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去健身?是从众心理吗?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去健身?是从众心理吗?,第1张

越来越多的人去健身房健身,也不都是因为从众心理,原因是各种各样的。

首先,肯定有一部分人是跟风的从众心理。

俗话说,随大流,不挨揍。所以喜欢跟风也是我们的一个中国特色。当然跟风从众,有好有坏,看你怎么跟。跟风干坏事,那绝对是不可取的,跟风干好事,这也是受欢迎的。

比如跟风去健身,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这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如果挣扎在温饱线上,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跟风去健身房健身,那就大可不必了!

其次,有一部分人是为了良好的外在形象。

现在是一个看脸和身材的时代,有的人出于爱美的需要或者工作性质的需要,需要去健身房健身,为的是打造完美的身体曲线。

其次,大部分人是为了身体健康去健身房健身。

相信大部分人去健身房是为了身体健康。

现在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出现了超重,肥胖,过度肥胖的,也因此使三高和心血管疾病等都找上门来。所以为了身体健康而选择去健身房健身。

也有人虽然没有出现肥胖和各种身心问题,但为了提高身体素质,也选择了去健身房健身。

再次,严重的室外污染使室外活动成了奢望。

比如每年将近半年的北方的雾霾,使户外活动成了一种奢望。而有的人又有健身锻炼的需要,因此也只好选择健身房。

所以说,健身房的原因各种各样,并不都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存在即道理,健身房的火爆,也足以说明了市场需求的巨大和人们健康理念的提升,健身锻炼,利国利民,还是值得提倡的。

我是香草珠儿

心理成长,心灵提升,我们一路同行!

请关注公众号:香草珠儿

几十年来,永泰嵩口的月洲水电站,蓄水发电,后一度荒废;如今经改建,水电站变成图书馆,昨日开馆,万册图书免费借阅海都讯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水电站和图书馆之间有何联系。昨日,海都记者到了永泰嵩口镇的月洲村,月溪花渡乡村图书馆位于桃花溪畔,昨日上午正式开馆。月洲水电站建于1966年,是永泰第一所乡村发电站,水电站有座楼,是二层夯土木构建筑,改造后的建筑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这座楼也是图书馆的主体,万册图书免费借阅。改造水电站的村民说,水电站以前是蓄水发电,如今是在为传统文化续电。

95后女孩为留守老人建专属水电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艰苦奋斗“凿”开天河 银线飞架“电”亮太行

从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顺山势往下,走不多远就是盘阳村。这是太行山区的一个普通山村,因当年修渠过程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盘阳”会议在此召开,“红旗渠”这个名字从这里诞生而闻名。

今年75岁的元明喜老人就是土生土长的盘阳人。16岁开始参加红旗渠的修建,23岁参与盘阳水电站建设,26岁开始成为盘阳村的一名电工直至退休,老人一辈子因渠因水与电结缘,亲历见证了电能点亮这片土地的艰辛历程。记者跟随国网林州市供电公司青年职工走访红旗渠精神电网传人的活动就从元喜明老人开始,一段段往事在当事人的讲述中清晰再现。

修渠老人的传家宝

一座整洁的白色二层小楼,一应俱全的现代化家电,与左邻右舍并无二致。11月8日,笔者一行走进元明喜家,说明来意后,老人让儿媳妇拿出一件连很多当地人都不清楚用途的铁家伙,“这是墩铲。”由他和一起干活的电工们创造和命名。这东西一头像钢钎,用来锻石;一头像铁铲,用来挖土,是当年他们挖电线杆坑的专用器具。

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境内山地、丘陵占86%,属典型的深山区。上世纪90年代初,红旗渠青年洞周边群众都早已用上电,但位于山岭上的界牌村却因位置偏远、地势险峻尚未通电。每当夜幕降临,山上的18户人家望着远处的灯火满是羡慕惆怅。

