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发妻恩爱50多年,他晚年却执意去找初恋,妻子苦笑:我懂你隐痛

与发妻恩爱50多年,他晚年却执意去找初恋,妻子苦笑:我懂你隐痛,第1张

1919年初,漳州平和坂仔,巷西胡同口的林家,已是张灯结彩。

这年,留学4年的林家儿郎林语堂,遵父母命回乡娶亲;在喜气洋洋的庭院中,24岁的林语堂,却愁眉不展,好似前方等待他的,是磨不开的重重难关。

林家人火热朝天的布置,吸引街头闲坐的老人,纷纷侧目感叹:

听说林家那书生留洋四年,廖家二**便等了四年;这样的痴情,可别被辜负了才好…

不得不说:有些看似难断的情缘,需要时间的分解和澄明。

作为近代著名文学家的林语堂,与发妻廖翠凤的甜蜜婚姻,成为民国往事的一曲浪漫佳话;但鲜有人知:纵然两人相伴白首,但“陈锦端”这三个字,却是林语堂爱而不得的遗憾。

她是他的初恋,是他难以忘却的白月光。

但恰恰是这份遗憾的情缘,让林语堂在命运的阴差阳错中,找到了真正的爱情。

林语堂:爱上好友妹妹,却因门第落差,造就遗憾情缘

汤显祖《牡丹亭》有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对于著名作家林语堂而言,初恋陈锦端,是他毕生难以释怀的牵念。

两人相识于1912年,正是风云变幻之际。

这年,17岁的林语堂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在大学期间,他凭借自己出色的学识和表现,赢得了多个重要奖项,一时间成为校园里炙手可热的人物。

这份轰动,甚至连隔壁的圣玛丽女校都在议论他。

从此,家境贫寒、成绩优秀的温润少年,成了少女们仰慕的校园明星。

上学期间,他认识了有着同乡缘分的陈希佐;也是在好友陈希佐的介绍下,认识了陈家备受宠爱的大**陈锦端。

陈锦端是学画画出身,艺术的熏陶,让她拥有着优雅沉静的气质,一颦一笑间,透露着古典清然的韵律。

一场初见,让天生浪漫的林语堂,彻底沦陷。

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惊鸿一瞥下的情定终身;气质如兰的陈锦端,早已听说过林语堂的优秀和名气,经此见面,一场美好的悸动,也在两人间慢慢发酵。

在校期间,林语堂与陈锦端两人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接触;在逐渐了解和欣然中,这份珍贵的情谊,也慢慢转化为浪漫的爱情。

对于这段往事,林语堂曾在《八十自述》中写道:

“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总在我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

青春懵懂的爱情,通常伴随着不计后果的执拗;也因为灿若烈焰,往往又灼伤了自己。

对于自由相爱的林语堂和陈锦端来说,他们似乎也忘记了:这场恋情从来不是门当户对,也从来不是势均力敌。

对于女儿的爱情,父亲陈天恩早就看在眼里。

他欣赏林语堂的才气,也看得出他大有前途,但他却无法接受这样的女婿。

只因为,出生于1895年的林语堂,生长在最普通的家庭里,而父亲仅仅是个上不得台面的

基督教会牧师。

能以门第落差的理由反对这桩婚事,陈家必然也有着不容小觑的实力。

仔细总结,也不难发现两家的云泥之别:

陈锦端的父亲陈天恩,早年曾追随孙中山,讨袁战争失败后,旅居菲律宾;后来回国定居在鼓浪屿,开设陈天恩医药局,又创办福建造纸公司,成为远销南洋的国产名牌,是厦门数一数二的巨商。

出众的家世,也注定陈锦端成为富家子弟争先追求的名媛;无论是恋爱还是结婚,她都需要一场相匹配的势均力敌,这不仅关乎她婚姻的幸福,更是陈家需要的家族联姻。

林语堂纵然有才,可这才情究竟何时被赏识,却是个未知数。

作为父亲的陈天恩,根本无法把女儿的幸福,赌给遥不可及的未来。

一个是养尊处优的千金**,一个是穷酸牧师的普通孩子;这样的悬殊家境,只得让陈天恩做出棒打鸳鸯的无奈之举。

但是出于对林语堂的赏识,陈天恩并没有以强硬的手段把两人分开,而是语重心长的对林语堂说:

“隔壁廖家的二**廖翠凤既贤惠又漂亮,你要是喜欢的话我可以为你做媒,一定没有问题。”

陈天恩的这番话,也让心情忐忑的林语堂瞬间明白了:

自己的卑微出身,竟成为爱情的最大门槛。

他万般不悦,可读书人的斯文和儒雅,却也只能让他把这些情绪藏在心里。

这番谈话没有多久,陈天恩就给女儿安排了一桩门当户对的好婚事。

得知消息的林语堂近乎崩溃,但家人听说陈天恩为儿子做媒的事情,却万分开心。

他们劝他:何不带着礼物去廖家看看呢?

林语堂不愿,最后还是姐姐出面:

“陈天恩家大势大,不顾他的面子不就得罪他了吗?即便娶了陈锦端,你能养得起吗?况且只是让你去廖家看看,人家能不能相中你,还不知道呢?”

