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简介

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简介,第1张

目录 1 手术名称 2 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的别名 3 分类 4 ICD编码 5 概述 6 适应症 7 禁忌症 8 术前准备 9 麻醉和 10 手术步骤 11 术中注意要点 12 术后处理 13 并发症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脊髓海绵状畸形切除术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脊髓海绵状畸形切除术 已经自动替换为 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手术名称

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2 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的别名

髓内海绵状畸形切除术;脊髓海绵状畸形切除术

3 分类

神经外科/椎管内血管畸形手术

4 ICD编码

034 10

5 概述

髓内海绵状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在椎管疾病中比较少见。Ogilvy等于1992年报告了6例,并从文献上收集到30例。自MRI临床应用以来发病率有明显增多趋势。1997年Vishteh等报告自1985~1995年共收治17例。此症好发于30~50岁的女性。诊断上MRI检查是首选的方法,不仅当有症状而CT检查阴性时它可有阳性所见,而且根据所见特点可以确定为海绵状畸形的诊断。有人对此症做过动态影像学的观察,发现病变可以逐渐增大,其机制是畸形血管的扩张,而不是肿瘤细胞的增殖。治疗上由于海绵状畸形具有一层与正常脊髓可作为分界的胶质带,且无明显的供血动脉,手术常可做到彻底切除,故以手术切除为首选。由于病变常多次出血,脊髓损害逐渐加重,因而手术不能为时过晚。

6 适应症

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适用于:

1有脊髓受损症状者。

2虽临床症状轻微,但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为髓内海绵状畸形者。

7 禁忌症

1完全性截瘫时间已久,无恢复可能者。

2年老、体弱,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8 术前准备

1全身一般性准备  根据病情与检查,积极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给予各种必要的补充与纠正。

2有便秘者,术前给予缓泻剂,术前夜给予 。有排尿障碍者,术前应导尿,留置导尿管。

3颈部病变影响呼吸者,术前应进行深呼吸、咳嗽等训练,术前几天可开始雾化吸入,必要时给予抗生素。

4术后需俯卧者,应提前进行俯卧位训练,使病人能适应此卧位。

5术前晚给予镇静剂,苯巴比妥01g。

6术前6~8h内禁食。

7术前日准备手术野皮肤,清洗剃毛,范围要超过切口四周15cm以上。颈部手术应剃去枕部头发。

8根据麻醉需要,给予麻醉前用药。

9术前定位  术前应定出预定切除椎板的脊椎位置,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体表标志定位。由于体形的差异,按标志定位可能有1~2个棘突的误差。为避免误差,可先根据体表标志定位,再在相应棘突的体表上用胶布粘著一铅字,摄X线片后,从X线片上铅字的位置核定手术部位。

9 麻醉和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俯卧位或侧卧位。

10 手术步骤

1手术切口、椎板切除、硬脊膜切开  “椎板切除术”。

2病变切除  切开硬脊膜后,常常即可见到病变。有的病变突出于脊髓表面,呈暗紫色,有软脊膜覆盖,但多数病变位于脊髓内,见脊髓局部肿大,在肿大处的脊髓表面可见蓝色或少血管的发白区域,前者提示病变贴近脊髓表面,后者提示病变位置较深。表面无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在手术显微镜下有时可以见到微小的供血动脉。看清病变后,按病变在脊髓中的部位,在其表浅处切开脊髓。切口多在后方中线,或后根进入脊髓区域处切开脊髓。见到病变后轻柔地沿其胶质界面与脊髓之间进行分离(图41931),可在不损伤脊髓的情况下将之全部切除。术中出血多为毛细血管或小静脉,除手术显微镜下可见的稍大动脉用弱电流的双极电凝予以止血外,其余出血经压迫后即可自行停止。含铁血黄素沉积的脊髓组织不能切除,以免加重症状。

