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白居易《琵琶行》的感受是什么呢?

大家对白居易《琵琶行》的感受是什么呢?,第1张

公元815年,唐朝发生一起凶杀案,宰相武元衡早晨上班路上被人杀害了。

白居易当天就给皇帝上了一封奏章,大意就是要严肃追究此事,还武元衡一个公道。

这基本上就是废话。

但废话也有废话的用途,对捉拿凶手没用,对打击报复有用。

有领导看白居易不爽了,当时他是个赞善大夫,这不是他该管的事,你这是越位行事,你把废话都说完了,你让领导说什么。

于是领导对白居易说:“你滚。”白居易就滚到了江州,他的官位是司马。

后来《水浒传》里写宋江也是发配江州,看来这个地方还真的发配人的地方。

其实唐朝诗人里,我最喜欢白居易的名字,取自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就是说君子修身养性等待天命,小人才会冒险去博取侥幸。所以他的字叫乐天。也就是乐天知命的意思。

但不得不说白居易这个事上对不住他的名字,他越位言事,有点行险徼幸的意思了。

结果跑到了江州。

在这里他还做不到乐天知命,嫌弃这里环境不好,嫌弃这里到处黄芦苦竹,嫌弃这里阴暗潮湿,嫌弃这里没有音乐,他讨厌那些山歌和村笛,嫌弃他们难听。(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相反,刘禹锡就能做到乐天知命,他在被贬的过程中学习山歌,创作了了脍炙人口的《竹枝词》(著名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就明显带着民歌的味道)

白居易的牢骚不光在这里有,他经过李白的坟,也发牢骚“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寥落不过君。”

这是写李白,也是在感叹他自己吧。

这次他到江州也算寥落了。

晚上送朋友回去,就因为喝酒的时候没有音乐,他就郁郁不欢,就因为看到一个会弹琵琶的女子,听人家弹奏一曲,大为感叹这才是熟悉的旋律(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女叙述自己当年欢场的风光,也是红极一时,可是现在嫁做商人妇,只有寂寞和冷清,“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自己哭了一场。

其实白居易还写过一首《盐商妇》也是写一个妇女嫁给一个商人,和琵琶女不一样的是,她非常满足和自豪于这样的生活,为什么两个人的态度如此不一样呢,这是因为那个盐商府“本是扬州小家女”扬州小门小户出来的姑娘,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当然满足了,琵琶女不一样啊,琵琶女是见过富贵繁华的京城女,所以看商人为了那点小利奔波就很鄙视(商人重利轻别离)。

白居易的心和琵琶女一样的,文艺而又敏感,他听人家说完,他就感叹自己,最后还痛哭一场(江州司马青衫湿)。

以至于到了后来元杂剧里,编故事的人,还为白居易和琵琶女安排了一场恋情,说他俩最终走到了一起。这当然是瞎扯。

其实白居易这首诗写的就是孤独。

琵琶女为什么会大晚上和白居易聊这么多,因为孤独。

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孤独,都有倾诉的欲望,但倾诉了对方也未必懂。

有句话说“你见一个人就敞开心扉的聊,你以为这是豁达,其实这是孤独。”琵琶女就属于这种孤独,于是她就将自己年少的风光和现在落寞都倾诉出来。但大部分的时候,你将自己的孤独倾诉给另一个人往往是对牛弹琴,因为每个人内心的孤独都不一样,如果没有相同的境遇,很难理解。甚至会迎来嘲笑,只能让孤独更孤独。

白居易的孤独和琵琶女的孤独引起共鸣,所以他才会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只要我们的孤独能够相互倾诉,这就够了。

其实杜甫也有过白居易类似的经历,杜甫在夔州写《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也是观看舞蹈,和跳舞的女子交谈,想起昔日的繁华,当然老杜不像白居易这么多感叹个人的事,他写的还是那种“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悲凉。

