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排球手有淤血应该怎么办

打排球手有淤血应该怎么办,第1张

 打排球是一项深受人们喜欢的运动,但是手淤血是打排球常见运动伤害。那么,打排球手有淤血怎么办接下来我为你介绍。

 打排球手有淤血怎么办

 1、打排球手有淤血怎么办之冰敷方法

 血管碰撞受伤时,血小板会聚集形成血块,把血管的破洞堵住,已经溢出去的血液则形成淤血,就算都不揉不擦药,大约7天后也会完全分解消褪。

 若想加速消除淤血,前24~48小时应先冰敷、让血管收缩,等血管破洞修复后再热敷,否则加热会让血液循环更活络,溢出血管的淤血会更大块。

 有人认为撞伤后赶快揉就不会产生淤血,这也是不对的,撞到时血已经跑出来了,想要揉散淤血,至少也要等过了24小时再说。

 医生提醒,淤血如果很大片、颜色很深,就代表血块多且厚,如果不处理,会影响周边循环,但如果推揉太用力,也可能会因为摩擦破皮而感染;热敷时也要注意热度,当心烫伤。

 2、打排球手有淤血怎么办之热敷方法

 食材是最好的治疗物品。食盐两包炒热,拌生姜20片、艾叶10克,装入一棉质的布袋里,热敷患处。同时涂红花油、风油精、食醋混合剂,热敷10分钟涂一次。每个部位热敷60分钟,每天一次;或者自家买一100元左右的电磁波烤灯每晚坚持烤疼痛部位各1小时同时涂红花油、风油精、食醋混合剂,烤10分钟涂一次。还可以辅助口服中华跌打丸两周,这样的综合治疗淤血消除最快,最彻底。

 3、打排球手有淤血怎么办之按摩方法

 轻轻按摩淤青。用拇指轻轻按摩淤青外围部位。切勿用力按压或试图按摩淤青中心,这样做会让你疼痛。确保你以转圈的方式按摩。这么做可促进淋巴功能,帮助身体自然让淤伤部位接触阳光。

 另外,多晒阳光。如果你可以让淤青部位每天直接接触阳光10到15分钟,紫外线将开始分解胆红素,即是让淤青变成**的一种物质。暴露在阳光下可帮助加速此过程,让你的淤青更快消散。

 打排球最常见的运动伤害

 肩以肩袖损伤肱二头肌腱腱鞘炎最多,多因肩部无力、扣空球或和球技术错误(如肩外展90度屈肘扣球就很易伤肩,如能高手扣球,此伤即可避免),一次或多次逐渐引起。

 在肩部,由于扣球多姿势不正确,还会引起肩胛上神经麻痹,出现冈下肌麻痹,多见于集训的运动员。

 膝伤以髌骨软骨病、股四头肌外侧头末端病(尤以单足起跳与落地的运动员最多,如改为双足,多可避免)及半月板骨折与棘突骨膜炎较多。

 此外,“扣球”、“封网”、“救球倒地”,也可以发生背部、臀部的挫伤及上下肢其他关节韧带的撕裂伤或扭伤,其中指扭伤,骨折和脱位最常见。

 因此,预防办法应注意改进错误的技术,遵循训练原则,改善场地卫生条件(场地要平,但不要太硬或太滑),使用厚护膝及护腰。在准备活动时,应特别注意肩、膝、腰、指及腕关节的活动。

 打排球的好处有哪些

 1、改善体型及姿态 ,调节脾肾功能:排球运动的弹跳除了能锻炼腿部肌肉,还能很好地锻炼臀部肌肉。打排球多弹跳可练就美臀,让“S”身材更突出。经观察发现,排球运动员几乎算是所有运动员中身材最好的,平衡能力不好的人也可以通过打排球来改善自己的姿态。