或许是犀利的言辞,彻底戳伤了林语堂的自尊和敏感。

像是赌气一样,他穿上最破旧的长袍,提着长街买到的糕点,前来廖家拜访。

此时的林语堂正陷入悲伤的失恋中,自然对这桩婚事不抱任何期待。

可他又怎么能想到:这番故意扮丑的行为,竟然让他邂逅了此生的真爱。

被“准岳父”安排相亲,娶了女友邻居,谱写爱情佳话

廖家也是厦门当地的富商;不仅经营实业和房地产,还是当地知名的银行家。

而二**廖翠凤,虽然出生富饶的家庭,但没有任何骄纵之气;因为她与林家大姐林瑞珠是同学,所以让林家人分外喜欢。

初见廖翠凤时,林语堂的印象是: 高高的鼻梁,圆润的脸庞,是个朴实端庄的好姑娘。

在林家人的建议下,林语堂邀请廖翠凤来家里吃饭。

没想到,身为大**的廖翠凤不仅在厨房帮忙,饭后更是主动收拾碗筷。

也是这个举动,让林语堂对这位富家千金也有了新的认识。

在晚年回忆录中,林语堂写道:

“她到我家去吃饭,与母亲相聊甚欢,看到她笨拙刷碗的样子,我知道,她将是我要娶回家的人。”

如果陈锦端的出现,让林语堂有了对浪漫爱情的幻想,那么不拘小节的廖翠凤,则用自己的朴实和端庄,让林语堂真正感受到柴米油盐的烟火气。

在林家人的撮合中,林语堂与廖翠凤之间,也更加熟悉和亲切。

但从古至今,每桩浪漫的爱情,都逃不过世俗有关门当户对的考量。

同为名门富商,门第之别的观念出现在陈家,自然也会出现在廖家。

对于女儿的选择,廖家母亲很是不解,她耐心劝说:

“当初接受林语堂相亲,本来是给陈家一个面子;但你知道他的家庭情况,他是牧师的儿子啊,更没有钱养你,他拿什么娶你呢?”

听闻母亲的劝告,廖翠凤的回答十分坚决:

“我嫁的是他的人,跟钱有什么关系?!他对我好,穷有什么要紧!”

穷有什么要紧… 这番铿锵落地的言论,让林语堂内心深受触动。

是啊,两桩婚事到头来都逃不过一个“穷”字。

同样是门当户对的考量,廖翠凤与陈锦端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一个束缚在家境的阻力中,一个却以情深不移的勇气,捍卫着爱情的自由。

也有些感叹:也许正是因为陈锦端缺乏那份勇气和坚毅,才让她与林语堂的感情,最终走向相忘于江湖的局面。

对于年轻的林语堂来说:这样的结局也有些讽刺。

他最渴望从陈锦端那里得到的答案,却是廖翠凤坚定不移地给了他。

也是因此,文人的敏感和自尊心,再次让他深深怀疑:

门第落差之大的爱情,真的能走向幸福吗?

为了逃避这让他无法揣测的感情,他最后选择了出国留学。

希望以时间来愈合伤口,也能在时间中找到关于爱情的答案。

就这样,林语堂留学整整4年,而廖翠凤便痴心等待了整整4年。

她不怕韶华易逝,不怕容颜不再,只怕最后相守的那个人,不再是他…

痴心的等待,让林家长辈深受感动;所以便发电报催促林语堂回国成婚。

四年的异国生活,让林语堂始终无法释怀失去陈锦端的遗憾,但比这遗憾更加浓厚的还有心安,因为他曾质疑的爱情,在廖翠凤那里有了答案: 陪伴便是最长情的告白。

1919年的一月,林语堂和廖翠凤在亲人的祝福中成婚。

婚礼当天,林语堂当着宾客众人的面,烧掉了一纸婚书,他说:

“婚书只有离婚的时候才用得到,我们此生不会分离。”

婚后不久,林语堂带着妻子廖翠凤再次到欧洲留学。

无论生活再难,他都不愿接受廖家的资助,只因为不愿被别人说闲话:娶妻是为了廖家的钱。

廖翠凤明白丈夫的心思,自结婚后便不香家中索取分毫;在陌生国度求学,夫妻两人便靠着为数不多的助学金生活。

最难的日子:生病的廖翠凤根本不敢去医院,因为所有的钱财,都要留作日后救急。

为了省吃俭用,自幼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廖翠凤,学会了做饭和洗衣服,这种艰苦生活的成长,却让夫妻两人的感情更加深厚。

与发妻恩爱50多年,晚年却执意找初恋,妻子赞他最痴情

1923年,夫妻两人从德国辗转回国。

生活彻底安稳下来后,廖翠凤为林语堂生下三个可爱的女儿,夫妻恩爱如旧。

在文杰辈出的民国时代,林语堂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要知道,在追求新式生活的民国,以打破包办婚姻为名,却行“喜新厌旧”薄情之举的人不在少数,特别是文化圈中,很多稍有成就的文人,都会选择抛弃旧式婚姻的妻子,另娶新潮女性。

为此,性格开朗的廖翠凤也揶揄林语堂:

“人家西装教授一窝蜂离了黄脸老妻娶新潮女生,你就不想赶这个时髦?”

谁曾笑,向来幽默的林语堂听闻却十分严肃,他认真回答妻子: “离了你,我活不成呀。”

简单8个字,却道出多年婚姻相知相惜的默契。

但即便两人相守50多年,林语堂也闹出了场“荒唐”的笑话。

晚年时期的他总有些糊涂,甚至看到自己的女儿,也会觉得陌生。

但即便到了风烛残年,他对初恋陈锦端,却始终难以忘怀。

有一次,陈锦端的大嫂专程来看望林语堂,见到阔别多年的好友,林语堂却突然问:“她现在还好吗?”

当得知初恋仍然居住在厦门时,林语堂竟然颤抖着从轮椅上撑起半个身子,迫不及待的央求道:“快带我去见她!”

丈夫的这番失态,却没有让廖翠凤有任何气恼。

她只是耐心劝阻,苦笑道: “语堂!不要发疯,你不能走路,怎么去厦门?”

