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的起源及传统扇文化?

折扇的起源及传统扇文化?,第1张

折扇 又名“撒扇”、“纸扇”、“繖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聚头扇”、“聚骨扇”、“櫂子扇”、“旋风扇”。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折扇源于南北朝,竹木做扇骨,韧纸做扇面,扇面上还要题诗作画。折扇表现出了中华柔情氲氤的诗画美境。

折扇中国起源:

  一。“腰扇"出现的时间

  晋陆云《与兄平原书》:“一日案行并视曹公器物、床荐席具,有……扇如吴扇、要扇亦在。”

  “要”是腰的本字,要扇即腰扇。

  曹公即指曹操(155~220年)。

  故东汉(公元2世纪)已有腰扇子。

  二。腰扇=折扇

  (南齐:公元6世纪)《资治通鉴音注》:“(南齐高帝时)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

  综上所述:腰扇=折叠扇。 中国于东汉已有折扇,而非自日本(公元10世纪)进口。

史载

  《在园杂志》记载,我国古代所用之扇,要数纨扇历史最早。至于近代人所用的折扇,又叫撒扇,是明代永乐年间,朝鲜国入贡中国的。永乐皇帝喜欢这种扇卷舒方便,就命宫中工匠仿造。后来由宫中传出,很快就风行全国,普遍使用了。

  《宋史》记载,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八日,日本僧侣嘉因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觐见了宋太宗,献上日本桧扇22把等珍贵的礼物。嘉因是日本奈良著名的东大寺名僧(上大下周)然的弟子,他是受(上大下周)然的嘱咐而来中国的。(上大下周)然无限敬慕中国的文化,在太平兴国八年(933年)八月一日,搭乘苏州富商陈仁爽、徐仁满的商舶来到中国,在中国学习两年之久。《宋史》记载,雍熙元年(984年),(上大下周)然还觐见了宋太宗。有趣的是,觐见时,虽然(上大下周)然“不通华言”,不会说中国话,但写得一手好隶书,于是“以书对话”,在纸上书写,以回答宋太宗询问的有关日本风俗的问题。宋太宗对他待遇优厚,赐紫色锦袍。雍熙二年(985年)(上大下周)然搭乘浙江宁海富商郑仁德的商舶,回到日本。回国后,(上大下周)然很怀念宋太宗以及中国的朋友们,于是派遣弟子嘉因来中国,并携带折扇、鹿毛笔、松烟墨等礼物,代表(上大下周)然对宋太宗的深情厚意。

  最初,明宫中也不过使用竹骨茧纸薄面折扇而已。后来朝廷定制,每年多造重金折扇进献御前。这种折扇,一面命待诏学士书写端楷诗词文句,另一面由画苑画师绘上工致画图。预定在每年农历5月1日进呈,以备皇上在5月5日端午节分赐给嫔妃宫女。这种重金折扇,钉铰眼线,都用精金制作,每扇价值五金。

  这种习尚,在明代宫廷中,日盛一日。折扇选用材料,越选越精,极奇穷巧。扇骨有用象牙的,玳瑁的,檀香的,沉香的,粽竹的,以及各种木料的。工艺则有螺钿的,雕漆的,漆上洒金的,退光洋漆的。还有镂空边骨,内藏极细小三十二张牙牌的。有镂空通身,填满异香的。更有空圆钉铰中,藏着极小骰子的。这些折扇骨,都刻有各种花样,备极奇巧。还有的扇骨模仿燕尾形状,更有些扇骨钉铰藏在里面,外表一点儿痕迹也看不出来。至于扇面,有白纸三矾的,有五色缤纷的,有糊香涂面的,有捶金的,有洒金的。

  明永乐帝开始主导折扇潮流,他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一时折扇大贵,成为一种时尚。文人雅士学着互赠题诗词字折扇,表喻友情别意。手持折扇,成为当时生活中高雅的象征。折扇一旦流行,久盛不衰。在清代,折扇之随处可见,简直登峰造极到有泛滥的嫌疑。明清时,在折扇生产地--江南一带,出了很多名士,他们的风流才情,与折扇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他们所营造出的江南如水的文化氛围,表现出柔情氲氤的诗画美境;通过以折扇为媒介,流传于皇宫、府第、闺室、民间、海外。而折扇也因了这些美画佳句身价百倍。

