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有哪些常用语?

道教有哪些常用语?,第1张

道教的常见用语:

1、元气

“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始见于先秦哲学著作《鹖冠子》。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因时期宋钘、尹文的“心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于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

2、太清

道家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者神仙也”。“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就是认为在“三界”和“五行”这个范围里虽然也可以超脱生死,但是有约束,不如意的,跳出三界五行就是要脱离这个范围,不受这个范围约束,最终超凌三界,逍遥太清境,就是真正的自由自在,长生不老。

3、三界

道家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者神仙也。“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总的来说,道教的思想中“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就是认为在“三界”和“五行”这个范围里虽然也可以超脱生死,但是有约束,不如意的,跳出三界五行就是要脱离这个范围,不受这个范围约束,最终超凌三界,逍遥太清境,就可以真正的自由自在,长生不老。

4、六神

六神指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故称为“六神”。六神也指神兽,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腾蛇、勾陈麒麟神兽。

5、丹田

丹田分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对于上,中,下丹田的位置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我们平常所说的丹田是下丹田。有一种说法是:上丹田指的是眉心的位置中丹田指的是心窝的那部分区域,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下丹田的准确位置就是神厥穴,大体就是肚脐周围的部分,准确点说就是脐下一寸半。

-元气 (道教术语)

-太清 (道教术语)

-三界(道教术语)

-六神(道教术语)

-丹田(道教术语)

玉皇上帝是神界皇帝、众神之王;在[[道教]]神系中是神界的实际领导者,神界地位最高的神之一,地位仅次于三清,为三清所化生出之先天尊神,统辖宇宙众神,常四御之神并论;儒教称昊天上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在中华文化中,又称「天皇大帝」《史记·五帝本纪》郑玄注云:「昊天上帝谓天皇大帝,北辰之星。」天皇大帝(玉皇上帝)总掌群灵万神,《晋书·天文》:「钩陈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太一」《天文志》曰:「『天极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太一,天皇大帝也,与通极为一体,故曰通位帝纪也。」等,俗称「天」、「天公」、「上天」、「苍天」、「老天」、「老天爷」等。按照《玉皇经》所载,玉帝年龄应该为130多亿岁,这和今天所考证的宇宙的年龄140亿岁相当接近。

这是百科写的,圣人级别不必讨论,地位仅次于三清,境界应当差不多

  摘 要: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地域习俗的不同以及诗人自我审美情趣的迥异,中外诗歌中关于春天的描写也是各有特色。本文主要以宋词与欧洲浪漫主义诗歌中的春天意象为例,浅析春天意象在两者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春天 宋词 浪漫主义

一、引言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天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古今中外无数的文人骚客都曾用春天这一季节意象去诠释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情感,中外诗歌都要求诗歌要有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语言要求高度集中,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民族习俗、文化背景有差异,因而在审美情趣上也有差异。因此,在面对同一题材时,中外诗人的表现手法也会不同,如宋词与欧洲浪漫主义诗歌中对春天的描写。

二、静淡寄意的水墨画与色彩绚丽的油画

春天,是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经常描写的对象,翻开《全宋词》,一幅幅春天的景象映入眼帘,一句句渗透着春愁、春恨的诗句跳跃在心间。如:“夜雨如倾,满溪添涨桃花水。落红铺地。枝上堆浓翠。去年如今,常伴酴醾醉。今年里。离家千里。独猛东风泪。”(《点绛唇·春雨》赵长卿)(唐圭璋,1999:4)春天的景色在一场春雨过后变得如此的美丽,但这种美丽给人一种憔悴的感觉,枝头的翠绿更惹人喜爱。中国古人用写意的方式描绘出来了春雨后的景色,而这种环绕着春愁气息的景色犹如一幅淡淡的春景水墨画,诗人在春雨过后的春天把乡愁寄托在了落花流水的意境之中。又如:“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远,苹满汀洲人未归。”(《江南春》寇准)(唐圭璋,1999:31)江水飘渺,柳树依依,诗人在杏花纷飞的春天等待着,或者是被等待着。这恰恰是一幅用几笔淡墨所勾画的静淡的春愁画卷。

宋词中对春天的这种静淡寄意的描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态有很大的关联,中国的文化形态是伦理型文化,个人的命运和价值取决于个人在宗法网络中的关系。在文学表现中体现以理节情、情理和谐统一的审美特点。再则,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主张在文学作品中要有节制地宣泄情感。因此古代诗人在抒写内心情感时总是委婉曲折,含蓄深沉,而且在寄意中又显露出独有的山水画般地静态。

