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迦寺的僧侣传奇

科迦寺的僧侣传奇,第1张

仁钦桑布(959~1055)出生在古格境内的旺热那渚村

,据称他两岁时即能背诵梵文声的咒字,并能在地上作画,被认为是“班智达”的转世者。长大成人之后,他被古格国王益西沃选中,与其他21位古格青年一起被派往印度学习佛法。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不能适应印度的气候和生活条件,相继客死异乡,只有仁钦桑布和另一位名叫勒巴喜绕的青年学成佛法回到故乡。

大师一生三次往返印地、西藏三次,翻译、校订显教经典17部、论33部、密教经典108部。将之收录于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与丹珠尔之中。人们将他之后编译的密乘称为“新密”,而此前的称为“旧密”。仁钦桑布还从克什米尔迎请了一批精通佛教绘画、雕塑和建筑等方面的艺术家,在古格建立了最早的一批佛教寺院。在西藏佛教史上,仁钦桑布被视为后弘期佛教的开山祖师之一。 古格国王意希沃曾命尊珠僧格率领仆众百馀人至超戒寺正式迎请阿底峡,此次任务未能完成。继任国王绛曲沃并不灰心,1037年又再度派遣那措译师领五名童仆,携带纯金七百两入超戒寺习论,俟机迎请。他会同在寺中的尊珠僧格拜见了阿底峡,并与他有一长谈,详禀西藏佛教之现状。

阿底峡终于在1042年在尼泊尔王与大臣贵族及由藏地前来迎请的译师们的簇拥护送下,进入了西藏,第一站就是科迦寺。此后尊者一直在西藏弘法,终生未回故乡。 在普兰的科迦村有一个独具风趣的节日,每年藏历2月11日至15日的男人节。节前,由村中有威望的老人操办集资,规定好每家所要提供的米面、酥油、肉类和柴草数量。过节当天,村里从18岁至最年长的男人都如皇帝般被侍候着,至高无上。所有男人都会集中在科迦寺门口广场,喝酒看戏,妇女儿童只能站着围观。每家轮流委派女人为男人们倒酒上菜,直至过完节日。节日一过,男女则平等相处。

藏族僧人的文化: 说起僧人我们想到的就是男人,不吃鱼不吃肉,天天念经拜佛,你想多了,女人也可以当僧人,藏族出过不少有名气的女僧人,例如比丘尼,益希措嘉,藏族属于高原地区,青菜稀少,如果体力不支在西藏根本生活不下去,会活活饿死的,所以藏族僧人是吃肉的,主要以牛羊肉为主,这跟泰国僧人有点像,泰国僧人也吃肉!

藏族僧人的生活: 既然是僧人背诵经文是每天必做之事,所有僧人都要做这件事,如果已经成了师傅,那就需要带徒弟了,每日要督促徒弟背诵经文,要教他们一些手艺,有写经文的,有做佛像的,就跟孩子上学一样,我们是学习知识与文化,他们学习有关佛法方面的知识和文化,各自做的事情不同,还有专门翻译藏经的僧人,把藏经翻译成中文或者把其它国家的僧文翻译成藏文,其实他们也很忙,不是想象中往那一坐,闭眼养身,他们也各有所职。

藏族僧人与九年义务有点像!

僧人还要上学吗?当然,如今的僧人可不是在寺庙里一呆,小腿一盘,念念经就可以了,他们是需要学习文化的,有些孩子从小就被送到寺庙里学习,有早课,有晚课,念经文,学习文化,学习中文,就跟上学是一样的,在藏族僧人受到大家崇拜,他们可以祈福带来平安,带来健康,而且做僧人不用交学费哦,所以很多家庭都愿意让孩子去做僧人!

藏族僧人可以结婚生子!

在藏族看到僧人领着孩子,妻子千万别惊讶,这是正常的,他们平时不住在寺院,在家里,也是一种僧人,叫做“在家修行人”,这么看藏族僧人不用严守戒律,相比我们寺庙里的僧人容易多了,可选性比较大,不耽误自己的生活!

寺庙如企业!

寺庙里的僧人都是有等级的,西藏的寺庙与社会生活并无太多差别,一等、二等、等级越高的越有钱,拥有的东西就越多,像是庄园、现金、宝马样样不差,一个寺庙的住持就跟公司里的董事长一样,有点太社会了是不是!

