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的散文诗集有哪些

踏春的散文诗集有哪些,第1张

踏春

告别冬天的严寒

春,悄然而至

那柔媚的春风

轻轻将春天吻醒

大地开始象一块调色板

染尽赤橙黄绿青蓝紫

画一幅春天的水墨丹青

那北回的归雁

迎着春天的朝霞

不断变换雁阵

春燕啄着春泥

飞回旧时的屋檐

那早谢的林间飞花

穿越千年

在唐诗宋词里翩翩起舞

枝头闹春的花与叶

和着啾啾的鸟鸣

共跳一曲春天的芭蕾

携三五好友

赏花戏水

共赴一场春天的花汛

(一)农历的二月,正值早春时节。南方地区的气候,总是时晴时雨,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然而,东风解冻,散而为雨;春雷惊蛰,草木萌动。料峭的寒风,凄冷的阴雨,潮湿的雾霾,终究挡不住春天的脚步。随着季节时令的更迭,悠悠春风,应时而生;潇潇春雨,飘然而至。春风如酥,春雨如膏,润泽大地,滋养万物。一时间,山川原

(一)

农历的二月,正值早春时节。

南方地区的气候,总是时晴时雨,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然而,东风解冻,散而为雨;春雷惊蛰,草木萌动。料峭的寒风,凄冷的阴雨,潮湿的雾霾,终究挡不住春天的脚步。随着季节时令的更迭,悠悠春风,应时而生;潇潇春雨,飘然而至。春风如酥,春雨如膏,润泽大地,滋养万物。一时间,山川原野、田园阡陌、村落农舍、房前屋后,到处百花盛开,万木争荣,姹紫嫣红,春意盎然。

阴雨初歇,天空晴朗,春风和煦,山水明净。一轮杲杲的春旸,悬挂在蔚蓝疏朗的天空,散发出明彻柔和的光辉,照彻寰宇,光曜大地。春天温润的阳光雨露,唤醒荒凉沉寂的土地,凝聚生命成长的气息。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升腾起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催生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的旖旎景象,让人赏心悦目,充满诗情画意。

在这春风沉醉的日子,在家里蛰伏一个冬天的人们,耐不住春日暖阳的熏陶,挡不住万紫千红的诱惑,趁着晴朗平和的天气,红男绿女,三五成群,呼朋唤友,结伴而行。到原野上去远足游玩,踏青赏花,呼吸新鲜空气,与明媚的春光透彻地融和在一起。他们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纷纷离开喧嚣的街市,走出闭塞的家门,来到僻静的郊野,走进原野山川,走进森林草地,与青山绿水进行亲密地接触,借以释放自己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天性。他们徜徉在温暖的阳光下,投入到春天的怀抱里,踯躅于山边水涯,漫步于荒野幽径,穿行于树丛花蹊,兴奋地聆听百鸟的歌唱,品味花朵的芬芳。他们为了寻找春天的足迹,翻山越岭,探幽寻胜,登高望远,临渊戏水,一路上山高水长,浅唱低吟,意兴悠然。他们被苍郁的原野、潺潺的流水、碧绿的草地、浩瀚的林海所吸引,被苍莽原野无边的美景所陶醉,尽情地领略山水情趣,恣意地欣赏林泉风光,从大自然中寻找到自己的乐趣。

自古以来,人们把早春时邀朋会友,结伴而行,前往郊外原野远足散步,采青赏花,借以陶冶性情,皈依自然的一系列活动,取了一个非常有诗意的名字,叫做“踏春”。

(二)

