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与登楼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登高与登楼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第1张

登高和登楼虽然都是登攀以观景,但表达的感情有不同。

登高通常表达一种壮志豪情,或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站得高、看得远,让人们感到心胸开阔,对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有深深的敬畏和欣赏。此外,登高也常被用来比喻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或是为了寻求新的视角和启发。

登楼则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怀旧、感怀之情。在古诗词中,登楼常常被用来抒发思乡之情,或是表达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感伤。同时,登楼也常被用来描绘孤独、落寞的情感。

总的来说,登高更倾向于表达壮志豪情和对自然的赞美,而登楼则更倾向于表达怀旧、孤独和感伤的情感。

登高读音如下:

登高的拼音是:登高 [dēng gāo]

登高是汉语词汇,拼音是dēng gāo,意思是升至高处。出自《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明刘基《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

清·田兰芳《蓬莱道院(袁可立别业)待月诗》:“非君谁发登高兴,老向交游事事慵。”郁达夫《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

释义

1升至高处。

2指农历正月初九达州市元九登高节的风俗。

3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

4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5锦的别名。

出处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刘基《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

郁达夫《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晋陶潜《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登高赋诗。”

《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

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

石虎《邺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

桓温参军张望有《七日登高》诗,韩退之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

晋陆翽《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邺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平阳采桑之津,躬劳蚕月。”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可以看出是一、二、四、六、八入韵,整首诗格律非常和谐,对仗极其工整。至于楼主所说的“哀”和“杯”不押韵。这个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要考虑到诗人所选取的韵谱。以平水韵来讲的话,来看(上平十灰)所有韵我们发现有:灰恢魁隈〔回〕徊槐[佳韵同]梅枚玫媒煤雷颓崔催摧堆陪〔杯〕醅嵬推[支韵同]诙裴培盔偎煨瑰茴追胚徘坯桅傀儡[贿韵同]莓开〔哀〕埃〔台〕苔抬该才材财裁栽哉〔来〕莱灾猜孩徕骀胎唉垓挨皑呆腮我们先来看一下《登高》原文:

所以我们断定《登高》押的是平水韵的(上平十灰)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韵谱,比如,词林正韵、中华音韵等,楼主可以去多多了解。

其次是在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讲,古代的汉字发音和现代的有所变化,所以这就造成了读音上的差别,从而在古代入韵而在现代看来却不像入韵的反差。其实放在当时都是可以这样读的。

所以说,《登高》称之为律诗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并不为过,杜甫极为讲究韵律,杜甫在律诗上的成就是极高的,

他不仅扩大了律诗的题材范围,以古体写时事进展到以律诗写时事,律诗写时事比古体难度更高,而杜甫却运用自如,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 还以五、七律组诗的形式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以组诗写律诗,极大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例:七律《秋兴八首》交错着忆往昔、感盛衰、伤沦落、叹时事,八首诗层层深入。

然后是在诗境和艺术技巧上,杜甫的诗合律而不受声律束缚,浑融流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晚年的杜甫对七律拗体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他的拗体是对诗律的变通,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炼字炼句的同时保持着律诗的神韵。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值得肯定,《登高》被称为第一律诗也自有身价。

①在平仄上:律法森严。《登高》被古人称为七律压卷之作,仄起入韵式,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其句为“平仄平平平仄平”,因“急”是入声故为仄。次句:“渚清沙白鸟飞回”为“仄平平仄仄平平”因“白”为入声,故为仄。三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四句“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句“万里悲秋常作客”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六句“百年多病独登台”为“仄平平仄仄平平”因“独”为入声,故为仄;七句“艰难苦恨繁霜鬓”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八句“潦倒新停浊酒杯”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因“浊”为入声,故为仄。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在押韵上:韵脚统一。《登高》诗二四六八句结尾的“回”“来”“台”“杯”都属于“十灰”韵部,按平水韵押韵规则,韵律和谐,甚是顺口。经过千年的发展,此四字韵母已经不同,令后人读起来疑窦大生,好是一番争论!

③在对仗上:八句皆对。《登高》诗八句皆对仗,这在古诗歌中是少见的。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但在《登高》诗中,首联和尾联也是对仗的。不仅是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出九意味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到来,属于惊蛰节气。出九之后,全国开始入春回暖。出九没什么讲究,吃的话按照春天食谱即可。

一些民间谚语深刻反映了中国独特的气候和环境,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的重要方向,自古以来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参考资料:

九九歌

是由于共振现象,人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跟雪的固有频率相同,就会导致雪崩。如果你考虑是声音太响或雪很松,那么人就休想在雪上走路了。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时速度可以达20-30米/秒,体积可以是几百立方、几千立方,甚至更多。

    雪崩由于从高处以很大的势能向下运动,譬如从6000米高处向下坠落或滑落,故有极快的速度甚至会形成一层气垫层。如果你有幸死死地伏在它下面,当它从你上面“飘”过或“飞”过时,你可能会被留在原地而不被它打下去。当然,在其前端会因快速冲击形成强烈的气浪,因此有时雪崩体本身未到而

气浪已把前进路上的一切阻挡物冲得“人仰马翻”。   雪崩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三部分,即形成区、通过区、堆积区。

一般而言,大雪刚停,山上的雪还没来得及融化,或在融化的水又渗入下层雪中再形成冻结之前,这时的雪是“干”的,也是“粉”的。 当此种雪发生雪崩时,气浪很大底层也容易生成气垫层。

  探险队伍遭遇此类雪崩时,人可以被裹入雪崩体中并随雪崩飞泻而下。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中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主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分外,全年降水都比较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较多,故易发生雪崩。

我猜你所说的两首诗是杜甫的《登高》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该诗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那天对亲人无限思念之情。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缠绵悱恻”的情感错,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这是杜甫的代表作,能够体现其诗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13902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