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术语-气血精津液

健康术语-气血精津液,第1张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如《灵枢·本神》说:“是故五脏者,主藏精。”《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素问·调经论》强调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机体内除了藏于脏腑中的精和运行于脉管内的血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因此,津液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一)人体之精的功能

精主闭藏而静谧于内,与气之运行不息相较,其性属阴。精除了具有繁衍生命的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繁衍生命

由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而生成的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由于具有遗传功能的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并且五脏六腑之精都可资助藏于肾的先天之精,故生殖之精实由肾精化生。

先、后天之精的相辅相成使肾精逐渐充实,化生的肾气也逐渐充盛。充盛的肾气促进和维持了人体的生长发育,形体发育成熟到一定年龄并能产生“天癸”,使人体具备生殖能,有利于繁衍后代。在生殖过程中,父母将生命物质通过生殖之精遗传给后代。因此,肾精不仅产生生殖之精这种物质,而且化生肾气以促进生殖。这一给予后代的生命遗传物质,即新生命的“先天之精”。因此,精是生命的本原。

2、濡养

精能滋润濡养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充盛,则脏腑之精充盈,肾精也充盛,因而全身脏腑组织官窍得到精的充养,各种生理机能得以正常发挥。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之精化生有碍,则肾精亏虚,五脏之精也衰,失去濡养作用,脏腑组织官窍得不到精的濡养和支持,其功能则不能正常发挥,甚至衰败。如肾精有损,则见生长发育迟缓或未老先衰;肺精不足,则见呼吸障碍、皮肤失润无泽;肝精不足,肝血不充,筋脉失养,则见拘挛、掉摇或抽搐;如此等等。

肾是藏精的主要脏器,肾精可以生髓,髓充养骨骼,使骨骼健壮,牙齿坚固;髓充养于脑,则脑的生理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如若肾精亏虚,不能生髓,则骨骼失养,牙齿脱落松动;髓海不足,则头昏神疲,智力减退。

3、化血

精可以转化为血,是血液生成的来源之一。《张氏医通·诸血门》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因而肾精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精足则血旺,精亏则血虚。

精化血的另一层意义,是指精作为精微的生命物质,既可单独存在于脏腑组织中,也可不断地融合于血液中。如心精一般融入心血中,肝精一般融入肝血中以发挥其濡养作用。

4、化气

精可以化生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先天之精可以化生先天之气(元气),水谷之精可以化生谷气,再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综合而成一身之气。气不断地推动和调控人体的新陈代谢,维系生命活动。因此,精是生命之本原,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先、后天之精分藏于脏腑之中,则为脏腑之精;一身之气分布于脏腑之中,则为脏腑之气。先、后天之精充盛,则其化生的一身之气必然充足;各脏腑之精充足,则化生的脏腑之气自然充沛。各脏腑之气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的功能,使其正常发挥而协调共济,共同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进程。

精化生气,气有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入侵的能力。《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可见精足则正气旺盛,抗病力强,不易受病邪侵袭。

总之,脏腑之精充盈,肾精充盛,则化气充足,机体生命活动旺盛,身体 健康 ,生殖功能正常,抗御外邪,祛病延年。若脏腑之精亏虚,肾精衰少,则化气不足,机体正气虚衰,抗病和生殖能力下降,对整个生命活动极为不利。

5、化神

精能化神,精是神化生的物质基础。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总体表现,它的产生离不开精这一基本物质。《灵枢·平人绝谷》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精与神的关系,说明了物质是第一性的唯物观点。因此,“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素问·遗篇·刺法论》)。只有积精,才能全神,这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反之,精亏则神疲,精亡则神散,生命休矣。

(二)人体之气的功能

气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从而起到维系生命进程的作用。因此,《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类经·摄生类》又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与调控作用

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因此,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等等都要依靠气的推动作用。例如,元气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机能和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如果元气不足,推动和激发力量减弱,就会导致人体的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衰退,或者出现早衰,同时也能引起人体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减弱,生命活动处于衰弱无力的状态之中。此外,精的生成与施泄,血的生成与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等生理活动也都依赖于气的推动和激发功能才得以正常进行。若气的推动作用减弱,则会出现精的化生不足及其施泄障碍、血液和津液的生成不足及其运行输布迟缓等病理变化。总之,气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表现在气能推动和激发人体所有脏腑经络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表现在气以自身的运动来推动精、血和津液等有形物质的代谢,说明了气的推动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