这简单的话里,也透露了两人携手50年的秘密,那就是廖翠凤给予了林语堂无限的理解和包容。

可以说:林语堂难忘初恋,已经是妻子和女儿们早就知晓的“秘密”。

当年,林语堂前往上海教书,得知丈夫的初恋也在上海时,廖翠凤还将她邀请到家里做客。

性格豪爽的她,从来不会去计较这些前尘往事,甚至还时常拿这件事打趣丈夫。

据林语堂女儿林太乙回忆:“父母亲因为感情很好,而母亲充满自信,所以不厌其烦地、得意地告诉我们,父亲是爱过锦端姨的,但是嫁给他的,不是当时看不起他的陈天恩的女儿,而是说了那句历史性的话:‘没有钱不要紧’的廖翠凤。母亲说着就哈哈大笑。父亲则不自在地微笑,脸色有点涨红。”

能够主动招呼初恋来到家中作客,这番常人难以拥有的气魄,却也显示着廖翠凤的聪慧和通透。

与丈夫相伴多年,她太了解了:林语堂难忘的并非初恋,而是那段难以回去的懵懂青春;他难以释怀的并非情缘,而是门第之差戳伤了他的尊严和体面。

因为这份懂得,她与丈夫携手50多年的婚姻,也没有什么刻意隐瞒的秘密;也因为这份通透,她能够看懂丈夫真正的失落和遗憾。

与林语堂相知相伴,廖翠凤是自豪的。

因为当年正是她执着和勇敢守护这份感情,也有了如今的幸福家庭。

因为幸福无比,她也会像个孩子般洋洋得意:

算命的说她是逢凶化吉的大贵之相,她便无比自豪的对林语堂说:

“你这些年来顺顺利利的,也许就是因为我带来的福气呢。”

是啊,没有廖翠凤的付出,就没有如今安稳的家庭;没有廖翠凤的体贴和包容,就没有林语堂不失童真与幻想的文学创造。

他依赖她,也感恩她,以至于老夫老妻多年,他仍旧索要个亲亲抱抱,甚至还跟着孩子们一起称呼她为“妈妈”,遇到任何高兴的事情,第一时间便是与“妈妈”分享。

老式的婚姻,是不恋爱就结婚,而林语堂在这段传统婚姻里,却得到了深沉的爱,也学会了如何去爱。

所以晚年的他,对后辈们自豪道: “我把一个老式的婚姻变成了美好的爱情。”

在林语堂的两段感情中,多多少少也品出些爱情的本质。

有人说:初恋都是铭心刻骨的,让人难以释怀。

的确,年少懵懂的爱恋总是不掺杂任何物质,它纯粹清澈如碧玉;但恰恰也是这份纯粹,没有现实基础的加持,才愈发不堪一击。

纵然林语堂与陈锦端才子佳人,但这段感情,却因脆弱经不起任何考验。

对于林语堂而言,陈锦端曾是他的白月光,但终究是爱而不得;而廖翠凤才是陪伴他看遍人间烟火的爱人。

50年的相知相惜,风霜岁月的携手陪伴,廖翠凤也将自己化成了一颗朱砂痣,彻底融入到林语堂的血肉中。

所以他坦言:离了廖翠凤,自己恐怕也活不成了。

想起张爱玲在《半生缘》中所说:

“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生而为人,每个人的生命中,也许都要经历些遗憾落寞的往事。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也最终会发现:真正能够被称为“爱情”的,恰恰是陪伴自己熬过岁月摧残的那个人。

就如林语堂所说:“幸福人生,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看似平淡无趣,却是人生真正的大自在。

携手共白头,相约来世再续,用深情谱写民国最美佳话

1969年,台北阳明山麓林家花园的客厅里,林语堂像个孩子般,开心将一对喜烛点燃。

这天是他与妻子廖翠凤相濡以沫50年的金婚纪念日。

他想给妻子一场浪漫,得知消息的亲朋好友们,全部赶来为他布置。

这一天,林语堂如孩子般,含羞地掏出一枚金质胸针,上面铸了“金玉缘”三个字;另外他还给廖翠凤买了一只手镯,亲自给她戴上。

他有些嘴硬,甚至有些得意,称:

这是为了表彰你这么多年对家庭的付出,以及多次的自我牺牲。

妻子哭笑不得,他索性放开了胆,当着亲朋好友的面,为妻子献上深情一吻。

陪伴是最长情的爱恋,相守是最美好的婚姻。她与他,终究是携手白头,谱写出一场世人艳羡的浪漫情缘。

10年后,林语堂病逝,葬于阳明山麓林家庭院后园。

面对爱人的突然离去,廖翠凤始终无法习惯;她会对着墓碑说话,与长眠地下的丈夫,分享遇到的新鲜事,每天做过的家务活。

语气从容轻缓,似乎那个人依旧陪在她的身边。

1987年,年迈的廖翠凤,像是期待许久般,从容地闭上了眼睛。

临终前,她仍旧戴着那年金婚仪式上,林语堂送她的金镯子。

如果仔细看,会发现:那只金镯子上,刻着若艾利那首著名的《老情人》:

“同心如牵挂,一缕情依依;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

幽冥倘异路,仙府应凄凄;若欲开口笑,除非相见时。”

这上面写得再清楚不过了:

如有来世轮回,他依旧要与她重逢,依旧要与她生死同心、不离不弃!

他当年许下的诺言,她定是知晓的。

因为知晓与期盼,所以走得格外安详,像是做了一场不愿醒来的缱绻旧梦。

梦中的她,一定是与那个温雅的意中人相遇了吧。

也许依旧是嬉嬉闹闹,看着彼此鬓角渐白、牙齿渐松;

也许她又揶揄他的初恋,看着他面红耳赤欲争辩,她却掩嘴偷笑。

如何的相遇与相处,已经不重要了;

若有来世,这对恩爱的佳人,必定会在平凡琐碎的浪漫中,安稳相守又一生。

1 急需写一篇跟苏轼诗句有关的作文,八百字

历代对苏东坡的精辟评价:

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黄锦祥:“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2 写给苏东坡作文

苏东坡你那命运坎坷的一生在庸俗的人眼中是多么的可笑,历经官场的多磨,被迫流放,又在危难中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的诗词,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的传奇。

我不禁对这位伟大的诗人产生无限的敬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的壮美展现在眼前,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滔滔的江水在日以继夜地奔流着,豪迈的胸怀面对着这样的情景时,使人产生对以往英雄的崇敬。

你在这美景中触景生情,面对着滚滚不息的长河,感到历史的逝去,就像那东去的大河,于是你提笔写下了这句话,并在缅怀故人时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壮美诗词。就像你一样,豪迈的胸怀使你在不经意间总能捕捉那小小的刹那。