  根据制作材料和方法的不同,这些折扇命名也不一样。扇骨多而轻细的,叫春扇或者秋扇。以香料涂沫扇面的,叫香扇。可以藏在靴子中,以备行旅途中使用的,叫靴扇。更有一种以各色漏地纱为扇面,可以隔扇窥人的,叫瞧郎扇。还有一种左右可以打开,制成三层扇面,中间一层画着春宫画的,叫三面扇。此外,根据制作式样各别,产地和制作人不同,而叫做黄扇、曹扇、潘扇、川扇、青阳扇等等。

  折扇的附属装饰品,是扇坠。有人认为,扇坠以蜜结迦南为第一,其次是宋做旧玉的小饰件,再次为虎斑贝(宝螺)、金丝,各色玉做的也算好。至于琥珀、蜜蜡之类扇坠,就是下品了。

  相传制作折扇历史最久远的,是杭州的芳风馆。这家世代制售折扇为业,因此致富。在杭州城内购置一处别墅,花木竹石,十分精幽。《在园杂志》的作者在杭州代掌府政时,曾经造访其家。座间询问主人制扇之法,主人拿出一柄小巧折扇,说,这叫“百骨扇”,传世已经数代了。数一数,扇骨果然有一百之多。但一点儿不显得扇骨多而厚大。颜色古润苍细,的确是传世古物。听主人讲,这种扇,当时已经不能仿造了。即使仿造出来,效果也十分不佳。

  《白下琐言》记载,南京造作折纸扇骨素有盛名。当时制扇业多聚居通济门外。用杭连纸的扇面叫本面,用京元纸的叫苏面,比本好。当时三山街绸缎廊一带,业扇者不下数十家。张氏庆云馆最为有名。这家制扇,楷磨光熟,纸料洁厚,很远地方的客商都赶来购买。只是价格较高,而且时样短小,要想求购旧时那些老粽竹、樱桃红、湘妃竹等类扇骨长而脚方的样式,多半寻觅不到了。而且,扇业者都爱追赶时髦,在扇骨扇面雕刻字画,还爱从《红楼梦》一类小说女主人公中取名,以致正统文人觉得有失雅驯,受到一些人的指斥。这已是清中叶的事。此外,《香祖笔记》还记载,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南京制扇骨最精有李昭、李贽、蒋诚三人。

  此外,蜀扇也早享盛名。谈迁《枣林杂俎》中“川扇”条记载,明亡时,钱谦益曾将蜀扇赠送给清豫亲王多铎,可知蜀扇亦为当时天下珍品。近代成都制扇业者不多,只是川中荣昌、隆昌等地有制折扇业者,产品销成、渝等处。

  一柄折扇,两种画面。一面历史,一面现实。一面书画,一面可能是空白,留给后人思考后填充。折扇在引风纳凉方面的作用,远不如蒲扇直截了当,但无论团扇,还是折扇,都是在实用基础上的进步,是对生活美化的装点。它是挂在时代腰间的奢侈品。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必然会遗忘折扇的时代,折扇之被重新拾起,已脱离其扇风的本意,而变成某种完全情绪化或曰文化的东西。在今天,折扇已成为中国的折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销往许多国家,当然也销往日本--那曾经是折扇的繁荣地。

唐代昭陵新城长公主墓中壁画内绘的扇,是目前发现唐代壁画中最早的。在墓内壁画上绘有长柄鸭蛋形扇。最早的扇为竹制。汉·班固的《竹扇赋》,不仅能补充、证实,更能相映成趣。“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竿纷实翼。沓条丛生于水泽,疾风时时纷萧飒。削为扇翣成器良,托御君王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堪避暑静夜。”其诗从竹的生长,乃至扇的材料,制作形状和作用都加以描述。竹作为扇的主要材料源远流长。晋·许询也有诗,咏竹扇。“良工眇芳林,妙思触物骋。蔑疑秋蝉翼,圆取望舒影。”此诗所描绘的竹扇的工艺非常精巧,扇面上编织的竹篾薄如蝉翼。其面为圆形,而流传的“羲之书扇”这脍炙人口故事中的扇是六角形的。《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在蕺山时,一老媪持六角竹扇以卖,羲之书五字于扇上。媪初有愠色,羲之曰:‘但亏右军书,求百钱’。人竞买之。”其实在晋代,扇的形状已有多种。质地除竹扇外,还有蒲葵扇,也是常见物。“晋,谢安乡人有作蒲葵扇五万,安执一把用之,士庶增价数倍。”羽扇的故事在晋·王嘉的《拾遗记·卷二》上记载:“(昭王)二十四年。涂修国献青凤,丹鹊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时,凤、鹊皆脱易毛羽。聚鹊翅以为扇,缉凤羽以饰车盖也。扇一名‘游飘’,二名‘条翮’,三名‘亏光’,四名‘仄影’。”