人体内部各种功能活动之间要取得协调平衡,气的调控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气一方面发挥推动、兴奋、升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发挥宁静、抑制、肃降的作用。前者属气中阳性成分的作用,后者属气中阴性成分的作用。若以“气分阴阳”的观点来看,前者属阳气的作用,后者属阴气的作用。阴阳二气的功能协调则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既无太过,也无不及。《证治准绳·杂病·诸气门》说:“一气之中而有阴阳,寒热升降动静备于其间。”《医原·阴阳互根论》又说:“阴阳互根,本是一气,特因升降而为二耳。”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的稳定、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有序,既有赖于阳气的推动、激发等促进作用,又离不开阴气的宁静、抑制等调控作用,是阴阳二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相反相成的结果。若阴气的宁静、抑制等作用减弱,阳气的推动、激发作用过亢,脏腑功能虚性亢奋,则可出现精血津液的代谢加快,消耗过多,可见遗精、多汗、出血、烦躁、失眠等症。

2、温煦与凉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可以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寒冷。气的温煦作用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意义:①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②有助于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③有助于精血津液的正常施泄、循行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发挥温煦作用的气是人身之阳气,《医碥·气》说:“阳气者,温暖之气也。”若阳气不足,产热过少,则可见虚寒性病变,表现为畏寒喜暖,四肢不温,体温低下,脏腑生理活动减弱,精血津液代谢减弱、运行迟缓等,如《诸病源候论·冷气候》说:“夫脏气虚,则内生寒也。”

发挥凉润作用的气是人身之阴气。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制热的特性。体温的恒定、脏腑机能的稳定发挥及精血津液的有序的运行输布代谢,虽都与阳气的温煦作用密切相关,但都离不开阴气的凉润作用,是阴阳二气的温煦与凉润作用对立统一的结果。若阴气的凉润作用减退,可出现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数等脏腑机能亢奋、精血津液代谢加快的虚热性病变。

3、防御作用

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同时也可以驱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因此,气的防御作用十分重要。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气的防御功能正常,则邪气不易入侵。《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

若气的防御作用低下,势必不能抗邪,邪气易于入侵而发生疾病,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当邪气入侵人体某一部位时,机体正气就会聚集该处,发挥抗御邪气、驱邪外出的作用。因此,气的防御功能正常,则邪气不易入侵;或虽有邪气侵入,也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于治愈。气的防御功能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4、固摄作用

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从而防止这些物质无故流失,保证它们在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具体来说,气的固摄作用表现为:①统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②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和有规律地排泄,防止其过多排出及无故流失;③固摄精液,防止其妄加排泄。

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有可能导致体内液态物质的大量丢失。例如,气不摄血,可以引起各种出血;气不摄津,可以引起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呕吐清水、泄泻滑脱等等;气不固精,可以引起遗精、滑精、早泄等病症。

5、中介作用

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在它们之间充满着气这一物质。气充斥于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成为它们相互之间联系的中介。

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是感应传递信息之载体。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都可以通过在体内升降出入运行的气来感应和传递,从而构建了人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密切联系。外在信息感应和传递于内脏,内脏的各种信息反映于体表,以及内脏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皆以人体内无形之气作为信息的载体来感应和传导。例如脏腑精气盛衰可以通过气的负载和传导而反映于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内部脏腑之间可以通过经络或三焦等通道,以气为载体传递信息,加强联系,维护协调。再如,针灸、按摩或其他外治方法等刺激和信息,也是通过气的感应运载而传导于内脏,达到调节机体生理活动协调的目的。因此,气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气的生理功能归结到一点,主要取决于气具有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生理特性。气是人体的基本精微物质,气的几个生理功能之间可分不可离,互相为用,密切配合,维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三)人体之血的功能

1、濡养

血液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含有人体所需的丰富的营养物质。血在脉中循行,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地对全身各腑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发挥生理功能,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难经·二十二难》将血液的这一重要功能概括为“血主濡之”。《素问·五藏生成》具体指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全身各个部分的生理功能无一不是在血液的濡养作用下才得以正常发挥的。血的濡养作用,较明显地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等方面。血量充盈,濡养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感觉灵敏,运动自如。如若血量亏少,濡养功能减弱,则可能出现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肌肤干涩,毛发不荣,肢体麻木或运动无力失灵等。

2、化神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说明人体的精神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营养,只有物质基础的充盛,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精神情志活动。

在人体血气充盛,血脉调和的前提下,其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反之,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出现血液亏耗,血行异常时,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病症,如精神疲惫,健忘,失眠,多梦,烦躁,惊悸,甚至神志恍惚,谵妄,昏迷等。

