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战区司令员宋普选儿子

北方战区司令员宋普选儿子,第1张

基宋普选,男,汉族,1954年3月生,山东博兴人,1969年11月入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学历,2015年7月31日晋升上将军衔,宋普选儿子名叫宋鑫。

1、宋普选是从山东宁津县入伍的,父亲叫宋玉章,儿子叫宋鑫,高级工程师;

2、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曾任中国黄金总公司生产处干部、国家黄金管理局基建处副处长、冶金部黄金管理局生产建设协调处处长、云南省镇沅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政府挂职副县长、中国黄金总公司副总经理;

3、现任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本公司董事长。2013年12月任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河南省灵宝

中国金城是中国黄金协会通过组织专家认真考评、考察,授予河南省灵宝市的荣誉称号,命名、授牌仪式2005年1月18日在灵宝举行。 灵宝市位于河南西部,属小秦岭地区。境内黄金资源非常丰富,已探明的金矿储藏量达448吨,有大中型金矿床17处之多,是我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 向黄金特色区域授名,培育和扶持特色区域成长壮大,是中国黄金协会为宣传推广黄金、扩大行业影响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灵宝市是首个获得“中国金城”称号的城市。

地理位置

灵宝位于河南省西部,豫秦晋三省交界,分别与陕西省的洛南、潼关,山西省的芮城、平陆,河南省的陕县、洛宁、卢氏等7个县接壤。果树栽培面积60万亩。其中苹果50万亩,年产量55亿公斤。在全国性的鉴评中,红富士、新红星等10多个品种多次夺魁,是国家确定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和外销基地,果品生产是全市的一大支柱产业矿藏,现已探明的达38种之多,尤以金、银、铜、铅、硫铁、大理石、花岗岩、 石墨储量丰富。黄金年产20余万两,连年稳居全国县级第二位,是国家确定的黄金生产基地;硫铁矿量大质优,已探明储量达48921万吨,硫含量在37%以上,灵宝被誉为“黄金之城”、“硫铁王国”。

历史沿革

灵宝地上地下众多的文物和流传万方的神化传说,异彩纷呈,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并且灵宝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加上别具特色的名胜古迹,国家级森林公园、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亚武山,自然景观雄、险、奇、秀、野;炎黄子孙寻根祭祖圣地---荆山黄帝陵,鼎、冢、楼、阁,气势恢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千古沧桑,胜迹犹存。

灵宝市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市政建设,通过实施硬化、绿化、美化工程,一座集金融、商贸、工业、通讯、服务、文化等为一体的新城区已建成运行。建筑规划齐,风格和谐统一,道路四通八达,高楼鳞次栉比。新建了电台、电视台、报社、客车站、影剧院、金水湖公园和设施一流的综合体育馆。函谷大酒店、灵宝大酒店、花园酒店、金苑酒店等一批设施齐全、档次较高的星级宾馆分布市区繁华地段。灵宝市区水资源丰富、电力充足、金融机构完备,服务项目齐全,是一座现代文明卫生城市。

灵宝市黄金生产历史悠久。自1976年开始工业化生产到2003年,该市共为国家生产黄金115吨。2004年黄金产量达到176吨,黄金产量一直稳居全国县级第二位。

称号来历

1月6日,经过中国黄金协会专家的认真考评、考察,授予灵宝市“中国金城”荣誉称号。

灵宝市属小秦岭地区。境内黄金资源非常丰富,已探明的矿藏含金量达433吨,有大中型金矿床17处之多,是我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灵宝的黄金开采始于宋朝,盛于明朝,在故县镇金硐岔矿区留有“景泰二年六月二十日开硐三百余眼”的碑刻,同时还发现多处先人采矿、炼金的遗址。1964年,国家集中力量在小秦岭地区进行黄金地质找矿,相继发现和探明了一批金矿资源。1975年,国家在灵宝投资建设秦岭金矿,开创了灵宝黄金生产的新篇章。从1976年起,灵宝地方黄金工业拉开了全面发展的序幕,以后经历了艰苦创业、挖潜改造、滚动发展和巩固提高四个阶段。到2003年底,该市已拥有黄金股份有限公司、桐沟金矿、大湖金矿、灵湖金矿等一批骨干企业。黄金企业形成的固定资产达20亿元,日采选规模6000余吨,从业人员6000余人。境内年产金能力53万两,自1984年以来连续20年稳居全国产金县第二位。