如今,现代人足不出户,何来的豪迈壮阔?何来的汹涌澎湃?即使有,那也只是昙花一现,开不了多久。人的性情如同澎湃的大海,瞬息万变,一会儿晴朗无比,一会儿愁云不散,现实总是和理想那么遥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豪迈的诗人也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当你被贬黄州时,夜中月色入户,你难以入睡。

但这样的月色是多么的难得啊,在贬黄州期间,你这个闲官无所事事,不能签约公事,又在尘世中生活,见到如此的月光不免让人觉得欣喜,可眼下有没有同你一起赏月的人,于是你只好去找同你一起被贬黄州的张怀民。在这悠闲的散步之中,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苍楚和人生的感叹啊!这美丽的月色,在古人看来就是悲凉的。

人生的长河中有几多惆怅,几多豪迈,几多深情,几多愁,美丽的人生,历史的长河。你的事迹永远被歌颂。

3 作文 邂逅苏轼 500字以上

邂逅苏轼 知道苏轼是从“大江东去”开始的。

曾几何时,被他描绘的磅礴气势所震撼,被他豪放、大气的风格深深吸引。 苏子的一生命运多舛,起起落落。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朝廷昏庸无能,奸臣当权。而饱读经史的苏轼怀着“奋厉当有世志”的人生信念,忧国忧民,对国家政事坚持己见,丝毫不向黑暗势力妥协。

不盲从、不徇私、黑白分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污浊的官场中,洁身自好。然而,肮脏的污流里岂能容下这一泓清泉?污流只会侵蚀这一泓清泉。

于是,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苏轼在政治的斗争与权力的倾扎下,被注定了坎坷的一生。 难以想象,在经历了险恶的宦海风波与坎坷的人生挫辱后,苏子还能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以乐观积极的心发现生活的美丽。

这需要怎样的胸襟与气度! 谪贬黄州时,以前的朋友都离他而去,孤独的苏轼过着形影相吊的生活。“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中苏子以孤鸿自喻,其凄凉境况,不可言说。

至今读起这首《卜算子》依然能感受到苏子心中那莫可名状的孤苦寂寞。政治的失意,老友的置之不理,无边的孤独感向他袭来,莫非真应了那句“自古圣贤多寂寞”。

苏子心中的苦是可想而知的。 苏轼坎坷的仕途生涯中,几次大起大落,最远的贬到了岭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

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在如何困难的境遇下,都依然保持自身的高贵人格,以坚定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感到人生无奈的苏轼研读老庄哲学,佛禅玄理来寻求心灵的超脱。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子的词看似简单易理解,其背后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给人无穷的思索与启迪。在苏子眼里,世事不过过眼烟云,任得一世清净。

最欣赏的是他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过是一次偶然林中遇雨,常人若遇到,会认为倒霉,淋了一场雨,成了落汤鸡。苏子却脚踏芒鞋,吟啸且徐行,以乐观的心面对这风风雨雨,抑或是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谁又能如苏子这般潇洒的淋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其中带着几分自嘲任性,又有几分豁达洒脱。任他风吹雨打吧,“谁怕?”风风雨雨总有停的时候。

一边是料峭的春风,一边却是山头斜照迎面。这其中包含着朴素的两面观哲理。

最经典的是最后一句,当风雨逝去,回首一路走来的坎坷道路时,苏子不喜不悲,而是以旷达的心胸淡看风云,这般豁达与洒脱令人敬仰。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但也不乏婉约杰作。

苏子的词风是多元的。最打动人心的是那首《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宛如心灵深处的话语,用心来书写的不带任何娇柔造作的修饰,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情之至深,催人泪下。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真正的知己是无须太多言语的,因为心有灵犀,因为你在我心,简简单单几句,哪怕只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足以表达一切,正所谓爱在无语时。想想如今的快餐时代,又有多少人有这般真挚的感情呢? 苏子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深刻的哲人。

诗人的气质让他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别样美丽,哲人的思想让他包容万物,在辛酸坎坷的悲剧人生中超度自己。有人说,没有人真正读懂他的内心,他却洞察了人世间最深的奥妙。

而如今,我也只是虔诚地拜读苏子的遗墨,用愚钝的心去感受苏子深邃的哲思,在字里行间被他的精神照亮。他的精神如此高尚,而我只能在人间仰望。

4 从小学到中学学过的诗词、文章中,其中是苏轼写的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壮浓抹总相宜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 关于苏轼诗词的文章

摘得高考满分作文,希望能帮到你

二、苏东坡

是捡(应为“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不应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应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炼了东坡的豪放词风。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却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 霍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与理智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宇宙,与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可见遭遇挫折时以一颗平和的心正视以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而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并为社会为历史作出自己的贡献。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6 写苏轼的作文

与苏轼相遇

假如有时间隧道,让我与苏轼相遇,我愿意选择——在秋天。

——题记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秋风卷来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我站在他必经的城门外,看城楼的轮廓一点点稀释在秋色寒霜中。遥望远处,古道西头,一个身影在踽踽独行,蹒跚的脚步踏过一地的落叶。在他身后,每一片叶子都记叙着他的人生坎坷和精彩篇章。

他走近了,面庞逐渐清晰,神情疲惫而目光炯炯,飘拂在秋风中的是那花白凌乱的胡须。我镇静的等待,等待他的发问。

“你为何选择在秋天与我相遇?”

“四季轮回,秋天是个最为特别的季节,越过了夏的繁华,面对冬的临近而不由的彷徨,所以秋天是再好不过的沉思季节,总结过往的点滴,树立超越冬天的信心。好比短暂人生前依青年,后傍老年,人于是不惑而知天命,许多意外的收获才会呈现在眼前……”

“说得好!”苏轼微捋胡须,含笑点头眉宇间却凝聚一股散之不去的哀愁,“这么说,我应该高兴我步入了人生之秋了,然而我一向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却总是居无定所,瓢泊四方,命运究竟给了我一个怎样的位置?”

我笑了,作为古人,哪能比拟今人的思想,放眼现代,大学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采飞扬,早就是名作家了,何必担忧仕途不顺?

