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苏轼二十岁进士及第,名噪京师四年后,参加制科考试,“进策”入选,授大理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判官嘉祜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怀着满腔政治热情,离京赴任,从此踏上仕途苏轼到凤翔的第二年,开始修建官舍,并在公堂北面建造一亭,作为休息之所可是这年春季久旱不雨,但在亭子建成时,下了一场大雨,官吏百姓欢喜若狂于是苏轼命名这座亭子为“喜雨亭”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叙述亭子命名原因,表达他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的

翻译: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开酒宴于亭子里,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东坡是中国文化上的全才,是中国文化的珠穆朗玛。他的思想深受中国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这三种思想成为苏东坡生命中血液中的一部分,也让苏东坡在无数的挫折中懂得坚守,懂得放弃,懂得在逆境中重生,懂得在重重打击中调节好自己的心情。在他的诗歌中,有很多这样的句子,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可以给我们以无限的启迪。下面简单列举几首诗词。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杜甫就有 “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而苏东坡反其意,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有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功名利禄曾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但在苏东坡看来,却只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所以,“算来著甚干忙”。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快呢?“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可贵的是,苏东坡没有在烂醉如泥中消极对待生活,而是在“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的高唱中,展现了豁达开朗,超脱功利世界的闲静之情和飘逸旷达的风采。

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人生如梦,回首一切都是虚无。功名利禄如一枕黄粱,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在。隐居,是中国文人最后的精神家园。

苏轼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四个词概括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人们对苏轼的诗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

答;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被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掩盖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

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比之下,更加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奈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间悲欢离合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

1、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才气过人、悟性过人,所以年轻时难免自负。由于苏东坡酷爱读书,所以他就自撰了一副对联写在大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虽然苏东坡酷爱读书、也读了很多书,但联中“识遍”与“读尽”,未免口气太大。有一天来了一个老者,一边拿出几本书,一边对他说:“听说你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今天特来请教。”苏东坡接过书一看,顿时就愣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者微微笑了笑,飘然而逝。苏东坡大受启迪,终于知道人世间的学问是无止境的,于是将对联改为: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所谓“年轻气盛”,年轻人心高气傲并不足为奇;所幸苏东坡此后并没有恃才傲物,而是虚心为学,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2、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这是苏东坡《晁错论》中的一句名言,用在他自己身上也再合乎不过。苏东坡一生,诗文书画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当然和他的才气、天赋密不可分。但是他超乎常人的努力和勤奋才是其真正成功的原因。

3、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

这是苏东坡《送杭州进士诗叙》中的一句名言,也是苏东坡一生坚持己见,不趋利避害的真实写照。苏东坡具有独立的人格个性、绝不随波逐流。王安石和司马光当政时都想极力拉拢苏东坡,但他不为所动,只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他认为不对就一定会反对、决不妥协。

4、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将自己的平生功业概括为三个谪贬之地,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旷达。

5、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但要彻底理解这句话,我们还需要知道苏东坡后面说了什么。苏东坡说的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由此,我们便能明白苏东坡说这句话的用意了,他追求的是成为一个脱离俗气(低级趣味)的文人雅士。

6、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被贬岭南,有人问他“试问岭南应不好?”苏东坡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同样体现了苏东坡旷达的人生态度,他善于排解心中的苦闷,提倡顺其自然,对于人生的困顿能够安之若素。

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句话传达出苏东坡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体现了苏东坡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8、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这句话是苏东坡一生性格和为人处世态度的真实写照,苏东坡一辈子都追求做真实的自己,从不会因为潦倒困顿或飞黄腾达而昧己心。

扩展资料:

1、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2、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3、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4、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5、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 苏轼

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态度中得到的启示有临危不乱、豁达等启示,详细介绍如下:

1、我们要学习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

2、所谓大丈夫以天下 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

3、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东坡先生”。对于东坡的由来,笔者读其尺牍,从中得到启发。 苏轼《与王定国四十一首·十三》(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中有这么一段话:“自到此,惟以书史为乐,比从仕废学,少免荒唐也。近于侧左得荒地数十亩,买牛一具,躬耕其中。今岁旱,米贵甚。近日方得雨,日夜垦辟,欲种麦,虽劳苦却亦有味。邻曲相逢欣欣,欲自号鏖糟陂里陶靖节,如何?” 鏊ao糟:《古代汉语词典》1拼死杀敌。2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吴下方言考·二箫》:“苏东坡与程伊川议事不合,讥之曰:‘颐可谓鏊糟鄙俚叔孙通矣。’按鏊糟,执拗而使人心不适也。”3肮脏,不干净。看起来1、3两项都不符合本文的意境,只有第2项是作者本意,可以将“鏊糟”理解为: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不随波逐流之意。陂bei:有几种解释,一为山坡、斜坡,一为水边,水边障水的堤岸,一为积蓄水的池塘。此处与前后文呼应,应是山坡、斜坡的意思。陶靖节:陶渊明死后亲友私下称其谥号为靖节。 这里,一是苏轼明确提出 “欲自号”的想法。二是这个号由鏊糟——表面上固执任性,骨子里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不随波逐流;陂里——居住在山坡上的农家,或在山坡上生活的老农;陶靖节——像陶渊明一样的高洁品格的隐士组成。东坡“《江城子·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词云:“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苏轼以渊明为自己前生,在他的身上,我们常常能寻找到陶渊明的影子,苏轼把自己躬耕东坡之地视作是陶渊明的斜川之游。他们都能在逆境中保持知识分子的气节和品格,不随波逐流;在为官方面,他们都是为官一方,造福百姓。他从陶渊明的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形式,生命的另一种乐趣。正是有了这种向往,才使自己没有陷入极度悲观失望之中而不能自拔。苏轼对陶渊明的向往倾慕,就是战胜物质上的极度贫困,思想上的高度压力的精神武器。苏东坡比起陶渊明,两人个性与追求并不尽相同,陶渊明归隐而不仕出于自愿,东坡则出之无奈。东坡尽管有脱俗出世的一面,但受父亲的影响,又有匡扶社稷,救助黎民的思想。在《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中写道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东坡先生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 有人考证,宋汴京城外有一沼泽地名叫“鏖糟陂”,“有大泽,弥望草莽,”“而夏秋积水,沮洳泥淖。” 因此,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司马光逝世,为朝臣祭奠之事,东坡先生与程颐争执,东坡说程颐可谓“鏖糟陂里叔孙通”,有人认为东坡是说程颐是“从脏乱之地而来的冒牌叔孙通”。余以为此说欠妥,如果将鏖糟理解为“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那么“鏖糟陂里叔孙通”就解释为“不听从别人意见,固执任性的孙叔通”,这样既符合程颐的道学家身份,也与其性格相符,同时也与东坡先生幽默调侃说话方式相一致。结合当年苏轼贬居黄州,经营东坡,“欲自号鏖糟陂里陶靖节”,就证明“鏖糟陂里叔孙通”不能理解为“从脏乱之地而来的冒牌叔孙通”。从东坡认可的、朝云的那句有名的戏言,先生“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也验证了鏖糟就是: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所以,苏轼的自号“东坡”,是有着宁愿过着农民样躬耕的清贫生活,也要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保持个人高尚的情操和人格深刻内涵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0458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