1995年冬天,当时的林县供电部门了解情况后,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界牌村18户人家过上一个明亮年。常说“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电网职工则是“滚(电线)杆上山、滚线(盘)上山”。在没啥机械条件的年代,电杆和重达100多公斤的导线盘、金具、拉线石等都要靠手搬肩扛往山上送。为了将10米的电杆运至山顶,元明喜和工友们用上大绳和撬棍,在地锚的助力下,一步步、一层层把电杆滚上山。遇到实在过不动的沟坎,老乡们就赶来两头耕地的黄牛和大家一起帮忙拉。就这样,他们白天勘察现场,晚上研究方案,仅用11天就运完了从谷底向山顶架线所需总量超出2000吨的电力器材,赶在农历小年前为村民送上了电。

听着老人细致入微的讲述,笔者不禁好奇发问,修渠和建电网哪个更辛苦?老人想都没想就说道,“当然还是修渠更苦,那时吃不饱,我们后来架线都是在山上支锅下面条,吃饱了干活。”话语间吐露着对如今幸福生活的珍惜和对前辈创业者由衷的敬佩。

明星主任的新招数

1994年,35千伏定石线路架设过程中,创下了林州电网历史上两基杆塔跨距超800米的当时最长纪录,两基杆塔间垂直落差超过600米。面对史无前例的艰巨任务,工程负责人郭会林找来了时任施工队长的郭金奎一起想办法,可结果也是只有边干边看。

平地还好办,一到山脚下所有人都犯了愁。郭金奎至今清晰记得,山脚下第一基杆是23号杆,两节总长15米,线路跨越红旗渠第二干渠,郭金奎带头跳入冰冷的渠水,将两节电杆搬过了宽55米的红旗渠。

当天下午施工人员利用手推绞磨盘开始向上拉运电杆,“半天走的距离还没有电杆长,这么淘神,谁受得了。”23岁的郭金奎在现场就发起了牢骚,暗暗动起了小心思。

第二天,郭金奎就带人将绞磨盘固定到了农用拖拉机头的转动轴上,想加快速度省点力气,不料转动轴速度过快,拉绳吃不上力气,还把拖拉机头烧坏了,虽然被批评“胡生法儿”,可郭金奎还是不死心,接着,他又将绞磨盘固定到另一台拖拉机的车轮上借力,用了7天时间终于将6根杆硬拉到了坑位。

自此,郭金奎奇招频出,受滑轮启发,还用钢丝绳自主设计了过狭窄通道的运杆索道等有效施工方法,让施工效率大幅提升。可即便如此,现场100多名施工人员饿了啃硬馒头、渴了喝山缝水,从早春一直干到酷暑,才终于将32基杆10余公里的输电线路从山上给“挂”了下来。

施工队长的欣慰事

时间推进到2017年,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杨保军接到任务,为石板岩镇大垴村全面改造高低压线路。

大垴村古称“九联山”,最高海拔1750米,是林州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自然资源极其贫瘠、交通十分不便,当时仅剩下32名60岁以上的老人还在执着留守。自1976年通电以来,大脑村供电设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小修小补,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每逢刮风下雨大概率会遇上停电。

国网林州市供电公司党委借着国家全面升级农村电网的契机,要让最高峰上的留守老人用上可靠电,也想趁此培养一支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年轻队伍,于是,啃下这块硬骨头的重任,落在了施工队长杨保军和11名35岁以下青年供电员工肩上。

11人在接到任务后,起初认为顶多累点,咬咬牙坚持坚持就好了。没想到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多里,在大垴吃住、施工的每个环节都给他们带来无尽“烦恼”,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生活条件不好,工作也难干。杨保军说,山下施工,一般十分钟就能刨个坑,一天立一二十根电杆不成问题,但在大垴施工需要先开山路,需要在坚硬的花岗岩上打坑,挖掘机砸下去只有几个白点,打一个2米深的标准杆坑,最长需要十几天时间。