春天,不仅是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诗意宠儿,在西方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笔下,它更是绽放出了亮丽的色彩,表现出了与中国古诗不同的热闹欢腾气氛的特点。如前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天真之歌》中的《春》则把春天的热闹和喜气洋洋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长笛鸣,/长笛暗。/鸟儿们,/齐欢腾;/夜莺啼,/在山里;/在天上,/喜洋洋,/喜洋洋,/欢欢喜喜迎新年。”(布莱克,1999:50)

“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在《阳春三月作》用细腻的观察描绘了春天:“雄鸡啼叫,/溪水滔滔,/鸟雀声喧,/湖波闪闪,/绿野上一片阳光;/青壮老弱,/都忙农活;/吃草的群牛,/总不抬头,/四十头姿势一样!/残雪像军队,/节节败退,/退到山顶,/面临绝境;/耕田郎阵阵吆喝;/山中有欢愉,/泉中有生趣,/云朵轻飏,/碧空晴朗,/这一场春雨已过!”(华兹华斯,1996:83-84)通过上述两首欧洲浪漫主义诗歌,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一些共同的特征:描写春天都是不遗余力地多方面的展开这个大自然最美丽的季节,色彩斑斓,绚丽多姿。

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特点与西方的文化形态是分不开的。在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政治法律关系,而不是靠血缘的纽带来维系的伦理道德关系。在商业经济和民主政治中陶冶出来的民族特征是以自我为核心,以享乐为目标的敢于冒险、敢于进取的开放性民族品格,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为直率。因此,在表达情感时往往热情奔放,重笔浓彩,在描绘景物时总像是在绘制一幅油画。

三、天人合一的抒情言志与自由浪漫的意象描写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诗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志”在胸中激荡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古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童庆炳,2000:67)感的是“物”,“动”的是“人心”,是人心中的“志”或“情”,强调的是心与物、物与情之间的相互感应。只有当胸中的“志”被情感所浸透、融会时,才能产生创作激情,才能“发言为诗”。正是抒情性质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在艺术境界方面追求的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如在一些山水田园诗中诗人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所见的景象,寥寥几笔,重在神似,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欧洲人侧重作品与宇宙的关系,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再现、写实。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总是对人物事件详细描绘,故篇幅较长。难怪布莱克、华兹华斯在描写春天的诗歌里,无不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描写春天,因此逼真、细致,给人一览无余、色彩斑斓之感。

春天意象在宋词和欧洲浪漫主义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抒情表现,宋词是一种抒情言志的、含蓄的、内敛的情感表达,而浪漫主义诗人笔下的春天往往是直抒胸臆地情感流露。

四、结语

中西诗歌的比较是无穷无尽的,春天意象在宋词与欧洲浪漫主义诗歌中的比较研究也是无限纵深拓展的,最后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总结本文的主旨,即“西方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朱光潜,1987:76)

参考文献:

[1]唐圭璋编著全宋词[M]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

[2]威廉·布莱克.布莱克诗集.张炽恒译.[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9:50.

[3]威廉·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杨德豫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83-84.

[4]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67

[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第三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76

作者简介:薛朋(1986-),男(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东华大学外语学院,西方文学研究。

问题一:道教有多少门派 您好门派有两个南方正一道,北方全真道教派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一个新的道派――三丰派,掀起了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为武当武功的创立者。  泰山上的一位道士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符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衰微  明朝以后,道教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实际上只有80家。  正一道:正一道即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全真道兴盛于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阳,丘处机。全真道讲求清修,其道士必须出家、吃素。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十方丛林”。

问题二:道教四大门派是哪些 其实没有四大门派,大致只有两大。

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二个派别--符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另外还有二者兼备的妙真道,妙真道源于方仙道,黄老道,是最久远的宗派,是所有流派基本思想的创建者,是道教的活化石。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6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茅山上清派等等。正一为符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继承了丹鼎派。

正一道是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全称作“正一盟威之道”。元以后为上清派,灵宝派和天师道等的总称。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赐号“观妙先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张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为正一道形成的标志。明初,官方承认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二派,天师派以外的符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净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视为正一派的分支。

正一道奉张天师为首领,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道术以画符念咒为主,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

全真道也称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山所创。此外,张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创立的内丹修炼为主的教派后来也被划分在全真道,称为南宗,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