“一旦被牵入政坛,卷入这浑浊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难以立足。隐退避世固然是一妙法,在文人身上屡见不鲜,难得你空怀一身抱负,却仕途不顺,佩服的是在这辗转漂泊中,你仍葆有一颗清澈豪迈的心,在中秋之夜诵‘明月几时有’,赤壁之畔‘遥想公瑾当年’,密州之林‘老夫聊发少年狂’。用现代眼光看,你的生活是充实而深刻。更佩服你超然物外,不计得失,尽情享受自然赋予的山间明月和江上清风,这又是怎样的心境。看来,你并没有缺憾,词人和散文家的行列中,不是有你显著的位置吗?”

天边隐有晚归的孤雁,落叶依旧一片片地飘卷在空中,做最后飞翔的美丽,寂静夜幕中的一切拨动了我的心。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纵使不够完美。我又该如何做到深沉地面对人生,面对苏轼的困惑呢?

而苏轼则不停地捋着胡须,微锁眉头,半晌,只见他仰起头,眉头舒展了许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抬头,夜色渐浓,头顶是广阔的苍穹,那般深邃,高不可测。天幕上,星河浩瀚,偶有流星闪电般划过。我豁然开朗,面对无垠宇宙,人又是怎样的渺小!何必困惑人生的坎坷失意,天空会告诉你一切。

意犹未尽地收回目光,与苏轼对视。从他的双眸中,我又读出了一份悠远的自信。这就是心灵的沟通,超越时空,纵横千古,今人与古人之约,原是如此简单而不凡。我们不约而同地仰天大笑,笑声穿破夜空,惊起夜鸟无数。

7 求苏轼或辛弃疾或范仲淹诗词

找乐几首特别的给LZ:1北宋·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2北宋·苏轼《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3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 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4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 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鹘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8 写苏轼的作文

江西卷《脸》

[例文]

(一)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身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苏轼微醺,一张脸在初春的微寒中红润润的,雨水顺着这张脸滑落下来,流到嘴角,在笑出的酒窝里打了个旋,滴落在地上。

这是怎样一张脸呀!他笑着,笑别人的狼狈,笑自己的“癫狂”。

(二)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他的眼睛微微睁着,嘴角因为肉体的疼痛一抽一抽的抖动着,凌乱的头发在脸上横冲直撞。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谩骂与拷打并行,侮辱与诽谤交织的通宵,他的脸上总是留着雨的印记。

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汴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水在他脸上淌着,泪水在他心中流着……

(三)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彩虹,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简评]

这篇文章几乎与全国甲卷的例文一模一样,不过在个别词句上稍加变动(变动部分用下划线标注),就妥贴的转变为《脸》。文章在第一二两个部分分别加入了一个小段落,以突出“脸”。作者深知“脸”上的一切都是“内心”的表现,因此,这些段落的加入就显得不着痕迹,贴切自然了。

《脸》这个文题有很大的宽容度,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表露,这就使得很多文章可以转化为《脸》。作者抓住了这个窍门,不费什么笔墨,就把自己原先做过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风波》一文移植过来了。

很多同学拿到抽象的概念性的题目尚且可以马马虎虎的对付出一篇文章来,一旦遇到形象性的题目思路立刻就被形象禁锢住了,绕来绕去写不出什么有深度的文章。连这篇文章的构思技巧是可以借鉴的。这不是抄袭,而是“偷自己的懒”,利用自己平时作文的积累而进行深加工。这种文章在考场上往往因为思想的深刻,语言的成熟而取得更理想的成绩。

在此,评论者也可以偷自己的一个懒了,对于文章的其它评价可以参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风波》一文的简评。

9 苏轼写庐山的词或诗

初入庐山苏轼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苏轼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过庐山下苏轼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群侪相应和,勇往事骖骠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雁没失东岭,龙腾出西龛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暴雨破坱圠,清飚扫浑涵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虽云默祷应,已有移文惭题西林寺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过圆通诗苏轼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题西林壁》的诗作共有三首:其一,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四万八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其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了不同(另作: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三,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赠东林总长老》:「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何如举似人」《瀑布亭》:「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初入庐山三首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自昔怀清赏,神游杳蔼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栖贤三峡桥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跳波翻潜鱼,震响落飞狖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空蒙烟霭间,澒洞金石奏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开先漱玉亭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余流滑无声,快泻双石谼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愿随琴高生,脚踏赤鯶公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

奥黛丽赫本可谓是全世界女人们的偶像和男人的梦,她不仅有着一张绝世天骄的脸,并且还被称为好莱坞最纯洁的女明星,狗仔队们蹲守她多年都没找到她的一点黑料,优雅、端庄、善良、美丽这些美好的形容词运用在她身上并不过分。但是赫本这一生一路走来非常坎坷,童年遭遇不幸,在感情上又被男人们伤得“伤痕累累”,到了晚年的她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

坎坷的少年

奥黛丽的出身并不差,父亲是比利时的一个贵族后裔,母亲是荷兰的贵族。本是母亲第二次婚姻生下的孩子,但是父亲娶母亲只是贪图母亲的财产,两人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感情,并且父亲生活懒散又无能,对孩子没有太大的感情。所以赫本小时候并不像别的小女孩一样可以躲在父亲的怀里撒娇。

本来感受到的父爱就很少了,没想到在赫本6岁那年,父亲抛弃了赫本母子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这是赫本第一次感觉到被抛弃,她不明白为什么别人都有爸爸,而自己爸爸却不要她了。这成为了她成长路上的一道疤痕,所以小时候的她总是沉默寡言甚至有点自闭。

后来欧战爆发,母亲感觉到在异国他乡的无助,所以她就带着赫本一路颠簸回到荷兰,让赫本进入音乐学院学习芭蕾舞。可是好景不长,过了一年后荷兰被德国占据,赫本母亲的家财产掠得一干二净,她们再也不能过上像以前一样的贵族生活了。她们还要过着东躲西藏、流浪、没粮食吃的日子,生活困苦不堪。

