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第二情感中心?

什么是第二情感中心?,第1张

第二情感中心是指位于大脑内侧颞叶的一组神经元,也称为杏仁核。它是人类情绪体验和情感调节的重要中心之一,与嗅觉、记忆和认知等多个方面的功能有关。第二情感中心对于恐惧、愤怒、厌恶等负面情绪的处理和表达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参与了对于愉快、幸福等正面情绪的处理。研究表明,第二情感中心与大脑皮层、杏仁核等多个区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神经回路,并且受到多种因素(如遗传、环境、社会文化等)的影响。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中,第二情感中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等情绪和心理障碍。

为人父母的人,大都面临过这样的困境:

孩子莫名其妙就发脾气,完全不讲道理,根本没法说服;孩子上学快迟到了,你紧张得如同打仗,可孩子却故意磨蹭,完全不听指挥;两个孩子刚刚还在愉快地玩耍,可转眼间就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冲突,一个不停哭,一个不停闹……

这种时候,不少人会觉得根本看不懂孩子,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绝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的身体比较熟悉,却对孩子的大脑了解不多。

譬如说,父母们都很清楚38摄氏度意味着发烧,看书写字不注意姿势容易导致近视,不好好吃饭会导致营养吸收不佳等等。

但他们却不太了解孩子的情绪到底来自于哪里?为什么有些孩子会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加友善地对待他人?

其实,了解大脑的基本概念,对于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至关重要。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有上千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构成了丰富的大脑回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具体体验,都将决定“哪些大脑回路会被激活”,也就是在不断地对大脑“重新布线”。

孩子由于还未成年,他们的大脑还在发育过程中,父母对待孩子的养育方式,将可能影响到他们大脑发育的进程和结果。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大脑分为很多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能使大脑的不同部分协同工作,将会让孩子的大脑获得更加良好的运行,也能够帮助父母解决养育中的困难时刻。

整合左右脑,助孩子改善情绪

人类大脑分为左右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不仅在解剖学上是分离的,在功能上也各有不同。

通俗地讲,左脑喜欢秩序,是逻辑的、语言的和线性的。而右脑是全面的、非语言的,它发送并接收表情、眼神、语气等信号,负责接收和解读情感信息。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3岁以前,右脑占据主导地位。低龄孩子还不具备使用逻辑和语言来表达感受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不顾当前情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早上起床做事墨迹,对于上课迟到没有紧张情绪和内疚感。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发展左脑呢?

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当他开始不停地问“为什么”,这标志这他开始对因果关系感兴趣,并尝试用语言把背后的逻辑表达出来。

左脑是逻辑思维,右脑是形象思维。

一个画家,更多地在使用右脑,而一个程序员,更多地在使用左脑。那是不是对于画家左脑就不那么重要?而对于程序员,右脑就不那么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要想拥有和谐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让左右脑协同工作。连接左脑和右脑的结构叫做胼胝体纤维,它帮助左右脑之间交流,成为一个整体进行工作,这是左右脑整合的生理基础。

如果只有左脑发生作用,一个人就无法理解情感,就无法建立起亲密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像是生活在情感荒漠中。而如果只有右脑发生作用,这个人就会被情绪淹没,无法理性地思考和控制自己。

那么,怎么才能帮助孩子整合左右脑,让他合理地应对和管理情绪呢?

当孩子产生情绪问题时,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聆听和关注,而不是说教。

譬如,到了睡觉时间,孩子从卧室里跑出来,冲着大人发脾气,“我要疯了,你从来不在睡觉前给我一个晚安拥抱”,你可能会非常吃惊,然后解释到“我不知道你想让我这样做啊。”孩子这时候大都会开始一连串的毫无关联的抱怨:“你就没对我好过,我的生日还要过好多个月才到,我讨厌做家庭作业!”诸如此类的借口,就为了不去睡觉。

如果是你的孩子,你会怎么做?为自己辩解?还是跟孩子强调事实“生日还要很久才到?家庭作业是必须要做的?”其实,这些应对方式都是启动了左脑,可孩子现在的情绪在剧烈的波动中,也就是被右脑主导。用左脑式回应去解决右脑问题,就好像鸡同鸭讲,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

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说服孩子的本能冲动,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被理解时,情绪也就逐渐缓和下来。这样妈妈就有机会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商定现在去睡觉也好,深入讨论解决方案也好,都将比之前的做法有效。

很多父母经常采用不恰当的方法去处理孩子的情绪:

有的父母会忽视孩子的感受,觉得孩子的情绪不安是小事,只要冷处理,一会儿就会过去。他们不懂得要利用这样的机会,去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或者帮助孩子掌握情绪能力。有的父母过于自由和放任,认为孩子怎样处理情绪都可以,譬如任由孩子做出破坏性的行为也不干涉,让孩子失去学习正确处理情绪的机会。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情绪表示轻蔑,不尊重他的感受,譬如对孩子说“这有什么好伤心的”。那么孩子就会逐渐认识到,在父母那里,自己不能表露出任何的情绪,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他们会学着把自己封闭起来,也会失去对他人感受的觉察能力。

如果父母擅长处理情绪,孩子就会具有丰富的感情,身体和精神状态感到放松、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专注度高,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总之,先和孩子的右脑建立联结,帮助他们平缓情绪;接下来再把孩子引导到左脑上,关注如何理性地解决问题。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并不是讲道理的最佳时机,只有当孩子情绪平稳,能够启用左脑时,才能听得进去我们说的话。

整合上下脑,教孩子自我控制

下层大脑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也就是从脖子的上端到鼻梁的位置,这部分比较原始,主要负责人的基本功能,譬如呼吸和眨眼;与生俱来的一些反应和冲动,譬如打斗和躲避;还有剧烈的情感,愤怒和恐惧。

而上层大脑完全不同,它由大脑皮层及其各个部分构成,尤其是额头后面那部分,比如前额叶皮层。上层大脑进化程度更高,负责高级分析思维功能,譬如决策、控制力、自我认知、共情、道德等高度复杂的能力,帮助一个人以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世界。

下层大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十分发达,而上层大脑要到一个人二十几岁时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这也是大脑最后发育的一个部分。

如果把大脑想象成为一座两层小楼,对于孩子,下层大脑就是一层,负责基本功能,包括厨房、餐厅、卫生间这些基础部分,早就施工完成;而上层大脑就是二楼的书房,更加明亮,视野更好,在这里从事的是更为高级复杂的活动,譬如思考、想象和规划。

但是,这一部分还没有完工,还不能发挥全部功能。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经常被困在下层,无理取闹,控制不住自己。

除了上层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还有一个原因造成了孩子经常被下层大脑主导,这就是杏仁核。杏仁核是下层大脑的一个部分,负责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特别是激烈的情绪。

杏仁核会让大脑在思考之前就先行动,譬如当看到一种没见过的虫子,不会先去想是不是有毒,而是本能地做好防御和自我保护,又譬如在没有搞清楚情况的时候,就对别人乱发脾气。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成年人会对自我控制感到困难,虽然他们的上层大脑从生理上已经发展完全,但是杏仁核就像一个警报公司,在感受到外界刺激时,经常接管甚至劫持上层大脑。

了解了上下层大脑的构造,就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整合上下脑。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上下层楼之间的楼梯,使得上层大脑可以监视下层大脑的行为,并帮助下层大脑平息强烈的冲动反应。

譬如在商店没有给孩子买玩具,孩子非常生气,在回家的路上,大喊,“我恨你!”你会怎么做?这时候孩子被下层大脑接管,批评他只会更加触发他的下层大脑,更好的策略是唤起他的上层大脑。

你可以试着这样回应:“是不是因为我没给你买那个玩具?你好像很生气。”孩子说“是的,我恨你!”这时候你跟孩子说,“那个玩具是最后一个,已经有人买了,如果你想继续生气也可以。但是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想几个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对话,会帮助孩子把关注点引入到上层大脑,当孩子开始问“我们还能怎么做呢”,他就开始启动上层大脑,也就可以一起讨论问题了。

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控制过激反应的方法,譬如深呼吸、数数、用语言表达愤怒而不是用拳头,还可以帮助孩子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譬如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什么使你有这样的感受?为了让他的上层大脑越来越发达,在需要决策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整合内隐外显记忆,建立心理拼图

在我们的想象中,人的记忆就像是无数个抽屉,每个抽屉上贴了标签,当你需要调用的时候,就顺着标签找到那个抽屉打开。

实际上,记忆不是排列整齐的抽屉,它们是大脑中的链接,除了能被有意识调用的记忆,还有一种记忆是我们意识不到的。

譬如,你每天开车上下班,对这条路熟悉的已经进入了半自动模式,不用去思考,到这一个路口该左转,下一个出口要提前并线,过去无数次的开车经验影响了你现在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意识不到记忆的存在,然而这确实是记忆在发挥作用,叫做内隐记忆。

可是,如果要让你回忆第一次开车上下班的经历,可能你就要仔细想一想了。于是你想起来自己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的样子,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回忆,这叫做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指的是意识层面回想起的过去的经验;而内隐记忆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为我们建立起某种特定的心理模式。

譬如,一个孩子在体育课上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他就会创建出“我不喜欢运动,我没有运动天赋”的心理模式。

看上去内隐记忆是以一种不被觉察的方式来操纵我们,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更加有意识地控制和使用内隐记忆呢?