王重阳仙游后,由他的七位弟子轮流接任。全真教除了继承了中国传统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符录、丹药等思想以外的内容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下了根基。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更因随同成吉思汗西征,而使全真派在元朝得以壮大。但是到了李志常后期,由于元朝统治者偏信佛教,全真道受到严重打击。而关于《老子化胡经》的两次释道辩论失利,更造成了全真道的一度低落。直到元成宗时,才重新正常发展。明清两代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传播。至今全真道仍是道教最重要的道派之一。中国道教协会所设在的位于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

全真道的教义总体来说,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认为儒释道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实践的原则是“苦己利人”、“利人利己”。而且实行出家制度(历史上南宗人士多不提倡出家。)。

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不单只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是抗金英雄,他的弟子也很亲宋抗金。但原来历史中的全真教由于地处当时金国的国境,所以在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掌门之时,都承认金国的政权;王处一更曾应金世宗的邀请进宫讲授道学。直到宋、蒙合灭金国,全真教才向南宋朝廷效忠。另一方面,成吉思汗邀请丘处机前往西域与他会面,询问治国和养生的方法,丘处机以“敬天爱民”、减少杀戮、清心寡欲等为回应。成吉思汗称丘处机为“神仙”。

王重阳七位弟子分别创立七个全真支派:

马钰(丹阳子),遇仙派(亦作遇山派)

谭处端(长真子),南无派

刘处玄(长生子),随山派

丘处机(长春子),龙门派

王处一(玉阳子),嵛山派

郝大通(广宁子),华山派

孙不二(清静散人),清静派>>

问题三:中国道教分那些门派?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 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叮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

问题四:中国现存的道教门派有哪些? 道教

,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道教系列条目

基本教义

道,德,三清,修炼

重要人物

老子, 庄子, 张道陵

张角,葛洪,陈抟,王重阳

道教神仙

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玉皇大帝,西王母,八仙

道教宗派

正一道,全真道

道教典籍

《道德经》,《南华经》

洞天福地

十洲三岛,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维基主题:宗教

太极图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目录 [隐藏]

1 概论

2 教理和教义

3 历史

31 渊源

32 发展历程

33 近现代的道教

4 道教神仙

5 戒律

6 道术

7 主要典籍

8 教派

9 道教活动

10 道教文化

101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 道教与道家

12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13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14 参考文献

15 参看

16 外部链接

[编辑]

概论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指以“道”来教化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

[编辑]

教理和教义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

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尊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后来又演变成三位一体的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 、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须深详;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奉《老子》、《庄子》为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老、庄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的影响。

[编辑]

历史

参看道教历史

[编辑]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

问题五:武术中有哪些著名道教的门派 大家回答的很好了!我再给你一些资料你看看。

根据《武林》1989年第10期万月《拳术套路初探》等,从拳术命名的角度列出有关的拳种套路,以见中华武术纷繁浩瀚之一斑。vmofile/show/X41PVRC4shtml

“以佛圣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一神拳、二郎拳、韦驮拳、大圣拳、八仙拳、天罗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咤拳、金刚拳、观音拳、佛汉拳、佛教拳、罗汉拳、金刚锤。二十八宿拳、四仙对打拳、七星访友拳、罗汉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刚三昧掌、夜叉铁沙掌等。

以“门”命名的――余门拳、硬门拳、法门拳、空门拳、红门拳、鱼门拳、孔门拳、风门拳、水门拳、火门拳、鸟门拳、佛门拳、窄门拳、字门拳、孙门拳、严门拳。熊门拳、自然门拳、引新门拳、罗汉门拳、磨盘门拳、水浒门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赵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温家拳、孙家拳、邹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教、钟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岳氏连拳、罗家三展、杨家短打、胡氏戳脚、郝氏戳脚、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太祖拳、孙膑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纯阳拳、达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文圣拳、南枝拳、咏春拳、岳王锤、武子门拳、子龙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锤、孔朗拜灯拳、刘唐下书拳、武松脱铐拳、武松独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达摩点穴拳、太白出山拳、甘凤池拳法、黄啸侠拳法、燕青十八翻、罗王十八掌、达摩十八手、孙二娘大战拳、武松鸳鸯腿拳等。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东临清龙潭寺)、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门: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梅山拳、灵山拳、昆仑拳、关东拳、关西拳、龙门拳、登州拳、东安拳、石头拳、水游拳、西凉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等。