3按常规缝合切口各层。

11 术中注意要点

1此手术应在显微镜下进行,切除病变过程中操作要轻柔,剥离病变时一定要严格按著病变周围的胶质带进行,以免损害正常脊髓组织。

2一般术中不会大出血,出血时也不必忙乱,轻者用止血海绵压迫片刻即可止血,亦可使用双极电凝,但务须在弱电流下进行,电凝后速用生理盐水冲洗,以防烫伤脊髓。

12 术后处理

1术后仰卧或侧卧,最好卧硬板床。翻身时应使身体平直,避免扭曲。

2术后应严密观察有无肢体功能障碍加重,感觉平面有无上升下降,如有上升,表明脊髓功能有进一步损害,应积极找出原因,及时处理。颈椎手术者应密切注意呼吸情况。

3注意创口引流有无脑脊液流出,如脑脊液流出较多,应考虑提前拔除引流。一般引流在术后24~48h拔除。

13 并发症

1损伤正常脊髓,加重神经功能障碍,多与手术操作有关。术时一定要操作轻柔,尽量避免过重的挤压或牵拉脊髓,剥离病变时要按胶质界面分离,牵拉压迫均施于病变侧,保护好脊髓。

导读: 围生期高危脑损伤儿不仅是宝宝受苦,家长们也跟着伤心。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围生期高危脑损伤儿是可以治疗的。那么,下面就来和我一起盘点,揭秘围生期脑损伤干预措施。

什么是围生期高危脑损伤儿

进入到以来,脑瘫已成为继被控制后又一个严重危害儿童的常见、多发。其患率逐年提高,我国脑瘫患病率为018%一060%,初步估计有200万~400万患者。脑瘫康复周期长,费用高昂,不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也着人口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降低脑瘫的患病率,让我们的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呢?高危儿脑损伤的早期干预就是降低脑性瘫痪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围生期高危脑损伤儿是指由于受某些高危因素的影响,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而需要监护的胎儿、新生儿,常见的高危因素如下。

1、出生前:

母亲患有糖尿病、感染、慢性心肺疾患、吸烟、酗酒、Rh阴性血型、过去有死胎或死产等:年龄大于40岁或小于16岁;孕期 出血、妊娠期高血压,先兆子痫、子痫、羊膜早破、胎盘早剥、等。

2、出生时:

难产、器械助产、急产、产程延长、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剂和止痛剂等。

3、出生后:

1严重窒息:Apgar评分1分钟小于或等于3分,或5分钟小于或等于6分;2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或等于342微摩尔/升;3严重缺氧:动脉血氧分压小于532千帕;4低血糖:血糖小于111毫摩尔/升:5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其中小于或等于1500克为极低出生体重;6红细胞增多症:静脉红细胞压积大于065或大于220克/升;7新生儿惊厥:入院前抽搐3次以上者;8小于胎龄儿(SGA):出生体重低于同龄儿平均体重的2个标准差;9早产:胎龄小于37周。

围生期高危儿转归

绝大多数高危儿和正常孩子一样,能完全正常地,成为健康的儿童。

少数可疑发育异常,在早期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可疑情况,最多见的、容易引起家长重视的是大或手的精细发育落后。如抬头、翻身、独坐等大落后于正常同龄孩子,甚至出现一些异常的反射、轻微的肌张力异常如双下肢内收过紧,换尿布困难等二这部分孩子早期康复干预,价值最大。

少数发生脑瘫、脑损伤,成为永久的残疾。

1、围生期脑损伤:

可导致精神运动发育延迟、头围增长缓慢、情绪异常、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学习困难、行为偏离、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发育落后、癫痫等异常。影响孩子入托、入学、社交以及生活质量。

2、脑性瘫痪:

严重者会发生脑瘫,多种异常同时存在,主要有4大表现:1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孩子3个月以上、主动运动减少;2肌肉僵硬或松软(少见)、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或扩大(少见)等肌张力异常:3双腿交叉,如跳芭蕾舞、双拳紧握、双上臂后伸如燕飞、W形跪坐等姿势异常:4双拳紧握等反射异常。除此之外脑瘫患儿大多数还可以同时合并智力低下,癫痫,视力、听力、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等多方面。