大脑中有一个部分叫做“海马”,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提取记忆的“搜索引擎”,除了提取,海马还负责拼图——把记忆碎片组合成完整图像,这叫做内隐记忆的外显化。

当内隐记忆的碎片没有被海马整合时,它会以一种根本意识不到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回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只有当内隐记忆被海马整合,形成外显图像时,我们才能反思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当孩子的反应看上去反常而不合理时,我们需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某一段内隐记忆为孩子建立了某种心理模式。对于消极的内隐记忆,我们需要把它显性化,帮助孩子去探索,让他意识到这个内隐记忆,去理解自己的经历以及主动处理。

这可能和我们平常的直觉有所不同。通常来说,如果孩子遭遇到不愉快的事件,父母会尽量避免提起,怕再刺激到他,努力帮助孩子把这件事忘记。但是,痛苦的经历不会真的被忘记,它们会变成内隐记忆,对孩子产生难以觉察的影响。

对于极端的内隐记忆——心理治疗师的方案就是鼓励病人尽可能生动地说出创伤事件,去还原每一个可怕的细节。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重新回顾这段经历,最好的方式就是讲故事,如果那段痛苦经历还是对孩子有强烈影响,他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去回忆,这时候父母可以给他一个虚拟的思维遥控器,这样就可以对一些情节快进,让他增加掌控感。

譬如一个孩子背着父母跟朋友去游泳,结果操作不慎呛到水差点淹死,被路过的人救了上来送到医院治疗。这件事过去很久之后,这个孩子还是拒绝去有水的地方,他以前明明很喜欢游泳的,这就是他受伤的内隐记忆让他对水产生了恐惧和排斥。

后来他的爸爸和他一起用思维遥控器回顾了这段经历,当说到游泳呛水时,他要求暂停。于是爸爸提议快进到被送进医院治疗,接着讲述后面的部分。结束时,爸爸说,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最后没有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被快进的部分吧。

通过多次这样的重温,孩子最终可以去面对这段令他不安的往事。

整合自我和他人,构建良好人际关系

不少人有过这样的体验,看见别人喝水,会感到自己也口渴,当别人打呵欠时,自己也情不自禁打起呵欠,这就是镜像神经元在发挥作用。

镜像神经元不仅让我们模仿他人的行为,还能够与他们的感受产生共鸣。我们不仅能对他人做出“镜面反射”,还可以像海绵一样,以一种更深入的参与程度“浸入”他人的内在状态。

因此,我们的大脑是被经验重塑的,每一次和他人的互动,都会影响和改变我们自己的大脑,同时也会影响他人的大脑。

孩子不会生下来就具有和他人合作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低龄的孩子经常显得非常自我,把“我的”、“我要”挂在嘴上。

父母需要示范并教给孩子如何构建人际关系,其中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帮助孩子发展同理心。如果亲子之间协调,那么孩子就会具有饱满的情绪。而如果孩子的情感受到父母不协调的回应,他们就会回避表达情绪,也不再会感受他人的情绪,变得冷漠。

构建同理心就是要用他人的视角看问题。譬如孩子把朋友玩具摔坏了,朋友伤心地哭了。我们可以问问孩子,知不知道朋友是什么样的感受?再让孩子想想,如果他喜欢的一个玩具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了,他会怎么样?这些问题会帮助孩子去理解别人的感受。

考虑他人的想法需要用到右脑和上层大脑,这都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社会神经通路的一部分。

除了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还可以帮助孩子理解非语言的信息,更深入地去理解他人。譬如引导孩子观察朋友玩具坏了之后的一些行为表现,对这些非言语信息进行研究探讨,帮他增强理解他人的能力。

在人际冲突之后,修复关系的最基本方式是道歉,但是很多时候“对不起”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需要行动来弥补自己造成的伤害。譬如,让孩子买一个新玩具送给朋友,或者答应朋友一个其他能让朋友感到愉快的请求,总之,修复关系是建立在真正理解他人感受基础上的,孩子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会逐步掌握。

养育孩子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不仅持续时间很长,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

