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打造沉浸式密室心之镜妖你一起穿越绮美世界

阴阳师打造沉浸式密室心之镜妖你一起穿越绮美世界,第1张

1月16日,阴阳师IP与MRX联合打造的沉浸式密室《心之镜》正式发布!发布会上,公布阴阳师沉浸式密室将于2021年2月2日在上海开启试运营,届时,玩家可以在两个小时游玩时间里,充分沉浸到人妖共生的幻想世界中,化身阴阳师,畅游光怪陆离的平安京,解开重重谜题,来一场打破次元壁、混淆虚拟与现实的奇妙冒险。

《心之镜》主KV

阴阳师xMRX推出沉浸式密室《心之镜》即将试营业

本次与阴阳师合作的MRX密室,是国内最早的、体量最大的沉浸娱乐公司,采用逼真**级场景、型机械装置等高水准制作,构造出了国内顶级的互动体验中。创立以来,持续打造出《弥生》、《胭脂扣》等口碑与人气领先的爆款密室产品,深受众多用户喜爱。

弥生系列-图

而阴阳师IP作为网易旗舰级IP,自《阴阳师》手游上线以来就吸引了大批二次元爱好者的喜爱,经过4年时间的经营,已经逐渐成长为集衍生游戏、泛娱乐、线下业态、衍生品等为一体的头部IP。今年继“Onmyoji阴阳师主题店”上海旗舰店开业后,阴阳师IP又携手MRX密室,首先于上海打造《心之镜》阴阳师沉浸式密室,为玩家营造更为丰富有趣的《阴阳师》文化交互体验场所。

Onmyoji阴阳师主题店-图

在发布会现场,除了公布试营业日期及详细购票方式,密室方还曝光了后续开店计划。以上海为首站,阴阳师沉浸密室还将陆续在更多城市开启,让更多玩家有机会一起参与体验。

此番双方合作,一个是拥有丰富奇幻世界观及庞大玩家群的IP,一个是业内享有口碑的互动体验公司,他们共同打造的这个沉浸式密室《心之镜》到底又隐藏怎样的玄机呢?

业内最高制作水准打造,与晴明一同开启全新故事

据悉,为了打造《心之镜》,制作团队方面,密室场景邀请到了曾制作过《白夜行舞台剧》、《仙剑舞台剧》的染空间合作;特效方面则由制作过《流浪地球》、《异形》的希娜魔夫好莱坞视效公司操刀;同时,在超700平米实景里,十数位专业演员提供剧情服务,带领玩家沉浸到东方幻想世界里。

为了给玩家带来原汁原味的东方奇幻体验,《心之镜》的剧情将以阴阳师IP的世界观为基础而延展,经典游戏角色演绎全新故事。玩家将跟随晴明的脚步探索未知,感受故事内外的不同情感羁绊。而阴阳师IP的原声音乐,更是将玩家带到那个烟火味与幻想感并存的妖怪世界里。

多维内容开发,游戏世界不止步于虚拟世界

《阴阳师》自上线以来,依托庞大的世界观,以及完整丰富的式神设定,一直致力于在不同维度、不同场景探索内容的可能性。特别是近几年,阴阳师IP与必胜客、周生生等线下门店进行联动,借助玩家与式神的情感羁绊,连通现实场景的LBS玩法,将平安京带到玩家的生活中,与他们发生真正的交互,创造共同羁绊。

阴阳师X周生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阴阳师IP从2019年开始,主题店先后在广州、上海开业,着力打造包含吃喝玩乐综合体验的线下社交场景。主题店不仅为玩家与式神、玩家与玩家提供了一个真实可感的交流环境,同时还结合了当地文化特色,如粤式的潮流、海派的优雅,延展出更丰富的设定和剧情。

而本次联动MRX打造密室,是阴阳师IP在场景打造上的再次尝试,与之不同的是,《心之镜》将会在阴阳师世界观的基础上,通过MRX精心打造的场景,带领玩家再一次亲历平安京人鬼交织的全新故事,令阴阳师的故事和羁绊得以延续。主题密室在拉近玩家距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阴阳师IP的接触面,让更多非阴阳师玩家接触到平安京的志怪冒险。

沉浸式密室的推出是《阴阳师》手游在场景打造上的进一步探索,同样也是构建IP生态道路上坚实的一步,此次携手MRX的跨界合作,将以最简单的方式走进现实世界,让玩家在游玩的同时,领略阴阳师不一样的精彩。