以动物命名的一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狗拳、鸡拳、鸭拳、龙形拳、龙桩拳、龙化拳、行龙拳、飞龙拳、火龙拳、青龙拳、飞龙长拳、青龙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饿虎拳、猛虎拳、飞虎拳、伏虎拳、五虚拳、八虎拳、虎啸拳、回头虎拳、侧面虎拳、车马虎拳、隐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鹤双形拳、白鹤拳、宗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饱鹤拳、饿鹤拳、五祖鹤阳拳、永春白鹤拳、独脚飞鹤拳、狮形拳、金狮拳、狮虎拳、二狮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鸡形拳、鸭形拳、鹰爪拳、老鹰拳、岩鹰拳、雕拳、鹞子拳、鹞子长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龟牛拳、螃蟹拳、灰狼拳、黄莺架子、鸳鸯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门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环螳螂拳等。

以日常杂物命名的――巾拳、扇拳、伞拳、花拳、船拳、钟拳、板凳拳、褂子拳、云帚拳、脱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莲花拳、螺旋拳、山门拳、白玉拳、汤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战铁扇拳、三十六合锁等。

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挂拳、挡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剑手、短手、五手拳、应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练手拳、拦手拳、劈挂拳、撂挡拳、撞打拳、通>>

问题六:道教除了正一派外还有哪些门派有火居道士 正一派有天师,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都是火居道士,但仍以天师道为代表,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道教中正一派外只有全真,而全真不是火居道士。。。。。。

问题七:中国现存的道教门派有哪些 道教  ,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道教系列条目 基本教义 道,德,三清,修炼 重要人物 老子, 庄子, 张道陵 张角,葛洪,陈抟,王重阳 道教神仙 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玉皇大帝,西王母,八仙 道教宗派 正一道,全真道 道教典籍 《道德经》,《南华经》 洞天福地 十洲三岛,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维基主题:宗教 太极图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目录 [隐藏] 1 概论 2 教理和教义 3 历史 31 渊源 32 发展历程 33 近现代的道教 4 道教神仙 5 戒律 6 道术 7 主要典籍 8 教派 9 道教活动 10 道教文化 101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 道教与道家 12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13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14 参考文献 15 参看 16 外部链接 [编辑] 概论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指以“道”来教化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 [编辑] 教理和教义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 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尊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后来又演变成三位一体的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 、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须深详;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奉《老子》、《庄子》为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老、庄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的影响。 [编辑] 历史 参看道教历史 [编辑]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

问题八:道教除了天一教,还有什么教派? 道教流派很多的,以下列出

1、 天师派:广西龙虎山天师府和 台湾; 2、 全真派:唯一还保持吃全素的 道教门派; 3、 正一派: 4、 太一派: 5、 茅山派:分支很多;更有南茅 北茅之分; 6、 闾山派:两广福建浙江等地均 有; 7、 吕山派: 8、 青罡:两广地区很多; 9、 华光:两广地区很多; 10、 红莲:广西广东 11、 白莲:广东、浙江; 12、 排教;曾流行于湖南、江西等 省沿江各地; 13、 摊教:贵州多见,以表演法为 多; 14、 六壬;六壬仙教、风火院、群 英馆、伏英馆、金英馆; 15、 祝由:古老的一门治病多见的 术数; 16、 梅山;两广地区; 17、 鲁班:四川、贵州多见; 18、 凤阳; 19、 辰州;

20、 玉皇:玉皇教和玉皇派,分布 很广,广西多见玉皇派神传法,还有一 种很少人知道的四川玉皇血传法;两广 湖南湖北等地现在均有; 21、 神宵派:以雷法见长; 22、 混元派:深圳遇到过,以丹道 和雷法为主; 23、 通天派:四川,很隐世,特点 起法必先上表天庭; 24、 通天古教:四川内地,五宗一 体,难遇; 25、 儒家:四川,超级低调,但很 精深; 26、 埋葬派:法本难得一见; 27、 仙家:东北特有文化,也称顶 仙、出马等; 28、 阴山派:四川、两广、贵州等 均有,比较隐世; 29、 武当、峨眉、昆仑、终南、崂 山、青城等,也均有门派存在;