脑瘫患儿

脑瘫患儿有些脑损伤较轻微,在婴儿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在婴儿后半期(6—)则有一些其他症状表现:1不能翻身:6个月以后还不能翻身,有诊断意义。2不使用下肢:6~7个月不用下肢短暂地支持体重。3不用单手:7—10个月的婴儿不用单手抓玩。4手笨:手的精细动作,如捏小东西、解扣、系腰带不灵活,不协调,在7—10个月出现有诊断意义。5不能独坐7个月不能独坐。6不能抓站:10个月不能抓站;7不会与人再见:10个月以后有诊断意义。8使用脚尖站立:10个月还用脚尖站立。9不能迈步:13~15个月以后,还不会迈步。十流口水及“吃手”:以后有诊断价值。

围生期脑损伤干预措施

高危儿干预计划应因人而异,每次干预持续时间和强度也视小儿的能力和反应而定通常根据小儿智力发育特点制定干预计划,包括视觉发育、听觉发育、语言发育、动作发育(粗动作、细动作)、认知水平、生活自理、社会交往等方面。干预的实施以家庭为基础,通过定期门诊随访了解干预实施情况并指导干预,定期评估,根据每次评估结果指导下一步干预计划的实施。

1、新生儿期干预措施

(1)视听 :用鲜艳的红球挂在婴儿床头,每天多次逗引婴儿注意或让婴儿看人脸;听悠扬而低沉的优美乐曲,每日3次,每次15~30分-钟,尽量反复听同一乐曲,也可听母亲的声音及心跳的声音。

(2)动作:新生儿有一定的运动能力,为了小儿的头颈肌肉,可以将小儿竖着抱,或俯卧位让小儿抬头,包裹松开,使小儿四肢活动,发现不动的肢体要及时就诊,家长可做 和功能训练。

(3)交流:父母要学会和新生儿交往,细心观察新生儿的哭声,注意小儿的面部表情,应懂得并满足其需求。父母应找时机多与之交流,促进其认识世界的能力。

2、2-3个月干预措施

(1)视听 :除了周围环境的一些 外,可对小儿实行专门的视觉训练。在小儿上方悬挂彩色气球或小儿感兴趣的花环,使小儿视线随玩具转;可用不同声音让小儿寻找,声音不应太响或连续太长,否则小儿会失去兴趣。

(2)动作:1竖头:在小儿清醒状态时进行,一般在喂奶前的1小时,让小儿俯卧位,家长可用带响的玩具或红球在前方逗引,练习小儿抬头,每次训练,逐渐延长,每天数次;仰卧位时使小儿头在中线位,拉小儿前臂,使头前倾,练习头的控制能力。2翻身:3个月前小儿主要是仰卧位,为了使小儿全身肌肉运动,不要将小儿捆成一个“蜡烛包”,训练小儿由仰卧位翻到侧卧位,每次数分钟。3抓握:开始是让小儿碰触玩具,逐渐将玩具放小儿手中,训练手的抓、握、放。

(3)语言:自出生开始家长要对小儿多说话,使他能感知语言,为小儿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当小儿自动发声以后,家长应给予应答,训练小儿对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反应。

(4)个人一社会:培养小儿的生活规律,了解小儿的特点,逐渐养成按时吃、喝、睡的习惯,掌握小儿大小便的规律,逐渐培养大小便的条件反射;家长要与小儿有情感的交往,多用亲切的语调与小儿说话,建立目光对视,觉醒时要经常抱,多引逗孩子笑,培养母子感情。

3、4—6个月干预措施

(1)动作:1俯卧位:训练双肘支撑抬起前胸,过渡到单肘支撑,至5个月时双手支撵。2仰卧位:练习翻身至俯卧位。3坐位4—5个月时练习扶坐,5个月时练习小儿靠在沙发上坐,6个月独坐。4立位:练习扶站下跳跃。5手抓握:训练小儿主动伸手抓物,练习两手互换玩具。

(2)认知:1寻找目标:继续给予视、听的 ,从玩具中训练小儿视听,让他寻找玩具,找到玩具后家长给予鼓励。2动手玩耍:教小儿如何玩玩具,如摇等、拿纸给小儿撕,使小儿的起来。

(3)语言:引导小儿咿呀学语,与小儿做发音对话;对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要边说边做,如我们吃奶、喝水、听音乐等;要经常叫小儿的名字,使其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