并不是,有一类剧本称之为恐怖剧本,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剧本杀

其他的还有重推本、情感本、欢乐本、机制本等等等等,甚至在一个剧本里,也可能每一幕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上一幕恐怖气氛十足,可能下一幕你就哭的泪流满面。

“剧本杀”,一词起源于西方宴会实况角色扮演“谋杀之谜”,是玩家到实景场馆,体验推理性质的项目。剧本杀的规则是,玩家先选择人物,阅读人物对应剧本,搜集线索后找出活动里隐藏的真凶。

剧本杀不仅仅是一个游戏,更是一个集知识属性、心理博弈属性、强社交属性于一体的娱乐项目。

打本方式:

“剧本杀”有线上和线下“打本”两种方式。

线上App提供的剧本大部分免费,少数精品剧本需要付费,玩家在同一个网络“房间”中以声音展开角色扮演游戏;

线下实体店通常根据剧本设定布置场景,玩家同处一室,通过语言、表情、谈吐、肢体动作等表演故事。

这样的游戏过程也被玩家们称为“打本”“玩本”“盘本”。 

通常剧本杀整个过程持续时间不定,但基本上需要数小时,一天只能安排上午和下午各一场。

不知从何时起,密室逃脱这一惊险刺激又有趣的游戏出现在我国各个省市各个城市之间并火了起来。很多年轻的朋友们为了寻求刺激,体验各种奇妙有趣的剧情,甚至检验男女朋友之间的感情是否忠诚,都会选择叫上朋友,同学或者同事去进行密室逃脱探险。密室逃脱,主要是指在一个固定的场合地点,在一个除了进口和出口之外,整个区域都是封闭的空间内进行人物扮演,剧情演绎,资料搜集等过程来解锁整个故事线的一种游戏类型,其中在故事的种类当中,有恐怖本,情感本等各种各样的故事类型。当然最火的便是恐怖本。由于在恐怖本中会有工作人员扮演成比较恐怖的样子和装扮,在玩家进行探索,或者是搜证演绎的过程当中,便会突然出现对顾客进行惊吓,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那么有人就问了:如果能够在密室中反客为主,你最想做什么刺激的事情呢?如果是我的话,我最想做的就是呆在一个隐蔽的地方去“反吓”那些工作人员。当他们突然出现并追着我的朋友们进行吓唬的时候,我会选择从另外一个比较隐蔽,且没有人想像得到的地方突然冲出来,对扮演恐怖角色的工作人员进行惊吓,让他们也尝试一下被吓倒的滋味。

当然,我们也知道在密室逃脱中的很多工作人员,毕竟工作时间也比较久了,在工作前期也会进行相关的工作培训,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比一般人是要强上许多的,恐怕就算我们藏在某一个不被人所注意的角落,然后突然窜出对他们进行“反吓”行为的时候也很难吓到他们吧。总之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种单纯的想法,不知道如果是你的话,你会做一些什么刺激的事情呢?

《密室》是一本由[瑞典] 约纳斯·卡尔松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68,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密室》读后感(一):《密室》:必要的敌意

瑞典作家约纳斯卡尔松的作品《密室》,是一部很典型的寓言小说。寓言小说有两个要素,一是其抽象性,抽象性决定其基本事件的不可能发生,也便给了作者顺理成章去虚构的权力;另一点则是其多重性。一则寓言可以被从多重角度解读,拥有无尽的可能。

这部作品的关键是“密室”。机关职员“我”初来乍到踌躇满志,想要在机关里做出一番“公司”中的事业——迅速晋升、出人头地。怀有如此志向的他很快对自己的工作时间进行了规划,随后又意外地发现了“密室”的存在——在走廊的深处有这样一间房间,“我”一旦置身其中便会文思泉涌。这发现令我欣喜若狂,却也招来了不小的麻烦——因为这间“密室”,除了“我”并没有人看得见……

于是该怎样解释这个游离于日常秩序之外的密闭空间,便成了解读这部作品的关键。事实上,这间“密室”很容易让人想起卡夫卡的“城堡”,那永远无法进入之地。可约纳斯的“密室”,实际上是可以进入的——但为什么其他人却看不见呢?