“就算这种现在很少遇到的条件,跟修红旗渠时的艰苦相比还是差远了。”杨保军的父亲当年在渠上负责担运石料,他是听着红旗渠的故事长大的。施工中,杨保军带头吃住在山顶,3个多月里,他穿废了17双鞋、4套工作服,更是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防护手套,11位年轻人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随着工程的推进,这11名队员所表现出的担当和进取精神也让杨保军暗暗给他们打了满分。为解决长档距导线随大风舞动易引发相间短路的问题,杨保军和队友们琢磨出了“三联杆”(三根电杆一字排开组合成一根用)的架设工艺,通过增加相间距离,确保了线路稳定运行。“年轻人熟练操控无人机辅助放线等先进施工方式的引入,也使得工程建设更加便捷高效。”杨保军说,他们这些年轻人经受住了考验。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林州人民十年铸就的红旗渠精神,一代代薪火相传,不仅为林州引来了甘甜的幸福水,也激励广大电力员工战天斗地,为太行深处的林州百姓送上了可靠电、绿色电、致富电。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累计在林州区域投资1732亿元,新建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6座,新建改造10千伏及400伏高低压配电线路43043公里,总里程是红旗渠总长度的29倍,全市户均配变容量增长26倍,林州人实现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团结奋进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林州电网的非凡巨变,用事实生动地告诉世人,红旗渠精神永在。(来源: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 张澜 郭栋)

闽味|一座旧水电站的华丽变身

N海都记者 陈海容 文/图

几十年来,永泰嵩口的月洲水电站,蓄水发电,后一度荒废;如今经改建,水电站变成图书馆,昨日开馆,万册图书免费借阅海都讯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水电站和图书馆之间有何联系。昨日,海都记者到了永泰嵩口镇的月洲村,月溪花渡乡村图书馆位于桃花溪畔,昨日上午正式开馆。月洲水电站建于1966年,是永泰第一所乡村发电站,水电站有座楼,是二层夯土木构建筑,改造后的建筑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这座楼也是图书馆的主体,万册图书免费借阅。改造水电站的村民说,水电站以前是蓄水发电,如今是在为传统文化续电。

从加工粮食到提供精神食粮

“十里竹林到月洲,一溪桃花伴芙蓉。”月洲村位于永泰县西南部大樟溪畔,因支流桃花溪在村中绕了个大弯,流成“月”字,又分隔出一个沙洲而得名。昨日上午,海都记者来到这个千年历史文化古村。

过小径,隔篁竹,闻水声。沿着一条乡村小路往里不过百米处,在南宋名将、爱国诗人张元干幼时读书的寒光阁一侧,一栋夯土木结构的小楼屹立在桃花溪畔。饱经了50多年风霜的建筑外墙上满是岁月的痕迹,墙面上刻着“月洲水电站”几个大字。

“这座1966年底竣工的水电站,是永泰第一所乡村发电站,曾是个充满人情味儿的地方,白天用于加工切面、线面、米粉等粮食,晚上用于发电。”村支书曾巩荣说,以前这里是加工粮食,现在是提供精神食粮。

村民说,水电站旁是桃花溪,隔溪而望的是桃花岛,可以捉鱼摘果,发电站里每天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但完成历史使命后的水电站,一度荒废,墙土剥落,杂草丛生。

曾经的“学霸村” 建图书馆续文脉

“月洲水电站曾是月洲万家灯火之源,也是月洲的集市之地。”年近五旬的曾巩桃是土生土长的月洲人,也是月溪花渡乡村图书馆联合创始人之一,其父亲曾是月洲村第一任村主任,带领村民创建了这座水电站。曾巩桃儿时记忆中的水电站,是个热闹之地,乡亲们时常来碾米、买粉、买面,话家常,这里成了村中的休闲娱乐场所。为了让这座日渐破败的水电站重新焕发生机,曾巩桃联合其他创始人,开始筹划将水电站改建为乡村图书馆。

“这是一个‘学霸村’,没有什么比在这里建图书馆更合适的了。”图书馆馆长、月溪花渡联合创始人袁晓龙告诉记者,月洲村走出了永泰县第一个进士张沃,宋、明、清三朝共出了一位状元、两位尚书和50位进士,演绎了张肩孟父子六人六进士六同朝、祖孙三代十八条官带的科举辉煌,是名副其实的八闽文化第一村。

留守儿童家门口便能看书

历经两年零五个月的改建,月洲水电站摇身变成一座古香古色的乡村图书馆。主楼为二层夯土木构建筑,改造后的建筑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拥有9米高的书架,以及20米长的书墙,还有一排30米长大型落地窗构成的阅读风景线,设计藏书量达12000册。功能区域包括图书馆、亲子绘本屋、陌上花开咖啡吧、艺术展厅、乡创课堂、朝花夕食轻餐吧六个部分。目前,图书馆第一批6000多册图书已全部上架,除周二闭馆外,每天开馆时间为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半。