  步辇图 时东瓯献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娱。使二人更摇此扇,侍于王侧,轻风四散,冷然自凉。“然而关于扇的著名诗,却要数汉·班婕,汉成帝宠妾纨扇诗,《怨歌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一把纨扇寄托着爱情的悲欢离合,名为团扇又名为合欢扇,更流风余韵。晋·桃叶的《答团扇歌》与其真是交相辉映,异曲同工,同病相怜。“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耽暑,相忆莫相忘。”扇中的爱情故事流芳百世。而赞叹扇的诗、词、赋、铭、文真是多得美不胜收。

  唐代张祜《赋得福州白竹扇子》云:“藤缕雪光缠柄滑,篾编银薄露华轻。”这种白竹扇子用雪白光亮的细藤丝缠绕在扇柄上,扇柄非常光滑、竹篾丝编织而成的扇面细巧发亮,犹如铺上一层薄薄的银粉,扇面上隐隐露出盛开的鲜花图案。这说明竹扇的制作到了唐代已巧夺天工,这种福州白竹扇子已是一种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品了。

  随着丝绢纺织技术的进步,绢宫扇(又叫团扇、绢扇、纨扇)开始流行。汉班婕妤、南朝梁武帝萧衍、唐诗人刘禹锡和杜牧。宋诗人王安石等都写过咏团扇的著名诗篇。

  唐代扇的实物,目前仅在新疆阿斯塔那的唐墓中,曾出土木柄绢质的团扇,长柄,扇面上绘有花鸟图案。后代张萱,是盛唐时期的人物画家,他所画的《捣练图调》(宋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绘有一女子手持短柄腰圆形团扇。中唐时期的人物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画中可以看到一位妇女手执绘有牡丹图案的长柄团扇。更有周昉的《挥扇仕女图》(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图绢本,设色,描绘宫廷中妃嫔、宫女的日常生活,全图共13人,有作挥扇侍立,扇呈长柄团扇,扇面上有一对鸾凤。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唐代孙位《高逸图卷》,又名《七贤图》。图中有一位高贤手执短柄扇。而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大宗坐于辇上,宫女九人前后左右分列,有抬辇,扶辇,更有持扇,打伞,各具姿态。其扇应是障扇,有障尘蔽日之功用。又如张萱《皇后行幸图》中,皇后身侧及前引的随从高举的长柄大物,也应是障扇。

  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存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第四段描写韩熙载欣赏乐伎演奏管乐,袒胸露腹,挥扇听乐,旁有一侍女也手持长柄团扇,上绘有树、山等画。如果我们稍加归纳,不难看到《七贤图》和《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男主人手执的是短柄扇,而且扇面外已带有木框。另《捣练图》中的执扇女在扇炭炉,所用的也是短柄,其余服侍主人的侍女所用的扇子全部长柄,壁画中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且从时间早晚分析,扇面似乎逐渐由圆形向方形过渡。形成多形式扇面品种。

  我们的祖先先后用羽毛、竹篾、绢纱制作扇面,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后来又用纸来糊制扇面。1975年,在江苏省金坛县茅麓公社发掘了一座南宋太学生周瑀的墓,出土了一把雕漆活柄纸团扇。这把扇的制作极为精巧,它以细木杆为轴,用细如鬃毛的竹篾丝做扇面的骨脉,再糊上纸做成扇而。扇柄以脱脂法用黑红两色施以髹饰,多至10多层,厚达2至3厘米,然后镂空剔透成对称的三组双云头如意纹,整个雕漆柄和上端的木杆不相连接,扇风时扇面中间的木杆可以在雕漆套柄中旋转而不会脱落。