不过当时只有十几岁的赫本善良又勇敢,她会和几个同学一起私底下表演为军队募捐,她会帮自己的国家军队装作采野花的小姑娘去送情报,就算是遇到敌人也故意假装听不懂,镇定自若的“蒙混”过关,这足以看出她从小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后来战争终于结束,但是经历了颠沛流离的她染上了黄疸,跳舞不再像以前那么有力了,身边又缺少父爱来宠护她,于是她整天郁郁寡欢,患上了抑郁症。

当时赫本说“这世上恐怕没有任何人,能像怀抱梦想的孩子般有决心,我想要跳舞的决心,大过我对德军的恐惧。”但是赫本并不是一个服输的人,她想着一定要完成自己跳舞的梦想,于是跟母亲带着省吃俭用留下来的100英镑一路颠簸到了英国。她一边努力打工,一边去舞蹈学校学习芭蕾舞,她觉得她通过努力可以让自己重回巅峰。可是她屡次被告知不适合当芭蕾舞者,后来因为经济压力,她就没再去学了。

不过“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会给你开一扇窗”。赫本为了生计做模特和参加歌舞剧的演出,偶然的机会她因为较好的外貌而被导演选中,出演了她的第一部**《荷兰七课》,第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她让很多人都惊艳,后来有出演了《罗马假日》让她成为奥斯卡女主角,由此她称世人眼中的优雅女神。

事业上赫本是蒸蒸日上了,也赚到很多钱不用再为生计而担忧,然而从小极其缺少父爱,所以她出名的这段日子并不开心,她极其渴望得到一份爱来守护自己。然而她的感情却没有她想象的那般美好。

感情生活

在《罗马假日》的伦敦首映礼上她到了大她14岁的美国影人费勒,其实当时赫本身边并不缺少追求者,只不过费勒身上的成熟气质吸引了赫本,她觉得跟他在一起有爸爸保护的感觉,两个人很快在一起还结了婚。赫本把自己对所有的婚姻的期待都放在了这段婚姻中,而费勒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赫本的一举一动都在丈夫的控制之中,她开始还认为这是爱。

可是后来随着赫本的名气越来越高,而费勒依然还是在三四线小演员徘徊,两个人差距越来越大,可是费勒一再给压力给赫本。他想在精神上控制着赫本,在赫本去演戏的时候会对她冷暴力,两人感情已经出现了裂痕。赫本想竭尽全力去保全这段婚姻,想着生孩子可能会给这段婚姻增加些幸福感。

但是由于赫本早年的经历让她身体不好。前三次怀孕都流产,甚至让赫本瘦到骨脱相,随着赫本年龄越来越高,身体并不允许她怀孕了,但她依然还是冒了这个险怀下第四胎。这一胎终于保住,孩子也生了下来。

可是费勒根本就不理解赫本对自己的爱,并且也完全没有因为孩子而更加珍惜赫本,而是时不时的在背后找别的女人,有一个这么漂亮优雅的老婆还去找别的女人,遭到背叛的赫本已经伤透了心,也逐渐明白费勒这么多年只是在控制着她并不是爱。结婚第十年,伤透了心的赫本跟费勒离了婚。但她依然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可是的她的下一段爱情更加“疯狂”。

再后来赫本去希腊旅行放松的时候,邂逅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心理医生多蒂,在年少时赫本就是多蒂的女神,在现实中遇到了多蒂肯定费尽心思追求赫本,多蒂的热情让原本伤痕累累的赫本感受到了关爱。赫本不顾年龄和身份的差距,毅然和这个小十岁的小伙子闪婚,还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卢卡。可见在赫本的爱情里,爱他就是跟他生孩子。

在遇到这第二份爱情的时候,赫本十分珍惜,并且彻底息影去维护自己的婚姻。可是的她却没想到她的这样忠心的付出在多蒂的眼里不以为然,在多蒂的观念里觉得一个男子在结婚之后还有几个情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于是在婚后,多蒂传出很多丑闻,还跟城里最妖艳的女子搞在了一起。

这件事情甚至还上了新闻,新闻里写道:“多蒂是一个花心的人,而奥黛丽赫本却是一个圣人,多蒂经常带女演员、模特儿一起拍照,而当奥黛丽在的时候他就装的像个天使。”自己不堪的婚姻成为人们口里的笑料,对于本来以为找到爱情的赫本来说如同晴天霹雳一般,为什么又是自己受到了背叛?她这次婚姻也是以狼狈的结局收场。

赫本是这么多男人心中的追求啊,可是她的两次婚姻都如此的狼狈,丈夫娶到这么漂亮的女人回家后却依然在外沾花惹草,这不禁让人觉得这是谁的问题?或许这跟赫本童年的经历有关,她极度缺少爱,面对自己心动的男人恨不得把自己所有都给付出出去,然而他挑选的男人并不识趣,或许是得到了就不懂得珍惜,所以赫本落下的都是被背叛的结局。在第二段婚姻失败之后,赫本就再也没有选择结婚,晚年的时候她用另一种方式去寻找爱。

晚年

奥黛丽赫本开始重拾事业,开始赚给自己积攒很多的钱,在1988年客串了皮尔伯格的作品《直到永远》之后就彻底告别的影坛,或许是因为童年是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痛苦,她对那些正在遭受着苦难的孩子们非常怜爱和同情。于是她把脚步走向了贫困山区,把满腔的爱留给了那些因贫困遭受苦难的儿童。

她就任联合国儿童基会的大使,她亲自走访到那些偏远的贫困地区,放下自己是大明星的身段走访多个落后国家,光着脚、顶着太阳,不辞辛苦去给孩子们送去关爱。当时跟赫本同行的摄影师说:“她看到那些瘦小无助的孩子们,就上前毫不犹豫把她们抱在怀里,她就像是传说中的花衣魔笛手,孩子到哪她就跟到哪。”

并且赫本也多次在演讲中用自己的力量呼吁大家关爱儿童。她说:“在年老之后,你会发现用自己的双手能解决很多难题,一只手用来帮助自己,另一只手用来帮助别人。”但是上天总是过分宠爱美人,想快点把她带回身边。

