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折扇上的字画有什么讲究

古代人的折扇上的字画有什么讲究,第1张

浓缩的书画艺术--扇面 折扇的结构由扇面和扇骨两部分组成。扇面按质地不同又主要有纸面和绢面两种。扇面作为艺术品始于宋代,北宋时已有人在纸面折扇上题诗作画,而南宋时才出现绢面折扇。由于宋元时期流行团扇,用折扇的人不多,而折扇又是易损日用品,所以流传下来的实物极为稀少。明代中期,折扇书画逐渐流行起来。由于扇面的形状呈半圆弧形,因而其构图别具一格,形成妙趣横生的画境。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绘画",还是诗词歌赋等"书法",都可以创作出格调清新多变、布局错综纷繁的构图效果,从而突破了传统的绘画和书法模式,为中国书画史开辟了崭新的一页。 但应该指出的是,并非存世的所有扇面都值得收藏和投资。道理很简单:扇面书画与一般的书画作品一样,只有精品才具有升值和鉴赏价值。下面按不同的时代及类别,大致介绍一下具有投资价值的扇面。 明代成化以后,扇面艺术进入辉煌时期,许多着名书画家(如仇英、沈周、兰瑛、唐寅、董其昌等),都在扇面上留下了不朽的作品,这是中国书画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扇面弥足珍贵,很难觅得,不少收藏投资者把它们视为最高的追求目标。 在明代扇面书画的基础上,清代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名家辈出,作品形式多样,除继续表现各家名派的个性艺术风格外,还流行双人甚至多人联合创作,有夫妇合作、师生合作、友人合作等多种形式。比如高翔画的"梅花疏枝瘦朵"扇面,便由金农和陈章题诗。乾隆的几柄消暑折扇,扇面的一面由刘统勋题写书法,另一面由邹一桂画兰花、蝴蝶,或蒋迁锡画牡丹花。其中由双人合创"一字一画"扇面的方式,后来被文人雅士们广为仿效,例如:梁启超的书法扇面,由余绍宋配画山水图;陈法琛的书法扇面,由其弟子陈懋侗配画工笔折枝牡丹。有意思的是,"柯桥竹石图"扇面是由一位名家与其5个弟子联合创作,其配合默契,作品风格浑然一体,令人叫绝。 民国以后,"一字一画"扇面的合作更为流行,此种形式一直沿袭至今。由于合作伙伴各自都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能够前呼后应、互为衬托,自然能够收到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这类扇面备受藏家青睐,从历年的拍卖价位看,一般都大大高于单人的作品。 从清代起,折扇艺术再显历史的辉煌,很多书画家在扇面构图上刻意创新,尤以山水画的构图有超常的突破。通常山水画的构图讲究"地平线",而扇面却是上宽下窄,且呈半圆形状,如果依然水平地处理地平线,则扇面下端的两角势必形成空白。为了使构图合理,景物自然,创作者们相继创立了满幅构图、边角构图和一河两岸构图的三种新章法。其中,满幅构图是让景物占大部分空间,整体感觉实多虚少,通常以描绘山景居多;边角构图是把主要景物集中在左侧或右侧的下角,或自左边或右边向下伸展,整体感觉虚多实少;一河两岸构图则主要是表现江河两岸风光,如一江春水或左右横穿,或上下直流,或斜向而泻。这三种构图形式为后来扇面山水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篇章,很多画家创作了大量构图精妙、题材新颖、气势磅礴、风光秀丽的山水扇面佳作,深受历代藏家青睐。如袁江、王鉴、黄宾虹、张大千、冯超然等的山水扇面,在海内外书画市场被推崇为传世之作,极具保值增值意义。山水扇面的成就,对花鸟扇面的创新也颇有影响力,近现代画家高翔、王云、杨晋、任伯年、齐白石、傅抱石等都有格调清新的花鸟扇面问世,其同样走俏国内和国际市场。 此外,自明清以来,一些着名的书画家都有一种习惯,即在绘画、书写扇面时,总要先考虑扇骨的工艺水平,甚至只有出自名手的扇骨,才肯挥毫落墨。如明代苏州制骨名家李昭、马勋、马福、柳玉台等所制的扇骨,便都有落款,它们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中国古代扇子的种类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折扇和团扇二种。一把折扇主要由扇骨、扇页和扇面三部分构成。普通的折扇,一般用竹木做扇骨,韧纸做扇面。讲究一点的,扇面上还要题诗作画。

高级的折扇,扇骨和扇叶往往要用象牙制作。上边还要雕刻出各种纹饰,扇面也大多带有名人的字画。折扇一名“折叠扇”,又名“聚头扇”。折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折扇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折扇最早出现于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代。《南齐书》上说:“褚渊以腰扇障日。”,这“腰扇”,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折叠扇。”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市井有制,说明它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了。我国历史上出现折扇的最早的实物见证,是1977年江苏武进县南宋墓出土的戗金漆奁,这件名为“人物花卉纹朱漆戗金莲辨式奁”的漆器现在珍藏在常州博物馆,其奁盖面戗画一幅“园林仕女消夏图”,一仕女怀抱纨扇,一仕女轻摇折扇。从此幅图可看出,早在南宋折扇已广为流行。