#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课件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部编版高中必修二课件:《琵琶行并序》,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高中必修二课件:《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京官

 商妇——音乐——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篇二部编版高中必修二课件:《琵琶行并序》

 一、教学目标

 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内容;

 描写音乐的艺术

 二、教学内容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成就。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创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代表作:

 《白牡丹》《买花》《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观游鱼》《鸟》《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宫词》

 知识点:“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

 “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并称)

 “元轻白俗”--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二人在诗歌革新中取得杰出成就,但白诗过于强调通俗平易,元诗还流于轻佻靡后人“学浅切于白居易,学靡于元稹”,故苏轼讥之为“元轻白俗”。

 白居易生平与创作: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秦中吟》,《新乐府》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2解题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白居易另外还有一篇非常有名的长篇歌行体叫《长恨歌》。歌、行、引,本来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种名称不同,其实并没有严格区别。它们的音节和格律都比较自由,所以白居易用这种手法很自如。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琵琶行(原文)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谏官,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琶行》。

 4疏通字词

 贾(gǔ)人、荻(dí)花、管弦(xián)、六幺(yāo)

 钿(diàn)头、呕哑(ōu、yā)、嘲哳(zhāo、zhā)、虾(há)蟆陵

 5琵琶行并序(原文朗诵录音)

 对照课本

 6课文详解

 (1)小序

 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答: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2)全文结构与内容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部分:

 A:第一部分:

 第一诗段: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第一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助兴的音乐)。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第二层: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三层: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B:第二部分:

 第二诗段: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语欲迟(迟疑)。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第一层: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低沉抑郁)声声思(悲),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随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急雨”、“私语”的比喻对比在不同弹法下产生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的比喻来概括音乐的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滑”和“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有声无声。)银瓶乍(突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奔突而出)刀枪鸣。(比喻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音。)

 曲终收拨当心(对着琵琶中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第二层:弹奏琵琶的过程,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悄无言”,说明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秋月白”,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是“以景衬情”的典范。

 第三层:听众的反映。

 C:第三部分:

 第三诗段: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显出庄重的脸色)。

 第一层: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时的动作和神情。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借代其他歌女)妒。五陵年少(京城富贵人家子弟)争缠头(送给歌女的锦帛),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镶着金花的银钗)击节(打拍子)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借代年月)等闲(平常)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衰老)。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地名)买茶去。去来(离去。“来”,助词)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纵横错乱)。

 第二层: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本段运用对比、手法: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对比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对比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对比后来的满腹辛酸。

 D:第四部分:

 第四诗段:写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溢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呜。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ōuyā单调的乐声)嘲哳(zhāozhā繁杂的声音)难为听。(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先说无音乐,再说听惯了伤感的啼鸣和山歌与村笛之难听。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对琵琶女的赞扬与请求。)

 E:第五部分:

 第五诗段: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大家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主旨小结: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通过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及沦落天涯的悲惨身世,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感,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

 7艺术特色

 A写作特点:

 1、层次分明,故事完整。这是一篇叙事诗,从作者江头送客闻琵琶声、寻声邀弹者相见写起,接着写琵琶女演奏、倾诉身世,最后写作者触发迁谪之感而收束全篇,层次分明,结构紧密。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强烈的抒情气氛贯彻始终,诗歌所叙之事本身饱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节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渗透着感情,使诗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无间。

 3、刻画细致,语言生动。人物的举止神态,通过细节描写,把内心活动也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如诗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话,写得生动、形象、简洁。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乐声美妙的

 1、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直接妙语点睛,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揭示乐曲的无穷含蕴。

 3、通过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

 小结:

 1、大量运用比喻;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3、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4、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高山流水觅知音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抚鼓琴

