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钻石和合成钻石有什么区别?

天然钻石和合成钻石有什么区别?,第1张

  天然钻石:在长波下多为蓝白色荧光,短波下较弱或者显示惰性。

   1阴极发光仪:合成钻石:与紫外荧光分布特征相似,不同成长区显示不同的荧光分带

  天然钻石:绝大部分都是4155nm吸收线

   2紫外荧光:合成钻石:长波下通常是没有荧光的,短波下有黄绿色、橙**荧光,有“马耳他十字分带”现象,同时有明显磷光    天然钻石:多是不规则

   因为天然钻石生长的时候,环境是时刻都会变化的,然而合成钻石的生长环境都是一成不变。

   3红外光谱:合成钻石:1130波束的吸收普带

  天然钻石:1176、1282波束的吸收谱带。

   4导电性:合成钻石:有的可能具有导电性或者导热性

  天然钻石:除了蓝色钻石是半导体之外,均不导电,而且是没有磁性。

   5其他:比如异常双折射

  合成钻石的鉴定特征——

   6结晶习性:合成钻石常为:立方体、八面体以及两者的聚形

  天然钻石常为: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以及两者的聚形,还有常见三角薄片双晶

   7颜色:合成钻石常为黄褐色,并且经常被辐照改色成蓝、橙、粉、褐以及金**

  天然钻石98%都是无色—浅黄系列。

   8表面以及内部纹理:合成钻石:可显示树枝状或者交叉状纹理

  天然钻石:表面常见三角凹痕或者三角座,内部常显示与结构相关的纹理。

   9放大观察:合成钻石:籽晶及其幻影区,各种形态的金属包体

  天然钻石:没有金属包体

天然钻石: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珍贵的宝石,矿物名称是金刚石。在矿物学上属于金刚石族。

人工钻石:分合成钻石、优化处理钻石。 

人工钻石与天然钻石的区分方法:

1、人工钻石的鉴别方法

(1)合成钻石

[1]高温高压合成钻石

颜色:以**、桔**、褐色为主,价格很有竞争力;而蓝色和近无色等颜色,由于技术难度大,成本高而极难见到。

内部显微特征:可见细小的铁或镍铁合金触媒金属包体。部分合成钻石具磁性,可见不规则状颜色分带、沙漏形色带等。

净度:以P、SI级为主,个别可达VS级甚至VVS级。

吸收光谱:缺失415nm吸收线。

异常双折射:很弱,干涉色变化不明显。

紫外荧光特性:长波紫外线下荧光呈惰性,在短波紫外光下发光性有明显分带现象,为无至中的淡**、橙**、绿**不均匀的荧光,局部可有磷光。

[2]CVD合成钻石

颜色:多为暗褐色和浅褐色,也可以生长近无色和蓝色的产品,但非常困难。

内部显微特征:可见不规则深色包体和点状包体。可有平等的生长色带。

异常双折射:有强烈的异常消光,不同方向上的消光也有所不同。

紫外荧光特性:长短波紫外线下,有弱的橘**荧光。

(2)优化处理钻石

[1]颜色优化处理

①传统颜色优化处理:

古老的处理方法是在钻石表面涂上薄薄一层带蓝色的、折射率很高的物质,这样可使钻石颜色提高1-2个级别,更有甚者在钻石表面涂上墨水、油彩、指甲油等,以便提高钻石颜色的级别,也有的在钻戒底托上加上金属箔。这些方法很原始,也极容易鉴别。

②辐照改色钻石及其鉴定:

辐照改色是物理改色法,只用适用于有色而且颜色不好的钻石。

颜色分布特征:色带分布位置及形状与琢形形状及辐照方向有关。当来自回旋加速器的亚原子粒子,从亭部方向对圆多面型钻石进行轰击时,透过台面可看到辐照形成的颜色呈伞状围绕亭部分布,在这种情况下,阶梯形琢形的钻石仅能显示出靠近底尖的长方形色带。当轰击来自钻石的冠部时,则琢型钻石的腰棱处将显示一深色色环。当轰击来自钻石琢形侧面时,则琢型靠近轰击源一侧颜色明显加深。