古代文人雅士多爱扇,诸葛亮羽扇纶巾风袅袅,西子湖畔优雅少女,闺阁大**都爱用扇子。古时,扇子不仅是用来扇风之用,扇子多为装饰仪表之用,有风雅、娴雅、静怡的修饰作用。

扇子按照形状分为折扇和团扇,在此先为大家介绍折扇。

折扇,古时称为“聚头扇”,因扇叶片能够因为合拢聚集而得名,又名卷扇。北宋时期,高丽国进贡而传入,之后折扇在我国大规模生产,多见于官家和民间之间。

在重庆荣昌有一种折扇技艺,人们以手工生产折扇,这种工艺从明代嘉靖年间由朝鲜国传入我国。在清朝乾隆时期,由于“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湖南移民大量迁入到重庆荣昌境内(现在为重庆荣昌区),这里的人们世代定居于此,开始自建作坊,开坊制扇。荣昌地区有自己的地方文化特色,大量迁入荣昌的移民将自己的制扇技艺和当地荣昌特色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具有荣昌特色的折扇制作技艺。

之后,荣昌折扇渐渐在全国享有声誉。

按照折扇的扇面材料,折扇分为布扇、卷扇、纸扇等。按照扇骨材料种类,折扇分为棕竹扇、毛竹扇、楠竹扇。如今,荣昌折扇工艺类别翻新、花样齐全,装饰花纹工艺有雕、嵌、漆、绘等工艺手法。

从最初团扇的形状都是圆形的来看,象征了团圆美满之意。中华民族的传承中,扇文化是器物文化的一个重要支脉,而团扇则是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出现了大量以团扇为意象载体的诗作,或慨叹美人失势,或感伤文人失意,或祝福新人合欢。团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因文人们精心雕琢而愈加丰富,从象征深宫女子的幽怨而逐渐成为了志士报国无门的代名词。

扩展资料

日本团扇

日本进入室町时代,出现用铁和皮革制作的军配团扇,战争时武将们作为阵地指挥的工具。这种军配团扇扇面上使用红漆或金银粉, 画上星辰、日月,团扇柄端缀有穗头。相扑比赛时行司裁判用的军配留有战场用团扇的形状。

江户时代后期,日本的城市居民使用团扇扇风取凉日益见多。随着日本夏季祭祀、盂兰盆节的兴盛,团扇大为普及。日本东北三大祭祀之一“随猪祭”就是扇形灯笼。据说来自中国的三国志,扇面上绘有勇士图像。团扇的种类也因此增多。

如出现大型灭火团扇、涂漆防水团扇,也又送风调节火势的团扇。和人们信仰有关的团扇也应运而生。最先在中国南部和日本冲绳,有一种蒲葵叶子做的团扇,主要供巫婆使用。还有宗教信仰用的法贵扇和天狗团扇。

-团扇

扇子 史传上最初称为“五明扇”。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殷周时期已出现了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

《尔雅》中谈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

我国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由于宫中用得多,故又称“宫扇”,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宋以后,折扇渐渐流行。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这一精湛的技艺从明代开始传入欧洲,然后风行世界。

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

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级成部分,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之称。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强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

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完善改进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但总的归纳为二大类:一,平扇(即是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叠,二,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叠。

平扇来之于"障扇"(掌扇)"箑(sha)"(古代用竹片编制成的扇子称"箑")。战国秦汉时期,一种半规形"便面"其形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单门扇可遮面窥视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便面"一律用细竹篾编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使用它。

西汉时期,对称"合欢扇"(又称宫扇、纨扇、团扇),其形尚圆,合欢扇特点是面素白色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似圆月,纨扇以竹木为架,面成圆形或椭圆形,用薄丝绢糊成。当时以中原一带所制纨扇最为考究,有"齐纨楚竹"之说,即指用山东绢和湖南竹制作扇面的纨扇。

汉时十分流行这种纨扇,并赋诗颂之,如班婕的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此种对称式团扇出现后,历代沿用而不衰,并成为我国传统风格的扇型。

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南宋时,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折扇盛行于明代,皇帝下召命宫内工匠仿制高丽扇,吸取外来工艺制作,促进国内扇子发展。

明清是折扇发展鼎盛期。用料贵重,将名胜牙、玳瑁、鸡翅木制成扇骨,制作精湛,在象牙骨大边上镂雕、细刻、红木、鸟木骨大边,扇骨有“如意头"、"琴式"、"螳螂腿"、"水浪式"等,扇头有"瓶式"、"荸荠头"、"橄榄头"、"玉兰头"、"方头"、"圆头"、"金鱼头"等,扇骨上采用了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博得人们所爱。

作为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经丹青高手巧运匠心,精心布局,或山水花鸟,或人物动态无能小中见大,表现出美的情致辞和神韵。