“以前节假日,孩子们想要看书,只能带他们坐车去嵩口镇上的一个公益图书馆看。”月洲村村民黄女士告诉记者,镇上的图书馆离这里有10多公里远,村中的留守儿童去一趟十分不便。如今,水电站改建成了图书馆,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看书。

馆长袁晓龙说,这座公益图书馆,不仅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一个与城市少年同等的读书、交流之地,更为月洲村保留了一处文化传承之所,将是周边村村民一个优质的乡村阅读渠道。

编辑:小晨

分咏格,和嵌字格(又名嵌珠格)并列为诗钟的两大体。分咏格是取绝不相干的两事物,用两个七字句分别进行描述,只能隐括暗示,不能明点题字,然后合而浑成一联。

初看分咏格的名词解释相信很多诗友一团雾水。

接下来笔者与你一同探讨。

分咏诗钟须注意神似

分咏诗钟,是要求用七言诗来表述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并遵循对仗法则,组成一对诗联。很显然,作分咏诗钟,要比写一般的律联更为困难。如何去写分咏诗钟?有人主张分咏诗钟的每一联,扣题时必须做到不能移作他用。也就是说,每联就像灯谜似的,只能猜得一个答案。但这种做法往往是失之于过份泥实,导致句意浅露,缺乏神采。

由于分咏诗钟的每一联必须要去表达事物,从而很容易只对事物作客观的表象描述,落入形似的窠臼,所以分咏诗钟更有必要注重神似。这也涉及如何看待形神之辨,如何认识作家主体意识等重要文艺理论问题,因此,回顾一下历来的有关论述,以及前人的分咏诗钟作品,将会有助于这些问题的澄清。

一、离形得似、中与神会

苏东坡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明王绂解释道:“东坡此诗,盖言学者不当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也,然必神游象外,方能意到圜中。……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书画传习录》)。金王若虚也说:“论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不窘与题,而要不失其题,如是而已耳。”(《滤南诗话》)。以上论述是说:不要满足于表面的“形”的描写,而要着重在深处的“神”的刻画。形,是表面的;而神,才是本质的。神似并不排斥形似,它是形似的提高,以形貌检验虽不能一一吻合,但因传达了物象的神,所以更近似于物象,即“不似之似”,也就是司空图所说的“离形得似”和刘禹锡所言的“中与神会”。

注重神似就是要在创作时,不执著于描写物象外形,不粘滞于题目所定范围;比喻多于形容,用典多于白描,联想多于直觉,等等。

例如:

1主题《假山/纱窗》:

螺鬟小筑云千叠,

蝉翼轻描月半棱。

(夔仲,《啸园诗钟》);

2主题《扇/龙》:

入手浑疑招月到,

点睛端恐挟云飞。

(乐泰,《惠园诗钟》)。

12例子则是以云比假山、月喻团扇,来烘托出神采。

3主题《松子/茶》:

空山落处龙鳞瘦,

活水煎时蟹眼肥。

(易顺鼎,《吴社诗钟》);

4《电/姐妹》:

金蛇夜掣光千里,

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舟,《啸园诗钟》)。

34例子此处分别用“龙鳞”和“金蛇”来比喻“松子”和“电”,以对各自下联的“海眼”(注:即泉眼)与“铜雀”,足见匠心。

(蟹眼更工整,蟹眼亦即烹茶水开时滚起的小水泡--碧玉注)

5主题《酒肆/梳头》:

春雨欲迷行路客,

秋山淡抹美人妆。

(竹孙,《啸园诗钟》)。

5例子此上联由题目“酒肆”联想到“春雨”中的“行路客”,下联则化用郭熙句:“秋山明净而如妆”(《山水训》),并据以成对;“欲迷”及“淡抹”两词用得妙,使全联有清空之气。

6主题《鸭/夕阳》:

暖透春江初浴绿,

影衔秋树半留红。

(善仆,《惠园诗钟》);

7主题《门/唐明皇》:

九天瑞气开金锁,

七夕盟心想玉环。

(悦涟,《惠园诗钟》);

8主题《木兰/闰》:

驼足归来一千里,

蟾光圆到十三回。

(小鲁,《湘烟阁诗钟》)。

以上数联几乎全用工对,更显其构思之巧。

二、心之精微、发而为文

刘禹锡曰:“心之精微、发而为文;文之神妙,吟而为诗。”(《刘宾客集》)。这就是说要突出作家的主体意识。袁枚在“性灵说”中强调“着我”,他说:“有人无我,是傀儡也。”“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随园诗话》),即是要求表现诗人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作家总是力求将客观事物的“神”与自己主观的“神”互相契合交融,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神似,它远超于对事物形貌的简单模仿。

例如:

丘逢甲的分咏作品:

9主题《吐酒/海》:

块垒消除同唾玉,

沧桑感慨又扬尘。

(《斐亭诗畸》)。

1895年清政府割台,丘逢甲与台湾人士上书清廷,要求废约,不成,丘逢甲遂与原台湾巡抚唐景崧起兵抗日,后兵败被迫离台内渡。此处丘逢甲笔下的“海”,已不是纯粹自然意义上的“海”,他是用“东海扬尘”来描述台海变幻的政治风云。

类似的还有唐景崧的分咏作品:

10主题《带/鸦片灰》:

隔水岂无求救意,

禁烟还有复燃时;

(《斐亭诗畸》)

11主题《云/熨斗》:

变局尽多翻手态,

拂衣犹有热升心。

(《斐亭诗畸》)

也都是对当时台海形势巨变和个人心态、情怀的深刻表露。由于他们的分咏诗钟作品都突出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因此有很强的感染力。

再如,《鹊华行馆诗钟》中的分咏诗钟:

12主题《龙/落叶》:

万里江湖供变化, 

一秋风雨入苍茫。

(赵国华);

13《九疑山/尺》:

高低峰影排云认,

多少人才待玉量。

(王荫昌);

14主题《寒竹/夕阳》:

风雪飘摇孤节在,

乱山高下大荒空。

(宫昱)。

三、分咏格的一些常见命题思路

1分咏中,通常以一事件一物品作题目。因事物搭配,虚实结合,反差较大,佳作也就多。

如有以“闰六月·竹夫人”为题:

春冬不入三千队,

秋夏平分十五天。

闰六月这题目本身难度就很大,一般人往往会顾此失彼。写了六月,丢了闰字;着重于闰,又忽略了六月。作者抓住了闰六月是夏秋间多出来的三十天,理应半夏半秋;竹夫人又是夏秋用品,冬春必然打入冷宫。短短十四字,春夏秋冬都占全了,且还有四个数目字,两两平仄相对,靠“平分”和“不入”几个字,把前后巧妙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实是不易。珠玉在前,同题的其它作品就相形见绌,抄录两题,以供对比:

只为虚心难共梦,可怜溽暑又重来。

碧簟伴卿专静夜,黄杨怜尔厄炎天。

前一联还说得过去,称得上是平稳之作;后一联就离题甚远,不象样子了。

分咏的事与物都是广义的,物是指万物,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都应当算数。事也是指万事,包括人间发生的、人们想象的,也包括思维与情感等。实际创作中,要注意虚实相济,或前是实体,后是虚拟,或反相思维,前虚后实,如此一虚一实,反差必大,二者结合,也就容易出好作品。以植物和事为题的诗钟,有一联名作:

三起三眠三月暮,

一年一度一魂销。

钟典源于《三辅故事》:汉苑中有柳,状如人形,曰人柳,一日三起三眠。而牛郎织女一年一度于七夕相聚,虽有诗人认为“胜却人间无数”,但别时难免黯然魂销。由而可见,此诗钟的题目定是“杨柳、七夕”无疑。上下句的前四字,既是互对,又是自对,十分工整;每句都用了三个相同的数字,使整联显得巧妙有趣,令人不禁拍手叫好。

2以动物或人与事为题,并不多见,但并非没有;《萍社诗钟》中有以“燕、昨夜”的征作,其中一联颇可:

何处楼台寻旧主,谁家笙管扰清眠。

前后均是问句,到也少见。但问得好,大有“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意境。

近人有以“杨贵妃、近视眼”为题:

面前但觉乾坤小,

掌上犹嫌体态肥。

胖而近视如本人者,阅后难免一笑。

3除了上面说的以一事一物为题材目题者外,还有以两实物特别是以两古人为题的,诗钟用短短一句七字,把两个绝不相干的人,硬拉在一起,高度概括出被咏者的主要业绩或生平特点,且前后尚须对仗工整,难度可想而知。但高手却能难中见巧,传下许多佳作。

如易顺鼎即有“赵武灵王、西施”一联,曰:

风云代郡惊胡服,

烟月吴宫忆越纱。

赵武灵王与西施,一男一女,一在战国一在春秋,毫无共同及相关之处;但作者却抓住胡服骑射及越女浣纱二件史实,地点是代郡和吴宫,一北一南,道具是胡服和越纱,巧妙地用惊及忆两个动词,联连成句。同时,彼此两两成对,十分工整。另外,又用“风云”和“烟月”两组词,渲染情景,既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也从以寄托了作者的感慨。

4以人与用物为题,也是常见的。如有一联“刘寄奴·鞭”的诗钟,就做得很好:

闻鸡琨逖争先着,司马师昭有后尘。

刘寄奴就是刘裕,南朝宋的建立者。不正面去写刘寄奴,却从司马师司马昭入手,正是神来之笔。这两位司马本是魏臣,藉掌兵权,欺凌魏主,为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奠下了基础。想不到一百多年后的刘裕,竟步其后尘,以晋臣篡晋建立宋朝,岂非因果报应,令人感慨系之。句中司马本来是复姓,借其单字为管理与动物之义,和上句的闻鸡形成工对,这也是诗词中常用的借对。上句用祖逖刘琨闻鸡起舞及先吾着鞭的典实,以歇后及阙字的手法,使其若隐若现,呼之欲出。琨\逖又是两个人的名字,共争先着,和下句的师昭二人今有后尘,遥遥相对,十分工整。

四、分咏格诗钟的创作方法

分咏诗钟的写作多姿多采。常见的作品,粗略划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写法,现举例简介。

1直述法

《凉棚·申报》分咏作者张之洞。

见于易顺鼎《诗钟说梦》(1913年版)  

阴阳舒卷长绳里  

欧亚纵横乱纸中

这是用白描笔法抓住题目中事物的特征写成的。旧时凉棚是遮盖在院中按天气阴晴用长绳舒卷顶一的。《申报》是中国第一份报导世界新闻的现代报纸。作者抓住二者的特点,用上“阴阳”、“欧亚”这样的大字眼,写成工整的对仗,以游戏姿态在毫不相干的两个事物中找到联系,有“对”,有“联”成为佳作。所用的是传统文学中“夸张”的修辞技巧。

《西湖·菊》分咏作者吴味雪。

见于杨文继《七竹折枝摭谈》(1994年版)  

大梦山前流水碧  

重阳节后落英黄

用白描笔法抓住题中事物的地域、节令特征写成。

大梦山是福州西湖旁的山,此作像是即景即时写出的诗联,对仗工整而自然。

2推述法

《除夕·新嫁娘》分咏作者他他拉·志润。

见于《榆社诗钟》(1890年版)  

一岁光阴今夜尽  

十分春意昨宵知

此作也是用白描笔法写成。

由于题目中要求写的事物稍微抽象,因而按事理推述。“一岁光阴”和“十分春意”都是偏正结构的词组,是精美的宽对。

《风筝·井》分咏作者秦云。

见于《百衲琴》诗钟集(1886年成书)  

吹嘘便得三霄路  

坐守徒窥一角天

按情理推述出题中事物,并另含寓意。上联是白描写法,“吹嘘”和“三霄”都语意双关;下联化用了“坐井观天”的成语。“吹虚”对“坐守”,“三霄”对“一角”都是宽对,却鲜明地写出人们的行为不同,命运迥异,是精美的宽对。

3用比喻切题法

《船·胎衣》分咏原作者纪慧庵作于鹊华行馆钟聚(1864年)经赵国华修改而成。

见于吴恭亨《对联话》(1921年版)  