在每天照顾孩子、和孩子沟通以及处理突发问题的过程中,父母会经常感到疲于奔命。

另一方面,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长为人际关系良好、专注、负责、努力的优秀人才。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疲于奔命的日常生活,使得我们没有额外的时间去培养这些期望中的优秀品质。

危机也是契机,“生存式教育”可以转变为“发展式教育”,那些令人崩溃的“生存时刻”都可以变为促进孩子发展的“成长时刻”。

只要父母用心,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在不断激活神经元,给大脑“重新布线”的过程中,重塑大脑的最佳结构,成为最好的自己。

目前普遍认为脑内情绪与行为异常关系最密切的结构是边缘系统以及与其存在广泛联系的周围结构,边缘系统虽是激发和调节情绪和行为的重要结构,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解剖学和功能性褓一,其功能与作用有赖于额叶、颞叶皮质及皮质下结构的联系及其对边缘系统的调控。

但是人类的精神活动非常复杂,现在当许多精神疾病病因未明的情况下通过精神外科的手术来减轻和消除疾病的症状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法。与各种精神疾病有关的特异性解剖学定位虽未完全发现,但下属各解剖部位与精神活动的异常密切相关。

1、边缘系统

1878年法国神经病学家Pierre Pacel Broca注意到扣带回至海马的一圈环节脑结构,组成每侧大脑半球的内侧壁,称之为大边缘叶。1901年Cajal发现扣带回一海马一穹窿为嗅觉的传导通路。Herrick(1933年)认为这一行为、学习和记忆有关。动物实验证明,破坏这些结构可以使动物的行为与情绪发生变化。1937年Papez综合以前的研究资料,提出情感环路理论,即由隔区开始经扣带回至海马,又经穹窿至乳头体,再由乳头体丘脑通路至丘脑前核,最后由前丘脑通路回到扣带回,形成边缘系统的内侧环路,认为此系统可能是情感、感觉和行为中枢,具有协调中枢情感活动的功能

1948年Yakovlev补充了一条由额叶眶回、脑岛颞叶前区、杏仁核投射到丘脑背内侧核,又投射到额叶眶回的纤维环路,变参与情绪与行为活动的调节,称为基底外侧边缘环路。内侧环路与外侧环路共有的区域是隔区、丘脑下部和“边缘中脑区”。其中心区主管内脏活动,中间区主管情绪活动,外层区与周围环境改变活动相联系。边缘内侧环路与中脑网状结构有较多联系,这一环路被破坏将引起行为与精神活动减低,刺激将引起动作及精神活动过多综合征。因此手术破坏内侧环路可治疗运动过多综合征。因此手术破坏内侧环路可治疗运动过多综合征,而破坏外侧环路则可改善情绪异常和行为障碍。

1972年Kelly又补充了第三条边缘环路,称为“防御反应环路”。此环路由下丘脑经终、纹隔区至杏仁核,又由杏仁核返回下丘脑。刺激此环路,动物出现憨态;加大刺激后表现为躁动、呼吸和脉搏加快、肌肉血流加快。推测此环路是产生情感反应和相应内脏反应的区域。

2、伏隔核

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位于尾状核于××之间,他分为壳部和××,他参加中脑边缘多巴胺(DA)奖赏回路,它接受来自中脑腹测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的多巴胺纤维神经语言的抑制性投射,并且汇集了前额叶皮层、海马、杏仁核等部位由兴奋性氨基酸介导的传入神经末梢,DA和GABA等多种神经递质共同调制NAc突触后神经元,使有关学习记忆和情绪活动的输入信息经过NAc的“过滤”和“把关”输入到腹侧苍白球和黑质致密区,通过基底核回路的反馈调节转化为需要完成的行为反应。近期研究证明,NAc内DA神经元直接参与阿片的急性奖赏作用及负性强化反应。Schoffelmeer等人认为吗啡不仅引起NAc内DA、GABA等神经递质胞裂式释放,而且可引起无囊泡GABA的持续释放,从而导致行为敏感化等适应性变化。在NAc内微量注射c-fos反义链同样证实NAc在阿片类药物耐受、依赖形成过程中,尤其是获得性记忆方面起决定性作用,若在吗啡引起的行为效应,但当行为效应形成后注射c-fos反义链,则不能减弱或反转该效应。伏隔核从解剖和功能定位看,NAc不仅仅是中脑DA神经元投射的重要核团,而且它汇集多脑区(mPFC、海马、杏仁核)由Glu介导的传入神经末梢,使有关学习记忆、情感等输入信息在此过滤(filtering)和把关(gataing),并与基底神经节构成反馈环路,参与精神运动反应的调节。因此,Nac很可能是阿片和精神兴奋剂强化作用最后的共同神经结构。人们很早就注意到,将苯丙胺和DA直接注入到Nac内,大鼠IVSA的奖赏行为明显增强,而6-OHDA损毁VTA-Nac的DA神经投射,则明显地削弱可卡因对IVSA的强化作用。研究证明,可卡因、苯丙胺等精神兴奋剂的强化效应与Nac内DA和DA受体作用机制有密切的关系。同样地,阿片类药物直接注入Nac区也能诱发IVSA行为,若局间给予阿片拮抗剂或海人藻酸损毁Nac神经元均能减弱阿片类药物的强化效应。此外,阿片明显增加Nac区DA的释放,此作用于阿片类药物的精神兴奋性行为和成瘾性相平行。这表明DA是阿片类药物及粗神性药物滥用,产生强化效应的共同神经递质。