上交所认可

经过28年的发展壮大,灵宝市初步形成了集地探、采矿、选矿、冶炼、深加工、网上交易于一体完整的规模化的黄金生产格局。在上海黄金交易所首批108家会员单位中,灵宝市拥有上交所灵宝交易中心和灵宝桐沟金矿黄金交易有限责任公司交易中心两个席位。灵宝市桐辉精冶有限责任公司已成功生产出国标1号、2号金锭,成为上海黄金交易所认可的国标金锭供应企业。“灵宝金”品牌已经国家批准上市流通。

灵宝“中国金城”称号授名仪式授名仪式详情

1月18日,中国黄金协会授予河南省灵宝市“中国金城”荣誉称号授名仪式在灵宝市隆重举行。

在“今天是个好日子”的喜庆、欢快的乐曲中,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侯惠民宣布了授名决定。中国黄金协会会长成辅民亲手将“中国金城”的金色牌匾授予灵宝市市委书记王跃华和市长王万鹏。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全智为灵宝市颁发了“中国金城”证书。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对灵宝荣获“中国金城”称号发来贺电贺信。

成辅民在授名仪式上讲话。他说,近年来,我国黄金行业经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黄金工业体系更加趋于完善;一批大中型企业迅速崛起,实力不断增强;黄金产量逐年递增,在2003年突破200吨大关之后,2004年又稳步增长;一些黄金企业先后上市,在黄金行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黄金企业整体素质日益提高;企业效益也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我国黄金行业进入了历史上一个最具活力的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重点产金地区的黄金事业为我国黄金行业发展做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

成辅民说,灵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来是我国重要的产金地区,在黄金行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灵宝小秦岭地区黄金资源丰富,对确保黄金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灵宝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把黄金生产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使灵宝黄金工业得到长足发展。2004年黄金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17.6吨,为市域经济发展乃至全国黄金行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改革整合重组,确立了规模经营的发展格局;通过加大治理整顿力度,初步实现了小秦岭地区黄金矿业秩序的较大好转;灵宝黄金正沿着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鉴于灵宝对于中国黄金事业的贡献以及在黄金事业上的发展态势,我们完全可以说,灵宝市获得“中国金城”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成辅民强调,向黄金特色区域授名,培育和扶持特色区域成长壮大,是中国黄金协会为宣传推广黄金、扩大行业影响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工作对于树立区域形象,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全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相信,在灵宝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灵宝市的黄金工业一定会以这次荣获“中国金城”称号为契机,重铸金城,再创辉煌,为我国黄金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灵宝市委书记王跃华在授名仪式上表示,灵宝被授予“中国金城”称号,既是对我们的肯定和鼓励,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和动力。我们决心以此为新的起点,围绕打造“中国金城”品牌,着眼当前,立足长远,发挥优势,梯度推进,促使灵宝黄金产业实现新跨越。

仪式参加单位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增茂、亢崇仁,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宋鑫,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中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晋定,中国黄金协会副秘书长张永涛、段会林,中国黄金报社总编辑于晓燕等出席授名仪式。授名仪式由中国黄金协会副秘书长许守信主持。

上海黄金交易所、河南省黄金局、山东黄金集团、福建紫金矿业、辽宁省黄金局、陕西黄金公司、河北省黄金公司、中国金币总公司、武警黄金六支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河南省各县(市)黄金局、各有关企业负责人,灵宝市有关领导,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黄金报》等多家媒体记者共计400余人参加了授名仪式。

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是1984-01-17在北京市东城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外大街9号。