扇面有细洒金、(雨金)、雪金、格巾、发簪、老矾面、泥金面等这些扇面都成为书画家的用武之地,挥毫泼墨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墨宝。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在扇面上所作《松下读书图》被视为罕世之宝。折扇中有专供和尚用的马元黑纸扇。扇面上用真金粉书“心经"、"金岗经""菠罗若经",还绘有"十六罗汉"、"观音"、"红孩儿"、"弥陀佛"、"济公"等有关佛教文化题材内容。

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近现代的恽寿平、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眼下,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价值都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元。

扇面入字入画,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欣赏扇面书画务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艺术意蕴。老舍先生平生热衷于收藏书画扇,几十年来,他集得扇子有数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现代书画家题诗作画的扇子,亦有戏剧界名流的书画扇。郑逸梅先生爱扇成癖,视扇为“书画皆绝的珍品”。他最珍爱章太炎的篆书扇和吴湖帆所绘绿梅的书画扇。当代女作家叶文玲有藏古玩的雅好,书画扇亦在她的收藏之列。她书房的书橱中有把扇面,上有刘海粟题写的“清风”二字;冯友兰题写的“明月”二字;裴艳玲书写的“乱石崩云”四字;华君武所绘的幽默画,曹禺的题诗等等,叶文玲非常珍爱。

清代时,对称类型的扇面除圆形外,有长圆、扁圆、方圆、梅花形、葵花形、瓜凌形、腰形、马蹄形……这些扇形突出的特点是对称、轻 盈、工艺性强。

扇子还可以表现人的某种心理状态。

苏东坡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之句,描写周瑜的风度。

杜牧以“轻罗小扇扑流萤”的 诗句,描写少女们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

唐人王建的《调笑令》云:“四扇,四扇,美人并来遮面。”描写美人以扇遮面的悲切心理。

有的文艺作品还以扇喻人,被作为定情之物,《桃花扇》中就写侯方域给了李香君“宫扇一柄”,“永为定情 之物”。后来李香君抗拒权奸,血染扇面,由杨龙友点染,画成一柄桃花扇。

扇子也是舞台上不可缺少的道具,与舞台艺术有着密切关系。历来就有风韵婀娜的扇舞,扇子可起健身作用,以扇为名或以扇为媒的"扇戏"有《桃花扇》、《沉香扇》、《芭蕉扇》,扇子作舞台上的道具用扇动作来表达舞台上各种道具或表现人物性格。

《空城计》中诸葛亮羽扇 轻摇,烘托出他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神情。著名川剧演员阳友鹤,仅使用折扇的姿态就有70多种。过去相声演员,手里常拿一把扇子,是为了烘托人物性格

扇子蕴藏着丰实的文化内涵。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但已成为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还拥有很多扇子故事、传说和趣闻轶事,例《苏东坡画扇结案》、《扇子巷穷道士补扇》、《玉孩子儿扇坠奇遇记》、《题扇桥》、《康熙题扇》、《扇子报喜》,以及"扬仁风"的传说,和泰戈尔赠扇题诗等都反映扇文化内涵。数千年的扇文化积累很多的扇诗、扇词、扇联、扇谜。

扇子是中国传统的生活用具,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就已有人制作扇子。扇子有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样式,而不同的扇子又各有独特的文化寓意。

团扇又称宫扇,近似圆形,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因其形状近似于圆形,象征着团结美满。汉成帝的妃子曾写过一首《团扇歌》,诗中写到“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皎洁如轮盘的月亮就如同圆形的团扇,都寄托着人们对团圆美满的向往。

除圆形外,扇子还有门形的。先秦时期就曾流行过形似门的扇子,这种似门扉的扇子有广开大门、招揽贤人的意思。这种扇子多为统治者所用,殷高宗和周武王都曾用雉尾制成门形扇子来当做仪仗扇,以此显示君主的无上的尊荣。周武王之后的历代统治者同样也习惯用仪仗扇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

除代表君主的权力外,扇子还寓意着德政。《淮南子·人间训》有周武王给中暑的人(暍人)摇扇去暑的相关的记载,“扇暍”一词就成了德政的代名词,统治者给臣子送扇子是希望他们能够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在贞观十八年端午节给长孙无忌、陈师道赠送“飞白扇”,从此封建统治者也有给臣子赠送扇子的习惯。

古代名士同样爱用羽,比如诸葛亮就爱用羽扇,晋人裴启《语林》中最早出现了诸葛亮手持羽扇与司马懿交战的情境,司马懿称赞诸葛亮道:“真名士也!”而羽扇也成了高雅名士的代表。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亦用“羽扇纶巾”来形容“雄姿英发”的周瑜。

除前面这些的含义外,扇子还带有凄凉的意味。毕竟扇子是用来散热的,冷的天气难以派上用场,使用的时间比较短暂,就如唐人项斯在《古扇》中写到的:“昨日裁成夺夏威,忽逢秋节便相违。”这样命运的扇子成了很多时运不济的文人还有伤情女子的寄托。苏辙在《感秋扇》中就叹到“一时用舍非吾事,举世炎凉奈尔何”。人如扇,扇如人,都历经了人间冷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6722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