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玉

答案: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玉,第1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说的是一种坚持;

“一片冰心在玉壶”,说的是一种清高;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说的是一种风雅;

“蓝田日暖玉生烟”说的则是一种玉石沧海所产生的美感,蓝田红日和暖,飘飘然领悟到良玉生烟,神游梦里的哲人之境。

玉人、玉函、玉銮、玉堞、玉箸、玉簿、玉雪、玉帐、玉言、玉霄、玉册

“玉树临风”,“如花似玉”是美好的容貌,就连对佳人逝去的痛惜都称作“香消玉殒”。

可见千万年来,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而中国人对于玉石的宠爱,可直接上溯至7000多年前,在中国人心中,玉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物件。当万千种玉与石相遇,唯有一样被华夏后人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之时,我们发现,这它便是——和田玉。

那么,是什么使国人对和田玉的喜爱保持了数千年至今亘古不变?

“石之美者为玉”。早在氏族部落时代,玉石这种美丽的石头,就被认为是上天的恩赐,它能够接通天地,是众位神仙的食物,被高高的摆在祭坛上,而只有巫师与部落首领才有权力享有玉器这种神圣宝器。

商朝帝王为了改变人们意识形态,将为神服务的玉转为君王专用,使臣民相信君权神授,古代的“玉”和“王”就是同一个字。而帝王所用的玺、琮、钺等礼器也是以玉这种稀罕之物来打造给自己一人独享。

玉文化之所以能一直存在不仅仅是它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待遇,还因为它被广大群众所喜爱与珍藏,其更大意义可能就在于它被“君子化”了。儒家说“君子比德于玉”,道家说“君子被褐怀玉”,可见古代大贤文士爱玉之切。

玉石的光辉历史,另它在国人心中地位极其崇高;另一方面,人们迷恋玉石,也是出于对大自然的敬意,这种敬意不是砍伐之后的感恩,而是对自然之美的膜拜。

这种敬意,就像西方人将黄金比作太阳。白玉内在光华,但表现含蓄,它身上本已有的光鲜却是以这种平淡的方式发散出来,表现却扔难掩温润绚烂,朝隆合taohetianyu想这便是玉石的最大神隐之义与神秘之美吧。

故宫玉研究者杨伯达如此评价:“(玉石)它既不像宝石那样清澈透明,一眼望穿,也不像石头那样浑浊不透,坚硬干脆,它含蓄内蕴,生动而富有灵性,为文明时代华夏民族所继承。”真真是一语道破和田玉之精涵。

和田玉是不用做广告就能够广泛进入消费领域的,因为关于玉的“广告”实际上已经做了几千年。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和田玉,玉文化将更进一步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使之更加丰富多彩。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两点要再次强调:第一个是心态,不求捡漏,而要在收藏中关注、衡量成长性;第二点就是选择合适的路径,不要听故事,相信各种模糊的不清楚的路径能带来意外“奇迹”。

马未都说,对玉的的崇拜实际上是人们寻求内心的安宁,从物质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近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崇尚玉石了。

但是,这个重要性是逐渐积累起来的。它的开端就是人们的精神追求与人文情趣。

在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只有一件事,就是吃。当时人们是无法理解诸如闪电、打雷这样的自然现象,内心非常害怕!他们以为打雷就是天上的神发怒了。但是玉石的出现,另我们的先祖心安,它不仅是沟通天与地之间的神物,更带给人们在当时恶劣环境下以强烈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内心的宁静,不仅是远古时代的需求,或更是当今浮躁世事下我们的必需品?

玉石,每一块都是天地自然孕育而来的精灵,每一块,原本都寂寞地长在石头里,在静谧的时光河流中微笑或者叹息,在有缘人从石头中发现开采出来之前,它们的生命主题只是“等待”,沉默而含蓄,在广袤的天地间,它们比人类的生命,甚至历史都要长远。它们默默地在石头中慢慢地凝华,一块一块,温润而泽,其中都蕴藏无尽意味