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000100001625L,企业法人宋鑫,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对外派遣与其实力、规模、业绩相适应的国外工程项目所需的劳务人员;组织黄金系统的地质勘查、生产、冶炼、工程招标;黄金生产的副产品及其品的销售、仓储;承担本行业的各类国外承包工程及工程所需设备、材料的出口;进出口业务;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承包与其实力、规模、业绩相适应的国外工程项目。(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66721246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101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优秀。

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对外投资73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1月31日,中国黄金协会发布2018年度黄金行业数据。2018年,全国黄金实际消费量115143吨,连续6年保持全球第一位,与2017年相比增长573%。国内黄金产量为401119吨,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与2017年相比,减产25023吨,同比下降587%。

看消费,国内黄金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其中,首饰和金条、工业及其他用金继续稳定增长,金币销售略有下降。2018年全国消费黄金首饰73629吨,同比增长571%;金条28520吨,同比增长319%;金币2400吨,同比下降769%;工业及其他10594吨,同比增长1748%。

扩展资料:

2018年,中国黄金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重点黄金企业集团境外矿产金产量已达234吨。

中国黄金购买俄罗斯克鲁奇金矿70%股权;紫金矿业收购塞尔维亚最大铜矿RTB Bor项目和加拿大Nevsun公司,合计投资额超过200亿元;山东黄金在香港H股主板挂牌上市,迈出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第一步;赤峰黄金275亿美元收购老挝Sepon露天铜金矿,并成功交割。

“我国黄金企业走向海外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中国黄金协会会长宋鑫表示,中国黄金企业“走出去”紧随“一带一路”倡议布局,并从过去零散、不自觉的“走出去”过程发展为现在主动、有意识的海外布局阶段。

不同企业步伐有快有慢,但都在陆续加大“走出去”力度,国际化的整体进程势不可挡。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黄金消费量连续6年全球第一

中国。

中国黄金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黄金产量已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2019年,中国国内原料黄金产量为38023吨,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与2018年相比,减产2089吨,同比下降521%。

中国黄金市场已发展成为当今全球增长最快的黄金市场。中国黄金协会预计,随着中国居民黄金消费兴趣不断增强、黄金投资理念不断升级,黄金首饰、投资金币、纪念金条等消费仍将持续增长。

大黄金集团加快资源整合:

各大黄金集团加快资源整合、并购重组、转型升级,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提供了有利时机。同时,新环境税法实施倒逼企业加大环保设施和工艺升级投入;

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退出、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已经在部分省市实施,将对行业下一步发展产生影响。例如,中国黄金集团已经明确今后新建矿山全部要达到绿色矿山要求,现有矿山也要加快改造升级。

宋鑫表示,黄金产业应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努力占领全球黄金行业制高点。

人民网-中国黄金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节目中心推出《开年迎新访名企》系列报道,对话中国石化马永生、南方电网孟振平、中国三峡集团雷鸣山、中国建筑郑学选、中国节能宋鑫、中国中车孙永才、中交集团王彤宙、中国黄金卢进、徐工王民等国有企业负责人,从企业看行业,从行业看经济,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吹响号角。

                                   

国有企业将如何推进数字化转型在科技创新方面又有哪些突破小编为您摘编整理《开年迎新访名企》,今天推出《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国企铸就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PART 1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南方电网: 加快电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实现“电力+算力”融合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孟振平介绍道,现在南方五省区的非化石能源的占比,不论是发电装机容量的占比,还是实际电量的占比都超过了50%,这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也超过了全球的平均水平。清洁能源的规模还会逐步加大,到2030年,南方五省区新增的新能源装机量达到25亿千瓦,比现在增加近4倍。

这么大规模的清洁能源的并网,将给电网会带来什么样的挑战

孟振平表示,光伏、风电随机性波动性很大,因此今年一定要加快电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步伐。南方电网提出了数字电网的概念,可以实现“电力+算力”的融合,有效地打通源、网、荷、储这4个环节,增强新型电力系统可观、可测、可控能力。

中国建筑:抓住“双碳”机遇 带动建筑行业转型发展

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在支撑建筑、地产两大支柱产业的同时,中国建筑连接着数十万家中小企业。在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郑学选看来,2022年,中国建筑还将通过低碳转型,进一步向上下游拓展,带领中国的建筑行业转型发展。