说到“踏春”,人们最先想到的事情,应当是去赏花。立春过后,地气回暖,春风吹拂,新芽萌动,春情勃发。随着被称作“东风第一枝”的梅花,笑迎漫天飘舞的飞雪,在铁骨虬枝的梢头绽放,凌寒吐蕊,浴雪而开,领先群芳,传递花信。紧接着,便在山川原野之上,铺开一幅群卉争芳的锦绣图画:野樱争春、山茶怒放、迎春竞艳、棠棣飘香、瑞香馥郁、木兰芬芳……各种各样的花朵应时而开,争先恐后,各不相让,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妖娆景象。一时间,赏不完的水仙海棠,品不够的玉兰红杏,看不尽的夭桃秾李,赶趟儿似地竞相开放,嫩红娇绿,粉妆玉饰,逞妍斗色,群芳荟萃,将大地点缀成一个偌大的天然花园。在这春光乍现的时候,当你兴致勃勃地来到原野上,欣赏山水园圃里群芳争妍的绚丽图景,一定饶有兴味,神思飘逸,心情好得不得了,不由得从内心感叹自然衍生、天地造化的神功,为这百花盛开、群卉争芳、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烂漫春天兴奋地点赞!

早春时节,当人们走进乡野农庄,随处可以看到“入山无处不花枝,远近高低路不知”的绮丽景象。近年来,随着农业规模化种植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地方新开拓种植的果园,动辄数千百公顷。一旦等到花开之时,当你来到这些“花果山”中,只见漫山遍野,尽染芳菲,到处花枝招展,灿若云霞,香风阵阵,蜂飞蝶舞,感觉真正走进了“香雪海”。让你置身于花的海洋之中,简直辩不清东西南北,如同迷醉在万花丛中,瞬间为之惊艳和震撼。这时候,只要你略微沉吟下来,品味一下宋代赵葵的《赏花》诗:“人乐清明三月天,也随人赏万花园;偷闲把酒簪花去,不似儿童笑语喧。”必然对诗中所述赏花时的情趣,意有所感,情有所同,感到心领神会。如今,当人们置身于城市的高楼群里,深陷于物欲横流的世界,匆匆奔走于职场之中,生命似乎被禁锢在封闭的巢穴里。如果在春风和煦的早春,能够利用难得的节假日,抛开许多的繁琐事务,挤出些许空暇的时间,到春天的原野上去漫步,徜徉于无边的绿色之中,在公园、在旷野、在路边、在山头,看嫩绿的青草自由自在地生长,看鲜艳的花朵无拘无束地绽放,感受花潮涌动,香风扑面,彩蝶纷飞,欢声笑语的场面。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人们只有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才能体察天地万物的瑰丽,才能感悟生命的风采。

(三)

除了到野外去赏花,让人感到极有兴味的事情,便是到山野丛林里去“采青”。这里所说的“采青”,特指人们早春的时候,到野外采集各种可以食用的绿色植物,加工制作成保健养生食品的活动。这与汉族传统舞狮活动进入高潮时,“狮子”猎取悬挂于高处的“青菜”,作为其奖赏的“利是”,民间称之为“采青”的套路表演,意蕴上似乎有些相通,但并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自古以来,人们经常会利用郊游踏春的机会,进入到山边溪畔、水岸沙洲、田间地头,顺便进行相应的采摘活动,这也是上古以来一以贯之的传统。

在广大的南方地区,春季是多雨的季节。每当惊蛰过后,在轰隆隆的雷声里,绵绵细雨从天空飘然降落,潇潇洒洒,淅淅沥沥,无声地润泽干涸的土地,带来植物成长的勃勃生机。倏忽之间,春芽开始萌发,春草开始生长,原野上渐渐地泛起淡淡的新绿,正好应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的意境。值此温暖融和的春日,各种知名和不知名的野菜,诸如蕨箕、苦艾、苎叶、荠菜、鱼腥草、败酱草、鼠曲草等,从土层的缝隙中悄悄探出头来,好奇地窥探幽蓝色的天空,享受阳光雨露的抚慰,不断地舒展纤细的腰肢,将自己柔嫩娇绿的身子,袒露在春天的原野上。