   我国从宋代起大量制作折扇(又叫“折叠扇”、“聚头扇”),折扇扇面少数用绢(左上图),多数用纸裱糊。宋代赵彦卫认为我国的摺扇是从朝鲜传入的,他在《云麓漫钞》中说:“宋人用摺叠扇,以蒸竹为骨,夹以绫罗,贵家或象牙为骨,饰以金银,盖出于高丽(朝鲜)。”其实我国在南齐(479-502年)时已有摺扇了,《南齐书·刘祥传》:“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通鉴》注云:“腰扇即摺叠扇。”我国历史上出现折扇的最早的实物见证,是1977年江苏武进县南宋墓出土的戗金漆奁,这件名为“人物花卉纹朱漆戗金莲辨式奁”的漆器现在珍藏在常州博物馆,其奁盖面戗画一幅“园林仕女消夏图”,一仕女怀抱纨扇,一仕女轻摇折扇。从此幅图可看出,早在南宋折扇已广为流行。

  明代之前,折叠扇少见,无流行之势。所以当时有些人认为,折叠扇始于明永乐年间。折叠扇是因为受到永乐皇帝喜爱,所以在明初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刘元卿《贤奕编》记载:“永乐中朝鲜进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永乐皇帝朱椽对折叠扇垂青,众大臣得到赐赠,倍加推崇传播,世俗之见日趋改变。同书又记,“南方女子皆用团扇,惟妓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妇女亦有用撒扇者,此亦可见风俗日趋于薄也”。而折叠扇首先在宫廷中使用,作为御用到地方上普及总是要有一个过程,一段时间。从目前流传的及出土的明代折扇,主要都是明代中、晚期。而且主要产地是蜀、吴二地。

  明清两代我国的制扇业十分繁盛,扇和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孔尚任的《桃花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红楼梦》中的晴雯撕扇,虽是艺术虚构,但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扇的影响之大。同时,扇又和书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清代的“扬州八怪”和常州著名画家浑南田,都有扇面书画佳作传世。

  早朝图扇面 除羽扇、竹扇、纨扇、折扇外,我国民间还有许多扇种,清王廷鼎《杖扇新录》中记载的就有芭蕉扇、鸭脚扇、麦草扇、槟榔扇、茧扇等。其中茧扇的制作十分别致。书中还说到,浙东人于蚕吐丝时,用光漆圆盘置十数蚕其中,以物盖之,蚕往来组饪,适如盘样,丝尽而止,出其茧,粘作团扇,光洁匀密,非纫非织,谓之茧扇。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出产的名扇不胜枚举。浙江湖州、湖南岳阳、江西吉安的羽毛扇,北京、杭州、苏州、绍兴、安徽泾县的折扇,广东和福建的蒲葵扇,四川垫江的棕榈扇和自贡的龚扇,浙江、山东的麦秆扇,成都、苏州的绢扇,肇庆的牛骨扇,广西阳朔的画扇等等,都名闻遐迩。从本世纪三十年代起,杭州、苏州生产出芬芳宜人的檀香扇,远销全国和世界各地。此外,苏杭两地还生产合撒自如的折扇、秀美雅致的绢宫扇、精镂细刻的象牙扇,因而成为全国制扇业最发达的两个城市。是当时杭州扇业公所墙界的照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一些风格特异、材料新颖的塑料扇、袖珍扇、帽扇,自开扇、多功能光导工艺扇等相继问世。现代生活使扇子纳凉驱暑的作用相对减小,但扇子作为精美的工艺品,将永远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中国扇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从智者诸葛亮手中所握的羽扇,再到孙悟空借来的芭蕉扇,这一切无不体现出中国璀璨的扇子文化

在没有空调和电扇之前,扇子便当之无愧地成了人们的纳凉工具夏日的傍晚,悠闲地品着凉茶,仰望着满天的星星,手摇着精美的扇子,享受着它带来的习习凉风,那是多么惬意呀!自古就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闲趣

苏扇、杭扇以各自的奇异与精致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扇子文化孕育而出的扇中佳品苏扇中又以精巧雅致的檀香扇称王它用料讲究,是用进口的檀香木制作而成它式样变化巧妙,以“拉花”“烫花”“画花”形成独特的风格能工巧匠在一片片细薄的檀香木上,用一根极细的钢丝锯条穿进一个个预先打好的细孔里,拉镂出许多形状各异的孔眼,然后用若干片扇骨组成精美绝伦的图案打开扇子,清香扑鼻,画面动人