总结: 藏族僧人的生活就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相比我们他们更宁静、更安详一些而已,如果你心中有疑问,有困惑,藏族僧人可以为你解惑,他们活的更明白,更通透,在西藏僧人是神圣的,他们的存在是为了保一方平安,不少藏医都是藏族僧人,所以受到当地人的崇拜与敬意。

 

读赤城,读纯粹。

一只脚在天堂,一只脚在西藏

西藏

只用两个字,

这足以让你做梦。

这里有一座阳光之城,叫拉萨,

东方有个小瑞士叫林芝,

有圣湖圣山深入骨髓的信仰,

这里有无限风光,但还是被远远低估了。

也许是雪域高原的冰晶湖。

也许是祈祷旗摇曳的圣殿。

也许是神秘的云雾之地。

为了西藏

有些地方,不管他们是否到达,

会向往。

冬天的西藏,

我为你准备了各种惊喜!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当地藏传佛教信徒心中的普陀,藏语称为“赞林建吉”,意思是它的价值抵得上半个世界。

冬天,布达拉宫在蓝天、白云、雪山的映衬下,雄伟壮观。

//八廓街

拉萨最著名的环岛和购物街。街上总会有朝拜的藏人,总会有卖藏族服饰、手工艺品和印度、尼泊尔等地商品的藏人商店。周围有许多著名的西藏餐馆。

//大昭寺

八廓街的中心是大昭寺。寺庙的原名“杰萨”,后来演变成“拉萨”,成为城市的名字。所以人们常说“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藏餐

雪域餐厅、玛吉阿米、太阳部落、光明港湾琼天茶座等。品尝一下西藏的酥油茶和甜茶,吃一顿地道的藏餐。

冬日暖阳照耀着我。这个时候躲在小店里,享受片刻的美好,真是太棒了。窗外是一望无际的雪山。

//巴松措

巴松错湖在藏语中是“三色湖”的意思。湖水的颜色会随着早晚的变化在绿色、深绿色、蓝色之间来回变换,在雪山的映衬下更加美丽!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峡谷,冬天白雪皑皑,湖水碧蓝潺潺,不要后悔一辈子。

其实不光是大峡谷,还有南迦巴瓦峰。大峡谷深处的智通村,在南峰山脚下。如果你足够幸运,还可以在南迦巴瓦峰看到日照金山。

//桑耶寺

桑寺被誉为西藏第一寺。它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集佛教、佛教、僧侣之大成的寺庙。

在这里,寺庙里画的最著名的壁画非常漂亮。站在壁画前,感觉恍如隔世。

//色拉寺

色拉寺,全称“色拉大成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主要寺庙之一,在这里可以看到数万尊佛像。

每天下午,这里都会举行大规模的辩论仪式。人们激动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就像吵架。国内旅游目的地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场景。

//杨卓勇错了

简称阳湖,与马边雍错、纳木措并称西藏三大湖。淡蓝的湖水温润如玉,一条供佛的蓝丝带散落在山间。

阳湖是藏东南环线的终点,也是藏西环线的起点。每到冬天,这里风景如画。

西藏有如此多的美景,

你最想去哪?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觉,老哲学家真是西方哲学达人,几乎所有他儿子叙述的佛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老人家都在西方哲学和心理学体系里找到了相关、相似或相同的说法,斯多葛派、柏拉图、斯宾诺莎等等,不止罗列一番,而且脉络清楚,甚至西方哲学之所以与心灵实修分道扬镳,从而与东方古教走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其背后的更深层原因,都有所涉猎,所以我跟朋友推荐说,如果有人要做东西方比较哲学研究,这本书大可做索引。

  看这本书第二个感觉,让我非常惊讶和遗憾,尚‧方思华‧何维尔(赖译本,大概台湾这么翻译的)让弗朗索瓦勒维尔(陆译本,大陆译法),对话时应该90多岁了,研究了一辈子哲学,对西方哲学体系如数家珍,信手拈来,然而,对东方哲学却如此陌生,我很怀疑,老爷子在对话之前是否试图去了解过过东方,哪怕看过一本东方哲学教科书,也不至于对儿子的叙述如此陌生,可以做个反方向的对比,中国任何院校东方哲学本科毕业的学生,不可能不知道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如果是教授东方哲学的教授,那么就一直到什么康德、马克思乃至近现代的西方哲学著作,都要通读过。所以西方看东方,与东方看西方,是完全不同的,书中父子对话的视角,基本是西方人的,有些猎奇,有些包容,有些赞叹,但基本上是:我知道了。