总之,血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景岳全书·血证》中说:“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有此形,惟赖此血,故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而百骸表里之属,凡血亏之处,则必随所在而各见其偏废之病。”这是对血液的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较全面概括。

(四)人体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

津液是液态物质,有着较强的滋润作用。津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又有着丰富的濡养作用。滋润和濡养二者作用之间相辅相成,难以分割。不过,由于津的质地较清稀,其滋润作用较明显,而液的质地较浓稠,其濡养作用较明显。

布散于体表的津液能滋润皮毛肌肉,渗入体内的能濡养脏腑,输注于孔窍的能滋润鼻、目、口、耳等官窍,渗注骨、脊、脑的能充养骨髓、脊髓、脑髓,流入关节的能滋润骨节屈伸等等。如若津液不足,失去滋润与濡润的作用,则会使皮毛、肌肉、孔窍、关节、脏腑以及骨髓、脊髓、脑髓的生理活动受到影响,脏腑组织的生理结构也可能遭到破坏。

2、充养血脉

津液入脉,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邪客》中已说明津液在营气的作用下,共同渗注于脉中,化生为血液,以循环全身发挥滋润、濡养作用。

津液还有调节血液浓度的作用。当血液浓度增高时,津液就渗入脉中稀释血液,并补充了血量。当机体的津液亏少时,血中之津液可以从脉中渗出脉外以补充津液。由于这种脉内外的津液互相渗透,机体因而可以根据生理病理变化来调节血液的浓度,保持了正常的血量,起到了滑利血脉的作用。由于津液和血液都是水谷精微所化生,二者之间又可以互相渗透转化,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另外,津液的代谢对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相对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气候炎热或体内发热时,津液化为汗液向外排泄以散热,而天气寒冷或体温低下时,津液因腠理闭塞而不外泄,如此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相对恒定。

(五)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1、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气与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而相对言之,则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气有推动、激发、固摄等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等作用。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2、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相似于气与血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作用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及运动变化也离不开津液的滋润和运载。

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精、血、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与气相对而言,其性质均归属于阴。在生理上,精、血、津液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化生、互相补充的关系。病理上,三者之间也往往发生互相影响。这种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关系集中地体现于“精血同源”和“津血同源”的理论之中。

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精可化气,气能生精,精与气之间相互化生;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精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又统驭精与气。因此,精、气、神三者之间可分不可离,称为人身“三宝”。

1、宋一伦,杨学智.基础理论与疾病: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豨莶草

豨莶草生用味苦辛,性寒,蒸制后味甘,性温。

主要功用是祛风湿,蒸制后兼益肝肾、祛肝肾风气。 常用于筋骨、关节疼痛,四肢麻痹,腰腿无力等症。

今举几个常用方剂如下:

1 豨莶丸《济生方》,治中风,口眼歪斜,口吐涎沫,语言滞涩,手足缓软无力。

豨莶草(鲜者洗净,用蜜、酒拌蒸,蒸九次,每次蒸约半小时,晒干再蒸),赤芍,白芍,熟地黄,川乌,羌活,防风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0丸,每晨空腹时温酒或米汤送服。

市场上有成品豨莶丸与本方微有出入,可用于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

2 豨桐丸《验方》,治感受风湿,传于四肢经络,致两足酸软无力,两手不能举等。

豨莶草(炒),臭梧桐(花、叶、茎、子均可,切片晒干炒用)。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25克,早晚白开水送服。忌食猪肝羊血。

另一方是:豨莶草,臭梧桐。共为细末,每服6 9克,或渐增至12 15克,日服两次。

对于湿邪较重的关节疼痛或两腿沉重、酸软无力等症,我常以本品15 31克,配合独活、桑寄生、续断、南五加皮、牛膝、威灵仙、薏米、防己等同用;若兼寒重、疼痛明显者,再加制附片、补骨脂等,每收理想效果,请参考试用。

据近代研究,豨莶草还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近些年来,我也曾用生豨莶草、怀牛膝、泽泻、地骨皮,加入应证汤药中,治疗高血压病有效。

用量一般6 13克,重症可用到15 31克。

伸筋草

伸筋草味苦辛,性温,主要功用是舒筋活络,兼能祛风湿。

对风湿痹痛而出现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急不易伸开等情况者,可在应证汤药中加用本品,对舒筋活络有帮助。常配合羌活、独活、当归、白芍、木瓜、生薏米、红花、桃仁、桂枝、鸡血藤、海风藤等同用。