Nac是阿片类药物作用的重要靶区。GABA神经元是Nac内主要的靶细胞,并接受DA和Glu神经的投射。长期给予吗啡后,既增加Nac神经元cAMP-PKA系统的活性,并能降低阿片受体信号转导相耦联的Gi/oa亚单位数量;后者进一步增强cAMP-PKA 系统功能。这种适应反映了阿片长时间抑制cAMP-PKA系统活动,诱发细胞内环境出现稳态的补偿性反应;尤以G蛋白-cAMP-蛋白磷酸化活性的上调,是多种药物滥用对VTA-Nac DA系统影响的共同适应性变化,并显示出交互敏感的药理作用特性。

与VTA的作用有所不同,Nac在吗啡或可卡因反复用药,并不出现形态结构的变化,而是表现突触后神经元D1受体的长时程超敏(long-term supersensitivity)。这种超敏的适应性变化可能是VTA机能改变的继发效应,例如VTA神经纤维丝蛋白的减少和TH往Nac转运量的下降,使Nac内神经末梢的DA合成和释放量减少。已证明,当NacDA神经末梢的功能降低和Nac神经元cAMP水平的增高时,能易化D1受体的超敏。D1受体超敏的特征是胞内信号转导水平的上调,而非受体密度的改变。D1受体的长时程适应,可能是戒断后动物对药物产生持续性渴求(craving)行为的重要因素。然而,D2受体与D1有所不同,长期使用可卡因,使NacD2受体密度上调,这种适应可能与Nac Gi/o蛋白减少有关。

3、中脑腹测被盖区

中脑腹测被盖区(TVA)位于中脑被盖区,它是中脑边缘额叶DA系统的胞体所在区,其投射纤维在NAc和前额皮层(prefrontal cortcxPFC)有着密集分布。生理状态下,VTA DA神经元受到GABA神经元的紧张性抑制。研究发现,吗啡等阿片类药物并不直接作用于DA神经元,鸸通过激动GABA中间神经元上的U受体,抑制该神经元活动,从而解除GABA神经元对DA神经元的紧张性抑制,由此激活VTA DA神经元,使期对投射靶区(如NAc)的DA释放量增加。实验证明,VTA内注入吗啡或阿片肽均可降低自身脑刺激(intracraial self-stimulation,ICSS)的奖赏阈,产生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和自身静脉给药(intravenous selfadministration,IVSA),表明VTA是阿片成瘾DA依赖机制中的重要结构成分。

4、丘脑

丘脑旧名视丘,是构成第三脑室壁的主要部分,丘脑为一卵圆形灰质团块,是间脑的最大部分。丘脑分为上、下两部分,其间以丘脑下沟为界,上部为前侧丘脑,为丘脑的本体部分,即通常所称的丘脑;下部为腹侧丘脑(又称丘脑底部)和丘脑下部。丘脑前部较狭窄,称为前结节,突向前内,构成室间孔后界;后端膨大成为丘脑枕。丘脑底部实际上是中脑被盖的延续,红核与黑质均进入该部。丘脑底核与运动功能有关,接受大脑、小脑的传入纤维并与苍白球联系。丘脑背侧由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和后核组成。另外,在室旁灰质中还有若干小的核团,组成中线核群。

1、丘脑前核 丘脑前核接受乳头丘脑束和穹窿的纤维,发出的纤维纳囊额部投射到扣带回,此外还发出纤维经髓纹至缰核,并与丘脑内外侧核有联系。因此,丘脑前核是一个把丘脑下部的活动与其他丘脑核群,以及边缘系统联系起来的重要中枢。