郑学选介绍道,比如在上游建筑材料、分布式能源,包括设计的规划能力,都是可以向“双碳”转型的领域

。产业链的下端、建筑物的运维,也是可以让中国建筑往下游走的一种机会。“双碳”对于建筑行业转型,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另外,中国建筑还会在新兴领域转型,例如中国建筑的电商平台,可以每年带来上万亿的采购量,在这个海量数据产生下,可以为下一步数字转型带来一些机遇。

中国黄金:2022年将投入3亿元 建设数字矿山

在内蒙古乌山的矿山上,巨大的车间看不到工人,所有的操作都在监控室的屏幕前完成。无人车和无人机完成矿区的全部运输和巡检工作。这种通过数字技术提升工作效率、保障生产安全的方法,就是数据矿山建设。技术的改进极大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益。

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卢进指出,2021年,这个矿区有14亿—15亿元的利润,今年可能会更好,这也是科研带来的效益,高海拔的矿山争取做到无人化。另外,中国黄金在矿山的采掘技术、选矿技术方面加大投入,来确保资源的利用效率。

卢进介绍,预计2022年,中国黄金将继续投入3亿元左右建设数字矿山,推进冶炼全流程数字化管控,部分企业通过数字化建设减少一线人员10%以上,进一步提质增效。

徐工:全面建成数字化工厂 工业互联网对外赋能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民表示,数字化是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十四五”时期将要全面建成数字化工厂,并通过工业互联网将研发、生产和市场全部连通。在生产基地内的大屏幕上,各地设备的开工率等运行情况都一目了然。颜色深浅代表着基建热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经济活跃程度。

“这台起重机还在工作,实时采集当前转速、水温。”王民介绍道,“一方面了解产品的工作表现,一方面监测有没有隐患存在。入网的工程机械设备大概是115万台,另外还有机床、纺织、建造业等很多设备都连接在工业互联网里,已经跨领域服务于各个行业。

PART 2当好科技创新国家队

南方电网:我国电力工控领域核心芯片从“进口通用”向“自主专用”转变

基于近年来的研究和实践,数字电网能有效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促进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电网的建设要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经南方电网公司5年研制、多场景验证,国内首个基于国产指令架构、国产内核的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于2021年实现量产。

孟振平指出,它是整个电力工业运转控制的大脑、“神经中枢”。我国电力工业控制领域核心芯片,以前只能用进口通用的,现在终于可以用上自主专用的。

孟振平说,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一直是个难题,从科技研发成果到大规模应用,真正量产成功的只有不到1%,所以“伏羲”芯片的量产很不容易。“伏羲”芯片被评为2021年央企十大国之重器之一,今年将继续形成全系列产品,量产应用于变电站、配网自动化、新能源等领域。

中国建筑:搭建创新平台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能搬家的汽车站、世界首创的五桥同转、高耸云端的造楼机……超大规模的中国建筑频频用手中的精细活儿刷新世界纪录,成为众多原创技术的策源地。

郑学选透露,2022年将有更多科技成果落地。以造楼机、造桥机和各类建筑机器人为代表的自主化工程装备化身“基建狂魔”手中的“神器”,正通过新型建造方式,利用新型建筑材料,为国民经济筑牢底座。

中国节能:2022年将围绕科技创新做更大文章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表示,将2022年确定为集团公司的科技创新年,围绕集团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来聚焦发力。

“首先我们筛选了40多项需要攻关的技术清单;此外要拓展市场,没有客户就没有未来,还要提升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去年主要解决签约行动,在新的一年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深度。”宋鑫说。

中国中车:创新再出发 “六个更”打造新一代高铁

中车在“十四五”期间有16个科技重大专项,其中不仅囊括新一代更高速智能动车组,还有高速磁浮等研发方向。去年,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统在青岛下线,带来了未来出行方式的更多想象。