 2、心情好不好都可以找人发泄,保护肝脏 ,释放压力,调节情绪:排球虽然比篮球软些,但其中一些动作是特别痛快的:发球前,队员狠劲地向地上拍打排球“砰砰作响”,手掌拍击时,手指和手掌的神经末梢将剧烈的刺激迅速传感到大脑,大脑立即兴奋起来,释放荷尔蒙,将脊椎和手臂、手腕的酸胀感释放出去,连续重击20次,一般中度的压力(头皮发紧状)就释放开了。

 第一节 运动损伤概论

 一、运动损伤的分类

 运动损伤分类方法很多,现介绍几种:

 (一)按伤后皮肤或粘膜完整与否分类

 1、开放性损伤

 即伤处皮肤或粘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有伤口与外界相通。如擦伤、刺伤、切伤及撕裂伤等。

 2、闭合性损伤

 即伤处皮肤或粘膜无破损,没有伤口与外界相通,如挫伤、肌肉拉伤及关节韧带损伤等。

 (二)按伤后病程的阶段性分类:

 1、急性损伤

 指一瞬间遭到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造成的损伤,如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等。

 2、慢性损伤

 指局部过度负荷,多次微细损伤积累而成的损伤,或由于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化来的陈旧性损伤,如肩袖损伤,髌骨软骨软化症等。

 (三)按受伤的组织结构分类

 损伤何组织即为何损伤,如肌肉与肌腱损伤,皮肤损伤,关节、骨损伤,滑囊损伤,神经损伤等。

 (四)按伤性轻重分类

 1、轻伤 不影响工作和训练

 2、中等伤 24小时以上不能工作或训练者。

 3、重伤 须住院治疗者

 二、运动损伤的原因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锻炼者的基础、技能水平有关,也与运动项目的特点,技术难度以及运动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主要原因有:

 1思想麻痹大意是所有运动损伤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其中包括运动前不检查器械,预防措施不得力,好胜好奇,常在盲目和冒失中受伤。

 2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特别是缺乏针对性准备活动,使运动器官,内脏器官机能没有达到运动状态而造成损伤。

 3运动情绪低下,或在畏难,恐惧,犹豫以及过分紧张时发生伤害事故。有时因缺乏运动经验,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致伤。

 4内容组合不科学,方法不合理,纪律松散以及技术上的错误等都可能引起损伤。

 5运动场地狭窄,地面不平坦,器械安置不当或不坚固,锻炼者拥挤在一起或多种项目在一起活动,容易相互冲撞所致。

 6空气污浊,噪音,光线暗淡,气温过高或过低,以及运动服装不合要求等原因,都可以直接或间接造成伤害事故。

 三、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

 体育运动工作者及运动参加者如掌握了运动损伤发病规律,就可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对预防与治疗运动损伤有重大的意义。

 运动损伤的发生可因运动项目的不同而不同,有一定规律,之所以不同运动项目会发生身体不同部位的损伤,主要是由下列两个潜在因素所决定的。

 1、运动项目的特殊技术要求;2、运动员身体某部存在的解剖生理弱点。当这两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同时起作用时,即易发生运动损伤。例如:篮球运动员易伤膝,这是由于篮球运动员经常处于膝关节半屈位(130—150度)时左右移动、进攻、防守、踏跳、上篮等,使膝关节发生屈曲、扭转、磨擦等,而膝关节半屈位正是它的解剖弱点,此时韧带及肌肉放松,关节杠杆长,导致关节稳定性相对较弱,因而易发生膝部软组织损伤(如韧带、半月板损伤和髌骨软骨病等)。

 四、运动损伤的预防

 1加强运动安全教育,克服麻痹思想,提高预防意识。

 2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对可能发生运动损伤的环节和易伤部位,要及时做好预防措施。

 3合理组织安排锻炼,合理安排运动量,防止局部运动器官负担过重。

 4加强保护与帮助,特别要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如摔倒时,立即屈肘低头,团身滚动,切不可直臂或肘部撑地。由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着地,注意屈膝,弯腰,两臂自然张开,以利于缓冲和保持身体平衡。