这时候,正是人们换上轻盈的春装,带着盈盈的笑意,迈出封闭的门户,跨过狭隘的街巷,走出喧嚣的城市,来到广阔的原野,进行踏春郊游的最佳时机。这些赶着温润晴和的天气,到郊原上踏春漫步的人们,尤其是许多女性的游客,往往在踏青漫游、赏花观景的同时,还会在溪岸沙堤、河谷山坡、山野丛林里久久地驻足,四下转悠,到处寻觅,用兴奋而又挑剔的目光,审视脚下刚刚萌芽的植物嫩芽,寻找自己心目中的“山珍”,适时地予以采摘收拾起来。他们如同一只只刚刚飞出笼子的小鸟,在荒寂的山野间自由自在地飞翔,呼吸着富氧离子的清新空气,彼此相互招呼着,叽叽喳喳,大呼小叫,在山林田畴里钻来钻去,寻寻觅觅,悉心地发现所需要采摘的东西,不时地俯下身子,撷取那些绿意茵茵、鲜嫩欲滴的野菜,装进随身携带的口袋里。也许只要花上小半天的功夫,他们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将自己所带来的行囊,挤得满满当当,塞得鼓鼓囊囊,神情疲惫而又兴奋地走下山来。当然,这些满载而归的“战利品”,不但可以带给人以口腹的实惠,也能够让人体验到采摘的快乐。

这些在林地间自然生长的野菜,吸日月之精华,得山川之滋养,在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的环境下生长,没有受到化肥农药的侵蚀,没有重金属和工业废水的污染,绝对是安全放心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在时常听闻查获无良商贩售卖有毒菜蔬、菜农超标使用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激素、蔬菜的安全卫生质量难以保证的市场环境下,自然得到人们倾心地追捧。人们将它们采摘下来,小心翼翼地带回家里,经过一番精心的挑拣和清洗,便可烹饪现成的菜肴,或者制作时兴的食品,臂如做春卷、包饺子、做粄子,涮火锅等等。无论汆溜刷烩,还是烹炒煎炸,任凭你如何花样百出,随心所欲地加以烹调,保证色香味俱全,清香可口,鲜嫩绵软,齿颊留香,口感极佳。而且营养丰富,美容养颜,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具有极强的滋补功效,让人趋之若鹜,大快朵颐。

南方的客家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历史上被称为“瘴疬之地”。由于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极易患风寒湿痹症、热毒症、痈疖、疮毒、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野菜作为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好的食疗效果。比如马齿苋的药用功能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能降低血糖浓度、保持血糖恒定,对糖尿病有治疗作用。再如蒲公英,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以及多种维生素,散寒止痛,舒肝利胆,可以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慢性骨炎等。又比如蕨菜,它还是向日本出口的山珍野菜,具有安神清热、降气化痰、利尿安神、润肺理气、补虚舒络、清热祛毒的功效,主治吐血、赤痢便血、子宫出血、遗精等症。所以,民间有“凡草都是药”的说法,但凡每年药市开张,或者平时的药摊上,许多野菜干制品以及花花草草,都会成为众人求购的中草药偏方。

在我们的家乡,人们为了品尝野菜的时鲜美味,同时将其药用价值发挥到最佳状态,达到最好的食疗效果,会变着法子将野菜制成特色食品,让它更具独特的地方风味。人们将刚采摘下来的野菜,配制成各种不同的肉馅,用来包饺子,做春卷、做簸箕粄。或者掺上大米粉、木薯粉、蕉芋粉等,用木棰和碓臼捣碎搅拌,做成各式各样的粄子,如艾粄、苎叶粄、白头公粄等。这些以野菜为原料制作的食品,或蒸或煮,或煎或炸,青翠鲜嫩,爽滑可口,风味独特,而且食疗效果显著,确实是春季难得的时鲜食品,让人赞不绝口。

这些野菜,在过去饥馑窘迫的岁月,曾经被称作“救荒草”。每当遇到青黄不接的春荒时节,这些从山上采下来的野菜,时常作为粮食的替代品,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成为饥荒中救命的口粮,维系着人们生存的希望。然而,物换星移,时过境迁,如今野菜早已卸弃了救荒的使命,因为其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良品质,成为具有特色风味的大众绿色食品。