题诗后

[唐]贾岛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席间咏琴客

[唐]崔珏

七条弦上五音寒,

此艺知音自古难

唯有河南房次律,

始终怜得董庭兰

旅中怀孙路

[唐]贯休

暮尘微雨收,蝉急楚乡秋

一片月出海,几家人上楼

砌香残果落,汀草宿烟浮

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

知音者诚希

[唐]韩愈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长安书怀呈知己

[唐]项斯

江湖归不易,京邑计长贫

独夜有知己,论心无故人

一灯愁里梦,九陌病中春

为问清平日,无门致出身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唐)李白

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

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明)冯梦龙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系辞上》

婴其呜矣,求其友声 《诗经小雅》

乐莫乐兮新相知(战国)屈原

刎颈之交汉书诸葛丰传》

知音世所稀(唐)孟浩然

朋友切切思思《论语子路》

礼尚往来《礼记曲礼》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战国策》

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淮南子》

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史记》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争报恩》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

交情老更亲(唐)杜甫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抱朴子交际》

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祖咏

1 关于难遇知己的诗句

关于难遇知己的诗句 1形容 知音难遇的诗句

网上找的: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风明月酒一樽。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岳飞的《小重山》: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谁人听。

秋风引(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知 音 难 觅 四时皆为觅音时,为何知音来却迟? 举杯邀月共销愁,奈何明月难解我心悲! 星朗朗,意绵绵,苍茫天地间,知我者其谁!?

诗经《黍离》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高山流水 知音难觅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2求一些关于“知己”“知音难求”之类诗句

1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2逢一知己,死而无憾。

3酒逢知己千杯少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

7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心剖出酬知己。

8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9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10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1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2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13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

14横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

15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

16三千里地无知己,十万军中挂印来。

17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18除却林逋无人识,算岁寒、只是天知己。

19一朝谢病还乡里,穷巷苍茫绝知己。

20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还有一些没时间一一列出来了,你到全唐诗网和全宋词网络版去找吧!还有好多呢。

3关于知音难觅的诗句

一、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唐bai·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译文du: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二、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唐·韦应物《简卢陟》

译文:可惜这高雅的《白雪》古曲,没有遇到欣赏它的知音。

三、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zhi——唐·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译文: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四、钟期久已没,世dao上无知音。——唐·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译文: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五、朱弦悄,知音少,专天若有情应老。——宋·晏殊《喜迁莺·花不尽》

译文:自今以后少知音,瑶琴朱弦不属再吟。天若与我同悲凄,苍天也会霜染鬓。

4有关知音难觅的诗句有那些

1、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唐·韩愈《知音者诚希》

译文:世上能了解自己的人实在在太少了,正因我想起了你,使我不忍心与你分别。

2、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近现代·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译文: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3、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译文: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琴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4、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译文: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5、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两汉·佚名《西北有高楼》

译文: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

5有关知己难求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一夜风:一夜春风。

唐 王涯《春游曲》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6有哪些关于“知己难求”的诗句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释义:桃花潭的水深有千尺,却比不上汪伦和我之间的情感

2、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释义: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3、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释义: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释义: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 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释义:不必担心前去旅途无知音,走遍天下有谁不赏识您。

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释义: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7、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释义:伫立在暮雨中为友人送行,暮雨纷纷好像也饱含着情谊,友人要到遥远的地方,不免惜别难舍。

8、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释义: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9、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释义: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能回来吗?(“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

10、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释义: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11、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释义: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

12、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释义:天南海北,四面八方,昔日的知交们都分散了,再也不能相聚在一起。就让我们最后饮了这最后的一杯吧,留下一点快乐的记忆,但愿今晚分离了,不要再在梦境里再次分离

13、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李白《少年行其一》

释义:自己的好鞍好马都送给友人,遇见相投之人散尽千金也不可惜,对知己绝对是一片赤诚。

14、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释义: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

15、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孟浩然《留别王维》

释义:世上要寻找如你我这样的知音,实在是寥寥无几。

7关于知音难寻的诗句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回首三十余载,坎坷曲折曾经。千辛万苦度人生。南窗人不寐,秋夜独沉吟。 写就诗文无数,读来满纸真情。从来难觅是知音。今宵离别后,何日再追寻。--《临江仙》樊南 《夏日南亭怀辛大》

作者: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8关于“遇见自己的知音”的诗句有哪些

1、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唐)李白《君马黄》

释义,朋友之间的感情在危难之中体现出来,如果是一人独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2、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唐)李贺《雁门集》

释义知己是人一生最重要的,不管到那里遇到的都是骨肉至亲的朋友,天下之大,还有什么值得担心呢?