 第二节 运动损伤的急救

 一、急救的意义、原则和注意事项

 急救是对意外或突然发生的伤病事故,进行紧急的临时性处理。其目的是保护伤病员的生命安全、避免再度伤害、减轻伤病员痛苦、预防并发症,并为伤病员的转运和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因此,无论何种急性损伤,做好现场急救都是十分重要的。

 急救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救命在先,做好休克的防治。骨折、关节脱位、严重软组织损伤或合并其他器官损伤时,伤员常因出血、疼痛而发生休克。在现场急救时,要注意预防休克,若发生休克,必须优先抢救休克。其次,急救必须分秒必争,力求迅速、准确、有效,做到快救、快送医院处理。

 二、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

 出血和止血

 (一)出血

 据研究,健康成人平均每kg体重约有血液75ml,总血量可达4000~5000ml。若出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30%时,将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对外出血的伤员,尤其是大动脉的出血,必须立即止血;对怀疑有内脏或颅内出血的伤员,应尽快送医院处理。

 根据损伤血管的种类,出血可分为:

 1、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液像喷泉样流出不止,短时间内可大量出血,易引起休克,危险性大。

 2、静脉出血:血色暗红,出血方式为流水般不断流出,危险性小于动脉出血,但大静脉出血也会引起致命的后果。

 3、毛细血管出血:血色红、多为渗出性出血,危险性小。

 根据受伤出血的流向可分为:

 1、外出血 体表有伤口,血液从伤口流到身体外面,这种出血容易发现。

 2、内出血 体表没有伤口,血液不是流到体外,而是流向组织间隙(皮下肌肉组织),形成淤血或血肿;流向体腔(腹腔、胸腔、关节腔等)和管腔(胃肠道、呼吸道)形成积血。由于内出血不易发现,容易发展成大出血,故危险性很大。

 (二)止血法

 常用的外出血临时止血法有以下几种:

 1、冷敷法:常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2、加压包扎止血法:用生理盐水冲洗伤部后用厚敷料覆盖伤口,外加绷带增加血管外压,促进自然止血过程,达到止血目的。用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出血。

 3、抬高伤肢法:用于四肢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方法是将患肢指高,使出血部位高于心脏,降低出血部位血压,达到止血效果。此法在动脉或较大静脉出血时,仅作为一种辅助方法。

 4、屈肢加压止血法:前臂、手或小腿、足出血不能制止时,如未合并骨折和脱位,可在肘窝和腘窝处加垫,强力屈肘关节和膝关节,并以绷带“8”字形固定,可有效控制出血。

 5、指压止血法:这是现场动脉出血常用的最简捷的止血措施。指压法的要领是在出血部位的上方,在相应的压迫点上用拇指或其余四指把该动脉管压迫在邻近的骨面上,以阻断血液的来源而达到止血的效果。这是动脉出血时的一种临时止血法,所加压力必须持续到可以结扎血管或用止血钳夹住血管为止。常用的有:

 (1)颞浅动脉压迫止血法:一手扶伤员的头并将其固定,用另一手拇指在耳屏前上方一指宽处摸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压迫在颞骨上。它适用于同侧前额部或颞部出血的止血。

 (2)面动脉压迫止血法:在下颌角前约15厘米处,用拇指摸到搏动后将其压在下颌骨上,可止住同侧眼以下面部出血。

 (3)锁骨下动脉压迫止血法:在锁骨上窝内1/3处摸到搏动后,用拇指把该血管压迫在第一肋骨上。它适用于肩部及上臂出血的止血。

 (4)肱动脉压迫止血法:将伤臂稍外展、外旋,在肱二头肌内缘中点处摸到搏动后,用拇指或示、中、环三指将该动脉压迫在肱骨上。它适用于前臂及手部出血的止血。

 (5)指动脉压迫止血法:手指出血时,用健侧手的拇、食两指压迫患指两侧指根部,并抬高患肢。

 (6)股动脉压迫止血法:伤员仰卧,患腿稍外展、外旋。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摸到搏动后,用双手拇指重叠(或掌根)把该动脉压迫在耻骨上。它适用于大腿和小腿出血的止血。