30、 瑶法:广西,听说还有三妹 法、七姑法等等; 31、 苗法:贵州、云南,黑苗、白 苗、药苗、蛊苗等; 32、 河南教、伏都教:基本遇不到 了; 33、 截手教:(血手)贵州,以邪 术见长; 34、 巫教:四川、云南、贵州等 地; 35、 普庵教、观音教:湖北湖南四 川等地; 36、 江湖派:四川贵州,纯表演法 为主; 37、扁鹊教、华佗教、天医教:水 法治病为主;

问题九:道家门派都有哪些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 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 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 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 守坚)、 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 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 (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 )、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 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 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 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 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 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 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

问题十:中国还有哪些道教门派 太多了,道教各门各派遍布天下,除一些小门派还有各别不知道历害的,北方以全真教为主,南边以正一派为主的广为人知的大型教派

自圣沙勿略东传天主教以降,而至于利玛窦布教于中国朝堂,天主教的中国化便已成为重大的历史使命。当然,中国化并非是指单以汉字汉语书写言说者,还需触及中国人性之根本,如天主教之希腊-罗马化者。但有教内学者批判之,以圣教之中国化必以歪曲为代价云云,而倡导“化中国”而不为中国所化,因而反对之。然查阅圣史,圣教欲化一文明民族者,未尝不先学其文字,待功夫渐成,复致力其典籍,渐成,则治学其思想者,大致以彼族神学与哲学为主。故圣奥斯定《天主之城》以辟希腊罗马诸民族宗教、哲学之妄为始,非为标签简化之论或夸张嘲讽之言,诚致力颇深故敢言之。否则,示彼族诸学人,必贻笑大方也。盖其说深究异教之理,有过则排之,有益则誉之,非始于扬己抑人之心,而独注目于真理之光也。故奥斯定之学上能通柏拉图,中继安波罗修,非以杂糅处之,诚以圣教为公,天下莫不贯通。以其能希罗化者,故能化希罗,而成万世敬仰之功。其说,如原罪、先定、创造、善恶等义理,未尝不有希罗哲人味道,然不能说其为歪曲,而诚为圣教根底也。

利玛窦之入中华者,初以西僧自称,观彼释氏诸人清净如圣教修士也,非只为传教之便利。而后渐渐熟其教义,知其行与天主教相近,而精神则远矣。复致力中国典籍,知精神近者,儒也,故又以西儒自处。以精神近者而广纳门徒,授洗无计。但并未忘记其精神远者,故利氏之学,善博引古儒,尤孔孟及其先者,而于秦汉后则不用,程朱陆王濂闽关洛之学则尤其贬之,以为去先圣甚远,而与释氏相近也。及至艾儒略,则究儒学更深,时人竟称其为西来孔子,故圣教于其大兴。然,教则兴矣,教内于圣教儒化之可否更争论不休,后演为礼仪之争,终致圣教于中国禁绝。

察其所争根本,则五伦与天主之关系也,尤聚焦于君臣、父子。以儒学之究竟为五伦,五伦之上只有无言之天,故敬天必以五伦为通路,天与五伦并不冲突。而天主教者,敬有言之天,而于五伦之外复有敬天之道,即七圣事者,而七圣事则教会权柄也。又称圣事敬天之道超乎五伦,而为人道之首,此必不能容忍于腐儒。又圣教内,有学士以为,无言之天不称天矣,则于儒者,五伦为天。于君、父、师(孔子),儒者以敬天之礼拜之,如罗马之皇帝为神而使百姓叩拜者,必拜偶像也。故倡议教宗禁绝中国教友一切上坟、祭孔、朝堂之礼,而教宗应之。此说一出,有清皇帝震怒,以为天主教不伦之教,不尊君、尊父、尊师,而独尊非天、非君、非父、非师之罗马教皇者以为上首,故立意禁绝。直至满洲国年间,教宗方新发通喻,准行上坟、祭孔、朝堂之礼,止不可烧纸、拜仙佛而已。

嗟乎!五伦与天主圣教何矛盾耶?以圣经查之,天主圣父圣子圣神于人,可称为君、可称为父、可称为兄、可称为夫、可称为友,此以五伦敬天主之明证也。纵儒家有拜君、父、师之嫌,非其礼之罪,止其礼中有偏而已。如烧纸者,本未见诸古经,后世造作而已。又如天子之称,以天有择君之权,惟德是辅也,非以君与天同类。而尊孔者,儒者皆知其非神明也。返本归宗,莫不合乎圣教。而骤然尽禁之者,岂不考虑欠当?又儒者所恶,五伦之外,复增教会一伦,于经无考,邪也。岂不知儒门极重师生之义,而师生不存于五伦乎?故儒者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云云,以师生比附父子也,故仍在五伦之内。而教会者,教宗与众徒可比之为君臣,司祭与信士可比之为父子,众信士则具兄弟姐妹也,信士佳偶者则有婚配,出家者以天主为夫为妻,教中修会则广聚天下豪杰为友,此五伦俱全也。故圣教者,非以五伦之外另设一非君、非父、非兄、非夫妻、非朋友之不伦不类之伦,诚同为五伦也。只是,教会五伦,天主之国救赎成全之预象也;世间五伦,天主之自然造化也,交相类比,并无冲突。有查于此者,则察圣多玛斯之言矣:天恩不与造化相悖,而成之也。