3、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释义只要彼此相互了解,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成为邻居。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释义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李白)的情谊。

5、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晋)葛洪《抱朴子交际》

释义虽然说安宁的日子,兄弟不如朋友亲蜜,但在世上却没有什么比得上兄弟之间情谊深重。

6、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释义人年轻的时候以多结交新朋友为乐,而年老的时候往往则会思念旧日的老朋友

7、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释义人这一辈子结交的朋友,就要始终如一千万别为了中途的自我升迁,落迫就各自冯道扬镳

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琵琶行》

释义我们都是遭遇不幸的人,如今在此相逢,又何必在乎我们曾经是否相识呢。

9、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赠友人三首》之二

释义人与人之间贵在彼此知心友好,相互理解,不必重在金钱交往。

10、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唐)鲍溶 《壮士行 》

释义山河土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中能遇到一个知己。

笔者认为诗人白居易最想留住的诗是《琵琶行》。《琵琶行》作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刺史时期,一位有才气的诗人被贬心情自然会压抑,加之被贬的地区偏僻,更有不平之气。次年,送一位客人到湓浦口,恰听琵琶声,被其吸引,琵琶女并未露面坐于舟中,在众人的再三邀请下琵琶女露了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她的出场简单又高调,浅浅的调试琵琶就有很强的感染力。手法的变换,曲子的变化,尽显京城风范,诗中这样描述“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但最能引起白居易共鸣的还是琵琶女接下来的自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是白居易和琵琶女的情感共鸣,同样也是全诗的情感线索。在这里,白居易找到了情感寄托,抒发了心中郁结,琵琶女的自叙何尝不是白居易的自叙。两人的互相倾诉,白居易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知音,所以又有了接下来的“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对她琴声的赞赏和不舍,以及共情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整首诗集社会背景和底层人民生活于一体,也抒发诗人自己的不得志。无疑是诗人很好的一个代表作,所以我认为《琵琶行》是白居易最想留下的诗。

我觉得,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是因为,他们两个人都很痴迷音乐,对音乐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份独特的特殊的情感,正是因为一曲高山流水,使他们两个有了音乐的共鸣,可能这首曲子,就是他们二人内心中共同的对音乐的渴望,比如说:你爱听《洋葱》这首歌,我也爱听,原本我们素不相识,但是因为对这首歌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所以我们就觉得双方相见恨晚,是彼此的知己。而诗人白居易,也是自己的内心里渴望、喜爱享受某一种感情,而这种感情,与琵琶女的感情是一样的,虽然两人素未平生,但是,虽然远隔天涯海角,只要他们的内心的需求和情感是相同的,那么,就会产生共鸣,自己的所作所为和作品表达出来的情感也就会是相同的了。

自己原创的,望采纳!谢谢!