杭扇很有有地方和民族特色,与杭州丝绸、龙井茶一同被誉为“杭州三绝”其中又以黑纸扇最有名,它的扇面采用临安于潜桑皮纸,诸暨柿漆,福建建煤,经过大小86道工序精制而成把它放在烈日下晒,冷水中泡,沸水中煮,各经10小时,取出晾干,不折不裂,平整如初,仍是一把好扇此扇既可拂暑去凉,又可遮阳避雨

我国的扇子之所以受人喜爱,还与它扇面的书画艺术分不开扇面绘画使普通的扇子成为了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它洋溢着艺术的气息古往今来,扇子始终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挥毫弄墨的工具有时一把普通的扇子,一经名家题诗作画便身价百倍赠友人一把扇子,送出的不仅是一份情意,更送出了一份绝佳的集实用性与艺术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扇子精湛的制作工艺和传统书法诗词的完美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真是妙趣横生,令人爱不释手

如今, 扇子正以它独特的魅力装点着人们全新的生活

历代团扇成扇存世极少,名人团扇以成扇形式流传的寥寥无几,收藏界以团扇成扇作为收藏目标的藏家更少,所以扇子的收藏一般是对折扇而言。折扇藏品中的好扇骨,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特别是那些材质精良、色泽纹理好、雕刻工艺高超的扇骨,往往被收藏家所珍重。扇骨和扇面如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则此扇的收藏价值自然更高。

古代扇面多有书而不画,因文人都能书法,爱书法未必能作画。早先折扇正面书写,背面配画,后来才正面绘画,背面题书,渐成“诗、书、画、印”交相辉映。但也有以各种字体汇集扇中的,如吴湖帆集清代七十二状元扇,便都是书法扇。

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吴昌硕、齐白石等都在扇面上表现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珍品。齐白石的扇面多为大写意,但扇画上的鱼虫、花鸟、蔬果无不精细形象,栩栩如生。那柄设色《香菇冬笋图》折扇,仅香菇、冬笋两物,但见笔墨豪放,色彩强烈,真可谓涉笔成趣,于时鲜清蔬中蕴含意韵。

鉴赏一叶扇面,无论是寥寥数笔,墨竹、秋兰,还是全景工笔,亭台楼阁,笔致毫发。展开扇面,首先是对扇面的形象的评估,从画的精神、气韵、造诣、趣味及意境着眼,细细品味,来领略作者对整个扇面布局,构图的意图,笔触的深浅、虚实。水墨还是设色,更之重彩,来反映作者的思想,体味其流派的特点,作画的风格。 山水寄情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自然与人息息相关。明山秀水不仅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致,更是人们修心养性、寄托理想的精神家园。明清后的中国画派纷繁,立意、用笔各有不同,烟江草树、幽谷溪泉,或空寂旷远,或蓊郁深邃,所描所绘都是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 花鸟娱心

红花绿叶有意,禽鸟草虫含情,花鸟画在尺幅墨色之间曲尽生命之美。观赏之余,令人市井之心稍去,田园之意渐萌。明清时期,花鸟画突破了宋代院体的写生模式,水墨写意、没骨花卉等技法的创新,给这一方天地带来了新的动感与活力。 容影随性

在文人画的美学思想中,图写人物当以精神气质为首,外形的真实与否反在其次。明清以来,人物、肖像在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纷纷突破前人成规,从民间绘画和西洋绘画中汲取营养,形成了新的艺术潮流。陈洪绶的人物风格奇古,个性张扬。“海上三任”则将人物审美引向世俗,开启了近现代人物画的新风。 诗文咏志

文人墨客以吟诗作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书法不仅是其载体,也是艺术化了的诗章。勾、提、点、捺,飞白、顿挫之间写出了形意之美,也张扬了书写者的个性与激情。馆阁体代表着庄重与规范,行、草书体现了唯美与自由,碑学隶法与金石篆体的流行则意味着寻求突破的探索与尝试。 书画扇集实用、工艺与艺术于一体。上至帝王仕宦、下至庶民百姓,都可拥有不同水平的书画扇,是欣赏层面最为广泛的艺术品之一。中国扇子历史悠久,从实用品、礼仪物演变为艺术品,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宋代团扇书画和明清的折扇书画堪称书画扇巅峰。著名书画家几乎都创作书画折扇,此风气一直盛行到清末。