  我见很多人钦佩儿子出家的勇气和决绝,站在世俗角度,这种于心不忍和换了我却做不到的比量,是可以理解的,试想,一个人有名爹名妈,处在名师指点的蓬勃发展学科,本人天资又不错,有可以预见的远大前程,谁会料到30来岁就当了和尚,N年后还回来撺掇亲妈做了尼姑,据说还是光荣的法兰西第一个比丘尼,在我们老百姓眼里,尤其是当爹的眼里,这孩子就该掐死,不该生不该养,好在老勒维尔不是一般老百姓,能以法兰西院士之身并以老迈之躯来到尼泊尔,与这个孽种儿子展开这样的对话,且对话中没有任何的抱怨,全程理智客观,宽容而有好奇心,确是修养到家,关于这一点,任何溢美之词都不为过。 

  我前面说的第二点感受,好像是觉得老哲学家很傲慢,不屑于了解东方的思想,恰恰相反,我觉得惊讶的恰恰是,以这样客观理智的大家,他有这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没有任何信仰或理论上的界限,他在那个学科之内,而居然知之甚少,只能说明一件事,他们的话语体系里,不包括东方。 这本书的大陆本和台湾本我都有读过,大陆本叫《和尚与哲学家》,台湾本是足本而大陆本则有大量删节。

  一个即将成为博士的法国年轻人毅然决然的抛弃世俗背着父母跑到印度去当喇嘛,这样的事是很让人震撼的,我很佩服他的果敢。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随着那些当年从西藏逃亡的著名喇嘛们学习,比如顶果仁波切。而这个年轻人的父亲就是本书中所谓的哲学家,而实际上书的内容就是父子间时隔多年后重逢的对话集锦。

   我读台湾本时就发现其实书中有很多大陆本删去的章节都涉及到政治,主要是CCP和西藏僧侣阶层之间的恩恩怨怨,这位法国和尚显然在学习某某金刚法门时还继承了那些大喇嘛们的怨气,他不停的在书中抨击CCP,似乎要为那些喇嘛们打抱不平。这让我觉得十分好笑,一个大老远跑到喜马拉雅山里致力于觉悟的人居然没有看破政治的幻象,还在为政治游戏的失利而愤愤不平,那还谈什么修行呢?在喜马拉雅山里呆了几年就出来清谈生命大意了?那么你学到的究竟是一种藏传文化的皮毛还是深藏其中的精髓呢?我甚至怀疑他的老师是否真有觉悟,迷信DL和迷信communism是一回事。是不是因为那些曾经踩着人背、坐着大轿、高高在上的活佛喇嘛们现在走在陆地上有点不适应呢,还是失去那曾经呼风唤雨、威仪一方的权力让你们感到有点受屈辱?那么活佛喇嘛们的修行是真的为了觉悟还是要成为传统藏文化中的势力阶层呢?

   我很欣赏印度人克里希那穆提的话,没有权威,也没有路能通向真理。没有谁比谁更高一等,众生都是一样,这样的话佛祖也说过吧。  当人认定了什么他往往很难走出自我的认定,这个法国人认定了要作和尚而抛弃世俗,这份勇气让人敬佩,但如果他还能还俗我就更佩服他了,因为他又走出了曾经的那份自我认定。

摘录一 about哲学

°对于古代的哲学家,哲学,不只是一种知识性的教导,不只是一种理论,一种对世界和生命的诠释。哲学就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哲学是老师和弟子,必须在生活中实践的东西,而他们的实践程度绝不低于他们在对话中所阐述的理论。所以你见到西藏喇嘛所受到的感动,其实是一种存在于西方哲学源泉的概念。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到罗马帝国结束,尤其是在马可奥勒留的时期,哲学家为许多重要人士扮演众多的角色:听者、老师、辅导员、精神支持者,甚至启发者。这个时期正是历史学家,雷内成为哲学家当政的时代。

°这也是一种存在,西方存在过的一种态度,哲学家并不满足于教导本身,而是要有能力把所教导的反应出来,在自己的生活中以身作则。这种哲学性的概念经常也可以引用在宗教上。

°西方古典哲学,通常包含宗教层面,因为,他也是一种一个人,得到救赎的方式。

°佛法中所谓的智慧就是让现象世界的本质清晰,也就是让新的本质清晰。我们是什么?这个世界是什么?到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去直接体验绝对真理,超越所有的概念,这就是智慧最根本的面貌。这也是个特别的哲学问题。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15993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