如果你不满意的话,看这个吧伯牙子期是以乐相交,从一个人的琴音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格品质,他们因乐相逢相知结为知己,此处无声胜有声。白居易与琵琶女则正好应了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都曾风光显耀一时可终究归于落寞,都是从云端跌落,更甚至远走他乡,虽未相识但那种共同的感情让彼此产生了共鸣。当然,他们两的情感也可以说是跟伯牙子期一样通过琴这一物传递的。

唐代诗人白居易从不隐藏对琵琶的喜爱,写下了《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听李士良琵琶》《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等琵琶诗篇。其《琵琶行》更是千古音乐诗篇的绝唱,获得了唐宣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赞誉。而琵琶又是最受词人们青睐的乐器。宋词里,词人们用饱蘸深情的笔调,一次次细腻描摹琵琶或琵琶技艺。词人常在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下引《琵琶行》入宋词。据统计,《琵琶行》在宋琵琶词中的回响高达90余处。本文试从语词、时地、人物、情思等方面来探析《琵琶行》对宋代琵琶词的影响。

一、 语词传承

《琵琶行》里“轻拢慢捻抹复挑”轻松勾勒出琵琶女弹奏琵琶的熟络和闲散,词人们写琵琶弹奏时,便也不厌其烦地描摹纤指轻拢的曼妙情态:“春葱指甲轻拢捻”(晏殊《木兰花》)、“细捻轻扰,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苏轼《采桑子》)、“幸有佳人锦瑟,玉笋且轻拢”(黄庭坚《画堂春》)、“玉笋轻拢,龙香细抹,凤凰飞出四条弦”(晁端礼《望海潮》)。

如果说拢、捻的频繁使用还是琵琶自身技法使然,那么直接挪用“轻拢慢捻”的词作则与《琵琶行》不无干系。如:

拨胡琴语,轻拢慢捻总灺利。(苏轼《浣溪沙》)

慢捻轻拢,怨感随纤手。(曹勋《点绛唇》)

慢捻幽情,轻拢柔思。(史浩《踏莎行》)

旧音恍记,轻拢慢拈,哀弦危柱。(陈以庄《水龙吟》)

慢拈轻拢,幽思切、清音谁闻。(杜良臣《三姝媚》)

轻拢慢拈,生情艳态,翠眉黛颦,无愁谩似愁。(无名氏《百宝妆》)

轻拢慢捻后的“间关莺语”分外动听。词人们在描写琵琶声时,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用“莺语”这一妙喻。如:

纤纤玉笋轻捻,莺语弄春娇。(晁端礼《诉衷情》)

檀槽缓垂鸾带,纤指捻春葱。莺语巧,上林中。(曾觌《诉衷情》)

陈纪的“莺语间关花底滑,急雨斜穿梧竹”则是“间关莺语花底滑”的现句倒装。晁补之的“花暖间关,冰凝幽咽”(《绿头鸭》)更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精简缩略。

此外,“紫檀香暖转春雷,嘈嘈切切声相继”(曾觌《踏莎行》)为“嘈嘈切切错杂弹”的迁延后续。“玉纤初试琵琶手。桐叶雨声干。真珠落玉盘”(辛弃疾《菩萨蛮》)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曲终遗响。

二、 时地再现

《琵琶行》的故事不是发生在“阴阴夏木啭黄鹂”的夏日,也不是“无力蔷薇卧晓枝”的春晓,而是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悲秋”情结古已有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景物的萧索给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调,“心上秋”更是“离人”化不掉的哀愁。琵琶音色清冽幽冷,自有一种临风对月、如泣如诉的凄美。“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晁补之《南歌子》)已一语点明琵琶声起的最佳时境。宋词里“秋入灯花,夜深檐影”下常闻“琵琶语”(吴文英《烛影摇红》),“又听西风,金井树、动秋吟”的场景下也少不了“四弦夜语”(吴文英《木兰花慢》)。扬无咎“记檀槽凄绝,春笋纤柔。窗外月西流。似浔阳、商妇邻舟”(《长相思》)、王之道“谁使琵琶声到耳,轻赋荻花枫叶。露脚斜飞,河阴低转”(《念奴娇》)、“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云万叠,寸心远”(刘过《贺新郎》)更是把琵琶、秋、夜、舟、浔阳江畔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组凄清的意象群。