如果按照排中律“非真即假”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到的解释无非就是有人在说谎——如果众人的说法为真,“我”的密室便是客观上不存在之物,来源于臆想。可“我”的臆想究竟是为何出现的呢?是出于主观逃避,“装病”(如作品中的精神病科大夫所说),还是来自客观的触发,是“真的病了”呢?

我更倾向的是与之相反的解释,即,“众人在说谎”。那便可以很好地解释我的坚定与众人的慌乱。这显然是符合“办公室法则”的——无论在怎样的地方,法则里一定会有一条,需要人们保持一致,即便是最显然的事实,也需要在必要的情况下集体“熟视无睹”——这也是所有集体的逻辑。

如果把集体理论套用到《密室》的故事上,我们可以“按图索骥”地得到不少对应——众人的平庸、反应的迟缓,以及面对“异端”时的恐惧和团结。而在反面的“我”,则代表了个体对集体的反抗,而这种反抗是建立在“发现密室”的前提下的——发现一个自由、可以获得灵感与高效的空间所在,最重要的,是这个空间只能用来独处。而密室中的“我”,在众人看来则是进入了“可怕的发呆”的状态,在墙边静止不动。

如果按照博尔赫斯的理论,一切对于空间的占有欲都来自于对时间不可把握的伤感的弥补,那么《密室》的主题,似乎就可以从这件神秘的屋子,推进到更本质的隐遁与逃离。但这种隐逸的“ ”最终导致了个体与集体矛盾的激化——用现代的观点解释,是个体时间游离在集体导致的断裂,现代管理模式的根本就在于管理能量,这种“游离”即便意味着更好的成效,也是不符合管理原则的。而从原始的角度来看,这种逃离代表了一种未知,而未知显然是令多数感到恐惧的。

从根本上说,《密室》这个文本所体现的,是个体与集体之间不可改变的对立——这种时刻对于个体而言,保留必要的敌意是恰当的,毕竟比起成为原来自己的“敌人”,即便是彻底的挫败,也要显得更好过一点。

至于我为什么更倾向这种解读,那是因为,对于将要读这本《密室》的读者,你一定是独自一人。

《密室》读后感(二):在工作中到底要逃避什么呢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许因为年轻总是会受到特殊的照顾。前辈的同事们个个面带笑容,时不时的在办公室里分享礼物与食品。那时候曾以为这就是办公室生活。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再去看办公室生活时,发现那里已不是生活,而成了政治。这里面住着各种各样的人。

中篇小说《密室》正是通过“我”比约恩的大量心理描述,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办公室里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时间跨度并不长,通过简短的描述,却将办公室里的人物与现实做了一个微妙又奇特的交待。《杜拉拉升职记》里那个步步往前走的姑娘是特例,是正能量,然而大部分人却是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老去,渐渐变得迟钝与衰老。

由于结构的精致,以小章结方式展开,整个故事轻松易读。初看似乎有些荒诞的情节,细细看来却蕴含着极大的能量。将办公室里暗黑无奈又孤独的一面全藏在简短的文字里。最开始比约恩希望很快能在新单位里大展拳脚、受到同事们的爱戴。就像许多初入职场,或来到新职场环境时的职场新人所渴望的一样,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他自信有着这样的能力,并且意识到“在内心深处,我们只希望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时不时来一场易于消化的娱乐活动。其余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装腔作势”。虽然在前一份工作中,比约恩似乎与那里的同事们相处得并不是太好。在新单位中人际交往中的挫败感也很快的到来,让他渐渐与新的环境格格不入。与此同时,他发现了一个房间,在电梯与厕所之间的那个空间。因为这样一个其他人看不见的空间,这个空间成了比约恩独有的,比约恩又成为办公室里的另类。

比约恩发现的秘密空间里一切井然有序,而且那里是比约恩力量的源泉。他在里面得到内心的安静,藏在这个空间里他可以完成工作所需的出色构思。这个与现实中许多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症状类似,比约恩用尺测量后,在内心深处也意识到这个空间并不存在。然而《密室》的作者显然并不满足于“精神分裂”这一点,也不满足于这样一个“真相”。上司卡尔建议他去看精神科,他就去精神科,与精神科医生一段莫名对话后,医生宣告:“我觉得你是在装病”。比约恩一直思索的也不是房间是否存在,而是感慨于房间是如何巧妙的被安排在这计算不出来的空间里。