2、丘脑内侧核 内侧核群中最大最重要的是背内侧核,分为大细胞部和小细胞部两部分。大细胞部与纹状体、丘脑下部有往返纤维联系,还接受由杏仁复合体、梨状区皮质来的纤维,传出纤维投射到眶额皮质。小细胞部和额叶皮质有广泛的联系,且存在点对点的定位。背内侧核是内脏与躯体冲动进行整合的中枢,并参与情绪和意识活动。

3、丘脑枕 丘脑枕的传入纤维来自内、外侧膝状体,另外还有腹后核、上丘、顶盖前区和枕叶。丘脑枕的各个核投射到皮质的各个不同区域,内侧核主要投射到顶下小叶,外侧核投射到颞叶后部,下核投射到纹状区周围皮质。丘脑枕的联系复杂,可能是躯体感觉、视觉、听觉等各种传入冲动的整合中枢。

4、髓板内核群 其纤维联系广泛,与中线核群、背内侧核和腹前核之间有往返联系。从脑干网状结构效应区发出的长的上升纤维终止于此核群。

5、丘脑下部

丘脑下部的前端以前连合到视交叉前缘的平面为界;后界不明确,通常以通过乳头体后方的平面为界。丘脑下部与丘脑某些核团的联系以及与杏仁核簇和海马的联系,提示它与情绪表态有关。丘脑下部接受大脑皮质、丘脑与杏仁核的纤维,也接受中脑网状结构和室周灰质的纤维,来自苍白球、视网膜以及脊髓与脑干的传入纤维也可到达丘脑下部。穹窿是到丘脑下部最大的传入纤维束,它含有许多从隔区到海马的纤维。丘脑下部的生理功能十分复杂,参与发动和整合伴随情感而出现的外周自主性和躯体性活动,电刺激穹窿周围或丘脑下部的腹内侧核及其邻近区,可引起愤怒反应和攻击行为。丘脑下部的炎症、肿瘤和血管病变,可出现人格、情绪和情感反应的改变,这可能与丘脑下部失去了对情感反应的整合作用有关,但是丘脑下部并非情感和性格改变的中枢。新皮质、嗅脑区、扣带回、眶回和颞极等神经结构可通过丘脑下部进行活动或受丘脑下部制约。

6、杏仁核

杏仁核是位于颞叶前部、侧脑室下角尖端上方的灰质核团,又称杏仁核复合体,一般分为两大核群,即皮质内侧核和基底外侧核及前可仁区和皮质杏仁区。人类脑杏仁核的纤维联系至今尚未十分清楚。杏仁核的传入纤维来自嗅球及前嗅核,经外侧嗅纹终止于皮质内侧核;来自梨状区及间脑的纤维终止于基底外侧核。杏仁核参与了中脑边缘DA奖赏回路并接受下丘脑、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新皮质的纤维。杏仁核的传出纤维通过终纹隔区、内侧视前核、丘脑下部前区和视前区,越过前连合后,部分纤维经髓纹终止于缰核,而另一部分不进入髓纹而直接终止于丘脑下部、丘脑背内侧核、梨状区和中脑被盖网状结构。另外,杏仁核与前额区皮质、扣带回、颞叶前部、岛叶腹侧之间有往返纤维联系。杏仁核的功能仍不十分清楚,大量动物试验和临床实践证明,杏仁核与情感、行为、内脏活动及自主神经功能等有关。电刺激杏仁核,病人可表现恐惧、记忆障碍等精神异常,呼吸节律、频率和幅度改变,以及血压、脉搏、瞳孔和唾液分泌变化。

7、前额区

前额区又称前额叶,是指运动区以前的额叶和扣带回膝部,与精神活动联系最重要的部分为眶回皮质,也包括直回。自前额区发出的纤维到丘脑的各核团、丘脑下部、纹状体、脑干、尾状核、苍白球等结构。传入纤维大多来自丘脑的一些核团,如丘脑背内侧核通过内囊前肢投射到前额区皮质。前额区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早期精神外科所施行的前额叶脑白质切断术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

8、扣带回和扣带束

扣带回绕胼胝体的轮廓走行,从胼胝体下区到压部,构成了扣带回的大部分。经过压部后,在海马回内继续前行,几乎到达颞极。扣带束位于扣带回内,是皮质之间的联系纤维。其丰富报仇雪恨离纤维向背、腹、内侧辐射至颞、顶、枕叶,分别使扣带回与纹状体、胼胝体、壳核、海马、杏仁核、额叶、颞极、眶区等发生联系。由于扣带回的纤维联系广泛,成为边缘系统的重要环节。