《琵琶行》序称:“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湓浦口,在九江西,湓水入口处,也就是浔阳江头。今九江有古琵琶亭濒江而立,相传即白居易听琵琶处。先有湓浦口的送别,再闻水上琵琶声,才有了后续情节。故后人途经琵琶盆浦、琵琶亭必起离思,或染羁旅行愁:“琵琶亭畔,正是枫叶荻花秋。占检诗囊酒碗,抬贴舞裀歌扇,收尽两眉愁。回望碧云合,相伴赤松游。”(石孝友《水调歌头》)遇与琵琶亭相关景物则言:“望眼不知天阔,归心常恨山遮。见君江浦到芦花。意在琵琶亭下。”(王质《西江月》)

“心鹜八极,神游万韧”的词人干脆把送别场景置于“琵琶盆浦”“琵琶亭”:晁端礼送别友人时,借假想,写别情——“若过浔阳亭上,琵琶泪、莫洒清秋。堤边柳,从今爱惜,留待系归舟”(《满庭芳》)。

慢慢地,琵琶盆浦、浔阳江畔被赋予南渚同样的离别内蕴:“钗盟镜约知何限,最断肠、湓浦琵琶。南渚送船,西城折柳,遗恨在天涯。”(赵长卿《一丛花》)江上琵琶则成了催发之声、离别之曲——“一笑蔷薇,别后酒杯慵举。江上琵琶,莫遣东风误鹦鹉”(陈允平《荔枝香近》)、“夜来鹦鹉梦中人,春去琵琶江上曲”(陈允平《玉楼春》)。连“送客重寻西去路”的姜夔,也要忍不住问一句:“水面琵琶谁拨?”(《八归·湘中送胡德华》)实写虚写虽已无从得知,但毫无疑问,送别场景中,琵琶声是最煽情的背景音乐。那“满座重闻皆掩泣”的琵琶声若隐若现,缭绕在浔阳江畔、琵琶亭中,与秋夜、芦花、孤舟一起,幻化成词人笔底最哀婉动人的一景。

三、 人物影像的映射

“犹抱琵琶半遮面”将琵琶女的娇羞刻画得楚楚动人,宋代词人塑造的佳人也喜携琵琶、遮半面含羞登场:“珠络臂,琵琶遮面”(刘克庄《贺新郎》)、“正人在、银屏底,琵琶半遮面”(张炎《法曲献仙音》)、“记罗帕求诗,琵琶遮面”(刘天迪《齐天乐》)。词人们或以琵琶女为喻,借以赞赏眼前琵琶弹奏者的高超技艺、美貌容颜:“歌舌莺娇,舞腰蜂细。华堂是处皆颐指。四弦独擅席中春,移船出塞声能继。慢捻幽情,轻拢柔思”(史浩《踏莎行》),“紫檀槽、金泥花面,美人斜抱当筵。挂罗绶、素肌莹玉,近鸾翅、云鬓梳蝉。玉笋轻拢,龙香细抹,凤凰飞出四条弦。路漫漫、汉妃出塞,夜悄悄、商妇移船。马上愁思,江边怨感,分明都向曲中传”(晁端礼《绿头鸭》),“花暖间关,冰凝幽咽。宝钗摇动坠金钿。未弹了、昭君遗怨,四坐已凄然……赖得多愁,浔阳司马,当时不在绮筵前。竞叹赏、檀槽倚困,沈醉到觥船”(晁补之《绿头鸭》),皆默契地以琵琶女和昭君来比拟席上琵琶伎的绝代风华。至于“柳腰肢,轻云情思。曲中多少风流事。红牙拍碎少年心,可怜辜负尊前意”(曾觌《踏莎行》)则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昨日重现,似乎又暗示着词人眼前琵琶伎也有着“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明朝;又或以年老色迟、飘零沦落商妇形象入词,生发身世之感、飘零之叹,如“窗外月西流。似浔阳、商妇邻舟。况得意情怀,倦妆模样,寻思可奈离愁。何妨乘逸兴,甚征帆、只抵芦洲。月却花羞。重见想、欢情更稠。问何时,佳期卜夜,如今双鬓惊秋”(扬无咎《长相思》),“江上琵琶旧曲,只堪分付商人”(戴复古《清平乐》)。