(四)

据说,“踏春”的民间习俗,远在先秦时就开始形成,由来已久,遂成时尚,逐渐演变为汉民族最为重要的旅游风俗。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的“花朝节”、农历三月初三日的“上已节”、以及随之而来的“清明节”,各地都会盛行踏春郊游、春禊祓禳等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在这些汉民族的传统节日里,人们兴之所至,怡然自乐,结伴到原野上踏青郊游,远足漫行。同时,还会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举办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游戏活动,借以锻炼身体,放松心情,感怀生命,皈依自然。因而,与“踏春”相关的各种活动,传承千年,绵延不绝,丰富多彩,成为一件官民共赏、老少咸宜、颇受普罗大众欢迎的赏心乐事。

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素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在他那篇脍炙人口的《兰亭集序》中,记叙了他于晋代的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已节”,邀集一众当时颇有名望的官宦文人,到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举行修禊活动的盛况。他在这篇著名的骈赋中,向我们展示了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淳厚的风土人情;让我们领略到了隽妙雅逸的名士风采、旷达玄远的中古之风,成为描写踏春旅游的滥觞之作。

宋代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写过一首《天童山溪上》的诗:“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溪深树密无人处,唯有幽花渡水香。”从这首描写“踏春”的记游诗中,表现了作者纵情山水,归依自然,追求淡泊与宁静的内心境界,可谓情趣盎然,意蕴幽远,精妙绝伦,值得细细地品味。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从古至今,无论在什么时候,每当时令跨入了春天的门槛,也便迎来了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

早春时节,正值踏春郊游的大好时机,原野上清风吹拂,嫩草泛绿,繁花似锦,莺歌燕语,到处是一派宜人的春光。大家喜形于色,热情相邀,结伴而行,一起来到优雅清新的山水之间,置身于温暖和煦的阳光下,迎着拂面而来的悠悠春风,面对碧水蓝天红花绿树的怡人风景,尽情享受大自然美丽的馈赠。这时候,无论是骑着高头大马的高官显爵,还是短襦长裙的黎庶布衣;无论是穿着峨冠博带的仕宦世胄;还是布褐青衫的寻常百姓。无数的才子佳人、红男绿女,不管三教九流、尊卑贵贱,大家都带着欢欣的笑容,一个个喜上眉梢,神采飞扬,高兴地击节而歌,踏浪而行,长歌短啸,且歌且行。尤其是哪些多愁善感的文人骚客、风流逸士,面对着眼前的青山绿水、旖旎风光,浸*在无限美好的时光里,一个个神思飘缈,文思涌动,诗兴大发,高声吟哦。他们出于对美好春光的内心依恋,对于生命现象的独到领悟,对于人间岁月的美好情感,定然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浪漫优雅的文字记录下来。并且加以艺术化的加工润饰,演绎成曼妙的诗行,凝炼成优美的佳句,创作出反映春天神采和风韵的瑰丽篇章,其中的一觞一咏,一吟一叹,无不文采斐然,让人手不释卷、荡气回肠。他们留存于后世的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可以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中信手拈来。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古代诗歌的开篇之作,主要描写了西周春秋时期农耕社会的现实面貌。《诗经》中有关“踏春”和“采青”内容的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主要反映了农业耕作、男女相爱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一篇极为有名的《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根据这首诗所描述的意境,我们可以推测,这是青年男子唱给心上人的情歌。在某个仲夏的早晨,一个身着白衣的女子,提着小竹篮,来到芳草萋萋的田垅里采野菜。她袅娜的身姿、清丽的容颜,被一个早起的少年看见。少年钟情于她的美貌,在路边痴心地守候。因为久等不见,于是,他发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叹!

