为大学生的普遍内卷是不积极的现象,对此我持反对态度!

1第一搞清楚什么是内卷

①内卷官方解释是指:

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

②内卷通俗解释是指:

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

2第二围观内卷现象的严重性

内卷内卷化,如今内卷已经成为了社会现象,从小到大的内卷

小时候: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之间的内卷也卷到了孩子身上,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抓紧的报班学习,孩子被迫进入内卷

长大后:小初高的升学压力让学生不断学习竞争,此时,学生已经自动进入内卷,到了大学这种压力愈演愈烈,为了自己的未来,考研,学习已经成为了大学里面的社会化现象

内卷背后的心理学

[背后的心理学]

什么是内卷

内卷是指过度的竞争,导致了无意义的内耗,甚至是恶性竞争。

如今竞争越来越激烈,内卷还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没有意义的精益求精,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通俗来说,就是别人在努力的同时,你感受到了压力,然后也逼迫自己去努力学习

内卷的本质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个确定的形式,发展力停滞不前,无法转换成更高级的模式,于是为了瓜分现有的利益,开始过度竞争,进入内耗状态~

内卷成因

制度化的内部竞争

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囚徒困境反映出了有的时候个人选择并非团队的最佳选择,在一个团体当中,个人看来理性的最佳选择往往可能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按照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在制度的压力下,人如同囚在困境中,为了自身的利益,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配合"的方案,极少人会选择与体制对抗。

因此,人们便乐此不疲地与小范围内的相关的人员进行零和甚至负和的博弈,大家争来争去,累死累活,不管你再努力,付出再多,利益总量不会增加,还是这么一点点

文化角度

传统文化到了某个阶段而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后,就容易走偏,走进死胡同,既然无法适应外来文化挑战的新形势,只好在内部不断深挖,寻找寄托。

内卷背后的心理学

努力不等于内卷!

要理解内卷,首先要明白努力与内卷的本质区别: 我们讨厌的想要避免的内卷,并不是大家共同努力的良性竞争,努力往往会为我们带来能力的提升,带来实质的收获:

内卷其实是一种没有实质进展,白白消磨自己热情的内耗,转来转去只会落入高付出低回报的怪圈。

1竞争心理

我们所在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将我们的价值取向束缚在同一方向

大家都拥有这个方向争取有限的资源,必然就会产生竞争的人越来越多

资源无法分配的时候,竞争自然向非良性发展。

内卷背后的心理学

2恐慌感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需要分得多大的“蛋糕”就会满足,所以,当周围人都在争取更多,似乎我们停下脚步就会失去什么的时候,我们就裹挟着踏入了这场漩涡,盲目的与他人比较而忘记了自己。

3群体无意识

一个人在集体中会跟随集体做出一些行为而这些行为很多时候是不受主动意识所控制的,是无意识行为,内卷也是如此我们很少主动加进去,但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渴望信任,不愿意成为异类,因此内心深处的归属感也让我们无意识的加入了这场内卷。

避免"内卷"妙招

树立良好的心态,挖掘潜力,拒绝无意义的内卷。

内卷是一种使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所以,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状态,接受自己的平庸和局限,对于一些所设定的目标过高时,也适当的做出一定的调整,想最坏的结果,放下执念,学会接受,多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不断的去成长并寻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找到定位,走自己的节奏。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根本没必要焦虑的,那我们现在所感到的焦虑从哪里来呢

是在一些人与人的比较之间带来的一一"实习焦虑,年龄焦虑,容貌焦虑。”我们不必过度理会他人的生活方式,不盲目跟风,形成独立的人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专属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多去做与自己相关的规划,把握自己能把握的,焦虑就会相应的减少了。

避免“内卷"妙招

跳出“内卷"怪圈,区分内卷和有效竞争,开拓新赛道超车

每个人的起点和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也不必过度将自己和别人比较;我们可以开辟自己的赛道,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充分探索和挖掘自己真正的热爱的事情,心无旁贷,即使内卷是滔天大浪,也卷不到你半根汗毛当然,也许在某一个其他的爱好上,你也会成为大家很崇拜的人。

岁月流逝并非雁过无痕,任何事物在我们的生命中都会留下独特的烙印,在这内卷的大环境之下,我们应该对时间宽容一些并跳出圈圈,站到更高层次上,去做一些自己热爱的事情,不断的向外突破、创新和创造,如此,在皓首苍颜之时回望青春,起码我们还会有一些印章熠熠生辉。

内卷的看法如下

内卷化,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说白了,就是一个地方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了。大家对目前的资源分配和自己所拥有感到不满,互相恶性竞争,从而导致内卷。

我们可以这样看,内卷其实就是一种斗争,如果你卷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别人,那你就是在与人作斗争;如果你卷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那你就是在与落后的自我作斗争;如果你卷的目的是为了变未知为已知,那你就是在与知识作斗争。

请点击输入

内卷

内卷,网络流行语,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 。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  。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37396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