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烦心事,总想找个树洞去吐露自己的苦恼。而办公室里的随意吐槽,很可能成为工作的暗礁。就像这一个让比约恩藏身的“房间”,也成了他与办公室所有成员斗争的导火线。大家时不时的围在卡尔那个拥挤的办公室里,这里有排斥,有抗争,有报仇的意愿,也有着善意。卡尔作为上司,似乎什么也不支持,又什么都不反对。

“愚蠢的人并不总是知道他们很蠢,也许他们会感受到有什么错了,也许他们会注意到事情没有想象中那样发展,但他们很少会意识到这都是因为他们自己。也就是说,那些问题的根源在他们自己。”这是比约恩的话。就像他并不知道自己在逃避什么一样,但至少他能在那个密室里找到自己的安全感。

我一直在想为何比约恩如此执著于这个空间的被承认?那么这个空间对于比约恩究竟意味着什么,也许在每个读者心中都有着不一样的答案。

《密室》读后感(三):读完

这本书太有意思了,三月读书最佳吧。 首先我整本看得都很愉快,篇幅不长,算是中篇小说。 故事讲主人公换工作进入了某个 机关,在办公室当中由于觉得自己过于优异与其他人格格不入而产生了困扰,就在这个时候,他发现在办公室里有一个很特别的房间,他总是忍不住进入这个房间里面去休息,去排遣心中的郁闷,但是在别的同事眼里,他却只是面对着一堵墙呆滞地站着…… 前三分之一,整篇都是主人公“我”如何自鸣得意地去看待其他办公室里的“庸人”,甚至还因为前台漂亮姑娘对他的亲切而觉得对方喜欢自己…… 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极为不讨喜的人,而作者更是用幽默又讽刺的笔触描写这一切,让人无比地想知道后续发展,尤其是关于那个别人都看不到的房间…… 不剧透了,个人觉得,这本影射了一些个人与集体,规则与不守规则的人与人关系,庆幸的是作者并没有直白地表达中心思想,而是让你自己去理解,去感受,像这样的一本书,大概真的会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出现吧。至少我在豆瓣上看别人书评里的观点,再对照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会有契合,更有完全不赞同的差异。 总之这本是真的推荐大家读啊~很有意思。

《密室》读后感(四):一点小看法

对这本书其实蛮失望的,浪得虚名,并没有被描述的那么神乎其神,除了最后结尾处那一点点的节奏加快之外,其他都稀松平常,说经典是夸张了,不读亦没什么可惜。不过整个故事读下来,有一点还是值得思考的,就是人与人的不可沟通性,我绝对承认和接受关于人三教九流的分类法,虽然时代在变,人在不同时空下对外身份的名称会有差异,但人内在的身份是绝不会变的。你可以沉默的反抗所有人,当你还籍籍无名的时候,但当你扮演了一定角色,这个社会赋予了你某个身份,理智与情感、认知与事实间的矛盾就异常尖锐了。我从来不觉得‘聪明’这个词能来形容我,但我可以选择智慧的活着,在对于人的的交往上面,我不会把谁幻想的多么好,抑或谁多么坏,只是你就是特定的个体,我只无限的认识你就行了,从这个层面上讲,可以说我看得最淡的就是人情,凡是能用钱解决的绝不轻易用人情,人情是用来解决钱解决不了的的人生难题的,再者说,又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情让你不付代价的随便用?跑题了,说回这本小书,它独特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是用‘密室’隐喻了‘生活’,办公大楼里的密室自始至终只有主人公一个可看到和享用,这正如生活本身对于某些人是具备显隐性一样。同样一件事摆在面前,有的人从来都会看到所还没呈现出的事物可爱性那一面,有的人却穷尽其力也什么都瞧不明白,是蠢吗?不至于,但事实就是如此,此刻,请你瞧向窗外,或者呆望远方,你是满怀憧憬的热泪盈眶也好,还是无动于衷的不知所措也罢,这些和我都没有丁点的关系,在属于我的人生道路上,我只需看清事实,然后静默的路过你!