(4)个人一社会:训练小儿自挟奶瓶喝奶;照镜子认识自己,同时叫他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如眼、鼻、口、耳等;在和小儿玩耍时给予不同的表情,如笑、生气、淡漠等,训练小儿分辨面部表情,使他对不同表情有不同的反应,逐渐学会表达他自己的表情。

4、 7~9个月干预措施

(1)动作:1俯卧位:练习爬,小儿前面放一个他感兴趣的玩具,训练小儿去拿,家长可在后面推小儿的足帮助爬行。2坐位:这阶段的小儿独坐稳定,练习小儿坐着玩玩具,稳定独坐和动作协调。3立位:训练小儿从仰卧位拉床栏或家长的手站起,可扶床沿挪步。4手抓握:学习用拇指、食指捏取小的物体,教的时候家长示范,逐渐发展到准确用拇指、食指握小豆子的精细动作,教小儿有意识地把玩具放下,而不是扔掉。

(2)认知能力:教小儿做一些游戏,如:拍手欢迎、摆手再见等一些简单的手势语表达;让小儿知道相应的物品,如:灯在哪里?电视在哪里?中大汽车是哪个?

( 3)语言:叫名字时小儿自反应,能转头或停止手上所做的事:发清晰的音,如爸爸、妈妈、大大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帮助小儿扩大发音的范围。

(4)个人一社会:训练用杯子喝水:学习与人交往,认识家里的人或生人,让小儿多与人交往,对生人不害怕;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饭前洗手、便后洗手,睡前洗脸,能自己安静入睡的习惯。

5、10~干预措施

(1)动作:小儿可完成从仰卧位到坐位到扶站或独站的 转换,能开始扶,渐渐独站独走;手抓握:能搭起2块积木,将手中的物品放在小瓶子里,训练手的控制能力。

(2)认识:教小儿模仿各种动作;教小儿认识实物及,把放在一起让小儿把要的东西拿出来;让小儿能把自己的五官指出来。

(3)语言:能主动叫爸爸妈妈,家长要反复的教;用简单的句子,教小儿懂得句子的内容。

(4)个人一社会:控制大小便;学会生活配合,如穿衣应把手伸出来,吃饭时教他一起握住勺往嘴里送,为今后生活自理打下基础:接触小朋友,能与别的小朋友愉快地玩耍。

婴儿发育过程中,应注意经常与周围的婴儿进行对比,及时发现各功能区的发育延迟,尤其注意异常姿势、肌张力、行为改变,及时专科就诊,一旦确诊神经发育异常,应及时治疗,一切“等等看”、“随家庭”、“只是发育慢、不碍事”的想法在没有得到医生确认之前都是要不得的,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患儿出现了问题也不要放弃或绝望,只要及时诊断、尽早治疗,可以大大地改善预后。

温馨提示: 围生期脑损伤儿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次啊可以保证宝宝可以健康。切记 干预过程中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科学、合理进行,不腿要盲目行事,使后果更严重。

 1、头的控制

  可利用俯卧位训练抬头的能力,方法:让孩子趴着,拿一个玩具停在与他的眼睛一般高处,为了让孩子抬头看它,把它一点一点抬高。每天至少俯卧30分钟,以饭后10分钟左右最适宜。

  2、翻身及爬方法

  让患儿趴在地板上,从背后拉他的衣服帮他转动肩膀翻身;让他趴着,将一条浴巾置于胸前,反浴巾两头提起来,保持只让他手和膝部着地,你一边和他沿地板慢慢地前进,一边鼓励他;一人帮他移动手臂,另一人帮助交替活动他的脚,帮他用力爬向某一个目标。

  3、支撑后背保持坐姿

  在自己手臂的支撑下坐起,把它喜欢的物品放在面前引起注意,藉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坐姿,渐渐减少支撑,最后独坐。

  4、拉物站起

  大人可拉脑瘫儿一只手,诱使他从坐位过度到双腿为脆姿,然后再让他站起来。孩子抓住小床栏杆时家长把双手放在他掖下支撑站立,逐渐减少帮助,让他自己保持平衡。

  5、行走

  脑瘫儿学走路的关键就是要学会移动身体重心,开始拉双手向前走,渐渐过度拉一只手,最后达到自己独走;也可用学步吊带。

  6、上下楼梯

  开始让患儿一手扶栏杆,一手拉大人手,以维持平衡,逐渐让他脱离成人的支持,靠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两步一个台阶,上下楼梯。大一点的孩子需鼓励他一步一个台阶两脚交替上下楼梯,可配合音乐进行练习。