时速600公里,北京到上海两个小时多一点,北京到济南40分钟就到了,采用了“车抱轨技术”,安全系数非常高,旅客坐起来更舒适。因为它是磁浮,浮起来,没有轮轨的一些摩擦和震动,在全生命维护方面成本非常低。

如今,高铁已经成为中国高端装备的一张靓丽名片。但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表示,中车今年还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从“更先进、更高速、更智能、更绿色、更安全、更舒适”这六个“更”,追求中国装备、中国速度和中国创造的新台阶。

下一步中国高铁还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孙永才表示,一是在速度上,高铁要有突破。目前中车集团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距的列车已经下线了。二是高铁要更智能化。现在是有人值守的无人驾驶,未来希望能够实现无人值守的自动驾驶。三是高铁要更轻量化,越轻,消耗能源越少。四是高铁要更加节能环保,特别材料上,做到高铁上用的材料以后可以再使用,“我们列了很多的科研课题,也在不断地去突破它。”孙永才说。

除了铁路装备领域,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中车也在持续发力。数据显示,在国内地铁市场,中车的份额超过了90%。去年6月,我国首列中国标准地铁列车在郑州下线,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国标准”覆盖率达到85%以上。

中交集团:项目到哪创新就到哪 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下21米,一条全新的东六环正在建设中。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介绍道,在城市,如果要穿湖、穿江、穿河流,会采取盾构技术。交通入地以后,大家发现好处很多,城市的视线空间开阔了,而且还增加了很多城市用地,为整个城市的更新改造注入了很多活力和空间。北京六环入地项目在全国还是比较早的,现在已经完成了15公里,不仅实现了滴水不漏的高质量建设目标,还需穿越铁路、河流等100多处的重大风险源。

走入一个直径超过16米隧道,王彤宙告诉记者,不管是大兴机场、港珠澳大桥,还是洋山港、深中通道,在每一次服务国家重大工程中,中交集团都根据需求,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运用到装备制造的创新中。这一次,在北京东六环改造项目中,一种全新研发的超大盾构机投入使用。

这样一个国之重器,是国内首台完全自主设计、自主研发制造的16米级大盾构,这也意味着我们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施工不再需要依靠国际的品牌。

截至目前,中交集团的核心专利已接近15000项。即便如此,王彤宙仍然表示,下一阶段,集团用于装备创新的投入还要加大。

“项目到哪,创新突破就到哪。我们正在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科技型世界一流企业。目前,我们还在研发直径更大、耐压更高的盾构机,同时,无人盾构机的研发任务也已经基本完成。”王彤宙说。

徐工:打造“大国重器”新突破 国产化带动产业链升级

在江苏徐州一处生产基地里,一台新下线的260吨型起重机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王民告诉记者,这类大吨位起重机是房屋、桥梁建设的主力军。现在,他们终于实现了这一型号的完全国产化。“这一台产品,发明专利应该有50多个,关键零部件都是中国‘芯’。”王民说。

走进车间,王民向记者介绍,以往这一起重机上的关键零部件主要都是进口,成本占到制造总成本40%以上。国产化后,成本和价格都明显下降,还带动了国内产业链整体进步。

“这台设备大部分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也有合作伙伴生产的,比如发动机、高压泵、高压马达等。防止‘卡脖子’,防止国外厂商垄断,核心零部件和技术还要掌握在自己手里。1000吨以上的超大吨位起重机全国产化,是我们的一个目标,这个也是指日可待的。”王民说。

除了在企业内部创新,王民还希望能从社会层面激发出更多创新活力。采访期间,徐工组织的两年一届的“X-创造者”挑战赛刚刚结束,不少工程机械爱好者都带来了自己独特的产品设计。

王民介绍道,今年的主题是“用科技守护生命”,在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方面,让学生、有关机构来专注到这方面的研发和创意。获奖设计的轮子是可以变化的,可以变成圆的,也可以变成三角轮,未来这些原理和概念有可能部分使用到产品上。徐工想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大家对机械制造产生更多兴趣,促进中国的制造业更加智能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51875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30
下一篇2023-08-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