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忠臣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忠臣,第1张

1、亘古第一忠臣——国神比干

比干,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生于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3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30年。为殷商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中国古代著名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国神比干也是林氏的太始祖。

2、周公吐哺——元圣周公旦

周公,为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汉族,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周公吐哺”即说周公旦。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为“文宪王”,后世多称其为“元圣”。

3、以死相谏——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字子胥,本楚国(今属湖北监利)人。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

4、黑夜里的呐喊——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5、政治斗争牺牲品——智囊晃错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

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臣楷模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7、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国佬狄仁杰

狄仁杰(607—700年),字怀英,生肖虎,汉族,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唐--武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举明经。历官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宁州、豫州刺史,武则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神功初复相,后入为内史,后又封为梁国公。在武则天当政时,以不畏权贵著称。死后埋葬于神都-洛阳东郊白马寺。

8、精忠报国——民族英雄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

9、亘古未有的祸灭十族——一代大儒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浙江宁海人(宁海古古称缑城,故时人称其为“缑城先生”),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宋濂,历任陕西汉中府学教授,翰林侍讲,侍讲学士,直至按照《周礼》更定官制,将侍讲学士和侍读学士合并为文学博士,并升任文学博士(正五品,1400-1402)。建文年间(1399-1402)担任建文帝的老师,主持京试,推行新政。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即成祖)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株10族。

10、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千古完人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赵良者,燕人也。漂泊江湖,疾恶如仇。一日,途经谢庄,闻有哭声,遂疾步入茅舍,见一少女蓬头垢面,哀甚。义士询之,乃知为某村二恶少所 也,痛不欲生。义士怒不可遏,迳自诣某村,索二恶少,责之曰:“汝等何故 无辜少女?”一恶少虎视眈眈曰:“何预尔事?”义士瞋目斥之:“汝非人也,但禽兽耳!”未及恶少出剑,义士之白刃已入其胸,立仆。一恶少伏地求恕,义士斩其耳以示众,儆其不得为非作歹也。——未知·佚名《义士赵良》 义士赵良 赵良者,燕人也。漂泊江湖,疾恶如仇。一日,途经谢庄,闻有哭声,遂疾步入茅舍,见一少女蓬头垢面,哀甚。义士询之,乃知为某村二恶少所 也,痛不欲生。义士怒不可遏,迳自诣某村,索二恶少,责之曰:“汝等何故 无辜少女?”一恶少虎视眈眈曰:“何预尔事?”义士瞋目斥之:“汝非人也,但禽兽耳!”未及恶少出剑,义士之白刃已入其胸,立仆。一恶少伏地求恕,义士斩其耳以示众,儆其不得为非作歹也。 国中文言文 , 赞颂 , 写人故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赵良这个人,祖籍燕赵(今河北一带)。漂泊江湖之中,疾恶如仇。一天路过谢庄,听到有哭的声音,就快步进入茅草屋里,见到一个少女面目脏乱,表情非常悲伤,赵良问她怎么了,这才得知是被某村两个恶少欺凌,污辱,痛苦得不想活了。赵良愤怒的不可忍耐,径直到了那个村庄,找到了两个恶少,责问他们:“你们为什么欺凌无辜的小女孩?”一个恶少虎视耽耽的说:“关你什么事?”赵良用眼瞪他并说道:”你不是人啊,只是个禽兽!”还没等恶少拔出剑来,赵良的剑已经 了他的心脏,恶少立刻就倒地了。另一个恶少跪地求饶,赵良割下他的耳朵以示众人,警告他们不能再做坏事了!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牴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宋代·苏轼《小儿不畏虎》

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牴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国中文言文 , 哲理 , 寓言故事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银二笏凿窍,并书其上曰:“有人获吾尸者,望为埋葬,仍见祀,题云‘大宋忠臣蹇材望‘。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日系牌与银于腰间,只伺北军临城,则自投水中,且遍祝乡人及常所往来者。人皆怜之。丙子正月旦日,北军入城,蹇已莫知所之,人皆谓之溺死。既而北装乘骑而归,则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遂得本州同知。乡曲人皆能言之。——未知·佚名《蹇材望伪态》