在赫本63岁那年,她被查出有癌症,时日已经不多。而在自己生命垂危的时候赫本依然在牵挂着那些儿童。去世前一天儿子问赫本会不会有什么遗憾的时候,她说:“没有,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儿童还在经历着痛苦”。当时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特蕾莎修女在知道赫本病危的时候,还命令所有的修女彻夜为赫本祈祷,可是的赫本还是走了。

虽然赫本走了,但是她在人们眼中是无与伦比优雅的存在,她不仅长得如天使一般,并且也有着天使一般的心。在经历着婚姻伤害的痛苦之后,她晚年把所有的一切都倾尽在了关爱儿童做慈善上,把自己的爱都留给了那些正在经历痛苦的儿童,给那些孩子们送去光明,她也从中可以感到慰藉,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

结语

上天给了奥黛丽赫本一张完美的脸,但是她的一生并不像她的脸那么美好。幼年的时候遭遇到了父亲的抛弃,还经历了战争的颠沛流离,导致自己跳不了最爱的芭蕾,好不容易成为一名演员,可是却屡次遇人不淑,两任丈夫都背叛自己,她被伤害得体无完肤。

但她没有因为自己被伤害而丢失了内心的那份善良,晚年她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用在做慈善上,用自己的力量去回馈社会,她的离开大概就是天使回到了天堂吧。不知道这样美丽又善良的赫本,你是什么看法的呢?

“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在我们的历史中,戏曲一直是门拥有着其独特魅力的文化。早在唐代的时候,它就已经开始慢慢形成,经过了蛮长时间的发展后,最终形成了我们如今非常熟悉的模样,并且冉冉升起了诸多明星大家。

在戏曲的世界里,有着非常多的流派,正是他们的存在才让这门艺术拥有了各种各样的色彩。而这些各具特色的派别中,也产生了非常多的杰出人物。曾经的“京剧冬皇”孟小冬正是这样的一位人物,在京剧的造诣里,她绝对是上世纪首屈一指的人物。

孟小冬出生于1907年的一个梨园世家,是当时最为著名的京剧女演员之一。师从余叔岩先生,是余派出色的老生演员。这位在戏曲界颇为出彩的动人女子,曾留下了《碰碑》、《珠帘寨》等著名作品,并曾和杜月笙携手走过了一段人生。

从小时候起,孟小冬就在非常浓厚的戏曲氛围里成长。1916年,九岁的她开始第一次学习戏曲,并在1919年初次在无锡登台演出,获得了不错的反响。没过多久,在两年后的上海,14岁的她就已经和当时的各位名角同台演出了。

在这之后,孟小冬便辗转于各地进行演出,并不断精炼自己的技术。直到1938年,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成功地拜在了对她欣赏已久的余叔岩先生门下。在这段时间的学艺里,师傅倾囊相授,徒弟全力学习,最终为当时的戏曲界打造出了一代“冬皇”。

而就在这事业飞速上升的时间里,孟小冬邂逅了当时同样是出色戏曲演员的梅兰芳。在情窦初开之际,二人很快迸发了爱情的火花,直接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可这段感情却最终落了个无疾而终的下场,两个都十分孤傲的人因为名分最终一拍两散。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孟小冬都陷入了对事业的专注里,拒绝一切的感情因素。但直到那个叫做杜月笙的男人出现,并对她进行了坚持不懈地呵护。早在1925年的时候,杜月笙就对孟小冬产生了情愫,在这些年里一直都对她倍加关注。在她最为脆弱的时候,也是非常及时地出现并送上了温暖。

这份感情的追逐,一直持续到了1946年,孟小冬终于是被这一份真挚感动了,接受了杜月笙的爱情。尽管此时的男人,早已不负盛年,甚至身体状况愈下,但她依然愿意守在丈夫的身边。1950年,她终于拿到了她想要的名分,但在第二年的时候,杜月笙就因病离去了,这份幸福的生活,终究是没能被维持。

在杜月笙的遗产里,他为了照顾那凄苦的孟小冬,把其中大头共3000美金给了她,这一举动为她引来了无数的非议。而这个孤傲的女子,也是毫不犹豫地一个人离开了杜家。她拒绝了所有的演出和戏曲,并在后面的日子里收下了三位出色的徒弟加以培养。

但是钱终究会花完的,尽管孟小冬不在乎,可那就是存在的问题。所幸在1966年,杜月笙妻子之一的姚玉兰对她发出了邀请。杜家并没有忘记这个孤傲的女子,反而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准确看出了她孤傲的性格,伸出了援手。

自此,孟小冬终于来到了她人生的那一段仅有的温馨时间里。年轻时追逐爱情里的名分,可当她拥有了名分的时候却又败给了时间,最终只能一个人在艺术中寻求自己的救赎。正所谓“人生等戏剧,衮衮徒区区”,人生宛如戏曲般起伏不定,这也正是“冬皇”一生最好的写照了。

似乎在武侠的故事中都存在一大怪像,即是配角们往往穷其一生也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武功或者是爱的人,主角们往往根本不需要努力,甚至落入一些险境之中反而能够化险为夷,顺便还将神功给学了,比如《倚天屠龙记》中的主角张无忌,坠下山崖不仅没死,反而还在猿腹中得了《九阳神功》,之后更是和几个女子纠缠不清,享受着这“幸福的烦恼”,主角们的心思总是让人捉摸不透,总是轻描淡写的将别人一世都无法触及的武功学成,还要装那啥的说一句“我无心习武”。

要说金庸笔下最遭人恨的主角是谁,那段誉应该也会名列前三,这家伙无论在哪一版的《天龙八部》的结局都算是非常幸福了,不过金庸在新修版中却是为他加了一段出家的描述,这不禁让人感叹,段誉这回也装得太过了吧?明明已经是身怀六脉神剑、北冥神功、凌波微步等绝世武功的高手,身边又有好些位佳人相伴,最重要的这家伙还是皇帝,究竟是什么打击让他选择在天龙寺出家呢?