《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即在写江州司马自身,两条人生轨迹暗相绾合。故词人常或隐或显以“江州司马”自拟,塑造“泪湿青衫”的知音形象,以此烘托琵琶伎出神入化的技艺。“江州司马们”又因“似诉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声,伤及自身,发出年华空老、仕宦飘零的感怀:“听细语、琵琶幽怨。客鬓苍华,衫袖湿遍。渐老芙蓉,犹自带霜宜看。一缕情深朱户掩,两痕愁起青山远。被西风,又惊吹、梦云分散”(吴文英《倦寻芳》),“双双燕子归来晚。零落红香过半。琵琶泪揾青衫浅。念事与、危肠易断。余酲未解扶头懒。屏里潇湘梦远”(谢懋《杏花天》),“应记狂饮司马,去年时、黄花高宴。竹枝苦怨,琵琶多泪,新年鬓换。常恐归时,眼中物是,日边人远”(晁补之《水龙吟》)。至此,青衫泪蜕变成江州司马的代名词,琵琶也被人为地赋予了“多泪”的情感个性。

四、 情思的回响

陈寅恪先生认为白居易“既专为此长安故倡女感今伤昔而作,又连绾己身迁谪失路之怀,直将混合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谓一体,真可谓能所双亡,主宾俱化,专一而更专一,感慨复加感慨”(《元白诗笺证稿》)。琵琶女的“今昔之感”与白居易的“迁谪失路之怀”共同赋予琵琶一种飘零感。后世词人们更是常借琵琶抒身世之感、飘零之叹。试听葛长庚的《贺新郎》:“倏又西风起。这一年光景,早过三分之二。燕去鸿来何日了,多少世间心事。待则甚、功成名遂。枫叶荻花动凉思,又寻思、江上琵琶泪。还感慨,劳梦寐。愁来长是朝朝醉。刬地成、宋玉伤感,三闾憔悴。况是凄凉寸心碎。目断水苍山翠。更送客、长亭分袂。阁皂山前梧桐雨,起风樯、露舶无穷意。君此去,趁秋霁。”这个同样秋风萧瑟的夜晚,留给词人的只有功未成名未遂的慨叹,只有凄清两行琵琶泪。落寞萧索的琵琶声中,旅途辗转的词人一次次感慨“聚少离多,漂零因甚”(赵必《兰陵王》),“老子平生,萍流蓬转,昔去今来,鸥鹭都识”(李曾伯《醉蓬莱》)。再听司马光的《锦堂春》:“红日迟迟,虚廊转影,槐阴迤逦西斜。彩笔工夫,难状晚景烟霞。蝶尚不知春去,谩绕幽砌寻花。奈猛风过后,纵有残红,飞向谁家。始知青鬓无价,叹飘零官路,荏苒年华。今日笙歌丛里,特地咨嗟。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怎不教人易老,多少离愁,散在天涯。”年华飞逝、几度沧桑,红颜易老、佳人已去,可悲可叹。我亦仕宦沉浮,壮志未竟却已垂垂老矣!不同的“琵琶声”,奏响出了异曲同工的悲凉调。《琵琶行》中的身世之感、飘零之叹在宋琵琶词中渲染得淋漓尽致。