蹇材望伪态

未知 : 佚名

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银二笏凿窍,并书其上曰:“有人获吾尸者,望为埋葬,仍见祀,题云‘大宋忠臣蹇材望‘。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日系牌与银于腰间,只伺北军临城,则自投水中,且遍祝乡人及常所往来者。人皆怜之。

展开阅读全文∨

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银二笏凿窍,并书其上曰:“有人获吾尸者,望为埋葬,仍见祀,题云‘大宋忠臣蹇材望‘。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日系牌与银于腰间,只伺北军临城,则自投水中,且遍祝乡人及常所往来者。人皆怜之。

国中文言文 , 寓理故事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应。——未知·佚名《崔篆平反》

崔篆平反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应。 国中文言文 , 寓理故事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一章提出的反对仁义和智慧与前一章讲到的天道自然相对应,从文字上看,老子是说,中国文化从上古以来,就是一个道,道衰微了,后来的人就提倡仁义道德,那么不仁不义也就出现了,结果越强调越糟糕,适得其反

其次,老子也反对智慧,换句话说,知识越发达,教育学问越普及,人类社会阴谋诡诈,作奸犯科的事也就越多,越摆不平,接着他又举出更明显的理由,六亲不和有孝慈,在家庭中所谓的六亲,那便是父母、兄弟、夫妇,彼此之间有了矛盾、冲突,才看得出来孝与不孝,如果家庭美满,一团和气,大家和睦相处,那么还需要去标榜谁孝谁不孝吗?

同样道理,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不希望历史上出太多的忠臣义士,忠臣义士并非好现象,我们历史上出现的忠臣如岳飞、文天祥等人,皆为大家所景仰,因为他们对国家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命,连个人宝贵的生命,都可牺牲,然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迹,无不发生于历史混乱、生灵涂炭的悲惨时代,一个忠臣的形成,往往反映了一代老百姓的苦难,假使国家风调雨顺,永处太平盛世;百姓自重自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居乐业,没有杀盗*掠之事,那么忠臣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所以舍弃大道而提倡仁义和智慧,就是舍本逐末,治标不治本,因此老子谈道论德,就是希望人们树立合乎道的思想观念,顺应道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值得我们去反思,比如一个人身体健康,还需要去看医生吗,一个人内心丰富,还用得着寻求外来刺激吗,一个人本性具足,还需要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吗,所以我们不要过度的注重外在物质上的满足,而是要注重内在精神上的富足,只有回归本心,才能认清自己,只有认清自己,才会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那么人生就有了方向,生命就有了意义和价值

仗义忠臣的意思是为君主效忠的官吏。

一、出处:

1、《汉书·贾谊传》:“顾行而忘利,守节而仗义,故可以托不御之权,可以寄六尺之孤。”

2、唐·李德裕《荐处士李源表》:“自天寳之后,俗尚浮华,士罕仗义,人怀苟免。”

忠臣原指忠于君主,为君主效忠的官吏,现也用来泛指忠诚于特定的对象如球队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对忠臣的作为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具体到特定的历史人物来言,不同的论断主体也会形成不同的观点,所以有时并不能形成定论。

二、忠臣出处:

1、《国语·越语下》:“信谗喜优,憎辅远弼,圣人不出,忠臣解骨。”

2、《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三、忠臣造句:

1、历史上的忠臣义士,临危时无不处之泰然;奸臣大恶,则无不惶惶不可终日。

2、在战场上,他一马当先,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名利和忠臣间,他选择了名利,但他及时悬崖勒马,没有背叛祖国。

3、秦桧害死了忠臣,罪不容诛,为后代所唾弃。

4、这可恶的奸臣仗著国君的信任,就会狐假虎威欺压忠臣。

5、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同样地,国家的政治腐败,尽管有一两个忠臣,也免不了覆灭的命运。

360搜索-仗义忠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anai/97557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0
下一篇2023-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