在《诗经》里头,还有许多反映这方面内容的篇章,如《采薇》《采蘩》《采苹》《卷耳》等等,大抵都与春天到山野间采摘有关,与当时流行“踏春”的风俗,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内在的联系。其中的一首《采薇》:“采薇采蔽,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只要你反复吟诵这些诗句,就会从心里浮泛起一幅“踏春”的图画,让人意念萦怀,情思飘逸。

自《诗经》以后,关于描写“踏春”的诗,如恒河沙数,琳琅满目;如过江之鲫,难以计数。然而,品鉴所有吟咏“踏春”的诗文,最让人推崇备至,并且让人心灵震撼的,应当是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据说,这首诗源于崔护的亲身经历,其中隐藏着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大意是说,崔护到长安城备考,清明节出城郊游时,到山庄讨水喝,巧遇一个靓丽的村姑,倚着桃花,眉目含情,不胜娇羞。崔护告辞后,情怀缱绻,无法遣怀。翌年清明,再次来访,未见村姑,只好题诗门扉,怅然而去。过了几日,心烦意乱,又来寻访。有一老者闻声出来,告知女子见诗伤情,绝食而死。崔护悲恸莫名,抚尸痛哭。或许真情感动上苍,女子死而复生。老者系女子乃父,允诺将女子嫁与崔护,遂成就一段传诵千古的美好姻缘。

这个传奇故事曲折离奇,起伏跌宕,结局完美,引人入胜,被人称为“桃花缘”。诗人崔护因踏春时的奇妙经历,巧遇佳人,以花为媒,天赐良缘,终成眷属,情节感天动地,让人不胜唏嘘。“人面桃花”唯美而浪漫的传说,那样的风流倜傥,那样的潇洒俊逸,那样的凄美动人,那样的缠绵悱恻,成为无人不歆羡的爱情佳话,无人不向往的千古美谈,被历代无数的风流雅士所推崇,无数的痴男怨女所仰慕,确实是夙缘天定、良缘美眷的爱情经典。同时,因为有这一次难得的踏春艳遇,演绎了一场美好的风流逸事,也催生了一首传诵千年的优美诗篇,为诗人赢得了长盛不朽的诗名。

这首诗展现的是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却道出了人们共同的生活体验,似曾相识,回味无穷,读之感心动耳,荡气回肠,让人拍案叫绝!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如果能够邂逅一场浪漫唯美的艳遇,经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那将是何等的幸运!然而,春风悠然,桃花依旧,音容宛在,人面何觅?人世间许多美好的事物,或者可遇而不可求,或者可求而不可遇,皆有其内在的因缘和定数,只能留给世人无限的想象,带给人生诸多的感慨!生涯有限,生命无价;四季轮回,岁月静好;顺其自然,夫复何求!

(五)

阳春三月,桃红柳绿,山水清明,风光秀丽,风景如画。大地展现蓬勃的生机,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情怀荡漾,诗意盎然,正是踏春的好时候。趁着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利用空闲的假日,邀上几个好友,带上随身的行囊,去广袤的原野上郊游踏青,去苍莽的山岭间登山远足,去空旷的田畴上采挖野菜,去蜿蜒的小河边涉水钓鱼,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在大自然宽厚的怀抱里,你可以做你喜欢做的任何事情,任凭你逢山开路,遇水过桥,攀山越岭,率性而为。可以不计速度,只求消遣,怡然自乐,气定神闲,逍遥自在,优哉悠哉。借以调节身心,寻找乐趣、放松自己。你可以登高揽胜,临渊觅景,看树赏花,听鸟观泉,浏览大地无边的风景,欣赏乡村美丽的风光。让田畴里芳草的气息,沾染上你的衣袖;让园林里花朵的清芬,飘逸在你的身上。