基础心理学知识:情绪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下面来详细了解一下!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情绪纬度和情绪纬度理论

 1、情绪的纬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

 2、情绪纬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纬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纬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纬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 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纬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

 (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纬度。

 3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密切关系。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正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5情绪理论

 1、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2、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3、『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6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可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增强调节;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情绪调节主要发生在生理、情绪体验、表情动作、认知和人际等方面,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附录名词解释

 1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

 2表情情绪和情感发生时,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包括面部、体态、手势及言语的变化,统称为表情。(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3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

       之前先生1月15日的文章《如何高效克服情绪的困扰》一文中提到了“边缘系统”、“杏仁核”、“大脑皮层”在情绪中的作用。还有应对情绪的方法,正好搜集了一些资料,向大家大致介绍补充一下知识。如有不清楚的还望多多指正。

        先向大家介绍相对陌生的“Papez环路”,这个概念由美国神经科学家Papez在1937年提出,并指出这个环路与情绪有关。 Papez认为情绪体验主要由扣带回控制,情绪的表达主要由下丘脑控制。

               下图就是Papez环路

        Papezr提出:机体将接收到的含有情绪成分的刺激信息传入丘脑, 再通过两条神经通路进行加工处理 :

         ①丘脑通过感觉皮层传到扣带皮层, 产生情绪体验 ;而扣带皮层又通过海马影响下丘脑,从而调控情绪表达;

         ②丘脑直接将情绪信息传递到下丘脑,引起生理反应, 导致情绪表达 ,同时,下丘脑又能通过丘脑前核调控扣带皮层活动,影响情绪体验。

        而先生文中提到的 “边缘系统 ”是神经科学家Paul Maclean在Papez理论的基础上,将杏仁核、伏核等结构加入Papez环路中,命名为“边缘系统”, 认为核心是海马 ,海马接受来自于外部世界的感觉信息,也接受体内环境(如内脏)的信息,情绪的体验就是对这些外部和内部信息的整合。

        相关研究表明,大脑皮层调节着皮层下各部位的活动,但是,情绪发生的核心部位主要在皮层下结构。下丘脑在整合与协调周边神经系统的反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 杏仁核在联系下丘脑(情绪表达)进而大脑皮层(情绪体验)中发挥重要作用 。

         而两侧大脑半球对情绪的调节存在差异 。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放电;消极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放电。( 因为女性的大脑右半球比较发达,所以这可能是女性对负性情绪反应更大,甚至易抑郁症的原因之 一。)

       (1) 杏仁核   杏仁核几乎接受所有的感觉系统投射,并将来自各个感觉系统的信息整合,在情绪的神经环路中起到重要作用。是连接情绪产生系统和情绪调节系统的关键中枢。

实验发现:

        -电刺激人的杏仁核可以引起恐惧、愤怒或者焦虑;

        -损毁杏仁核则导致动物变现出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淡漠,恐惧和攻击行为异常降低,并且变得冷漠缺乏激情;

        (2) 下丘脑   下丘脑是情绪调节系统的效应中枢。将来自边缘系统的情绪信息进行整合,一方面传入大脑皮层形成情绪体验,另一方面通过调控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影响情绪表达。

         电刺激下丘脑的部分区域能使动物产生情绪防御反应:

         -刺激下丘脑外侧部,引起捕食性攻击行为。现为先静待时机,找准机会迅速扑向猎物并将其咬死;

         -刺激下丘脑内侧部,引起情感性攻击行为。表现为虽向其它动物摆出明显的威胁姿势,但并不真正发动攻击。

        (3) 前额叶皮层   大脑皮层的额叶与情绪关系最为密切,参与情绪的认知、表达、调节和反应。动物从低等向高等进化,前额叶皮层面积也相应增大, 在注意、知觉、工作记忆以及执行功能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

         对前额叶参与情绪的认知,始于一百多年前一位名叫Phineas Gage的案例,因为意外爆炸,铁夯穿过他的左侧颅骨,严重损害了他的左侧前额叶皮层。但令人惊奇的是,他恢复意识并幸运地活了下来,他的运动、语言、学习、记忆都没受到损害,智力正常。但是他变得专横、傲慢、反复无常。

        - 决策和情绪有密切关系 。情绪会影响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同样,决策的过程和结果也伴随着期待、兴奋、担忧、焦虑和失望等情绪反应。

        有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中的腹内侧前额叶受损的患者智力正常,但是决策能力严重受损。因此有学说认为:各种情绪的变化会使机体形成特定的“躯体标记”,当再次经历相似情绪体验时,“躯体标记”使我们加速做出有利选择。认为腹内侧前额叶是编码“躯体标记”的部位。