  7、跳跃

  跳跃是锻炼下股肌肉的一个重要项目,练习蹲起动作,为跳跃作准备。经常拉患儿双手从台阶上跳下,作为自行跳跃的爆发力的准备,在室内挂上一些鲜艳的纱布和小玩具(在上述两个训练基础上)让几个儿童一起跳跃着去触摸、拍打。

  8、平衡协调训练

  选择无障碍物的场地或房间,在大人的保护下让患儿闭目直行、走脚印、走直线、坐摇马、荡秋千、骑小三轮车、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滚都是练习平衡协调动作的好方法。

  9、精细动作训练

  主要是训练手与大脑的协调能力,提高患儿的动手能力和手的灵活性。训练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要选择适合小孩玩的物品,由方形、长方形逐步过渡到圆形。五六岁时,教患者学习旋拧瓶盖、给玩具上弦、搭积木、握笔写字画图等,为日后上学读书、提高生活能力打基础

看了你的问题,我给你查了一下,希望你不要着急,另外,我也是个父亲,让我祝福你的孩子永远健康!!!

在正常情况下,出生不久的婴儿,肌张力多偏高,身体或四肢较硬,随着月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的发育,肌张力就应该下降,恢复正常。如果出生1月后婴儿肌肉仍然发硬,特别是受到刺激和哭闹时发硬明显,就要引起注意了。如小儿脑瘫,但脑瘫除了肌张力异常增高外,往往还有异常动作或姿势,比如上肢固定于屈曲状态或下肢固定于伸直状态、身体痉挛性扭转、上肢后旋等等。此外,脑瘫是大脑病变所引起的,除了肌肉、关节方面的表现外,还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如表情呆滞、反应迟钝、自主动作少、易惊、易吐、嗜睡,甚至不会吃奶或吮吸无力。

 

头的控制

:可利用俯卧位训练抬头的能力,方法:让孩子趴着,拿一个玩具停在与他的眼睛一般高处,为了让孩子抬头看它,把它一点一点抬高。每天至少俯卧30分钟,以饭后10分钟左右最适宜。

  补钙要根据具体情况,如缺则需要补,平常也可以通过多吃钙的食物(蛋黄,动物肝脏等),多带宝宝晒太阳来补充。

粗胖大腿变细的方法:

如果你把目标定在粗胖的大腿上,你最好还是选择一种以锻炼双腿为主的运动。因为活动大肌肉,例如大腿和臀部肌肉,你就可以增加热量的总燃烧量。

锻炼大腿和臀部肌肉的最佳运动是步行、骑自行车(包括在室内骑健身自行车)、越野滑雪、爬楼梯。

专家们认为跑步能消耗脂肪,但对腿粗臀肥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跑步很吃力、很不舒服,不想坚持下去。因此,把步行和跑步相结合是一个好方法。

那就是以步行为主,途中作几次短距离跑步,每次跑步一两百米,习惯后,逐渐把跑步的时间延长。如果想在游泳池中锻炼双腿,可在浅水的一端跑步,或穿若救生衣在深水的一端做跑步动作。水的阻力会使双腿活动比较费力,却不会像在地面上跑步那样须承受较大的震荡,因此是减去腿部和臀部脂肪的好方法。 

韧带要热身后压,压的时候持续30s。压完记得放松。每天一次。一个月差不多。

但是要变细,光压不行的,要控。怎么也得一个月,我感觉。千万记得要控腿啊,酸痛的时候才是消耗的时候。因为压腿主要是拉筋,可以拉长小腿以及美化曲线,要是腿很粗的话便不推荐此方法的说。不过要是还可以就建议你每天睡觉前花2分钟,每个腿各压1分钟。只要坚持下去然后想说每天只用花2分钟然后坚持几个月就可以美美的了就会坚持下去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92421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8
下一篇2023-10-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