《密室》读后感(五):特立独行何其难

最近,美国迪士尼**《疯狂动物城》在国内着实火了一把,这部**的成功在于它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一部动画片,还是给大人打了一剂让人兴奋的乌托邦。之所以把它定义为乌托邦,是因为**中的各种动物一起狂欢唱着“try Everything”的情景,在现实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实的动物世界中,狐狸是狡猾的,兔子是软弱的,绵羊是温驯的,但在动物城里,一切都超乎人们正常的思维,兔子和狐狸还能相爱,食肉动物也能萌萌哒。动物城中的生活应该是人类的终极梦想,幻想中的美丽新世界,但是真实的人类世界又是怎样的呢?小说《密室》便是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告诉我们在社会上特立独行的代价。

小说《密室》以主人公比约恩作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讲述自己在融入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中,发现了一个别人没有见到过的密室,在密室里自己能够卓有成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但是因为自己的“非同寻常”,被别的同事认为是精神上有问题的人,逐渐被孤立。《密室》的作者是瑞典作家约纳斯·卡尔松,除了作家这个身份,卡尔松还是瑞典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戏剧家,正是由于对于戏剧这种文学体裁的熟稔,卡尔松在小说《密室》中充分运用了戏剧的写作技巧。全书由65个精小片段构成,作为叙述者兼主人公的“我”的大量内心独白, 如同一幕一幕上演的剧目,使读者产生深深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如在密室。

除了在结构和叙述上的巧妙构思,小说在社会思想上的意义更大于文本本身,人最好的生存方式便是人云亦云,沉于芸芸众生之中,切不可特立独行,否则就像小说中的“我”那样,成为工作同伴中的一个异类,不为大家所容,正可谓中国的古语那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里并不单单指个人的卓越出众为人所不容,还包括个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生活观念诸如种种,比如就现在国内而言,很多人对同性恋抱有歧视,甚至对于独身主义、丁克家庭,都要嗤之以鼻,似乎只有遵循着老一辈的思想,找个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才是正常人,否则都是脑筋不正常的神经病。但实际上,正如《密室》中的比约恩所言“愚蠢的人看不见世界本来的样子。他们只看见他们自己希望看见的东西”,那些人只是构建自己所想要的社会,不允许有任何与之不同的杂音出现。

“很多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多的人,认为一切都很好。他们对自己的一切都很满意。他们发现不了错误,因为他们太懒了,懒得不想让自己摆脱那些例行公事”,而如果你成为了很多人以外的那个人,那么你就成为了《密室》中的比约恩。**《疯狂动物城》的片名的翻译本身耐人寻味,那些动物们莫不是疯了吗?否则怎么容忍一个社会中那么多特立独行的动物呢?

原创,转载请豆邮。

《密室》读后感(六):办公室的妄想

《密室》的故事非常简单,一个小职员调到了一个新单位。做为一个新人,尤其是不太擅长言辞且纤细敏感,或者说是有些神经质的人,渴望在新单位有一番作为,想方设法和同事融洽相处,然而总是郁郁而终的故事。

听起来是个悲剧,实则不然。这是一则诙谐幽默又略带嘲讽的中篇小说。作者是瑞典作家约纳斯卡尔松。卡尔松既是作家同时也是表演艺术家和戏剧家。

全书的行文结构按中篇小说来说比较独特,分为了65个篇章。但其实这65个章节其实更像是65幕或是65个分镜头。也许是作者戏剧家的身份,本篇中篇小说倒像是一幕办公室短剧。

相比于绝大部分的小说,本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全书皆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之口介绍了新单位的概况,办公室内几位新同事的脾气秉性,我的主要工作职责等等。没有旁白,没有环境描写,只有“我”和他人的对话以及“我”得内心独白。

这种写作方式写的书,我以前倒是读过几本,少有出彩的。原因很简单,一般的小说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同时辅以环境描写和大量的对话等铺垫和推进故事。这样内容看上去十分完整,也给作家更多的写作空间,可以采用多线故事并进的方式,或是讲述一个多主角的故事。于读者来说,以第三人称观看故事,宛如游戏中的上帝视角,方便纵览全局,亦可不分巨细,逐一查看。因此更容易接受。

而这种完全用第一人称,只通过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故事的方式注定了只能故事的单一主角和单线性的叙事方式,并且无法描述规模略大的故事。《密室》就是如此。主角只有“我”一个,其他所有人都是配角。故事也异常的简单且简短。然而这种写作方式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代入感的影响。第一人称的故事读久了就会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强行将读者附体在“我”的身上。如果“我”的行为和心理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自然会产生积极地化学反应,激发读者的兴趣和亲近感。然而一旦书的内容与读者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时,胡令读者产生隔阂感甚至是厌恶。所以这种写作模式注定了会有两种极端的评价,拥趸者奉为神作,反之恨不得踩在脚下。