 (7)胫前、胫后动脉压迫止血法:在踝关节背侧,于胫骨远端摸到搏动后,把该动脉压迫在胫骨上;在内踝后方,将胫后动脉压迫在胫骨上。它适用于足部出血的止血。

 6、止血带止血法。在四肢较大的动脉出血时,通常用止血带止血。目前常用的止血带有充气止血带,橡皮带止血带,橡皮管止血带。现场急救中常用携带方便的橡皮管止血带,缺点是施压面狭窄易造成神经损伤。如果无橡皮止血带,现场可用宽布带或撕下一条衣服以应急需。

 止血带结扎的标准位置点,在上肢为上臂的上1/3部,下肢为大腿中、下1/3交界处。上臂中、上1/3处扎止血带易损伤桡神经,为禁区。

 止血带的压力要适中,既要达到阻断动脉血流又不会损伤局部组织。上止血带的时间要注明,如果长时间转运,途中上肢每半小时,下肢每1小时应放松2-5分钟,以使伤肢间断地恢复血循环。放松时应以手指在出血处近端压迫主要出血的血管,以免每放松一次丢失大量血液。

 止血带使用不当可引起局部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甚至导致肢体坏疽。因此,一般只在其它止血方法不能奏效时再用止血带。

 内出血中的体腔出血,如肝脾破裂或血胸多有严重的休克。应立即送医院处理。临床上常用查红细胞、血色素及血球容积的方法诊断。一旦发生严重休克,常常需要及时输血及手术治疗。

 急救包扎的方法

 包扎有固定夹板或敷料,限制伤肢活动,避免加重伤情;保护创口,预防或减少感染;支持伤肢,使之保持舒适的位置,减轻疼痛和压迫止血,防止或减轻肿胀等多种作用。包扎时,动作要柔和、熟练、包扎的松紧度应适中,过紧会妨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包扎的作用;绷带包扎要从伤部远端开始,包扎结束时,绷带末端要用胶布粘合固定或将绷带末端留下一段,纵形剪开缚结固定,但缚结不要在伤口处。尽可能使四肢肢端外露。

 绷带包扎法是急救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绷带有卷带和三角巾,现场还可用毛巾、头巾、衣物等代替。

 (一)绷带包扎的作用

 绷带包扎可固定敷料和夹板,也有保护伤口,压迫止血和支持伤肢的作用。

 (二)绷带包扎的注意事项

 1、包扎动作应熟练柔和,尽可能不要改变伤肢位置,以免增加伤员痛苦。

 2、包扎松紧度要合适,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将失去包扎的作用。一般在包扎四肢时,应露出手指或足趾,以便观察其包扎的松紧度。

 3、卷带包扎一般应从伤处远心端开始,近心端结束,末端用粘膏或别针固定,如需缚结固定,缚结处应避开伤口。

 1绷带包扎法 要根据包扎部位的形态特点,采用不同的包扎方法。

 (1)环形包扎法:用于包扎肢体粗细均匀的部位,如手腕、小腿下部和额部等,也是其他包扎法的开始或结束时使用的包扎法。包扎时,先张开绷带,把带头斜放在伤肢上并用拇指压住,将卷带绕肢体一圈后,再将带头的一个小角反折,然后继续绕圈包扎,每圈都盖住第一圈,包扎3~4圈即可。

 (2)螺旋形包扎法:用于包扎肢体粗细相差不大的部位,如上臂、大腿下部等。包扎时先作2~3圈环形包扎,然后将绷带向上斜形缠绕,每圈都盖住前一圈的1/2~1/3。

 (3)反折螺旋形包扎法:用于包扎肢体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包扎时,先做2~3圈环形包扎后,用左拇指压住绷带上缘,将绷带向下反折,向后绕并拉紧绷带,每圈反折一次,后一圈压住前一圈的1/2~1/3,反折处不要在创口或骨突上。