禁教之事,其也悲乎!盖其根本缘由,圣教学士未能根察儒学究竟,而儒者亦未明天主教所言。若交相明了,虽不能使二教合一,必也免禁教之祸,而能使圣教广传矣。盖圣教之化希罗者,以天主为希罗之人最重之逻格斯、根本智也。而我中国人,最重者即五伦也,岂不知天主亦五伦之至极与根本乎!深察逻格斯者,必也能动希罗人之深心,深察五伦者,岂不更动中国人之心乎!

且中国非止有儒教,更有释老之学为辅。然释之所以立者,以解脱烦恼苦难为根本也;老道之立者,以此身之长生久视为根本。而此二义,不与五伦相交,则为中国人,邪妄也。故佛家必言,解脱者,非止利己,更利父母也,利君国也,利兄弟也,利朋友及群生也。而道者必言:一人得道,虽鸡犬而能升天,何况大君、父母、兄弟、夫妻、朋友乎!故虽佛老,必言忠孝,明矣。

天儒同异,古世当世学人察究者多矣,其理渐明。天佛同异,古学者以辟佛为向,今者则渐能深察,知佛虽立于真空,而于三一真道,其亦能通。盖欲知二教之根本区别者,必也先论二教之同处,此所谓种加属差以究本质之理。若不能见同,则必不能察异,不能察异,则或以为二教全然相异,以其故不能深入人心;或以为二教全然相同,生二教、三教乃至众教合一之谬论。

儒佛者,固中华之显学,唯道者,则惑矣。察其故,有明圣教学士辟邪道教者,莫不举堪舆、风水、算命、拜神仙、建斋醮为例而攻击之,或上追老庄,以其以虚无为根,与佛同也。然道教与道家之别,则大矣,此今学人已深究,不必赘述。而风水、算命等术,道教之微末也,不足为论。独长生成仙之道,为道教之命门,以此为目的的金丹、存思、炼养之术,则道教之冠冕也。然古今论之以与天主教比较者,鲜矣,此诚遗憾也。

道家者,以精神超然旷达为向,故其至成,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然道教者,则贵生而恶死也。究其根本,爱此身也。故道教之至成金仙,必白日飞升,带肉身成大道。无肉身而长生者,则至微末之鬼仙也,不足为论。佛家则以此身为臭皮囊也,急欲脱之,虽不能顿成佛,入无色界无身有识之处则妙于此有身欲界。虽佛者言人身难得,以此身之受苦为修行解脱之警钟也。而道教者,则视肉身为与天地玄妙同构之宇宙,为万神居住之圣殿,为炼制长生之金丹玄妙鼎炉,为道者不可或缺修行法宝也。故道教之故事,为鬼者,必也欲取人身;为妖者,必也炼至人形,以无人身则不成仙得道故也。道者视身不可不谓贵矣!儒者言及人身,贵之,以其父母所授,不敢有损,人伦也。而道者言及人身,以其长生之门径,登极之宝器。一身之妙,不止于父母所授,诚上接大道无上仙境,中通忠孝仁义人伦,下通长生久视之乐的枢纽。

天下宗教,贵精神而轻肉身者,多矣。贵身而能立教者,鲜。此非道教之愚妄,诚其能益天下群生的宝器。然,自古服食金丹者,十之八九毙命,此其所以为世人不齿也。纵有内丹之法,以之得道者鲜,以之疯狂者则众。故转而求堪舆、风水、算命诸术,以求富贵也,去长生则甚远。此为道者不得不深思之。