吸收光谱:有595nm或H1b和H1c线的出现。

导电性:辐照形成的蓝色钻石不具导电性。 

③GE钻石

又称为高温高压修复型钻石,处理后的颜色大都在D到G的范围内,但稍具雾状外观,带褐或灰色调而不是**调。高倍放大下可见内部纹理,常见羽毛状裂隙,并伴有反光,裂隙常出露到钻石表面、部分愈合的裂隙、解理以及形状异常的包体。这种钻石鉴定起来比较困难,通用电气公司曾承诺由他们处理的钻石在腰棱表面用激光刻上“GE POL”或“Bellataire”字样。

④Nova钻石

一种新的颜色优化处理方法,又称为高温高压增强型或诺瓦钻石(Nova)。该钻石发生强的塑性变形,异常消光强烈,显示强黄绿色荧光并伴有白垩状荧光。这些钻石刻有Nova钻石的标识,并附有唯一的序号和证书。

[2]净度处理

①激光打孔

传统激光打孔处理:钻石表面留下永久性的激光孔眼,而且因充填物质硬度永远不可能与钻石相同,往往会形成难以观察的凹坑。

KM内部破裂法:这种次生裂隙看起来与天然裂隙相似,但这种方法处理不好就容易使钻石破裂。

KM内部缝合法:表面可见蜈蚣状包体,呈不自然弯曲的裂隙,在垂直包体两侧伸出很多裂隙;在激光处理的连续裂隙中有未被完全处理掉的零星黑色残留物。

②裂隙充填

闪光效应:有明显闪光效应,暗域下常见闪光颜色是橙**、紫红色、粉色,其次为粉橙色。亮域下常见闪光颜色是蓝绿色,绿色、绿**和**。同一裂隙的不同部位可表现出不同的闪光颜色,充填裂隙的闪光颜色可随样品的转动而变化。

流动构造:裂隙内常保留充填物充填过程中的流动构造。

捕获气泡:看上去像一组指纹状包体,也可能很小,而呈亮点。

絮状结构:充填物质过厚时可产生一种絮状结构,有时这种絮状结构又可演变成一种网状结构,很容易发现。

微小裂隙:在一些充填裂隙中,发现有白色近于平行的细线,可能是裂隙中的微小裂隙。这一特征很微弱,仅在光纤灯的强光照明下才能观察到。

充填物颜色:充填物比较厚时,能见到浅棕色至棕**或橙**充填物的颜色。这种充填物的体色在充填的空洞和激光孔中才能观察到。

不完全充填:通常极细窄,看上去像细白的划痕或暗域下的擦痕,可能是钻石蒸洗时部分充填物被去除造成的。

表面残余:部分充填物残留于钻石表面。

[3]钻石膜

多晶体,表面有有粒状结构;用拉曼光谱测定,优质DF钻石膜,特征峰在33300px-1附近,半高宽;质量差的DF钻石膜,特征峰频移大,强度减弱,甚至在37500px-1附近出现一个宽峰。

[4]拼合钻石

由钻石(作为顶层)与廉价的水晶或人造无色蓝宝石等(作为底层)粘合而成,粘合技术非常高,可将其镶嵌在首饰上将粘合隐藏起来,使人不容易发现。这种宝石台面上放置一个小针尖,就会看到两个反射像,一个来自台面,另一个来自接合面,而天然钻石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仔细观察,无论什么方向,天然钻石都因其反光闪烁,不可能被看穿,而钻石拼合就不同,因为其下部分是折射率低的矿物,拼合石的反光能力差,有时光还可透过。

2、天然钻石的鉴别方法(这里介绍肉眼鉴别方法)

(1)毛坯鉴定:

[1]光泽:金刚光泽,“亮晶晶”的外表。

[2]外观形态和表面特征:常见晶体形态是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及二者的聚形,在无色透明矿物中具有这几种晶形的矿物为数较少。另外,还有一个特征是钻石的晶石花纹,不同晶面具有不同特征的生长纹,如八面体晶面常见三角形生长纹,三角形的尖端指向八面体的晶棱;立方体晶面常具正方形或长方形生长纹,与立方体平面呈45度夹角;菱形十二面体晶面则常见平行于长对角线方向的凹槽等。