对于肝肾不足、筋失所养而致的筋骨屈伸不利之症,常配合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潼蒺藜、当归、白芍、千年健、红花、南五加皮等同用。

本品主入肝经,有一定的舒肝解郁作用, 所以配香附、郁金、元胡、川楝子等,可用于气滞胃痛;配龙胆草、黄芩、泽泻、川连、生地、车前子等,也可用治缠腰龙(带状疱疹)。

络石藤偏用于通经活络,伸筋草偏用于舒筋活血。

用量一般9 15克,重症可用至30克。

透骨草

透骨草味辛 , 性温,主要有祛风湿、活血止痛的作用。

对于风湿疼痛、筋骨拘挛、肢体麻木等症,均可用本品配合独活、羌活、附子、伸筋草、千年健、海桐皮、红花等同用。也可单用透骨草煎汤熏洗。

本药外洗也有引药透入经络、血脉而祛风、活血、止痛的作用,这是本药的特点。

对疮疡肿毒、阴囊湿疹等,可用本品配合生艾叶、白鲜皮、蛇床子、忍冬藤等煎汤外洗。

对于较深痼的风湿疼痛、筋骨拘挛、屈伸不利者,我常在应证汤药中加用透骨草、川乌、伸筋草,骨碎补,往往能提高疗效,仅供参考。

我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对年久关节严重变形、疼痛而生活不能自理者,常在补肾祛寒、疏风化湿、活络舒筋的方药中,加透骨草、寻骨风、自然铜(先煎)三药,以代虎骨而加强疏风壮骨的作用,可提高疗效,供参考试用。

用量一般为9 15克,特殊情况可用30克。外用时量可适当加重。 因本品有活血作用,孕妇忌用。

老鹳草

老鹳草味苦辛,性温,主要有祛风湿、疏通经络、活血、健筋骨的作用。

对于风寒湿三邪侵入机体而导致的关节痹痛、肢体麻木、皮肤麻痒等,可配合当归、桂枝、赤芍、红花、羌活、独活、防风、海风藤等同用。

我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屈伸不利、血脉不通者,常加用本品,似有一定效果,仅供参考。

本品味辛而性不热,故又具有辛散透邪与活血的作用, 配银花、连翘、地丁、公英等,可用于痈肿疮毒,使其消散解毒而得平。

老鹳草单用时可以浸酒饮用,也可以熬成流膏服用。

用量一般9 15克,特殊情况可用到30克。

海风藤

海风藤味辛苦,性微温,主要作用是祛风湿,通经络。

常用于风寒湿痹所致的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四肢拘挛或麻木不仁,阴天下雨则加重等症。可配合羌活、独活、秦艽、当归、桂枝、川芎、桑枝、乳香、木香、青风藤、豨莶草同用。

容易复发的咳喘,中医认为风邪偏盛(风者善行而数变)者,也可在应证方药中加入本品,加强祛风,常可取效。

青风藤祛风兼能行痰,偏用于风湿流注、历节(以关节红肿、大小关节游走性剧烈疼痛为特点)、鹤膝(以关节肿大疼痛而股胫的肌肉消瘦为特征,形如鹤膝故名);

而海风藤祛风、通经络,偏用于寒湿所致的关节、肌肉疼痛。

用量一般6 15克,重症可用至30克。血虚阴虚及肾虚(无风寒湿邪)腰腿痛者不宜用。

络石藤

络石藤味苦,性微寒,主要有通经络、利血脉、祛风湿的作用。

适用于关节疼痛、肌肉酸楚、筋脉拘急、屈伸不利,风寒湿邪久郁不愈,郁而化热,或机体阳盛、正邪相搏。从阳化热而出现关节疼痛处发热、身有微热、患肢于夜间不欲多盖衣被等热象者。

常配合桑枝、防风、红花、赤芍、忍冬藤、当归、乳香、没药、豨莶草、伸筋草等同用。

我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兼有发热者。

对西医诊断的“痛风”病,中医辨证属热性者,我常用苏梗、黄柏,络石藤,地龙,川牛膝,茯苓,忍冬花,适当加应证药,常取得较好效果。

海风藤治风湿痹痛,偏用于风寒湿较重而无热象者,络石藤治风湿痹痛,偏用于兼有热象者。

豨莶草用于湿邪偏重而腰腿疼痛、乏力者,蒸熟兼有益肝肾作用,络石藤用于风湿化热而筋脉拘急疼痛者,善通经络,无补益作用。

用量一般6 15克,重症有时用30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4607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