 (4)“8”字形包扎法:多用于包扎肘、膝、踝等关节处。方法有二:一是先在关节处作几圈环形包扎后,将绷带斜形环绕,一圈在关节上方缠绕,一圈在关节下方缠绕,两圈在关节凹面相交,反复进行,逐渐离开关节,每圈压住前一圈的1/2~1/3,最后在关节上方或下方作环形包扎结束。二是先在关节下方作几圈环形包扎后,将绷带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地来回作“8”字形缠绕,使相交处逐渐靠拢关节,最后作环形包扎结束

 2三角巾包扎法:三角巾应用方便,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包扎,这里只介绍手、足和头部包扎法。

 (1)手部包扎法:三角巾平铺,手指对向顶角,将手平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底边横放于腕部。先将三角巾顶角向下反折,再将三角巾两底角向手腕背部交叉围绕一圈,在腕背打结。

 (2)足部包扎法:与手部包扎法基本相同。

 (3)头部包扎法:三角巾底边置于前额,顶角在后,将底边从前额绕至头后,压住顶角并打结。若底边较长,可在枕后交叉后再绕至前额打结。最后把顶角拉紧并向上翻转固定。

 3前臂悬挂法 分大、小悬臂带两种

 (1)大悬臂带:常用于除锁骨和肱骨骨折以外的其他上肢损伤。将三负巾的顶角置于伤肢的肘后,一底角拉向健侧肩上,伤肢屈肘90度角,前臂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再将三角巾的另一底角向上翻折并包住前臂,两底角在颈后打结。最后拉直顶角并向前折回,用胶布粘贴固定。

 (2)小悬臂带:常用于肱骨或锁骨骨折。先将三角巾折叠成约四横指宽的宽带,也可用宽绷带或软布带代替。将宽带的中间置于前臂的下1/3处,屈肘90度角,宽带的两端在颈后打结。

 骨折的急救

 在外力的作用下,骨折连续性或完整性遭到破坏叫骨折。在剧烈运动中,特别是对抗性强的运动中,骨折并非罕见。

 (一)骨折的分类

 根据骨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1、闭合性骨析:骨折断端与外界不相通,骨折处皮肤完整。

 2、开放性骨析:骨折断端与外界或空腔器官相通。易感染,可合并骨髓炎或败血症。

 根据骨折线分类

 可分为横形、斜形、螺旋形、粉碎性骨折等。

 根据骨折的程度分类

 1、完全骨折:骨折断端完全断开,如横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2、不完全骨折:骨折断端部分断裂,如疲劳性骨折,颅骨骨折、青枝骨折等。

 (二)原因

 1、直接暴力:骨折发生在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跪倒时引起髌骨骨折,足球两人对足引起胫骨骨折等。

 2、间接暴力:骨折发生在远离暴力接触的部位,如摔倒时手掌撑地而发生前臂或锁骨骨折等。

 3、肌肉强烈收缩:由于肌肉急骤地收缩和牵拉而发生的骨折,如举重运动员突然的翻腕动作,可因前臂屈肌群强烈收缩而发生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跨栏时引起大腿后群肌肉起点部坐骨结节的撕脱骨折等。

 4、积累性暴力:如在硬地上跑跳过多引起胫腓骨疲劳性骨折;体操运动员支撑过多引起尺桡骨疲劳性骨折等。

 (三)骨折的急救处理:

 1、急救原则:对骨折病人的急救原则是防治休克,保护伤口,固定骨折。即在发生骨折时,应密切观察,如有休克存在,则首先是抗休克,如有出血,应先止血,然后包扎好伤口,再固定骨折。

 2、骨折的临时固定

 骨折时,用夹板、绷带将折断的部位固定包扎起来,使伤部不再活动,称为临时固定。其目的是减轻疼痛,避免再伤和便于转送。

 (1)临时固定的注意事项:

 ①骨折固定时不要无故移动伤肢,为暴露伤口,可剪开衣裤、鞋袜,对大小腿和脊柱骨折,应就地固定,以免因不必要的搬运而增加伤员的痛苦和伤情。

 ②固定时不要试图整复,如果畸形严重,可顺伤肢长轴方向稍加牵引。开放性骨折断端外露时,一般不宜还纳,以免引起深部污染。

 ③固定用夹板或托板的长度、宽度,应与骨折的肢体相称,其长度必须超过骨折部的上、下两个关节,如没有夹板和托板,可就地取材(如树枝、木棍、球棒等),或把伤肢固定在伤员的躯干或健肢上。夹板与皮肤之间应垫上棉垫、纱布等软物。

 ④固定的松紧要合适、牢靠,过松则失去固定的作用,过紧会压迫神经和血管。故四肢固定时,应露出指(趾),以便观察肢体血流情况。如发现异常(如肢端苍白,麻木、疼痛、变紫等)应立即松开重新固定。

肱二头肌上边凹进去一个小坑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 局部肌肉劳损:由于长期过度使用肱二头肌,导致肌肉疲劳和劳损,使肌肉组织结构和功能受损,出现凹进去的小坑。

2 肌筋膜炎:肌筋膜炎是一种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可能引起肌肉疼痛、僵硬和凹进去的小坑等症状。

3 其他原因:也可能有其他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如肌肉损伤、神经受损、皮下脂肪瘤等。

如果这个小坑持续存在或者伴随疼痛等其他症状,建议尽快就医并正规医院的骨科进行检查和诊断,以便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损伤,加强营养摄入,有助于改善肌肉组织的健康状况。

问题一:手臂出痧如何解释 手臂(含内外两侧)刮痧后出现不同痧象,一般多指肩痛,肩周炎一类的病(如:内侧肱二头肌,曲泽,桡侧手根屈筋,外侧总伸指肌,外屈姆长肌等处有沙象),但其它疾病手臂内外两侧也会有痧象,如:腰肌劳损,曲池,外关也会有沙象。一般刮痧要刮后背,后背穴位多,才有指代意义(如:心俞,肝俞,胆俞,肺俞,膈俞等等都在后背中间)。

问题二:刮痧出痧说明什么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刮痧出痧要看痧的颜色,一般来说,颜色鲜红表示体内有热,褐色或黑色表示有淤血,颜色较浅淡可为寒或热不明显,这些情况还要结合你身体的其他症状来分析。

问题三:身上有痧是什么意思,刮痧是起什么作用的 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 ,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刮痧原理: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 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工具、 :刮痧板由水牛角制成,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圆。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适应症: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刮痧禁忌证: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 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刮痧手法有十几种,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刮痧疗法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过一段时间,一般为五至七天左右,再进行第二次刮刮痧疗法具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舒筋通络,排除毒素等作用,操作方便,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刮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处理:刮痧疗法和针灸、 等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 ,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 (1)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 (2)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3)急救措施: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1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出痧”的皮肤红红的,看上去有点儿可怕。其实,不管怎么红,都不必担心,因为这对皮肤是没有损害的。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较重的病,“痧”就出得多,颜色也深,如果病情较>>

问题四:胳膊上出痧是身体哪里有病症我每次刮痧,胳膊上都会出 说明背血气流畅形瘀血等瘀血消觉舒服

问题五:刮痧出痧的颜色及症状 人体后背有许多穴位是对应人体脏腑的,可以自己买个挂图对照。一般来说,刮痧时出的痧斑颜色越深说明受的伤越严重。人体的12条经络分布在手臂和腿上,所以哪条经络痧斑色深也能说明哪条经络淤堵的厉害。刮痧的颜色越深说明病情越严重,痧讲简单一点就是人体内的垃圾,病越重垃圾越多越深,刮出来是好事,几天后就会退了,退了可再刮,痧就会越来越少,颜色也越来越淡,病症也从重至轻到最后好了,只是现在不是刮痧的最好时机,因现已是秋尾进入阳气冬藏的季节,现刮痧不能藏阳气而外越,刮后会使人感到很软无力,这是阳气外出的结果,最好是夏季是刮痧的最佳时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17802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