[3]密度:天然钻石352g/cm3。

(2)抛光后鉴定:

[1]线条实验:样品台面向下放在一张有线条的纸上,如果是钻石则看不到纸上的线条。

[2]倾斜实验:将样品中台面向上,置于黑色背景中,从垂直于台面方向开始观察,将观察者处向外倾斜,观察台面离观察者最远的区域,如果出现一个暗窗,则说明该样品不是钻石。

[3]亲油性实验:用油性笔在天然钻石表面划过时可留下清晰而连续的线条;相反,划过钻石仿制品表面时,墨水常用聚成一个个小液滴,不能出现连续的线条。

[4]托水性实验:充分清洗样品,将小水滴点在样品上,如果水滴能在样品的表面保持很长时间,则说明该样品为钻石。

1、品质不同。钻石净度在i3以下的,肉眼可见的瑕疵是工业钻石,且工业钻石的颜色远达不到天然钻石的标准。反之颜色接近无色,且净度在i3以上的是天然钻石;

2、用途不用。天然钻石做首饰用的,而工业钻石因颜色和净度不好,但硬度等物理性质好,通常用来做钻头或者切割刀;

3、价格不同。不同于工业钻石,天然钻石非常稀缺,所以价格较为昂贵。

钻石在天然矿物中的硬度最高,其脆性也相当高,用力碰撞就会碎裂。

钻石其实是一种密度相当高的碳结晶体。

钻石的化学成分是碳,这在宝石中是唯一由单一元素组成的,属等轴晶系。

常含有005%-02%的杂质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N和B,他们的存在关系到钻石的类型和性质。晶体形态多呈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四面体及它们的聚形。

钻石的产地分布:

世界各地均有钻石产出,已有30多个国家拥有钻石资源,年产量一亿克拉左右。产量前五位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扎伊尔、博茨瓦纳、俄罗斯、南非。

这五个国家的钻石产量占全世界钻石产量的90%左右。其它产钻石的国家有刚果(金)、巴西、圭亚那、委内瑞拉、安哥拉、中非、加纳、几内亚、象牙海岸、利比利亚、纳米比亚、塞拉利昂、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国、加拿大等。

世界主要的钻石切磨中心有:比利时安特卫普,以色列特拉维夫,美国纽约,印度孟买,泰国曼谷。安特卫普有"世界钻石之都"的美誉,全世界钻石交易有一半左右在这里完成,“安特卫普切工”便是完美切工的代名词。

山东金刚石晶体形态以平面八面体、阶梯状八面体、八面体与曲面菱形十二面体聚形和曲面菱形十二面体四类形态为主,还有少量的立方体、曲面六八面体、曲面六四面体、八面体与曲面六八面体聚形及立方体类聚形等,金刚石各类晶形见图版Ⅱ。但不同矿区金刚石晶体形态所占的比例略有不同。总体来讲,自南往北的常马庄、西峪和坡里的3个金伯利岩带中的金刚石,其曲面菱形十二面体晶形所占比例由多变少,而八面体晶形所占比例由少变多。常马庄矿带的各金伯利岩体,除红旗14号外,均以曲面菱形十二面体为主(5364%),其次为阶梯状八面体(3552%)、八面体与曲面菱形十二面体聚形(837%)和平面八面体(227%),其他形态很少(020%)。晶形主要为单晶(占7921%~8921%),其次为双晶和连生体。西峪矿带金刚石的晶形组合与常马庄矿带略有不同,主要为阶梯状八面体 (6345%),其次为曲面菱形十二面体(2829%),其他的晶体形态基本上与常马庄岩带相似,且含量都很少。晶体也主要以单晶的形式存在,连生体较多(3059%)。坡里矿带中阶梯状八面体金刚石的含量最高(70%),次为曲面菱形十二面体(21%),八面体与曲面菱形十二面体聚形及其他都较少,分别为7%和2%(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1990;黄蕴慧等,1992;罗声宣等,1999;王萍等,1999)。