明清两代扇面书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构图简洁、运笔流畅。书画家在创作时需要布局精准、技法娴熟,一幅盈尺小品往往能体现创作者在自然情态下的艺术造诣和笔墨意趣,因此扇面书画在美术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扇面与书画结合以后便已超越其实用性,成为一件艺术品。许多收藏家将书画扇面直接裱成册页,而不制成可折叠的成扇。还有人将成扇扇面揭下,装裱后收藏起来。因此古代扇面书画大多以册页的形式保存至今。

扇面书画与卷轴书画相比,虽不及卷轴书画宏大精深,但却有着更为浓厚的装饰意趣。“很多大画家能画大画,但却未必画得了小幅扇画。”一位画家介绍。

扇画要求一次性完成,中间不能停笔;由于尺幅限制,在扇上绘画要求画家对线条、墨色和构图进行精心设计,胸有成“扇”时,方能落笔;再加上有的材料如色纸、金笺等对落墨、设色要求较高,画家往往难于掌握,所以一般书画家不敢随意尝试。

2月7日,陕西西安。书院门步行街附近,一老奶奶在扇面上作画写字。孙奶奶介绍,自己今年78岁,画画是兴趣爱好。孙奶奶还称,出来画画就是图个开心,可以和游客说说话,卖完的钱还能给孙子发红包。

扇面顾名思义就是扇子形状的一个面,在几何上是这样定义何为扇形的: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扇形,那么扇面是不是就是一个扇形的面呢?其实并不是。

现多指为书画作品的一种形式,分为折扇和团扇。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历来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扇面画同样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献记载,以东晋王羲之书老媪扇这脍炙人口的故事为先。史载王羲之曾在团扇上画小人物;其子王献之的《为桓温书并画乌牸驳牛扇》。

到了宋代,随着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山水画、花鸟画在唐末、五代基础上得到空前的提高。文人与绘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文人画创作高潮。加上皇帝对扇面艺术的重视,书画扇面相应得到飞速发展,臻于顶峰。《书继》中载:“政和间,徽宗每有画扇,则六宫诸邸竞皆临仿一样,或至数百本。”两宋盛极一时的画扇,创作了大批不朽之作,流传至今为我们饱览了两宋绘画的高尚艺术。小至花鸟画中的野草闲花,昆虫禽鱼,都运以精心,出以妙笔。

在宋、元时代,团扇画广为流行。明代以后,折扇画渐执牛耳。

当代画家高贺琪、魏剑峰的团扇、折扇艺术颇高,是继宋元时期巅峰艺术的绪余,代表作藏品扇面作品《韵》、《兰》、《高士幽居》  等。

从形制上分,又有圆形叫团扇(纨扇)和折叠式的叫折扇。从材质上分,又可分为纸质扇面、绢质扇面、竹木质扇面和其他材质扇面(如现代工艺的24K纯金扇面等等)。

折扇面

折扇一名“折叠扇”,又名“聚头扇”。折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折扇产生时间虽较迟,其重要性却极大。它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明代是折扇流行的开始,清代是折扇大发展的时期,折扇扇面少数用绢,多数用纸裱糊,便于书画创作;

团扇面

团扇又称“纨扇”“宫扇”,因形似圆月,且宫中多用之,故称。团扇边框及柄以竹制,

 团扇

 团扇书法作品举例

扇面用洁白的丝娟,上画山水楼台、草虫花鸟等。早期多为圆形,后乃有长圆、扁圆、梅花、葵花、海棠等样式。多为唐代女性随身佩带,精巧雅致具有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自汉代至北宋是纨扇,扇的盛行时期。四川及苏、杭的纨扇,制作最精、历史也最悠久。

  中国的扇文化传递的是雅道。一些讲述民间扇子的传说,诸如最早的伏羲女娲扇障面到尧王舜帝始造扇,再到扇业始祖齐纨,以及后来的扇子与八仙的故事,无不体现出扇子在中国发展的悠久历史。中国扇子在宋代开始兴盛折扇,此前一直以“平扇”为主流,还有纨扇、羽扇、蔑竹扇等,可以说,苏州苏扇就是打开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苏州制扇,是中国的骄傲。一把扇子的文化已经造就一个民族的荣誉,是值得每位国民为此骄傲的。