暮春时节,红花绿树,莺歌燕舞,春意正浓。记得再过几天,又到了农历的三月初三,一个值得萦怀的的日子。在你的心灵深处,是否还浮泛起许多童年的记忆?在你的耳边,是否又飘荡起那首熟悉的歌谣:“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清明,是我国所有的民俗节日中,唯一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 老深圳人清明节上山扫墓祭祖,非常形象地称作“拜山”。拜山按当地习俗,多数清明节是家庭式拜祭祖先,重阳节是家族式(全村或全姓氏)拜祭祖先;当然,也有一些村民在中秋节去拜山,比如坪山、龙岗、坪地一带的少数村子。 拜山前,隔天就到酒楼订购烧乳猪一只,备好水果、茶、酒、米饭、糖果、“鸡屎藤粄”、艾粄糕点、饼干、香烛、炮仗、金银纸钱等祭品。第二天一大早,全家或兄弟几家数十人,带上锄头、铁铲到坟山为先人坟墓除草、培土,在先人墓碑前,摆上祭品,敬上茶酒,以年长者开始顺至子孙,每人点燃三炷香,虔诚地向先人跪拜,口中诉说:“我们来看你了,带来你喜欢吃的用的穿的,希望祖先保佑子子孙孙平安大吉,事业有成。”然后,烧纸,续茶,续酒,燃放炮仗。 过去传统拜山祭毕,因为交通不便,只好在山上解决午饭。就地在山头挖坑垒灶,拾柴做饭,土称“吃山头”。如今交通便利,很快回到家里吃饭。回家时,留下其他祭品,只带回烧乳猪、苹果回去,把拜过山的烧乳猪和苹果分给兄弟各家吃,沿袭过去“分太公猪肉”的风俗;据说拜过山的烧乳猪,吃后会得到祖先庇佑,事事顺利,平安无事。路上每人还吃上一两颗拜过山的糖仔,回味亲人生前给后人的关爱,珍惜如今本族本房“枝繁叶旺”的幸福生活。 当地人对拜山很重视,港澳台同胞、海外的侨胞和亲属都赶回来拜祭。墓上有无新土判断墓主有无子孙的存在。乡间有“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的谚语,老百姓口头禅也说:“有添丁,好拜山。”意思是说生个儿子,老(死)了好有后人拜山。于是,民间一直自发形成一种习俗压力。人们通过扫墓祭祖,在感念先人的恩惠同时,又深感后代繁衍兴旺。据说祖先在坟墓里安住,关系到子孙的繁荣,子孙的兴旺又能保证祖先的安宁与香火的延续。因此,祖先墓地不仅是生命之根,同时也是情感之结。 当然,如今是新时代了,风移俗易,拜山祭祖在回归传统的同时也有了许多革新