山东701钻石矿是我国目前唯一还在正式生产的钻石矿。2009年5月至8月,“山东蒙阴钻石矿现场统计数据”分类记录结果显示:442颗蒙阴宝石级金刚石晶形以菱形十二面体为主,约占3068%,其次为八面体,约占229 5%,六面体达到659%,存在比较特殊的拉长变形晶,比例达432%,双晶和聚形晶分别占约273%和341%,三角薄片227%,破损者约占250%,无法统计晶形的其他类型占2387%。1883颗工业级金刚石也以菱形十二面体为主,约占1692%,其次为八面体,约占1202%,六面体达到305%,比较特殊的拉长变形晶比例达到571%,双晶和聚形晶分别占约147%和729%,破损者约占1431%,其他无法统计晶形的占3434%。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蒙阴金刚石晶体形态的组合基本上是相同的,以平面八面体、阶梯状八面体、八面体与曲面菱形十二面体聚形和曲面菱形十二面体四类形态为主,还有少量的立方体、曲面四六面体、曲面六八面体、曲面六四面体、八面体与菱形十二面体聚形、八面体与曲面六八面体聚形及立方体类聚形,但各类形态金刚石含量比例在不同的岩脉(筒)有所不同,其中歪晶为蒙阴701矿所产钻石的特征性晶形(图43)。

项目组另外自蒙阴钻石矿(主要是胜利1号,大小岩管)收集的408颗宝石级金刚石样品晶形统计数据显示,金刚石晶形以八面体和菱形十二面体为主,各占267%;其次为聚形(83%),如八面体与十二面体的聚形、八面体、十二面体与立方体聚形等;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连生晶体、双晶等;约21%破损者无法统计晶形(表43;图44~图46)。

表43 山东蒙阴钻石矿金刚石晶形统计(2683颗) Table 43 Statistics of diamond crystal forms of Mengyin, Shandong (2683 diamonds)

图43 歪晶

Figure 43 Distorted Crystal

图44 八面体

Figure 44 Octahedron

图45 八面体与十二面体聚形

Figure 45 Combination form of octahedron and dodecahedron

图46 菱形十二面体

Figure 46 Rhombic dodecahedron

通过对图43的歪晶进一步研究分析,可见其表面大小不等的腐蚀斑点密集分布,一组或两组塑性变形滑移线清晰可见,同时在该晶体的一端隐约可见倒三角凹坑(图47,图48),通过分析表明此类长条状歪晶实为严重变形的八面体晶体。

图47 歪晶上的倒三角凹坑

Figure 47 Reversed triangular pits on distorted diamond

图48 歪晶表面可见两组滑移线及腐蚀斑点

Figure 48 Two groups of slip lines and etch pits on the surface of distorted diamond

与资料相比,本项目研究的2683颗钻石(701矿现场统计2275颗,收集样品实验室统计408颗)中,不可辨认晶形(碎块与其他)者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占405%);在可辨认晶形的1597颗钻石中,仍以菱形十二面体(348%)和八面体(270%)为主,其次为聚形、歪晶、六面体、三角形块等。值得一提的是,本项目研究的钻石晶形中歪晶和六面体含量相当高,分别占47%和32%,这在前人资料中未提及,可能与统计方法和归类有关。三角块、双晶、连生等含量有所增多。

过去合成钻石及处理成本仍然很高,尤其是在设备、技术、工艺等方面要求仍然很高,但目前世界上已有少量的合成钻石投放市场,但无价格优势。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人造钻石已经具备商业价值。主要鉴别特征:

(1)内含物

具有不同形态合金包裹体,这些包裹体呈浑圆状、棒状、板状、针状等,其排列方式与内部生长区界限相关。包裹体还可呈微粒状分散于整个晶体中。这些包裹体不透明,反射光下呈金**或黑色,具金属光泽。

种晶及种晶幻影区;种晶幻影区是在钻石内部存在的沿四方形种晶片向外生长形成的、边缘由相对明亮的细线构成的四方单锥状生长区,无论种晶片是否在加工过程中被磨掉,该幻影区始终存在,在暗域场中或将钻石置于浸液中观察该现象表现更为清楚。