苏扇史谈

苏扇,最早出现在明代宣德年间,苏州近郊的陆墓制扇极为兴盛,并且名手辈出。明代嘉靖年间,出现了制扇的流派,有杭扇、苏扇、宁扇、川扇、京扇等,其中苏州折扇的制作属最佳。折扇趋兴,几乎达到“流行浸广,团扇废矣”的程度。皇室以至地方官僚穷奢极侈的生活需要,满足社会上绅豪学士、才子佳人弄雅寻兴的特殊需要,都给制扇技艺的充分发挥和制扇行业的日趋崛起造成了人为的刺激。而苏城阊门一带市面繁荣,商贾云集,销路广阔,更吸引苏州城外陆墓制扇艺人进城从业。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器具》云:“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等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其匠作则有李昭、李赞、马勋、蒋三、柳玉台、沈少楼诸人,皆高手也。纸敝墨渝,不堪怀袖,别装卷册以供玩,相沿既久,习以成风,至称为姑苏人事,然实俗制。”明代出现的吴门画派,将中国传统书画以文人画形式,集诗、书、画为一体,大量描绘在扇面上,在当时社会,文人们手拿一把折扇摇摇晃晃,是一件非常雅致的事情。而民间流传的“坐轿子,摇扇子,荣华富贵一辈子”的婚嫁习俗中扇子更是作为一种吉祥和美好生活的象征;再加上一批制扇骨、制扇面的高手,从而大大提高了折扇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在这种社会氛围的推动下,苏州折扇的做工日趋精致,价格也越来越高。

在查阅史料时,发现在明代的很多文献著录中,都有提到苏扇在当时的情况,明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中记载:“……往时名手有马勋、马福、刘永晖之属, 其值数铢。近年则有沈少楼、柳玉台,价遂至一金。而蒋苏台,同时尤称绝技,一柄至值三四金。冶儿争购,如大骨董然,亦扇妖也。”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一把名家的折扇扇骨在当时的价值为三四两黄金。按现在的金价折算,约合人民币四五万元。

明代后期,制扇作坊已由苏城齐门陆墓发展到苏城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清初顺治三年,已经形成独特风格的苏州折扇成为进呈皇家的贡品之一。康、雍、乾三朝,随着苏州手工业的发展,制扇生产和技艺得到相应的巩固和发展。乾隆年间,设在阊门西街的“毛恒凤”扇庄,专门经营苏州折扇。咸丰、同治间,苏州折扇行业已有行会组织。

光绪年间,有常州湖塘桥的张多宝、南京栖霞山的杨永生等制扇名手,来苏连同本地同行共百余艺人集中在桃花坞韩衙庄一带,分设十余家折扇作坊。至此,苏州折扇行业更具规模。

民国期间,苏州折扇行业重新改组了行会组织,成立了“扇骨公所”,在韩衙庄三圣堂;“扇面公所”,在后新街1号;“雕边公所”,在龙兴桥龙兴寺,并各分“大行”、“小行”。凡是苏州生产经营折扇的(包括学徒满师者、外地迁苏者)都必须入行,凡入大行者交入行费12元,入小行者交费六元。此外每月还要在各自收入中提取一定的经费(1930年时大行每月一元,小行每月03元),凡入大行者可雇用伙计,并可直接向扇庄承接加工;入小行者只准帮人加工,不准直接向扇庄承接加工。公所行头由各扇庄老板轮流担任,并立世谱。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为正节(关帝华诞),六月中旬和九月十三为副节,同业成员休假聚于公所内,办酒席,唱“堂名”,热闹非凡。为示慈善,公所划三圣堂北几亩地为“义冢地”。

从民国初年到抗战前的1936年,行业规模又有所扩大。其间有些作坊随着资本逐年积累,一经发迹,便开设扇庄。苏州檀香扇是从长期的折扇发展过程中逐渐衍变而来的,以檀香木制扇,虽然早已流传,但它成为一个独特的扇种,不过百年的历史。苏州是檀香扇的发源地,细巧幽雅、精致玲珑的檀香扇,自上世纪初制作生产以来,经过不断的换代更新,以其独有的工艺特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宠爱。