说回这本书,除了刚才所说的特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异常的诙谐,令人愉悦。作者采用了日式漫画及小说中常用的一种梗,就是《爆漫王》中总编所说的“严肃的幽默”。它不同于英式黑色幽默的绝望,也不同于美式幽默的简单直接,它是一个人用一种极度严肃认真的方式去做一件正常人看来十分搞笑的事情,带来强烈的反差效果,激发笑点。

在书里,“我”的诸多行为以及心理描写,都才用了这种梗。比如第12页,“我”想与同事展开社交的一段,自己看来十分郑重其事,严肃认真,但这些言行举止以及心理细节却令读者爆笑。 诸如此类的情节在书中数不胜数。如此多的梗让有相同经历的人产生了共鸣,即使没有的人也不会有过强的代入感,只会全程都在捶桌,从而消弭了第一人称写法的一大弊端。

其实在仅仅读了不到十页,我就感到了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仔细想了想,无论是第一人称的写作方式、严肃的幽默运用,以及主人公的性格等等,完全就是森见登美彦的《太阳之塔》的办公室版本啊。如果不看情节的话,更本是一模一样啊。只不过《密室》的“我”不是日本人罢了。《太阳之塔》原版出版于2003年,而《密室》原版出版于2009年,约纳斯卡尔松的这种做法不知道算不算是抄袭。另外说一句,本系列的另一本中篇小说,意大利作家米凯拉穆尔嘉的《送魂婆》与日本天才作家朱川凑人的奇幻小说《送终婆》故事基本一致,而朱川凑人的《送终婆》作于2005年,米凯拉穆尔嘉的《送魂婆》作于2009年。

本书的翻译整体都很不错,但我认为有一个小问题。书中的主人上班的地方是 机关,那么单位里的应该是领导和下属的关系,而不是公司里的老板和雇员的关系。但是本书在翻译的时候,经常把“我”的领导翻译成“上司”、“老板”(P10),有时却又用“领导”,比较混乱。

《密室》读后感(七):当全世界的人都错了,只有你是对的,你才是错的那个。

一开始觉得这个人就是个全能自恋而不自知,愚蠢的神经质,确实很令人生厌。但是看到后来,他被迫强忍着不去想那间不存在的房间的时候,突然很心疼他。他没有做错任何事啊,只是和其他人不一样而已,就要被贴上“神经病”的标签,被迫否认自己坚信的东西。

这不就是日常现象吗?站在人数众多的队伍中,以为就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要求特立独行的人改造自己成为大众之一,否则就要对其施行排挤。

只要你活得跟众人不一样,你就要遭殃。

他是个天才,能一眼看透事情最本质的面目,是一种绝对的高效。但是天才注定孤独,他的天才在其他庸人眼里看来就是神经质。他刚进公司时的一切行为表现,都是省去了完全没有必要的环节的行为,但是在他那帮庸人同事的世界里,是无法得到理解的,于是他成了神经病。

“我觉得在这个容易被骗的世界里,总是成为那个唯一看破真相的人,真的是一件很寂寞的事情。”太孤独了!这就是天才的代价。

一次深夜的哭泣过后,他升华了,明白了这一点:当全世界的人都错了,只有你是对的,你才是错的那个。他不再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争取,而是用庸人世界的规则去证明自己是对的。他几乎就要做到了!

但是最后他还是没有争取到“密室使用权”,毕竟,判决他是否有“密室使用权”的人,也是个庸人啊。

密室到底存在吗?我更倾向于密室是不存在的。最后比约恩虽然和密室融为一体了,但那只是在他的世界里与密室融为一体了。事实上更可能是,他依然只是站在墙边进入了臆想,然后被那两个黑衣人抓走,关进了疯人院。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休息站。在那里,默默整理自己的心里世界,补充能量,修复元气,然后整装再出发。只是刚好比约恩的休息站是个不存在的房间。当这个休息站被强硬地毁坏后,灵魂将再也得不到修复,终究也是要走向毁灭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0935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