(2)颜色

绝大多数合成钻石呈**、渴**(大多数)具沙漏状色带;而天然钻石为无色、浅黄及其它颜色。而目前品质较好的CVD钻石业能达到无色或浅咖啡色,肉眼几乎无法辨认。

(3)吸收谱线

合成钻石 缺失天然钻石中无色-浅**系列具有415nm最为特征 谱线。另外绝大部分天然钻石为Ⅰa 型,而合成钻石主要为Ⅰb 型,少数情况下有双原子集合体氮存在。

(4)异常双折射

正交偏光下,天然钻石因生长及运移过程的复杂性表现出复杂的异常双折射特征,如不规则带状、波状、斑块状和格子状等,而合成钻石异常双折射表现较弱,某些合成钻石呈十字形交叉的亮带。

(5)发光特征

紫外荧光: 有些合成钻石在长波紫外光下呈惰性,在短波紫外光下显示中等至强的黄绿色荧光,并且具分带现象,与天然钻石的荧光特征不同。

阴极发光仪(电子激发下):

合成钻石:颜色:**-黄绿色,规则分区(主方体、八面体区不同)

天然钻石:蓝色为主,层状生长或复杂的生长形式

(6)晶形及表面特征

合成钻石常以八面体和立方体聚形为主体,并且可发育菱形十二面体、四角三八面体或三角三八面体晶面。

表面可能显示树枝状生长纹或不规则的小丘或瘤状物与天然钻石不同。

钻石又称金刚钻,矿物名称金刚石,是目前人最为喜爱的宝石之一,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钻石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中。下面就来详细讲解下钻石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钻石的化学成分是碳,这在宝石中是唯一由单一元素组成的。属等轴晶系。晶体形态多呈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四面体及它们的聚形。纯净的钻石无色透明,由于微量元素的混入而呈现不同颜色。强金刚光泽。折光率2417,色散中等,为0044。均质体。热导率为035卡/厘米•秒•度。用热导仪测试,反应最为灵敏。硬度为10,是目前已知最硬的矿物,绝对硬度是石英的1000倍,刚玉的150倍,怕重击,重击后会顺其解理破碎。一组解理完全。密度352克/立方厘米。钻石具有发光性,日光照射后 ,夜晚能发出淡青色磷光。X射线照射,发出天蓝色荧光。钻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常温下不容易溶于酸和碱,酸碱不会对其产生作用。

  钻石成份为C元素,其中含有少量的N(氮)、B(硼),有的还含有极少量的Be(铍)、Al(铝)等元素,而N元素的多少决定了钻石的具体类型。大多数天然钻石中含有较多的N,N和B常以类质同象的形式替代C进入钻石晶格中。N含量一般在0001~025%,有时可达 050%。

  按照是否含有N元素以及N元素的存在形态,可将钻石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Ⅰ型(含N)

  Ⅰa 型:N在晶格中以聚合的形式存在,如N2 、N3 等形式。多数天然无色—**系列的钻石属于此种类型。

  Ⅰb 型:N在晶格中以孤N的形式存在。合成钻石及少量天然钻石属于此类型。

  Ⅱ型(基本不含N)

  Ⅱa 型:不含B,自然界少见,导热性很好。

  Ⅱb 型:含少量B,为半导体,天然蓝色钻石多为此类型,是唯一可以导电的钻石。

  钻石与相似宝石、合成钻石的区别

  宝石市场上常见的代用品或赝品有无色宝石、无色尖晶石、立方氧化锆、钛酸锶、钇铝榴石、钇镓榴石、人造金红石。合成钻石于1955年首先由日本研制成功,但未批量生产。因为合成钻石要比天然钻石费用高,所以市场上合成钻石很少见。钻石以其特有的硬度、密度、色散、折光率可以与其相似的宝石区别。如:仿钻立方氧化锆多无色,色散强(0060)、光泽强、密度大,为58克/立方厘米,手掂重感明显。钇铝榴石色散柔和,肉眼很难将它与钻石区别开。

  钻石的化学是什么上面的讲解已经很清楚,钻石是唯一一种有单个元素组成的宝石,也许这正是它看起来如此纯净的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8755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