上世纪20年代以“张多记”扇庄为代表的苏州扇子作坊,开始了初具规模的檀香扇生产。上世纪30年代初,张多记扇庄受杭州“王星记”委托,仿照日式女扇,加工绢面檀香扇,销往南洋,风靡一时,从此苏州檀香扇便形成一种产品。

由于工艺制作上的革新生产出许多新的花式品种,式样新颖美观,品种繁多,工艺技术日益完善,迅速在南洋等东南亚地区畅销,并逐步取代了竹折扇的传统地位。后来因为战乱檀香扇外销中断,大量作坊倒闭,檀香扇陷入困境几近瘫痪。

抗战胜利后,个体户制作逐渐恢复,制作人员增加,工艺操作和艺术表现出现重大改进,品种繁多产量上升,檀香扇逐步形成两大系列:为杭州王星记生产的绢面檀香扇,如排茄、尖梢、倒肩檀香扇;为上海王星记生产的全面烫花檀香扇。至此,苏州檀香扇成为世人所知晓的具有苏州特色的地方产品,享誉海内外。

苏扇品类

新中国成立后,那时1955年公私合营成立苏州檀香扇生产合作社和折扇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改为苏州扇厂、苏州檀香扇厂。主要的苏扇品种大体可分为三类:折扇、檀香扇和宫扇。

折扇

南宋时便可自制,从明代开始有名,著名的“乌竹骨泥金扇”就以苏州所制者最佳。方法是先以金箔作底,上施彩色。明代江苏一带文人雅士特爱折扇,故有以扇随葬的风俗。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曰:“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作股为俗制,惟棕竹、毛竹为之,称怀袖雅物。”尤其是,苏州折扇的扇骨制作以变化丰富和精工细致闻名。打磨后的竹折扇骨,称“水磨竹折扇”,匀细光洁、高雅古朴,著称于世。

苏州折扇大多用棉料宣纸裱成,其“市矾扇面”平挺坚牢,与水磨竹折扇骨相配,为苏州著名特产。

檀香扇

檀香扇是由折扇演化而来,因扇骨、扇面采用檀香木,而得名。据《饮水词》载:清初,满族人纳兰性德曾得到皇上所赐檀香扇。可见檀香扇早已有之,但作为一个独特的扇种,则是近代才开始的。因其扇骨用名贵的檀香木制成故取名为“檀香扇”。

苏州檀香扇,散发天然香味,纤巧玲珑,使人有清凉幽香的感觉。扇骨由檀香木制成,扇身巧妙细镂,采用“拉花”、“烫花”、“画花”、“雕花”等工艺,扇面绘上山水花鸟景色,休闲雅致。

拉花除运用于檀香扇,也运用于象牙扇的制作。象牙本身就非常名贵,质地洁白细腻,比较适合细拉花技术。其代表作品为已故老艺人周天明设计的细拉象牙折扇《樱花》,此扇现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该扇每根扇骨上拉镂出1200余孔眼,每个孔眼只有一粒米的二分之一大小,全扇孔眼达27万多只,制作过程中必须高度集中不能有一处出问题,堪称一绝。

宫扇

同样,1975年开始设计制作的大型象牙宫扇,也是充分利用和发展拉花艺术的特色。而宫扇由宫廷用扇而得名。苏州的绢宫扇更是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宋朝。它以竹、木、牙、角、铁丝、丝绸为主要原材料制成,扇形主要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腰圆形等形状,扇面以绢为主,绘或绣以山水、花鸟、人物等画,也题有名人诗句,古色古香,极具观赏性。明清时期苏州府每年都要精选宫扇进贡到京城。

由于绢宫扇以绢为扇面,不易保存,目前主要以檀香宫扇为主。表现内容一般有古典仕女、童子神仙、翎毛花卉等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吉祥题材。

从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苏州折扇和檀香扇进入了繁荣期,檀香扇从实用转为纯艺术观赏品。追求精细与艺术多样的制作,多种工艺结合,使檀香扇跃上了一个新的档次,众多作品在省、市、全国获奖,产品远销海外。1981年苏州檀香扇厂生产的“如意牌”檀香扇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后,又接连在1990年荣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2005年至2006年荣获苏州市名牌产品称号。由于宫扇本身选材名贵且造型优美,玲珑雅致,故成为收藏观赏、提高品位的佳品。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440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