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良渚文化

请介绍良渚文化,第1张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的前奏。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国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石 器

玉 器

陶 器

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良渚文化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时期中国乃至环太平洋拥有玉传统的部族中,独占鳌头。而其深涵的历史文化底蕴,更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石良渚文化时期,稻作生产已相当发达,从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等农具看,良渚人已摆脱一铲一锹的耜耕而率先迈入了连续耕作的犁耕阶段,从而为当时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陶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称,胎质细腻、造型规整,器种变化多样,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壶的组合,构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文字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良渚文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单个或成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划符号,学者们称之为“原始文字”

红山文化是我国研究新石器时代的一处重要的遗址,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那么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有哪些异同之处呢?

新石器时代文化中一重要玉器代表是黑龙江流域,分布在辽宁、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目前发现的玉器,类型很多,反映了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巫灵崇拜的联系。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价值。

红山文化的玉器的玉材多为铀岩玉(蛇纹石)硬度4-6,呈游资光泽,有黄绿色或淡**。少量的墨玉、青玉、玉髓、玛瑙和煤玉。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着名的良渚文化。前三个文化出土玉器数量不多,主要是头饰和佩饰璜、珠、环等及玉斧、玉锛等小型玉工具。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约5000-4300年。发现玉器的重要地点有江苏钱山漾、吴县草鞋山、张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武进寺墩、浙江余姚反山、瑶山等。良渚文化玉器数量很多,解放前即已流传于世,被误为战国时代玉器。良渚文化玉器以玉符、镯、佩、珠、管、装饰品数量最多。

玉器的对比:

1、材料:红山文化的玉材料主要是辽宁岫岩的岫玉,良渚文化的玉材料主要是软玉(可能采至于太湖附近的宜溧山、天目山和宁镇山一带,可能有些是从新疆和田运输过来的)。

2、种类:

(1)红山文化的生产工具类:斧、刀;装饰类:壁、双联壁、环、方缘圆孔佩、箍、镯、勾云型佩、龟壳饰、玉鳖、玉鱼、双龙首璜、兽面佩、马蹄形箍、猪首形佩,丫形佩、双猪首三孔器、蝉形佩、长齿兽面形佩等;礼器有玉龙、玉猪龙。相对于兴隆洼文化来说增加了礼器等方面,手工艺和农业出现分工。

(2)良渚文化生产工具有斧、铲、凿、杵、纺轮等;装饰上有珠、管、璜镯、带钩、锥形饰、鸟形佩、鱼形饰、蛙形饰、鳖形饰、蝉形饰、兽面纹环(蚩尤环)、人形佩、串饰等;礼器有钺、壁、琮、冠饰、项饰等。

3、器物造型:

(1)红山文化以几何型与动物型为主题,几何型分为圆曲型和直方型,动物型如上所述。

(2)良渚文化的几何型分为圆曲型、直方型、圆方符合型。人物动物型器物如上所述。

4、工艺方面:

(1)红山文化分为片雕、镂雕、圆雕三种。镂雕主要指勾云型佩中间的镂空部分。圆雕如马蹄形箍、玉猪龙等。器表琢磨光洁、工艺规整。勾云型佩的制作特点是随器型磨出沟槽,沟槽较宽,槽底是凹弧形属红山文化独有的。在刻线工艺上分阴刻和阳刻线。

阳刻线如鸮型佩的翅膀羽纹。阴刻线又分两种:一种是宽阴线,线型宽短粗狂有力,见于鳖形佩;一种是窄阴刻线,线行均细圆圆曲,见于玉猪龙的唇纹。玉猪龙的眼睛为细阴刻线琢成,线纹匀细,造型规正。

(2)关于良渚文化的剖玉方法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镟切法”(即用砣具经过圆周运动切开),另一种认为是“线切法”。两种方法都同时用得有。良渚文化的纹饰刻线多为细阴刻线,其特点为公正,匀细、致密、样式统一。

其钻孔方法上,装饰品主要用锥钻法,分为单面钻和双面对钻两种方法,孔径较小。对于较大的礼器如壁、琮则用管钻法,其孔的特点是孔壁平直光滑,孔壁中间一般留有钻孔“台痕”。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 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 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

  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良渚文化时期最先进的的陶器制作方式是轮制,黑陶豆盘的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良渚文化时期炊器大多是鼎。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

  良渚文化的钱山漾一地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是中国远古时代最重要的家蚕丝织物。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祭坛遗址,如余杭瑶山遗址发现的祭坛,平面呈方形,从里向外为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台,外围的边长约20米。祭坛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们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良渚文化时期的食物以水稻为主。

  良渚文化中物质文化十分发达,以鼎、豆、盘、双鼻壶、带流壶、带流杯、尊、簋为典型器,用于祭礼的玉器更为发达,墓葬规格、聚落布局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别。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东到上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为界,北达宁镇地区边缘的长江以南,围绕太湖大致呈三角状,其影响达浙东、浙西南、皖南、华南、山东、苏北等地。

  玉冠状器是良渚文化特有的玉器,玉冠状器用扁平玉板制作,宽度在6〜7厘米,高度在3〜5厘米,轮廓似倒梯形,上大下小。上端作冠顶状,下端有一扁榫头,其上等距离地分布着个小孔,大部分中间凹缺,中心常有尖状突起。

 这类冠饰一般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上部边缘与冠顶在同一平面上,冠顶下方多有一扁孔,正面雕琢简化的良渚神徽,兽面居中_,浅浮雕出眼、鼻,阴线刻划出阔嘴、獠牙,其它部位密饰卷云纹、弧线和直线纹,神人面部和上肢省略,仅见阴线刻出蹲踞状的下肢和鸟足,背面光素无纹。第二种冠顶高耸。主要采用透雕和阴线刻相结合的手法,极抽象地显示出神徽或神徽中的神人形象,两面纹饰相同。

 最初发现时认为是木质神像上的玉质冠冕,后来发现多了,经过比对研究,才知道玉冠状器本身就是神像的主体。由于出土时玉冠状器与玉耘田器有一对一的关系,而且相距甚近,都在墓主的头旁边,故有研究者认为玉冠状器与玉耘田器是配套使用的。至于为何要这样,又与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礼制有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6792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