        -前额叶皮层与情绪调节 

         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 最常用的是认知重评 。这一般是在情绪产生的早期发挥作用。它是指重新理解情绪事件和情景以达到调节情绪反应和影响的目的。研究证实,当要求被试采用重评策略调节情绪时,外侧和内侧前额叶皮层激活增强,并且增强的程度与重评的成功相关。前额叶皮层的激活和杏仁核的激活呈负相关,两者相互拮抗。(应该是先生文中所提到的“识别自己的情绪”了吧)

我们的大脑,一共有三部分构成:爬行脑、情绪脑、理性脑。

爬行脑:

我们的安全感来自于爬行脑。

它包括脑干和小脑,是最先出现的脑,进化时间上亿年。在爬行脑操控下人与蛇、蜥蜴有着相同的行为模式:呆板、偏执、冲动、一成不变、多疑妄想,如同“在记忆里烙下了祖先们在蛮荒时代的生存印记”,无休止地复制着相同的行为方式,不会从以前的错误中学习教训。爬行脑控制着身体的肌肉、平衡与自动机能,诸如呼吸与心跳,这部分一直保持活跃状态,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也不会休息。

情绪脑:

我们的各种情绪,全部都是由情绪脑控制。

它包括脑的边缘系统,如海马体、杏仁核、脑垂体和下丘体等,进化时间5 千 万年。这个脑负责掌控我们的情绪、记忆、哺育和性行为等。麦克里恩认为情感系统一向爱恨分明,一件事物要么“宜人”要么“不宜”,没有中间状态。在恶劣的环境中正是依赖这种简单的“趋利避害”原则,生存才得到保证。当哺乳脑受到弱电流的刺激时,多种情绪(恐惧、欢乐、愤怒、愉悦、痛苦等等)便会滋生。

虽然各类情绪存留的时间很短暂,但情绪闹却是孕育情绪、注意力及情感(情绪主导)记忆的主要温床,它帮助人类判断事物的基本价值(如你对某物是持肯定还是否定态度)和特别之处(如什么吸引了你的注意力),还有助于人类感知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创造性活动。边缘系统与理性脑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入连接,二者联合操控着脑功能的发挥,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垄断人脑运行。

理性脑,它几乎将左右脑半球全部囊括在内,还包括了一些皮层下的神经元组群,进化时间200万年。新皮层对应的是灵长类哺乳动物脑,人类当然包括在内,正是它所具有的高阶认知功能令人类从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麦克里恩将新皮层称作“发明创造之母,抽象思维之父”,人类大脑中新皮层占据了整个脑容量的三分之二,其他动物种类虽然也有新皮质,但相对来说很小,少有甚至没有褶皱。

对于人类的三个脑来说,越早进化完成的脑速度越快、效率越高、拥有更高的掌控权,比如当我们面对突然冲过的汽车时爬行脑会立刻调动身体肌肉产生躲避动作,之后情绪脑会有“害怕”的情绪,最后理性脑开始分析原因,采取进一步行为。

当我们处于激烈的情绪之中时无论大脑如何理性地分析来让自己平息下来都很难做到,正是由于此时我们处于情绪脑的掌控下。现代科学认为杏仁核是掌握情绪的部分,杏仁核的反应速度是 15 毫秒,大脑皮层的反应速度则慢得多,是100毫秒,并且当杏仁核进行着激烈的情绪反应时会阻断大脑皮层的反应。压力从进化的角度看是在爬行脑中产生的,并进一步调动情绪脑来促进身体的腺体进行分泌,调节和增强我们的反应力度,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生存下来,只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应激源改变了,这种反应方式有时不合适了。

爬行脑-- 情绪脑---理性脑,这三者一起构成了大脑,主导了我们的行为。

当事情发生的时候,爬行脑启动,看一看有没有危险,如果有危险,它立刻就会有逃跑、装死、僵立三种模式启动。一旦危险解除,它就退出了掌控的位置。

要想让大脑有一个理性的判断,需要我们不断地对自己的爬行脑说好听的话,它就会把信息传输给理性脑,理性脑根据接收到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再反馈给情绪脑。

所以,要让一个人的情绪,能够快速转变,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爬行脑需要不停地发射“安全”这个信号。

第二,理性脑根据爬行脑发射出来的信号,重新做出判断。

要进行情绪的自我训练,就需要我们重新对自己的大脑输入新的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0364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