两广地区用语,意思是在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的时候,去祭扫祖先的坟墓,是一种祭祀先人的纪念活动。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清明拜山并未如同想象中一样简单,必须按照习俗遵循一定的祭祀顺序。首先,就是要将墓园打扫干净。接着,可以将携带的酒食果品等物品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这是为了告知他人,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再叩头行礼祭拜。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依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 在传统民俗中,拜山并非全都是寄托哀思,也可以家人围坐聚餐饮酒,也可放风筝,踏青就是清明的一项重要活动。倘若周围有柳树,小朋友可以把柳条编成圈状,戴在头上,因为古语有云“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不过,玩乐之余,要小心不要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污言秽语,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 拜山要在3点前结束 至于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就具体时辰而言,古代清明拜山都在寅时,就是凌晨5-7点。现在这个要求有点苛刻,但不管如何,祭祀活动都要在下午3点前结束,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晦气。 拜山都要买些鲜花祭祀祖先,菊花比较合适。因为中国古代把菊花当做寄托之花,有思念的意义,其中白色菊花最适合,也可以搭配一些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衣着方面切忌穿大红大紫的衣服、佩戴红色的配饰,但本命年者除外。 孕妇不宜拜山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清明拜山的。通常来说,怀孕的妇女以及来例假的女性都要避开,还有一些时运较低的人也尽量避开清明当天扫墓。所以建议所有人拜山当天,在洗漱之前,先照镜看自己的额头,看看有没有乌黑的气色,如有则表示不宜拜山。此外,也有不少人由于各种原因陪同朋友去祭扫。建议最好不要,因为各自的气场是不一样的。如果实在不能避免,那么这需要佩戴避邪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否则会犯了禁忌。从风水来看,有人会担心拜山是否会将阴气带回家。其实,很难一概而论。只要你怀着尊敬先人的心情,对四周的亡者也予以尊重,同时佩戴一些佛像、护身符,应该问题不大。必要时,可以在拜祭完进入家门之前,进行跨火盆仪式。 拜山前,隔天就到酒楼订购烧乳猪一只,备好水果、茶、酒、米饭、糖果、“鸡屎藤粄”、艾粄糕点、饼干、香烛、炮仗、金银纸钱等祭品。第二天一大早,全家或兄弟几家数十人,带上锄头、铁铲到坟山为先人坟墓除草、培土,在先人墓碑前,摆上祭品,敬上茶酒,以年长者开始顺至子孙,每人点燃三炷香,虔诚地向先人跪拜,口中诉说:“我们来看你了,带来你喜欢吃的用的穿的,希望祖先保佑子子孙孙平安大吉,事业有成。”然后,烧纸,续茶,续酒,燃放炮仗。 过去传统拜山祭毕,因为交通不便,只好在山上解决午饭。就地在山头挖坑垒灶,拾柴做饭,土称“吃山头”。如今交通便利,很快回到家里吃饭。回家时,留下其他祭品,只带回烧乳猪、苹果回去,把拜过山的烧乳猪和苹果分给兄弟各家吃,沿袭过去“分太公猪肉”的风俗;据说拜过山的烧乳猪,吃后会得到祖先庇佑,事事顺利,平安无事。路上每人还吃上一两颗拜过山的糖仔,回味亲人生前给后人的关爱,珍惜如今本族本房“枝繁叶旺”的幸福生活。 人民拜山很重视,港澳台同胞、海外的侨胞和亲属都赶回来拜祭。墓上有无新土判断墓主有无子孙的存在。乡间有“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的谚语,老百姓口头禅也说:“有添丁,好拜山。”意思是说生个儿子,老(死)了好有后人拜山。于是,民间一直自发形成一种习俗压力。人们通过扫墓祭祖,在感念先人的恩惠同时,又深感后代繁衍兴旺。据说祖先在坟墓里安住,关系到子孙的繁荣,子孙的兴旺又能保证祖先的安宁与香火的延续。因此,祖先墓地不仅是生命之根,同时也是情感之结。 烧鹅、烧猪、烧肉,一向被称为清明拜山三宝。江湖传闻,这三者要好吃,必定要按照传统方法来烧制,更时常听到行家说,某地的烧味是传统缸烧,然后大家齐齐静默一秒大吞口水发思古之幽情。难得2009年清明有3天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等于多了个小长假,而拜山更可以变成郊游。既然如此,不如来一趟元祖版三宝觅食之旅啦! 猪、鹅 清明拜山为何指定猪和鹅做主角?挑选烧猪作为祭品,有“铜皮赤壮”的寓意,希望祖先保佑子孙健康、家庭和睦。以前只有有钱人家才抬着整只烧猪去拜山,普通人家只会买上一两斤。选烧鹅则因为鹅有髻,取后继有人之意。 乳猪 指刚出生两周到两个月的小猪,重量为2斤到10斤,特别肉少、皮薄、脂肪多而不油腻,肉味不浓,肉滑质软。 中猪 两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的猪,重量在20斤到45斤左右。肉较多,肉质变得较粗,不同部位开始出现不同味道及质感。但因为养多一两周就会变大猪,所以猪农甚少出售。也有人觉得用它们来拜山够体面,不过得提前预订。 大猪 三个月以上的猪,重量在45斤以上。脂肪多、肉厚,每个部位有不同质感和味道。以腩位最金贵,价格最高。

求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0954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