天主圣教方立时,有诺斯替派,又名灵知派者为异端。其说大致与佛教同,盖鄙视肉身,弃绝尘寰,以求神力接引解脱。公教圣人力排之,其故简言之:肉身者,天主造化,其根为善,而灵知派以为邪魔或烦恼种子所化,其根为污浊,则谬矣。故公教圣人倡言复性,非止复灵性,亦复肉身本来善性,而能待天地完结之时,肉身精神共同圆满。故古信经曰:我信肉身复活及长生不死云云。绝非同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佛教者,急于脱此人身入天界或解脱而自由也。

不止如此,圣教道理,其至上桂冠,天主道成人身也。人身者,古经云:土中来也,而得天主生气,故为生灵。以土之卑下,能承载上主生气,已为甚贵。复又有天主降生,则知此人身能承载天地无上大君,岂不更为至尊!天主耶稣受死之前,复立圣事,指饼酒曰:吾体也吾血也…为众人舍者。汝等食之,以除罪障。则知耶稣之身体,无上妙药神丹也。复次,耶稣于十架舍身,并非于身中解脱,而是于三日后复活。复活之身,则钉痕、伤口具在,知其为真人身也。而此人身又有种种妙行。及至期满,则白日飞升,众门徒望之,历历在目,知其绝非灵魂飞升,实为肉身飞升。故知人之身从此有份于天上妙境也,故古圣人谓之曰:耶稣我等主升天,为人开天国之门。

人身之贵,于天主教其也甚乎!然,犹太、伊斯兰二教因之嘲讽,谓:以人身能承载天地大君,不亦谬哉!以具人身者而为至上真主,不亦邪哉!而圣教则诉诸天主无尽之爱,宁居人身,以与人类成真兄弟、真朋友也!不止乎此,耶稣白日飞升前云:有圣神者,此后长居汝等信士身中,以行妙法,以说妙言。故古圣人云:勿轻慢此身,以其为天主圣神之宫殿耶!且复活之日,此身能全承天主大道,转化为妙身,享天上至上福乐。乃知此身极贵重,其信乎!

然,圣教于西方,至一千五百余年,有古希腊哲人之说并诺斯替鄙视肉身之说复兴,有智士出,名为笛卡尔,倡言灵肉分离,曰所以为我者,只是精神,肉身者,则非我,只是我之用具。此说大兴于世,圣教之学士不察,以为其说甚正,交相采纳,至于贻害无穷。及至智士康德等,则以身体为感性之源,而非理性之体,故必绝其欲,免其限制人灵。其于道德,倡言男女交合止为互相利用取乐,绝无高尚之处。婚姻者,互相占有,我为汝之取乐工具,汝亦为我之工具,以之为平等。故其于圣教之说,如人为天主之新娘者,甚恶之,以为天主以人为取乐工具也,而人亦当利用天主取乐方为平等,否则,人为天主所嫖之妓也。其恶人身乃至人身之性若此。

嗟乎!圣教于泰西日颓,莫非因此?盖其人或以为圣教为绝身去欲之教,或以为卑微为天主奴隶之教,故远之。然天主兴圣人不颓,当笛卡尔时,即有圣人名十字若望者出,其说要义,概之为:天人神婚。以明天人夫妇之道,绝非交相利用取乐,实为互爱,即相互付出自身也。天人夫妇之道既明,则人间夫妇之道亦明。男女之道明,则君臣、父子之道并明。至于天主降生一千九百七十八年,复有圣人出,即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者。其说核心,上承十字若望,以天人夫妻之道为基,以人间男女之道为根,用之以创造、救赎、道成人身之学,总名之为[身体神学]。传之于世,不足百年,入于中华,不过十载。然其说之玄奥,学人当深察!

鄙人观此身体神学,为之身心震颤,得未曾有。又悲哀于圣教于中华所传不广,不广之处,又不深。若能广传此身体神学之道,不亦有益于圣教?且,身体者,儒道所并重,而以道教最甚,中国人之人性根底之一也。且道教之身体,能超死入生,此与圣教身体神学最为相似。果能比较,知其同与异,定能用之以动学人、百姓、群氓之心,则于圣教益处大矣。

鄙人治学日尚浅,知此为重大课题,不敢轻言。止欲粗做小文,以抛砖引玉。粗略行文计划如下:

一、身体的产生:盘古(元始天王)与亚当夏娃比较。圣人降生说,老子成胎与耶稣成胎比较。

二、身体的结构:性欲与性器官观念比较;身体内结构比较:道教之黄庭内景与天主教之圣神内住。阳神、圣胎(身中之身)与夏娃之为骨中骨肉中肉,又保禄所言活在我内为基督云云。

三、身体的死亡:斩三尸之法与律法和福音。律法致人死,同也;何活则异。

四、身体的长生:金丹与圣体;十字架和丹鼎;金仙白日飞升与耶稣之飞升。

只是初步想法,希望得到大家指教!