玩玉之人最大的乐趣便在于从玉石中读出人生,品出哲理;而如果把玉仅仅看作金钱的象征,到处攀比、炫耀,那就未免轻薄于玉了。

有人说玉是金钱,有人说玉是玩物,有人说玉是寄托,也有人说玉是哲学,玉是生命,玉是世间万物。其实,玉本温润,自然润人心细无声。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玩了一辈子玉却始终没有遇到一块自己满意的藏品,而有的人偶然得之却视若珍宝,自得其乐的原因。

因为从功利的角度玩玉,玉无完玉;从精神的层面玩玉,玉无止境。玩玉,更需要或者说磨炼的是我们平和的心态,抛却利益的牵绊,任思绪完全沉浸在那方流转的玉石中,玉石之上所得,或许超过我们的想象。

玉本无声,或许,它就在你我心里。

中国人喜欢佩戴玉器,是和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玉文化有很大关系。中国古人经常以君子如玉来比喻人的高尚气节,而且古代玉器都是比较稀有,琢玉的功夫又很大,所以,文人雅士都喜欢佩玉。流传至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玉文化。现代的玉雕工艺很强,玉器又有很多好的寓意,所以,喜欢佩戴的人还是不少的。

玉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一般人认为是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因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所以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同时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慢慢的人们就用它来做装饰品。又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它,这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先的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就像在约距今七千至四千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掌祭祀大权者,多用珍贵的美玉制作「祭器」,礼拜神只祖先。他们相信天圆地方,便琢制圆璧与方琮,来礼拜天神与地只;他们相信氏族远祖的生命,是经由神物源自上帝,便在玉器上雕饰想像中神只祖先的形貌,甚至刻绘极具深义的符号,以礼拜之。希望藉玉器特有的质地、造形、花纹与符号,产生感应的法力,与神只祖先交通,汲取他们的智慧,获得福庇。在上古社会里,个人地位的高下,端视人与神只祖先关系的亲疏而定。事神之「礼」,建立了人神之间的沟通管道,也维系了人际间的和谐关系。「瑞器」就是象征身份地位的玉器。「祭器」与「瑞器」的制度,都源起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三代,配合不同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继续发展。在宗庙祭典与朝享会盟上,发挥其形而上的功能,以维系礼制,故总称为「礼器」。曾经在距今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沈阳新乐遗址和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真正玉器。而玉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属性,夏、商、周三代已经渐次完善。东周时,人文主义兴起,儒家将一些传承自原始宗教的文化成份,道德化,生活化,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于是佩玉之风大盛,而雕琢之精美,后世亦难出其右。汉室崇玉,生者佩玉、食玉;亡者裹玉、填玉。甚至在帛画、墓砖上,都饰以玉璧图象。圆璧有助于灵魂通天的观念,此时发挥至极。六朝至唐,中土玉雕艺术转衰。虽然李唐盛世,仍秉承道统,举行封禅大典,然而礼神之册都难用真玉,而以次玉代之。传世玉器,仅见带、梳、簪、佩等。部份亦系西域工匠所制。宋、明以降,玉雕艺术再度兴盛,帝王祭典用玉之外,更因学者对商、周礼制的考订,民间遂兴起了研究与仿制古玉的热潮。此时,以知识相结合的士大夫阶层,重视生活品位。玉制文房陈设,除供欣赏把玩外,兼具实用功能。自然界的花鸟、人物、山水等,也成为装饰主题,呈现柔美雅致的文人品位。由于所取玉料,多为河中玉子,玉工常是因材施艺。所琢成品,常是图必有意,意必祥和。孔子说,玉有仁、智、义、礼等十一德,《礼记》所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都是强调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要向玉学习,警示他们没有特殊原因,要玉不离身。中华民族这种崇玉、敬玉、爱玉的情操,明清时期比汉唐时期有过之而不及,玉的雅丽和圣洁,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藏玉,就是目前社会玩玉爱好者的真实写照。由老三代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纽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时尚。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以矿物学分类,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键状硅酸盐中的角闪石组,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也称软玉。还有一种是单链状硅酸盐碱性单斜辉石,又叫硬玉(如翡翠)。中国传统的古玉大多是软玉,包括新疆玉,岫玉等,只是在清代初年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皇帝进入并控制了云南及缅甸北部盛产翡翠的矿区之后,硬玉才正式进入中国并流行起来。我们现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在一般人看来玉就是石头,可在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6126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