除离别声外,琵琶更是京华宫乐的最佳代表。“铮铮然有京都声”的琵琶声引得作者驻足聆听。邻舟商妇借琵琶来“说尽心中无限事”,继而又“自言本是京城女”。而白居易曾在《霓裳羽衣歌》里回忆“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照样”,也多次在诗里边写到在宫廷广为流传的六幺曲。而琵琶女低眉信手续续弹的正是《霓裳》和《六幺》。《霓裳》和《六幺》,是他们对帝京辉煌岁月的共同记忆。在诗词中,由于长安及它所指代的汴京和临安作为国都的特殊地位,长安就不仅仅是地理名词,也暗指仕途或往昔荣华,因此琵琶声里的忆长安便也是对往昔荣华生活的一种追思、对仕途沉浮的感慨:“何处。长安路。不记墙东花拂树。瑶琴理罢霓裳谱。”(毛滂《调笑令》)“……船里琵琶金捍拨,弹断幺弦再抹。夜潮洲渚生寒,城头星斗阑干。忍话旧游新梦,三千里外长安。”(贺铸《清平乐》)

仕途的迁转沉浮又造成今日说不完的飘零和别离。连“长安乱叶”,在词人眼里“都是闲愁”,“恨入琵琶,小怜重见湾头”,琵琶声里忆长安,如同“扬州一梦”(周密《声声慢》)。梦醒繁华都散,只剩词人黯然神伤。

长安又曾为汉唐故都,寄寓着时代更替、历史兴亡的感慨:“七朝文物旧江山。水如天。莫凭栏。千古斜阳,无处问长安。更隔秦淮闻旧曲,秋已半,夜将阑。争教潘鬓不生斑。敛芳颜。抹么弦。须记琵琶,子细说因缘。待得鸾胶肠已断,重别日,是何年。”(张舜民《江城子》)——这是琵琶声中的古今之思。

靖康之难,宋室移跸临安,文人士大夫纷纷南迁,长安沦陷于异族的铁蹄之下。此时词人咏怀长安,既有对故国的追怀,更是面对残山剩水的无尽悲慨:“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朱敦儒《减字木兰花》)“昵昵琵琶恩怨语,春笋轻笼翠袖。看舞彻、金钗微溜。若见故乡吾父老,道长安、市上狂如旧。重会面,几时又。”(刘过《贺新郎》)是对故国最深切的眷恋和念想。就连赵佶、赵桓父子也忍不住在琵琶声里“玉京曾忆昔繁华”,追念“家山何处”(《眼儿媚》)。此时琵琶声,是故国之思、家国之恨的凄婉悲吟。

钟子期与俞伯牙因古琴相知,高山流水传为佳话。江州司马与琵琶女以琵琶结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至今回响耳畔。一个是身怀绝技却又被命运捉弄,在滚滚红尘中飘零颠荡的琵琶女;一个是有着报国之志、济世之才,却又被世道排挤郁郁不得志的江州司马。满怀抑郁、沦落天涯。不同的人生轨迹,却有着同样的人生境遇。断肠人听断肠声,怎能不肠断泪如倾?在现实生活中跌宕辗转的词人,耳闻琵琶声,念及《琵琶行》,反思自身,悲怆孑然,未能遇知音,亦忍不住感慨悲戚:

谁转琵琶弹侧调。……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朱敦儒《渔家傲》)

琵琶金凤语,长笛水龙吟。青眼已伤前遇少,白头孤负知音。(刘过《临江仙》)

初拨琵琶,未肯信,知音真个稀少。(李从周《玲珑四犯》)

即便是偶过琵琶湓浦,“多愁多感”的词人们亦要感怀一番“子期老矣,不堪带酒重听”(史达祖《夜合花》)。《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和琵琶女,在宋琵琶词里得以再生。词人们与他们共历悲戚、共伤飘零、共思京华。秋夜浔阳江畔声声催泪的琵琶跨越时空,萦绕在词人的笔端。

综而言之,《琵琶行》对宋代琵琶词影响至深,《琵琶行》的场景、人物常或隐或显地再现于宋词的字里行间。宋代琵琶词延续了《琵琶行》里的离别之情、京华之思、知音之叹,且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仕宦飘零、追今抚昔以及家国之恨、故国之悲的时代内涵。(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anai/115810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