道教是由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而来的,老庄思想起的开头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后来又演变成三位一体的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须深详;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奉《道德经|老子》、《庄子》为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老、庄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的影响。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惟信仰道教人口,并不普遍。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而且所说的仙境,大多数也是处于现实当中,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中很多就是中国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

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

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去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

道教系列条目

基本教义

道,德,三清,修炼

重要人物

老子, 庄子, 张道陵

张角,葛洪,陈抟,王重阳

道教神仙

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玉皇大帝,西王母,八仙

道教宗派

正一道,全真道

道教典籍

《道德经》,《南华经》

洞天福地

十洲三岛,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维基主题:宗教

太极图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目录 [隐藏]

1 概论

2 教理和教义

3 历史

31 渊源

32 发展历程

33 近现代的道教

4 道教神仙

5 戒律

6 道术

7 主要典籍

8 教派

9 道教活动

10 道教文化

101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 道教与道家

12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13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14 参考文献

15 参看

16 外部链接

[编辑]

概论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指以“道”来教化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

[编辑]

教理和教义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

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尊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后来又演变成三位一体的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须深详;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奉《老子》、《庄子》为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老、庄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的影响。

[编辑]

历史

参看道教历史

[编辑]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编辑]

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编辑]

近现代的道教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

[编辑]

道教神仙

参看道教神仙

大英博物馆藏道教人物像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间的秩序创造了天廷及其皇帝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廷的附属,也创造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八仙等作为天廷秩序之外的“散仙”。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妈祖、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但一般宫观只供奉三清神像,其他的神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

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

[编辑]

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 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节律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内容。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与政权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编辑]

道术

《抱朴子》中所载的老君入山符,认为使用它可以避开鬼怪野兽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了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后来道教也认识到由于内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较难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后世转向较为保险的内丹修炼。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

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现代多归为气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许多都习武术。中医理论亦源自道教。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 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静洁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荤,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名目繁多。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术。

[编辑]

主要典籍

参看道经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于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敦厚朴素”。

[编辑]

教派

参看道派

泰山上的一位道士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衰微

明朝以后,道教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实际上只有80家。

正一道:正一道即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全真道兴盛于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阳,丘处机。全真道讲求清修,其道士必须出家、吃素。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十方丛林”。

[编辑]

道教活动

道教的活动主要在宫观内进行。宫观可以分为两种:

子孙庙:庙产由庙主私有,师徒相传,一般规模不大。

十方丛林:庙产属于道教徒或者某个道派公有,凡是道教徒都可以在这里通过一定的手续挂单居留。一般规模较大。十方丛林可以传戒,但是不能收徒弟。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子孙丛林”,是两者的混合物。一般都是从子孙庙发展过来的。

此外正一道的宫观和全真道的宫观在制度和日常活动上也是不一样的,二者一般不混杂。

[编辑]

道教文化

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它对于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

[编辑]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祉、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编辑]

道教与道家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编辑]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而且所说的仙境,大多数也是处于现实当中,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中很多就是中国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

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

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去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

[编辑]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两者在相互斗争中互相吸收,使其更适用中国的本土文化的需要。

[编辑]

参考文献

李纪兵,《富国律》——三十年内国家成王称富之规律法律》,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 ISBN 962-450-844-5

李纪兵,《道德经李家注解》

唐大潮,中国道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ISBN 7-80123-229-1

丁培仁,道教典籍百问,《宗教文化丛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ISBN 7-5072-0409-x

李养正,道教基本知识,中国道教协会编印(非正式出版物),1985年

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 ISBN 7-5052-0203-0

[编辑]

参看

道教历代龙虎山天师列表

道教音乐

道教人物列表

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洞天福地

中国宗教

[编辑]

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与此条目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道教

中国道家网站索引

道教学术资讯网

中国道教协会

中国道教

Taoist Studies in the World Wide Web

Daoist Chinese Characters

石竹道文化

道教文化

道教网络资讯报导

道教全真派

道教中的女性(翻译节本)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1%93%E6%95%99"

页面分类: 中国宗教 | 道教 | 宗教

参考资料:

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9%81%93%E6%95%99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5680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