帆如秋叶来天上  

人似春蚕卧茧中

此作用上两种比喻。先是“借喻”,以“帆”代船,以“人”代胎儿。然后全句用明喻。“帆”和“人”是此比喻句的主体,“如”和“似”是“喻词”。“秋叶”和“春蚕”是用来比喻“帆”和“人”的,是比喻的“喻体”在比喻修辞中起主要作用。“来天上”和“卧茧中”是进一步修饰、说明“喻体”的。

现在有的修辞学学者称之为“喻释”。在诗钟的写作中,“喻释”很重要。

此作把比喻句的这些成分逐一对应下来显得很和顺。作品的灵气所在是以“秋叶”对“春蚕”。以“秋叶”比喻船,把上联写得很生动,意境高远。以“春蚕”喻人,把本来很难写的“胎衣”很文雅地表现出来。诗钟作品用比喻,多半是为了便于切题咏作。

4化用典故、名句法

在诗文写作中用典应该说是一种比喻修辞的方法。在分咏体写作中使用知名的典故、名句、成语、熟语主要是为了便于切题咏作。使用名句、成语、熟语有时是起修辞作用,更多的情况是借用其中字词以便靠近题目写作。

《项羽·二乔》分咏作者陈莪,

见于《燕山钟韵》第二期(1999年)  

铜雀台中芳迹渺  

乌江岸畔霸图空

化用两个人们熟悉的典故写成。

“乌江”是两个字的专有名词,加上一个“岸”字用来对“铜雀台”,是一个变通写法,读起来很顺适,我看可以接受这样的宽对。“芳迹”与“霸图”相对,做到虚实相当。关键在于选用“迹”、“图”二字。福建钟友最擅长这种功夫。

《香港·老虎》分咏作者吴寿松。

录自1997年北京诗钟咏作  

赤日重光干诺道  

威风尽扫景阳岗

用武松打虎的典故写出下联,切合题目达到不可移易的程度。“赤日重光”与“威风尽扫”自然成对,有如天成。“干诺道”是香港的一条知名街道名称。

《无酒·石崇》分咏,作者张伯驹。

见于《春游社琐谈》(1998年版)  

纵使有花兼有月  

只能谋富不谋身

集李商隐和吕岩的诗句,上联的切题,引而不发,让读者自己认同。下联完全切合石崇的身世。集句是凑合前人的诗句,往往是两联之间关联不够。此作上下联句式一致,相对的词和字,结构和词性相同,两句的句意也都有表示某种不完美的感觉,也算有相近之处。

《帆·杜牧》分咏作者易顺鼎。

见于《吴社诗钟》(1886年成书)  

三千殿脚春风锦  

廿四桥头夜月箫

上联写锦帆,用隋火易帝开运河用妙龄少女为行船拉纟牵的典故(史称殿脚女)。下联化用杜牧咏扬州的名作《寄韩绰》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成的。此作切题很勉强,重在“殿脚”、“桥头”等逐字相对,借以拉近两句关系,以此种游戏笔墨取乐。以前诗钟写作中有这样的一派,仅举此为例。

《云·雨》分咏作者吴爝光。

见于《燕山钟韵》第十九期(XX年)  

无心出岫成苍狗  

有意随风润绿苗

咏作《云·雨》,很多作者化用陶渊明的“云出岫而无心”和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此作写得最洗练。以“出岫”与“随风”相对,加上前后的衬托,不但咏出主题并且如表心志。

《台灯·猪》分咏作者冯再兴。

见于《诗钟报》第四期(1995年)  

插葱自古强装象  

伏案如今胜聚萤

此作是引歇后语和典故写成的。“猪鼻子插葱——装象”是讽剌好装模作势的人。下联用了古人囊萤读书的故事。  

以此作为例,可以看到在诗钟写作中用典有两种情况。

一种与一般诗文的用典相同,所起的是比喻修辞的作用。如以囊萤夜读比喻在台灯下伏案读书。另一种是为了便于切题咏作,引“猪鼻子插葱”的歇后语,只是为了切合题目中的“猪”字。这是一种独特的用典方法,常见于诗钟和谜语的写作。

下一回合将举笔者和诗友的实际例子让大家看一看实际效果。我是觉得诗钟练习对于辅助古诗词,特别是对仗的练习很好,有必要一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7967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