新修版原著提到:“据大理国史籍记载:大理(史称‘后理’)宪宗宣仁帝段誉,登基时年号‘日新’,后改文治、永嘉、保天、广运,共有五个年号,其后避位为僧,一共做了四十年皇帝,传位于其子段正兴。段正兴史称‘景宗正康帝’,次年改元‘永贞’。他做了二十五年皇帝后,也避位为僧,传位于其子。段正兴之母姓名,史无记载,是木婉清、钟灵、晓蕾,还是别位嫔妃所生,便不得而知。”也就是说段誉是自愿退位出家的,皇位由他儿子段正兴来继承。

但从原著的剧情来看,段誉可不是什么觉悟高的人,相反,他是个俗人,他全篇剧情几乎都是跟在王语嫣身后如同一个跟屁虫一般,不得到王语嫣就不愿罢手,而在新修版的剧情中他没能得到王语嫣,但此时她身边已经有木婉清、钟灵、晓蕾等人,他也已经看透王语嫣,说白了,他不至于因为没有得到王语嫣这件事而心灰意冷出家。

当然,他此举也可以用“大理段氏皇帝向来如此”搪塞过去,毕竟历史上真实的大理国皇帝几乎也都是以出家的方式退位,这样的解释是合理的,但既然是武侠小说,咱们读者则更愿意以武侠的角度去解读段誉的这一行为,否则以书中他的人设来看,他绝不可能退位,除非有什么事让他深受打击,而金庸笔下的另一位隐世高手也许就能说出真实的原因。

话说《天龙八部》结束之后的故事金庸是没写的,《天龙》是在北宋哲宗时期,而金庸笔下在时代上承接《天龙八部》的《射雕英雄传》的时代背景则是在南宋理宗时期,期间少说也有一百二三十年,在这空白的百多年内江湖中究竟发生了哪些大事?仔细读《神雕侠侣》一书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神雕》的主角杨过曾经误入过那襄阳城外的深谷之中,邂逅了那只神雕,也找到了“剑魔”独孤求败的埋骨之处,从而得到了那柄玄铁重剑,武功也是精进不少,但是独孤求败这个角色除了帮主角杨过“镀金”之外,他本身的故事也十分吸引人,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对自己的生平自述,原著道:“纵横江湖三十馀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 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也就是说独孤求败是统治了江湖三十多年,那么他所处的年代又是什么时候呢?原著借杨过之口提到“七十多年前”,由此可见,独孤求败活跃的时代就是金庸没写的《天龙八部》之后到《射雕英雄传》之前这段时期,与那段誉辞去皇位的时间也完全对得上。

简言之,从武侠的角度来看,段誉之所以会在拥有皇位、佳人以及绝世武功的时候选择出家,极有可能就是被独孤求败击败后大受打击才选择出家,这也解释了独孤求败为何自诩败尽天下英雄,因为要败尽天下英雄,他又岂会错过段誉?

在2003版《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晚年结局是与赵敏隐居冰火岛,不再理会武林俗事。

大结局剧情:赵敏突然失踪,心急的张无忌四下寻找,周芷若引张无忌到树林,问他究竟喜欢的是谁?张无忌一时难以回答,其实赵敏被周芷若点了穴道藏身林内。

周芷若一再逼问,张无忌终坦言以告他真正喜欢的人是赵敏,故意要杀他,蛛儿不得已现身,张无忌惊见蛛儿未死,同时周芷若坦承一切。因为她立毒誓,为完成师父遗命,杀蛛儿,盗倚天剑和屠龙刀,嫁祸赵敏。

但却非她自愿,如今说出反而有如释重担之感。周芷若交出峨眉掌门之后,青灯木鱼伴一生。张无忌认为自己不适合当教主,当众辞退明教教主之职。张无忌卸任教主后,带着赵敏往冰火岛完成他俩的梦想,终于找到理想家园,在漫天花海下共度余生。

张无忌角色经历:

张无忌,中土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武当七侠之一张翠山与天鹰教紫微堂主殷素素之子,明教四大护教法王之一金毛狮王谢逊义子。出生起在冰火岛过着原始生活,踏足中土后即幼失怙恃,中玄冥神掌寒毒命危,后在蝴蝶谷带病习医,义送孤儿至西域,在昆仑仙谷绝处逢生。

忍受寒毒煎熬七年,福缘际会,融合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极拳(及太极剑)和圣火令神功四大盖世武功为一体,当世无敌。此外还精研医术和毒术,术绝尘寰。为人仁侠仗义,一生救人无数,常制服敌人而不杀害。实力悬殊,曾一人决战数个至数十个顶尖高手。

20岁决战光明顶,孤身大战武当、少林、峨嵋、昆仑、崆峒、华山六大门派高手,一战成名于天下。弱冠之年担任明教教主,使百万教众倾心归附,统一明教。率领明教光明左右使、护教法王、五散人、五行旗及百万教众,救张三丰、救谢逊、闯金刚伏魔圈,号令群雄抵抗元军。

张无忌对六大派以德报怨,与明教下属兄弟般的感情,与张三丰师祖孙的孺慕之情、与谢逊的亲情挚爱,展示了各种男子间的情义故事。先后邂逅了周芷若、殷离、小昭、赵敏等红颜,发展出一段段欲断难断的爱情故事。

杜甫的七律是非常厉害的,他的《登高》被称为“七律之冠”,而这首《江南逢李龟年》又被称为“七绝之压卷之作”。

杜甫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达官显贵门庭,可以说也是社会上层人。

在安史之乱后,他就开始了漂泊不定的生涯,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晚年的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邂逅了曾红极一时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回忆起当初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一首被收入《唐诗三百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被誉为杜甫之压卷绝唱诗《江南逢李龟年》

在杜甫的记忆中,李龟年是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年时代紧紧联结在一起的。

几十年后,杜甫和李龟年又在江南重逢。这时经历安史之乱的唐朝,已从繁荣昌盛开始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这种处境,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淤积很久的无限伤感。

这首《江南逢李龟年》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江南逢李龟年》

唐代: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四句诗,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用短小的体裁写出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anai/117914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26
下一篇2023-12-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